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加工方法简介

人参加工方法简介

一、人参炮制加工方法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韩红亮,周修腾,Thomas Avery Garran,陈春宇,胡秀玲,纪瑞锋,何新[1](2022)在《黑人参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黑人参为一种新型人参炮制品,是将鲜人参"九蒸九晒"而制得,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黑人参的炮制工艺标准并不统一,研究发现炮制温度、时间、原料、压力等都会对黑人参制作工艺有影响。黑人参中化学成分主要有人参皂苷、多糖、氨基酸等,其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脂质、抗氧化等方面,相较于白参、红参而言,黑人参的人参皂苷、多糖等含量更高,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更强,因此黑人参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黑人参的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综述了黑人参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黑人参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开发与利用其有效成分提供参考。

张敏杰,李磊,杜洪志,王先菊,陈贇,吕丽,吴昭会,高玉梅[2](2021)在《正交试验优化土人参蒸制工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含量测定优选土人参蒸制炮制工艺,明确工艺技术参数。方法:通过正交试验L9(34),以总多糖、总黄酮、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指标,研究蒸制时间、蒸制火力、切制片型、干燥温度对土人参总多糖、总黄酮和浸出物含量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优选土人参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土人参的最佳蒸制工艺为蒸制时间3 h,蒸制火力中火,切制片型薄片,干燥温度90℃。结论:本试验通过对土人参不同蒸制工艺总多糖、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为土人参的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张娜[3](2021)在《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人参加工炮制品活性成分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QQQ-MS)测定人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皂苷和寡糖含量,以此为依据评价鲜人参的不同生长环境(平地栽培和林地种植)和不同贮藏时间(0-11周)对其加工炮制品生晒参和红参中皂苷和寡糖的影响。方法:采集四年生鲜人参,一部分经干燥加工为生晒参,一部分经蒸制为红参。应用UPLC-QQQ-MS技术测定生晒参和红参中20种人参皂苷和9种人参寡糖的含量,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人参寡糖固相甲基化制备方法,采用Na OH为填料制备固相甲基化柱,以CHI3为甲基化试剂,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固相甲基化条件,将寡糖进行甲基化衍生后,利用UPLC-QQQ-MS技术检测人参寡糖甲基化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平地栽培和林地种植人参中皂苷和寡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皂苷和寡糖成分在不同生长环境下存在显着差异。原人参二醇型(PPD)皂苷中Rb1、Rc、Rb2、Rb3、Rd在生晒参中含量高于红参中的含量,且其在平地栽培样品中含量明显高于林地种植样品,Rg3、F2在红参中含量高于生晒参,Rk1存在于红参中而生晒参中未含有,三醇型皂苷Re、Noto R1、Rg1、Rf和齐墩果酸型(OLE)皂苷Ro均在平地栽培样品中含量较高,三醇型皂苷Rg2、Noto R2、F3、F1、Rh1在红参中含量高于生晒参,平地栽培和林地种植样品中含量相差较小。与寡糖对照品相对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信息比对,在人参中共检测到6种还原寡糖(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麦芽五糖、麦芽六糖、麦芽七糖)和3种非还原寡糖(蔗糖、蔗果三糖、蔗果四糖),来源于林地种植的人参加工炮制品中9种寡糖单体含量均高于平地栽培人参,其中麦芽三糖、麦芽五糖、麦芽六糖、蔗糖和蔗果四糖5种寡糖在不同生长环境下含量差异较明显。因寡糖水解和美拉德反应,6种还原寡糖和3种非还原寡糖含量均在生晒参中高于红参。不同贮藏时间鲜人参的加工炮制品中皂苷和寡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变化,人参皂苷和人参寡糖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在鲜人参贮藏2周时,制得的生晒参中14种人参皂苷Rb1、Rb2、Rb3、Rd、Rg1、Rg3、F2、Re、Noto R1、Rf、Rg2、F3、Rh1、F1和红参中12种人参皂苷Rb1、Rb2、Rb3、Rd、Re、Noto R1、Rg2、F3、F2、Rh1、F1、Rg3的含量较高。Noto R2和Ro在贮藏1周时生晒参和红参中含量最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人参皂苷Rc在贮藏0周时生晒参和红参中含量最高,并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生晒参和红参中含量均有所降低。Rk1为红参中特有皂苷,在贮藏2周时含量最高。由不同结构类型皂苷总含量分析可见,生晒参和红参中总皂苷含量、原人参二醇型皂苷(PPD)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PPT)总含量均在鲜人参贮藏2周时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皂苷总含量随之降低。在鲜人参贮藏0周时,加工炮制的生晒参和红参中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麦芽五糖、麦芽六糖和麦芽七糖6种还原糖含量较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含量逐渐降低。蔗糖、蔗果三糖、蔗果四糖3种非还原糖随鲜人参贮藏时间的增长含量升高。9种寡糖总含量在贮藏0周和1周时较高,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寡糖总含量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应用UPLC-QQQ-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20种人参皂苷成分的UPLC-QQQ-MS方法;并对寡糖固相甲基化方法进行优化,建立测定人参中9种寡糖含量的方法,为评价鲜人参的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生晒参和红参中皂苷和寡糖的影响提供了方法依据。平地栽培和林地种植两种人参种植方式对人参加工炮制品中皂苷和寡糖含量影响较大,平地栽培的人参其加工炮制品中人参皂苷含量较高,而寡糖含量较林地种植低。鲜人参的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影响显着,4℃下贮藏时间在0周、1周、2周和3周时的鲜人参其加工炮制品中皂苷和寡糖含量均较高,为保证人参的品质,使其发挥更好的药用价值,建议鲜人参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3周。

范立坚[4](2021)在《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能更好的学习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为传统药帮炮制提供更详细的实践资料,继承老药工们宝贵的炮制经验,同时为探索附子、红参、土鳖虫等中药的改良炮制方法,并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实验操作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21味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方法不一致或药典记录不完善的中药,同时收集整理了樟树帮、建昌帮和京帮独具特色的炮制工具、辅料及特色炮制法,将以上21味中药按照传统药帮炮制法炮制,同时对炮制过程中文献记载不清楚部分进行拍照或文字的详细记录,请专业中药质检员评估其饮片性状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对21味中药饮片与药典炮制饮片性状对比,比较两种炮制法饮片的特点。为以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记录炮制过程及饮片描述提供实验资料,同时为中药炮制事业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第二部分附子、红参、土鳖虫中药改良炮制探索:选择附子、红参、土鳖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改良炮制,炮制后饮片请专业药品质检员用辨状论质法检测改良炮制的附子、红参、土鳖虫的性状,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片在不同炮制时间毒性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变化,不同重量人参炮制后有效成分含量,照薄层色谱法实验鉴别土鳖虫薄层,热浸法检测土鳖虫中浸出物含量。结果:1.楮实子等21味中药采用传统药帮炮制后,其性状经专业质检员检测均符合质检要求,炮制过程中文字及照片资料记录较药典描述更为详细。2.改良炮制后的附子、红参、土鳖虫均达到药典要求。结论:1.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炮制较现代炮制更能达到“透心”的要求;2.黑顺片和黄附片在切3毫米厚片的情况下,武火加热至蒸笼圆气后计时,蒸3小时,可以达到2020版《中国药典》对附子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要求;3.每根重约50g人参,经过蒸3小时,低温烘干,所制得红参的性状即可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的性状描述及有效含量测定要求;4.土鳖虫经挤出其胃内容物后炮制可降低其腥臭味及减少被黄曲霉素感染的隐患,同时不影响其性状及有效成分。

杨明[5](2021)在《四种中药材中常见农药残留的检测及脱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是我国的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却因为农药残留问题而经常受到阻碍,所以建立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对中药材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选择了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和UPLC-MS/MS技术,以蒲公英、金银花、人参及枸杞子四种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一种可以检测这四种中药材中14种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探讨了四种中药材中氟虫腈、多菌灵的降解产物和降解机理,最后以农药检出率最高的枸杞子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加工因素对氟虫腈、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脱除率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蒲公英、金银花、枸杞子、人参四种中药材中14种常用农药残留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14种农药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为0.05~0.5 ng/m L,定量限为0.1~1.0 ng/m L,在三个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78.58%~107.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8%~11.20%之间。2.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到氟虫腈的3种降解产物,其质荷比(m/z)分别为419、451和387。探讨了它们的降解机理并建立了这4种农药残留在蒲公英、金银花、枸杞子、人参中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4种农药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为0.05~0.25 ng/m L,定量限为0.1~0.5 ng/m L,在三个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82.85%~102.7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84%~7.45%之间。3.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到多菌灵的2种降解产物,其质荷比(m/z)分别为134、119。探讨了它们的降解机理并建立了这3种农药残留在蒲公英、金银花、枸杞子、人参中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3种农药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在0.05~0.1 ng/m L之间,定量限在0.1~0.25 ng/m L之间,在三个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78.80%~102.3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82%~7.85%之间。4.采用加热、水洗、炮制、光照四种加工方法来处理枸杞子样品,考察枸杞子中氟虫腈、吡虫啉、啶虫脒、多菌灵的脱除率。加热方法中,四种农药残留脱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多菌灵、氟虫腈在70℃下达到最高值;水洗方法中,多菌灵在0.5%H2O2条件下脱除率最高;氟虫腈在超声条件下脱除率最高;吡虫啉、啶虫脒在热水条件下脱除率最高;炮制方法中,多菌灵、氟虫腈在70%乙醇条件下脱除率最高;吡虫啉、啶虫脒在盐炒条件下脱除率最高;光照方法中,四种农药残留均在日光照射下脱除率最高。按照加工类型的影响,多菌灵采用炮制方法脱除率最高,氟虫腈、吡虫啉采用加热方法脱除率最高,啶虫脒采用光照方法脱除率最高。

张娜,黄鑫,越皓,刘淑莹[6](2021)在《鲜人参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皂苷类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鲜人参的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生晒参和红参中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同一产地的无病鲜人参,4℃保鲜贮藏,考察贮藏周期0~11周,每间隔1周取出适量鲜人参,其中一部分干燥加工为生晒参,一部分经蒸制为红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同时测定生晒参和红参中20种人参皂苷含量,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见皂苷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鲜人参贮藏2周时,制得的生晒参和红参中人参皂苷Rb1、Rb2、Rb3、Rd、Re、Noto R1、Rf、Rg2、F3、F2、Rh1、F1、Rg3的含量最高,并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生晒参和红参中这13种皂苷含量均有所降低。人参皂苷Rc在第0周生晒参和红参中含量最高;Rk1为红参中特有皂苷,在第2周红参中含量最高。皂苷总含量分析可见,生晒参和红参中总皂苷含量、原人参二醇型皂苷(PPD)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PPT)总含量均在鲜参贮藏2周时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皂苷总含量随之降低。贮藏3~4周样品的单体皂苷含量和皂苷总含量均与0~1周样品无显着差异。结论根据鲜人参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皂苷类成分的影响分析,确定鲜人参4℃贮藏时间不宜超过4周,其中最佳贮藏时间为2周。该研究为人参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为药材更好地发挥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赵宁宁[7](2021)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源性成分是决定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关键物质。但是,由于生物样本基质复杂、内源性物质干扰严重、目标物质含量低以及自身检测灵敏度低等特点,使药源性成分的分析以及准确、全面、系统地阐释关键活性成分的代谢机制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是解决药源性成分检测难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并将其结合多维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样本中糖苷类成分和芳香酸(ACAs)的高灵敏分析,最后将合适的技术应用于全面、系统地阐释远志炮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富集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基于磁纳米粒子的快速分离能力和多巴胺(DA)的自聚合能力,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多个非特异性识别位点的聚多巴胺包埋的铁磁纳米材料(Fe3O4@SiO2@PDA NPs),通过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磁分散固相萃取方法(DMSPE-UPLC-MS)结合扩充的UNIFI库从血浆中快速分离和鉴定了 23种人参皂苷,比传统的甲醇方法多鉴定出8种人参皂苷,表明MDSPE-UPLC-MS-UNIFI策略比传统方法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综合应用聚乙烯亚胺(PEI)具有枝状结构及大量活性位点和硼酸酯(TBA)在低PKa值下对顺式二醇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特点,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新型TBA-功能化的支链PEI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PEI@TBA NPs)。将其与UPLC-MS和扩充的UNIFI库结合,成功地在大鼠血浆原位环境下富集并鉴定了 63种人参皂苷成分,比甲醇方法多检测到26种化合物。该策略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等操作,为生物样本中痕量顺式二醇分子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富集和识别方法。2.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PK研究中的应用基于4-甲酰基苯硼酸(FPBA)高选择性结合顺式二醇分子和多孔板高通量处理样品的性能,首次设计并制备了一种FPBA功能化的96孔玻璃板(Vial@FPBA),将其与UPLC-MS/MS技术整合于一个平台,成功的应用于糖苷类成分的PK分析。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操作,快速、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地处理了 234个血浆样品,绘制了 19种糖苷类成分的药时曲线,其灵敏度比甲醇方法提高了 50倍之多,比甲醇方法多绘制出4种成分的药时曲线。因此,该平台可以快速、低成本、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检测复杂基质中痕量顺式二醇类物质,为PK研究提供新的选择。3.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稳定同位素衍生化(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在肠道菌群代谢物ACAs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首次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针对对羟基苯甲酸(PBA)和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A)的新型定量策略。首先,基于双层、双模板功能化的分子印迹和多孔微板的性能,设计并制备了双模板分子印迹(PBA和TMA)和双层的96孔微孔板(DDMIPs),实现了复杂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PBA和TMA的高效富集;其次,基于一对经济实用的苯胺(AN)和苯胺-d5(AN-d5)的衍生化试剂,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先进的UPLC-TQ MS技术的SILD方法,实现了 ACAs的高灵敏质谱检测。该策略通过对ACAs三次信号扩增,使其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 1000倍,并成功地应用于大批量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远志蔗糖酯A(TA)代谢产物PBA和TMA的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定量分析,为TA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4.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地将样品前处理方法、液质联用技术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以“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外化学物质组-体外代谢物质组-体内代谢物质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组”为主线,以分子量较大的药源性代谢物和分子量小的ACAs(m/z 100-2000)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内外多维化学物质组解析方法,比较了不同炮制品多维化学物质组的区别,进而从体内外化学成分变化层面,准确、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远志的炮制机理。

姚玲玲[8](2021)在《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液质联用(LC-MS)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药物分析发现和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包括药物发现、产物表征、代谢研究(体外和体内)以及杂质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本论文将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不同炮制程度的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以及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的体外转化研究中。本文第一、二部分阐述了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寻找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酒白芍的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标志物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TQ-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甘草、白芍生药以及不同炮制程度的蜜炙甘草、酒白芍为实验材料,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筛查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通过建立的UNIFI理论数据库结合对照品的实物库鉴定了中药甘草生药中57个化学成分,其中正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37个成分,负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56个成分;白芍生药中11个化学成分,其中正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7个成分,负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10个成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甘草、白芍饮片中次生代谢化合物随炮制程度的不同其差异均较为明显。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筛查了炮制适度组和生药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筛查炮制不及、炮制适度和炮制太过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均发现甘草中甘草皂苷E2、甘草皂苷G2和甘草酸含量存在差异;白芍中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存在差异。另外,通过对数据矩阵的分析,发现没食子酸乙酯仅存在于酒白芍中。最后,利用UPLC-TQ-MS/MS以及对照品分别对甘草和白芍中的相应化合物进行定量确证,发现甘草酸和芍药苷在炮制适度时含量最高,炮制太过后含量下降,可能可以分别作为不同炮制程度甘草和白芍饮片的差异化合物,指导中药饮片蜜炙甘草、酒白芍的炮制程度的过程控制;另外,没食子酸乙酯是白芍经酒炙后产生的化合物,且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其含量相对增加,可作为白芍炮制前后的化学标志物。本部分为研究蜜炙甘草和酒白芍饮片炮制程度的质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炮制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利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原人参二醇(protopanaxadiol,PPD)型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在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转化的异同。从人肠道菌群孵育液中总共鉴定出15个代谢物,其中13个为去糖基代谢物,2个是氧化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分别是人参皂苷 Rd、Rg3、F2、Compound K、PPD、Compound O、Compound Y、Compound Mx、Compound Mc-1、Compound Mc、绞股蓝皂苷 XVII、LXXV、IX 以及Compound K氧化物和PPD氧化物。根据原形化合物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去糖基代谢物的生成速率,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了 PPD型人参皂苷的代谢途径:Rb1/Rb2/Rb3/Rc→Rd→F2→Compound K→PPD,主要是选择性消除糖基的水解反应;另外,人参皂苷Rd是原形化合物脱C-20位外侧糖产生的代谢物。通过监测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的峰面积,发现在四个原形化合物孵育液中Rd生成得最快;同时,在Rb1孵育液中,Rb1的含量下降得最快,并且Rd生成得也最快,提示肠道菌群水解与C-20位末端糖苷键的速率较快,其中末端葡萄糖糖苷键被水解得最快,推测C-20位末端糖苷键具有较高的酶催化效率,且其末端葡萄糖糖苷键的酶催化效率最高,说明C-20位末端取代基的不同会影响PPD型人参皂苷在肠道菌群中的稳定性。本部分为基于肠道菌群探索PPD型人参皂苷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以及其类似物是否以相似的方式影响肠道菌群提供了科学依据。

杜静[9](2020)在《冠突散囊菌对中药材三七成分的转化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益生菌,俗称“金花”,是形成茯砖茶特有风味的决定性菌种。日本科研人员曾把“金花”加工成保健品,价格一度超过黄金,使得冠突散囊菌的保健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对冠突散囊菌的研究多基于其对茶叶的影响,作为在医学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益生菌,其医药价值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随着现代医药学对冠突散囊菌的提取工艺、生理特征、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冠突散囊菌自身代谢产物丰富,包括各种胞外多糖、氨基酸、茶多酚等等,具有诸多功效,包括降脂减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另一方面其丰富而强大的酶系,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甘露聚糖酶等,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转化与修饰存在巨大的潜力。因此冠突散囊菌在中药开发方面的应用潜力逐渐凸显,我们认为冠突散囊菌是构建药用真菌和中药发酵组合的最佳菌种之一。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一种我国常见的名贵中药材,生熟异用,素有“生消熟补”之说,其皂苷类成分丰富,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外伤和补气、补血等。近些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三七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三七药理作用和炮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与此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以探索中药方面新药的研发,从而获得副作用小,活性作用更强的新型药剂。而微生物发酵炮制的机理及炮制前后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选用冠突散囊菌作为发酵菌种,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炮制三七,共设置了三组样品,分别为发酵三七,记做FS(其中,在LC-MS中,增加了一组发酵中期三七,记做FS1;故发酵后期三七,记做FS2);未发酵三七,记做WS;大米培养冠突散囊菌,记做DM。对比发酵前后三七化学成分的变化,探索冠突散囊菌对三七的转化作用及机理,有助于对三七的深度开发利用,助推中药现代化,同时进一步发掘冠突散囊菌的潜在价值,促进其开发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三七与冠突散囊菌的双向固态发酵体系,发现冠突散囊菌在三七基质上长势良好;采用醇提法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并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评测,结果如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样品均对DPPH、ABTS和羟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DPPH法中,四者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mg/m L)平均值分别为Vc 0.0018 mg/m L、FS组2.6047mg/m L、WS组6.3113 mg/m L、阴性对照DM组0.8374 mg/m L,由此可见,发酵后的三七获得了更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ABTS法中,在0.03125~4 m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Vc组、FS组、WS组和DM组的IC50(mg/m L)平均值分别为0.06 mg/m L、13.4067 mg/m L、14.4333mg/m L、34.9033 mg/m L。在3.125~50 m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各样品均对羟自由基也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四者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mg/m L)平均值分别为抗FS为6.4213±0.6318 mg/m L,WS为11.8233±0.5050 mg/m L,Vc为11.4033±0.1960 mg/m L,DM为15.9500±2.3797 mg/m L。2、分别采用PNPG法和碘-淀粉显色法测定了各组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如下:在0.0625~2 m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除DM组样品外,各组样品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且表现了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随样品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DM组样品在此浓度范围下未表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阿卡波糖、FS组样品和WS组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阿卡波糖>FS>WS;DM组样品和阿卡波糖在0.0625~2 m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维持在37%和25%左右。而FS组样品和WS组样品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则随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四者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FS>WS>DM>阿卡波糖。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前后的三七中的几种最主要的皂苷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包括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四者在发酵组FS和未发酵组WS(括号中的数值)中单位样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三七皂苷R1为5.6915 mg/g(3.1814mg/g)、人参皂苷Re为11.1207 mg/g(5.0011 mg/g)、人参皂苷Rb1为19.2661 mg/g(9.1570 mg/g)、人参皂苷Rd为5.5865 mg/g(2.3841 mg/g)。由此可见,发酵后三七中的各物质含量均显着增加。4、对发酵前后的三七进行指纹图谱比对,结果发现在FS组与WS组中检测出较多的物质吸收峰,在DM组中则几乎未检测到吸收峰。根据图谱差异性分析,共标记了11个特殊的物质吸收峰,其中有6个吸收峰(1、2、3、6、8、10号峰)为FS组特有的物质吸收峰,即发酵后新出现的物质;5个吸收峰(4、5、7、9、11号峰)为FS组和DM组特有而WS组没有的吸收峰,即发酵后出现的可能来源于冠突散囊菌的物质。5、对经过UHPLC–Triple TOF/MS分析后获得的原始数据经表达量数据预处理后共注释到代谢物756种,其中有215种代谢物注释到KEGG数据库,673种代谢物注释到的HMDB和Lipidmaps等公共数据库。对注释到HMDB数据库的622种代谢物进行化合物分类统计,共匹配到14个HMDB super classes中,其中有266种代谢物属于“脂类及类脂分子”,115种代谢物属于“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两者占了所有HMDB注释代谢物的61%左右。6、在DWS、DFS1和DFS2三组中分别检测到764、866和850种代谢物,其中DWS和DFS1分别特有12种代谢物,DFS2特有28种代谢物。差异代谢物筛选共筛选出385个差异性代谢物,DFS2和DFS1的差异代谢物有263种,其中有96个代谢物上调,167个下调;DFS2和DWS的差异代谢物有261种,其中114个代谢物下调,117个代谢物上调。通过对发酵前后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发酵前后代谢物表达量差异显着,DFS2和DWS组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包括苯丙氨酸代谢、癌症中胆碱代谢、胆汁分泌、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同时还对不同发酵阶段的代谢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期,代谢物差异显着,富集到的相关代谢通路为苯丙氨酸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癌症中胆碱代谢以及半乳糖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1、冠突散囊菌在纯三七基质上长势良好侧面证明了三七发酵炮制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实验打下基础。2、对发酵前后的三七样品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检测,包括体外降糖作用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冠突散囊菌发酵,三七的这两个生物活性均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印证了冠突散囊菌在中药炮制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三七发酵炮制的可能性。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前后三七中的几种最主要的皂苷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包括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结果表明,发酵后四者含量均得到提高,且经指纹图谱比对,产生了6个新的物质吸收峰,初步表明发酵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4、通过LC-MS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发酵前后的物质变化:共筛选出385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中DFS2和DFS1的差异代谢物有263种,DFS2和DWS的差异代谢物有261种,DWS和DFS1分别特有12种代谢物,DFS2特有28种代谢物。

段瑶[10](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二、人参炮制加工方法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炮制加工方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黑人参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炮制方法
2 化学成分
    2.1 人参皂苷类
    2.2 其他成分
        2.2.1 多糖
        2.2.2 氨基酸
3 药理作用
    3.1 抗肿瘤
    3.2 抗脂质
    3.3 抗氧化
    3.4 其他
4 结语及展望

(2)正交试验优化土人参蒸制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显色条件
        2.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5 总多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2.2.6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稳定性试验
        2.3.3 重复性试验
        2.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 提取工艺优选
    2.5 显色条件优选
        2.5.1 总多糖显色条件
        2.5.2 总黄酮显色条件
    2.6 浸出物测定
    2.7 水分测定
    2.8 正交试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3)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人参加工炮制品活性成分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人参简介
        1.1 人参中化学成分
        1.1.1 皂苷类
        1.1.2 糖类
        1.1.3 有机酸
        1.1.4 氨基酸和多肽
        1.1.5 挥发油
        1.1.6 其他
        1.2 人参药理作用
        1.2.1 对免疫系统作用
        1.2.2 抗肿瘤作用
        1.2.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2.4 其他药理作用
    2.人参品质影响因素
        2.1 生长环境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2.2 贮藏条件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2.3 腐锈病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2.4 影响人参品质的其他因素
    3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人参中皂苷和寡糖UPLC-QQQ-MS分析方法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内容
        2.1 人参皂苷UPLC-QQQ-MS检测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 UPLC-QQQ-MS检测条件
        2.2 人参寡糖的UPLC-QQQ-MS检测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人参寡糖提取
        2.2.3 固相甲基化柱的制备
        2.2.4 人参寡糖甲基化
        2.2.5 UPLC-QQQ-MS检测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皂苷类型结构信息
        3.2 人参皂苷UPLC-QQQ-MS分析方法学考察
        3.3 寡糖固相甲基化条件优化
        3.4 人参寡糖定性分析
        3.5 人参寡糖UPLC-QQQ-MS分析方法学考察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生长环境人参加工炮制品中皂苷和寡糖成分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制备
        2 实验内容
        2.1 人参皂苷UPLC-QQQ-MS检测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3 UPLC-QQQ-MS检测条件
        2.2 人参寡糖UPLC-QQQ-MS检测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人参寡糖提取
        2.2.3 人参寡糖甲基化
        2.2.4 UPLC-QQQ-MS检测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生长环境人参加工炮制品中皂苷测定
        3.1.1 皂苷含量主成分分析
        3.1.2 不同结构类型皂苷含量变化规律
        3.1.3 皂苷含量聚类分析
        3.2 不同生长环境人参加工炮制品中寡糖测定
        3.2.1 寡糖含量主成分分析
        3.2.2 不同结构类型寡糖含量变化规律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贮藏时间人参加工炮制品中皂苷和寡糖成分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制备
        2 实验内容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贮藏时间人参加工炮制品中皂苷测定
        3.1.1 皂苷含量主成分分析
        3.1.2 不同结构类型皂苷含量变化规律
        3.1.3 皂苷含量聚类分析
        3.2 不同贮藏时间人参加工炮制品中寡糖测定
        3.2.1 寡糖含量主成分分析
        3.2.2 不同结构类型寡糖含量变化规律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樟树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2.1.1 樟刀
        2.1.2 鹿茸加工壶
        2.1.3 铁齿钳
        2.1.4 药刨
    2.2 樟树帮特色炮制辅料
        2.2.1 蜜麦麸
        2.2.2 甘草、皂角液
        2.2.3 鳖血
        2.2.4 山羊血
        2.2.5 猪心血
        2.2.6 童便
        2.2.7 甜米酒
    2.3 建昌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2.3.1 建刀、建刀的磨刀工具及磨刀方法
        2.3.2 固定坐式雷公刨及使用方法
        2.3.3 枳壳夹和榨
        2.3.4 槟榔榉
        2.3.5 香附铲
        2.3.6 竹笼撞毛器
        2.3.7 茯苓刀
        2.3.8 炆药坛
    2.4 建昌帮特色炮制辅料
        2.4.1 糠、糠煨法、糠炆法、蜜糠炒药法、蜜糠炙药法
        2.4.2 麻姑米酒
    2.5 京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2.5.1 高案刀
        2.5.2 铜罐
        2.5.3 嘟噜罐
    2.6 京帮特色炮制辅料
        2.6.1 大青盐
        2.6.2 黑豆汁
    2.7 常规炮制和临方炮制
    2.8 附子炮制现状研究
    2.9 红参炮制现状研究
    2.10 土鳖虫炮制现状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传统炮制与现代炮制饮片的区别
        3.1.1 实验药材
        3.1.2 实验仪器
        3.1.3 饮片炮制
        3.1.4 结果检测
    3.2 附子等3 味中药炮制工艺探索与成分研究
        3.2.1 实验药材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的制备
        3.2.4 实验饮片的炮制
        3.2.5 饮片的检测指标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1.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现代炮制的性状结果对比
        4.1.2 辨状论质法检测黄附片、红参、土鳖虫的性状描述
        4.1.3 附子炮制后饮片生物碱测定
        4.1.4 人参炮制后饮片有效成分的测定
        4.1.5 土鳖虫炮制后饮片薄层鉴定结果
        4.1.6 土鳖虫热浸法浸出物检测结果
    4.2 讨论
        4.2.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药帮传统炮制与现代药典炮制的性状结果对比分析讨论
        4.2.2 附子炮制后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4.2.3 红参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4.2.4 土鳖虫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7 附件

(5)四种中药材中常见农药残留的检测及脱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四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概述
    1.2 常用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
        1.2.1 涡旋振荡提取法
        1.2.2 超声辅助提取法
        1.2.3 索氏提取法
        1.2.4 Qu ECh ERS方法
        1.2.5 微波辅助萃取法
        1.2.6 加速溶剂萃取法
        1.2.7 固相微萃取法
        1.2.8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 常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3.1 气相色谱法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3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1.3.4 色谱-质谱联用法
    1.4 常用农药残留脱除工艺
        1.4.1 水处理法
        1.4.2 光照法
        1.4.3 炮制法
        1.4.4 生物降解法
        1.4.5 超声波清洗法
        1.4.6 大孔吸附树脂法
        1.4.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四种中药材中常见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色谱-质谱条件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2.3.2 方法学考察
        2.3.3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氟虫腈及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及降解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4 样品处理与净化
        3.2.5 色谱-质谱条件
    3.3 结果讨论
        3.3.1 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3.3.2 方法学考察
        3.3.3 氟虫腈的降解机理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多菌灵及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及降解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处理与净化
        4.2.5 色谱-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多菌灵的降解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枸杞子中啶虫脒、吡虫啉、氟虫腈、多菌灵的脱除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样品处理与净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加工方法对农药脱除的影响
        5.3.2 加工类型对农药脱除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6)鲜人参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皂苷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对照品溶液制备
        1.3.2 供试品溶液制备
        1.3.3 色谱条件
        1.3.4 质谱条件
2 结果
    2.1 生晒参和红参中皂苷成分含量测定
    2.2 不同结构类型皂苷含量变化规律
    2.3 不同贮藏时间鲜人参加工炮制品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3 结论

(7)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前言
    1.1 生物样本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基于提取、富集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1.1.2 基于化学衍生化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1.2 液相色谱、质谱和液质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2.2 质谱技术
        1.2.3 液质联用技术
    1.3 前处理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样本分析中的应用
        1.3.1 药源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1.3.2 药源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1.3.3 生物样本中芳香酸的定量分析
        1.3.4 远志的炮制机理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的富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液质条件
        2.2.4 功能化的磁纳米材料的制备
        2.2.5 结合实验
        2.2.6 在血浆样品中的应用
        2.2.7 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Fe_3O_4@SiO_2@PDA NPs的MDSPE-UPLC-Q-TOFMS技术非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的人参皂苷
        2.3.2 基于Fe_3O_4@PEI@TBANPs的MDSPE-UPLC-Q-TOF MS技术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
    2.4 小结
第3章 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的PK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液质条件
        3.2.4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
        3.2.5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评估
        3.2.6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2.7 方法学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表征
        3.3.2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合成的优化
        3.3.3 结合性能评估
        3.3.4 再生性能评估
        3.3.5 方法评估
        3.3.6 Vial@FPBA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3.7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4 总结
第4章 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对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液质条件
        4.2.4 SILD方法的优化
        4.2.5 功能化材料的制备
        4.2.6 结合实验
        4.2.7 样品的制备
        4.2.8 方法学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LD方法的优化
        4.3.2 功能化材料的表征
        4.3.3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制备的优化
        4.3.4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的结合性能
        4.3.5 方法学验证
        4.3.6 应用于真实样品
        4.3.7 功能化材料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4 总结
第5章 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
    5.1 引言
    5.2 远志及其炮制品的体外化学物质转化机制研究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小结
    5.3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外的代谢机制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3.3 小结
    5.4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5.4.1 实验部分
        5.4.2 结果与讨论
        5.4.3 小结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在组学分析以及代谢物鉴定中的应用
    2 中药饮片质量标志物的提出
    3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4 肠道菌群对小分子化合物的代谢转化
第一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蜜炙甘草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植物简介
        1.2 甘草炮制工艺发展
        1.2.1 历史沿革
        1.2.2 现代炮制工艺
        1.3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三萜类化合物
        1.3.2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甘草多糖化合物
        1.4 甘草成分的检测
        1.4.1 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4.2 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5 甘草炮制品的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饮片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蜜炙甘草的制备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3 对照品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UPLC-TQ-MS/MS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甘草生药含量测定结果
        2.3.2 UNIFI信息软件管理平台对甘草生药次生代谢化合物的自动表征
        2.3.3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
        2.3.4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差异化合物筛查
        2.3.5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差异化合物定量确证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酒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芍植物简介
        1.2 白芍炮制工艺发展
        1.2.1 历史沿革
        1.2.2 现代炮制工艺
        1.3 白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单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1.3.2 三萜类化合物
        1.3.3 黄酮类化合物
        1.3.4 多糖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
        1.4 白芍成分的检测
        1.5 白芍炮制品的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饮片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酒白芍的制备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3 对照品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UPLC-TQ-MS/MS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芍生药含量测定结果
        2.3.2 UNIFI信息软件管理平台对白芍生药次生代谢化合物的自动表征
        2.3.3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的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
        2.3.4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的差异化合物筛查
        2.3.5 不同炮制程度白芍的差异化合物定量确证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肠道菌群对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体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人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1.2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代谢的研究方法
        1.3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代谢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的体外代谢转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肠道菌群的提供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粪便样本的收集和制备
        2.2.2 人参皂苷供试液的制备
        2.2.3 肠道菌群悬液对人参皂苷的体外生物转化
        2.2.4 对照品的制备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质谱条件和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人参皂苷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2.3.3 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的代谢物检测与鉴定
        2.3.4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体外转化的拟代谢途径
        2.3.5 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稳定性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1.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蜜炙甘草和酒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2.液质联用技术在肠道菌群对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体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甘草中已报道的化合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冠突散囊菌对中药材三七成分的转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冠突散囊菌概述
        1.1.1 冠突散囊菌的研究背景
        1.1.2 冠突散囊菌的生物活性
        1.1.3 冠突散囊菌的研究现状
    1.2 三七概述
        1.2.1 三七研究背景
        1.2.2 三七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2.3 三七的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对中药材转化作用概述
        1.3.1 微生物转化技术
        1.3.2 微生物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1.3.3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代谢组学技术
        1.4.1 代谢组学的概念与特点
        1.4.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发酵及体外生物活性测定
    2.1 材料
        2.1.1 菌种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固体发酵
        2.2.1.1 制备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浮液
        2.2.1.2 固体发酵
        2.2.2 发酵物提取
        2.2.3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3.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4 体外降糖能力的测定
        2.2.4.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2.2.4.2 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七固态发酵结果
        2.3.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2.3.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3.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3.2.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2.3.3 体外降糖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2.3.3.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2.3.3.2 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HPLC技术初步分析发酵前后化合物差异
    3.1 材料
        3.1.1 样品制备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 方法
        3.2.1 色谱条件
        3.2.2 溶液配制
        3.2.3 方法专属性考察
        3.2.4 线性关系考察
        3.2.5 方法学考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3.2 线性关系考察
        3.3.3 方法学考察结果
        3.3.4 样品含量测定
        3.3.5 色谱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LC-MS技术分析发酵前后三七代谢谱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与样品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色谱条件
        4.2.3 质谱条件
        4.2.4 质控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UHPLC–Triple TOF/MS分析
        4.3.2 样本质控
        4.3.3 代谢物总体分析
        4.3.4 多元统计分析
        4.3.4.1 PCA分析
        4.3.4.2 PLS-DA分析
        4.3.4.3 OPLS-DA分析
        4.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6 发酵前后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4.3.7 不同发酵时期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样品色谱图
附录2 各组样品中的特有代谢物
附录3 各比对组样品负离子模式下的PCA得分图
附录4 各比对组样品负离子模式下的PLS-DA得分图
附录5 各比对组样品负离子模式下的OPLS-DA得分图及其对应检验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参炮制加工方法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黑人参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韩红亮,周修腾,Thomas Avery Garran,陈春宇,胡秀玲,纪瑞锋,何新. 中草药, 2022
  • [2]正交试验优化土人参蒸制工艺[J]. 张敏杰,李磊,杜洪志,王先菊,陈贇,吕丽,吴昭会,高玉梅. 贵州科学, 2021(05)
  • [3]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人参加工炮制品活性成分差异[D]. 张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D]. 范立坚.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5]四种中药材中常见农药残留的检测及脱除方法研究[D]. 杨明.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6]鲜人参贮藏时间对其加工炮制品皂苷类成分的影响[J]. 张娜,黄鑫,越皓,刘淑莹.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3)
  • [7]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D]. 赵宁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D]. 姚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9]冠突散囊菌对中药材三七成分的转化及机理研究[D]. 杜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4)
  • [10]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人参加工方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