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生物食物网的意义

模拟生物食物网的意义

一、模拟生物食物链网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林怡辰[1](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周和宁[2](2020)在《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无序扩张,使得城市结构失衡,城市空间品质不断降低,伴随着居住和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探究城市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的相关规律,针对矛盾与冲突寻求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策略是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立足共生城市及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寻找城市环境中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空间资源利用相关规律,梳理当前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原则与要点,补充完善空间共享的建设重点和技术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调研:首先,基于相关文献及专着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对当前城市野生动物栖居现状、生物多样性规划实践现状以及人与城市野生动物矛盾进行总结。针对当前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本文确定实地调研中以鸟类作为指征物种的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地点确定在居住区。同时根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接着,实际调研和分析研究片区自然格局状况、研究片区景观格局及植物群落、研究场地鸟类群落及空间分布、问卷基础数据。计算植物及鸟类的物种数量及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等;绿地格局、鸟类生态位分布;城市居民主观态度数据。分别对自然环境因子和生物多样性因子以及生物多样性因子和人类主观态度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在鸟类作为关键物种状态下共生城市的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关键点和策略。最后,提出管理设计策略:主要从管理策略、空间策略两个方面:管理策略包含规划管理、评价因子指标;空间策略从区域层级到城市密集建成区再到微观绿地环境营造及植物配置。并通过实例进行具体设计进一步完善具体建设策略。

程雪梅[3](2020)在《TfU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fU(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教学模式即理解性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启发性议题、理解性目标、理解性活动和持续性评价四个要素。TfU教学应从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对应的概念出发,通过设置启发性议题,引出概念教学的内容;设计理解性目标,帮助构建概念体系;通过开展理解性活动,增进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持续性评价评估学生在理解性活动中概念学习的情况和理解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启发性议题的有效性,由此完成一轮TfU教学。为了探讨TfU教学模式对学生概念理解水平的影响,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了研究的主题、内容,设计了适用于生物学概念教学的TfU教学模式的流程;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研究的重要概念,编写基于TfU教学模式的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根据SOLO分类理论编制了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工具,建立评价模型。最后采用实证研究检测TfU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效果。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单点结构的概念理解测试中,实验班前后(2.78±0.42 VS 2.73±0.49,P>0.05)、对照班前后(2.72±0.45 VS2.60±0.54,P>0.05)、组间前、后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多点结构试题的测试中,实验班教学后显着提高(4.41±0.93 VS 5.08±0.86,P=0.000<0.05),对照班未见显着性差异(4.72±0.99 VS 5.02±0.92,P=0.100>0.05);实践教学前、后的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前=0.110>0.05,P后=0.731>0.05)。在关联结构的SOLO试题中,实验班教学后得分显着提高(2.86±2.12 VS 5.24±2.22,P=0.000<0.05),对照班未见显着性差异(P=0.070>0.05);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实践教学前,两班未见显着性差异(P=0.200>0.05),实践教学后,两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9<0.05)。在抽象结构的SOLO试题中,实验班在教学后显着提高(4.59±2.40 VS5.65±1.96,P=0.021<0.05),对照班的教学前、后未见显着性差异(P=0.098>0.05);实践教学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未见显着性差异(P=0.154>0.05),教学后两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32<0.05)。综上,TfU教学对学生在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的概念理解水平的影响与常规教学相似,在关联结构和抽象结构的概念理解水平的影响则明显优于常规教学。通过持续性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完成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的。通过学生访谈发现TfU教学模式有助于增进概念理解和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结论:TfU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概念理解水平,为一线教学开展TfU教学提供教学案例。建议将TfU教学模式与生物学教学整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梁竞娴[4](2020)在《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者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如此大量的、琐碎的知识。为此,《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尤其关注“重要概念”的传递,使学生能抓获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要概念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复杂抽象的重要概念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育学家杜宾斯基等人强调学生在构建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活动阶段(Action)、过程阶段(Process)、对象阶段(Object)、图式阶段(Scheme),简称APOS理论,该理论阐述了教师该如何从具体的活动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对抽象复杂的概念进行自主构建,这对于指导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首先对APOS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采用相关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对广州市多所中学的初中生物教师进行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情况,并对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环节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16个重要概念进行筛选,其中、较复杂、难理解的重要概念有5个。结合现状调查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构建出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和环节,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本研究选择七年级各方面情况基本相近的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使用基于APOS理论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通过对《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所筛选出的5个难理解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并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APOS理论指导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重要概念的学习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均达到显着差异;(3)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能更显着地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感与课堂参与度;(4)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业成绩的对比分析来看,随着相关重要概念教学的展开,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业成绩及生物学相关概念试题的平均得分逐渐拉开差距。由此说明,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生物学的学业成绩。

冯荟萃[5](2020)在《运用生物图示教学法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新课程改革在提高“生物核心素养”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要求。科学思维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基础。图示教学法是利用图示组织教学的方法,生物图示可以简洁、生动地表征生物知识,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根据科学思维特点对生物图示进行合理组织,可以实现对生物知识的合理组织,引导学生寻找图示间的联系,通过图示联系建立知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国内对于图示教学法和科学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较少见。本文致力于探究图示教学法应用于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图示教学法、科学思维培养的文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生物教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现状进行了解,主要从对图示教学法的认识情况、使用情况、存在的困难等方面进行调查;最后,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适合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图示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现状良好,教师对于图示教学法都有所了解,认同图示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生物图示的教学功能认可度较高,具有运用图示教学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意识,但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2)梳理出56个适合运用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知识点,按照科学思维的类型,将其分为四类:归纳概括类、演绎推理类、模型建模类、批判性思维类。归纳概括类主要是相似概念和知识点的区分;演绎推理类与实验探究、重要理论发现、遗传方式推断的学习相关;模型建模类涉及微观结构、抽象概念等方面知识;批判性思维类主要是重要理论发现过程的学习。(3)针对四类科学思维培养知识的特点,结合生物图示,分析二者相关性,最终总结出了四条有关运用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包括多图对比,培养归纳概括思维;图图关联,训练演绎推理思维;图群构建,发展模型建模思维;析图质疑,提升批判性思维。(4)设计出四个教学案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对应科学思维的四个方面,具体阐释四条教学策略的应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整理出了适合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知识点,并进一步总结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完成了教学案例设计,为教师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图示功能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郑统[6](2020)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及其对黑嘴鸥繁殖成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食物链(网)是研究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媒介,是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载体,它将各营养级结构上的生物物种与无机环境联系起来。重金属在食物链(网)上的迁移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对黑嘴鸥的生存繁殖造成威胁。因此科学认识重金属迁移规律及对鸟类影响对保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三角洲一千二管理站黑嘴鸥(Larus saunderi)繁殖地2018年和2019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2018年重金属含量水平大小顺序为:Fe(25.939g/kg)>Mn(528.855mg/kg)>Cr(62.193mg/kg)>Pb(56.430mg/kg)>Ni(31.923mg/kg)>Cu(31.002mg/kg)>Cd(2.156 mg/kg);2019年重金属含量水平大小顺序为:Fe(13.09g/kg)>Mn(584.76mg/kg)>Cr(81.07mg/kg)>Cu(49.93mg/kg)>Ni(36.32mg/kg)>Pb(35.82mg/kg)>Cd(1.89mg/kg);除Fe外,Cd、Cr、Ni、Mn、Pb、Cu均不同程度超出山东17地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其中Cd的超标率最高。各重金属的富集因子EF均大于1.5,表明一千二管理站自然保护区沉积物中这六种重金属均受人为排放影响。其中Cd、Pb、Cu连续两年均达到中度及以上的重金属富集水平(EF>2)。各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Igeo结果表明,2018年采集站位受到Pb轻微污染(0<Igeo<1),2019年采集站位受到Pb和Cu轻微污染(0<Igeo<1),2018年和2019年采集站位均受到污染程度为重的Cd污染(3<Igeo<4)。以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为评价标准评价采样站2018年及2019年重金属污染时,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8.453、22.905,均远远超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重度污染等级,表明一千二管理站保护区内土壤受污染已相当严重,其中以Cd污染为主。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法研究表明,黑嘴鸥食物中九种生物组织对Cu的富集能力均为最强,对Mn的富集能力最弱。残留量指数法研究表明九种生物都遭受Cr、Cu、Pb污染,其中Pb污染在九种生物组织中污染程度均为最高。黑嘴鸥雏鸟、卵壳、卵壳膜、内容物各组织中,卵壳膜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强,重金属富集量最大。对黑嘴鸥卵的孵化而言,Cr的富集可能会产生负向影响;Pb在孵化成功或失败的卵壳中未表现出差异性;卵壳及卵壳膜中一定程度的Cu、Fe有助于孵化成功;孵化失败内容物与孵化成功雏鸟对于Mn,Pb,Cu,Fe全部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内容物中的Cr富集可能会导致孵化失败;一定程度的Ni可能有助于孵化成功。重金属元素对黑嘴鸥孵化成功率并非都是负向影响,反而一些重金属元素的匮乏会降低黑嘴鸥孵化成功率。卵中Cr和Mn可能会降低孵化成功率,Ni、Pb、Cu、Fe四种重金属元素一定程度的积累可能有助于提高孵化成功率。除Cd之外,Cr、Ni、Mn、Pb、Cu、Fe六种重金属元素均对黑嘴鸥繁殖成效有着显着影响,其中Ni、Cu、Fe为正向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黑嘴鸥繁殖成功;而Cr、Mn、Pb为负向影响,可能会导致黑嘴鸥繁殖失败。将黑嘴鸥的食物按照食性中占比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幼鸟食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其大小顺序为:Fe(323.777)>Cu(242.009)>Pb(31.637)>Ni(18.438)>Mn(18.157)>Cr(17.373)>Cd(0.091)。分析重金属在黑嘴鸥食物与黑嘴鸥幼鸟肌肉间的生物放大因子,重金属Cd、Cr、Ni、Cu的BMF值小于1.0,表明重金属在黑嘴鸥食物到幼鸟肌肉间表现为生物稀释作用;重金属Mn、Pb、Fe的BMF值大于1.0,表现为生物放大作用。在黑嘴鸥幼鸟的生物富集过程中,Mn的富集速率最高,其次是Pb和Fe。Cr、Ni、Pb、Cu和Fe在黄河三角洲黑嘴鸥主干食物链(网)上的迁移特征明显,其中Cr、Ni表现出较为显着的生物稀释作用,Pb、Cu、Fe表现出较为显着的生物放大作用。Cd、Mn在黄河三角洲黑嘴鸥主干食物链(网)上的传迁移特征不明显,并未表现出明显生物稀释及生物放大现象。

杜森,张黎[7](2019)在《砷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潜力及发生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砷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也是近海区域一种常见污染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砷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累积、转化及传递的最新研究进展。海洋生物普遍具有较高含量的砷,这些砷主要为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砷在许多海洋食物链/网中被生物放大,造成高营养级生物中的砷富集,可对生物与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这与砷在淡水食物链/网中普遍被生物减小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海洋鱼类和贝类等生物可将吸收的无机砷通过生物转化合成砷甜菜碱等有机砷形态,而有机砷比无机砷具有更高的食物链传递能力,可导致海洋鱼类富集更高浓度的砷。因此,砷在海洋生物中的有机形态可能有助于砷沿着海洋食物链/网富集,在某些情况下被生物放大。今后应该加强对不同砷形态在海洋食物链/网中传递及相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野外调查相结合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对砷的生态毒理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科学认识,对准确评估预测砷的生态风险和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刘煜[8](2018)在《昆虫对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介导的食物链迁移》文中提出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污染物,由于它们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毒性,HOPs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和健康风险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食物链放大是污染物产生生态和健康风险的基础。昆虫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庞大的数量,是水生和陆生食物链(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昆虫具有变态发育的特性,他们的幼虫与成虫往往生活在不同的生境,是不同捕食者的捕食对象。昆虫变态发育过程对污染物的调控会导致不同的捕食者对污染物的暴露出现差异。目前,关于HOPs的富集与食物链放大更多集中在水生和陆生高营养级生物上,对其在昆虫的富集及昆虫变态发育对污染物的调控关注较少。有必要开展更多研究揭示HOPs在昆虫中的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规律。本研究以广东清远一受电子垃圾污染的池塘及周边地区(500m范围)为研究区域,以滴滴涕(DDT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其他溴代阻燃剂(OBFRs)为目标污染物,采集了包括六个目(蜻蜓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和螳螂目)的昆虫、以昆虫为食的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样品(鱼、虾、蟾蜍、青蛙、水蛇、水鸟蛋、蜥蜴、棕背伯劳、鹊鸲和乌鸫)和环境样品(水,土壤和植物)。分析了各种生物及环境样品中HOPs的浓度和组成,研究了不同生境下昆虫及其它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特征,调查了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污染物在昆虫中的变化行为,同时也探讨了HOPs在昆虫介导的食物链(网)上的生物富集与放大机制。昆虫体内DDTs、PCBs、PBDEs、DP、DBDPE和OBFR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1000、2016000、0.0828000、nd5000、0.535200和0.121400 ng/g lw(脂重)。PCBs是昆虫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其次为PBDEs,作为农业污染源的DDTs贡献相对较少。主成分分析表明,昆虫HOPs的组成模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均以PCBs和DDTs为主,这种组成模式与其寄主植物相似。在直翅目昆虫中,中华稻蝗和短额负蝗倾向于富集PBDEs、DPs和DBDPE,这与草样的组成模式相似;而中华蟋蟀和东方蝼蛄大部分是以PCBs和DDTs为主。在同时采集到幼虫与成虫的四种昆虫(蜻蜓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中,发现HOPs在昆虫成虫与幼虫中的浓度比(ln A/L)与化合物的log KOW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当log KOW<6.5时,ln A/L比值随log KOW的增加而下降;当6.5<log KOW<8或8.5时,ln A/L比值与log KOW呈正相关;当log KOW>8或8.5时,ln A/L比值随log KOW的增加而再次下降。这表明HOPs在不同种类昆虫的变态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PCBs和PBDE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90450000和13080000 ng/g lw(脂重),比昆虫体内的含量高出12个数量级,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与昆虫在同一个数量级。在所有生物中PCBs均是最主要的卤代有机污染物,其次是PBDEs,这与大部分昆虫样品中HOPs的组成一致。在两栖和陆生生物中BDE 153占?PBDEs的比例较高(占1237%),而在昆虫和环境介质的比较中也发现昆虫对BDE 153的选择性富集,说明昆虫的选择性富集进一步影响了以昆虫为食的捕食者。另外,水蛇卵中PBDEs的组成以BDE 47、100、153和154为主,而母体中BDE 209是最主要单体,表明在子代传递过程中存在对PBDEs的选择性富集。HOPs的子代传递效率与其log KOW呈多线性相关,当6<log KOW<8时,污染物具有相近的子代传递效率,当log KOW>8时,子代传递效率随log KOW的增加而迅速下降,暗示KOW可能不是控制HOPs子代传递效率的主要因素。对采集的生物样品,通过稳定同位素特征和食性分析,构建了多条以昆虫为主的食物链(网)。其中,PCB、PBDE和DP在水生、两栖和陆生食物链中的BMFs值均大于1,表现出生物放大效应。在昆虫—鸟类食物链上HOPs的BMFs值明显高于昆虫—鱼(蟾蜍或蜥蜴)食物链,说明HOPs在恒温动物中的富集和放大潜力高于变温动物。在以昆虫为主的陆生食物网上PCB、PBDE和DP的TMFs值分别为4.0、2.9和1.7,均表现出营养级放大。HOPs的TMFs值与其log KOW和log KOA均呈抛物线关系,表明KOW和KOA对污染物在陆生食物网上的生物放大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

徐敬俊,覃恬恬,韩立民[9](2018)在《海洋“碳汇渔业”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海洋渔业正处于产业化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的拐点阶段,发展低碳化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优化和创新碳汇渔业产业运行机制面临着迫切的实践需要,发展碳汇渔业,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通过对"碳汇渔业"内涵、固碳机理、碳汇能力以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四个方面的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认为碳汇渔业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亟需科学的政策调适与制度安排才能予以保障,宏观激励政策的制定有助于推动碳汇渔业的发展,如何选择合理的海洋水产养殖业产业组织模式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刘珺[10](2017)在《珠江流域淡水水生生物中典型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富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分泌干扰污染物(EDCs)是能够模拟/模拟生物体对内源性激素的分子效应,干扰或阻止激素正常合成、释放、结合、代谢等过程的一些天然和人工合成化合物。EDCs可能导致动物生殖系统异常、性别紊乱、免疫力及生育力降低等。EDCs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多种环境介质中。然而,关于EDCs的生物富集及其机理的系统研究还很有限。为此,本研究选取10种典型EDCs包括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P)、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P)、对羟基苯甲酸丁酯(BP),邻苯基苯酚(PHP)、三氯生(TCS)、双酚A(BPA)三氯卡班(TCC)及其脱氯产物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均二苯脲(NCC)。系统研究珠江水系野生淡水水生生物中这些EDCs的富集、生物食物链放大潜力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旋涡振荡-超声波辅助萃取结合凝胶渗透色谱除去大分子有机物干扰,再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净化,建立生物样品中微/痕量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UHP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19.7 ng/g dw,回收率为65.2%118.0%。(2)除NCC以外,EDCs广泛分布于珠江水系淡水野生生物中。EDCs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TCC只在甲壳纲中检出,且占EDCs总浓度的56%,检出率为100%,次为PHP和MP;而硬骨鱼纲中则以BPA为最,检出率为96.67%,次为TCS和MP。另外,EDCs在生物中的分布与食性呈现出一定的关系,肉食性鱼类脊肉中MP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鱼类,浓度范围为402.52 ng/g lw;肉食性鱼类脊肉中TCS和BPA的浓度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范围分别为ND和21.90ng/glw。(3)EDCs在珠江水系野生淡水鱼类中的富集水平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MP、TCS和BPA在鱼类组织器官中的浓度和生物富集因子(logBAF)基本上表现为肝脏>腩>脊肉,说明肝脏的富集能力最强,腩次之,脊肉最弱。(4)EDCs在珠江水系野生淡水鱼类中的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总的来看,珠江广州河段鱼中EDCs浓度较高,尤其是MP、TCS和BPA;EDCs的生物富集表现出一定的季节特征,如MP、TCS和BPA在广东鲂脊肉中浓度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生物的个体特征对其中EDCs的分布存在明显影响,如随生物体重的增加,脊肉中的MP的浓度呈上升趋势,而TCS的浓度呈下降趋势。生物性别也对其中EDCs的富集存在明显影响。如MP在雌性福寿鱼脊肉中的浓度高于雄性,TCS在雌性银鲫鱼和广东鲂脊肉中的浓度亦高于雄性,BPA则在在雌性赤眼鳟和福寿鱼脊肉中的浓度也高于雄性。(5)EDCs有一定的生物放大潜力和子代传递效应。如TC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1.62,可能沿生态食物链放大,BPA的TMF为0.92,而MP的TMF为0.33,表明可能随着食物链产生生物稀释作用。MP、TCS和BPA均可能发生母子传递效应。

二、模拟生物食物链网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生物食物链网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共生城市
        1.5.2 城市野生动物
        1.5.3 生物多样性
        1.5.4 生态位
    1.6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6.1 共生城市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1.6.2 城市野生动物栖居研究
        1.6.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实践及设计
    1.7 小结
第2章 鸟类与城市住区共生现状研究方案
    2.1 研究物种——鸟类选择
    2.2 研究区域与场地
        2.2.1 研究区域
        2.2.2 研究场地
    2.3 调查方法
        2.3.1 鸟类调查
        2.3.2 植被建筑调查
        2.3.3 城市自然格局环境数据
        2.3.4 研究片区居民主观态度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鸟类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数据计算
        2.4.2 城市自然格局环境数据计算
        2.4.3 问卷评价体系与计算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片区环境鸟类与城市居民共生状况研究
    3.1 研究片区环境状况
        3.1.1 自然绿地格局状况
        3.1.2 居住区植物群落物种构成及植被组成分布状况
    3.2 鸟类群落特征分析
        3.2.1 鸟类群落特点及季相变化
        3.2.2 鸟类生态类型和取食类型
        3.2.3 各调研居住区鸟类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3.2.4 行为状况及生态位分布
        3.2.5 鸟类空间集聚分布状况
    3.3 居住区居民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3.3.1 居住区居民态度问卷受访居民人群结构分析
        3.3.2 居住区居民对鸟类态度问卷结果分析
        3.3.3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观察到鸟类行为及地点情况
        3.3.4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鸟类干扰容忍情况
        3.3.5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空间资源分享意愿
    3.4 小结
        3.4.1 研究片区环境状况特征
        3.4.2 研究片区鸟类群落特征
        3.4.3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态度特征
        3.4.4 小结
第4章 城市环境及居民态度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研究
    4.1 城市环境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4.1.1 景观格局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2 城市居住区建设指标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3 城市居住区植物群落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4 城市居住区植被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2 城市居住区居民态度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4.3 小结
第5章 共生城市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基本策略
    5.1 共生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5.1.1 政策管理
        5.1.2 公众教育
    5.2 共生城市生态建设评价因子制定
        5.2.1 关键物种多样性因子
        5.2.2 建设环境评价因子
        5.2.3 人类主观态度评价因子
    5.3 共生城市生态空间策略
        5.3.1 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3.2 城市密集建成区生态优化
    5.4 生态绿地及绿色建筑设施构建策略
        5.4.1 生态绿地构建策略
        5.4.2 分层立体绿化及构筑物设计
    5.5 植物生境设计及种类配置
        5.5.1 植物生境设计
        5.5.2 植物种类配置
    5.6 小结
第6章 城市居住区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景观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概况
        6.1.2 建设环境特征
        6.1.3 鸟类群落分布
        6.1.4 居住区居民态度调查分析
    6.2 设计理念及空间策略
        6.2.1 设计理念
        6.2.2 空间策略
        6.2.3 立体绿化及构筑物设计
        6.2.4 植物设计
    6.3 管理及评价策略
        6.3.1 管理策略
        6.3.2 动态评价监测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片区植物统计表
    附录二 :研究片区鸟类统计表
    附录三 :城市居民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指标体系专家权重问卷
    附录五 :研究片区实地调研及问卷结果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TfU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概念理解研究的现实困境
        二、契合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二、研究实施阶段
        三、结果与分析阶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学习理论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第三章 TfU教学模式及概念教学设计
    第一节 TfU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TfU教学模式的四要素及标准
        二、四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基于TfU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设计步骤
        一、设置启发性议题,引出教学内容
        二、明确理解性目标,构建概念体系
        三、创设理解性活动,增进概念理解
        四、贯彻持续性评价,反馈概念理解
    第三节 基于TfU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持续评估原则
        四、共同体原则
    第四节 基于TfU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案例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案例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章 TfU教学模式应用于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工具
        一、测试卷的题目设计
        二、测试卷的评分标准
        三、测试卷的质量检测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SOLO试题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二、持续性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整合TfU教学模式与生物学教学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关注重要概念的传递
        1.1.2 APOS理论满足“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
    1.2 文献综述
        1.2.1 APOS理论的概述
        1.2.2 APOS理论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概念及生物学概念
        2.1.2 生物学重要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展理论
        2.2.2 反省抽象理论
        2.2.3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研究法
        2.4.2 问卷调查法
        2.4.3 访谈法
        2.4.4 实验研究法
    2.5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3.1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2 初中生物教师访谈
    3.3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现状调查结论
第四章 构建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
    4.1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内容的梳理
        4.1.1 适用于APOS理论的重要概念的筛选
        4.1.2 适用于APOS理论重要概念的筛选结果
        4.1.3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分析
    4.2 应用APOS理论四阶段模型进行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策略
        4.2.1 活动阶段的策略
        4.2.2 过程阶段的策略
        4.2.3 对象阶段的策略
        4.2.4 图式阶段的策略
    4.3 基于APOS理论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设计的原则
    4.4 传统教学与基于APOS理论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比较
        4.4.1 传统的生物概念教学模式
        4.4.2 基于APOS理论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
        4.4.3 传统教学与基于APOS理论的概念教学的比较
第五章 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评价工具
        5.2.1 《初中生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能力的调查量表》
        5.2.2 《生物学学习情感调查问卷》
        5.2.3 《学生课堂体验访谈问卷》
        5.2.4 生物学学业成绩测试
    5.3 变量控制
    5.4 研究的实践过程
        5.4.1 研究前测
        5.4.2 研究实践
        5.4.3 研究后测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学生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认知能力的影响
        5.5.2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
        5.5.3 学生学业成绩的调查结果
        5.5.4 对学生概念掌握的影响
        5.5.5 学生课堂体验的调查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APOS理论与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融合
    6.2 基于APOS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学可提高学生概念的学习能力
    6.3 基于APOS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学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6.4 基于APOS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学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现状调查
附录2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学重要概念难度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生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认知能力量表
附录4 初中生生物学习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5 生物学相关概念试题
附录6 访谈提纲
致谢

(5)运用生物图示教学法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图像时代的来临
        1.1.3 高中生物需要图示
        1.1.4 科学思维培养与生物图示密切相关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图示教学法
        1.3.2 生物图示
        1.3.3 科学思维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图示教学法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和对象
    3.2 问卷的制定
    3.3 问卷发放情况
    3.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1 教师基本信息情况统计
        3.4.2 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认识情况
        3.4.3 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使用情况
        3.4.4 图示教学法的应用前景
第4章 高中生物教材中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内容研究
    4.1 有关生物图示和科学思维培养的教材内容分析
        4.1.1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4.1.2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4.1.3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4.1.4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4.2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有关生物图示和科学思维培养知识点的数量统计
第5章 案例设计
    5.1 图示教学法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5.1.1 多图对比,培养归纳概括思维
        5.1.2 图图关联,训练演绎推理思维
        5.1.3 图群构建,发展模型建模思维
        5.1.4 析图质疑,提升批判性思维
    5.2 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5.2.1 导入新课环节
        5.2.2 建构新知环节
        5.2.3 课堂小结环节
        5.2.4 拓展练习环节
    5.3 教学案例设计
        5.3.1 培养归纳与概括思维案例
        5.3.2 训练演绎与推理思维案例
        5.3.3 发展模型与建模思维案例
        5.3.4 提升批判性思维案例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2.1 仔细研读教材,重视知识梳理
        6.2.2 合理设计图示,注重图示联系
        6.2.3 收集练习素材,重视拓展训练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物教学中图示教学法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及其对黑嘴鸥繁殖成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种类及理化特性
    1.2 重金属在滨海湿地环境中的形态特征
    1.3 重金属在食物链(网)上的迁移规律
    1.4 重金属在鸟类体内的富集及其影响因素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化学分析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2.4 重金属污染分析和评价方法
        2.2.4.1 沉积物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s,EF)
        2.2.4.2 地累积指数法(Index of geoaccumulation,Igeo)
        2.2.4.3 单项污染指数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2.3 结果
        2.3.2 沉积物富集因子(EF)
        2.3.3 地累积指数法(Index of geoaccumulation,Igeo)
        2.3.4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黑嘴鸥潜在食物的重金属生物富集特征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2 化学分析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2.4 重金属污染分析和评价方法
        3.2.4.1 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BSAF)
        3.2.4.2 残留量指数
    3.3 结果
        3.3.1 重金属含量分析
        3.3.2 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
        3.3.3 残留量指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重金属在黑嘴鸥主干食物链(网)上的迁移特征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4.2.2 化学分析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2.4 迁移特征评价方法
        4.2.4.1 食物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average concentration,AC)
        4.2.4.2 生物放大因子(biomagnification factor,BMF)
    4.3 结果
        4.3.1 黑嘴鸥幼鸟重金属分布特征及主干食物链营养级确分析
        4.3.1.1 幼鸟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
        4.3.1.2 黑嘴鸥主干食物链中营养级分析
        4.3.2 食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及生物放大作用
        4.3.2.1 食物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
        4.3.2.2 生物放大因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重金属对黑嘴鸥繁殖成效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5.2.2 化学分析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各种组织中重金属含量水平
        5.3.2 各种组织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探究
        5.3.2.1 幼鸟
        5.3.2.2 幼鸟羽毛
        5.3.2.3 成功卵壳
        5.3.2.4 成功卵壳膜
        5.3.2.5 孵化成功雏鸟
        5.3.2.6 失败卵壳
        5.3.2.7 失败卵壳膜
        5.3.2.8 孵化失败卵内容物
        5.3.3 各种组织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差异性探究
        5.3.3.1 不同卵壳情况下各重金属的差异分析
        5.3.3.2 不同壳膜情况下各重金属的差异分析
        5.3.3.3 孵化失败内容物与孵化成功雏鸟情况下各重金属的差异分析
        5.3.4 逻辑回归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黄河三角洲一千二管理站保护区黑嘴鸥繁殖地污染特征及风险
        6.1.2 黑嘴鸥潜在食物的重金属生物富集特征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6.1.3 黑嘴鸥主干食物链(网)迁移特征分析
        6.1.4 重金属对黑嘴鸥繁殖成效的影响
    6.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砷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潜力及发生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砷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浓度与形态 (Arsenic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tion in marine ecosystems)
2 砷在海洋食物链/网中的生物放大潜力 (Arsenic biomagnification potential along food chains/web)
3 砷在海洋食物链/网中生物放大潜力的可能机制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rsenic biomagnification potential along food chains/web)
4 总结与展望 (Summary and prospect)

(8)昆虫对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介导的食物链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卤代有机污染物
        1.1.1 滴滴涕(DDTs)
        1.1.2 多氯联苯(PCBs)
        1.1.3 卤系阻燃剂(halogenatedflameretardants,HFRs)
    1.2 昆虫对HOPs生物富集的研究
        1.2.1 昆虫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1.2.2 昆虫富集HOPs的影响因素
        1.2.3 昆虫在污染物环境迁移中的作用
    1.3 HOPs在陆生生物的富集特征及其在食物链(网)上的放大
        1.3.1 陆生生物富集评价参数
        1.3.2 陆生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
        1.3.3 昆虫介导的陆生食物链(网)上的生物放大
    1.4 HOPs的子代传递研究
        1.4.1 卵生生物
        1.4.2 胎生和卵胎生生物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采样区域
        2.1.2 样品信息
        2.1.3 习性概述
    2.2 实验方案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仪器分析
        2.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2.2.5 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HOPs在不同种类昆虫的富集及变态发育对富集的影响
    3.1 昆虫和植物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3.2 不同种类昆虫中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富集特征
        3.2.1 DDTs的浓度和组成
        3.2.2 PCBs的浓度和组成
        3.2.3 PBDEs的浓度和组成
        3.2.4 非PBDEs类卤代阻燃剂的浓度和组成
        3.2.5 HOPs的总体污染特征
    3.3 昆虫变态发育对卤代有机污染物的调控
        3.3.1 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
        3.3.2 HOPs的浓度和组成
        3.3.3 HOPs浓度变化与logK_(OW)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OPs在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的富集模式
    4.1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4.2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卤代有机污染物浓度的种间差异
        4.2.1 DDTs的浓度差异
        4.2.2 PCBs的浓度差异
        4.2.3 PBDEs的浓度差异
        4.2.4 非PBDE类卤代阻燃剂的浓度差异
    4.3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4.3.1 PCBs同系物组成
        4.3.2 PBDEs同系物组成
        4.3.3 DP立体异构体组成
        4.3.4 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4.4 卤代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蛇体内的子代传递
        4.4.1 中国水蛇卵中HOPs的浓度
        4.4.2 PCBs和PBDEs的组成特征
        4.4.3 子代传递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OPs在昆虫介导的食物链(网)中的生物放大
    5.1 从环境介质到昆虫中的生物富集和放大
        5.1.1 生物富集因子
        5.1.2 生物放大因子
        5.1.3 与logK_(OW)的关系
    5.2 不同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
        5.2.1 基于食性构建的食物链
        5.2.2 不同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因子
        5.2.3 与logK_(OW)的关系
    5.3 以昆虫为主的陆生食物网上的生物放大
        5.3.1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构建的陆生食物网
        5.3.2 营养级生物放大因子
        5.3.3 与原子取代程度和理化性质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海洋“碳汇渔业”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碳汇渔业”内涵的研究
3 碳汇渔业固碳机理技术研究
4 碳汇渔业碳汇能力的评价研究
5“碳汇渔业”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10)珠江流域淡水水生生物中典型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分类及暴露途径
        1.1.1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分类
        1.1.2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暴露途径
    1.2 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分泌干扰污染物
    1.3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参数和基本原理
    1.4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及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珠江水系淡水野生水生生物的采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种类及生活习性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介质中内分泌干扰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目标化合物
        3.1.3 标准溶液制备
        3.1.4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 仪器条件
        3.2.1 色谱条件
        3.2.2 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前处理优化
        3.3.2 LC-MS/MS优化
        3.3.3 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在珠江水系野生淡水生物的富集和代谢及机理
    4.1 珠江水系野生淡水生物中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4.2 珠江水系野生淡水鱼类中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富集和代谢
        4.2.1 组织差异和BAF比较
        4.2.2 种间差异
        4.2.3 种内差异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分泌干扰污染物在珠江水系野生淡水生物的食物链(网)传播和子代传递
    5.1 珠江水系野生淡水生物中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食物链(网)传播
    5.2 珠江水系野生淡水生物中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子代传递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模拟生物食物链网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周和宁.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TfU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D]. 程雪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D]. 梁竞娴. 广州大学, 2020(02)
  • [5]运用生物图示教学法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D]. 冯荟萃.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及其对黑嘴鸥繁殖成效的影响[D]. 郑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砷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潜力及发生机制探讨[J]. 杜森,张黎.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1)
  • [8]昆虫对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介导的食物链迁移[D]. 刘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9]海洋“碳汇渔业”研究述评[J]. 徐敬俊,覃恬恬,韩立民. 资源科学, 2018(01)
  • [10]珠江流域淡水水生生物中典型内分泌干扰污染物的富集研究[D]. 刘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7(01)

标签:;  ;  ;  ;  

模拟生物食物网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