一类证券组合投资模型的演进与改进

一类证券组合投资模型的演进与改进

一、一类组合证券投资模型的演化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逄嘉宁[1](2020)在《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迄今为止,大多数国际金融模型都建立在理性预期范式下。这种范式中的经济主体对复杂经济过程的规律有着超乎其学识、经历、境遇的理性又正确的感知,这显然与现实存在出入。本文认为,国际金融模型应建立在跨文化行为主体(个体、企业及国家)的价值观、感知及文化特质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地解构文化,分析多层次文化主体对于文化的感知,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资本流动中文化差异对各类投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界定“国家文化”及“资本流动”的概念来划定文章的讨论范围。“文化”本身不仅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宽广架构,更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类行为与经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编程。如何在纵横交错的经济、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一窥文化差异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成为了本文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不仅要求研究者对文化的概念抽丝剥茧,分离出可以量化的部分,亦需要谨慎地探究文化差异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不同方向和强度的效用;更要将这些问题与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国际资本流动相结合,并寻找恰当的预测方式及回归模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Hofstede为代表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成果使文化之核心一价值观得到了量化及应用,其效度及普适性也得到了诸多验证。本文将文化价值观维度作为文化差异衡量的主要方式,以国家文化熟悉度、管理者感知文化差异作为辅助,探讨国家文化差异对经济结果的相关性及影响。第三章细述了将国家文化差异纳入经济学模型建立本文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主要理论、文化差异对国际资本流动各组成部分影响及传导路径。理论发展部分介绍了经济学中刻画国际商品资本流动的经典理论引的产生背景、发展继承以及适用性;而第二部分则从资本流动的视角着笔,结合文献详述文化差异对不同资本流及资本流动构成的影响。其中传导路径一节主要描述文化对经济结果循序渐进的作用机制,论证文化与金融研究结合的适用性,并结合文献,分层次梳理文化差异对微观企业决策者,到中观企业对外投资,再到宏观国家之间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所谓“见微知着”,文化最微观、最基本的载体单元是人,行为人通过自身的文化视角感知世界,并依此行事。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谈,从事金融资产跨境转移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决策主体是企业管理者。作为文化及公司行为的载体,管理者基于学习的跨文化经历形成了其对于国家文化差异的独特感知,继而塑造其对于国家文化差异对公司跨境发展意义的管理认知,并成为其制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依据。第四章将董事会跨文化经历作为企业对文化差异感知的代理变量,利用Logit及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企业董事会整体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与公司海外并购持股份额的相关性。公司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业界及学界“谈文化差异色变”的负面刻板印象。在实操过程中,文化差异不仅仅是信息摩擦、潜在交易成本的“罪魁祸首”,亦是促进创新协同,多元化发展的“肱骨之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开发-探索”视角出发,意图为“积极跨文化研究”进路增添经验证明。本文将中国企业从2005-2018年对60个东道国的对外投资数据汇总为国家层面面板数据,建立单边动态引力模型,以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址决策的影响为例,基于非参数协方差矩估计及D-K修正标准误,探讨文化距离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及流量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文化距离总体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呈U型的特征,各文化维度对于区位选择影响程度和方向并不一致。进一步的分组结果表明,文化距离的U型效应在中国企业对OECD国家的投资中体现较为明显,而对非OECD国家的投资则呈负相关。在前两章的实证研究中,文化差异影响的效度及稳健性得到了很好的数据支撑。接下来,我们将视域拓展至宏观的国际双边资本流动。受限于数据及方法,将文化差异引入分析模型的进路人迹罕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多种形式的跨国投资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国际资本流的组成,探讨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境下与各影响因素的互动与耦合。文化差异对于不同资本流动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研究资本双向流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层次不同经济主体面临的信息摩擦的本质,以及跨国资本市场的构成,而探求文化差异对于双边的整体资本流动构成的影响,以期加深和拓展研究者对文化差异与动态的金融资产跨境配置结构变动的相关性的理解。本文依托跨境资本流量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引力模型,并基于两步的稳健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文化熟悉度对国际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的流向及流量具有积极影响,文化距离与国际直接投资呈负相关而与证券投资呈正相关,正式制度对于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影响具有缓解作用而对证券投资则并不显着,与之相呼应的是,文化距离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非OECD国家较明显,而在OECD国家则不明显;总体而言,文化距离对于国际证券投资对直接投资之比具有正面影响,说明国家对于文化距离遥远的东道国,仍偏向于承诺程度更低的非实物资产投资。最后,基于对以上分析及研究的总结,本文提出了对于未来该领域发展,以及针对目前中国国际化发展阶段的展望。

杨洁[2](2019)在《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石油资源需求量巨大,但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安,这决定了我国应重视国内石油开采水平。然而,油田开发项目成本高、不确定性强、投资风险大,给石油公司的投资与经营带来巨大困难。如何在各油田分公司递交的油田开发项目中合理选择、如何使石油公司的投资达到预期效益最大化及其与预期投资风险之间的平衡是石油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油田开发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石油公司现有投资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为石油公司设计针对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的方法体系。首先,利用多目标规划及0-1型背包问题构建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以石油公司项目投资组合的预期效益最大化及预期投资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项目投资组合开发成本、产能、经济效益等为约束条件。其中,投资组合预期效益设定为组合中各项目预期效益与其投资比重乘积之和,预期投资风险为组合中各项目预期开发风险乘以投资比重的累计值。论文利用概率纸确定项目开发风险、产能符合率的分布特点,并通过蒙特卡洛方法用产能符合率量化项目开发风险。其次,确定以遗传算法求解投资组合优化问题,并根据石油公司对油田开发项目的投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遗传算法:在种群初始化阶段引入0-1型背包问题,设计分级优选方案改进适应度函数,交叉、变异运算中加入融合修复过程,并采用局部退化寻优方法搜索最优解。随后,采用偏差度、争议度指标,对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结果有效性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算例分析形式,并通过与石油公司原有投资评价方法求解结果对比,确定论文模型方法的优化效果、验证该方法在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方面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乔梁[3](2016)在《统计套利策略在我国指数分级基金交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数分级基金是在分级基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杠杆类被动型投资产品,其结构化的合同条款设置和灵活的投资主题选择,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本文试图对指数分级基金的统计套利作一些讨论和研究,从而为该类型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国外分级基金类型产品的演化历史和国内分级基金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国内外在统计套利和配对交易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参考了国内分级基金的相关研究,对指数分级基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统计套利的理论背景出发,阐述了统计套利及配对交易的方法。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构建统计套利的诸多环节,包括样本选取、相关性分析、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交易策略设计,并对行业指数分级基金的统计套利交易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行业指数分级基金的分级B类基金应用统计套利交易策略可以获得正收益。业绩基准为同一行业主题指数和不同行业主题指数的分级基金都可以作为统计套利的应用对象。

武金存[4](2016)在《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量效应(The momentum Effect)一般又称为惯性效应,是指股票市场上存在的收益持续性现象,股票收益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延续原来运动趋势的特征。股价动量效应成了从被发现后一直存在且未来仍然持续存在的仅有的金融异象(Schwert,2003),作为金融市场上一类非常“重要的异象”(premieranomaly) (Fama &French,2008),已涉及市场效率、投资策略、投资者行为偏差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在金融理论研究和投资实践操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动量效应是基于同质信念为前提假设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面临的挑战之一,中期动量收益持续性已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为切入点,探讨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三个机制——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对价格动量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成因的解释框架,为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情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在理论上,首先,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股价动量效应是异质信念资产定价的理论延伸和理论应用,有助于检验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价格的形成机理,在理论上完善信念差异性变化与价格持续性间的研究;其次,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解释动量效应,提醒投资者形成异质信念的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这三个机制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挖掘股价动量超额收益的来源及各因素的贡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最后,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动量效应,从市场微观层面视角反映了股价变化体现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综合作用,有助于理清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参与者行为及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等微观层面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研究动量效应,首先对投资者而言,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不同异质信念原因引发动量效应的机制,避免由异质先验信念引发的投机交易,避免信息扩散引发恐慌情绪等非理性情绪,稳定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减少交易者非理性行为,培养理性投资理念。其次,对市场监管者而言,有助于监管部门进一步认识我国股市的运行规律,为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和设计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相关政策和市场制度提供依据,更好地控制股票市场的风险。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为研究背景,以股价动量效应成因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是从理论上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成因框架,并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逐步达成三个研究目标:目标一、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目标二,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提供实证检验。目标三、在明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笔者总体上沿着“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第一层次是研究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主体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层次是理论分析,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的原理,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第三层次是实证分析。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提供相应的实证证据。第四层次是结论与建议。展开以上研究思路,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2章为我国股市动量效应存在性研究。本章运用沪深A股最新的收益率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传统动量投资策略、持续性赢家组合输家组合投资策略和α动量投资策略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实证研究表明,从三个不同的视角通过三种投资策略验证了我国股市存在显着的短中期动量效应。第3章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研究。本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界定动量效应和异质信念的范畴,然后在异质信念形成机制、异质信念资产定价模型的文献与理论基础上,阐述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价动量效应的机理分析,最后从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三个原因——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构建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框架。第4、5、6章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别验证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沪深A股的相关股票样本数据,分别通过引入各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然后利用二维顺序法构建二维分组的动量投资策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市动量效应进行定性分析。第7章为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动量效应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在第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股价动量效应都有一定的解释力,独立地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角度验证了产生动量效应的成因。本章构建综合定量分析动量效应成因的分析范式,明确确定影响股价动量效应的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第8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进行概括性总结。其次,根据实证结果,从增强利用注意能力、改善信息传播渠道及加强投资者理性信念教育三个方面为改善投资者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和投资者异质先验信念对动量效应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展望后续可行的研究。对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贡献: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以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机制为切入点研究股价动量效应。Hong & Stein(2007)总结投资者异质信念是由异质先验信念、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形成的。从投资者信念异质性的来源进行分析,拓展了目前研究中以单个因素或维度对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第二、用定量方法衡量投资者异质信念影响动量效应成因的贡献度。总结目前研究动量效应成因的文献,虽然成因研究也颇为丰富。但目前现有的成因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对动量效应影响因素大小的计量分析,导致无法明确影响动量效应形成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本文通过计量方法构建删失回归模型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动量效应的贡献度,进而针对各成因对动量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第三、改进测量动量收益持续性的方法。Chen et.al(2015)用持续性的赢家组合或输家组合的久期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本文考虑到动量效应是通过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构建的虚拟零投资策略进行研究,在对冲组合中需要同时考虑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两个主体,因此创新地将动量收益的久期定义为持续性赢家组合或持续性输家组合中最小的久期,用以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

单单[5](2014)在《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针对证券市场会重复出现某些技术形态以及投资者会采用止损策略这两个现象,从如何确定股票收益率,如何建立合适的投资组合模型,如何设计高效的求解算法,止损策略如何对投资组合模型产生影响,如何确定止损策略的最优止损点和止盈点这五个方面入手,运用理论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出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述如下:①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股票市场会重复出现某些技术形态,具有某些形态的股票容易上涨,具有某些形态的股票容易下跌。如果投资者能够总结这些重复出现技术形态的规律并将其用于选择股票,则可以提升其在股市的盈利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先给出了一种新的量化股票收益率的方法并用双随机变量来描述股票收益率;随后,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并设计了一种融合了双重随机模拟技术与遗传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最后,借助两类数值例子验证了新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数值结果给投资者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②为了更好地求解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本论文还设计了一种新的融合了LGMS-FOA算法和双重随机模拟技术的混合智能算法。首先,本文检验了果蝇算法(FOA)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能力;随后,在FO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LGMS-FOA算法;最后,将LGMS-FOA算法与双重随机模拟技术相结合得到了新算法,并将其与已有的算法进行比较。③人们的投资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买入,二是如何卖出。然而研究卖出策略对投资组合模型影响的文献很少。止损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卖出策略,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随后,建立了一个带有止损策略的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并设计了一种融合了LGMS-FOA算法与双重随机模拟技术的混合智能算法;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例子以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①本论文用双随机变量来量化股票收益率,该变量可以很好地体现技术形态与投资者异质性的特点;本论文建立的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既可以兼顾风险和收益,又可以适用于所有投资者,且数值例子也证明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②本文通过实验发现:已有的FOA算法不能很好地求解复杂优化问题,原因是FOA算法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候选解产生机制,正是这种机制限制了FOA算法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性能。为了克服FOA算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LGMS-FOA算法,并从理论和实例两个方面证明了LGMS-FOA算法要优于FOA算法,同时,在求解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时,融合了LGMS-FOA和双重随机模拟技术的智能算法二也优于融合了遗传算法和双重随机模拟技术的智能算法一。③本文发现:止损策略会改变投资组合的比例,当设置止损点和止盈点后,投资者需要根据止损点和止盈点来改变相应的股票收益率,否则会造成投资组合模型失效。④在给定股票收益率以及风险和收益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止损点和止盈点,止损策略的表现要优于非止损策略。这是因为采取止损策略的投资者关心的是股价超过止损点和止盈点的累计概率,而不再是更高的收益率,因而会采用新的资产组合比例。

冯艳红[6](2013)在《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是当前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关注点始终局限于某一具体政策,尤其是资本管制。但实际上,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除资本管制外,还涉及宏观领域和金融领域,即世界上并没有一项政策能够单独成为应对资本流入激增的灵丹妙药。本文选择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框架作为新视角,结合亚洲各国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金融体系改革以及资本管制等几个方面,考察了1997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以期为亚洲以及我国在未来制定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政策提供借鉴。首先,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是有其理论支撑的,那便是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以及产生的风险的认识。国际资本流入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包括汇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财富效应机制、声誉机制和政策效应机制。国际资本流入在给东道国带来各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东道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诸多风险。如果风险没有得到恰当管理,那么经济体系的风险会不断积聚,一旦外部冲击到来或者仅仅是由于预期的突然改变,积累于经济体系内的风险会集中释放,最终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其次,结合亚洲各国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金融体系改革以及资本管制等几个方面,考察了1997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并着重探讨了各项治理措施的成效。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时,各国短期内都优先采用冲销干预,长期依靠推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完善金融体系等。但由于冲销干预的成本会不断攀升,且容易陷入内外均衡的两难选择—选择稳定利率还是选择稳定汇率,而汇率制度、完善金融体系等改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各国会在中短期内使用资本管制措施弥补以上两种措施的不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验表明,资本流动管理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且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且几乎每一项资本流动管理政策都有其局限性。资本流动管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要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包括政策目标、资本流入的原因和持续性、资本流动管理工具使用的政治及其他局限性)进行适当权衡,以决定应对资本流入的合适的政策体系。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资本流动管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不仅仅需要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利用,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与勇气。最后,本文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挑战及其未来努力方向做出了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进出口贸易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其经济增长,再加上外部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给亚洲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提出挑战。亚洲各国除继续强化前期措施外,还应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在全球和区域层面推动集体合作。

王宾[7](2012)在《扩展熵优化理论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及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证券投资者如何在此环境背景下,将所受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获取预期收益,已经成为投资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理智投资者通常选择组合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分散化选取股票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因此对于证券投资组合中风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传统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Harry Markowitz为依据,通过不断对其补充、完善使该模型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围绕着投资风险的度量问题,熵优化理论已经并逐步被学者关注,该理论能够较好地度量投资风险,从而弥补传统投资组合模型的不足,本文正是在现有熵优化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反熵优化问题及广义熵优化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将熵优化理论进行扩展,并依此构建了证券投资组合中的反熵优化模型及广义熵优化模型,同时将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定量化,使得熵优化理论更贴近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更加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全文共分六章节进行阐述,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然后将证券投资组合的理论沿革与该领域较为认可的模型一一列举,最后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对熵优化理论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首先谈及熵优化理论及演变过程,然后论及到几种较重要的熵定律,最后指出熵优化理论在证券投组合领域应用的适用性及可行性;第三章从物理学及数学中的反问题入手,定义了熵优化理论中的反熵问题,通过反熵模型的构建,指出反熵优化模型可以有序化度量风险,并且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证券行业选择需求;第四章在第三章选取行业的前提下,通过对Csisizer定向散度地分析,提出了考虑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广义熵优化模型,并且通过实证分析,对投资者的个股投资提供了更有效地选择依据;第五章对反熵优化模型及广义熵优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二者适用范围的不同解释,为投资者进行下一步投资提供客观参考;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对本文所构建模型中出现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从而完成本篇硕士论文的写作。

李强[8](2012)在《基于Copula理论和GPD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导致了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一方面折射出对系统性风险和危机蔓延认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缺乏完善的指标对之实施有效的测度和监控。最近的欧债危机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对全球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概述了VaR的发展、方法和应用,比较和探讨了VaR不同方法的估计和评价。进而运用极值理论方法(EVT)对分布尾部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超出特定阈值的超额数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GPD)方法。GPD估计的似然函数可用超限值的极大化表示,将GPD应用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领域可以弥补VaR对极值事件关注的不足,有利于更精确地度量金融市场极端风险。近年来,在现代金融分析中,相关性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线性相关系数和条件相关关系都可能会产生误导,或难以揭示出相依性的潜在特性。然后我们运用Copula函数的方法而非相关或条件相关来测度两金融市场间与时变化的相依性。其中尾部相依函数是分析极值相依的常用方法,进而论证了尾部相关系数与缓慢变化函数共同刻画尾部相关性的联合生成函数法优于常用的上、下尾部相关系数。通过构建了一系列的蒙特卡洛和自举测试方法来估计不同尾部指标的统计显着性。鉴于目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元Copula模型,本文通过引入多元t Copula同时来描述多变量分布的整体结构和左尾任意高维度的相依性。这非常适用于金融资产建模,即在正常情况下显示为适度相关,但在金融危机期间显现为左尾极值事件。最后引入时变Gaussian Copula、Rotated Gumbel Copula和Symmetrized Joe-Clayton (SJC),并简要总结了Copula函数在金融市场的应用。此外,在非线性回归框架下,研究了动态Copula和波动模型(GARCH、SV)之间的联系。金融资产的测度技术对于组合配置、风险管理和衍生品定价的决策至关重要,如股权、衍生品和外汇等金融资产。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①综合外汇市场因子和有效运用Copula-ASV-GPD模型对我国多元外汇储币组合进行风险测度研究。针对目前大量文献运用资产组合模型、海勒-奈特模型与杜利模型对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研究均存在局限性,同时基于外汇时序呈现偏斜、厚尾、非对称和异方差性等典型事实特征,国内学者大多采用Copula和GARCH模型相结合来度量我国多元外汇组合的风险,本文采用ASV模型与GPD模型结合刻画单个外汇收益的波动性及尾部分布,然后运用t Copula函数进行拟合多元外汇储币组合的相关结构,最后结合Monte Carlo模拟对我国外汇组合进行了风险度量。②应用Copula函数来分析我国台湾和韩国股票市场的相依结构。针对大量文献研究大多基于线性相关和正态性假设,对亚洲新兴金融市场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鉴于国外基于Copula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西方成熟市场,较少关注于亚洲新兴市场。尽管“台湾经验”、“汉江奇迹”经济发展的经验,曾被颂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但鲜有文献基于Copula对我国台湾加权指数和韩国综合股价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广义帕累托分布为边缘分布函数,引入de Haan矩估计和Bootstrap抽样方法定量选取阈值,进而运用三种Copula簇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和韩国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比较了单参数与双参数Copula的拟合效果,测算了两市场遭遇极端市场风险的条件概率,探讨了双参数ArchimedeanCopula函数在构建联合分布中的应用,最后采用滚动时间窗口的样本外预测法,预测了两市场向前一日的组合风险值。③鉴于我国目前尚未推出股指期权衍生工具,国内学者对期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方法和国外相关方法的介绍及应用上,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度量,尤其是美式篮子股指期权风险的度量研究文献极其有限,本文提出运用多元tCopula对比有无美式期权的股指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即先采用LSM方法得到美式篮子看跌期权的价格,再运用拉丁方抽样技术对含有上证综指等世界主要股指的美式篮子期权基于两个样本进行风险度量和比较分析。④应用Copula函数对大陆中小板指数与覆盖大中华地区的两岸三地500指数的动态尾部相关性进行分析。目前国内基于时变Copula进行风险度量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多采用SJC Copula模型,没有考虑结合极值理论。本文结合极值理论、GJR-SKST分布和时变Copula对权益市场进行相依性研究。选用最优ARMA-GJR-SKST-GPD模型为边缘分布和采用最优时变SJC Copula拟合两指数相依结构,进而结合两最优模型对两指数构建组合的动态尾部相关性进行建模并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测度风险。实证结果表明,时变SJC Copula在刻画两指数标准残差序列时,上尾相关系数高于下尾相关系数。

于佳[9](2012)在《基于投资人视角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从1998年开始,短短十几年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从无到有,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已发展到数千家;资金构成从外币为主到双币并行;基金的组织形式从公司制为主到有限合伙制为主;投资人构成从政府为主到民间资本大量介入;退出渠道从海外上市为主到国际国内上市双通道并行,且通过并购退出的案例逐年增多;投资案例数量从每年几十个增加到几千个,退出案例数量从每年几个增加到几百个,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股权投资市场之一。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由于发展时间短,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中,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风险也日益呈现。随着发生风险的概率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迫切希望获得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但国内从投资人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论探讨还极为匮乏,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组合及筛选评估等若干问题仍没有权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由于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不同于其他的金融投资,具有较强的数据私密性、回报的非正态分布特性、较长的存续期和以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为基础的绩效衡量标准等特征,使已有的理论在应用于该行业的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私募股权基金的评价和考量是多因素协同效应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求所考虑的因素也趋于多元化。笔者在深入研究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成本、风险敞口、委托代理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投资实践,提出了系统完整的私募股权投资组合策略和私募股权基金评价模型,并佐以大量的实证研究,试图为国内投资人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工具,以此提高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效率,有效规避风险。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其一,从投资人视角出发,提供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选择工具,帮助投资人构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组合策略。笔者通过分析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局限性,在充分考虑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私募股权投资组合的多维策略选择,构建了多维动态驱动模型,为投资人制定投资组合策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模型。其二,全面阐述私募股权基金的评价方法与投资决策机制,明确投资人进行基金投资的衡量工具与标准,帮助投资人在科学评价私募股权基金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笔者通过分析私募股权基金评价的一般方法及局限性,充分考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关键要素,构建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六因子评价模型,并详尽地论述了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谈判策略和核心条款的选择。其三,构建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绩效预测模型,并通过对委托代理、博弈等问题的充分研究和分析,提出投资后的管理要素和管理方法,使投资人有效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保障绩效的顺利达成。本研究的拟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内从投资人角度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研究甚少,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只是对私募股权基金评价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关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方面的研究。本文首次从投资人角度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组合策略和投资评价标准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第二,在国外,Pierre-YvesMathonet与Thomas Meyer是第一次从投资人角度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组合策略和评价方法进行系统完整研究的学者,他们主要基于欧美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数据基础,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方法和基金评级系统,笔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考虑更多关键的影响要素,提出新的投资组合策略和基金评价体系,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动态驱动模型和六因子评价模型,使该研究更为系统完整,并且首次以中国为研究基础,对私募股权投资组合策略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评价基准加以分析。第三,国内外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绩效预测研究很少,尤其没有相关的定量研究,少量研究都处于定性研究的层面,笔者在充分考虑私募股权基金业绩主要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首次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绩效收益预测模型。本文基于投资人视角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尤其是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都属首次提出,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同时,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的投资管理模型,对投资人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对于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惜丽[10](2011)在《多种测度下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金融资产的波动性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投资者是在不确定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投资,从而不确定性研究是金融决策分析研究中的重点。一般来说,不确定性主要有随机性和模糊性两种表现形式。在随机不确定性上,Markowitz提出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开启了金融投资定量化系统理论研究的先河,构成了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实践的重要工具。然而对一般带不等式约束条件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几乎无法得到其投资组合解析解和有效前沿的结构特征。为了理解和分析有效前沿的结构,有必要进一步对特定情况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投资者对投资收益和损失的敏感度和偏好不同,基于损失规避现象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优化算法更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模糊性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尤其在主观认知领域中模糊性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在模糊不确定性上基于可能性理论和可信性理论对投资组合选择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模糊投资组合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主要工作从基于随机不确定性下的单因素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有效前沿分析与损失规避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研究、单阶段各种约束条件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研究、两阶段基于可能性和可信性的投资组合调整问题研究,以及多阶段基于可能性的投资组合问题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主要创新点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第一,研究了随机不确定性下不同风险测度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及其算法。首先,得到了带边界约束和无风险资产下单因素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的有效前沿解析解与结构特征。表明了单因素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的有效前沿仅包含资产数量个风险容忍参数区间,并且投资组合中的资产按照均值的大小顺序逐一达到并停留在其边界限制上。而带无风险资产的有效前沿中的资本市场线相交在纯风险资产的有效前沿的第一片段上,之后的形状与纯风险资产的有效前沿保持一致。其次,利用双线性效用函数描述投资组合选择中的损失规避现象,并涵盖CVaR模型。我们将模型转换为一个更高维的线性规划模型对不可导性进行处理,并设计了一个带退化求解机制的仅基于资产数量规模的低维积极集线性求解算法。单因素模型的有效前沿结构特征是Best与Hlouskova研究成果的扩展。而在以往投资组合选择研究中很少考虑到退化循环问题的影响。第二,研究了基于可能性理论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单阶段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及其算法。首先提出了加权清晰可能性均值的定义,衡量了一个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估计乐观程度。其次建立了带边界约束的单阶段效用最大化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并设计了一个线性收敛的序列最小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进一步讨论了一般交易费用对单阶段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影响,定义了一种非凸非凹交易费用函数,并设计了一个综合学习的粒子群算法求解所建立的模型。最后提出基于清晰可能性均值测度的一般可能性下偏矩的定义,将损失部分作为风险因子引入风险计量模型中,进一步推导出可能性下偏矩在一般LR-类模糊数下的表达式并建立模型。而在以往关于单阶段模糊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研究当中很少考虑以上约束条件的影响。第三,研究了基于可能性和可信性理论对两阶段投资组合调整问题及其算法。首先在可能性理论基础上,利用加权清晰可能性均值和第一类可能性方差测度,提出了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调整模型,衡量投资者对未来收益估计的乐观程度。进一步利用清晰可能性均值和第二类可能性方差测度,提出了风险容忍投资组合调整模型,衡量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序列最小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所提出的两类模型。另外,我们还给出了梯形模糊数和三角模糊数的简易估计方法。在可信性理论基础上,利用可信性期望和可信性方差,建立了可信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给出了在资产收益为三角模糊数假设下的具体表达式,并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求解。进一步考虑新增风险和无风险资产现象对投资组合调整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二次规划积极集算法解决所建立的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两阶段模糊投资组合调整问题的研究并未收到重视。基于各种测度与不同约束下对两阶段投资组合调整模型进行分析,可作为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进行操作的基础理论和决策依据。第四,研究了基于可能性理论对多阶段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及其算法。关于模糊多阶段投资组合研究很少,一般集中单阶段上。首先利用可能性中心值算子定义一般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收益的中心值和离差算子,并提出了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的均值和方差测度。其次建立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给出了资产收益均为对称三角模糊数下的一类具体表达式并应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然后进一步讨论交易费用对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和算法。

二、一类组合证券投资模型的演化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类组合证券投资模型的演化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背景
    1.2 主要概念与数据来源
        1.2.1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1.2.2 国家文化的概念
        1.2.3 主要数据来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3.2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1.3.3 文献评述与研究启示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化差异研究与金融学的互动与耦合
    2.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的内涵与演化
        2.1.1 文化的前因:定义与内涵
        2.1.2 文化的现状:演化和稳定
        2.1.3 文化的后果:趋同和逐异
    2.2 金融学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差异研究
        2.2.1 传统金融学理论的不足与改进
        2.2.2 文化研究的视角
        2.2.3 文化与金融学研究
    2.3 国家文化差异的度量
        2.3.1 国家文化价值观维度
        2.3.2 国家文化距离指数
    2.4 国家文件差异在不同层面的应用
        2.4.1 宏观层面:国家
        2.4.2 中观层面:跨国企业
        2.4.3 微观层面:企业决策者
第3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力模型
        3.1.1 国际资本流动的“推力”与“拉力”
        3.1.2 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力模型”
    3.2 国家文化差异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路径
        3.2.1 从管理者到企业
        3.2.2 从企业到国家
        3.2.3 从国家到国际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企业对外投资持股决策
    4.1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概况与特征
    4.2 管理者文化差异认知的形成
    4.3 企业海外投资持股策略的形成
    4.4 管理者文化差异认知对企业并购持股策略影响的实证研究
        4.4.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家对外投资的流量
    5.1 中国海外股权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5.2 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
        5.2.1 文化差异对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
        5.2.2 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的必要性
    5.3 国家文化差异U型效应的理论基础
        5.3.1 基于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的回归分析
        5.3.2 “开发-探索”视角下的积极文化差异观
        5.3.3 多维度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效应
    5.4 国家文化差异U型效应的实证检验
        5.4.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4.2 稳健性分析及U型关系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双边资本流动
    6.1 国家文化差异与双边国际投资流动
    6.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3 国家文化差异与双边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6.3.1 基于FGLS回归的实证分析
        6.3.2 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
    6.4 文化差异对双边国际证券投资流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6.5 文化差异对双边国际资本流动构成影响的实证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投资组合优化的研究现状
        1.2.2 投资组合优化在石油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田开发项目概念及分类
        2.1.2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概念及特点
    2.2 投资组合理论
    2.3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方法
        2.3.1 多目标线性规划
        2.3.2 0-1 型背包问题
        2.3.3 概率纸
        2.3.4 蒙特卡洛方法
        2.3.5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的模型构建
    3.1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问题描述
    3.2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3.3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约束条件的设置
    3.4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参数设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求解
    4.1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求解方法优选
    4.2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4.3 遗传算法改进
    4.4 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算法有效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算例分析
    5.1 算例简介
    5.2 目标函数确定及约束条件设置
    5.3 投资组合优化计算
    5.4 投资组合优化有效性分析
    5.5 优化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统计套利策略在我国指数分级基金交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分级基金的演化与发展
        1.1.2 国内指数分级基金的最新发展趋势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统计套利与配对交易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统计套利与配对交易研究现状
        1.2.3 国内对分级基金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指数分级基金概述
    2.1 指数分级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2.2 主题和行业指数分级基金的特点
    2.3 指数分级基金合同条款解析
        2.3.1 基金的份额结构
        2.3.2 基金的配对转换
        2.3.3 基金的份额折算
第3章 指数分级基金统计套利原理及流程
    3.1 统计套利概述
    3.2 统计套利原理
    3.3 统计套利与配对交易
    3.4 套利对象的确定
    3.5 平稳性检验
    3.6 协整检验
    3.7 交易策略设计
第4章 指数分级基金统计套利策略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选取
    4.2 平稳性检验
    4.3 协整检验
    4.4 套利策略检验
    4.5 样本外实证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套利策略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动量效应存在性
        1.2.2 动量效应的成因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股价动量效应存在性验证:来自中国的数据
    2.1 动量效应的存在性描述
    2.2 动量效应存在性研究方法
        2.2.1 研究思路概述
        2.2.2 实证模型的变量选择
    2.3 动量效应研究步骤设计
        2.3.1 传统动量投资策略检验动量效应研究步骤
        2.3.2 持续性赢家组合输家组合验证动量效应研究步骤
        2.3.3 α动量投资策略检验动量效应研究步骤
    2.4 样本数据选择和处理
        2.4.1 样本选择
        2.4.2 统计检验
    2.5 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2.5.1 传统动量投资策略验证动量效应存在性
        2.5.2 持续性赢家输家组合验证动量效应存在性
        2.5.3 α动量投资策略检验动量效应存在性
    2.6 小结
第3章 投资者异质信念与动量效应关系的理论框架
    3.1 动量效应涵义
    3.2 异质信念内涵
        3.2.1 异质信念(heterogeneou beliefs)
        3.2.2 异质信念的数学测度
    3.3 异质信念的形成机制
        3.3.1 异质先验信念(heterogeneous priors)
        3.3.2 渐进信息流(gradual information flow)
        3.3.3 有限注意(limited attention)
    3.4 异质信念下资产定价模型
        3.4.1 异质信念形成价格
        3.4.2 异质信念静态资产定价模型
        3.4.3 异质信念动态资产定价模型
        3.4.4 异质信念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3.5 异质信念与股价动量效应
    3.6 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框架构建
    3.7 小结
第4章 异质先验信念与动量效应实证检验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异质先验信念的资产定价模型
        4.2.3 机理分析
    4.3 数据处理及代理变量构建
        4.3.1 样本数据处理
        4.3.2 异质先验信念代理变量的构建
    4.4 实证分析
        4.4.1 研究设计
        4.4.2 实证结果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小结
第5章 渐进信息流与动量效应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HS的异质信念改进模型
        5.2.3 机理分析
    5.3 样本选择及代理变量构建
        5.3.1 样本数据选取
        5.3.2 渐进信息流代理变量构建
    5.4 实证分析
        5.4.1 研究设计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产品市场势力
        5.5.2 盈余公告
    5.6 小结
第6章 有限注意与动量效应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模型设定
        6.2.2 BSV的异质信念改进模型
        6.2.3 机理分析
    6.3 数据选取及代理变量构建
        6.3.1 数据选择
        6.3.2 有限注意代理指标构建
        6.3.3 投资者情绪的处理步骤
    6.4 实证分析
        6.4.1 研究设计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动量效应成因综合分析
    7.1 引言
    7.2 变量构造方法和数据描述
        7.2.1 动量收益久期的构成
        7.2.2 投资者异质信念代理变量的构造方法
        7.2.3 样本数据选择及变量说明
    7.3 无价格延滞下异质信念对动量效应贡献度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7.3.1 回归模型建立
        7.3.2 实证分析
    7.4 价格延滞下异质信念对动量效应贡献度回归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7.4.1 回归模型建立
        7.4.2 实证分析
    7.5 实证结果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增强利用和挖掘注意的能力
        8.2.2 改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信息价值效率
        8.2.3 加强投资者理性信念教育,改善股市投资者结构
    8.3 论文不足及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估计股票收益率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关于风险和收益度量指标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关于放宽投资组合模型假设条件的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关于投资组合模型求解算法的研究综述
        1.3.5 研究评述
    1.4 主要特色及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双随机变量理论
        2.1.1 双随机变量
        2.1.2 机会测度
        2.1.3 机会分布
        2.1.4 期望值算子和方差
    2.2 随机模拟理论
        2.2.1 随机数和伪随机数
        2.2.2 产生随机数的命令
        2.2.3 随机系统的模拟
    2.3 均值方差模型和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
        2.3.1 均值方差模型简介
        2.3.2 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简介
    2.4 现代智能优化算法
        2.4.1 遗传算法
        2.4.2 粒子群算法
    2.5 神经网络理论
        2.5.1 人工神经元模型
        2.5.2 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2.5.3 神经元的网络模型
3 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
    3.1 技术形态的类型
    3.2 估计股票收益率的方法
        3.2.1 双随机变量
        3.2.2 估计方法的步骤
        3.2.3 数值例子
    3.3 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简介
        3.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模型的数学形式
        3.3.3 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3.4 智能算法一
        3.4.1 双重随机模拟
        3.4.2 单隐含层 BP 神经网络
        3.4.3 遗传算法
        3.4.4 智能算法一的步骤
    3.5 算例分析
        3.5.1 实验设计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 对比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求解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混合智能算法改进
    4.1 果蝇算法简介(FOA)
    4.2 检验果蝇算法寻优能力的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果蝇算法分析
    4.3 改进的果蝇算法(LGMS-FOA)
        4.3.1 LGMS-FOA 简介
        4.3.2 LGMS-FOA 的优势
    4.4 LGMS-FOA 和 FOA 的对比实验
        4.4.1 实验设计
        4.4.2 LGMS-FOA 与 FOA 实验结果比较
    4.5 LGMS-FOA 与其它算法的比较
        4.5.1 实验设计
        4.5.2 结果分析
    4.6 智能算法二
        4.6.1 双重随机模拟
        4.6.2 约束条件的处理
        4.6.3 LGMS-FOA 算法的步骤
        4.6.4 智能算法二的步骤
    4.7 算例分析
        4.7.1 实验设计
        4.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研究
    5.1 止损策略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
        5.1.1 止损策略
        5.1.2 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
    5.2 智能算法三
        5.2.1 基于止损点和止盈点的随机模拟技术
        5.2.2 基于止损点和止盈点的双重随机模拟技术
        5.2.3 智能算法三的步骤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带有止损策略的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6.1 带有止损策略的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
        6.1.1 模型假设条件
        6.1.2 模型的数学表达
        6.1.3 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6.2 智能算法四
        6.2.1 基于止损点和止盈点的双重随机模拟技术
        6.2.2 基于止损点和止盈点的 LGMS-FOA 算法
        6.2.3 智能算法四的步骤
    6.3 算例分析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
    7.1 给市场监管者的建议
    7.2 给散户投资者的建议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证明过程
    B 测试函数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目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6)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亚洲新兴经济体
        1.2.2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
    1.3 文献综述
        1.3.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收益和风险
        1.3.2 关于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研究
        1.3.3 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相关研究
        1.3.4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相关研究
        1.3.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原因
        2.1.1 国际资本流入的宏观经济风险
        2.1.2 国际资本流入的金融稳定风险
        2.1.3 国际资本流入风险的集中爆发:金融危机
    2.2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框架
        2.2.1 宏观经济政策
        2.2.2 金融稳定政策
        2.2.3 资本管制
    2.3 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选择及困境
第3章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背景
    3.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账户开放程度
    3.2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考察
        3.2.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态势
        3.2.2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的国际资本流动
    3.3 小结
第4章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宏观经济政策
    4.1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汇率制度调整
        4.1.1 亚洲新兴经济体管理资本流入的汇率制度选择的两难境地
        4.1.2 亚洲新兴经济体管理资本流入的汇率制度调整
    4.2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冲销干预
        4.2.1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冲销干预实践
        4.2.2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冲销干预成本
    4.3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货币政策
        4.3.1 亚洲新兴经济体管理资本流入的货币政策选择的潜在困难
        4.3.2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
    4.4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财政政策
        4.4.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4.4.2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积极利用财政政策
    4.5 小结
第5章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金融稳定措施
    5.1 亚洲新兴经济体银行部门改革及成果分析
        5.1.1 亚洲新兴经济体银行部门改革的措施
        5.1.2 亚洲新兴经济体银行部门改革的成果
    5.2 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改革及成果分析
        5.2.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体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的成果分析
        5.2.2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体积极发展股票市场的成果分析
    5.3 亚洲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审慎监管措施
        5.3.1 1997 年金融危机前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
        5.3.2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
    5.4 小结
第6章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资本管制
    6.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管制态势
        6.1.1 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管制总体态势
        6.1.2 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同资产类型的资本管制态势
        6.1.3 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同资本流动方向的资本管制态势
    6.2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管制的国别经验
        6.2.1 资本流入方面
        6.2.2 资本流出方面
    6.3 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管制实施效果的经验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分析
    7.1 国际资本流入的宏观经济风险分析
        7.1.1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7.1.2 汇率升值情况分析
        7.1.3 通货膨胀情况分析
        7.1.4 国内流动性和信贷规模情况分析
        7.1.5 对外负债情况分析
    7.2 国际资本流入的金融风险分析
        7.2.1 亚洲银行系统在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7.2.2 亚洲资本市场在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7.3 国际资本流入逆转的风险分析
        7.3.1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变化
        7.3.2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国际资本流入逆转情况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1997 年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经验总结
    8.1 宏观经济政策
    8.2 金融市场改革
    8.3 资本管制
    8.4 小结
第9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
    9.1 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挑战与考验
        9.1.1 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9.1.2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际资本流动更加复杂
    9.2 2010—2012 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
        9.2.1 审慎性和其他监管措施
        9.2.2 资本管制
    9.3 亚洲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管理的未来努力方向
        9.3.1 继续强化前期资本流动管理措施
        9.3.2 积极利用财政政策
        9.3.3 集体行动
        9.3.4 推动经济平衡增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扩展熵优化理论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投资组合的理论沿革
        1.2.1 早期投资组合理论综述
        1.2.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综述
        1.2.3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新发展
    1.3 投资组合的模型沿革
        1.3.1 均值—方差模型(M-V)
        1.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1.3.3 套利定价模型(APT)
        1.3.4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模型(BAPM)
        1.3.5 在险价值理论模型(VaR)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2. 熵优化理论
    2.1 熵优化理论概述
        2.1.1 熵概念的提出
        2.1.2 熵理论的演变
        2.1.3 熵理论类型
    2.2 熵定律及应用
        2.2.1 熵增加定理
        2.2.2 耗散结构
        2.2.3 负熵
        2.2.4 复熵
    2.3 熵理论在证券投资组合中的应用研究
        2.3.1 熵理论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2.3.2 广义熵与反熵优化理论在投资组合应用中的可行性
3. 反熵优化理论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反问题
    3.3 反熵优化模型
    3.4 反熵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3.4.1 反熵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3.4.2 新模型数据选取
        3.4.3 实证研究
    3.5 反熵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评价
4. 广义熵优化理论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定向散度的度量
        4.2.1 Csiszer 定向散度度量族
        4.2.2 特殊情况下的 Csiszer 模型
    4.3 广义熵优化模型
        4.3.1 广义熵度量概述
        4.3.2 广义熵优化模型的构建
    4.4 考虑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广义熵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4.4.1 广义熵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4.4.2 新模型数据选取
        4.4.3 实证研究
    4.5 广义熵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评价
5. 两类模型的比较分析
    5.1 两类模型的共同点
    5.2 两类模型的不同点
    5.3 两类模型的适用范围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Copula理论和GPD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及内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主要思路及内容
    1.4 特色及创新之处
2 金融市场风险度量概述
    2.1 金融风险、金融市场风险与风险管理
        2.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2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意义
    2.2 金融市场风险的和 ES 测度方法
        2.2.1 VaR 的定义
        2.2.2 VaR 的计算流程
        2.2.3 VaR 的计算方法
        2.2.4 VaR 模型的准确性检验
        2.2.5 VaR 的改进模型-ES 和基于 ES 的谱风险测度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 GPD 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
    3.1 问题的提出
    3.2 基于极值理论的 GPD 模型
        3.2.1 GPD 模型的概述
        3.2.2 GPD 与 GEV 关系
    3.3 基于 GPD 的阈值模型
        3.3.1 阈值选取的择选方法
        3.3.2 GPD 模型的参数及高分位数估计
        3.3.3 国际原油市场极端风险实证分析
    3.4 极值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3.4.1 金融时序的渐进独立性和引入极值指标的风险模型
        3.4.2 BRENT 序列相关性处置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 Copula 理论的金融市场风险度量
    4.1 问题的提出
    4.2 Copula 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4.2.1 Copula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4.2.2 条件 Copula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4.3 Copula 函数的类型
        4.3.1 椭圆 Copulas 函数簇
        4.3.2 阿基米德 Copulas 函数簇
        4.3.3 极值 Copulas 函数簇
        4.3.4 Archimax Copulas 函数簇
    4.4 基于 Copula 函数的相关性测度
        4.4.1 全局相关性测度
        4.4.2 基于 Copula 函数的尾部相关性测度
    4.5 Copula 函数的参数估计、检验与模拟
        4.5.1 基于 Copula 的金融建模分析
        4.5.2 Copula 函数参数估计
        4.5.3 Copula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4.5.4 Copula 函数的蒙特卡洛模拟的风险度量
        4.5.5 基于 EGARCH-EVT-t Copula 模型的世界原油价格风险度量
    4.6 基于 Copula 的我国台湾和韩国股票市场相关性研究
        4.6.1 样本的选取及描述分析
        4.6.2 边缘分布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
        4.6.3 Copula 的选取和尾部相关性的风险测度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极值谱风险和极值 Copula-GPD 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度量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极值谱风险测度
        5.2.1 风险谱
        5.2.2 风险谱的构造、性质及极值谱风险模型
    5.3 基于双参数 Copula 的能源组合相关性风险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3.2 边缘分布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
        5.3.3 双参数 Copula 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模型的拟合检验
        5.3.4 极值谱风险的择选及其风险测度
    5.4 极值 Copula-GPD 模型
        5.4.1 多元极值分布
        5.4.2 极值 Copula
        5.4.3 二元阈值模型
    5.5 极值 Copula-ASV-GPD 模型的黄金与白银市场风险度量实证
        5.5.1 样本的选取及统计特征
        5.5.2 构建边缘分布模型
        5.5.3 EV Copula 的选取和拟合优度检验
        5.5.4 基于 Gumbel Copula 的极值检验和 EV Copula 风险度量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元 t Copula 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多元 t Copula 模型
        6.2.1 多元 t Copula 函数
        6.2.2 多元 t Copula 函数的参数估计
        6.2.3 Monte Carlo 模拟测度 VaR
    6.3 基于多元 t Copula-ASV-GPD 的我国外汇储币组合的风险度量
        6.3.1 样本的选取及统计特征
        6.3.2 边缘分布模型和 t Copula 模型的参数估计
        6.3.3 多元外汇储币组合模拟的 VaR 及回测检验
    6.4 多元 t Copula 的有无美式期权的股指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
        6.4.1 美式篮子期权定价模型
        6.4.2 样本选择与模拟分析
        6.4.3 多元 t Copula 的相关系数矩阵和美式篮子股指期权的估计结果
        6.4.4 基于模拟的上证综指的美式篮子期权风险度量及组合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动态 Copula 和 GPD 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时变参数相关的 Copula 模型
        7.2.1 时变 Copula 函数
        7.2.2 时变 Copula 函数的相关研究
    7.3 变结构的 Copula 模型
        7.3.1 变结构 Copula 模型问题描述
        7.3.2 变结构 Copula 模型变化形式
    7.4 基于时变 Copula 的尾部相关性风险度量
        7.4.1 样本的选取及统计特征
        7.4.2 ARMA-GJR-SKST-GPD 边缘分布模型
        7.4.3 Copula 模型时变参数的估计
        7.4.4 组合动态 VaR 模型的回测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投资人视角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私募股权投资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私募股权投资的内涵及分类
        1.2.2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
        1.2.3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的构成
        1.2.4 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文的理论创新与待研问题
        1.4.1 本文的拟创新之处
        1.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 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经济效应
        3.1.1 私募股权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
        3.1.2 私募股权投资的产业经济效应
        3.1.3 私募股权投资的微观经济效应
    第二节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概况
        3.2.1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概况
        3.2.2 欧洲私募股权投资概况
        3.2.3 以色列私募股权投资概况
    第三节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3.3.2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3.3.3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分析
        3.3.4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局限性与多维策略选择
    第一节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局限性
        4.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一般方法
        4.1.2 私募股权投资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节 多维投资策略选择
        4.2.1 私募股权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特点
        4.2.2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组合的经验借鉴
        4.2.3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组合策略
        4.2.4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
    第三节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
        4.3.1 投资组合中企业层面的风险敞口
        4.3.2 投资组合中基金层面的风险敞口
第五章 私募股权基金的评价与决策机制
    第一节 私募股权基金评价的基本条件与一般方法
        5.1.1 私募股权基金评价的基本条件
        5.1.2 私募股权基金评价的一般方法
        5.1.3 现有私募股权基金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 私募股权基金的六因子评价模型
        5.2.1 六因子评价模型的构建
        5.2.2 因子一:基金品牌与发展历程
        5.2.3 因子二:管理团队
        5.2.4 因子三:历史业绩
        5.2.5 因子四:投资战略
        5.2.6 因子五:内控管理
        5.2.7 因子六:竞争优势
        5.2.8 第三方评价
    第三节 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方案及核心条款
        5.3.1 投资范围
        5.3.2 存续期限
        5.3.3 基金管理人权利
        5.3.4 出资
        5.3.5 管理费及收益分配
        5.3.6 资金的管理
        5.3.7 关键人士
        5.3.8 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
        5.3.9 管理公司
        5.3.10 基金管理人的除名及更换
        5.3.11 投资人的责任及顾问委员会
        5.3.12 对投资人的信息披露
        5.3.13 投资人权益转让或退伙
        5.3.14 解散和清算
第六章 私募股权基金的绩效预测与保障
    第一节 私募股权基金的估值标准
    第二节 私募股权基金绩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实证
        6.2.1 收益预测模型构建的思想与方法
        6.2.2 收益预测模型实证分析
        6.2.3 收益预测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第三节 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后管理
        6.3.1 投后管理要素
        6.3.2 投后管理方法
        6.3.3 投后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多种测度下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2.1 研究现状
        2.1.1 随机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2.1.2 模糊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2.2 模糊集相关基础理论
        2.2.1 模糊数的基本运算
        2.2.2 可能性数字特征
        2.2.3 一般加权函数下的可能性数字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机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3.1 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结构分析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单因素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3.1.3 下界约束下单因素投资组合有效前沿
        3.1.4 下界约束和无风险资产下单因素投资组合有效前沿
        3.1.5 上界约束下单因素投资组合有效前沿
    3.2 损失规避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3.2.1 一般线性规划的相关理论
        3.2.2 双线性效用函数下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描述
        3.2.3 Bland 最小指标规则的运用
        3.2.4 带退化问题求解机制的积极集算法
        3.2.5 算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1 不允许卖空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2 边界限制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2.1 边界限制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4.2.2 边界限制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SMO 算法
        4.2.3 算例分析
    4.3 一般交易费用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3.1 一般交易费用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4.3.2 一般交易费用下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CLPSO 算法
        4.3.3 算例分析
    4.4 基于可能性下偏矩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4.4.1 可能性下偏矩的定义
        4.4.2 投资组合选择的可能性均值-下偏矩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能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5.1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5.1.1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
        5.1.2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投资组合调整的SMO 算法
        5.1.3 算例分析
    5.2 基于风险容忍的可能性投资组合的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5.2.1 基于风险容忍的可能性投资组合的调整模型
        5.2.2 基于风险容忍的可能性投资组合调整的SMO 算法
        5.2.3 算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信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6.1 可信性数字特征
    6.2 可信性投资组合基本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6.2.1 可信性投资组合基本调整模型
        6.2.2 可信性投资组合调整的SQP 方法
        6.2.3 算例分析
    6.3 具有新增资产的可信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及其算法
        6.3.1 具有新增资产的可信性投资组合调整模型
        6.3.2 一类具体的投资组合调整模型及其积极集算法
        6.3.3 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7.1 可能性中心值数字特征
    7.2 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基本模型及其算法
        7.2.1 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基本模型
        7.2.2 一类具体的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7.2.3 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PSO 算法
        7.2.4 算例分析
    7.3 带交易费用的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7.3.1 带交易费用的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7.3.2 带交易费用的多阶段可能性投资组合选择的PSO 算法
        7.3.3 算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定理证明
        附录1.1 引理3.1 的证明
        附录1.2 引理3.2 的证明
        附录1.3 引理3.5 的证明
        附录1.4 引理3.9 的证明
    附录2 源代码
        附录2.1 SMO 中两个资产的选择问题的源代码
        附录2.2 SMO 中两个资产的优化的源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一类组合证券投资模型的演化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D]. 逄嘉宁. 吉林大学, 2020(03)
  • [2]油田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研究[D]. 杨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统计套利策略在我国指数分级基金交易中的应用[D]. 乔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4]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 武金存. 辽宁大学, 2016(02)
  • [5]止损策略对双随机安全第一投资组合模型的影响研究[D]. 单单. 重庆大学, 2014(11)
  • [6]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研究[D]. 冯艳红. 辽宁大学, 2013(05)
  • [7]扩展熵优化理论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D]. 王宾.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4)
  • [8]基于Copula理论和GPD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研究[D]. 李强. 重庆大学, 2012(06)
  • [9]基于投资人视角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D]. 于佳. 南开大学, 2012(07)
  • [10]多种测度下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与算法研究[D]. 张惜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一类证券组合投资模型的演进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