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番茄密度比较试验总结

加工番茄密度比较试验总结

一、加工番茄密度对比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龚纾源[1](2020)在《太阳能控温的厌氧发酵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是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技术,有机负荷(OLR)是影响厌氧发酵系统产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表示发酵罐单位时间单位容积内所承受的挥发性有机物质量。为了能够更多更快的提高农牧废弃物的利用效率,通过自主研发的太阳能控温的干/湿厌氧发酵装置,研究厌氧发酵的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对高效处理废弃有机物具有重大意义。为确定不同温度条件下,干/湿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试验在(26±1)℃、(37±1)℃和(52±1)℃、固体质量浓度分别为20%和8%时,研究了不同有机负荷对干/湿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12、1、2、3月发酵温度设定为(26±1)℃最合适,在4、5、6、7及10、11月份中温(37±1)℃最合适,在8、9月份可以进行高温(52±1)℃发酵。干/湿厌氧发酵过程的温度均可以保持恒定,基本维持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2)湿发酵试验组的升温速率分别为2.6℃/d、1.6℃/d和1.9℃/d,干发酵试验组的升温速率分别为2.0℃/d、1.3℃/d和1.7℃/d。对比相同发酵温度下的干/湿厌氧发酵的控温过程可以看出,干/湿厌氧发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分别为2.3℃和2.2℃、2.7℃和2.2℃、2.2℃和2.1℃。从试验结果得出,同组试验中湿发酵的升温速率均快于干发酵试验组。(3)通过试验验证得出,明随着TS去除率的增大,TS产甲烷量也随之增大,去除率与甲烷产量是正相关的,也证明了湿发酵实验装置可以进行干发酵试验。(4)干/湿厌氧发酵的产气量会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一直提升,过高的有机负荷会对厌氧发酵系统产生冲击,降低其产气效率和产甲烷效率。(5)对比试验发现,干发酵系统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更强。在发酵中、后期,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也随之增加。(6)干/湿厌氧发酵试验过程的基质转化为甲烷(YS/M)的比例系数分别为3.21、3.32、2.15、3.13、2.32和3.13 kg VS/m3,基质产甲烷率分别为0.31、0.30、0.46、0.31、0.43、0.32 m3CH4/kg VS。(7)通过牛粪的沼气化潜力分析,表明牛粪沼气化的减排量可达到89.4%。这说明提高有机负荷可以提高对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效率,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焦炳忠[2](2020)在《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宁夏地处我国半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极为短缺,当地农林牧业的灌溉主要以黄河水为主,随着黄河水量的消减及新型工业用水量的增加,经济林果作为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如何通过改进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经济林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实现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干旱地区经果林精准灌溉,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果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以同心圆枣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确定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加工工艺和布设方式,深入探讨地下渗灌对枣树耗水规律、根系分布、土壤水分变化及渗灌管田间应用技术参数,全面解析地下渗灌技术在林果业中的抗旱节水增产机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物理特性,发现橡胶颗粒增多,加工温度低,拉伸力度大,均可使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孔密度增多。加工温度对地下渗灌灌水器吸水时间和膨胀率的影响大于原料配比和拉伸力度。加工温度对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量影响较小,不同原料配比条件下的渗水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从不同压力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制造偏差系数来看,T2P3L1处理(橡胶粉末:聚乙烯为2.86:1、加工温度151℃、拉伸力度5 N)和T2P1L2处理(橡胶粉末:聚乙烯为2.50:1、加工温度151℃、拉伸力度10N)性能最优。(2)通过研究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当压力范围在0.02-0.08 MPa时,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稳定后的额定流量为1.42~4.93 L/(min·m);压力越大额定流量越大,地下渗灌灌水器越长平均额定流量越小。地下渗灌灌水器湿润体的形状为椭柱体,随时间增长湿润体逐渐增大,不同压力下渗水速率均为垂直向下>水平方向>垂直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灌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在0.99以上。确定了地下渗灌灌水器在2种土壤中的应用参数,其中,砂质土壤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深度15~30 cm,半径30~40 cm较适宜;砂壤土布设深度30~45 cm,半径40~50 cm较适宜。(3)由地下渗灌方式与枣树耗水规律研究得出:不同处理对枣树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及日耗水强度影响显着,相同生育期内灌水量与日耗水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同处理下各生育期作物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枣树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最大,日均耗水强度在1.08~2.69 mm/d,耗水模数在38.73~46.01%之间。枣树作物系数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果实膨大期。(4)根据微孔渗灌室内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了地下渗灌灌水器不同布设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渗灌灌水器埋深的增加,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布范围和湿润中心均向下移动;随着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半径的增大,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布范围和湿润锋峰值均向外移动;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湿润体的范围逐渐增大。垂直方向40~60 cm 土层各处理的根系干质量密度最大,区间为176.38~181.04g/m3之间,占0~200 cm土层总根系干质量密度的28.65%~30.12%。水平方向根系干质量密度增量主要分布在20~80 cm,20~40cm根系干质量密度最多,区间为129.58~133.24 g/m3,占枣树水平方向0~200 cm 土层根系干质量密度的24.66%~26.01%。(5)由不同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30R30W0.8处理(埋深30 cm、布设半径30 cm和作物-皿系数0.8)下产量最高,3年的枣树产量分别为 7600.49、7588.15、7394.71 kg/hm2;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 3.15、3.04、3.01 kg/m3;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3.37、3.44、3.31 kg/m3,均与其他处理存在显着差异(P<0.05)。(6)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TOPSIS模型对枣树各指标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均表现为D30R30W0.8处理最优。因此,确定宁夏半干旱区枣树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合理布置方式为:以地表向下埋深30 cm,以树干为中心向外30 cm的环形布设,灌水量以作物-皿系数0.8最佳,揭示了地下渗灌方式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

任志端[3](2020)在《四夹片式钵苗移栽夹取装置的设计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对于自动移栽机的研究多还在半机械水平,仍需要配备人力进行取苗、投苗,劳动强度较大,移栽效率较低,极大影响育苗移栽农业技术的推广,所以针对移栽机取苗、投苗的机械化研究是有必要的。移栽机的夹取装置是作业中直接参与夹取钵苗的末端执行器,其结构、尺寸影响穴盘苗夹取的效率和取苗时对钵苗的损伤,因此设计夹取工作效率高、对钵苗低损伤且工作性能稳定的夹取装置,对于提高移栽作业自动化、降低移栽作业劳动强度、提高移栽成功率是尤为重要的。本课题按照如上要求开展研究:(1)为设计的夹取装置更符合新疆作物移栽的实际要求,本文对新疆加工番茄的抗压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多次重复的正交试验进行分析:以下因素对钵苗基质抗压力的影响大小及最优的因素组合,穴盘苗基质配比(泥炭:蛭石:珍珠岩)、基质的含水率分别与移栽机夹取装置与钵苗基质的夹持角度和夹持角变化量,为穴盘苗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且为夹取装置后续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2)通过对番茄苗基质尺寸分析,可知夹持手指入穴时的最大夹持角度。针对不同压缩速度对基质夹取的影响以及2mm/s压缩速度下基质力学性能进行力学特性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分析钵苗基质在夹取时受压缩速度的影响其抗压力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对适合夹取钵苗的压缩速度进行分析与选择。并通过对2mm/s压缩速度下,钵苗基质的力学特性起始点、屈服点、破碎点分析研究,对钵苗夹取的适宜夹取力进行研究。(3)通过对移栽机夹取装置的需求分析,结合穴盘苗夹取的农艺要求,对钵苗移栽机夹取装置进行方案设计。确定其特征参数及要求、材料、驱动方式,并设计夹取装置的总体系统,使得该四夹片式钵苗移栽夹取装置,作业原理及功能满足要求。(4)为提高钵苗移栽成功率,降低夹取装置对基质的损伤,以夹片中心距为优化指标,夹持角度为评价指标,建立取苗末端执行器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完成机构参数优化。并对夹取装置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夹片的厚度为1mm,夹持手指末端梯形夹片上边长12mm、下边长6mm、夹持深度2629mm;机架的长度尺寸为79.2mm且机架为对称结构;驱动杆的直径选择5mm;适应运动方式的H、“+”形连接件;以及选用四线两相57HB113-401A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源。(5)建立四夹片式钵苗移栽夹取装置三维模型,并对夹取装置虚拟样机进行装配和干涉检查。通过ADAMS对夹取装置的运动路径进行分析,验证其夹苗、投苗过程机构的运动与干涉问题。再通过对夹取装置进行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仿真验证,可知:夹苗过程从完全张开到夹取起钵苗驱动杆位移量为2.903.18mm之间,而驱动杆在夹持手指接触钵苗基质后的位移量在0.320.60mm之间,驱动杆运动速度为35mm/s均可,且通过闭合运动状态下夹持角与接触力之间的关系曲线验证了夹持角变化量为(23)°是合理的夹持角变化量取值且此时的夹取力在适合取苗的夹取力范围内。进一步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夹取装置进行了应力和应变分析,验证了设计强度可行性。

陈宇,马捷,刘燕,高婧,徐广祥,杨卓儒,高强,王永[4](2021)在《膜下滴灌不同水·肥·密度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明适宜河套地区加工番茄膜下滴灌生产的灌水量、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以早熟加工番茄品种IVF1301为试材,以充分灌水(W)、当地推荐施肥量(F)并一次性施肥、推荐种植密度(M2)为对照,设3个滴灌水量(高水W1 100%W、中水W2 75%W、低水W3 50%W)、3个施肥量并分次施肥(高肥F1 100%F、中肥F2 75%F、低肥F3 50%F)和3个种植密度(M1 30 000株/hm2、M2 33 000株/hm2和M3 36 000株/hm2),3因素正交设计,共10个处理,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密度处理组合及施肥方式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施肥量、种植密度条件下,分次施肥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试验条件下滴灌水量、施肥量、种植密度这3个因素最优产量组合为处理(3)(W1F3M3),其次为处理(5)(W2F2M3),W1、F2、M3所对应的产量最高,可作为生产中的最优产量组合。

王凯[5](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张云飞[6](2020)在《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研制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苗“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移栽技术,该技术能使井窖与烟苗杯罩之间形成保温、保湿、保墒的环境,具有促进烟苗根部早生快发、提高烤烟移栽成活率、减少白色污染的技术优势,已被逐渐的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现阶段“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杯罩的扣置是由烟农人工重复弯腰扣置完成,导致烟农移栽扣杯时出现劳动强度大、扣杯效率低、人工成本花费高的问题。因此,研制烟苗移栽扣杯装置是促进烟农效益增收和推动烟叶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烟苗移栽机械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烟苗“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的农艺要求,在进行实地的调研和烟田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关键机构的设计与分析。运用Recur Dyn多体动力学和Workbench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关键机构进行优化和分析,并基于人机工程学模拟仿真的方法完成烟苗移栽扣杯装置扣杯操作的舒适性优化。最后,加工扣杯装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正交和扣杯效率对比试验,获取扣杯装置扣杯作业时较优的工作参数组合,并完成工作参数的优化。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烟苗“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技术农艺要求和实地烟田特性分析,完成烟苗移栽扣杯装置整体方案和关键机构的设计。为确保设计的扣杯装置能够满足烟苗“杯罩式小苗井窖”的农艺要求,进行实地的调研和烟田特性分析,完成扣杯装置的整体方案和关键机构的设计。(2)完成烟苗移栽扣杯装置关键机构的优化与分析。为验证电动螺旋式分杯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提高机构的分杯效率和运行的稳定性,基于Recur Dyn多体动力学对电动螺旋式分杯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利用拓扑优化变方法完成对Y型导向机构进行轻量优化。基于Ansys有限元的显式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杯罩尾部在任意时刻受到推杯机构施加的冲击载荷而产生的响应,选取扣杯时合适的扣杯速度。(3)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进行三种扣杯方案的仿真模拟,完成烟苗移栽扣杯方式的舒适性优化。基于Jack创建了烟农的虚拟人体模型和三种方案扣杯的虚拟环境。对三种扣杯方案的分解动作进行仿真模拟,通过下背部受力分析、扣杯姿态分析、扣杯快速上肢动作分析获取烟农虚拟人体的脊椎受力、脊椎切向力、脊椎扭矩以及扣杯操作姿势和上肢快速动作的评分,获取舒适性相对较高的扣杯操作方式。(4)加工烟苗移栽扣杯装置并进行单因素试验、多因素正交试验和扣杯效率对比试验。设定扣杯装置田间试验的方案和试验条件,建立扣杯装置扣杯作业的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得到了扣杯装置作业较优的参数组合。基于Design-Expert最优参数组合试验方法对扣杯的正交试验进行验证并完成参数的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扣杯装置作业能够满足“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技术的农艺要求,效率相比人工提高约36.2%,值得应用和推广。

刘洋[7](2019)在《蔬菜穴盘苗移栽苗钵破损机理及栽植器成穴运动优化与试验》文中提出自动移栽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是蔬菜穴盘苗移栽种植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制出了多种形式的自动移栽机,但是存在着取苗成功率低、苗钵破损严重和膜上成穴移栽时地膜穴口尺寸大的问题,导致研制的自动移栽机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蔬菜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研究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为了研究蔬菜穴盘苗根系的育苗基质中分布特征,用Micro-CT对蔬菜苗钵进行断层扫描和根系三维重构,对根系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密度变化显着,在苗钵的V3和V4区域根系分布密度最低,取苗爪在夹取苗钵时,苗钵会在该区域发生断裂,夹针应穿过V3和V4区域,将整个根系分布密度低的区域夹持住;水平方向上,侧根主要分布在苗钵的外围,将育苗基质缠绕包裹住。用根系均匀系数来评价根系在垂直方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用外围根系分布密度来评价根系包裹基质的紧密程度,可以得出番茄、黄瓜和生菜穴盘苗的根系系数分别为0.532、0.587和0.504,外围根系分布密度分别为0.0294、0.0346和0.0263,根系生长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黄瓜、番茄和生菜穴盘苗。(2)为了得到适用于机械移栽同时兼顾生长质量的番茄穴盘苗育苗品质,以往的研究是用苗钵的力学特性或者苗的物理参数来评价穴盘苗的移栽性能和育苗质量,但是机械移栽时,不仅要保证苗钵良好的力学性能,还要保证穴盘苗生长的壮和根系盘根效果好。为此以基质配比、基质装盘压实度和营养液浓度为因素培育番茄穴盘苗,以苗钵的抗压力、脱盘力、壮苗指数、根系均匀系数和外围根系分布密度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得出,试验因素对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抗压力和脱盘力随着基质中草炭含量和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大;壮苗指数随着基质中草炭含量、压实度和营养液浓度的增加都是先增大然后减小;根系均匀系数和外围根系分布密度随着基质中草炭含量和压实度的增加先增大然后减小,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提出了以苗钵的抗压力、脱盘力、壮苗指数、根系均匀系数和外围根系分布密度为评分因素的综合评分方法,得出当基质配比为3:1:1,基质压实度为1.2和营养液EC值为1.2 ms/cm时,育苗品质最优。(3)为了解决以往研究始终无法探明取苗爪夹取苗钵时内部的破损是如何发生的问题。用Micro-CT对处于夹取状态的番茄苗钵进行扫描,研究根系的微位移和裂缝的扩展规律。可以得出,外围侧根的位移变化不显着,径向发散生长的侧根起到阻碍裂缝扩展的作用;裂缝是由夹针周围的新生孔隙聚集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裂缝会沿着与夹针的收缩方向近似呈45°角扩展,裂缝的长度和宽度随着苗钵深度的变化都呈线性函数变化。取苗爪的夹取初始角度、夹针直径和形状是影响苗钵破损程度的主要因素。用夹针周围和夹针尖端区域的孔隙分布密度作为评价苗钵破损程度的指标,可以得出,在相同的夹取深度和夹取收缩量下,减小夹针直径和增大夹取初始角可以减小苗钵的破损。圆形夹针在夹针直径和夹取初始角为2mm和24°时,苗钵破损最小。(4)为了减小番茄穴盘苗与吊杯式栽植器碰撞时的质量损失,利用赫兹理论和动能定理建立苗钵与栽植器碰撞的力学方程,得出当栽植器的角速度为1.18和1.31rad/s时,苗钵的接触力随着接苗角的增大而增大;用冲量和冲量矩定理建立苗钵和苗茎与栽植器碰撞的运动方程,得到栽植器的角速度为1.18和1.31rad/s时,苗钵的运动速度和穴盘苗的角速度都随着接苗角的增大而减小,降低穴盘苗的株高可以减小穴盘苗碰撞后的运动速度。用目标规划法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得出移栽频率在45到50株/min之间变化,接苗角为72°时,番茄穴盘苗与栽植器的碰撞造成的苗钵质量损失最小。(5)针对吊杯式移栽机成穴移栽时地膜穴口大的问题,以往都是研究栽植器上一个点的运动,但是栽植器与土壤是面接触,运动轨迹不能反映出栽植器的速度对地膜穴口尺寸的影响。为此,对栽植器破膜成穴分别用面接触和点接触分析,得出=1.093时,面接触分析得到的地膜穴口尺寸最小,=1.128时,点接触分析得到的地膜穴口尺寸最小。用ADAMS对移栽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得到栽植器入土部位的运动轨迹包络线,用轨迹包络线与地膜相交处的尺寸来研究地膜穴口的尺寸。得出等于1.093和1.128时,地膜穴口的纵向尺寸为64.3和70.6mm,用栽植器与土壤面接触分析得到的地膜穴口尺寸小于点接触分析的结果。用HyperMesh模拟栽植器在不同角速度时地膜穴口的形成过程,得出应力主要分布在地膜穴口周围,在相同运动轨迹条件下,当栽植器的角速度由1.178rad/s增加到1.440rad/s时,地膜穴口周围的最大应力值增大,穴口的纵向和横向尺寸也都增大,减小栽植器的运动速度可以减小地膜穴口的尺寸。(6)将现有的取苗机构试验台改进成可成穴移栽的自动移栽机,验证优化得到的取苗爪和栽植器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结果表明,优化的参数可以满足番茄和黄瓜穴盘苗的膜上成穴移栽要求,提高了自动移栽机的工作可靠性。通过以上研究优化得到的参数可以为膜上成穴自动移栽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推进自动移栽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伯阳[8](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梳摆式荔枝采摘机研究》文中提出荔枝是生长在我国亚热带的一种经济性果实,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每年产量百万吨。当前,荔枝采摘主要为人工采摘,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及周边地区转移。产业亟需研发、应用适用的荔枝采摘装备以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因此,为了解决荔枝采摘机械化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视觉的荔枝采摘技术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1)根据荔枝的生长特性,使用梳摆式采摘方式。完成了采摘机设计,采摘机由采摘机构、行走机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组成。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确定了梳摆式采摘机的整体参数,完成梳摆式采摘机物理样机的装配。所设计的梳摆式荔枝采摘机具有采摘效率高、破损率低、采净率高等特点可以有效的代替手工采摘。2)基于梳摆式荔枝采摘机的自动化要求,提出使用视觉系统用来辅助采摘机进行作业。比较当前常用视觉算法编写语言的优缺点之后,选择了MATLAB进行本文模型的构建。在基于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识别模型采用霍夫圆变换(CHT)检测疑似荔枝区域。设计了通过果实与非果实的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训练的Ada Boost分类器,对疑似果实区域和非果实区域进行错误检测,合并检测结果后完成荔枝的识别。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果实识别模型可以适应果园复杂环境的识别要求。3)梳摆式采摘机的采摘特点为区域性采摘。因此,提出一种可以对目标树冠进行分区决策的算法。分区决策算法使用了K-Means聚类算法作为基础,对荔枝树冠上的区域和采摘次数进行决策判定确定。使用双目视觉对目标树冠上的荔枝果实进行坐标提取,得到荔枝相对于采摘机的相对坐标之后,使用聚类算法对该区域内的荔枝进行分区域决策,用以决定采摘位置和采摘次数。分区域决策算法中使用采净率作为决策算法的判断条件,保证了采摘机的工作效率。4)对梳摆式荔枝采摘机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分析梳摆频率、梳摆间距、梳摆重合度对梳摆式采摘机采摘效率、破损率的影响规律,正交试验确定最佳作业参数。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采摘机的梳摆频率与采摘效率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梳棒间距与采摘效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梳棒重合度与采摘效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正交试验得到的采摘机的最佳工作梳摆频率为20Hz,梳棒间距为100mm,梳棒重合度为60%。此参数下梳摆式荔枝采摘机的采摘效率和破损率可以达到4.56kg/min、10.56%。试验记录表明采摘机,工作性能良好,可以有效提高荔枝采摘的效率。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采摘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余静[9](2019)在《传统腌腊鱼加工工艺优化及其对产品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腌腊鱼是我国传统腌腊制品之一,其风味独特又便于贮藏,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较高地位。四川虽为淡水鱼养殖大省,但在淡水鱼加工方面存在份额占比较小、加工技术落后、传统加工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基于四川水产资源越来越富足的背景下,对淡水鱼传统腌腊制品进行工业化优化及产品创新研究以开发品质更优,安全性更高的腌腊鱼成为淡水鱼传统产品的研究重点。本文以草鱼为实验原料,对比研究了不同腌制工艺、风干工艺及不同仿天然风干参数及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亚硝酸盐对腌腊鱼理化特性及风味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通过腌腊鱼腌制工艺研究可知,影响因素排序为:食盐添加量>腌制时间>腌制温度。腌腊鱼腌制工艺最优参数为腌制时间3d,腌制温度6℃,食盐添加量5.8%,优化工艺下产品感官评分为93.02分,与理论预测值93.26分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26%,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模型参数真实可靠,能够反映各工艺参数对腌腊鱼感官评价的影响。在腌制工艺研究结果上,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腌腊鱼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仿天然风干比较,烘烤干燥产品酸价(AV:Acid Value)更低,pH值、过氧化值(POV:Peroxide Value)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BA: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显着更高,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无显着差异,风干产品呈现更低的脂肪氧化程度。风味特性方面,两种干燥工艺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但烘烤干燥更利于促进蛋白质分解成游离氨基酸,产品在总游离氨基酸(TAA:Total Free Amino Acid)、必需氨基酸(EAA:Essential Amino Acid)和鲜味氨基酸(DAA:Delicious Amino Acids)上略高于冷风干燥组。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仿天然风干条件下的腌腊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总相对含量均高于热风烘烤干燥产品,尤其是对产品风味贡献较大的醛类、酯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较高,自然风干更有利于腌腊鱼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在产品色泽及质构特性方面,仿天然风干产品色泽更红润,且硬度较小,弹性值较高,呈现更佳的感官特性。基于腌腊鱼干燥方式对比研究结果,选择仿天然风干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的结果,在风干温度8℃、湿度45%、风速3m/s条件下,腌腊鱼品质最佳。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腌腊鱼冷风风干工艺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及响应面优化实验,对腌腊鱼综合得分F产生影响的因变量排序为:风干风速>风干温度>风干湿度。腌腊鱼仿天然风干优化实验最优工艺为风干温度8.94℃、湿度47.32%、风速1.79m/s,在此实验条件下,腌腊鱼综合评价得分为0.6814。结合工业化实际操作将最优工艺调整为风干温度9℃、湿度47%、风速1.8m/s,并以此工艺参数进行了腌腊鱼风干工艺验证试验,检测了腌腊鱼产品特性,各指标均在较佳范围。在腌腊鱼工艺基础的研究上,对商业化天然植物提取物T10(主要成分包括柠檬、白柠檬、甜橙、迷迭香、葡萄柚、石榴提取物等)和DV(脱水醋粉、麦芽糊精等)替代硝盐进行了对产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添加亚硝酸盐比较,在安全性方面,天然亚硝酸盐替代物优于传统亚硝,腌腊鱼亚硝酸盐残留以及保藏期间的菌落总数显着更低;在产品护色及发色方面,天然替代物T10优于DV且与亚硝酸盐的作用效果接近;而在产品保质抑菌方面,亚硝酸盐的效果最佳,T10次之,DV抑菌性最差,但均在国家安全限定范围之内。表明天然植物提取物在一定范围可替代硝盐在产品中发色、抗氧化、抑菌防腐等作用,对于在其他肉制品的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题采用的仿天然冷风风干是对腌腊鱼传统加工方法的改进,而进一步的在工艺优化基础上进行以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亚硝酸盐的作用效能研究,为传统腌腊鱼制品的“绿色”化提供了可能,也可为其他肉制品加工技术的改进及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新思路。

陈婷婷[10](2018)在《气相色谱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检测机构对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进行定量检测分析都是采用N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发现该方法采用丙酮溶剂配制农药标准溶液对样品进行定量,忽略了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另外在实际检测中该方法容易对一些热不稳定性及水溶性农药造成回收率偏低的情况,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蔬菜中十二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变影响不同性质农药回收率的条件,对前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人员的检测水平,从而间接起到控制农药残留量的作用,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基质配制标准溶液与丙酮纯溶剂标准溶液上机检测并对比气相色谱图,总结基质效应对农药回收率的影响;通过改变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试验前处理过程中的水浴温度和提取试剂量与样品量比值,对比改变条件前后水溶性农药和热不稳定农药的回收率变化,选出最佳条件对前处理试验条件改进并进行验证;通过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对市售不同品种的蔬菜进行农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总结容易超标的蔬菜种类以及原因。结果表明:(1)采用与待测样品相匹配的空白基质配制标准溶液对样品进行定量,能够补偿基质效应的影响,将前处理水浴温度由80℃降低为65℃、提取试剂量与样品量的比值由2:1增加为2.5:1,能够提高热不稳定农药和水溶性农药的回收率,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在四种不同的蔬菜基质中进行加标回收率试验,验证改进后的方法准确性,十二种有机磷农药在三个添加水平下(六平行)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0.0%-119.3%,表明该方法定量准确;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12.4%,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灵敏准确,符合农药检测方法要求,适用于蔬菜中十二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含量的分析。(3)随机抽取检测市售蔬菜样品200份,检测结果显示绿叶菜类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最高,且存在禁用农药,提示相关部门应该明确监测重点,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加工番茄密度对比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工番茄密度对比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控温的厌氧发酵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畜禽粪便的产生和利用现状
        1.2.1 畜禽粪便的产生与危害
        1.2.2 畜禽粪便处理
    1.3 厌氧发酵技术概述
        1.3.1 厌氧发酵原理
        1.3.2 厌氧发酵分类及影响因素
    1.4 干/湿厌氧发酵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干发酵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湿发酵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国内外现状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1.6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太阳能湿厌氧发酵装置进行干发酵的试验验证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案
        2.2.4 测试方法
    2.3 太阳能控温的厌氧发酵系统全年热负荷计算
        2.3.1 发酵系统需热量计算
        2.3.2 发酵罐热损失计算
        2.3.3 太阳能集热量计算
        2.3.4 太阳辐射对发酵罐散热的影响计算
    2.4 试验验证
        2.4.1 干/湿厌氧发酵的启动阶段
        2.4.2 干/湿厌氧发酵控温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2.4.3 干/湿厌氧发酵产气率变化
        2.4.4 干/湿厌氧发酵TS去除率及TS甲烷产量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湿厌氧发酵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研究
    3.1 有机负荷对牛粪干/湿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3.1.1 日产气量
        3.1.2 累计产气量
    3.2 有机负荷对牛粪干/湿厌氧发酵产甲烷量的影响
        3.2.1 甲烷体积分数
        3.2.2 累计甲烷产量及其占总甲烷产量百分比
        3.2.3 产甲烷动力学分析
    3.3 有机负荷对牛粪干/湿厌氧发酵PH及氨氮含量的影响
        3.3.1 pH值
        3.3.2 氨氮质量浓度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CO_2体积分数
        3.4.2 TS变化
        3.4.3 密度变化
    3.5 基质衡算模型分析
    3.6 有机负荷与发酵浓度对累计产气量的回归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控温的厌氧发酵全年有机负荷处理能力预测
    4.1 全年有机负荷处理能力预测
    4.2 有机负荷处理对牛粪沼气化潜力精确估算
        4.2.1 牛粪产出量
        4.2.2 我国牛粪沼气化的潜力
        4.2.3 牛粪沼气化的环境效益分析
    4.3 干/湿厌氧发酵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4.3.1 系统的成本费用
        4.3.2 系统的产出效益
        4.3.3 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文章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2)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地下灌溉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
        1.2.3 枣树耗水需水规律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物理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过程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过程及现象
        2.2.2 不同加工工艺对渗水孔隙率的影响
        2.2.3 不同加工工艺对吸水稳定时间和膨胀能力的影响
        2.2.4 不同加工工艺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2.2.5 各处理下地下渗灌灌水器出水量与压力的关系
        2.2.6 各处理下地下渗灌灌水器制造偏差系数
    2.3 讨论
        2.3.1 不同加工工艺对地下渗灌灌水器物理特性的影响
        2.3.2 不同加工工艺对地下渗灌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地下渗灌管在空气中的渗水试验
        3.1.2 地下渗灌管在土壤中的渗水试验
        3.1.3 地下渗灌入渗技术参数试验
        3.1.4 测定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地下渗灌灌水器工作稳定性分析
        3.2.2 地下渗灌灌水器在土壤中湿润体特征
        3.2.3 压力水头、渗水时间与累计渗水量之间的关系
        3.2.4 地下渗灌灌水器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3.2.5 地下渗灌灌水器入渗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地下渗灌灌水器长度和压力对渗水性能和均匀度的影响
        3.3.2 地下渗灌灌水器在林果树中应用参数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耗水规律与作物系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土壤水分及气象数据监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4.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
        4.3.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作物耗水量和作物系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和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育期水分变化的影响
        5.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渗灌方式对枣树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3.2 不同渗灌方式对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6.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农艺性状的影响
        6.2.3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2.4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优选
    6.3 讨论
        6.3.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6.3.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方式对枣树节水增产综合效益评价
    7.1 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7.1.1 评价指标标准化
        7.1.2 计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7.1.3 计算贡献率及提取主成分
        7.1.4 计算主成分评价值
    7.2 基于TOPSIS法的地下渗灌灌水器枣树综合评价
        7.2.1 TOPSIS模型建立
        7.2.2 TOPSIS模型评价的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3)四夹片式钵苗移栽夹取装置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市场常见的钵苗移栽机及其夹取装置研究现状
        1.3.1 国外钵苗移栽机及其夹取装置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钵苗移栽机及其夹取装置研究现状
        1.3.3 现在的夹取装置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钵苗夹取的基础试验
    2.1 实验材料
    2.2 穴盘苗基质抗压性能影响因素试验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目的
        2.2.3 试验方法与原理
        2.2.4 结果分析
    2.3 番茄苗尺寸确定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分析
    2.4 穴盘苗基质力学特性试验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方法与原理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夹取装置需求分析
    3.2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3.2.1 夹取装置的特征参数及要求
        3.2.2 夹取装置材料
        3.2.3 夹取装置驱动方式
        3.2.4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总体系统
        3.2.5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方案设计
    3.3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作业原理及功能
        3.3.1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作业原理
        3.3.2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的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夹取装置的设计与优化分析
    4.1 夹取装置的设计
    4.2 取苗末端执行器运动学分析
        4.2.1 夹取装置分析模型建立
        4.2.2 建立夹取装置运动学方程
        4.2.3 求解速度与加速度
    4.3 夹取装置参数优化
        4.3.1 建立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
        4.3.2 遗传算法求解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
    4.4 夹取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
        4.4.1 夹持手指设计
        4.4.2 机架及驱动杆设计
        4.4.3 连接件设计
        4.4.4 动力源选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夹取装置虚拟样机的仿真分析及验证
    5.1 夹取装置虚拟样机建立
        5.1.1 夹取装置的关键部件建模
        5.1.2 夹取装置的虚拟样机装配
        5.1.3 夹取装置虚拟样机干涉检查
    5.2 夹取装置路径仿真分析
        5.2.1 三维模型导入ADAMS
        5.2.2 夹取装置仿真设定
        5.2.3 夹取装置运动路径仿真
    5.3 夹取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及验证
        5.3.1 夹取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
        5.3.2 夹取装置动力学仿真验证
    5.4 四夹片式夹取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5.4.1 夹取装置的单个夹持手指的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5.4.2 夹取装置有限元分析加载求解
        5.4.3 夹取装置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膜下滴灌不同水·肥·密度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加工番茄植株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2.4 各因素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5)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烟苗机械化移栽研究现状
        1.2.2 国内烟苗机械化移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烟苗移栽扣杯装置整体方案和关键机构的设计
    2.1 “杯罩式小苗井窖”移栽扣杯的农艺要求
    2.2 黔西南州烟田特性分析
    2.3 烟苗移栽扣杯装置方案的设计与技术指标
        2.3.1 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方案设计
        2.3.2 技术指标
    2.4 烟苗移栽扣杯装置关键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2.4.1 电动螺旋式分杯机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2.4.2 螺旋切片的结构设计
        2.4.3 传动齿轮的结构设计
        2.4.4 Y型导向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苗移栽扣杯装置关键机构的优化与分析
    3.1 基于Recur Dyn电动螺旋式分杯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3.1.1 建立机构的运动模型
        3.1.2 建立机构仿真模型
        3.1.3 运动学仿真分析
    3.2 搭建电动螺旋式分杯机构实验验证平台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Y型导向机构的质量优化
        3.3.1 Y型导向机构的静应力分析
        3.3.2 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3.3 Y型导向机构的拓扑优化
    3.4 扣杯过程的显式动力学分析
        3.4.1 扣杯过程的碰撞接触力学模型
        3.4.2 扣杯过程的显式动力学分析
        3.4.3 基于Explicit Dynamics扣杯速度的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扣杯舒适性优化
    4.1 基于人机工程学模拟仿真
    4.2 创建烟农人体模型和虚拟扣杯环境
        4.2.1 创建烟农人体模型
        4.2.2 创建虚拟扣杯环境
    4.3 扣杯过程仿真动作分解
    4.4 扣杯仿真结果分析
        4.4.1 人工扣杯仿真结果分析
        4.4.2 双手扣杯仿真结果分析
        4.4.3 单手扣杯仿真分析
        4.4.4 三种扣杯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田间试验及参数优化
    5.1 试验方案与试验条件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条件
    5.2 评价指标
    5.3 单因素试验
        5.3.1 扣杯施加力对作业性能的影响
        5.3.2 土壤湿度对作业性能的影响
        5.3.3 扣杯深度对作业性能的影响
    5.4 多因素试验
        5.4.1 正交试验设计
        5.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5 基于Design-Expert最优参数组合验证
        5.5.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5.5.2 结果与分析
        5.5.3 参数的优化
    5.6 移栽扣杯效率对比试验
        5.6.1 对比试验方案
        5.6.2 试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蔬菜穴盘苗移栽苗钵破损机理及栽植器成穴运动优化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穴盘苗物理特性方面
        1.2.2 自动取投苗方面
        1.2.3 移栽方面
        1.2.4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穴盘苗根系的三维重构与分布特征研究
    2.1 根系三维重构的材料与方法
        2.1.1 根系三维重构的材料与仪器
        2.1.2 根系三维重构试验方法
    2.2 根系分布特征的结果与分析
        2.2.1 根系三维重构阈值的优选
        2.2.2 Micro-CT扫描参数的优选
        2.2.3 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2.3 多种穴盘苗根系分布特征对比
        2.3.1 多种蔬菜穴盘苗根系的三维重构
        2.3.2 多数蔬菜穴盘苗根系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用于机械移栽的蔬菜穴盘苗育苗品质评价与试验
    3.1 育苗品质评价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育苗材料与试验仪器
        3.1.2 育苗品质评价试验方法
    3.2 育苗品质评价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穴盘苗压缩和拉拔力学特性分析
        3.2.2 穴盘苗壮苗指数分析
        3.2.3 根系分布特征分析
        3.2.4 育苗品质综合评价和优选
        3.2.5 育苗品质优选参数夹取试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cro-CT的蔬菜苗钵夹取破损机理研究及取苗参数选取
    4.1 苗钵夹取破损机理和取苗参数选取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用于夹取破损试验的穴盘苗培育
        4.1.2 苗钵夹取破损试验装置制备
        4.1.3 苗钵夹取破损机理和取苗参数选取试验方案
        4.1.4 扫描参数设置和数据处理
    4.2 苗钵夹取破损机理和取苗参数选取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用于Micro-CT扫描的夹针材料选择
        4.2.2 苗钵断层图片中孔隙分割提取面积的验证
        4.2.3 夹取过程根系的分布变化
        4.2.4 夹取过程孔隙和裂缝形成机理研究
        4.2.5 苗钵破损评价指标的制定
        4.2.6 基于苗钵破损评价指标的取苗爪夹取参数选取
        4.2.7 苗钵夹取破损规律
        4.2.8 选取的取苗爪夹取参数试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穴盘苗在吊杯式栽植机构中的碰撞运动分析
    5.1 番茄穴盘苗与栽植器的碰撞过程
    5.2 苗钵与栽植器碰撞的接触力学分析
    5.3 番茄穴盘苗与栽植器碰撞运动分析
        5.3.1 苗钵与栽植器碰撞
        5.3.2 苗茎与栽植器碰撞
    5.4 减小苗钵质量损失的工作参数优选
    5.5 吊杯式移栽机优化参数验证和田间移栽性能试验
        5.5.1 高速摄像和破碎性试验
        5.5.2 吊杯式移栽机田间移栽性能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吊杯式栽植器成穴移栽地膜穴口尺寸优化与试验
    6.1 栽植器成穴移栽地膜穴口尺寸优化研究方案
    6.2 栽植器工作参数和形状与地膜穴口尺寸的关系分析
        6.2.1 入土器破膜入土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6.2.2 入土器入土和有限元仿真试验结果和分析
    6.3 栽植器运动轨迹特性分析
        6.3.1 纵向运动轨迹分析
        6.3.2 横向运动轨迹分析
    6.4 针对地膜穴口尺寸的移栽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6.4.1 移栽机构运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6.4.2 基于栽植器运动轨迹包络线的地膜穴口尺寸分析
    6.5 基于HyperMesh的地膜穴口破损规律研究
        6.5.1 仿真模型建立
        6.5.2 仿真分析优化结果
    6.6 吊杯式移栽机膜上成穴移栽验证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膜上成穴自动移栽机的设计与试验
    7.1 膜上成穴自动移栽机的设计
        7.1.1 取苗机构的工作过程
        7.1.2 投苗杯的工作过程
    7.2 膜上成穴自动移栽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7.2.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7.2.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7.2.3 气动系统的设计
    7.3 膜上成穴自动移栽机性能试验
        7.3.1 自动移栽机试验材料和方法
        7.3.2 自动移栽机膜上成穴移栽试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8)基于机器视觉的梳摆式荔枝采摘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梳摆式荔枝采摘机设计
    2.1 采摘机设计要求
    2.2 采摘机各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2.3 采摘机工作原理
    2.4 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确定
        2.4.1 采摘机构的设计
        2.4.2 行走机构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荔枝目标识别模型
    3.1 视觉处理库
    3.2 模型的基本原理
        3.2.1 小波变换
        3.2.2 霍夫圆检测原理
        3.2.3 LBP原理
        3.2.4 分类器原理
    3.3 识别模型构造
    3.4 模型验证试验
        3.4.1 荔枝图像目标识别
        3.4.2 识别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荔枝定位与分区决策算法
    4.1 荔枝果实的三维坐标求解
        4.1.1 基本原理
        4.1.2 双目相机标定
    4.2 基于双目视觉的水果目标定位实验
        4.2.1 荔枝定位试验
        4.2.2 误差分析
    4.3 分区策略算法
        4.3.1 聚类算法
        4.3.2 K-Means的原理
        4.3.3 分区策略算法的步骤
    4.4 分区算法验证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采摘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因素水平
    5.3 试验方法
    5.4 单因素试验分析
        5.4.1 振动频率
        5.4.2 梳棒组重合度
        5.4.3 梳棒间距
    5.5 正交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传统腌腊鱼加工工艺优化及其对产品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产产量概述
    1.2 我国水产加工概述
    1.3 我国淡水鱼加工研究进展概述
        1.3.1 淡水鱼加工产业研究现状
        1.3.2 淡水鱼加工产业存在问题
        1.3.3 淡水鱼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1.4 我国腌腊鱼及其加工研究概述
        1.4.1 腌腊鱼加工工艺研究
        1.4.2 腌腊鱼加工存在问题
        1.4.3 腌腊鱼加工研究展望
    1.5 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亚硝酸盐研究现状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腌腊鱼腌制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仪器设备
        2.1.1 原辅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产品配料比
        2.2.2 技术要点
        2.2.3 腌制工艺单因素试验设计
        2.2.4 腌制工艺响应面(RSM)实验设计
        2.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5.1 失重率的测定
        2.2.5.2 鱼肉质构的测定
        2.2.5.3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2.2.5.4 盐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5.5 感官评定
        2.2.5.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腌制工艺单因素试验
        2.3.1.1 不同腌制时间对腌腊鱼产品特性的影响
        2.3.1.2 不同腌制温度对腌腊鱼产品特性的影响
        2.3.1.3 不同食盐添加量对腌腊鱼产品特性的影响
        2.3.2 腌腊鱼腌制工艺响应面法优化分析与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腌腊鱼风干工艺研究
    3.1 不同风干工艺下腌腊鱼品质特性分析对比研究
        3.1.1 材料与试剂、仪器设备
        3.1.1.1 原辅料
        3.1.1.2 试剂
        3.1.1.3 仪器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2.1 产品配料比
        3.1.2.2 技术要点
        3.1.2.3 干燥工艺对比实验设计
        3.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3.1.3.1 水分含量测定
        3.1.3.2 水份活度(Aw)的测定
        3.1.3.3 pH值测定
        3.1.3.4 酸价(AV)的测定
        3.1.3.5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3.1.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3.1.3.7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测定
        3.1.3.8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3.1.3.9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3.1.3.10 色泽测定
        3.1.3.11 质构测定
        3.1.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4 结果与分析
        3.1.4.1 不同风干工艺下腌腊鱼水分含量变化
        3.1.4.2 风干工艺对腌腊鱼理化特性的影响
        3.1.4.3 风干工艺对腌腊鱼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1.4.4 风干工艺对腌腊鱼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的影响
        3.1.4.5 风干工艺对腌腊鱼色泽的影响
        3.1.4.6 风干工艺对腌腊鱼硬度及弹性值的影响
    3.2 腌腊鱼仿天然风干工艺优化研究
        3.2.1 材料与试剂、仪器设备
        3.2.1.1 原辅材料
        3.2.1.2 试剂
        3.2.1.3 仪器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2.2.1 产品配料
        3.2.2.2 技术要点
        3.2.2.3 仿天然风干工艺单因素实验设计
        3.2.2.4 仿天然风干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3.2.2.5 因子分析法分析腌腊鱼综合评价指标试验方案
        3.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3.1 水分含量测定
        3.2.3.2 酸价(AV)的测定
        3.2.3.3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3.2.3.4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测定
        3.2.3.5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3.2.3.6 质构测定
        3.2.3.7 感官评分标准
        3.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2.4.1 腌腊鱼仿天然风干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3.2.4.2 仿天然风干工艺因子分析腌腊鱼综合评价指标结果
        3.2.4.2 仿天然风干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3.2.4.3 响应面优化最佳试验工艺条件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硝盐加工腌腊鱼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仪器设备
        4.1.1 原辅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腌腊鱼腌制配料比
        4.2.2 技术要点
        4.2.3 腌制配料对比研究设计
        4.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4.2.4.1 亚硝酸盐的测定
        4.2.4.2 色泽的测定
        4.2.4.3 细菌总数的测定
        4.2.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亚硝替代物对腌腊鱼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3.2 亚硝替代物对腌腊鱼色泽的影响
        4.3.3 亚硝替代物对腌腊鱼菌落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气相色谱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有机磷类农药的特性和危害
    1.3 我国蔬菜生产中农药残留情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光谱分析法
        1.4.2 色谱分析法
        1.4.3 免疫分析法
        1.4.4 毛细管电泳法
    1.5 我国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测标准
    1.6 本论文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器材
        2.1.2 试剂
        2.1.3 农药标准溶液
        2.1.4 试验蔬菜种类
    2.2 试验方法
        2.2.1 检测内容
        2.2.2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前处理步骤
        2.2.4 气相色谱仪操作条件
        2.2.5 农药残留含量结果计算
        2.2.6 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及计算方法
        2.2.7 农药残留量评定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丙酮配制标准溶液和基质配制标准溶液的对比试验
    3.2 蔬菜中十二种有机磷农药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3.3 水浴温度对十二种农药回收率的影响
    3.4 改变提取试剂量与样品量比值对十二种农药回收率的影响
    3.5 验证改进后的方法
    3.6 改进后的检测方法与NY/T761标准方法测定结果的对比
    3.7 用改进后的方法对市售蔬菜进行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基质效应对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影响
        4.1.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
        4.1.3 市售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
    4.2 结论
5 本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5.1 本论文创新点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工番茄密度对比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控温的厌氧发酵最大有机负荷处理能力研究[D]. 龚纾源.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2]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D]. 焦炳忠. 宁夏大学, 2020(02)
  • [3]四夹片式钵苗移栽夹取装置的设计及分析[D]. 任志端.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膜下滴灌不同水·肥·密度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陈宇,马捷,刘燕,高婧,徐广祥,杨卓儒,高强,王永.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2)
  • [5]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烟苗移栽扣杯装置的研制与试验[D]. 张云飞. 贵州大学, 2020(04)
  • [7]蔬菜穴盘苗移栽苗钵破损机理及栽植器成穴运动优化与试验[D]. 刘洋. 江苏大学, 2019(05)
  • [8]基于机器视觉的梳摆式荔枝采摘机研究[D]. 李伯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传统腌腊鱼加工工艺优化及其对产品特性的影响[D]. 余静. 成都大学, 2019(01)
  • [10]气相色谱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的研究[D]. 陈婷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加工番茄密度比较试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