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改瑞[1](2021)在《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流域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而且面临多要素耦合驱动及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以汉江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通过监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分析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特征、规律和机理,构建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流域近48年的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近十年年平均气温比80年代的年均气温升高了近1.0℃,三者均具有一个27 a左右的主周期,且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呈现由北到南增加趋势,气温呈现由西北到东南增大趋势。武侯镇、安康站和丹凤站的径流量在0.05显着水平下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麻街站径流量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各水文站年际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前3个水文站径流量均有一个20 a左右的主周期,麻街站径流量有7 a左右的周期。武侯镇和安康站泥沙量随时间上升趋势不明显,麻街站和丹凤站泥沙量随时间下降趋势不明显,四个水文站点泥沙量的周期性均不明显。(2)通过汉江流域陕西段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三个空间尺度的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表明降雨径流均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径流量、泥沙量、产污量之间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径流小区氮素(TN、NH3-N、NO3-N)和磷素(TP、SRP)的流失强度均值分别为0.12 kg/ha和0.0137 kg/ha,杨柳小流域对应的氮素和磷素的流失强度分别为0.16 kg/ha和0.0165 kg/ha,氮磷素流失强度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小区。汛期杨柳小流域输沙模数为8.04 t/km2,径流小区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31 t/km2,发现土壤流失量也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径流小区。两者氮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和正磷。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不同监测指标2011~2018年的非点源负荷均值超过60%,个别年份贡献占比达到80%以上。(3)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从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进行了构建,并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验证。产汇流模块分别选择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和逆高斯汇流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2020年校准期(6场)和验证期(2场)洪水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达到了 0.68和0.73。2003~2018年汉江支流恒河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3和0.73。2003~2018年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分别为0.95、0.91和0.68。土壤侵蚀模块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45和0.36,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结果(长江流域的泥沙迁移比大约为0.1~0.4)一致。联合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和产汇流过程,分别建立了颗粒态和溶解态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颗粒态氮(PN)和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分别为31.36 kg/(hm2-a)和14.66 kg/(hm2·a)。安康断面流域的PN和PP的流失量分别为957.84 kg/(km2·a)和85.62 kg/(km2.a)。通过杨柳小流域不同场次污染物过程模拟,确定TN、NH3-N、NO3-N、TP和SRP污染物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69、0.74、0.79、0.71和0.71。安康断面以上流域NH3-N和TP污染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为0.78和0.83。从而说明模型在研究区适用,模拟结果可信。(4)汉江流域陕西段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近十年林地增幅较大。流域斑块类型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景观类型较原先水平丰富多样。对比2011~2018年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以及SWAT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流域偏南区域污染负荷多,其原因是降雨量大。草地面积最大所带来的土壤侵蚀也最严重,它和耕地对流域土壤侵蚀量和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均较大。8~15°区域带来的土壤侵蚀量最大,所携带的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也最大,5~8°区域的贡献率处于第二位。溶解态氮磷负荷逐年递减,草地贡献最大,林地和耕地次之。0~5°区域的溶解态负荷量最大,8~15°和5~8°的区域次之。颗粒态氮磷负荷与蔓延度指数CONTAG、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溶解态NH3-N和TP与景观形状指数LSI、LPI和AI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流域景观的多样性、破碎度和聚散型的增加会加大营养物输出的风险。(5)采用天气发生器NCC/GU-WG生成研究区域未来30年(2021~2050)的气候变化情景,历史气象观测资料与预报要素均取得较理想的结果,模拟效果表现为气温>降雨量,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未来情景逐日降雨量变化不大,除石泉站以外站点降雨量均减小,各站点日最高/最低气温均有小幅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安康断面以上流域未来30年径流量、NH3-N、TP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王静[2](2020)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受纳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但因其排放时间及频率的不确定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以及模拟与控制的困难性等特征,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应用问题。巢湖是我国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其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已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巢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并筛选出适域性的控制技术,是当前最现实和最迫切的任务。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综合运用野外区域调研、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δ15N和δ18O)、室内化验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系中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识别并定量评价了各污染源对硝酸盐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污染源在源头-沟渠-河道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同时,依托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基地,系统研究了巢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下农田(坡耕地及水旱轮作田)的水土及不同形态的氮磷迁移特征,明确了其迁移转化规律,深入探讨了不同农艺措施(植物篱、秸秆还田、等高垄作和优化施肥等)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控制效应,并评价了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稳定氮氧同位素(δ15N和δ18O)的定性识别结合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的定量计算表明,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化肥以及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不同水期河流氮的主要来源具有差异性。丰水期时,上游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的施用(贡献率30%)和粪肥污水的排放(贡献率28%),而中下游则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的排放(36%)和土壤有机氮的矿化(27%);枯水期时,粪肥污水的排放是整个店埠河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源(上游贡献率38%,中下游则为48%)。综合而言,4类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大气沉降源7%~18%,土壤源24%~29%,化肥源18%~30%,粪肥污水源28%~48%。(2)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上游区域水体总氮(TN)、硝态氮(NO3--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4.87 mg/L和2.73 mg/L)显着高于枯水期(3.09 mg/L和1.17 mg/L),铵态氮(NH4+-N)平均浓度则是枯水期(1.10 mg/L)较丰水期高(0.52 mg/L);中下游区域水体TN、NO3--N和NH4+-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6.62 mg/L、3.23 mg/L和1.57 mg/L)显着低于枯水期(10.52 mg/L、4.26 mg/L和3.66 mg/L)。水体无机氮主要以NO3--N形态存在,而污水则以NH4+-N为主。δ15N-NO3-值丰水期(平均值5.02‰)较枯水期(平均值6.38‰)低,而δ18O-NO3-值则是丰水期(平均值9.17‰)高于枯水期(平均值4.50‰)。(3)植物篱(PH)、植物篱+秸秆覆盖(PHS)和等高垄作(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巢湖流域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在当地常规顺坡耕作条件下(CK),年地表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分别为76.55 mm/a和767.10kg/(hm2.a)。与CK相比,PH、PHS和CR可分别减少24.5%、36.5%和19.7%的径流流失和31.0%、45.6%和25.4%的土壤流失,表现出显着的水土保持作用,且减沙效果大于减流效果。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坡耕地TN、PN(颗粒态氮)和NH4+-N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N浓度范围是0.73~22.82 mg/L,其中PN和溶解态总氮(DTN)所占TN的比例基本相当,在DTN中,以NO3--N为主,约占DTN的54.0%~63.7%,DON约占DTN的22.6%~31.3%,NH4+-N仅占12.2%~18.7%。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显着地降低径流PN的浓度,但却提高了DTN、NO3--N、DON(可溶态有机氮)的浓度,而对TN、NH4+-N的浓度无显着影响。CK条件下,氮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9.35 kg/(hm2.a),占当年作物施氮量的2.83%,其中PN、DTN、NO3--N、NH4+-N和DON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N的50.3%、49.7%、28.6%、8.6%和12.5%。与CK相比,PH、PHS和CR的TN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28.3%、40.7%和21.2%(P<0.05),P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58.4%、71.1%和44.5%(P<0.05),NH4+-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32.8%、48.6%和28.3%(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氮的浓度来实现的。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也显着减少了坡耕地TP(总磷)和PP(颗粒态磷)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P的浓度范围是0.61~1.22 mg/L,其中PP约占TP的71.5%~81.7%,PP是磷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态。在DTP(溶解态总磷)中,D-Ortho-P(溶解态正磷酸盐)所占比例较大,为87.4%~90.7%,DOP所占比例较小,仅占9.3%~12.6%。与CK相比,PHS、PH、CR3种农艺措施显着降低了径流PP和TP的浓度(P<0.05),但与此同时却不同程度的提高了DTP和D-Ortho-P的浓度,而对DOP(溶解态有机磷)的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CK条件下,磷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706.29 g/(hm2.a),占当年作物施磷量的0.98%。PP、DTP、D-Ortho-P和DOP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P的75.0%、25.0%、22.3%和2.8%。与CK相比,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TP的径流流失负荷分别降低了38.4%、53.8%和33.4%(P<0.05),PP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49.0%、67.6%和41.0%(P<0.05),同时也不同程度降低了DTP、D-Ortho-P和DOP的径流损失量。与氮相似,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磷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磷的浓度来实现的。(4)肥料施用后8-10 d内是控制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水稻季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连续两年的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试验研究表明,稻田施肥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至8~10 d后趋于稳定,其中TN、DTN和TP浓度随时间下降的最优拟合回归方程为:Y=C0×e-kt。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这一时期田面水较高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有利于消减整个生育期的氮磷损失,从而能够降低氮磷流失的风险。(5)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损失在水稻季和旱作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连续7季(3季水稻,2季小麦和2季油菜)的农田氮磷流失监测试验表明,水稻季氮磷径流损失风险远高于旱作季。当地常规耕作条件下(CK),水稻季径流TN和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73~15.33 mg/L和0.07~0.50 mg/L,旱作季则分别为2.12~4.01 mg/L和0.11~0.30 mg/L,几次高浓度的氮磷损失均发生在水稻季。氮主要以DTN的形式进行迁移,PP却是磷迁移的主要方式。NH4+-N和NO3--N所占DTN比例在水稻季的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径流-施肥时间间隔以及水稻的生育期有关,而在旱作季DTN则以NO3--N为主,NH4+-N所占比例则较小。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TN和TP径流损失量分别为3.07~7.29 kg/hm2和238.08~376.48 g/hm2,分别占施氮量的0.9%~2.2%和施磷量的0.36%~0.57%,氮磷的径流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由于降雨事件的偶然性以及追肥采用表施的方式,优化施肥对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径流流失风险难以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磷的损失。秸秆还田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均可有效降低氮素流失负荷,使得氮素流失潜能大大减小。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尽管可以减少旱作季磷的流失,但却显着增加了稻季磷的流失风险。因此,从控制水旱轮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角度来看,在巢湖流域,秸秆还田与翻耕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的损失风险。整体而言,本研究利用稳定氮氧同位素的定性识别结合SIAR模型的定量计算,较为精确地解析了河道氮素的来源。农田氮素面源污染是河流氮素的主要污染源,从源头上采取不同的农艺措施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巢湖流域的坡耕地采取植物篱结合秸秆还田,水旱轮作田采取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农艺措施对农田面源污染物具有显着地控制效应,可在研究区域及类似流域进行推广利用。

黄康[3](2020)在《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源污染已是影响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丹江流域属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安全保障区,保障水质安全需要解决好水环境污染问题,控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是一系列减少或预防水环境污染的措施,已成为最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治手段之一;本文基于SWAT模型模拟丹江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时空变化规律,根据污染流失强度的不同,识别出关键源区,评估最佳管理措施在HRU尺度和子流域尺度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同时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评估最佳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提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2013~2018年丹江流域典型断面水质特征,计算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结果表明:年际变化差异小,流域水质变化较为稳定,沿程分布上区域变化明显,张村断面和丹凤下断面出现过轻度污染状态,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对水质影响较大。2019年对丹凤断面进行洪水期和非洪水期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发现洪水期间总磷、正磷、氨氮、SS指标浓度远大于非洪水期平均浓度,总氮、COD小于非洪水期平均浓度,各污染物浓度随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增大后减小;采用平均浓度法和径流分割法分别估算丹凤断面不同水平年的面源污染负荷,整体污染负荷是偏丰年>一般年>偏枯年,总磷、氨氮和COD面源污染负荷比重较大,对水质影响不容忽视。(2)建立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模型,划分为21个子流域,614个HRUs,基于荆紫关断面多年的流量、泥沙和水质数据,评价指标选取确定性系数、纳什系数和相对误差,月率定验证结果均满足R2>0.6,Ens>0.5,RE<±20%的精度要求,认为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模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年内降水量、径流深、泥沙量和面源污染负荷主要集中在丰水期(6~10月),达到65%以上,相关性表明,影响面源污染负荷因素中,整体表现为径流>泥沙>降雨;空间分布上,氮磷负荷主要随泥沙迁移,位于流域上游和下游;相关性研究表明,径流对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影响较小,泥沙对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在空间上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污染贡献率中,耕地产出面源污染负荷最大,各类面源污染负荷占比达到57.28%以上,其次为草地,林地最小。采用单位面积负荷指数法和自然裂点分级法划分氮磷流失强度为五个等级,识别流域内的关键源区,确定1、2、3、6、7、21号子流域为关键源区,子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27.76%,产出的总氮负荷量占研究流域比例为49.39%,总磷负荷量占研究流域比例为45.49%。(4)应用率定验证好的SWAT模型,结合丹江口水库“十三五”中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模拟设置12种情景方案的管理措施布设在关键源区子流域内,单个BMP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评估表明,HRU尺度上退耕还林和梯田工程削减总氮效果较好,平均削减率达到58.60%、25.85%,梯田工程、植草河道和植被缓冲带削减总磷效率在40%以上;组合情景方案的BMPs削减率更高,其中残茬覆盖+梯田工程+退耕还林削减流域出口断面污染负荷效果最好,达到30%以上。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评估管理措施成本效益值表明,控制措施优先采用组合式BMPs,综合成本效益属性值达到0.8以上,控制面源污染效果最好。采用单个BMP时,退耕还林综合属性值较高,达到0.62,适合小范围内面源污染控制;对于大范围内面源污染控制,梯田种植是一项具有持续受益的工程,可以保持长期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同时辅以残茬覆盖和植草河道措施进行大面积推广。

孙显慧[4](2020)在《落叶经济林地(板栗林)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板栗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丘陵坡面。受板栗栽培农事操作的影响,在降雨时,板栗林坡面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土壤和养分随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引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针对板栗林的这些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都集中于水土流失的防治方面,针对氮磷流失的研究较少。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是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控制的综合工程。因此,研究板栗林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农村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吉县杭垓镇板栗林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了解板栗林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综合治理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板栗属于落叶经济作物,多种植于丘陵坡面,在板栗培育中,栗农连年使用除草剂清除地表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土壤结构破坏,引起水土和氮磷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研究表明,降雨量和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降雨量与径流量和泥砂流失量存在极显着线性正相关。相比较而言落叶后郁闭度降低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防控主要时段应在降雨量较大的4-9月份。2、不同地表植被清除方式对地植被有很大影响,连年使用除草剂与人工割除或禁施除草剂相比,其地表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有效养分及酶活差异很大。禁施除草剂显着地提高了地表植被的生物量,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和氮磷流失。研究表明,禁使除草剂5年以上,地表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可以减少23%和82%。总氮、氨氮、总磷的流失量可减少56%、69%、73%。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是防治板栗林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3、改变施肥方式有利于坡地经济林面源污染的控制,本课题组发明的“竹筒施肥”可明显降低径流中的氨氮、总氮、总磷浓度和流失量,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研究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竹筒施肥”对氨氮、总氮、总磷流失量的削减率分别为29%、43%和46%。4、工程技术是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覆盖、截流沟、拦砂栅、人工湿地等可显着减少径流中泥砂、总氮、氨氮、总磷等含量。其中,“拦砂栅”对泥沙、总氮、氨氮、总磷流失量的削减率可达69%、51%、23%、52%。5、本研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板栗林坡地农耕特征和农民可接受程度,提出“控制源增绿—截流消能—湿地吸纳”的综合防控模式,为进一步治理板栗林地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李屹[5](2019)在《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天然径流短缺和闸坝控制等因素影响,海河干流已然成为典型的人工水位控制的缓滞流景观河道,近年来发生了藻华爆发、暴雨后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与景观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河湖水体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作为天津市的最重要景观河流及备用水水源地,海河干流的水质保持与改善将是天津乃至全国水十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海河干流流域急需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源(点源及非点源)负荷管控方案。该论文基于GIS技术进行了控制单位划分,并按调水期(4~11月)和非调水期(12~3月)分别进行点源和非点源的水污染负荷输入与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了海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管控方案,从而为海河干流流域的水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近年来天津市污染源调查结果进行了海河干流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排放与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入河量下游段最高,分别为:2518.07 t/a、380.32 t/a、638.10t/a、31.51 t/a。非点源污染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CODCr、NH3-N、TN、TP入河量中游段最高,分别为5633.44 t/a、141.75 t/a、328.48 t/a、86.87 t/a。暴雨径流输入是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中最主要的贡献源。(2)综合调水期一维河流水质模型、非调水期水库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表明,在调水期,由于有固定外调水量输入,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477.07 t、935.89 t、833.81 t、97.92 t。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达到27.8%、84.87%、90.96%、23.17%;在非调水期,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5.98 t、10.44 t、0.44 t、2.09 t,点源污染输入负荷远超理想水环境容量。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分别达到94.18%、96.49%、89.61%、96.81%。(3)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海河干流各控制单元陆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及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海河干流的水质目标适应性管理主要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方案调整等五个阶段,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要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及时监测评估,并通过反馈适时调整水质改善目标和具体方案。海河干流水质改善应重点通过工程/管理措施进行外源性营养负荷削减,同时考虑与周边水系的联通与水力调度,并兼顾水体生态修复与藻华应急处理。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成果,已经被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采纳,并在《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的第二部分防治任务中应用,辅助制定污染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方案。

刘彬[6](2019)在《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建成运行以来,由于氮(N)磷(P)营养物质的流失,支流水华和富营养化现象发生较多,库区及支流的水质出现恶化。本论文以三峡库区坝首的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环境学、土壤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学等学科理论和ArcSWAT2012、GIS软件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收集流域内的下垫面等基础数据,并开展野外实地监测。论文主要从非点源污染来源、氮磷时空变化特征和水库调度对氮磷影响几方面,分析非点源氮磷污染对香溪河流域的影响;通过构建SWAT分布式模型,对香溪河流域2012-2017年非点源氮磷污染进行模拟,对泥沙量、径流量和氮磷污染负荷总量进行定量估算,对氮磷污染流失的重点区域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辨析;根据模型的情景模拟模块,对土地利用变化、退耕还林措施和控制化肥施用量三种情形展开模拟预测,最后,提出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防控对策与建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多年后,通过SWAT模型模拟估算,20122017年间,香溪河流域对水库径流和泥沙的贡献量分别为1.26×109m3/a和4×105t/a,对总氮(TN)和总磷(TP)污染负荷的贡献量分别为1512t/a和326t/a,对氨氮(NH4-N)的贡献量为204.78t/a。香溪河流域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247.4t/km2﹒a,水土流失整体上属轻度流失区,距离河流较近且耕地相对集中的峡口镇和高岚镇是水土流失的敏感区,土壤侵蚀程度接近中度水平。每年49月份是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高峰期,其中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1%,泥沙量占全年的90%,TN和TP输出量分别占全年的73%和84%。香溪河流域TN流失最为严重,最大流失量超过20kg/hm2;TP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香溪河与南阳河干流沿岸地区最为严重,流失量超过10kg/hm2。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采取退耕还林或者控制化肥施用量都能有效减少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流失;对耕地退耕还林可以削减超过25%的氮磷污染负荷,化肥施用量减半能减少氮磷污染负荷15%以上。对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控制措施,可从水土保持技术、污染源头控制和管理调控三个方面展开,以减少香溪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和降雨径流。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香溪河流域泥沙、径流和氮磷污染负荷总量的估算和模拟效果良好,模型验证系数R2和ENS均在0.8以上,满足研究精度的要求。

杨恩秀[7](2019)在《抚仙湖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由非点源污染造成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是直接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非点源污染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环境和民生问题。抚仙湖储存了大量的优质水资源,对云南省乃至全国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湖泊周边区域的发展,抚仙湖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水体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因此,研究抚仙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风险,对其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考虑了降雨和地形影响因素的改进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的负荷值,并对其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基于土壤侵蚀与泥沙流失之间的关系,对泥沙流失量进行估算;最后在对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和泥沙流失量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影响非点源污染风险的自然因素,选取了多个因子构建了非点源污染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对抚仙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并按子流域区划对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抚仙湖2016年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为1058.536U 100.845t。非点源氮污染中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大气沉降:非点源磷污染中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农村生活>大气沉降。磷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原因是流域内生猪产量较多,其排泄物中磷素的含量较高。各乡镇中龙街镇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最高,其次是右所镇与路居镇。抚仙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940t·km-2、0.186t·km-2,负荷强度属于较低水平。在流域北部、西部与东部等地区是非点源氮磷负荷强度较大的区域。农业用地、农村生产生活等是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为减少流域水体污染,控制农业、畜牧业的污染排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污水处理率等措施具有重要作用。(2)抚仙湖流域2016年的土壤侵蚀总量为80.315万吨/年,泥沙流失量为22.167万吨/年,流域的平均侵蚀模数为1158t.km-2·,属于轻度侵蚀强度。流域泥沙流失强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湖泊北岸及湖泊沿岸,该区域地势比较平坦,且多为居民点和建设用地。泥沙流失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东南部,该区域的坡度比较高,且以草地和裸地土地类型为主。地形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泥沙流失强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泥沙流失强度排序为:裸地>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因此,应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加强流域高山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效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3)抚仙湖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值最高是0.916,平均值是0.407,属于中等风险水平。整个流域在空间上表现出湖泊北部的平原地区、东岸的海口镇附近以及部分南部片区的风险程度较高,空间分布特征与氮、磷流失强度的总体特征相似。非点源污染风险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氮、磷的流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距离大小的控制。湖泊北岸的平原区是氮磷污染物的关键源区,主要是由农业导致的污染物流失。泥沙流失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特征基本一致,对于防止泥沙流失的措施的实施应重点关注于坡度较陡的荒山区域。通过对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和高风险区的识别,应有针对性的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防治,做好不同区域的污染控制规划,加强对非点源污染源区及迁移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陶鸿斌[8](2019)在《基于GIS区域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了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几十年来,我国对非点源污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例如太湖、长江三江洲等地区,但是对西部地区非点源污染研究较少,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的研究更少,无法给管理者提供直接的结论和可视分布。本研究基于GIS建立了区域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方法:首先建立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氮磷污染负荷为基础的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模型,并计算了区域非点源污染的负荷的分布情况;其次利用现阶段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方法,选取非点源污染评价指标及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借鉴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确定了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的计算方法;利用非点源污染的源强分布及风险评价获得的数据结合SWAT模型的子流域的划分,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对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及面源风险评价进行了分级分区的划分。最后利用所建立的非点源污染分级分区方法对定西市安定区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模拟结果显示定西市安定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主要属于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其中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中总氮的流失负荷为77856.25t/a,总磷的流失负荷为45265.72t/a。(2)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的平均风险值为0.772903;从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图来看,最高的非点源污染风险值是0.890386,非点源污染风险值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相较于东南地区污染物迁移距离小,迁移过程中污染物被植物的生物、物理(沉降、拦截)降解作用不大导致西北地区非点源污染风险值高。(3)研究过程中利用SWAT模型按照水文响应单元将定西市安定区划分为46个子流域,其次利用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分布图及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分布情况,将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分区划分为高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本研究将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及风险评价指数级数都在4、5两个级别定义为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高风险区,定西市安定区高风险区分布在子流域2、3、4、5、6、7、8、9、10、1 1、12、17、27、28、30,这些区域土壤侵蚀严重,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的坡度较高,其主要分布定西市安定区在白碌乡、石峡湾乡、新集乡;本研究将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及风险评价指数级数都在1、2,将其定义为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低风险区,定西市安定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子流域32、33、35、36、40、44、45、46,且地处内官营盆地坡度低,其主要分布定西市安定区在宁远镇、杏园乡、内官营镇等;除去定西市安定区低风险区及高风险区将其他子流域划分为中风险区,其主要分布在石泉乡、青岚山乡、称钩驿镇等。(4)根据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分区分布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就高风险区而言采用坡改耕、退耕造林等工程方式及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进行防治;中度风险区要实地的分析获得其非点源污染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列如子流域20,该区域的坡度低又距离水体近导致了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分布低而面源风险评价值高,需要就该区域非点源污染特点实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低风险区采用的措施是通过加强人们污染防治意识实现对非点源污染的管理。

刘建峰[9](2018)在《基于空间属性的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与过程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水质恶化是当前国内外流域管理所面临的重要水问题之一,对全球水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控制工业,农业和城镇污染物排放,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长期以来,点源污染一直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而非点源污染至今尚未纳入到水污染总量控制中去,导致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相对滞后。检测流域水环境对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响应关系,评估非点源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解析非点源污染的来源以及迁移转化规律,从而合理制定非点源污染物削减措施,是应对日益突出的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论文选择受人类活动扰动严重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流域环境水文过程为理论依据,运用多元统计、空间分析、模型模拟等研究方法,检测了流域水质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状况并识别出关键源区,构建流域水质模拟模型并解析了流域内不同源污染物的产生、陆面输移和河道衰减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结合当前国内外水污染治理现状阐述了流域环境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在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流域水污染过程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阐述了流域环境水文过程的内在机理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流域空间属性的流域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对自然和人类活动过程响应关系的研究思路,并介绍了开展流域水环境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采用Moran’s I指数诊断水质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具体的自相关模式,聚类分析识别不同水质污染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水质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及其季节和空间尺度依赖性;基于多准则分析方法构建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模型以评估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情况并识别关键源区;基于流域空间属性数据,构建大尺度流域水质模拟模型,模拟不同来源污染物在产生、陆面输移和河道衰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基于2005~201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区的水质时空变化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除DO外,其余五项水质指标均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且主要以“高高”和“低低”局部相关模式为主。所有监测站点水质状况可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种污染类型,且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土地利用对水质空间变化的影响具有显着的季节和空间尺度依赖性,DO和NH3-N对子流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较为敏感,TP和Fluoride对较小缓冲区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响应关系更显着,而COD和BOD对土地利用响应的最佳空间尺度则随季节而变化。在高度城市化地区,COD、HN3-N和Fluoride易在枯水期出现浓度峰值,而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COD、TP和NH3-N易在多雨的夏季出现浓度峰值。(4)利用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径流能力和河道距离等流域属性指标构建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模型,分析研究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发现流域西部和南部水系上游源头区普遍具有比较低的污染风险值,平原区各支流水系的污染风险指数整体具有从南至北递减的趋势,同一集水区域内非点源污染风险从河道向两侧有递减趋势。以子流域为识别单元进行污染类型区划分表明,COD、TP和NH3-N的高度和重度污染类型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7.4%、40.4%和25%,其中高度污染区污染物主要来自农村用地,而重度污染区污染物主要来自农地和农村用地。(5)基于空间属性数据构建流域水质模拟模型,并模拟分析流域内目标污染物的产生、陆面输移和河道衰减整个过程,发现对COD影响显着的污染源为点源和和畜禽养殖源,对TP影响显着的为点源、农业施肥和农村生活源,对NH3-N影响显着的为点源和农业施肥源。非点源COD和TP的陆域迁移过程受到土壤侵蚀、径流能力和河道距离的显着影响,而NH3-N主要受到河道距离和径流能力的显着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域内COD、TP和NH3-N浓度超出III类水质标准的河段长度占比分别为63.2%、49.2%和60.5%;绝大多数子流域的COD负荷以畜禽养殖,而不同的区域内子流域TP和NH3-N的负荷组成有所差异;相应地,河道内的污染物通量来源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流域出口为目标河段,各子流域COD输移比例介于25%~100%,TP为17%~100%,NH3-N为3%~100%,对于同一子流域,其入河污染物随水流输移至下游的能力整体上排序为 COD>TP>NH3-N。

田丽[10](2018)在《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南沙河是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的主要河流,是入沙河水库的主要干流,其水质与生态是影响海淀区整体环境、沙河水库及下游城市副中心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但南沙河水质仍较差,水体常为劣V类。对小流域内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研究分析,是南沙河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工作,同时可以为北京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代表性小流域北安河(山区型)、前章村排洪沟(平原型)小流域,对其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收集的资料数据,确定了主要的污染源类型,并采用输出系数经验法估算了农村生活、农田径流、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的负荷量;同时,通过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并利用SCS径流曲线数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北安河小流域的径流及土壤侵蚀量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预测了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物总氮、总磷的流失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北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COD入河总量为14.97吨/年,氨氮入河总量为2.55吨/年;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COD入河总量为17.74吨/年,氨氮入河总量为1.97吨/年;(2)经对比分析,农田径流、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表现为:北安河小流域>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表现为:前章村排洪沟小流域>北安河小流域;(3)2007~2017年北安河小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66.3mm,通过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模拟计算得到小流域平均径流深为42.15mm,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1.92t/km2,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2651.29t/a,小流域总体上属于微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苏家坨镇浅山区。此外,根据模拟计算结果,计算得到北安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全氮流失量为1.15t,全磷流失量为0.78t。

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文献分析工具
        1.2.2 国外研究分析
        1.2.3 国内研究分析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文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数量
        2.2.2 社会经济
        2.2.3 农业产业发展
    2.3 污染源状况与河库水质现状
        2.3.1 点源污染
        2.3.2 非点源污染
        2.3.3 “河流-水库”水质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研究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降水变化特征
        3.2.1 趋势性分析
        3.2.2 周期性分析
        3.2.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2.4 空间分布特性
    3.3 气温变化特征
        3.3.1 趋势性分析
        3.3.2 周期性分析
        3.3.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3.4 空间分布特性
    3.4 径流变化特征
        3.4.1 趋势性分析
        3.4.2 周期性分析
        3.4.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5 泥沙变化特征
        3.5.1 趋势性分析
        3.5.2 周期性分析
        3.5.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空间尺度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
    4.1 不同空间尺度野外监测点布设和数据采集
    4.2 杨柳小流域及径流小区概况
    4.3 径流小区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3.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3.2 泥沙输移过程
        4.3.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4 杨柳小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4.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4.2 泥沙输移过程
        4.4.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5 汉江干流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5.1 降雨径流过程
        4.5.2 径流泥沙过程
        4.5.3 水质水量过程
    4.6 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的对比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及验证
    5.1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5.1.1 降雨径流过程
        5.1.2 土壤侵蚀过程
        5.1.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5.2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5.2.1 数据库建立
        5.2.2 模型效率评价指标
        5.2.3 径流的校准与验证
        5.2.4 泥沙的校准与验证
        5.2.5 营养物的校准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6.1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2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6.3 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
        6.3.1 颗粒态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
        6.3.2 溶解态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
        6.3.3 模型间结果对比
    6.4 土地利用/地形与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1 土地利用/地形与颗粒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2 土地利用/地形与溶解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负荷的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7.1 气候变化预测
        7.1.1 NCC/GU-WG模拟结果的验证
        7.1.2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2 气候变化环境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1.2.2 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1.2.3 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1.2.4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1.3 巢湖水环境研究现状
        1.3.1 巢湖流域概况
        1.3.2 巢湖水环境现状
        1.3.3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样品分析
        3.2.5 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
        3.3.2 店埠河潜在硝酸盐污染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
        3.3.3 店埠河水体的水化学特征
        3.3.4 店埠河硝酸盐来源的定性解析
        3.3.5 店埠河水体硝酸盐来源的定量解析
        3.3.6 不同污染源不同形态氮及氮氧同位素特征值沿沟渠的迁移转化特征
    3.4 讨论
        3.4.1 店埠河水体氮素的时空特征
        3.4.2 利用SIAR模型定量解析面源氮素各污染源贡献率
    3.5 小结
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巢湖流域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采集
        4.2.4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4.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径流的防控效果
        4.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防控效果
        4.3.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氮浓度的影响
        4.3.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4.3.5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磷流失的防控效果
        4.3.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作物产量分析
    4.4 讨论
        4.4.1 巢湖流域坡耕地氮磷径流流失现状
        4.4.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
        4.4.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氮磷径流损失的调控作用
    4.5 小结
5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
        5.2.4 样品采集
        5.2.5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5.2.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监测期间的降雨产流情况
        5.3.2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
        5.3.3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氮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5.3.4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磷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5.3.5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氮素径流损失负荷
        5.3.6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磷径流损失负荷
        5.3.7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关键期
        5.4.2 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5.4.3 优化施肥对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6.1.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6.1.3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6.2 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3)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SWAT模型的面源污染进展
        1.2.2 最佳管理措施(BMPs)研究进展
        1.2.3 丹江流域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监测方法
        2.2.2 模拟方法
3 丹江干流典型断面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3.1 流域水质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流域污染特征
    3.2 面源污染监测方案
        3.2.1 采样布点与方法
        3.2.2 分析方法
    3.3 洪水期与非洪水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3.3.1 污染物浓度分析
        3.3.2 降雨径流过程浓度变化分析
    3.4 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3.4.1 平均浓度法
        3.4.2 径流分割法
        3.4.3 面源污染负荷合理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
    4.1 空间数据库
        4.1.1 数字高程模型
        4.1.2 土地利用类型
        4.1.3 土壤类型
    4.2 气象数据
    4.3 子流域划分
    4.4 HRU分配
    4.5 管理措施
    4.6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4.6.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6.2 模评估方法
        4.6.3 率定验证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及关键源区识别
    5.1 面源污染负荷时间分布特征
    5.2 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5.2.1 流域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布
        5.2.2 流域泥沙的空间分布
        5.2.3 流域氮、磷空间分布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源污染特征
    5.4 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
        5.4.1 关键源区识别方法
        5.4.2 关键源区识别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流域最佳管理措施评估
    6.1 情景方案模拟设置
    6.2 BMPs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评估
        6.2.1 单个BMP削减效果评估
        6.2.2 组合式BMPs削减效果评估
    6.3 BMPs成本效益评估
        6.3.1 评估方法
        6.3.2 成本投入估算
        6.3.3 综合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主要研究成果

(4)落叶经济林地(板栗林)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概况
    1.3 经济林面源污染研究概况
    1.4 板栗林面源污染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板栗林面源污染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板栗林面源污染问题调研分析
        2.2.1 调研方法
        2.2.2 调研区基本情况
        2.2.3 调研结果分析
    2.3 板栗林水土与氮磷流失因素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板栗林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与贮存
        3.2.3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地表植被清除方式面源污染控制效果
        3.3.2 竹筒施肥装置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3.3.3 工程措施研究
        3.3.4 人工湿地削减水土与氮磷流失效果初探
    3.4 综合防控模式探讨
第四章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1.2.2 水质目标管理研究进展
        1.2.3 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海河干流流域范围界定
        2.1.2 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
    2.2 研究方法
        2.2.1 流域控制单元划分与水系概化方法
        2.2.2 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方法
        2.2.3 水质模型建模理论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第3章 海河干流流域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系概化
    3.1 海河干流控制单元划分
    3.2 海河干流水系及排污口概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河干流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
    4.1 点源污染
        4.1.1 污水处理厂排水
        4.1.2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
        4.1.3 散排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
        4.1.4 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2 非点源(面源)污染
        4.2.1 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
        4.2.2 畜禽养殖污染流失
        4.2.3 农村生活污水
        4.2.4 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核算
    5.1 模型参数确定
        5.1.1 流量
        5.1.2 流速
        5.1.3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
        5.1.4 控制断面现状水质及目标水质
    5.2 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2.1 理想水环境容量测算与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与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3 可分配水环境容量
        5.2.4 不同支流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5.3 非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
    5.4 全年水环境容量核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河干流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与重点区域确定
    6.1 海河干流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6.1.1 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1.2 非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2 海河干流污染控制重点区域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河干流水质目标适应性管控方案研究
    7.1 资料收集、补充监测及现状问题诊断
        7.1.1 基本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
        7.1.2 水质模型选择与确定
        7.1.3 水质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
    7.2 水质改善方案研究与确定
        7.2.1 点源污染输入控制
        7.2.2 非点源污染控制
        7.2.3 海河干流河网水量水质综合调控
        7.2.4 水体生态修复
        7.2.5 水体藻华应急处理技术
    7.3 方案执行与工程实施
    7.4 监测与评估
    7.5 方案调整与改进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非点源污染产生机理
        1.2.2 非点源污染研究中SWAT模型研究进展
        1.2.3 非点源氮磷污染调控措施
    1.3 研究内容
2 香溪河流域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土壤
    2.5 社会经济概况
    2.6 水质环境
    2.7 小结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查阅
        3.1.2 因素分析
        3.1.3 野外监测
        3.1.4 模型模拟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难点
        3.3.3 创新点
    3.4 小结
4 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影响分析
    4.1 非点源污染来源
        4.1.1 水土流失
        4.1.2 农药和化肥施用
        4.1.3 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
        4.1.4 灌溉排水和污水灌溉
    4.2 氮磷时空变化特征
        4.2.1 土地利用变化对氮磷分布影响
        4.2.2 人口和经济发展影响
        4.2.3 城市化进程对氮磷污染影响
    4.3 水库调度对氮磷迁移的影响
        4.3.1 水中泥沙对氮磷营养物质影响
        4.3.2 水库调度对支流水环境影响
    4.4 小结
5 基于SWAT模型的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拟与估算
    5.1 模型概述
        5.1.1 模型优势与缺点
        5.1.2 模型原理和模块
        5.1.3 模型运行流程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基本数据库
        5.2.2 数据种类及来源
        5.2.3 模型空间离散化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及率定
        5.3.1 敏感性分析
        5.3.2 参数率定
    5.4 模型验证及结果
        5.4.1 径流率定和验证
        5.4.2 泥沙率定和验证
        5.4.3 氮磷营养物质的验证
    5.5 模拟运行及结果
        5.5.1 香溪河流域氮磷入库污染负荷量估算
        5.5.2 香溪河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5.5.3 土壤侵蚀重点源区识别
    5.6 小结
6 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情景模拟及防控对策
    6.1 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磷影响
    6.2 非点源污染管理措施情景模拟
        6.2.1 退耕还林
        6.2.2 控制施肥量
    6.3 非点源氮磷污染控制对策
        6.3.1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6.3.2 减少污染源
        6.3.3 管理调控
    6.4 建议
    6.5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7)抚仙湖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各大流域水环境问题严峻
        1.1.2 云南省内湖泊污染问题严重
        1.1.3 抚仙湖面临水体污染的风险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1.2.3 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进展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情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技术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1 DEM数据
        3.1.2 土地利用数据
        3.1.3 土壤数据
        3.1.4 流域的河网与子流域
        3.1.5 社会经济数据
    3.2 技术方法
        3.2.1 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
        3.2.2 土壤侵蚀模型与泥沙流失计算方法
        3.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第四章 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结果与分析
    4.1 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值分析
        4.1.1 非点源氮磷负荷总量分析
        4.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磷负荷值
        4.1.3 不同畜禽养殖类型的氮磷负荷值
        4.1.4 不同区域的氮磷负荷值
    4.2 非点源氮磷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
        4.2.1 氮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
        4.2.2 磷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
        4.2.3 不同土地利用的氮磷负荷强度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点源泥沙流失估算结果与分析
    5.1 土壤侵蚀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泥沙流失量及流失强度空间分布
    5.3 流域泥沙流失强度的特征分析
        5.3.1 流域泥沙流失强度分布的坡度特征
        5.3.2 流域泥沙流失强度分布的土地利用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与分级
    6.1 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2 子流域关键污染源的强度分级
        6.2.1 子流域氮流失强度分级
        6.2.2 子流域磷流失强度分级
        6.2.3 子流域泥沙流失强度分级
    6.3 非点源污染风险分级
    6.4 建议
        6.4.1 加强流域资源环境的分级分区管控
        6.4.2 加强对非点源污染的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
    7.2 非点源泥沙流失估算
    7.3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GIS区域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非点源污染定量估算的研究现状
        1.3.1.1 基于USLE模型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1.3.1.2 SWAT模型在非点源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1.3.2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2.1 磷指数法
        1.3.2.2 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评价法
        1.3.2.3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1.3.3 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的管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方法的建立
        1.5.2 定西市安定区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分布分析
        1.5.3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1.5.4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分级分区研究
2 基于GIS非点源污染分级分区方法体系的建立
    2.1 模型的介绍
        2.1.1 通用土壤侵蚀模型的介绍
        2.1.2 非点源污染定量分析方法
        2.1.3 SWAT模型的介绍
    2.2 基于USLE模型分析非点源污染源强分布
        2.2.1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负荷的核定
        2.2.2 研究采用的模型
    2.3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的建立
        2.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3.2 数据标准化方法
        2.3.3 评价方法的建立
    2.4 非点源污染分级分区的方法建立
3 以N、P为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分区分级评价研究
    3.1 定西市安定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水文情况
        3.1.4 定西市安定区数据库的建立
    3.2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3.2.1 基于ULSE模型对安定区非点源负荷的估算
        3.2.2 土壤侵蚀的分析
        3.2.3 不同土壤氮磷含量的确定
        3.2.4 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估算模型
        3.2.5 小结
    3.3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3.3.1 源因子
        3.3.2 距离因子
        3.3.3 降雨径流因子
        3.3.4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分布
        3.3.5 计算及结果
    3.4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分级分区研究
        3.4.1 定西市安定区的子流域划分
        3.4.2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流失量分级
        3.4.3 定西市安定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分级分析
        3.4.4 定西市安定区的非点源污染分区
        3.4.5 小结
    3.5 定西市安定区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建议
        3.5.1 高风险非点源污染控制区
        3.5.2 中度风险非点源污染控制区
        3.5.3 低风险非点源污染控制区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小结
    4.2 研究不足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空间属性的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与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1.2.2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研究
        1.2.3 流域水污染源解析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
    2.1 理论依据
        2.1.1 流域环境水文过程
        2.1.2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
        2.1.3 关键科学问题
    2.2 水环境演变趋势与归因分析方法
        2.2.1 聚类分析
        2.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3 方差分析
        2.2.4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2.3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
        2.3.1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2.3.2 评估模型指标计算方法
        2.3.3 改进的Topsis方法
        2.3.4 非点源污染风险分区
    2.4 SPARROW水质模拟模型
        2.4.1 模型原理与结构
        2.4.2 模型输入数据及生成方法
        2.4.3 模型参数估计及效果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搜集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数据搜集
    3.2 淮河流域水环境空间分布特征
        3.2.1 水质序列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3.2.2 水质序列空间自相关性识别
        3.2.3 水质序列空间聚类分析
    3.3 淮河流域水环境演变归因分析
        3.3.1 土地利用对水质空间变化的影响
        3.3.2 土地利用对水质季节变化的影响
        3.3.3 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与关键源区识别
    4.1 数据搜集
    4.2 源因子空间分布
        4.2.1 土地利用污染物输出系数估算
        4.2.2 源因子空间分布
    4.3 迁移因子空间分布
    4.4 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空间分布
    4.5 非点源污染风险分区及管理
        4.5.1 非点源污染风险分区
        4.5.2 非点源污染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染物产生-陆域输移-河道衰减过程模拟分析
    5.1 数据搜集与处理结果
        5.1.1 河网拓扑数据
        5.1.2 污染源数据
        5.1.3 空间景观数据
        5.1.4 河网监测数据
    5.2 流域水质模拟模型的构建
    5.3 河流水质状况分析
    5.4 污染物负荷与来源解析
    5.5 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率分析
    5.6 污染物通量与来源解析
    5.7 河道内污染物传输比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致谢

(10)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阶段进展
        1.3.2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分布式模型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管理控制研究
        1.3.5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3 基于输出系数经验法对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3.1 小流域调查结果情况分析
    3.2 不同类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2.1 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
        3.2.2 农田径流非点源污染
        3.2.3 散养畜禽非点源污染
    3.3 不同类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北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模拟
    4.1 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构成及参数选取
    4.2 北安河小流域径流及土壤侵蚀模拟
        4.2.1 基础数据的准备
        4.2.2 小流域径流模拟
        4.2.3 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
        4.2.4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
    5.1 政策措施
    5.2 技术措施
    5.3 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D]. 郝改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D]. 王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D]. 黄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落叶经济林地(板栗林)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D]. 孙显慧. 浙江大学, 2020(02)
  • [5]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D]. 李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6]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及防控对策研究[D]. 刘彬.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7]抚仙湖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 杨恩秀. 云南大学, 2019(03)
  • [8]基于GIS区域非点源污染分区分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D]. 陶鸿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9]基于空间属性的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与过程模拟[D]. 刘建峰. 武汉大学, 2018(06)
  • [10]北京山区型和平原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分析[D]. 田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