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青[1](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增加学生选择权”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指向。广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本次改革遵循“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的基本原则,并于2019年4月颁布《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给高中阶段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选择权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规划学业、了解职业和专业。为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符合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对策,能丰富、充实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生涯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性个案。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个案,调查研究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开展生涯教育,但缺乏专业教师,生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家校合力;高中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等问题。借鉴已有的生涯教育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新高考背景下广东省Q市A中学结合高考新政策、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年级段的需求,从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以:“生涯唤醒”“职业探索”“生涯决策”为主线进行生涯教育实践,对如何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对推动学校明确育人的目标、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研究存在由于时间有限、师资不足、家校合力不佳所导致的调查研究不够全面、活动开展不够系统、生涯教育效果欠佳等不足。基于对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就高中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采取自上而下的建构方式,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专兼职生涯教育人员”组成的三级生涯教育指导机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包括分阶段设定生涯教育目标,规范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路径;分类别设计生涯教育课程,推进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序列化;适时开设精英导师课等。三是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人人都是生涯导师的理念,整合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高校+技术”的生涯教育共同体。

宋振韶,王东升[2](2012)在《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发展性教育目标、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多样性和专业化,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实效性,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实践提供理论指引。

李亚丽,李艳芳,陈新,王超[3](2021)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市某职业院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异常学生比例不断增加。在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中发现,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社会和学习工作压力等各方面因素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学校为主、家校联合、重在辅导、依靠医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指导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家校联合和一生一策等措施创新服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和效果。

邓晶艳[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乔溪[5](2021)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国家对化学人才需求、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等,确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主题。通过化学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相关职业,引导帮助学生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提早进行职业规划,为国家储才。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2、结合教育实践所在学校的高二学生及在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的认知情况,为实施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做准备。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一,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素养;其二,教师可以从选择地方特色相关职业、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增加学生职业体验等角度切入职业生涯教育。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合物硅和有机化合物乙醇两个章节,挖掘职业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在教育实践所在高中进行了教学实施,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以及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希望本论文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上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岳燕[6](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谢雨晨[7](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在课堂中开展情意教育又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意教育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之一,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也开始注重保持知识教育与情意培养的平衡。但情意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内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虽然已重视“情”的感受,但仍缺乏“意”的内化,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内在体验、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因此,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形成稳定的心理认知结构。本文主要分三章:第一章: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的思想基础。初中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更是最需要引导的时期。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情意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情意教育的主阵地。第二章: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情意教育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有了较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试教育的制约、情意教育本身的难度、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等原因,导致了情意教育的内涵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师的情意素养有待提高,情意教育的方法也需要改进。第三章:针对情意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首先是提升语文教师本身的情意素养,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其次是高效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再次是优化情意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情意教育。

陈傲杰[8](2020)在《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态度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让任何事物都产生了多变性,超出了大学生的适应阈值,导致了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所以需要阅读疗法提供心理服务。阅读疗法,是一种利用阅读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有历史渊源和现代成效,兼具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项职能,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应用具有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疗法活动的意愿不强,高校的阅读疗法推广工作并不顺利,阅读疗法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阅读疗法研究和阅读疗法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来自53所高等院校的951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9名学生进行访谈,主要调研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第二,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成因和转化因素。根据大学生态度分析高校阅读疗法推广效果,根据态度成因分析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态度转化因素分析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推广的具体需求。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图书馆推广应用阅读疗法。调查发现,一方面,强烈的心理服务需求、正向的阅读直观感受和独有的阅读疗愈经历使大学生对阅读疗法产生积极的态度;对阅读疗法缺乏了解、学业负担过重、阅读疗法效果相对有效使大学生对阅读疗法产生消极的态度;若阅读疗法活动氛围好、阅读疗法师可信任、阅读疗法服务有实用价值,大学生的消极态度较易转化为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中,消极态度的人数显着多于积极态度的人数,说明高校阅读疗法推广效果不佳,存在宣传不到位、活动无保障、缺乏说服力三个问题,未能满足大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和接受专业诊疗三方面的需求。基于此提出对策,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阅读疗法宣传工作,制定阅读疗法保障机制,利用阅读疗愈成功案例,消除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消极态度;其次,高校图书馆应丰富阅读疗法作用方式,培养阅读解决问题体系,开发阅读疗法信息系统,培养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积极态度。

张亚敏[9](2020)在《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速、生活压力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剧增,绘画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形式逐步走向大众化。版画作为传统的绘画拓印形式,在材料选择和制作程序方面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具有其它绘画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艺术治疗优越性。因此,研究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从概念内涵而言,版画艺术治疗就是以艺术原理、艺术心理学、心理学治疗理论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版画制作体验,激发参与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潜能,从而对人体机能和心理问题产生积极调节作用的心理治疗形式。本论文以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版画艺术与艺术治疗主流媒介的融通性、版画艺术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优越性、独特性和可行性,以及开展并探索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实践范式和具体路径。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版画艺术治疗作为绘画艺术治疗的重要实践形式,二者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从理论视角分析,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治疗的媒介,就在于艺术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源于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依据;实践中,绘画艺术对于参与者具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视觉接受性和治疗范围空间的广延性等特征。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与其他绘画艺术作为心理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的融通性、创作特质的融通性,以及艺术亲和力的融通性等方面。第二部分(第四章),以版画艺术的实践形式和特征为依据,分析了版画作为治疗媒介的优势与独特性。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独特性根源于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心理意境,主要表现为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实践中,版画制作的艺术特质彰显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治疗功能,版画艺术颜色材料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个体情趣,制版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愉悦个体心境,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呈现形式的复数性有助于平复个体心态。从实现机制而言,版画艺术治疗的优势是通过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个体情感、完善个体心理品质来实现的。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分析版画艺术治疗的原则、程序、判据,案例研究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模式及其实践成效,以及推广和普及版画艺术治疗的主要途径。从治疗对象来看,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以及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症等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群体。基于相关心理治疗理论,比较分析心理慰籍、情感依托、情绪宣泄、情感重建等四种版画艺术治疗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达成了积极的治疗效果。调查表明,版画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治疗媒介,人们对版画艺术治疗寄予较高的心理期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版画艺术治疗与参与者的心理结构、心理教育规律相契合,与学校素质教育、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当前,关键问题是要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深入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社会公共资源,并以学校为阵地,推动版画艺术治疗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武英凤[10](2020)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生命。新时代少先队活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属性,把握少先队活动育人规律与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而且要在少先队活动的“入心”方面下功夫,突出“长效”方面做文章,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功效。渗透教育是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有效搭建了情感和道理、环境和心灵之间融通的桥梁,是长期有效塑造儿童完整人格,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同时,渗透教育有利于协调辅导员与队员间主体关系,也是落实少先队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实践路径。基于此,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渗透教育的教育主体、内容、方法、资源保障力量和教育环境为分析视角,对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现状进行细致剖析,发现当前渗透教育存在渗透教育者主体性渗透意识出现偏差、部分渗透教育对象被忽视、渗透教育内容在渗透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渗透教育方法在渗透过程中存在“虚假渗透”、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的利用流于形式和渗透教育环境的育人氛围创设不足等问题。在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二是加强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三是强化渗透教育者实施渗透教育的能力;四是综合利用各种环境元素以形成教育合力。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改进,优化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切实提高少先队员能力和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出台新高考方案
        2.高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概述
        2.国内研究概述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1.新高考
        2.生涯
        3.生涯教育
        4.高中生涯教育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高中生涯教育的价值分析
        1.对人的一生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2.对高中生而言:生涯教育利在当下功在一生
        3.对高中学校而言:生涯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1.帕森斯(Frank Parsons)人格类型理论
        2.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Q市A中学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2.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3.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1.教师访谈
        2.学生访谈
        3.家长访谈
        4.访谈小结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小结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二)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三)生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成效
    (一)从育分到育人:明确学校育人的目标
    (二)从教师到导师:助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三)从升学到生涯:引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
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不足与改善
    (一)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反思
        1.时间有限,活动开展不够系统
        2.师资不足,生涯教育不够专业
        3.家校合力不佳,影响生涯教育的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改善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体系化
        2.完善课程设置: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系列化
        3.整合教育资源:让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资源系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件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四:访谈提纲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
    1. 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尚待厘清
    2. 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力量薄弱
    3. 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4. 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5. 心理素质教育过于偏重心理治疗与危机应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领域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2. 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3.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强调发展性教育目标
    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3.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形式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专业化
    4.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注重全员化和重心下移
    5.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实效性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市某职业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概况
    (一)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
    (二)国内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与实践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情况
    (二)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
        1.对学习没有积极性
        2.人际关系紧张
        3.自我认知有偏差
        4.不能综合计划自己的未来
        5.身体出现疾病
三、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环境原因
    (三)学校与学习原因
    (四)社会心理因素
    (五)未来的工作生活目标压力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一)完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机制
    (二)帮助学生客观科学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心理辅导
    (四)家校配合工作
    (五)一生一策,加强工作针对性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基于国家对化学人才的需求
        2.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扩大职业认知范围
        2.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有利于稳定化学学科地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教育
    (二)理论基础
        1.舒伯职业生涯理论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3.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4.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四、高中化学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素养
        1.提高教师职业生涯素养的意义
        2.提高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素养的措施
    (二)教师实施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建议
        1.职业信息因地制宜
        2.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
        3.增加学生职业体验
        4.结合化学史与现代化学
六、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课程实施
    (一)实施对象
    (二)实施时间和地点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四)《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五)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师课堂反馈与评价
        2.学生课堂反馈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 B 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 C 学生教学反馈访谈大纲
附录 D 学生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致谢

(6)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老年学习团队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三、角色认同
        四、社会认同
        五、退休精神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一、个体与社会
        二、相关理论统合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定依据
        二、个案情况概览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研究调研实况
        五、调研资料编码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实践启示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一、论文突破点
        二、论文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情意教育概述
        一、情意教育的涵义
        二、情意教育的特点
        三、情意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三节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争强好胜与意志力相对缺乏的矛盾
        二、成人感的产生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三、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情意教育的现状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的现状
        一、情意教育的内涵尚未得到充分理解
        二、语文教师的情意素养有待提高
        三、情意教育的方法需要改进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制约情意教育的发展
        二、情意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 提升教师情意素养,滋养学生心灵世界
        一、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
    第二节 高效利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鉴赏爱国作品,树立爱国情怀
        二、品析亲情作品,培养正确的伦理观
        三、阅读爱情作品,培养健康的情爱观
        四、欣赏友情作品,培养正确的交友观
        五、赏析生命作品,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第三节 优化情意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充满情意的教学情境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第四节 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推动情意教育落实
        一、举办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二、引导观看正能量的影视作品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态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阅读疗法研究
        1.2.2 国内阅读疗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阅读疗法理论基础
    2.1 阅读疗法基本概念
        2.1.1 阅读疗法定义
        2.1.2 阅读疗法原理
        2.1.3 阅读疗法类型
    2.2 阅读疗法推广相关概念
        2.2.1 阅读疗法推广
        2.2.2 阅读疗法师
        2.2.3 阅读疗法书目
    2.3 阅读疗法态度与推广的关系
        2.3.1 态度反映推广效果
        2.3.2 态度成因揭示推广存在的问题
        2.3.3 态度转化因素对推广的要求
3 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及其成因调查分析
    3.1 调查方法和内容
    3.2 调查过程和结果
    3.3 被调查学生人口学特征分布
        3.3.1 被调查学生性别分布
        3.3.2 被调查学生年级分布
        3.3.3 被调查学生专业类别分布
        3.3.4 被调查学生所属院校分布
    3.4 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调查分析
        3.4.1 对阅读的态度调查分析
        3.4.2 对实施阅读疗法的态度调查分析
        3.4.3 对参与阅读疗法的态度调查分析
        3.4.4 典型案例
    3.5 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成因分析
        3.5.1 积极态度成因分析
        3.5.2 消极态度成因分析
        3.5.3 消极态度转化因素分析
4 基于态度成因的推广分析
    4.1 态度成因反映的推广问题
        4.1.1 阅读疗法宣传不到位
        4.1.2 阅读疗法无保障
        4.1.3 阅读疗法缺乏说服力
    4.2 转化因素反映的推广需求
        4.2.1 改变生活方式的需求
        4.2.2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4.2.3 接受专业诊疗的需求
5 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转变对策
    5.1 基于推广问题的消极态度消除策略
        5.1.1 加强阅读疗法宣传工作
        5.1.2 制定阅读疗法保障机制
        5.1.3 利用阅读疗愈成功案例
    5.2 基于推广需求的积极态度培养策略
        5.2.1 丰富阅读疗法作用方式
        5.2.2 培养阅读解决问题体系
        5.2.3 开发阅读疗法信息系统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态度及其成因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绘画艺术治疗
        1.3.2 版画及其内涵
        1.3.3 版画艺术治疗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
    2.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2.1.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
        2.1.2 绘画艺术治疗功能的发展
    2.2 绘画艺术治疗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2.2.1 生理科学理论基础
        2.2.2 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
        2.2.3 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取向
    2.3 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学特征
        2.3.1 绘画艺术治疗的视觉接受性
        2.3.2 绘画艺术治疗的多元空间性
        2.3.3 绘画艺术治疗的自我实现性
        2.3.4 绘画艺术治疗的适用广泛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比分析: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
    3.1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审美融通
        3.1.1 审美认知的相通性
        3.1.2 审美教育的相容性
        3.1.3 审美愉悦的相融性
    3.2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创作特质融通
        3.2.1 创作过程的意象性
        3.2.2 创作过程的手工性
        3.2.3 创作过程的自由性
    3.3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亲和力融通
        3.3.1 艺术精神的传统性
        3.3.2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3.3 艺术创作的游戏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学视界: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独特性
    4.1 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及其心理意境
        4.1.1 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
        4.1.2 版画艺术“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
        4.1.3 版画艺术“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
        4.1.4 版画艺术“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
    4.2 版画的创作特质及其艺术治疗功能
        4.2.1 颜色材料的丰富性:培养自我之情趣
        4.2.2 制版形式的多样性:愉悦自我之心境
        4.2.3 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激励自我之潜能
        4.2.4 呈现形态的复数性:平复自我之心态
    4.3 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实践优势
        4.3.1 激发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4.3.2 表达参与者的丰富情感
        4.3.3 完善参与者的心理品质
        4.3.4 保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判据与实践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实施与分析
    5.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5.1.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
        5.1.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框架和形式
    5.2 版画艺术治疗的适症群体与心理判据
        5.2.1 治疗适用群体及其心理特征
        5.2.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心理症状判据
    5.3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和分析
        5.3.1 实证案例使用的相关评估工具
        5.3.2 儿童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心理慰籍模式——“描绘出你心中的家”
        5.3.3 大学生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绪宣泄模式——“心情的流露”
        5.3.4 成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依托模式——“幸福计划”
        5.3.5 老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重建模式——“老胡”的故事
        5.3.6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的总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效与推广:版画艺术治疗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
    6.1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6.1.1 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6.1.2 版画艺术治疗成效的访谈分析
    6.2 版画艺术治疗实践的改革取向
        6.2.1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结构功能相契合
        6.2.2 版画艺术治疗与素质教育功能相统一
        6.2.3 版画艺术治疗与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
        6.2.4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教育功能相融通
    6.3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与普及的路径选择
        6.3.1 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
        6.3.2 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公共资源
        6.3.3 学校版画艺术教育与版画艺术治疗相结合
    6.4 本章小结
结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件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症状自评量表系列调查问卷(Self-Reporting Inventory)
    附件三:自我接纳问卷(Self-Aeeeptanee Questionnaire,SAQ)
    附件四: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调查问卷
    附件五:心理幸福感测试
    附件六:版画制作步骤图

(10)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是选题的理论缘起
        1.1.2 少先队活动面临的现实困境触发理性思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研究
        1.3.2 国外文献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概述
    2.1 少先队活动与渗透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少先队活动
        2.1.2 渗透教育
        2.1.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
    2.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特征分析
        2.2.1 直观显性教育与潜在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2.2.2 以队员为本的主客体交互作用
        2.2.3 渐进而系统的过程性
        2.2.4 借助一定载体营造氛围的情境性
    2.3 少先队活动中实施渗透教育的适切性分析
        2.3.1 渗透教育与发挥少先队组织属性相切合
        2.3.2 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渗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2.3.3 少先队活动中运用渗透教育合乎政治文化建设要求
    2.4 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框架
        2.4.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主体
        2.4.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2.4.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方法
        2.4.4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
        2.4.5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环境
第3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开展现状分析
    3.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主体
        3.1.1 渗透教育者
        3.1.2 渗透教育对象
    3.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2.1 给定的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2.2 具体的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方法
        3.3.1 榜样教育法
        3.3.2 仪式教育法
        3.3.3 艺术陶冶法
        3.3.4 实践体验法
        3.3.5 情境教育法
    3.4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
        3.4.1 人员保障
        3.4.2 时间保障
    3.5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环境
        3.5.1 物理环境
        3.5.2 心理环境
第4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渗透教育者主体性渗透意识存在偏差
        4.1.2 部分渗透教育对象被忽视
        4.1.3 渗透教育内容在渗透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
        4.1.4 渗透教育方法在渗透过程中存有“虚假渗透”
        4.1.5 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的利用流于形式
        4.1.6 渗透教育环境的育人氛围创设不足
    4.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师教育观念实践中出现偏差
        4.2.2 部分渗透教育者专业化素养不高
        4.2.3 学校缺乏对少先队活动教育的重视
        4.2.4 渗透教育过程存在工具性或功利性倾向
第5章 优化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5.1 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
        5.1.1 树立正确的渗透教育主体观
        5.1.2 尊重队员发展规律以有效渗透
    5.2 加强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
        5.2.1 确定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整体规划
        5.2.2 定期组织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教研
    5.3 强化渗透教育者实施渗透教育的能力
        5.3.1 提升渗透教育专业素养
        5.3.2 重视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政治性发挥
    5.4 综合利用各种环境元素以形成教育合力
        5.4.1 文化元素:丰富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形态
        5.4.2 氛围熏陶:构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空间
        5.4.3 舆论推动:凝聚渗透教育正能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Q市A中学为例[D]. 罗伟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J]. 宋振韶,王东升. 北京教育(德育), 2012(06)
  •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市某职业院校为例[J]. 李亚丽,李艳芳,陈新,王超.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 乔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意教育研究[D]. 谢雨晨.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8]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态度的调查研究[D]. 陈傲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D]. 张亚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D]. 武英凤.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