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一、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颖露,彭杰,陈日兰[1](2021)在《针灸对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经行头痛是每次行经期间或前后出现,经后消失的头痛症状,好发于青春期至育龄期的女性,发病率为60%。中医认为,经行头痛多因气血亏虚或痰瘀上扰所致。其病机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针灸疗法通过调节气血、补虚泻实、通经止痛来治疗经行头痛。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维普等多个网站文献库,收集近5年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干预提供参考。

葛淑琦[2](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刘志清[3](2021)在《针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提供思路。方法:入选病例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太阳、丝竹空、风池、外关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侠溪及行间施提插捻转泻法,太溪施提插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刺6天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联合耳针,取穴如下:额、颞、枕、皮质下、肝、胆,将耳针固定于耳穴后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按压强度以患者有酸胀无刺痛、不适感为宜,每次按压3分钟,每次留针3天后取下揿针,再将新的揿针刺于另一侧耳部对应穴位,两耳交替进行,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偏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基线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偏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积分均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偏头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治疗组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试验治疗全程,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提示本研究安全性良好。结论:针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效果更佳,可以有效地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孙翌秋[4](2021)在《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对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明确祛风止眩汤治疗效果及适应证。方法:本研究将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祛风止眩汤,早晚分服;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奥力保克,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10mg每晚口服一次。疗程为4周,随访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对照分析,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SF-36)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计算显效情况。同时通过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评价患者复发情况。得出的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行4周治疗后,最终完成临床观察患者67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该67例患者临床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7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用药后症状较前改善,疗效肯定;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对3个月后随访的两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更有效的降低眩晕复发。结论:1.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疗效确切,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积分及健康状况量表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2.本方能降低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前庭性偏头痛的复发情况,说明祛风止眩汤在治疗风痰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方面有远期疗效,且因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对患者食少纳呆、大便溏等兼次证亦有改善作用。

涂佳[5](2021)在《耳穴压豆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其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主要选取耳穴压豆的方式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通过其刺激耳部穴位调理躯体脏腑机能,分析这种治疗方式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希望能够为前庭偏头痛诊治提供一类无创、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实效性强的治疗对策。同时凭借回顾性研究前庭性偏头痛视频头脉冲试验状况,分析中医证型和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依据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六十名罹患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收治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六十名患者随机地划分成对照组以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严格依据国内外相关指南中的推荐用药方案及其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来对病人予以每晚服用氟桂利嗪5m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选取肝、脾、肾、皮质下、神门、肾上腺、内耳、神门,一天按压处理五次,每隔一天换一次,双耳轮换诊治,诊治十天之后分析眩晕障碍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临床诊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等参数,同时观察耳穴压豆诊治前庭偏头痛的早期诊疗效果及其对哪一种中医证型的此类病症更具疗效。同时凭借回顾研究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状况,分析罹患此类病症的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的实际分布情况及其和各类中医证型间存在的关联。结果:1.本论文纳入60名患者(男14名,女46名),不同组别病患的年龄、诊治之前DHI量表评分、性别、既往史、VAS评分及其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及其两个组别实际的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都>0.05)。2.不同组别诊治之前、之后自身的VAS评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DHI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都<0.05),同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组别诊治之前、之后所有量表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10天治疗,治疗组实际的总有效率达到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56.67%,因此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阳上亢型及肾精不足型患者诊治之前、之后VAS评分以及DHI量表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MS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肝阳上亢型DHI量表评分证实其疗效和肾精不足型患者对比更为显着。另外气血亏虚、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诊治之前、之后VAS、TCMSSS和DH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瘀血阻窍型由于病人数量不多,不能实施统计学分析。5.以上60例患者均同意行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其中阳性患者24例,比例为40.00%,提示外周半规管功能受损,阴性患者36例,比例为60%。6.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阳性主要为肝阳上亢型,比例为62.50%,继而是痰湿中阻型,比例为29.16%,而气血亏虚与肾精不足的病人占比都是4.17%,瘀血阻窍型检查均为阴性。各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7.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及瘀血阻窍型与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结果分布无明显关联(P均>0.05),痰湿中阻型与肾精不足型可能影响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结果分布(P均<0.05)。结论:使用耳穴压豆能够在早期明显降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眩晕程度,能够很好地减少其VAS、TCMSSS和DHI评分,具备非常明显的临床效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式对肾精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两种类型患者的疗效更佳。同时这种诊疗方式基本无创、操作十分便捷、安全性好,病患易于接受。部分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结果提示有外周半规管功能受损,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及瘀血阻窍型与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结果分布无明显关联,痰湿中阻型与肾精不足型可能影响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结果分布。

仪凡[6](2021)在《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瘀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该治疗方案对偏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是否可以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要求的64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试验组32例患者予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价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基本资料:去除剔除和脱落病例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职业性质、头痛严重程度、头痛积分、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两组治疗后偏头痛各项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80.00%,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56.67%。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两组偏头痛结局PRO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头痛情况、躯体症状两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主症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痛如锥刺、面色晦暗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临床疗效: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血瘀型偏头痛中医证候的总体疗效更佳。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积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头痛情况、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瘀型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且试验组维持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和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情况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较单纯口服中药更能缓解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发作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疾病的总体疗效更优。3.生活质量方面: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4.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痛处固定,以及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或怒张方面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5.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总体疗效较治疗4周后更优,并且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维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6.总体来说,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郎秋雯[7](2021)在《太阳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MRV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本课题通过太阳穴刺血治疗偏头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头痛指数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评分,证明太阳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并采用静脉窦狭窄程度积分法(CCS)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中脑内静脉窦(横窦、乙状窦)的内径狭窄情况进行评分,探讨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MRV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为该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影像学选择依据。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太阳穴刺血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太阳穴处刺络放血治疗(1周1次,4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琥珀酸舒马曲坦片进行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头痛指数进行评分,并观察其MRV检查中脑内静脉窦(横窦、乙状窦)的内径变化,用CCS积分法进行积分,统计出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评价两种方法对偏头痛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太阳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MRV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3.结果(1)一般资料:各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头痛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性显着(P<0.01);观察组治疗后CCS积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且差异性显着(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CC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指数、CCS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头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观察组CCS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4.结论(1)太阳刺血可以明显改善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2)太阳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对照组;(3)太阳刺血可以改善颅内静脉窦(横窦、乙状窦)的内径狭窄情况,且其改善程度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邓杰方[8](2020)在《项七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项七针治疗偏头痛的优势及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64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分为项七针组和常规针刺组,以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头痛总积分量表和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量表(MSQ)的变化,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头痛总积分量表比较,治疗组在发作次数、伴随症状方面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MSQ评分比较,治疗组在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七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显着,在改善疼痛程度,降低伴随症状、发作次数和改善功能受限及功能障碍等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

管素梅[9](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吴冬[10](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二、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对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2 病机
3 临床诊疗
    3.1 针刺疗法
    3.2 穴位注射
    3.3 耳穴
    3.4 壮医药线点灸
    3.5 针灸综合治疗
        3.5.1 电针结合其他疗法
        3.5.2 体针结合耳穴
        3.5.3 针灸结合药物内服
4 小结

(2)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1.2 证据图谱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1.2.5 小结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4 “链接”原始研究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2.4.2 链接的结果
    2.5 讨论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2.5.2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文献检索
        3.1.3 文献筛选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3.1.6 质量评价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3.2.2 更新系统评价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5 证据图谱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3.2.8 针刺的安全性
    3.3 讨论
        3.3.1 研究结果概况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专家遴选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4.2.3 调查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调查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积极系数
        4.3.3 调查问卷结果
    4.4 讨论
        4.4.1 研究意义
        4.4.2 研究的不足
        4.4.3 未来研究方向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针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针刺意外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试验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础资料对比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VAS比较
        3.2 偏头痛症状积分比较
        3.3 发作次数评分比较
        3.4 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3.5 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3.6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病因病机分析
    2 治疗方案选择
        2.1 针刺疗法
        2.2 耳针疗法
        2.3 针刺联合耳针疗法
    3 选穴依据
        3.1 针刺穴位选择
        3.2 耳针穴位选择
    4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4.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4.2 疗效结果对比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的研究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辨证分型的研究
        1.4 中医治疗现状
    2.西医研究进展
        2.1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2.2 前庭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2.3 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4 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2.5 前庭性偏头痛的辅助检查
        2.6 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3.临床疗效评价
        3.1 疗效观测性指标
        3.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5.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5.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5.5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
        5.6 两组患者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5.7 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比较
        5.8 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5.9 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
        5.10 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耳穴压豆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其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耳穴压豆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测疗效指标
    4 统计方法
    5 病例随访脱落情况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临床选穴依据
        2 耳穴压豆的临床应用
        3 疗效分析
        4 不足与改进
    结论
第二部分:视频头脉冲试验与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进展
    2 中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6)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 偏头痛的诱因及病因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探源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概述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血瘀型偏头痛的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整体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随机分组方法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判定时间
        2.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
        3.2 疗效观察结果
        3.3 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加减血府逐瘀汤的选方依据
        4.3 耳穴压丸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4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优势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太阳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MRV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偏头痛的中医分型
        1.3 中医治疗
    2.中医学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3.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3.1 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分期
        3.2 偏头痛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3.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4.现代医学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5.偏头痛现代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5.1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概述
        5.2 MRV检查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优势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3.3 头痛指数比较
        3.4 静脉窦狭窄程度评分(CCS)
        3.5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
讨论
    1.太阳穴的选穴依据
    2.评价指标的选择
        2.1 视觉模拟量表
        2.2 MRV中颅内静脉窦(横窦、乙状窦)宽度
    3.太阳穴刺血治疗偏头痛疗效与颅内静脉窦的关系
        3.1 偏头痛发病机制与颅内静脉窦的关系
        3.2 偏头痛疗效与乙状窦、横窦的关系
        3.3 太阳穴刺血治疗与颅内静脉窦的关系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选穴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项七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偏头痛的病名
        1.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1.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治疗方案分析
        3.1 项七针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
        3.2 组方各穴分析
        3.3 针刺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疗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配
        2.3 质量控制
        2.4 针刺干预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参数意义
        2.3 样本采集
        2.4 样本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4 讨论
        4.1 针刺调节气血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4.3 血栓弹力图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说明
        2.2 针刺干预方案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四、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对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马颖露,彭杰,陈日兰. 中医药学报, 2021(06)
  • [2]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刘志清.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祛风止眩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 孙翌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耳穴压豆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其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D]. 涂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仪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太阳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MRV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郎秋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项七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邓杰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耳穴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