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循环系统若干物理课题探讨

人体循环系统若干物理课题探讨

一、人体循环系统中几个物理专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1)在《DLD装置中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分析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定性侧向位移(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DLD)是一种基于微粒尺寸实现高效、连续分离微粒的技术,具有分析试剂用量少、检测周期短、精准度高等优点,为微流控芯片诊断取代传统的血液检测开辟了可能。但由于生物细胞在微通道中运动时具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该技术目前仅在刚性球形颗粒中得以实现,在生物细胞的分选中受到诸多限制。但生物细胞的变形和分选对于人体循环过程的分析、血液疾病的诊疗以及医疗器械的应用和改进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就需要对生物细胞的可变形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及精准的建模,并对分选过程中细胞的运动和变形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搭建了双凹形圆饼状红细胞的二维仿真模型,基于流固耦合方法对刚性红细胞和软性红细胞在带有三角柱阵列的DLD装置中的流动形态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为利用DLD技术分选生物细胞提供参考。论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基于细胞的可变形性,分别将生物细胞看作形变微小的刚性红细胞和多相流动的软性红细胞,依此建立了刚性红细胞的线弹性模型和软性红细胞的非牛顿弹性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与理论相吻合的仿真结果;其次,针对刚性红细胞设计了阵列间隙距离Sx=10μm、Sy=8μm的DLD装置,针对软性红细胞选择了阵列间隙距离Sx=6μm、Sy=6μm的DLD装置。通过改变DLD装置三角柱阵列的行移距离、红细胞初始运动位置、流体工质的初始速度以及流体工质的密度、细胞内粘度等参数,分析了影响细胞流动形态的多方因素。最后,总结生物细胞在DLD装置中的运动规律如下:红细胞初始运动速度与流场的初始流速接近,约为120-140μm/s。细胞经过柱列间隙处速度达到最大,在DLD装置出口处速度呈下降趋势,最终为0。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所受应力随其运动速度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当细胞与三角柱碰撞发生形态翻滚或在流场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的偏转时,表面应力出现峰值。DLD装置内三角柱阵列的排布方式会对细胞的运动轨迹产生影响。三角形柱阵列行移距离Δλ≤2.5 μm时,红细胞以“位移”模式运动;Δλ≥ 3μm时,在流场的作用下细胞呈“之字形”模式运动。固定行移距离不变,红细胞初始运动高度不同时也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轨迹。流体工质密度和流体初始流动速度增大,细胞在微通道中运动时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因此变形程度增大;细胞内粘度增加,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当η=0.2Pa·s时,软性细胞在微通道中运动时形变极小,几乎保持双凹形圆饼状的形态。观察软性红细胞在三角柱阵列中的运动发现,细胞出现了“凹点消失”、“胞体折叠”,以及拉伸的“长条状”。细胞在微通道中的运动即是在剪切流场中的运动,与三角柱碰撞时会产生较大形变,进而出现形态翻滚或在流场的作用下发生位移偏转,这说明有望利用带有锋利边缘微柱的DLD装置通过改变细胞形变程度达到提高分选效果的目的。

王超[2](2020)在《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对人体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进行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观察,比较其差异性,探索其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以及胃肠道阻滞程度在其相关血流图上的反映。并以辟谷状态下的人群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理检测仪器和脉诊仪,观察胃肠道虚实状态下人体相关生理指标、主观感觉与脉象的关系,从而探索中医脉诊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历史文献论述,明确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研究一: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分别测试正常人群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和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三处多普勒血流图指标的特征,分析其差异。研究二:对正常组、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同一部脉的血流图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正常人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三部脉多普勒血流图指标间的差异性。研究三:借助研究二能够反映出正常组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不同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程度的诊断意义。研究四:统计分析辟谷者在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三次检测的数据,包括体重、骨量等身体成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量等生理指标数据及睡眠状况、精力评价、疲劳感等人体主观感觉状态,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研究五:采用Matlab软件对辟谷前,辟谷中,辟谷后三次检测分别筛选其中两期数据的特征性参数进行分析,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结果研究一: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正常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的搏动指数(PI)、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循环血流周期(ET)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除ET无显着差异,PI、Vd、Vm、Vp、RI、D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二:正常组与患者组人迎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m值有差异(P<0.05),Vd、Vp、D、E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d、Vm、Vp、D、ET 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d、Vm、Vp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5),D、E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非严重性便秘患者组与严重性便秘患者组在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p、Vd、Vm均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四: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身体水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五: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差异极其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64%,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72%;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中的脉诊信息差异较为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48%,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67.57%;辟谷者在辟谷中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有差异但并不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75.99%,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58.33%。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人体研究发现: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有着显着性差异性;相比较于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图,作为足阳明胃经原穴的趺阳脉的血流图数据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情况有着更加明确的反映;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胃肠道内阻滞程度越高内容物越充盈时,代表脉力的多普勒血流图搏动指数(PI)越高,表示趺阳脉脉力越有强。利用现代客观化生理检测仪器以及脉诊仪,通过人体研究发现: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主观感觉状态以及脉象有着不同的反映,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充盈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偏高一些,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充盛,疲劳感觉状态偏低,寸口脉象偏于赢实有力的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明显偏低,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低下,疲劳感觉状态升高,寸口脉象偏于虚羸无力的状态。结合文献研究及现代客观化检测仪器,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释了传统的:“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即当胃肠道内容物充盈时,会出现脉象偏赢实的“阳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亢奋的“阳明”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虚羸时,会出现脉象偏虚弱的“阴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虚弱的“太阴”状态。综上所述,中医学脉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研究价值;趺阳脉、寸口脉与人迎脉三者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趺阳脉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胃肠道虚实状态,对于阳明胃肠壅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壅实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阳脉”,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阴脉”。

佟京鲆[3](2020)在《动静脉血管通路狭窄的声学检测》文中提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法,一旦使用就会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周期进行的过程,除非获得配型成功的移植肾源,为此,常被比喻为透析患者“生命线”的血管通路,需要进行良好的日常维护以备反复使用。作为一个病理性的“生理”结构,血管通路受血流动力学环境的持续作用,会因内壁(膜)增生而发生狭窄,从而导致血供不足甚至栓塞,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连续监测。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血管通路狭窄的确诊手段,而听诊、触诊等物理检查方法因其无创、高效、方便等原因,是常规检查(筛查)方法,也是血管通路相关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即使专业医护人员也需要通过系统培训才能进行物理检查并得到特定的判断(比如狭窄),更况论知识、经验受限的患者(医院通常会通过培训患者,进行一周至少两次的居家检查)了。因此,将血管通路的听诊、触诊等物理检查方法“客观化”、“数字化”有现实意义。综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血管通路狭窄的声学检测方法及其数字化的系统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血管通路的数学建模。对与血管通路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使用集总参数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手臂上的从动脉、内瘘(血管通路)、手掌外周毛细血管及回流静脉的弹性腔模型,利用流体和电学理论的相似性,分别用电容、电感和电阻代表顺应性、惯性和阻力,建立了血管通路的等效电路参数模型,并着重讨论了与声学信号强相关的血流量、血压等主要参数,使血管通路中主要参数的变化机理更直观和易于处理。2)物理仿真装置设计与实现。为了提取与狭窄相关的血管通路的声学特征,将狭窄作为主控制变量是必然的,然而一方面患者的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仅靠临床实测方法提取与狭窄强相关的特征需要长时间、大量地采集数据,成本很高。为此,基于上文所述的电路参数模型理论,本文搭建了模拟临床实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环境的物理仿真装置,用于凸显与狭窄相关的声学信号特征和方便获得狭窄数据。设计了物理仿真装置的各个组成单元,并完成元器件选型和系统搭建。实验结果表明物理仿真装置中所模拟的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相应的临床对象一致,误差不超过5%,可以用来仿真真实的血管通路。3)声学检测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去噪与分割、特征提取和分类三个步骤。血管通路声学信号带有噪声且呈非平稳性,为此本文采用基于A加权滤波和高斯平滑的方法进行声学信号预处理。通过多信号分类(MUSIC)谱估计提取狭窄相关的声学信号的频域特征,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分辨高频、低幅度的频率成分,特别是发现在820Hz附近(820±70Hz)的MUSIC谱频率峰值与狭窄强相关。通过使用支持向量机(SVM)二分类方法,最终在19例临床实测数据上的获得84.2%的检测准确率,相较于自回归(AR)参数模型、小波变换等方法,分类准确率提高了4%。4)电子听诊器硬件系统设计。同时,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用于获取血管通路声学信号的电子听诊器硬件系统,并和本文提出的狭窄检测方法一起进行了软硬件联合实验验证,为整个系统的进一步实用开发提供了指导。

王治国[4](2020)在《运动干预条件下血液循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断上升。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诸如此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这些参数一旦发生变化,将会影响到人体器官、组织之间的供血以及物质交换,进而直接威胁人体健康。而颈总动脉是连接大脑与心脏之间的一个重要动脉通道,采集并分析其上、下游血管床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为了实现对该类疾病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采用传统的临床医疗技术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且操作比较复杂。此外,复杂的血液环境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通常需要一套能够精确模拟颈总动脉下游血管床动脉特性的离体实验平台,能够在体外再现生理范围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为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实现上述研究,本论文首先获取受试者在体颈总动脉处的压力以及血流量的信息,根据Womersley血流动力学理论以及在脉动情况下的血流压力梯度与血流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傅里叶变换对压力和流量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根据可以描述血管下游后负荷动脉特性的血管输入阻抗进行建模分析。其次,根据动脉网络和电网络之间的相似关系,搭建能够模拟颈总动脉下游血管床特性的五元件弹性腔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验证。最后,根据上述工作的结果,搭建可以模拟颈总动脉下游血管床特性的离体实验平台。该离体实验平台主要由可以模拟左心室泵血过程的离心泵、模拟血管顺应性和血管阻力的弹性腔及阻力阀、防止血液倒流的单向阀、以及控制离心泵输出工作模式的STM32微控制器和测量血压的压力传感器组成。该离体实验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模拟不同情况下的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由于系统中对于离心泵的控制是采取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所以,可以通过修改工作电平的占空比来控制离心泵的工作模式,进而来模拟不同生理条件下的血压以及血流量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该系统模拟的动脉血压和血流量均在生理范围内,因此,该离体循环系统可以作为可靠的实验平台,进行颈总动脉下游血管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梁黎雪[5](2020)在《旋转式血泵抽吸预防的反馈控制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并且几乎各种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都会使患者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心衰患者的数量累计已超过了2000万,并且平均每年约以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对终晚期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心脏移植手术为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但目前由于供体心脏数量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平均需要一年的时间来等待合适的供体,但是终末期心衰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长只有6个月左右。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仅实现了不到5000例的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在等待供体心脏的过程中,传统的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植入旋转式血泵(RBP)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少心脏负荷,协助心脏提供足够的生理灌注以帮助患者度过心脏移植前的等待阶段,甚至可以作为患者心脏的永久性辅助支持设备。RBP作为一种可长期植入到人体内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MCS),通过辅助心室泵血为心衰患者提供循环支持。但植入后若无法根据患者自身生理参数的变化实时调控血泵转速,便难以保证在患者的生理条件转变时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心输出量,甚至还会引发心室抽吸。生理灌注不足会导致患者器官末端血流供应大量减少、心室容积超负荷、肺水肿和组织缺氧等症状;心室抽吸则会造成心室塌陷、泵血流骤停,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或室性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造成病人死亡。以往的抽吸预防和生理控制算法均存在明显的缺点,包括利用了容易造成传感器位置偏移和故障、血泵血栓等现象的不可靠的压力或流量传感器;易受血泵惯性、摩擦力、血液粘度变化影响的不准确的模型参数估计技术、以及无法提供足够心输出量的恒定泵速控制算法等。因此,本文利用从RBP的固有参数-泵速信号计算出的抽吸指数(SI)作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PI)控制器的无传感器控制算法。该算法的本质是利用反馈控制器不断自动调整RBP中电流(控制输入)的大小,使SI的实际值逐渐稳定在参考值处,从而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生理灌注,并有效地预防抽吸的发生。该控制方法将人体循环系统与RBP的非线性动态模型相结合,并通过与四种其他控制方法进行比较,评估了当存在2%泵速噪声干扰时上述控制算法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性能,包括:(1)静息和运动,(2)静息和运动时肺静脉阻抗快速成倍增加,(3)由运动快速转变为静息。仿真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提出的SI控制算法能够有效预防抽吸及提供足够的生理灌注,同时总体而言在性能上也明显优于其他四种控制算法。

王忠兴[6](2019)在《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兽药残留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一项食品安全问题,长期食用残留有抗生素、抗虫类兽药的食品,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细菌、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威胁人类的生存。目前兽药的全球销售额在4000亿元左右,而我国作为兽药使用大国必须要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管。相较于仪器检测方法,免疫检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高通量以及高灵敏等优点,更加适用于对大批量样本的初筛。本研究以雌酮、雌二醇、雌三醇、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地克珠利、妥曲珠利、三氯苯达唑以及抗菌增效剂类药物等为研究对象,从半抗原的设计及修饰,免疫原的合成入手,经过小鼠免疫,细胞融合,细胞培养,腹水制备以及抗体纯化等过程,制备出针对各个药物的高灵敏以及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此抗体开发出相应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1)根据各个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化学结构式,设计合成了能够在机体内暴露其特征性基团的完全抗原,并制备出针对各个雌激素药物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获的E1、E2和E3抗体的亚型为IgG2b,IgG2b以及IgG3,亲和力常数分别为8.23?109,6.68?109以及9.44?109,IC50分别为0.46 ng/mL,0.36 ng/mL以及0.39 ng/mL,各个抗体对其他激素类药物无交叉反应。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E1、E2和E3的ic-ELISA方法。Ic-ELISA对E1检测范围为0.111.96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1.087.9%;对E2检测范围为0.121.07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899.0%;对E3检测范围为0.082.03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7.093.0%。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E1、E2和E3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方法,该方法对牛奶中E1、E2和E3的消线值均为5ng/mL。(2)通过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了DEX和HDS的半抗原,并通过活化酯法合成了两个药物的免疫原,成功制备出针对DEX和HDS的单克隆抗体。所获的DEX和HDS抗体的亚型分别为IgG2b和IgG2a,亲和力常数分别为6.34?109和5.72?109,IC50均为0.095 ng/mL,DEX抗体对倍他米松的交叉反应率为5.1%,HDS抗体对氟氢可的松的交叉反应率为4.7%,对其他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都小于2%。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DEX和HDS的ic-ELISA方法,对DEX检测范围为0.0340.265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2.4102.8%;对HDS的检测范围为0.0290.301 ng/mL,牛奶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2.098.5%。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DEX和HDS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牛奶中DEX和HDS的消线值分别为0.5 ng/mL和2 ng/mL。(3)成功设计和合成了地克珠利、妥曲珠利以及三氯苯达唑三种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半抗原和完全抗原,并成功制备出这几种药的抗体。所获的抗DIC、TOL以及TCD抗体的亚型分别为IgG2a,IgG1以及IgG2a,亲和力常数分别为2.24?1010,8.68?109以及5.46?109,IC50分别为0.36 ng/mL,2.19 ng/mL以及1.49 ng/mL,各个抗体只针对原药及其代谢物有交叉反应,对其他类抗寄生虫药无交叉。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检测DIC、TOL以及TCD的ic-ELISA方法,其对这三种药物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121.07 ng/mL,0.568.57 ng/mL以及0.375.91 ng/mL。添加回收试验显示,对鸡肉中DIC的添加回收率为97.4107.8%,对鸡肉中TOL的添加回收率为94.9102.4%,对牛肉中TCD的添加回收率为99.1101.4%。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金标抗体重悬液,孵育时间等条件,借助于手持试纸条扫描仪,建立了DIC、TOL以及TCD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方法,该方法对鸡肉中DIC的检测限为1.08μg/kg,添加回收率为96.96%110.21%;对鸡蛋和鸡肉中TOL-SO2的检测限分别为1.19和0.78μg/kg,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6%96.6%和87.1%89.4%;对鸡肉中TCD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限在0.11μg/kg到0.47μg/kg之间,回收率为92.0%107.3%。(4)以TMP、DVD、OMP和BQP的母核结构为基础,合成了抗菌增效剂类药物的半抗原,并通过免疫小鼠成功获得了群选性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抗体,该抗体的亚型为IgG2b,亲和力常数为5.46?1010,对TMP、DVD、OMP和BQP的IC50分别为0.09ng/mL,0.12 ng/mL,0.21 ng/mL以及0.25 ng/mL。通过优化工作点以及ic-ELISA工作液,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TMP、DVD、OMP和BQP的ic-ELISA方法。Ic-ELISA对这四种抗菌增效剂类兽药的检测范围为0.0250.739 ng/mL,牛肉样品的添加回收实验显示ic-ELISA对TMP、DVD、OMP和BQP的回收率为95.7%101.8%。通过优化金标抗体的合成,试纸条抗原及金标抗体的用量等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TMP、DVD、OMP和BQP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定性方法,该方法对牛肉中TMP、DVD、OMP和BQP的消线值分别为0.25,0.5,1和1μg/kg。(5)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该试纸条包含三条检测线,可同时检测牛奶样品中的17种激素类药物,这些激素可分为3类:NR及其类似物,DEX及其类似物以及HES及其类似物。通过优化multi-ICS方法中包被抗原的浓度、金标抗体的用量以及金标重悬液的组分及含量,在最优条件下,组装了multi-ICS。成功将multi-ICS方法应用于牛奶中多种激素的同时定性检测,对17种激素类物质最低消线值可达1 ng/mL。借助于手持试纸条扫描仪以及标准抑制曲线,可实现对17种激素的定量检测。Multi-ICS对NR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限为0.064.85 ng/mL;对DEX及其类似物的检测限为0.0052.85 ng/mL;对HES及其类似物的检测限为0.032.14ng/mL。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78.8%到99.4%之间,满足真实样本检测要求。

苟尚旭[7](2018)在《综掘工作面可控循环附壁旋流通风控尘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井粉尘问题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井下安全生产与工人身心健康,国家每年因粉尘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每年因粉尘引起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达数十万人,解决井下工作面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迫在眉睫。综掘面作为井下主要产尘点,粉尘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为了解决综掘面粉尘浓度高问题,通过建立与一实际巷道成比例的独头巷道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综掘面附壁旋流通风风流流场结构和粉尘运移扩散规律,通风参数的选择依据相似实验原理,分别满足运动相似与动力相似。基于该物理模型,分析了巷道粉尘浓度分布与风量、除尘风机效率、吹吸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附壁旋流通风粉尘浓度分布理论模型。为了探究最优通风工况,论文分别进行了流场分析实验与控尘效果实验,流场分析实验中,运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进行通风流场结构分析,择优选择3000目特细滑石粉(粒径d?10μm)作实验示踪粒子,分别进行了不同吹吸流量比、条缝口宽度、条缝口个数及位置对通风流场结构影响的对比实验。得到结论:吹吸比越小越有利于迎头区域粉尘控制,但会降低巷道断面旋转风幕旋流效果,综合分析,吹吸流量比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控尘,存在一个最优吹吸比;条缝口宽度影响射流状态,进而影响巷道风流流场结构;条缝口个数影响旋流主体旋流强度,条缝口个数越少,旋流强度越高,断面封堵粉尘扩散效果越好。粉尘实验中,进行了附壁旋流通风与直吹式送风下的控尘对比实验,以及加装排风罩对于控尘、排尘效果的影响,巷道形状对通风系统控尘、排尘效果的影响,得到结论:附壁旋流送风方式相比直吹式送风可以明显提高系统控尘效果,且可以净化巷道环境,是一项十分切之可行的技术,其中附壁旋流送风方式对于司机处和风筒重叠段粉尘控制效率分别达到96.43%和99.35%,对比直吹式送风司机区和重叠段的80.41%和95.10%,控尘效率有明显提高;吸风口加装排风罩对于风筒吸风强度及控尘能力提升明显,加装排风罩将司机区和重叠段控尘效率提升至99.61%和99.81%;巷道断面形状会对通风系统运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矩形巷道内存在的通风不利区域,会制约旋转风流运动,在矩形巷道顶部拐角出现局部涡流,容易积聚粉尘,对系统整体通风除尘会产生一定影响,必要时需要在该处设置导流装置。

布热比·依明[8](2017)在《基于流固耦合研究维医沙疗对股动脉分支脉动血流动力学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理论结合生物学,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血液流动和血管壁的力学特性,分析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原理,进而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揭示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是具有实际意义。维医沙疗是利用多物理场(温度场,应力场,磁场)耦合的综合效应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流速度,血管直径,血管阻力指数以及心率等血液流动参数的改变势必刺激血管壁,因此利用流-固耦合方法研究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相互耦合效应,探究维医沙疗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生理学指标的变化对血液流场以及血管壁生物力学行为改变的影响,讨论其利弊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模仿吐鲁番维吾尔医院沙疗所建立的室内维医沙疗系统中对受试者进行埋沙实验,分别测试受试者下肢不同部位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峰值、内径和血管阻力指数,心率和血压,选取59位受试者股总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内径,阻力指数以及心率治疗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从实验的方法探究维医沙疗对血流动力学的指标的影响。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下肢进行断层CT扫描,构建了基于CT扫描的人体股动脉血液-血管壁相互接触的3D有限元模型;将统计学处理的实验数据作为初始条件,利用ANSYS workbench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种情况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讨论维医沙疗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实验研究表明维医沙疗后股动脉血流速度峰值的平均值,内径以及受试者心率分别增大了32.43%和2.63%,22.4%;阻力指数降低了4.88%,股动脉血流速度峰值,阻力指数和心率维医沙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内径维医沙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拟研究表明,维医沙疗后壁面切应力,壁面压强的最大增量达到50%,血管壁等效应力的增量达到64%;速度场速度增量范围为20%35%;维医沙疗后某些质点产生“负压”效应的时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3)笔者在血管中取不同的质点来研究壁面切应力的变化规律得知,不同质点的壁面切应力随时间变化规律有所区别,维医沙疗后在股动脉壁上某些质点的壁面切应力明显大于维医沙疗前,而有些质点维医沙疗后的壁面切应力值没有明显增大,甚至某些质点的壁面切应力值明显小于维医沙疗前的壁面切应力值。结论:(1)维医沙疗可以增加血流量,改善人体供血能力,增大股动脉血流雷诺数(Renolds Number)以及沃姆斯莱数(Womersley number),对预防动脉内血小板的沉积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起积极作用,改善人体股动脉血液流动状态,但通过计算治疗前后的雷诺数以及沃姆斯莱数可以推知,治疗过程的时段人体股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式很有可能由层流变为紊流,结果导致血管瘤,因此建议血管内壁比较薄弱的人群埋沙时控制埋沙温度,厚度和时间;(2)维医沙疗可以增大壁面切应力,对预防动脉壁增厚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维医沙疗后von-Mises等效应力的明显增加会加大股动脉在分叉部分破裂的可能性,导致血管堵塞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进行维医沙疗时需要慎重;(4)血流速度不是增大壁面切应力的唯一因素,在研究壁面切应力的变化时人体血管的复杂性及不规则性是不可忽略的。

刘瑞霄[9](2014)在《基于生物阻抗的缺铁性贫血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Anemia, IDA),是机体内铁的含量,不足以提供生成正常红细胞所需要的含量,而引发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贫血。目前,检测缺铁性贫血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血象和骨髓象,均具有一定的创伤。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利用生物阻抗技术无创地检测缺铁性贫血的方法。生物阻抗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针对研究的内容,设计出基于人体特性的阻抗测量系统,选取AD5933作为阻抗测量芯片。为了研究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构建人体耳垂电阻抗测量模型,利用本阻抗测量系统进行了人体耳垂阻抗测量的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正常组和贫血组两组,采集到两组实验对象在1-100kHz频段的耳垂阻抗,并得到各阻抗频谱图及特征参数。根据人体耳垂电阻抗模型的特性,由于血液组织相比于其他组织具有更低的电阻率,它在从外部测量的总阻抗值中贡献最大,从而实现血液各阻抗频谱图及特征参数的无创检测。依据各阻抗频谱的电生理学意义,从阻抗幅频图、阻抗实部频谱图、阻抗虚部频谱图及Cole-Cole圆图中提取正常人和贫血患者血液电阻抗特性参数。对贫血患者与正常人血液组织各阻抗频谱图及特性参数进行比较,明确贫血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液电阻抗特性的区别。本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贫血患者的阻抗频谱图、阻抗实部频谱图和阻抗虚部频谱图中谱线下移,而Cole-Cole圆图面积减小。因此,贫血患者的导电能力增加、绝缘性降低,阻抗值低于正常人,这与贫血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低于正常人、红细胞比容相对减少、红细胞形状呈不规则状态有关。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生物阻抗技术可以无创地对缺铁性贫血进行初步检测。

张伟娜[10](2012)在《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水体是地球化学循环中进行元素转化和迁移的媒介,是人体摄取碘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环境水体中碘元素的存在形态可为进一步研究碘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条件和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够准确地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影响。研究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由于具有较低的检出限、较少的干扰、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较宽的线性范围,而成为环境地球化学中同时检测多个元素的首选技术。将它与其它分离技术联用已成为碘元素形态分析的最有效研究方法。本文以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为研究目标,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碘总量的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离子色谱联用测定碘形态的新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海水、湖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等环境水体中碘的总量和存在形态,并分析探讨了水体中碘存在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不同水体中碘形态转化的原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系统总结环境水体中碘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碘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碘总量和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2)研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测定碘总量的分析方法。以Lu作内标,仪器经混合标准调谐液优化后建立的测定碘总量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宽达5个数量级,碘的检出限低至0.0218μg/L,精确度高(RSD=3.85%),准确性好(国家标准碘盐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3)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短柱分离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碘形态的分析方法。经优化得出最佳的分离条件:Dionex IonPacAG11(4×50mm)作分离柱,8mmol/L的(NH4)2CO3溶液作流动相,流速1.5mL/min、进样量20μL。在该分离条件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作检测器得到的IO3-和I-的线性范围宽(0.1-100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6),IO3-和I-的检出限低(分别为0.015μg/L和0.081μg/L),精确度高(RSD<4.3%),IO3-和I-的分离时间短(170s左右)。(4)采用建立的短柱分离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对市面零售的加碘食盐中碘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经人体循环代谢后尿液中碘的形态。结果表明:市售食盐中的碘均以IO3-形态存在,经过人体循环代谢,最终以I-形态随尿排出。为进一步研究IO3-在生物体(人体)中的代谢机理提供了基础。从尿碘总量来看长春市民没有碘缺乏病的危险。(5)采用建立的新方法对不同环境水样中碘的含量、形态、形态赋存的原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体中碘的总量和存在形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海水中碘的含量比陆地水中碘的含量要高。海水和长春南湖水中碘主要以IO3-和I-两种形态存在,且含量适中。从长春大气降水判断长春属缺碘区,其中IO3-和I-的含量之和还不足碘总量的一半。从长春自来水和地下水中碘含量判断长春属于适碘区,但自来水中碘主要以IO3-形态存在而地下水中主要以I-存在,且所占比例都接近100%。(6)研究pH、氧化还原环境、盐度和有机质含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对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O3-形态与氧化剂含量、盐度和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相关,与0-50℃的环境水温和4-10的环境水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I-与所有考察的因素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与氧化剂的含量、盐度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显着。根据理论Eh-pH图分析的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与实际水体中的存在形态有差别,说明环境水体中碘形态受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二、人体循环系统中几个物理专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循环系统中几个物理专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DLD装置中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确定性侧向位移技术分选红细胞
        1.2.1 确定性侧向位移分选技术
        1.2.2 DLD装置分选红细胞的研究进展
    1.3 红细胞模型
        1.3.1 红细胞在微循环中的运动与变形
        1.3.2 红细胞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微通道的基本理论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方法
        2.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2.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方法
    2.2 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2.3 DLD装置数值模型
        2.3.1 物理模型
        2.3.2 控制方程
        2.3.3 流固耦合
        2.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4 模型仿真与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细胞模型
    3.1 红细胞及其变形性
    3.2 红细胞几何模型及参数
    3.3 刚性细胞模型及其验证
        3.3.1 刚性细胞模型
        3.3.2 刚性细胞模型验证
    3.4 软性细胞模型及其验证
        3.4.1 软性细胞模型
        3.4.2 软性细胞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刚性红细胞流动形态
    4.1 微柱间隙对刚性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4.1.1 DLD装置流场分布
        4.1.2 刚性红细胞运动轨迹
        4.1.3 刚性红细胞表面应力
        4.1.4 刚性红细胞运动速度
    4.2 行移距离对刚性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4.2.1 刚性红细胞运动轨迹及形态分析
        4.2.2 刚性红细胞运动速度及表面应力分析
    4.3 细胞初始位置对刚性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4.3.1 刚性红细胞运动轨迹及形态分析
        4.3.2 刚性红细胞运动速度及表面应力分析
    4.4 刚性红细胞在DLD装置中的确定性分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性红细胞流动形态
    5.1 行移距离对软性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5.2 细胞初始位置对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5.3 流场初始速度对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5.4 细胞内粘度及流体工质对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影响
    5.5 刚性和软性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脉诊的传承与现代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脉诊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脉诊现代客观数据化发展历程
        3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总结
    综述二 对于《黄帝内经》“大小肠皆属于胃”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关于胃与肠在解剖结构上的认识
        2 胃、大肠、小肠三者生理功能特点
        3 胃与肠的中医理论论述与临床实践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
    1 胃肠道虚实状态研究的古代论述
    2 脉诊的古代认识
    3 胃肠道虚实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的差异性分析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研究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的指导意义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四 通过现代客观化仪器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五 通过现代客观化脉诊仪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动静脉血管通路狭窄的声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基本理论
    2.1 血流动力学
    2.2 电路参数模型
    2.3 血管振动及声源
    2.4 临床病例的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
    2.5 本章小结
3 血管通路物理仿真装置设计及实现
    3.1 物理仿真装置系统设计
    3.2 物理仿真装置系统实现
    3.3 物理仿真装置使用步骤
    3.4 物理仿真装置实验步骤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血管通路声学信号的特征提取
    4.1 临床实测声学信号数据集
    4.2 血管通路声学信号的去噪与分割
    4.3 血管通路声学信号的特征提取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血管通路声学信号的特征分类
    5.1 支持向量机
    5.2 分类模型性能度量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电子听诊器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电子听诊器性能要求
    6.2 电子听诊器系统设计
    6.3 电子听诊器系统实现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4)运动干预条件下血液循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体循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2 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理论基础
    2.1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2.2 动脉血压和血流的关系
    2.3 动脉血管的输入阻抗
    2.4 本章小节
3 体外模拟颈总动脉循环系统的建模与数值模拟
    3.1 颈总动脉血流数据的获取
    3.2 体外模拟颈总动脉循环系统的建模
    3.3 体外模拟颈总动脉循环系统的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节
4 体外模拟颈总动脉循环系统实验装置的搭建及实验结果
    4.1 离体循环系统中的主要元器件
    4.2 离心泵的控制
        4.2.1 离心泵控制原理
        4.2.2 离心泵的控制实现
        4.2.3 按键及屏幕显示的实现
    4.3 压力传感器数据的传输与储存
    4.4 离体循环系统的搭建
    4.5 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旋转式血泵抽吸预防的反馈控制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人体心血管系统及心室辅助装置
    2.1 心脏及其构成
    2.2 人体心血管系统
    2.3 心室辅助装置
    2.4 心力衰竭
    2.5 本章小结
3 人体心血管系统及旋转式血泵的建模仿真
    3.1 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3.2 心血管系统的等效电路原理
    3.3 基于人体循环系统的集中参数模型
    3.4 旋转式血泵的建模
    3.5 人体循环系统与旋转式血泵的非线性耦合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抽吸指数的反馈控制算法
    4.1 比例积分控制器原理
    4.2 抽吸指数的选取
    4.3 SI控制算法的设计流程
    4.4 用于比较的其他控制算法的参数设置
    4.5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仿真结果
    5.1 健康心脏与心衰心脏的仿真结果
    5.2 SI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5.3 ΔRPM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5.4 恒定RPM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5.5 ΔP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5.6 MAOP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5.7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激素类兽药概述
        1.2.1 雌激素
        1.2.2 糖皮质激素
    1.3 激素类兽药残留检测
        1.3.1 仪器检测方法
        1.3.2 免疫检测方法
    1.4 抗寄生虫类药物概述
        1.4.1 理化性质
        1.4.2 生理作用
        1.4.3 限量标准
    1.5 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检测
        1.5.1 仪器检测方法
        1.5.2 免疫检测方法
    1.6 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概述
        1.6.1 理化性质
        1.6.2 生理作用
        1.6.3 限量要求
    1.7 抗菌增效剂类药物残留检测
    1.8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1.8.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完全抗原的合成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雌激素半抗原的合成
        2.3.2 糖皮质激素半抗原的合成
        2.3.3 抗寄生虫类药物半抗原的合成
        2.3.4 抗菌增效剂药物半抗原的合成
        2.3.5 完全抗原的合成与结果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半抗原的设计
        2.4.2 雌激素半抗原的鉴定
        2.4.3 糖皮质类激素半抗原的鉴定
        2.4.4 抗寄生虫类兽药半抗原的鉴定
        2.4.5 抗菌增效剂类兽药半抗原的鉴定
        2.4.6 完全抗原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3 实验溶液配制
        3.2.4 实验动物和细胞
    3.3 试验方法
        3.3.1 小鼠免疫
        3.3.2 阳性小鼠筛选
        3.3.3 细胞融合
        3.3.4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3.5 单克隆抗体纯化
        3.3.6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鼠的抗血清的检测
        3.4.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3.4.3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3.4.4 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3.4.5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ic-ELISA工作点的选择
        4.3.2 ic-ELISA工作液pH的优化
        4.3.3 ic-ELISA工作液离子强度的优化
        4.3.4 ic-ELISA工作液有机溶剂含量的优化
        4.3.5 样品前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ic-ELISA工作点的确定
        4.4.2 ic-ELISA工作液的优化
        4.4.3 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的建立
        4.4.4 实际样本添加回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激素类兽药的定性检测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3 实验溶液配制
    5.3 试验方法
        5.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5.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5.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5.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5.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5.3.6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5.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5.4.2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5.4.3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5.4.4 牛奶中激素类药物的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抗菌增效剂类兽药多残留检测
    6.1 引言
    6.2 仪器与试剂
        6.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6.2.3 实验溶液配制
    6.3 试验方法
        6.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6.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6.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6.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6.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6.3.6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6.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6.4.2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6.4.3 鸡肉中抗菌增效剂类兽药的检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免疫层析方法用于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量检测
    7.1 引言
    7.2 仪器与试剂
        7.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7.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7.2.3 实验溶液配制
    7.3 试验方法
        7.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7.3.2 金标抗体的合成
        7.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7.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7.3.5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7.3.6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7.3.7 试纸条孵育时间的优化
        7.3.8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7.3.9 实际样本的检测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7.4.2 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7.4.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7.4.4 试纸条孵育时间的优化
        7.4.5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性检测
        7.4.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标准曲线的建立
        7.4.7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寄生虫类兽药的定量检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多重定量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食品中17种激素类药物残留
    8.1 引言
    8.2 仪器与试剂
        8.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8.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8.2.3 实验溶液配制
    8.3 试验方法
        8.3.1 包被抗原的合成
        8.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8.3.3 金标抗体的合成
        8.3.4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8.3.5 Multi-ICS的组装
        8.3.6 免疫层析试纸条包被抗原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8.3.7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8.3.8 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使用及原理
        8.3.9 实际样本的检测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包被抗原的表征
        8.4.2 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条件的优化
        8.4.3 Multi-ICS T线包被抗原浓度及金标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8.4.4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优化
        8.4.5 牛奶中激素类药物的定性检测
        8.4.6 Multi-ICS标准曲线的建立
        8.4.7 Multi-ICS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8.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综掘工作面可控循环附壁旋流通风控尘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掘工作面粉尘防治理论研究现状
        1.2.2 综掘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综掘工作面粉尘的产生、分布及特性分析
    2.1 综掘工作面通风方法
    2.2 综掘工作面产尘机理
    2.3 粉尘分布及特性
        2.3.1 综掘工作面粉尘及其粒径分布
        2.3.2 粉尘特性
        2.3.3 粉尘的分类
        2.3.4 粉尘的危害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掘工作面可控循环附壁旋流通风控尘理论
    3.1 可控循环通风原理
        3.1.1 采区可控循环通风
        3.1.2 掘进工作面可控循环通风
    3.2 长压短抽混合式通风原理
        3.2.1 有限空间贴附射流
        3.2.2 点汇流
    3.3 综掘工作面可控循环附壁旋流通风理论
        3.3.1 旋流风形成机理
        3.3.2 粉尘浓度分布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实验系统建立
    4.1 相似实验理论分析
    4.2 实验平台建立
    4.3 实验仪器设备简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场检测与控尘实验研究
    5.1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5.1.1 实验内容
        5.1.2 测试方法
    5.2 流场分析实验
        5.2.1 吹吸流量比影响
        5.2.2 条缝宽度影响
        5.2.3 条缝口个数及位置影响
    5.3 控尘实验
        5.3.1 附壁旋流通风控尘
        5.3.2 吸风口结构影响
        5.3.3 巷道断面形状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基于流固耦合研究维医沙疗对股动脉分支脉动血流动力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维医沙疗研究现状
        1.2.2 血流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1.4 本文结构
    1.5 本课题来源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温度和压力数据的采集
        2.2.2 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生理学指标的测试
    2.3 测试结果统计学处理与结论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型股动脉的单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流-固耦合方法简介
    3.3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3.3.1 流体运动的数学与几何描述方法简介
        3.3.2 Navier-Stokes方程在血流动力学问题探索中的应用
        3.3.3 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
        3.3.4 流体的固有特性
        3.3.5 血管材料属性
    3.4 数值模拟
        3.4.1 血液-血管壁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4.2 血液物理模型的选择
        3.4.3 单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
        3.4.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型股动脉双向流固耦合脉动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力学理论
        4.2.1 流体力学理论
        4.2.2 弹性力学理论
    4.3 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
        4.3.1 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
        4.3.2 软件设置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壁面切应力(WSS)场
        4.4.2 壁面压强(WPG)场
        4.4.3 速度场
        4.4.4 von-Mises等效应力场以及总变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9)基于生物阻抗的缺铁性贫血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缺铁性贫血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生物电阻抗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生物电阻抗技术概述
        2.1.1 生物阻抗技术
        2.1.2 生物阻抗技术的应用
    2.2 生物电阻抗测量原理
        2.2.1 生物组织的等效电路模型
        2.2.2 Cole-Cole 理论
        2.2.3 频散理论
    2.3 人体血液阻抗的测量
        2.3.1 血液阻抗特性
        2.3.2 无创测量血液阻抗的原理
        2.3.3 耳垂电阻抗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的设计
    3.1 阻抗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3.1.1 STM8 微处理器
        3.1.2 阻抗测量模块
        3.1.3 USB 通讯模块
    3.2 阻抗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3.2.1 STM8S208MB 开发环境及各功能描述
        3.2.2 AD5933 软件设计
        3.2.3 USB 程序设计
        3.2.4 上位机界面的软件设计
    3.3 阻抗测量系统的精度测试
        3.3.1 纯电阻实验
        3.3.2 纯电容实验
        3.3.3 R-C 电路实验
        3.3.4 人体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方法与理论分析
        4.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4.1.2 阻抗测量实验过程
        4.1.3 阻抗各频谱图的电生理学意义
    4.2 实验结果
        4.2.1 正常人各阻抗频谱图及特征参数
        4.2.2 贫血患者各阻抗频谱及特征参数
        4.2.3 正常人与贫血患者各阻抗频谱的对比
    4.3 讨论
        4.3.1 贫血对各阻抗频谱图的影响
        4.3.2 贫血对阻抗 Cole-Cole 图的影响
        4.3.3 检测贫血的特征参数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环境水体中的碘
        1.2.1 海水中的碘
        1.2.2 淡水中的碘
        1.2.3 水体中碘的来源、分布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2.4 水体中碘的化学存在形态
        1.2.5 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3 碘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1.3.5 离子色谱法
        1.3.6 其它方法
        1.3.7 碘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5 小结
第2章 碘总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研究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材料
    2.3 分析性能研究
        2.3.1 内标的选择
        2.3.2 工作曲线的建立
        2.3.3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2.3.4 方法的准确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碘形态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研究
        3.2.1 仪器及试剂
        3.2.2 样品的处理
    3.3 分析性能研究
        3.3.1 分离条件的优化
        3.3.2 标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及精密度
        3.3.3 方法准确性分析
    3.4 实际样品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分析
    4.1 引言
    4.2 环境水体中碘形态测定的实验研究
        4.2.1 仪器及试剂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质量控制
    4.3 环境水体中碘的形态分析
    4.4 环境水体中碘的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影响碘形态转化的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碘形态转化的理论依据
    5.3 研究方法
        5.3.1 仪器
        5.3.2 试剂及材料
        5.3.3 试验的测试过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温度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2 pH 值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3 氧化还原条件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4 盐度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5 有机质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6 影响实际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人体循环系统中几个物理专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DLD装置中红细胞流动形态的分析与仿真[D]. 张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D]. 王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动静脉血管通路狭窄的声学检测[D]. 佟京鲆. 浙江大学, 2020(02)
  • [4]运动干预条件下血液循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 王治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旋转式血泵抽吸预防的反馈控制算法[D]. 梁黎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食品中九种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王忠兴. 江南大学, 2019(05)
  • [7]综掘工作面可控循环附壁旋流通风控尘实验研究[D]. 苟尚旭.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8]基于流固耦合研究维医沙疗对股动脉分支脉动血流动力学影响[D]. 布热比·依明. 新疆大学, 2017(01)
  • [9]基于生物阻抗的缺铁性贫血检测方法的研究[D]. 刘瑞霄. 燕山大学, 2014(01)
  • [10]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伟娜.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人体循环系统若干物理课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