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成熟度”

“政治成熟度”

一、“政治成熟”小议(论文文献综述)

余清[1](2019)在《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文中提出政党登上历史舞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在政党组织结构中,政党领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政党组织者、引领者、代言者等多种重要角色,发挥着政党普通成员无法比拟的作用,是领导政党开展政治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政党纲领及奋斗目标的“灵魂式”人物。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也充分说明,科学认识领袖在政党组织结构中的角色与功能,正确处理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事关无产阶级政党生死存亡,事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使命型政党。在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党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既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中,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光辉岁月里,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审视处理政党领袖问题。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文革”结束后,针对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教条、僵化,深陷领袖个人迷信崇拜之泥潭的现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党内外干部群众中率先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反对过分宣传领袖个人和制造新的领袖崇拜,支持并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起草工作,引领党内外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评价问题,使党内外干部群众在政党领袖问题上的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统一了思想,为继续高举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邓小平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与实践主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党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问题,如何选拔、培养、使用、监督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提出了诸多新判断、新论述,推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学说在中国实现了新发展,生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即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是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集体观问题上,邓小平认为,一个成熟且稳定的领袖核心与领导集体,是判断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仅事关政党自身兴亡,而且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兴衰。鉴于国内外经验教训和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的需要,邓小平一直要求领导集体树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立场形象,坚持改革开放的干事创业形象,清正廉洁的为民公仆形象,勤学善学的进取形象。为此,他要求领导集体中的每位领袖,应自觉维护领袖集体中的核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把领袖个人作用与领导集体的作用有效结合起来。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这是事关党的干部队伍能否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结构能否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治路线能否贯彻落实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德才兼备的选拔方针和标准;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拔路线;坚持民主选拔、结构优化、平稳渐进和人民公认的选拔原则。要解放思想,创新机构设置,释放领袖型干部成长空间;改革人事制度,消除领袖型干部选拔的制度障碍;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选人民满意的领袖型年轻干部。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问题上,邓小平认为,不能把领袖权威狭隘地理解为领袖个人权威,而应理解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及领袖集体的权威,是领袖个人权威与组织权威、领袖集体权威的统一。影响领袖权威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拥护与否?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成熟与否?党的纪律严格执行与否?为此,邓小平强调,维护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权威,领导干部尤其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作为领导集体核心一员的领袖,自己也要正确处理维护领袖集体权威和领袖个人权威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防止领袖专断;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违反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的党内派性活动依规依法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科学准确地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是关系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党生死存亡及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因此,邓小平在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及党的其他领袖的功过、历史地位问题上,提出了“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及“向前看”三大原则,主张把党内公开讨论与党内政治决议方式结合起来。这不但没有“丢刀子”“砍旗子”,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维护和提升了党的国际形象。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理论成果。求实的态度,创新的品质,辩证的思维,为民的情怀,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发挥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科学指导功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把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民族复兴大业、人民幸福伟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孙硕[2](2017)在《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社会稳定性和法制有效性,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危机的频繁发生,很多国家都面临公众信任政府程度日益下降的窘境,如何扭转公众信任政府程度日益下降的这种局面是现代公共管理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老挝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已经由偶然的发生转变为常态化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老挝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危机”包含危险与机遇,政府如果能处理好这些危机,这也会是一个提升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基于上述,本研究选择对公共危机中公众信任文体进行研究,探究公众行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提高老挝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朱卿菱[3](2016)在《米芾交游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游,作为社会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属性。交游者,尤以士大夫阶层而论,更偏重于彼此间之心理接触及凌驾于精神、情感交往之上的更高层面的人际交往,而文士群体的政治身份亦决定其于交往过程中尤重对政治利益的考量,于是基于道、德、仁、义几方面的士大夫群体之交游,成为北宋一朝同党伐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极力保持“内圣外王之道”的正统儒家出身,使得戢锐于内、振华于外的文士阶层多以书画雅集的形式款接交游,且幅员日广。青史流传而来的文士交游考略为当今学界研究北宋的党祸之争、市坊经济,画院生态提供切实而可靠的图史资料。本文分四个部分就米芾交游对其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研究情况进行论述。第一章,对“交游”之概念进行阐述,交游者,即社会人与生俱来之情感,游赏是万类由心的本能举动,不应强加止遏;第二章,对北宋交游之环境及影响因素加以阐述,邓小南女士在《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中有言:“公元8至13世纪,亦即我国历史上的中晚唐、五代至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性深刻变动。在这一阶段中,士大夫官僚政治最终确立下来。”此章分别从政治、文化、经济诸环境对北宋最惠及士大夫文艺成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首先,笔者深觉易于北宋士大夫群体生存发展之政治主因可大致可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考试制度、统治者对士大夫群体之尊崇与礼遇三方面进行思考;再者,笔者认为统治者制定维护其自身阶级特权并管统于宋学规制的文化举措、发展私学专科学校教育及予以佛教、道教之适度扶持、管理与限制的文化措施对北宋文士阶层的交游提供了宽松的开蒙意识及雅集的谈资;而后,突破“市”“坊”界限之商品经济及日渐兴盛的雕版印刷业,为北宋文士乐而忘忧、畅怀逸游提供了丰厚的物资及场域;第三章,为本文之主体部分,即米芾之交游对其书法、书法批评、绘画风格所具之影响:其一,崇古尚质、具禅悦倾向及对唐人明贬实尊构成北宋文人书家的意识取向,米芾身于其中,亦受其影响;其次,北宋诗文运动鼎革前代浮文风尚,高瞻自省、奋发激昂的文士之风及崇雅卑俗的文人群体为米芾的艺术批评风格祈尚树立埒才角妙之氛围;第四章,笔者认为通过就米芾交游对其书画艺术风格影响研究的阐发,对当代习书学画之人亦大有裨益,如书画不需做作求工但求古雅率真,不喜千篇一律而乐变化无法,穷词奢丽不如修辞简易,动必依真还应意足而自足,同时转益多师,亦为学艺日渐精进之良方。米芾以其进退裕如之姿,埒才于元佑文人间,而其“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满船书画同明月,十日隋花窈窕中”之风流祈尚,仅其文字亦令人脑中留连其矫然不群之姿。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娱乐化、信息化使得中国传统日渐凋敝,国民素养变得日益淡泊,如何拯救“文化之难”,说则易,行则难,故还应从古人笔下“讨生活”。

杜建萍[4](2016)在《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艺工作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所提供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弘扬主旋律指引方向;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有利于社会形成真善美的良好风尚。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弘扬社会主旋律和中国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政治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文艺产物,对青少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现在:思想认识功能、艺术感染功能、精神陶冶功能、审美功能、隐性渗透功能、情感教育功能等等,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是文艺作品中也存在庸俗娱乐的文艺作品,它会阻碍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这会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我们应从源头上防止杜绝低俗文艺作品的出现或产生影响,让其功能更好的作用于青少年。文艺作品是一种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它的功能来看,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但随着文艺作品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渐凸显出来。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这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在艺术感染和榜样示范中进行自我教育,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道德情操,也能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现在市场上有大量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不断涌现,但也不乏低俗娱乐的文艺作品出现。这些低俗文艺作品的出现,不仅对文艺市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会阻碍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功教育功能发挥,表现在:低俗娱乐文艺作品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低俗娱乐文艺作品导致青少年审美情趣庸俗化。这些低俗娱乐文艺作品出现的原因是文艺创作者重视物质利益,忽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艺术修养不高。随着当代社会进入网络和数字时代,文艺作品的传播渠道多元化,这就无形中给文艺作品传播带来了难度。现在青少年是成长在数字和信息时代中,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手机选择文艺作品,还有根据自己喜好挑选文艺作品,有时就会在文艺作品的选择上出现偏差。除了主观原因导致青少年选择错误的文艺作品,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如家长、教师和媒体对青少年选择文艺作品的监督松懈,不善于推荐给青少年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了保障艺术作品的质量,减少低俗娱乐的文艺作品出现。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文艺理论,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创作出好的作品促进文艺市场繁荣发展。为了让青少年欣赏文艺作品时,选择正确的传播媒介。这就需要形成多方合力,多方合力包括父母、教师、大众媒介,从而影响到青少年自己选择文艺作品的途径,选择正确的文艺作品。

田飞龙[5](2014)在《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思想的一个诠释》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高全喜的政治宪法学高全喜教授在北京法政学界近几年的"政治宪法学"讨论中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学术位置。他的基本学术背景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美政治思想史,相继对黑格尔、休谟、哈耶克这些重要的政治与哲学思想家进行过专题性研究,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专着[。高全喜教授对"政治宪法学"讨论的正式介入的标志是

董栋[6](2013)在《小议周亚夫驻军细柳与年羹尧烽台演兵》文中研究说明汉朝的周亚夫与清朝的年羹尧都是名将,驻军细柳和烽台演兵也体现了两位将军治军之严,然而,之后两将的际遇却是大相径庭,何以如此,本文会从几个角度分析原因。

常永达[7](2011)在《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文中研究表明“普世价值的提出”和“人权入宪”作为中国政治法律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想要在既有的共产主义理念中加入某种自由主义元素,承认其与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共通之处。这就牵扯到价值共识的问题。辛亥革命就是失之缺乏革命共识,其革命共识止于革命自身。本文之写作,意在“为国家共识的可能转型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概念储备”。本文从论证“法律的概念”,到论述“根本法”和“最高法”的概念,进而论述“根本法和最高法”可以在“政治主权-制宪权-法律主权”三个权力的相互关系中得到体现。同时,本文对于作为政治主权者的人民及其历史结构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论述。通过对比东西方的国家起源问题,本文试图说明东西方的宪法文化之差异原因。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的宪法传统就是一种文治传统:君主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宣称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同时可以聚合人心,并进行自我约束;然而这种自我宣称式的自我制约,归根结底是比较无力的。这种文治色彩在建国后并没有丧失,反而隐含于中国的宪法文本与宪法精神中,作为党的政治宣言和凝聚人心的宪法根本法而存在。而从文治到法治,已经成为中国必须进行的变革。为辅助此种变革,本文进行了现有宪法根本法的深度规范分析,同时设想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考虑如何真正在制度的层面上实践党提出的推进法治发展、推进党政分开的目标。并将基本权利保障和构建宪法实现的“政治主权者人民”的“主权能力”相联系,将基本权利保障同“最低限度的司法审查”相联系。总之,本文论证,从中国问题的提出,到根本法和高级法基本理论建构,到中国国情与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和中国的文治传统,再到分析目前的中国宪法文本的分析,最后实现从传统的文治宪法向法治宪法的过渡,并提出自己的制度构想。

胡体楠[8](2009)在《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关系》文中认为我在武钢工作了近40个春秋,除前后搞了一段文秘、宣传、统战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办企业报,也算是比较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因对企业的感情,退休后思考过一些问题,似乎有点

王强[9](2006)在《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文中提出本选题在学术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隋炀帝的文化政策及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全方位的研究,以进一步确立隋炀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一步研究隋炀帝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创作实践在隋及以后的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力。 本文将隋炀帝的文化政策、文化建设、文学贡献通合而论,认为其文学创作之所以使他成为隋代文坛的重镇,之所以对初盛唐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其创新的文化政策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转变为当时文学创作的新变及后来唐代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可能,而隋炀时期文学家的成就以及隋炀帝本人在隋代文坛突出的文学贡献,应看作是文化模式转变的结果形式。本文将此一“结果形式”与“文化模式转变”这两方面的影响力绾合而论,以期多维度而非单向度地论述隋炀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力。 本文力求对隋炀帝其人及其政治文化政策作出较全面的描述。在对隋炀帝的描述中,特别对其与推行南北融合文化政策相关的事迹作出辨析与考述,就一些自来颇不合史实的成见作了校正和分析,比如现有研究成果常用模糊的时间概念将隋炀帝在扬州总管任上推行南北融合的政策时大量引用南方人士与其夺嫡阴谋联系起来,本文经过考证,提出杨广夺嫡之计实际上始于开皇十八年,而他在开皇十年末进驻江都后即开始引用南方人士,引用南人之动因实与夺嫡无关。另外本文亦就隋炀帝与隋文帝的文化战略与所推行之文化政策之不同作了比较分析,认为此是杨广夺嫡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本文也通过对隋炀帝诛杀大臣、猜防皇族等现象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隋炀帝执政期间诛杀大臣远逊于其父隋文帝,而其留下恶名的大业初年对高颎等老臣的诛杀,主要是为推行其文化政策消除阻力。 本文特列专章论述隋炀帝的南北融合的文化政策,较现有研究成果更全面细致地对隋炀帝南北融合文化政策作出描述,并对其南北融合文化政策的政治与心理内涵作出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其心理内涵的分析是研究其文化政策之推行的新的角度。对隋炀帝文化政策在文学史特别是隋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效度研究与评价,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本文从隋炀帝对文学人才的养成、对文学之士的态度以及隋炀帝时期诗歌创作所显现出的南北诗风融合性特点等方面,论述了隋炀帝所倡导和推行的文化政策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效应。 本文重点是对隋炀帝文学创作的描述与评价。对隋炀帝文学思想的描述与评价,是本文的创新点,此前未见有人论述隋炀帝的文学思想。本文还对隋炀帝的文学创作实践作了

孟志成[10](2002)在《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传世典籍为基本依据,结合地下出土的简牍资料,就有汉一代对秦世法律的因袭与变革作了初步研究。本论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汉代法律格局的创立和流变。汉初(指汉高祖时期)出于平乱的需要,其法律一依秦律;随后黄老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无为而治,汉律中过于酷苛的部分逐渐被废除,这便是以惠帝肇其端,文景集大成的一系列刑法改革,汉律对秦律的变革自兹始;武帝时期儒学代黄老而取得统治地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了,在其影响下,汉代法律开始儒家化。由此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发展的基本方向。法律也正是在这时完成了革秦的任务而得以全面创立、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汉律适用原则对秦律的因袭与变革。这一部分着眼于秦汉两代共通的十条法律适用原则间细微的衍变,探讨秦汉法律因革变化及其成因。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汉律较之秦律在刑法适用方面更合理,更人道,法律条文更趋于细密,更有利于打击犯罪,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大余论部分对前人有关秦律汉律的评价作了剖析

二、“政治成熟”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成熟”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回击领袖评价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客观需要
        1.1.2 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客观需要
        1.1.3 总结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1.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观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几个问题的说明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相关概念说明
第2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2.1.1 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
        2.1.2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领袖
        2.1.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应具备多种能力
    2.2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2.2.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内涵
        2.2.2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素养
        2.2.3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2.3 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2.3.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与组织、群众的关系
        2.3.2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2.3.3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培养
    2.4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2.4.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重要性
        2.4.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2.4.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评价
        2.4.4 维护领袖地位与反对领袖崇拜
第3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观
    3.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形象的体现
        3.1.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形象
        3.1.2 坚持改革开放的事业形象
        3.1.3 清廉正直的公仆形象
        3.1.4 勤学善学的进取形象
    3.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的重要性
        3.2.1 是审视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
        3.2.2 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3.2.3 事关政党存亡兴衰
    3.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作用的实现路径
        3.3.1 坚持领袖是领导核心与领导成员的统一体
        3.3.2 领袖集体领导与领袖个人分工负责制度相结合
        3.3.3 领袖集体的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力量相结合
第4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
    4.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生成的历史背景
        4.1.1 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现实需要
        4.1.2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客观要求
        4.1.3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现实要求
    4.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的主要内容
        4.2.1 任人唯贤的选拔路线
        4.2.2 领袖选拔的“四化”方针
        4.2.3 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4.2.4 领袖选拔的“四项”原则
    4.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路径
        4.3.1 提高认识不拘一格选拔领袖型干部
        4.3.2 创新机构设置释放领袖型干部成长空间
        4.3.3 改革制度消除领袖型干部选拔的制度
        4.3.4 依靠群众选拔人民满意的领袖型干部
第5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观
    5.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观的内涵
        5.1.1 领袖要有权威
        5.1.2 领袖权威是侧重于领袖集体的权威
        5.1.3 领袖权威主要体现于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
    5.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生成的条件
        5.2.1 领袖过硬的能力
        5.2.2 人民群众的拥护
        5.2.3 领袖的成熟度
        5.2.4 严格的政党纪律
    5.3 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的主要路径
        5.3.1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
        5.3.2 执行严格的政党纪律
        5.3.3 既要维护领袖核心权威,也要反对领袖个人崇拜
第6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观
    6.1 领袖评价问题的重要性
        6.1.1 科学评价领袖关系政党的生死存亡
        6.1.2 科学评价领袖关涉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衰成败
    6.2 科学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6.2.1 实事求是原则
        6.2.2 宜粗不宜细原则
        6.2.3 向前看原则
    6.3 科学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主要方式
        6.3.1 党内公开讨论的方式
        6.3.2 制定“历史决议”的方式
    6.4 对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问题的主要贡献
        6.4.1 在历史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6.4.2 在历史“十字”路口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6.4.3 在国际上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第7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特色和历史地位
    7.1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特色
        7.1.1 求实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立论基础
        7.1.2 创新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实践方式
        7.1.3 辩证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认知方式
        7.1.4 为民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价值取向
    7.2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历史地位
        7.2.1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7.2.2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2.3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精神武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公众信任的研究
        二、老挝对公共危机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二、公众信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责任政府理论
第三章 公共危机中公众的行为分析
    第一节 公共危机中公众行为的表现类型
        一、基于危机受援者的角度
        二、基于危机管理参与主体的角度
        三、基于受援者和参与者共同的角度
    第二节 影响公众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政府的责任
        二、公共危机事件经验教训促进公众理性思维的构建
第四章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现状
    第一节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概况
        一、老挝的灾害类危机情况
        二、老挝灾害类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
        三、老挝政府对灾害类危机的管理
    第二节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问卷分析
第五章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
        二、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流失
        三、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容易受网络环境影响
        四、公众对待政府动员的态度消极
    第二节 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导致
        二、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缺乏完善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
        四、应急响应与社会动员能力欠缺
第六章 提升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老挝政府危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第二节 提高老挝政府危机决策协调的科学性
    第三节 重视老挝政府危机信息报告能力
        一、不断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
        二、实施严格的新闻发布制度
    第四节 加强危机应急响应和社会动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米芾交游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
    (二) 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选题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 创新点
        2. 难点
一、文人士大夫与交游
    (一) 交游的概念及影响交游的动因
    (二) 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交游对其成就产生的作用
        1. 扩大、丰富诗人创作的题材内容
        2. 对士人的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三) 宋学中涵括的交游文化因素
二、北宋的交游环境及影响因素
    (一) 北宋士大夫政治
        1. 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2. 取士不避家世之科举考试制度
        3. 统治者对士大夫群体的尊崇与礼遇
    (二) 维护阶级统治的文化策略
        1. 以政辅统治者为目的的文化机制
        2. 倡儒学教育、促进私学及专科学校教育发展
        3. 统治者对佛、道两教的适度倡导、限制等
    (三) 商品经济市场因素的影响
        1. 商品经济逐渐突破“市”、“坊”界限
        2. 印刷技术的突破,促使了民间造纸术及造纸业的繁荣发展
三、米芾的交游与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关系
    (一) 米芾的出身及个人性情
        1. 出身
        2. 性情
    (二) 米芾书法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交游
        1. 草书须入晋人格与崇古尚质的书家祈尚
        2. 书贯己意与北宋具禅悦倾向的文人士大夫
    (三) 米芾艺术批评风格的形成与其交游
        1. “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与北宋诗文运动群体
        2. “侯门拖袖气如烟”与锐意仕进的北宋善艺文人
        3. “俗笔姿媚非吾伦”与北宋崇雅卑俗的文人群体
四、米芾交游对其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对当代书家的启示
    (一) 刻意为工与皆得自然
    (二) 传统古律与无法而法
    (三) 交口称誉与简易修辞
    (四) 动必依真与意足我自足
    (五) 闭门造车与转益多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尝试
2 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简述文艺作品
    2.2 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3 文艺作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3.1 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示范引导功能
        3.1.1 直观的艺术形象对青少年具有仿效作用
        3.1.2 生动的艺术形象对青少年具有感染作用
        3.1.3 仿效感染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教育
    3.2 文艺作品传达的精神实质,具有精神陶冶功能
        3.2.1 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
        3.2.2 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精神生活质量
        3.2.3 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追美向善”的精神自觉
        3.2.4 有助于深化青少年美育教育的效果
    3.3 文艺作品的生动意蕴性,具有隐性渗透功能
        3.3.1 文艺作品的校园教育具有隐性渗透功能
        3.3.2 文艺作品的大众传播具有隐性渗透功能
    3.4 文艺作品的舆论导向性,具有环境优化功能
        3.4.1 优化文化环境
        3.4.2 优化舆论环境
4 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问题
    4.1 低俗娱乐文艺作品阻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4.1.1 低俗娱乐化文艺作品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贫瘠
        4.1.2 低俗娱乐文艺作品导致青少年审美情趣低端化
    4.2 青少年选择文艺作品存在偏差
        4.2.1 青少年选择低俗文艺作品的主观因素
        4.2.2 青少年选择低俗文艺作品的客观因素
5 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5.1 保证文艺作品的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1.1 坚持以正确的文艺理论为指导
        5.1.2 注重文艺工作者自我修养的提升
    5.2 形成多方合力,为青少年选择优秀的文艺作品
        5.2.1 父母正确引导青少年欣赏健康的文艺作品
        5.2.2 教师积极推荐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文艺作品
        5.2.3 大众媒介以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为主旋律
        5.2.4 青少年自觉选择利于自身发展的文艺作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
    第一节 本章导论
        一、本章的主要论证内容
        二、本章的特别论证内容
    第二节 人权入宪与普世价值
        一、人权入宪
        二、普世价值
    第三节 宪政百年一轮回
    第四节 题目的缘起和常识理性
        一、题目的缘起——其欲实现之价值
        二、论文写作的基石——常识理性
第二章 根本法和最高法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本章导论
        一、概述
        二、本章所论证的主要内容
        三、本章所主要论述的特别内容
    第二节 法律是什么?
        一、从哈特的“法律的概念”谈起
        二、波斯纳的态度
        三、主权者的法律
        四、小结
    第三节 何为根本法和最高法?
        一、根本法和最高法的概念
        二、历史的根本法和最高法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作为根本法和最高法的创制主体——兼论根本法的古今分野
        一、作为政治主权者的人民
        二、再论制宪权及其主体
第三章 中国的文治宪法传统
    第一节 本章导论
        一、本章的论证逻辑
        二、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对比东西方的宪法传统的源头
        一、本节论证之前提条件:具有利己心的先民和人的意志自由
        二、东方生产方式下国家的产生方式奠定了东方宪法传统
        三、西方生产模式下国家的产生
        四、对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说明(见附录5)
        五、东西方宪政源头的对比
    第三节 中国的文治宪法传统
        一、关于文治宪法的概念
        二、中国的文治宪法传统
        三、略述中国文治宪法传统的现代化重新塑造可能
第四章 论中国宪法的根本法和最高法
    第一节 本章导论
    第二节 党的领导在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地位
        一、党的领导在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地位
        二、中国宪法的主体性修辞存在问题吗?
        三、良性违宪问题
    第三节 中国宪法中的国家根本法
        一、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民主集中制
        五、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四节 中国宪法根本法的实现方式——党的行动
第五章 从文治宪法到法治宪法
    第一节 本节导论
        一、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二、本章的主要论述内容
    第二节 从文治到法治的必要性
        一、文治传统的现实解读
        二、文治的社会基础
        三、文治社会基础还存在吗?
        四、法治应该缓行吗?
        五、从文治到法治的必要性
    第三节 从文治到法治的可能性
        一、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在党的领导下,从文治逐步向法治的过渡(见附录6 )
        二、文治传统到法治传统的可能路径
    第四节 具有文治特点的中国宪法根本法的法治化
        一、“中国”国家和中国人民利益至上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民主集中制
        五、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五节 宪法的规范化实施
        一、本小节的总体思路的说明
        二、关于最低限度的司法审查(见附录7)
        三、法律主权内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终极的违宪审查权
        四、党的制宪权是其进行宪法解释和施行具体违宪审查的基础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8)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统一与分歧
务虚与务实
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
先进与后进
少数与多数
“良药”与“苦口”
美名与“骂名”
思政工作与其他工作

(9)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隋炀帝人生历程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辨析
    第一节 人生准备时期(569—589)
        一 政治启蒙老师对少年杨广的影响
        二 杨广与萧妃的婚期及与柳(?)相识时间的考辨
        三 杨广既是平陈战役决策的参与制订者,也是决策的忠实执行者
    第二节 走向政治的成熟时期(590—600)
        一 杨广交往南人的文化意义
        二 杨广夺嫡计划形成时间的考辨
    第三节 东宫岁月(600—604)
        一 杨广做太子时期心理状态的分析
        二 关于杨广弑父史实的考辨
        三 关于杨广烝淫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的问题
    第四节 政治上的辉煌时期(605—611)
        一 杨广疏忌杨素的原因
        二 高颎、贺若弼、宇文(?)被杀事件的分析
    第五节 由盛转衰时期(612—615)
        一 杨玄感反叛的意义
        二 炀帝无视叛军迭起
    第六节 政治弥留时期(616-618)
第二章 隋炀帝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政策
    第一节 隋炀帝南北融合文化政策的总体描述
        一 隋炀帝南北融合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二 隋炀帝文化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隋炀帝南北融合文化政策之政治内涵
        一 政治文化大一统的需要
        二 有利于炀帝朝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
        三 体现“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模”的政治诉求
    第三节 隋炀帝南北融合文化政策之心理内涵
        一 隋炀帝推行南北融合文化政策的心理依据
        二 文化融合进程与急政的矛盾
    第四节 隋炀帝为其南北融合的文化政策所付之政治代价
        一 隋炀帝用人政策南北融通之体现
        二 隋炀帝融通南北的政治文化政策所付之政治代价
    第五节 隋炀帝文化政策在文艺创作史上的效度考察
        一 隋炀帝与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文人学士关系的考察
        二 隋炀帝文化政策影响大唐的一点推论
第三章 隋炀帝文学创作实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隋炀帝的文学思想
        一 隋炀帝文学思想的内容
        二 隋炀帝文学思想的渊源
        三 对隋炀帝文学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隋炀帝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的描述
        一 隋炀帝的诗文创作与文学活动
        二 隋炀帝诗文创作的历程
    第三节 隋炀帝文学创作实践的分析与评价
        一 隋炀帝诗编年笺注
        二 隋炀帝诗歌创作的分析与评价
馀论 隋炀帝以其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对文学史走势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表
    一、隋炀帝事迹年表
    二、隋炀帝所杀大臣及其他人物表
    三、为隋炀帝尽忠者人物表
致谢

(10)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汉代法律格局的创立与流变
    (一) 高祖时期汉律对秦律的因袭
    (二) 孝惠、高后、文、景时期的法律改革
    (三) 武帝及其以后汉律的儒家化
二、 汉律适用原则对秦律的因袭与变革
    (一) 规定刑事犯罪的责任年龄
    (二) 规定适用法律的时效
    (三) 自首从轻
    (四) 诬告反坐
    (五) 数罪并罚
    (六) 区分犯罪人身份、地位和属地
    (七) 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八) 区分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 重惩两大社会犯罪
    (十) 实行连坐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政治成熟”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D]. 余清. 湖南大学, 2019(07)
  • [2]老挝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信任问题研究[D]. 孙硕.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3]米芾交游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研究[D]. 朱卿菱.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4]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杜建萍.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5]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思想的一个诠释[J]. 田飞龙. 原道, 2014(02)
  • [6]小议周亚夫驻军细柳与年羹尧烽台演兵[J]. 董栋. 青年文学家, 2013(26)
  • [7]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D]. 常永达.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8]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关系[J]. 胡体楠. 武钢政工, 2009(05)
  • [9]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D]. 王强.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10]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D]. 孟志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政治成熟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