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信德省独立后三十年的民族问题

巴基斯坦信德省独立后三十年的民族问题

一、独立后前三十年间巴基斯坦信德省民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时佳希[1](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提出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曾帝[2](2020)在《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1)极为复杂,其中不仅包含着巴基斯坦国家内部盘根错节的俾路支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嬗变的问题,也包含地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部干预问题。这一问题的持续发酵已经引发新的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威胁并有可能外溢成为导致地区动荡的新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俾路支问题的发端与演化进程及当代表现,深入分析该问题至今复杂难解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巴基斯坦国家发展、南亚次大陆安全稳定的区域合作的显性和潜在的影响。本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俾路支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探析俾路支人早期的政权实体,英国殖民时期在俾路支地区实行的政策以及巴基斯坦建国与俾路支问题的产生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则对新世纪巴基斯坦政府的治理与俾路支问题的嬗变进行分析。从历任政府应对俾路支问题的举措到21世纪俾路支问题发展的新态势两个部分切入,分析巴基斯坦国家治理能力不足以及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化进程的启动对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嬗变的影响。第三部分则将焦点放在了俾路支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发展嬗变的前景上。分别从主要原因、主要危害以及俾路支问题的前景入手,从俾路支省传统的部落社会性质,巴基斯坦政府的长期治理失位和外部势力干预等三个方面,梳理出俾路支问题存续至今的原因,并且将该问题置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分析俾路支问题对巴基斯坦以及地区局势产生的危害。针对俾路支问题发展嬗变的前景,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长期以来,俾路支问题不断演进发酵已经成为直接危害到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顽疾。究其根本,这其中既有巴基斯坦历届政府的治理失误,也有域外大国和地区强国开展地缘政治博弈对该问题的推波助澜,还有21世纪后民族主义、恐怖主义运动对巴基斯坦国家内政的冲击。这些因素的消解绝非轻而易举。这不仅需要巴基斯坦政府不断提高自身国家治理能力,还需要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摈弃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思想,构建南亚地区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时佳希[3](2020)在《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的多维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巴基斯坦的历史线索纷繁复杂,以国家构建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是一种可尝试的研究路径。认识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进程,需要从三组结构性矛盾切入:一是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的矛盾,二是军人干政倾向与民主诉求的矛盾,三是世俗主义与宗教化的矛盾。三组矛盾可追溯到巴基斯坦国家建立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历史,并嵌入巴基斯坦的社会环境和地缘环境之中。每一组矛盾都会对另外两组矛盾造成影响,影响方式可分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类。三组矛盾可分别归纳为国家认同、政体、国体三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立体图景。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性问题,三组矛盾都是围绕着"把巴基斯坦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命题展开。

涂波,赵婷,周雨婷[4](2019)在《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民粹主义组织可以根据意识形态、政治诉求以及实现政治诉求是否采用暴力形式划分为极端的民粹主义组织和温和的民粹主义组织两大类,巴基斯坦的民粹主义组织亦是如此。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尤其是俾路支省、信德省等地区的一些民粹主义组织较为极端。这些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巴关系和两国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深入合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不尽相同,其中那些对华态度相对不友好的组织,尤其是极端民粹主义组织的敌视态度和相关活动给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影响了西部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他们煽动民众的极端民粹主义情绪,影响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进度,给走廊项目带来了安全威胁,也给中巴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情感沟通增加了困难。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推动中巴两国的人文交流。要区分温和民粹主义和极端民粹主义,重视同温和派民粹主义的接触,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开展各种合作之前,要做好对该地区的极端民粹主义风险的预测和预警。

谷合强[5](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彭东辉[6](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刘锦前[7](2019)在《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环喜马拉雅区域所处位置战略地位特殊,自19世纪以来长期成为包括麦金德在内的陆权论学者热议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也关乎中国边疆稳定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程度。而从地区整合的长远角度讲,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亚洲繁荣做出更大贡献,还将为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有序推进,当地居民能否安居乐业,不仅对域内国家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对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之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跨地区经济合作来实现社会稳定并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考验。本文主要就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态势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可行路径、合作模式与机制建设以及外溢效应等重要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论文在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思考的基础上,在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结合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研判地区发展的新合作模式、可行方案等,以期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剖析论证,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判建言。本文写作宗旨在于,通过围绕上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论证,希冀在理论层面能在总结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把握好中国对外战略特别是针对周边跨区域合作推进方向,为我国周边战略特别是南亚战略制定与调整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决策参考。在为中国陆疆安全建设提供思路的同时,尝试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区层面的实践路径,以及探求如何通过功能性合作来带动高政治领域问题的解决,期望最终能够给国际社会不同国家间就战略互信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妥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绪论部分在阐述本文研究选题的由来背景、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重要概念说明之后,主要就这一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交待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正文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重点就研究的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阐释,特别对区域经济学的增长三角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界定,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探讨的空间。第二章,展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问题的考察分析。主要从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情况、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等角度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竞合关系、经济权力空间等交互因素,并就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进行解析。第三章,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进行归纳探讨。从发展态势看,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跨界经贸联系加强是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正在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贸易的不平衡性日渐加剧、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等缺陷也需要引起关注。值得强调的是,域内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围绕经济权力博弈力度加大。本章认为,中长期时空环境下域内国家应积极通过完善与构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来对冲外来力量活动对该区域带来的冲击。第四章,研究可能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如中国与印度战略上互信不足,脆弱的印巴关系,域内国家间长期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与负面情绪等。此外,本章还就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立场、观点等进行概述分析,研判当前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等主要作用角色,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在此问题上的最新立场与作为。本章还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着力分析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本章重点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可行性方案,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具体领域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作为本章重点部分,论证孟中印缅、中尼印、中巴阿、中斯巴马四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在此前后还对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以及香客之路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进行评述。第六章,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进行建言。主要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跨国次区域产业项目合作模式,并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价值效应;针对域内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提出强化感情纽带建设和重视共情环境构建思路;在对区域合作既有机制作用进行归类分析基础上,探讨功能性新合作平台的建设,强调中印战略对话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意义。第七章,作为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情况展开论述,并对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各类难题进行深度剖析。该地区水资源争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与国间关系,甚至成为当前地区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当前,域内国家在水环境治理合作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该地区特殊的“历史记忆”导致彼此间命运共生理念认同难度大,“战略互信”的缺失又制约着国家层面友好关系的拓展。笔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内各方应以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推动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向地区利益整合的方向发展,保护域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域内其它领域合作提供经验。第八章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落脚点和现实意义所在,重点聚焦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研判。具体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开展进程中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安全合作进展和低频度军备竞赛问题等进行评估。研判功能性经济合作基础上的新规范形成及其反作用,并探高政治领域合作可能的进展方向等。论文最后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重要观点进行概述提炼,并指出论文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邵胤[8](2018)在《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出来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以下称孟加拉国)是中国西南周边一个重要的国家。孟加拉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平原,是南亚第三大国,国内河流纵横,有“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之称。然而,孟加拉国的建立虽然使孟加拉人实现了孟加拉人国家的梦想,但却没有实现孟加拉人建立自己美好家园的愿望。建国至今,孟加拉国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口爆炸、社会混乱、犯罪和饥饿依然充斥着这个国家,国家治理不能不说是失败的。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作为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负有重要责任。孟加拉国的政党政治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主要发展阶段集中在议会民主制恢复后的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孟加拉国的政党政治虽然基本实现了“人民联盟”和“民族主义党”主导的“两党制”,但此“两党制”与“西式”两党制还有较大差异,并不断受到“多党制”的冲击,没有使国家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反而陷入无限的纷争和社会混乱。这种局面与孟加拉国的特殊国情紧密关联,政党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基于此,本文拟以政党政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孟加拉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为视野,对不同时期孟加拉国政党政治发展进行追溯,探寻今天孟加拉国政党政治乱象的根源;通过对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的解构,找寻孟加拉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国家政治稳定、政党与国家及外部环境等的互动关系,从而解读孟加拉国的国家未来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本文的第一部分梳理政党政治的相关论着,作为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梳理孟加拉国建国前(殖民时期和巴基斯坦时期)的政党政治在孟加拉地区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审视在殖民主义的冲击下,次大陆从封建的家族制逐步过渡到政党政治、比例代表制和选举制的渐进过程,其中以“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和“人民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三部分叙述孟加拉国建国初期的政党政治,首先是民主的尝试与失败,随后进入军人政府的曲折期,军人政府最终又通过政党这一合法外衣出现在政党政治舞台上,对孟加拉国的政党政治影响深远;第四部分续写孟加拉国建国中期,也就是议会民主制恢复后的政党政治,“人民联盟”和“民族主义党”两党轮流在孟加拉国政坛执政的“两党制”现象;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和研判孟加拉国未来的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包括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其多党制面临挑战,主要两个大党的地位逐渐稳固,以及其它小党逐渐通过依托两个大党作为本党的利益整合代表,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通过分析可知,孟加拉国的政党政治是不成熟的民主,夹杂着家族政治的残余,因其政党领袖的执政能力有限,造成了社会混乱,制约了经济发展。由于周边环境的复杂,孟加拉国未来的政党政治走向不乐观。

夏晓敏[9](2018)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派系研究》文中提出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人口最少的省份,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旁遮普省和信德省。俾路支省地方派系大多来自少数部落或家族。在俾路支省,传统部落势力和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少数实力强劲的部落和家族牢固掌控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事务。代议制民主的实际运作往往仰赖于传统权力运行机制。俾路支省居民主要分为两大族群。普什图人主导俾路支省北部,俾路支人主导俾路支省南部。而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都是跨境族群。普什图人是阿富汗南部的主要族群。而伊朗东部有大量俾路支人,主要集中在锡斯坦—俾路支省。加之巴基斯坦与印度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导致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矛盾重重的俾路支斯坦地方派系易受外国势力影响。俾路支省主要的部落包括阿查克扎伊部落、布格蒂部落、马里部落、马格希部落、贾迈利部落、泽赫利部落、孟格尔部落和比曾久部落等。部落酋长家族掌控当地权力,是俾路支省主要的地方派系。这些地方派系架空和利用政党。就连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穆斯林联盟(领袖派)、人民党及正义运动党等全国性政党也无法在当地与之抗衡。地方派系与政党互相利用。地方派系利用政党维持和巩固在当地的权力。政党利用地方派系扩大在俾路支斯坦的影响和势力。俾路支省有俾路支共和军、俾路支解放阵线、俾路支斯坦军、俾路支解放军和俾路支联合军等武装组织。这些武装组织与在当地占主导的马里部落、布格蒂部落和孟格尔部落等地方派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术森[10](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逐渐成为惠及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四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政策沟通与设施联通进一步增强,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高,资金融通明显改善,民心相通水平明显提升。总体来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新安全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发展的。自提出以来,中国新安全观历经三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理论,逐渐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形成了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这是对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演进,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现有基础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第二、三章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中东地区、欧洲等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四章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本章第一节对中国古代、近代的国家安全观做了简要梳理,然后文章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二节梳理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与完善;第三节对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然后,第五章对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指导意义做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可合作安全”的概念,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为例,分析了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安全合作的理论。最后,第六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坚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第二,区分“可合作安全”和“不可合作安全”,提高安全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并不是针对“一带一路”的,很多安全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看得过重,也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其次,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第一,“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第二,“一带一路”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要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安全问题差异很大,要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第四,大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应对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第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除坚持以上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外,在具体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要加强对沿线地区安全形势的研判,强化国别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第二,优先考虑将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作为战略支点国家,充分发挥战略支点国家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保障“一带一路”安全;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合作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第四,要特别重视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二、独立后前三十年间巴基斯坦信德省民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立后前三十年间巴基斯坦信德省民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意识
        (二)现实考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结构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小结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小结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1.信德民族主义
        2.普什图民族主义
        3.俾路支民族主义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1.土邦
        2.部落
        3.城乡
    小结
结论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2)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中的难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特色与创新之处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2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俾路支问题的产生与演进
    2.1 俾路支问题的产生
        2.1.1 早期俾路支政治实体的存在与俾路支问题的产生
        2.1.2 英国的殖民政策与俾路支问题的产生
        2.1.3 巴基斯坦建国与俾路支问题的产生
    2.2 巴基斯坦建国后俾路支问题的最终形成
        2.2.1 巴基斯坦军队进驻卡拉特导致首次冲突爆发
        2.2.2 巴基斯坦政府集权改革与1958年冲突
        2.2.3 第三次冲突与俾路支民族主义的高涨
        2.2.4 阿里·布托政府改革与第四次俾路支冲突
        2.2.5 20 世纪 80 年代俾路支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进入相对沉寂期
第3章 新世纪巴基斯坦政府的治理与俾路支问题的嬗变
    3.1 从穆沙拉夫到伊姆兰·汗:不成功的治理
        3.1.1 2005年事件与俾路支问题的再度激化
        3.1.2 从扎尔达里到谢里夫政府的应对
        3.1.3 伊姆兰·汗政府的新改革
    3.2 21世纪俾路支问题发展的新态势
        3.2.1 俾路支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暴力化倾向更加突出
        3.2.2 宗教极端势力与俾路支民族主义运动相互“借重”
        3.2.3 国际化进程已经启动
第4章 俾路支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前景
    4.1 俾路支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4.1.1 部落结构与“萨达尔”制度弊端重重
        4.1.2 巴基斯坦政府国家整合能力长期不足
        4.1.3 大国在俾路支省的地缘战略博弈
    4.2 俾路支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危害
        4.2.1 对巴基斯坦国家安全造成持续危害
        4.2.2 对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4.2.3 未来或引发新地区内冲突和动荡
    4.3 俾路支问题发展嬗变的前景
        4.3.1 坚持“旧”观念有可能导致俾路支问题持续恶化
        4.3.2 推动俾路支省社会建设有利于缓解俾路支问题
        4.3.3 构建南亚地区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化解俾路支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的多维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与非国家认同的矛盾
二、民主诉求与军人干政的矛盾
三、世俗主义与宗教化的矛盾
四、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的三维视角
结语

(4)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分类
二、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
    (一)主要极端民粹主义武装组织的对华态度
        1.俾路支解放军对华态度
        2.俾路支解放阵线对华态度
        3.俾路支共和军对华态度
        4.信杜德什革命军对华态度
        5.俾路支学生组织对华态度
    (二)温和派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
        1.正义运动党对华态度
        2.俾路支民族党对华态度
        3.民族党对华态度
        4.民族人民党对华态度
三、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对华态度的影响分析
    (一)对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造成威胁
    (二)对中巴两国合作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中巴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形成障碍和隔阂
四、结论

(6)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7)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二、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模式及机制相关研究
        三、环喜马拉雅区域资源、科技、金融等合作领域研究
        四、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一、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本论文研究的局限之处
第一章 地缘功能主义与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增长三角”理论与“生长轴”理论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地缘功能主义合作的逻辑缘起与学理分析
        一、重新认识地缘政治
        二、地缘功能主义:演进脉络、概念及内涵
        三、地缘功能主义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
    第三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从历史到现实
        一、共通的文化渊源与相互依存的地理空间
        二、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地区整合
        三、基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国家间安全诉求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必要性
        一、产业升级与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应对需要
        三、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
    第一节 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状况
        一、经济强劲发展的印度
        二、内陆国家尼泊尔和不丹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四、长期受政局不稳困扰的阿富汗和缅甸
        五、海洋资源丰富的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第二节 域内经济发展整体概况及其与中国经贸关系
        一、跨国经济合作的各类项目日渐增多
        二、域内经贸往来与彼此互动频度提升
        三、域内各国与中国人文合作密度增强
    第三节 域内各方竞合博弈下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中印围绕地区经济影响力竞争加速
        二、域内各方急需经贸合作打开局面
        三、保护主义无法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四、竞合博弈下派系利益与反腐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与态势走向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
        一、产业同构性与商品同质化并存
        二、贸易不平衡特征明显
        三、新科技领域竞争加强
        四、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
    第二节 域内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
        一、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测算:指标与公式
        二、竞争态势下中印经济权力的互动和反馈
        三、中印经济权力博弈及其扩展效应
    第三节 域内各方经济合作前景
        一、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
        二、当前战略机遇期判断
        三、技术进步推动国家间互融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影响因素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中的大国博弈
        一、世界经济通缩预期下行为体博弈逻辑
        二、域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带来的难题
        三、域外大国战略竞争的冲击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效应
        二、南盟框架下地区发展挑战
        三、目标各异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 地区秩序构建进程中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因素对地区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中印关系中情感意识与历史记忆
        三、传统政治遗产下的印度大国情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
    第一节 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
        一、亚洲内部联动性持续增强
        二、经济轴心东移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三、经济轴心东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一、中尼通道建设及与印的对接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四、中斯巴马海上通道建设
    第三节 香客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香客之路的宗教文化内涵
        二、香客经济带动域内文化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项目合作模式
        一、保持经济增长须投资“下一代价值链”
        二、“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内涵
        三、“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开展基础上的共情环境构建
        一、尊重彼此文化的传承
        二、脱贫援助与文遗保护
        三、重视感情纽带的打造
    第三节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言
        一、现有主要经济合作机制的改进和功能提升
        二、新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主要思路和努力方向
        三、机制深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印战略对话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困局及其化解路径
    第一节 域内水环境治理困境及其原由
        一、治理合作困难重重
        二、历史记忆的负资产
        三、治理细则难达共识
    第二节 水环境治理与域内经济合作关系
        一、水资源纷争冲击域内国家间关系
        二、推进水环境治理有助于“共有观念”的形成
        三、避免被外力博弈利用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环境治理思路
        一、通过对话消弭域内国家战略疑虑
        二、实现水环境综合整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收益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
        一、区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平
        二、网络空间“实质安全”与“名义自由”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与电商改变生活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一、域内传统安全的治理与成就
        二、域内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展
        三、低频度军备竞赛与地区和平
    第三节 功能性平台建设与“扩大的邻国关系”理念
        一、民族主义情结变化与“邻国优先”政策
        二、尊重彼此关切与管控分歧
        三、更加重视差别化合作方式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规范重构的区域性特点和时代价值
        二、建构新规范塑造地区行为
        三、结伴而不结盟与相向而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党政治概述
    第一节 政党政治
        一、政党政治相关追述
        二、政党政治定义表述
        三、政党政治理论结构
    第二节 政党与政党领袖
        一、政党
        二、政党领袖
    第三节 政党关系与政党功能
        一、政党关系
        二、政党的功能
        三、政党政治的原理
第二章 孟加拉国建国前的政党政治雏形
    第一节 殖民时期的政党政治
        一、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
        二、1935年宪政改革与1937年选举
        三、殖民时期孟加拉地区的政党政治
    第二节 “东巴基斯坦”时期的政党政治
        一、穆斯林联盟的没落
        二、人民联盟的崛起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第一节 民主制的摇摆
        一、议会民主制的尝试
        二、总统制
    第二节 曲折中的政党政治
        一、1975年—1982年的政党政治
        二、1982年—1990年的政党政治
第四章 议会民主制回归后的政党政治
    第一节 议会民主制的回归
        一、议会民主制回归的过程
        二、政治模式
    第二节 议会民主制的政党政治
        一、议会民主制恢复后的历次选举
        二、议会民主制回归后的主要政党政治模式
第五章 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两党制逐步确立与发展
        一、议会民主制回归后的执政党
        二、两党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多党制的挑战
        一、孟加拉国政党的冲突模式
        二、多党制政治冲突造成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内国家政党政治对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的影响
        一、区域内国家
        二、域内主要国家的政党政治
        三、其它主要国家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9)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派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难点
第一章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概况
    第一节 俾路支省族群和部落分布
        一、俾路支省主要族群
        二、俾路支省主要部落
    第二节 俾路支省经济发展概述
    第三节 俾路支省主要政党
第二章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派系分析
    第一节 奎达专区地方派系
        一、奎达市地方派系
        二、皮欣县地方派系
        三、基拉·阿卜杜拉县地方派系
        四、努沙其县地方派系
        五、查盖县地方派系
    第二节 锡比专区地方派系
        一、德拉·布格蒂县地方派系
        二、寇卢部落区地方派系
        三、锡比县地方派系
        四、哈奈县地方派系
        五、加拉特县地方派系
    第三节 纳西拉巴德专区地方派系
        一、卡齐县地方派系
        二、贾尔·马格希县地方派系
        三、纳西拉巴德县地方派系
        四、贾法拉巴德县地方派系
    第四节 卡拉特专区地方派系
        一、马斯吞县地方派系
        二、卡拉特县地方派系
        三、胡兹达尔县地方派系
        四、拉斯贝拉县地方派系
        五、阿瓦兰县地方派系
        六、卡兰县地方派系
        七、瓦舒格县地方派系
    第五节 佐布专区地方派系
        一、谢拉尼县地方派系
        二、佐布县地方派系
        三、穆萨克尔县地方派系
        四、基拉·塞夫拉县地方派系
        五、洛拉莱县地方派系
        六、巴尔坎县地方派系
    第六节 莫克兰专区地方派系
        一、旁吉古尔县地方派系
        二、科奇县地方派系
        三、瓜达尔县地方派系
第三章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派系的特点
    第一节 部落化与家族化
    第二节 碎片化与散乱化
    第三节 与中央矛盾较多
    第四节 与武装组织挂钩
    第五节 受外国势力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关于“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新安全观的研究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性
    五、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一带一路”倡议
        (二)安全
        (三)国家安全观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和风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
        (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上)
    第一节 东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极端主义
        五、水资源争端
        六、毒品问题
        七、其他安全问题
    第二节 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毒品问题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节 中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极端主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问题
        四、边界领土争端
        五、水资源争端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下)
    第一节 中东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战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宗教冲突
        四、水资源争端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第二节 欧洲及其他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欧洲地区
        二、俄罗斯
    第三节 海洋通道安全
        一、海洋领土边界争端
        二、海盗与持械抢劫船只问题
        三、海上恐怖主义
        四、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四章 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进及其理论内涵
    第一节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
        二、中国近代的国家安全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与演进
        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完善
    第三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一、共同安全
        二、综合安全
        三、合作安全
        四、可持续安全
第五章 中国新安全观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共同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二、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综合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三、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合作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四、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可持续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第二节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议题性质的认定是安全合作的前提条件
        二、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
        三、总结与思考
第六章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宏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
        二、区分“可合作安全”与“不可合作安全”
        三、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一带一路”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
    第二节 中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
        三、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
        四、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
        五、充分利用现有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
    第三节 微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对沿线安全形势研判,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
        二、建立海外安全战略支点
        三、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
        四、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独立后前三十年间巴基斯坦信德省民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2]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探析[D]. 曾帝. 新疆大学, 2020(07)
  • [3]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的多维阐释[J]. 时佳希. 史学集刊, 2020(03)
  • [4]巴基斯坦民粹主义组织的对华态度及其影响[J]. 涂波,赵婷,周雨婷.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6)
  • [5]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6]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D]. 刘锦前.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8]孟加拉国政党政治研究[D]. 邵胤. 云南大学, 2018(04)
  • [9]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派系研究[D]. 夏晓敏.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D]. 王术森.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巴基斯坦信德省独立后三十年的民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