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

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劼[1](2021)在《价值工程在学校建筑限额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各地都在加快学校建筑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建筑的建设方多数为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使用的资金多为财政资金,对投资控制的要求很高,这就对设计单位进行限额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限额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已经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价值工程原理作为一种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能够使有限的投资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将价值工程原理应用在学校建筑限额设计中,能够避免盲目限额设计导致的项目质量大幅下降等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限额设计、优化设计和价值工程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传统限额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使用价值工程进行限额设计的基本框架。而后,文章提出了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方案,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这两个阶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如何在学校建筑限额设计工作中应用价值工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应用。在价值工程开始应用之前,本文首先进行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在方案设计阶段,本文使用ABC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对分析对象进行选择,然后进行了方案比选和优化;在初步设计阶段,本文对各功能的投资限额进行分析确定,然后针对不同的单项工程采取了不同的分析和优化方案。文章通过论述和应用,实现了将价值工程应用于学校建筑限额设计的目标。本文为学校建筑的限额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具有推广的价值。文章为将来在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周苗[2](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30年,是我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时期建设的住宅,它的空间形态反映了我国高度组织化和集体化的设计思想。无论是梳理我国集体形制的发展,还是研究我国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抑或是探讨该时期住宅中居民的生活形态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30年建设的住宅都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住宅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历史背景基础上,分析我国集体的产生和集体住宅的类型。采用案例研究、口述访谈和城市形态学及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聚落层面和建筑层面,对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在聚落层面,从总体布局、生活区及住宅组团展开分析,归纳其空间布局的特点;在建筑层面,对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归纳分析其住宅形式和空间类型,以及总结其建造模式。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集体住宅是如何如何通过其空间形态组织与管理居民,使其日常生活实现集体化,以及集体住宅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梳理分析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及其内部社群生活的组织,可以发现:集体住宅空间的设计具有影响居民生活方式、组织与管理内部居民的能力,个人通过集体与国家产生联系,国家借助集体和集体住宅,培养个体的集体生活方式,强制其不断集体化和工业化。同时,集体住宅的研究可以为现在社区的建设及住宅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倪书兵[3](2020)在《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以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建筑业企业规模也迅速扩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发展是所有建筑业都在研究的问题。作为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项目的尾工阶段管理往往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对工程项目尾工阶段的风险评价研究符合工程实践需要,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尾工项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就工程项目尾工管理的研究现状,界定了尾工项目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影响尾工项目管理的风险因素,构建出尾工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尾工项目风险分为3个等级,建立了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管理为例确定风险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得到了该企业民心花园项目的风险评价等级以及结合ABC分类法对G建筑企业所有尾工项目的高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并根据评价和分类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及应对提供了有效参考,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并重视项目尾工阶段的管理,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的效益。

谢雄[4](2019)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审时度势而实行了以当时苏联为榜样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各行各业积极效仿“苏联经验”。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的全面引入离不开当时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空间的迫切需求,它几乎成为新中国早期城市绿化建设的标准与典范,衍生了大批城市的园林绿化实践,并在行业领域内持续发挥着影响直至今日。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十年园林绿化建设开端浩大、历程艰辛,前苏联译着是指导其发生的最完整也最具体的主要经验载体,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在中国引入与发展的重要线索。文章通过研究前苏联园林绿化译着在这十年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转译,认为“苏联经验”在我国园林绿化事业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学科及行业探索”和“建设实践”两个层面,而且两者同时具有“全面引入”和“辩证转译”的特点。它们一方面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绿化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促进了新中国园林绿化事业的科学、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园林绿化的建设模式和表现形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应时代下的社会现实,其实践也正是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明确20世纪50年代园林绿化实践的内容与特征,有助于当今时期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基础,以及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科更加健全地发展。

徐婷[5](2018)在《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造价咨询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主体。但是在竣工结算委托审计过程中,总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经验参差不齐,审计准则及控制程序不能有效实施,审计方法使用不当,使审计结果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工程实际造价,对审计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审计质量不高,一方面建设单位无法准确评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情况,审计结论无法使人信服,另一方面限制了造价咨询企业自身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造价咨询企业的角度,通过作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和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文献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审计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重点对工程项目结算审计质量的概念、内涵进行论述,为论文撰写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作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和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文献等,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存着一些典型的问题,总结出质量影响因素。(3)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出造价咨询企业在完成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数据,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分析排序。(4)针对前文所分析的问题,结合四大影响因素,建立造价咨询企业的竣工结算审计管理体系,为国内造价咨询企业在未来顺利完成竣工结算审计指明了具体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皓[6](2018)在《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从苏联经验的影响说起,它既是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外部动因,也是一条内在主线。“趋向”还是“偏离”苏联经验,是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论文聚焦1949-1965年这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将城市规划职业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指导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作为研究重点,在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脉络的基础上,考察其呈现的理论特征,以此把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源流。除绪论与文献综述外,主体内容分为“历史阐释”、“理论分析”、“经验启示”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阐释”,提出四个历史阶段,用以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起源、发生发展到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是“源头认知”,追溯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认知苏联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其次是“逻辑起点”,以除旧布新的思想改造为线索,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西方经验转向苏联经验的过程与缘由。再次是“基础模式”,阐释全面导入并接受苏联经验的阶段,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是如何搭建了一个初始的框架体系。最后是“自立路径”,论证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外部参照的转换,以及融合转化苏联经验过程中的本土探索。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深入解析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三方面的形成路径及其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其最终呈现的独特范型。第三部分“经验启示”,辩证考察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苏联经验,以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若干特征,以此为今日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启示,并为行业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咨询。论文创新点:(1)研究视角上,以“苏联经验”的阶段性影响,切入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展示了外来影响与本土实践的内在脉络;(2)研究内容上,追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与工作框架三个方面的起源与形成,重点考察产生的时空背景与多方面影响因素,形成“何以然”式的阐释;(3)研究观点上,提出1949-1965年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呈现的范型,是一个以苏联模式为主导,兼具西方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混合谱系”。这一谱系延续至今,变化只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毕秋香[7](2015)在《保证工程造价编制质量途径分析》文中指出工程造价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经济基础。如何保证工程造价的编制质量,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从9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保证工程造价的编制质量问题,以供同行商榷。

陈俐竹[8](2015)在《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到逐步稳健,工程造价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招标控制价作为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产物,一方面,是招标人(建设单位)选择优质投标人(施工单位)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合理确定施工合同价格、预控后期工程造价提供前提条件。在造价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体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从而导致造价失控,进一步引发工程费用超限严重、工程质量水平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关于如何提高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的质量优化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提高招标控制价编制工作的质量,保障招标控制价编制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将质量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管理工作中,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寻找提高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的途径;基于对编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良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将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成本项目划分为5个部分、17个科目,据此阐明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过程中其质量成本产生的原因。其次,提出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为编制人提供高效的编制质量改进策略。以编制人计取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成本数据为依据,根据精益价值流理论对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产生质量成本的工序进行识别和分析,寻找“浪费”产生的原因;建立持续改进思想,不断地消除浪费,将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转化为一个能够使价值不间断流动、高效创造价值的过程,为今后编制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在保证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成本最低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编制质量水平,提供给招标人最满意的“产品”。最后,以案例进行分析,演示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为编制人提供清晰的实施工作说明。精益质量成本理论对编制人提高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有着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可以使编制人在不断提高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的同时,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赢得委托人(建设单位)的最大满意度,有助于其在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刘红艳,史媛[9](2013)在《浅谈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总结,指出造价编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同类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杨艳荣[10](2011)在《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研究》文中提出标底作为业主方衡量投标报价的基础,是业主方在招投标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重要工具。国家交通运输部颁布施行了《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为公路工程标底编制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提供政策性指导。《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规定了工程量清单的格式,但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标底编制的流程、方法、依据和步骤等具体操作并没有详细规定,导致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造价咨询行业委托方需求个性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对造价咨询业务进行标准化成为咨询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以上背景下,接受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委托进行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编写指导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的作业指导书。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特点和工程量清单对标底编制的影响,并响应委托方的需求,本文引入集成管理思想指导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以及工作步骤等的确定,将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流程分为五个工作环节。在分析工作环节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各环节的关键工作步骤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指导和规范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工作,为公司提供内部质量控制依据的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前期准备环节,重点分析招标项目有关资料收集、工料机要素价格确定以及外业调查等工作步骤。通过介绍资料收集中的信息、方法等内容,指导标底编制前期环节信息收集等工作,保证标底价格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项目自身特点,为标底编制后续工作提供信息资料基础。第二,工程量清单编制环节,重点分析工程量清单列项、技术规范的编制和清单工程量的计算。在公路工程识图工作的基础上,准确列示工程量清单的项目。在工程量清单列项的基础上,明确技术规范的编制思想和编制要求,并重点分析清单工程量与定额工程量之间的关系,完成清单工程量计算书的编制。第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环节,重点分析常规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案工程量的确定和第100章中措施项目费率的计算等工作。通过介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原理,分析支撑标底价格形成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组成内容、重点方案工程量的计算原则和第100章措施项目费率的确定。第四,标底价格编制实施环节,重点分析综合单价的形成、定额依据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应用以及采用同望造价软件辅助实施等工作。分析公路工程综合单价法的计算过程,定额计价依据的套用、调整和补充定额的编制工作,最终编制出合理的标底价格。

二、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工程在学校建筑限额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限额设计、优化设计与价值工程
    2.1 相关概念
        2.1.1 限额设计
        2.1.2 优化设计
        2.1.3 价值工程
    2.2 传统限额设计方法、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2.2.1 限额设计的适用范围
        2.2.2 传统限额设计的流程
        2.2.3 传统限额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3 价值工程与限额设计、优化设计的关系分析
        2.3.1 价值工程与优化设计的关系
        2.3.2 价值工程与限额设计的关系
        2.3.3 将价值工程应用于限额设计的优劣势分析
    2.4 价值工程在限额设计中应用的基本框架
        2.4.1 价值工程在限额设计中的应用目标
        2.4.2 价值工程在限额设计中的应用阶段
        2.4.3 价值工程在限额设计中应用的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选择学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3.1.1 学校建筑投资与建设现状的需要
        3.1.2 学校的建设管理模式适于开展价值工程活动
        3.1.3 学校建筑的特点有利于价值工程的推广
    3.2 案例项目的选择与概况
        3.2.1 项目背景
        3.2.2 地块选址
        3.2.3 项目规模
        3.2.4 建设内容
    3.3 价值工程的实施方案
        3.3.1 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3.3.2 组建价值工程小组
        3.3.3 制定工作计划
        3.3.4 价值工程分析方法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
    4.1 对象选择
    4.2 方案设计阶段功能分析
        4.2.1 收集整理资料
        4.2.2 功能定义及功能整理
        4.2.3 功能评价系数的确定
    4.3 基于功能系数的规划方案比选
    4.4 利用价值工程对方案进行优化
        4.4.1 确定需要改进的功能
        4.4.2 确定改进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价值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
    5.1 初步设计阶段功能分析
    5.2 编制投资限额分配方案
        5.2.1 投资限额分配方案与初步设计概算的区别
        5.2.2 确定单位工程投资限额的方法
        5.2.3 确定单位工程投资限额的过程
    5.3 投资限额方案的实施
    5.4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初步设计优化
        5.4.1 教学楼
        5.4.2 学术交流中心
        5.4.3 学生宿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案例工程应用价值工程的成效
    6.2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历史背景
        1.2.2 时代背景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3.3 时间与空间界定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既往相关研究
        1.5.1 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间住宅的研究
        1.5.2 国外关于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间住宅的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的方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比较法
        1.6.4 口述访谈法
    1.7 研究框架
2.集体与集体住宅及其类型
    2.1 集体与集体形制
        2.1.1 国内外既有的集体形制
        2.1.2 国内有关“集体”的理论探索
        2.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集体形制的实践
    2.2 集体住宅
    2.3 我国集体住宅的类型
        2.3.1 以早期工人新村为代表的集体住宅
        2.3.2 单位的集体住宅
        2.3.3 人民公社的集体住宅
    2.4 本章小结
3.集体住宅的空间布局与住宅形式
    3.1 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形态
        3.1.1 总体布局
        3.1.2 功能形态
    3.2 生活区的空间布局
        3.2.1 生活区的总体规划
        3.2.2 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空间关系
    3.3 住宅组团的空间布局
    3.4 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的住宅形式
        3.4.1 以早期工人新村为代表的集体住宅
        3.4.2 单位的集体住宅
        3.4.3 人民公社的集体住宅
        3.4.4 分析:家庭式住宅与单身宿舍
    3.5 本章小结
4.集体住宅的建造模式
    4.1 既有集体住宅的建造模式
        4.1.1 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提出
        4.1.2 苏联完善的定型化设计组织体系
    4.2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发展
        4.2.1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提出
        4.2.2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发展
        4.2.3 苏联模式的反思
    4.3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4.3.1 单元组合设计法
        4.3.2 基本单体组成的灵活住宅单元设计法
        4.3.3 基础核心单元+卧室
    4.4 建造模式与“精神”意义
        4.4.1 干打垒的建造技术到干打垒精神
        4.4.2 装配式的建造技术
    4.5 本章小结
5.集体住宅中的社群生活
    5.1 目标的统一
        5.1.1 集体目标: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5.1.2 个体目标:自身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及被尊重需求)得到满足
        5.1.3 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统一
    5.2 行为的控制
        5.2.1 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
        5.2.2 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5.3 空间的限定
        5.3.1 空间的封闭
        5.3.2 空间的等级
        5.3.3 空间的属性
        5.3.4 空间的尺度:个体基本生活空间的压缩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集体住宅空间形态的研究对现在的启示
        6.2.1 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6.2.2 集体住宅与共享住宅
    6.3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集体住宅平面汇总

(3)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以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工项目的定义及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2.2 风险管理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2.2.2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3 尾工项目的定义及特征
        2.3.1 尾工项目的定义
        2.3.2 尾工项目的特征
    2.4 层次分析法
        2.4.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2.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4.3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步骤
        2.5.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
    2.6 ABC分类法
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3.1 尾工项目风险识别
        3.1.1 尾工项目风险识别的内涵
        3.1.2 尾工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3.1.3 尾工项目实施风险因素识别
    3.2 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3.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2 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尾工项目评价模型构建
第四章 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实施风险实证分析
    4.1 案例背景资料
    4.2 民心家园尾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
        4.2.1 民心家园尾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分析
        4.2.2 民心家园尾工项目风险应对对策
    4.3 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
        4.3.1 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4.3.1.1 尾工项目的收集
        4.3.1.2 G建筑企业风险因素分析
        4.3.2 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应对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尾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定权问卷调查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4)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形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背景与年限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年限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关于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要
        1.5.2 关于前苏联现代园林理论的研究
        1.5.3 关于前苏联园林理论对我国园林发展影响的研究
        1.5.4 基于“城市规划”的前苏联园林理论对我国现代园林影响的研究
        1.5.5 既往研究总结
    1.6 研究创新
        1.6.1 研究对象:弥补历史研究缺环
        1.6.2 研究思路:启发历史研究路线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绿地分类形式的延续与偏差
    2.1 前苏联译着中的分类体系
        2.1.1 以地域分布为主的二元分类法
        2.1.2 以功能服务为主的三元分类法
        2.1.3 综合分类法
    2.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延续
        2.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保守转译
        2.2.2 学术研究中的一脉相承
    2.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偏差
        2.3.1 自设绿地分类的城市建设实践
        2.3.2 未设绿地分类的城市建设实践
    2.4 小结
        2.4.1 继承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基本原则
        2.4.2 沿用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部分名称
        2.4.3 继续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模糊类别
        2.4.4 改变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认知
第三章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的深化与修正
    3.1 前苏联译着中的绿地定额
        3.1.1 以环境卫生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2 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3 以城市规模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4 以综合条件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5 绿地定额影响因子总结
    3.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深化
        3.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授人以鱼”
        3.2.2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授人以渔”
        3.2.3 学术研究中的本土化转译
    3.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修正
        3.3.1 城市建设中的适地考量
        3.3.2 城市建设中的经济考量
    3.4 小结
        3.4.1 学习了公共绿地定额的计算方法
        3.4.2 反思了不合时宜的定额数据
        3.4.3 引导了早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第四章 城市绿地布局模式的认同与应用
    4.1 前苏联译着中的绿地布局体系
        4.1.1 城市绿地布局的配置
        4.1.2 城市绿地布局的考量因素
        4.1.3 城市绿地布局的平面模式
        4.1.4 旧城改造的绿地布局方法
    4.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认同
        4.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认同
        4.2.2 学术研究中的思考
    4.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4.3.1 经济建设支持下的前苏联经验直接指导(1950~1957)
        4.3.2 “大地园林化”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再续(1958~1960)
    4.4 小结
        4.4.1 构架原则基本保留
        4.4.2 初期实践指导应用
        4.4.3 后期实践盲目套用
第五章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理论的习得与缺失
    5.1 第一个文化休息公园的形成
        5.1.1 全苏第一届农业与手工业展览大会
        5.1.2 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
    5.2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构与型
        5.2.1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内容构成
        5.2.2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设计型式
    5.3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表与里
        5.3.1 标准的复制工具
        5.3.2 集约的配置规则
        5.3.3 革新的风格取向
        5.3.4 平等的空间认知
    5.4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辩证对待
        5.4.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盘跟进
        5.4.2 学术研究中的审慎探索
    5.5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工具意义
        5.5.1 基于功能分区布局的规划工具
        5.5.2 基于传统景区布局的内容配置工具
    5.6 小结
        5.6.1 深化了民主意识
        5.6.2 融合了规划理念
        5.6.3 偏失了设计技术
第六章 居住街坊绿化经验的引入与调整
    6.1 前苏联译着中的街坊绿化体系
        6.1.1 居住街坊绿地的功能配置
        6.1.2 居住街坊绿地的定额指标
        6.1.3 居住街坊绿地的布局模式
    6.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引入
        6.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盘引入
        6.2.2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实时更新
        6.2.3 学术研究中的布局讨论
    6.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调整
        6.3.1 沿用布局经济绿化
        6.3.2 巧用布局适地绿化
    6.4 小结
        6.4.1 全面学习——整体移植
        6.4.2 部分学习——适时变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苏联经验”的全面引入与辩证转译
        7.1.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面引入
        7.1.2 学术研究中的辩证学习
        7.1.3 “快建需求”下的全面指导
        7.1.4 “厉行节约”下的辩证利用
    7.2 转译的意义
        7.2.1 格局扩展——城市与居民区绿化
        7.2.2 实践反思——完善传统园林绿化观念
        7.2.3 专业融合——多学科渗透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基础资料的局限
        7.3.2 研究内容与深度的不足
        7.3.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理论基础
        2.1.1 审计基本概念
        2.1.1.1 审计定义
        2.1.1.2 竣工结算审计定义
        2.1.2 工程项目计价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1.4 成本控制理论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6 竣工结算审计相关规范标准和依据
    2.2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相关理论
        2.2.1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概念
        2.2.2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内涵
        2.2.3 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3.1 竣工结算审计的现状
        3.1.1 竣工结算审计流程
        3.1.2 竣工结算审计内容
        3.1.3 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3.1.4 竣工结算审计的方法
    3.2 竣工结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3.2.1 结算编制不完整,资料不齐全、不真实
        3.2.2 审计人员技能储备和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单一
        3.2.3 结算审计工作准备不足、缺少沟通
        3.2.4 缺乏规范可操作的工作指导,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3.2.5 参建单位项目管理过程不到位
        3.2.6 委托单位监管不全面,与各方沟通协调不顺畅
    3.3 小结
第四章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4.1 审计质量因素的分析方法
        4.1.1 因素筛选依据
        4.1.2 因素筛选的过程
        4.1.3 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概述
    4.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指标划分与权重确定
        4.2.1 因素指标划分
        4.2.2 权重的确定
    4.3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4.3.1 一级权重计算
        4.3.2 二级权重计算
        4.3.3 分析与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提高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的措施
    5.1 竣工结算审计人员的管理
        5.1.1 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道德
        5.1.2 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
    5.2 竣工结算组织管理的完善
        5.2.1 组织架构的搭建
        5.2.2 结算审计的过程管理控制
    5.3 竣工结算审计环境因素的管理
        5.3.1 建立健全送审资料审查制度
        5.3.2 重视合同关于结算的约定
    5.4 竣工结算委托机制的优化
        5.4.1 建立委托审计的动态沟通协调机制
        5.4.2 建立审计质量网络控制平台
    5.5 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审计项目概况及审计过程
        6.1.1 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6.1.2 成立审计小组
        6.1.3 熟悉招投标及合同实施过程情况
        6.1.4 工程结算审核范围及审核依据
        6.1.5 审计的主要过程、方法
    6.2 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及核减原因
        6.2.1 工程造价审计结果
        6.2.2 造价核减原因
    6.3 审计项目过程控制
    6.4 审计中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6.4.1 土方工程
        6.4.2 安装工程
    6.5 审计项目质量的进一步改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视角
        1.3.2 时空界定
        1.3.3 研究重点
        1.3.4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史料调查
        1.4.1 研究方法
        1.4.2 史料调查
    1.5 相关概念
        1.5.1 苏联经验
        1.5.2 现代城市规划
        1.5.3 城市规划史
        1.5.4 苏联城市规划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西方相关研究
        2.1.1 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发轫与发展
        2.1.2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1.3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进展概述
        2.2.2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3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4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影响的研究
    2.3 评述
第三章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3.1 多元构想: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
        3.1.1 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到现实
        3.1.2 列宁时期开放包容的探索
        3.1.3 重构欧洲城市分散主义
        3.1.4 建构社会集体空间单元
    3.2 国家规训:斯大林时期政治介入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
        3.2.1 亟待明确的城市规划范型
        3.2.2 物质空间领域的政治介入
        3.2.3 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统一
        3.2.4 《莫斯科改建规划》的示范
    3.3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
        3.3.1 指导思想:对人的普遍关怀
        3.3.2 运作体制:全方位的计划性
        3.3.3 工作方法:整合现代科学技术
        3.3.4 设计手法:承袭传统空间形式
    3.4 小结
第四章 “主动转向”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逻辑起点(1949-1952)
    4.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及其延续
        4.1.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
        4.1.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的延续
    4.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与苏联经验的博弈
        4.2.1 苏联城市规划作为思想的启蒙
        4.2.2 外部参照转变带来的观念冲突
    4.3 除旧布新:城市规划思想改造
        4.3.1 规划思想改造的必要性
        4.3.2 清扫欧美城市规划遗留
        4.3.3 彻底转向苏联城市规划
    4.4 缘由解析:城市规划转向苏联经验的历史逻辑
        4.4.1 冷战两极格局的必然
        4.4.2 中苏相同的制度与体制
        4.4.3 苏联规划模式的示范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导入接受”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模式(1953-1956)
    5.1 城市规划的“学苏热潮”
        5.1.1 参照苏联模式推行工业化
        5.1.2 以苏为师作为一种社会信念
        5.1.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实践融入
        5.1.4 苏联城市规划理论的全面导入
    5.2 城市规划历史性的“发生”
        5.2.1 联合选厂中的综合协调作用
        5.2.2 土地使用分配上的现实困境
        5.2.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积极推荐
    5.3 城市规划基本理念的初始确立
        5.3.1 角色定位:工业为主导
        5.3.2 计划属性:规划定额指标
        5.3.3 蓝图属性:物质空间设计
        5.3.4 形式布局:古典主义倾向
    5.4 城市规划运行体制与工作框架的初步搭建
        5.4.1 “重点建设城市”方针
        5.4.2 规划权力集中的运作体制
        5.4.3 初步适应的工作框架
    5.5 小结
第六章 “融合转化”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自立路径(1957-1965)
    6.1 城市规划本土意识萌发的关联因素
        6.1.1 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向
        6.1.2 城市规划行业危机的发生
        6.1.3 苏联规划模式的“排异反应”
    6.2 城市规划外部参照坐标的转换
        6.2.1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境遇之变
        6.2.2 波兰城市规划专家的中国行
        6.2.3 面向更多国家的理论引介
    6.3 对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理念反思与方案修正
        6.3.1 反思苏联城市规划定额
        6.3.2 反思苏联形式布局美学
        6.3.3 修订苏联蓝图式规划方案
        6.3.4 从苏式街坊到三级结构小区
    6.4 粗线条快速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6.4.1 城市规划从重点城市到中小城市
        6.4.2 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规划的困境
        6.4.3 城市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6.5 城市区域规划:工作框架的自主拓展
        6.5.1 苏联专家“扩大既有市区”方案
        6.5.2 现实困境:粮食危机与空间危机
        6.5.3 前奏:外国专家意见与扩添用地
        6.5.4 《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的编制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特征分析
    7.1 正向演进: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7.1.1 城市规划作为动态的过程
        7.1.2 城市规划定额的适时适地
        7.1.3 古典主义形式美学的扬弃
    7.2 两面性:城市规划运作体制
        7.2.1 程序性、系统化的体制
        7.2.2 应急性、反应式的体制
        7.2.3 规划运作体制的两面性
    7.3 三层次:城市规划工作框架
        7.3.1 城市总体规划
        7.3.2 近期建设规划
        7.3.3 城市区域规划
    7.4 混合的谱系:城市规划范型
        7.4.1 范型转换:苏联经验取代欧美经验
        7.4.2 范型确立:苏联经验的全面主导
        7.4.3 范型流变:欧洲经验再次引入与本土探索
        7.4.4 范型呈现:一个混合的谱系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经验的辩证考察
        8.1.1 作为体制性根系的苏联经验
        8.1.2 苏联规划经验的消解策略
        8.1.3 苏联规划遗产的有益借鉴
    8.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与启示
        8.2.1 与工业化捆绑的城市规划
        8.2.2 回归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
        8.2.3 城市规划与政治的平衡
    8.3 今日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8.3.1 从“另起炉灶”到“渐进变革”
        8.3.2 基于本土情境的规划体系建构
        8.3.3 回归地域文化的技术方法探索
    8.4 后续研究展望与本研究的不足
        8.4.1 可待开展的研究主题
        8.4.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1949-1965)大事记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获奖
后记

(7)保证工程造价编制质量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员合理配置
2 提高工程造价员的业务水平
3 加强工程经济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4 加强工程数量计算的准确性
5配合工程实施阶段处理好变更设计的管理工作
6 用正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概( 预) 算编制
7 签订公平合同条款,为编制工程造价提供必要条件
8 工程造价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编制好预结算的保证
9 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为工程造价的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8)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理论
    2.1 招标控制价的基本概述
        2.1.1 工程招投标
        2.1.2 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的意义
        2.1.3 招标控制价
        2.1.4 招标控制价的作用
    2.2 质量成本及其相关概念
        2.2.1 质量与质量成本
        2.2.2 质量成本的含义
        2.2.3 质量成本的组成
        2.2.4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成本
    2.3 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2.3.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2.3.2 质量成本模型的演进
        2.3.3 精益思想
        2.3.4 精益质量成本管理
3.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成本项目组成
    3.1 影响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的相关因素
        3.1.1 造价行业现状的影响
        3.1.2 招标人行为的影响
        3.1.3 编制人员业务能力的影响
    3.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成本项目划分
        3.2.1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运行质量成本
        3.2.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3.3 本章小结
4.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4.1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的原则
    4.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模型
        4.2.1 转换模型理论
        4.2.2 流动模型理论
        4.2.3 价值生成理论
    4.3 精益价值流质量成本管理
        4.3.1 精益价值流理论
        4.3.2 价值流质量成本管理
    4.4 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理论在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5 基于专家评分法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介绍
        5.1.1 工程概况
        5.1.2 编制人概况
    5.2 评审详情
        5.2.1 评审范围
        5.2.2 评审情况说明
        5.2.3 评审结果
        5.2.4 经评审后发现的主要问题
    5.3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4 C企业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改进
        5.4.1 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产生浪费的工序属性识别
        5.4.2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质量改进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录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9)浅谈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预算编制的常规流程
    1. 编制依据正确:
    2. 熟悉设计图纸和资料:
    3. 分析外业调查资料:
    4. 重视对施工方案的分析:
    5. 正确采摘工程数量:
    6. 定额的套用:
    7. 注意表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交叉关系, 仔细阅读章节说明及定额表下小注。
二、概、预算编制中常见的问题
    1. 材料单价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2. 工程量摘取及定额使用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三、对造价编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10)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路工程投资管理背景
        1.1.2 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咨询委托的要求
    1.2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概念界定
        1.2.1 公路工程标底的界定
        1.2.2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的界定
        1.2.3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界定
    1.3 研究问题的凝练
        1.3.1 研究范围
        1.3.2 问题的提出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案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案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标底编制文献综述
        2.1.1 关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研究
        2.1.2 关于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应用的研究
        2.1.3 关于公路工程标底编制的研究
        2.1.4 关于建设项目标底编制流程及方法的研究
        2.1.5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2.2 标底编制各环节文献综述
        2.2.1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准备工作研究
        2.2.2 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研究
        2.2.3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研究
        2.2.4 公路工程标底价格的确定研究
    2.3 作业指导书编制文献综述
        2.3.1 关于作业指导书的研究
        2.3.2 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的设计
        3.1.1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3.1.2 作业指导书的框架
        3.1.3 作业指导书的术语确定
    3.2 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主要研究内容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 公路工程标底计价集成计价方法设计
        3.3.1 集成计价方法在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中的研究
        3.3.2 公路工程标底集成计价系统设计
第四章 标底编制准备工作研究
    4.1 标底编制原则
        4.1.1 应遵循价值规律
        4.1.2 应考虑拟招标项目的特点
        4.1.3 明确前期准备环节工作的目标
    4.2 资料收集
        4.2.1 资料收集清单
        4.2.2 收集资料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4.2.3 初步研究
    4.3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确定
        4.3.1 人工工日单价的确定
        4.3.2 材料价格的确定
        4.3.3 机械台班单价的确定
    4.4 外业调查
        4.4.1 外业调查的要求
        4.4.2 材料价格的补充询价
        4.4.3 现场条件调查
        4.4.4 施工队伍调遣费和主副食运费补贴里程的调查
        4.4.5 注意事项
第五章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研究
    5.1 工程量清单的粗编
        5.1.1 工程量清单粗编工作的目标
        5.1.2 公路工程识图
        5.1.3 列示规范中的项目
        5.1.4 补充或修改清单细目
    5.2 技术规范的编制
        5.2.1 明确计量与支付条款的编制
        5.2.2 明确需要增加和修改的计量与支付条款
        5.2.3 编制计量与支付补充条款的方法
    5.3 工程量清单修编
        5.3.1 根据技术规范对清单进行调整
        5.3.2 清单工程量计算
        5.3.3 计日工数量确定
        5.3.4 编制工程量计算书的要求
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研究
    6.1 施工方案的编制概述
        6.1.1 明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目标
        6.1.2 编制方案的目的
        6.1.3 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
        6.1.4 方案编制的方法
        6.1.5 方案编制的要求
    6.2 施工组织设计概述的编制
        6.2.1 工程概述的编制
        6.2.2 编制说明的编制
        6.2.3 施工平面布置图和工程概略进度图的绘制
    6.3 措施项目工程量及第100 章费用费率的确定
        6.3.1 措施项目工程量的确定
        6.3.2 对第100 章费用费率的影响
        6.3.3 注意事项
第七章 标底价格编制实施
    7.1 第200 章-第700 章工程费用编制
        7.1.1 综合单价的确定
        7.1.2 定额计价依据的应用
        7.1.3 计算第200 章-第700 章工程费用
    7.2 第100 章费用编制
        7.2.1 工程管理费的计算
        7.2.2 临时工程与设施费用的计算
        7.2.3 承包人驻地建设费用的计算
        7.2.4 其他项目的费用计算
        7.2.5 保险费的计算
    7.3 暂估价、计日工和暂列金额费用编制
        7.3.1 暂估价费用编制
        7.3.2 计日工费用编制
        7.3.3 暂列金额费用编制
    7.4 汇总形成标底价格
        7.4.1 标底汇总
        7.4.2 编制标底编制说明
        7.4.3 计算机辅助实施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公路工程标底成果范本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工程在学校建筑限额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智劼. 东南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D]. 周苗.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建筑企业尾工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以G建筑企业尾工项目为例[D]. 倪书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D]. 谢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质量研究[D]. 徐婷. 东南大学, 2018(01)
  • [6]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D]. 许皓. 东南大学, 2018(05)
  • [7]保证工程造价编制质量途径分析[J]. 毕秋香. 中国市场, 2015(47)
  • [8]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精益质量成本管理研究[D]. 陈俐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 [9]浅谈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几点体会[J]. 刘红艳,史媛. 科技信息, 2013(10)
  • [10]公路工程标底编制作业指导书研究[D]. 杨艳荣. 天津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提高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