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宗教信仰对碘盐正常供应情况下碘摄入量的影响调查

新疆宗教信仰对碘盐正常供应情况下碘摄入量的影响调查

一、新疆供应碘盐正常地区宗教信仰对摄入碘影响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21)在《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文中指出

暴占杰[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宏伟[4](2017)在《中盐甘肃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自古至今被认为是“生命之源”,是生命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与水、电一样须臾不可缺少,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食盐消费量达到12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食盐实行计划管理,1995年5月18日起食盐实行专营管理。虽然20多年的食盐专营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显示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采取划地分治的办法割裂全国市场,造成货无二价的状况;其二,长期实行专营,缺乏市场意识,形成了浓厚的计划色彩;其三,产销脱节,生产企业和市场没有直接关联,形成盐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盐甘肃公司是甘肃省食盐专营的国有公司,长期专营管理的食盐销售现状是产品结构单一,价格政府定价,销售渠道固定,促进销售不明显,与消费者关系疏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形成了显着的独家卖方市场。《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于2016年5月5日发布[1],意味着拉开了盐业体制改革的大幕。2017年1月1日,方案正式实施,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其内容是:其一,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批发销售环节;其二,取消食盐批发销售区域限制,允许跨区域销售;其三,放开食盐出厂、批发与零售价格;其四,建立政府和企业双重储备体系。这些改革措施的发布实施,对中盐甘肃公司的影响巨大,面临市场全失的风险,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司身份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坐商经营要参与市场竞争,由过去的垄断经营转变为竞争经营,企业在改革后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如何持续保持高的市场占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制定出适合市场化条件的营销战略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以中盐甘肃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回顾了现代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PEST分析了宏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态势,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建立了SWOT战略分析矩阵,得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大于竞争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再次运用STP理论分析了细分市场、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为营销战略制定和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差异化的营销战略。最后,尝试提出新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并从优化公司组织架构、强化企业文化功能、加快专业化营销队伍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了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中盐甘肃公司的转型发展、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带来一些帮助和指导,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食盐产品和服务,并为其他食盐批发销售企业的营销提供借鉴。

努热曼古丽·加帕尔[5](2015)在《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不仅是课程的信息源泉,而且是构成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更是确保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目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强烈要求,逐渐得到了课程资源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地方课程资源是展现出某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和教学理念的课程资源。文化是课程内容的最大信息来源,而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包含着很多与化学有关的课程资源。毋庸置疑,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将会促进当地的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各地区的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具有本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长期以来,维吾尔族在生活实践和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蕴含的许多化学知识是重要的化学课程资源。同时新课改也一直要求和强调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适合于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要适合于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需要。而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恰恰体现了这种需要并等待于开发和利用。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掌握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参考以前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确定了研究题目、思路和方案;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我区化学教学情况和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其三通过到维吾尔文化比较浓郁的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实地考察和访谈,并以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收集、挖掘开发了维吾尔族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再通过对中学化学教材(人教版)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将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科书有关内容相连接,最后利用这些化学课程资源设计了中学化学教学案例。新疆的各民族学生成长在浓厚的维吾尔族文化环境中。合理开发与利用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不仅使课程内容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和经验,从而改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以宽容的精神和开阔的心胸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并推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以及和谐发展。

林晓文[6](20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文中认为Pseudoscience(伪科学)一词公认最早出现在1843年,是由一个希腊词根pseudo和一个拉丁词根scientia组成。Pseudo对应英文为false,scientia对应英文为science。西方伪科学源起于19世纪初期北美的招魂术和降神术,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伪科学逐渐开始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科学没有国界,而伪科学也没有国界,肆虐西方一百余年的伪科学,近百年来也在神州大地上为非作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间的这一时期里,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伪科学的表现形式及主要特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人类步入新世纪,尤其是在上世纪末中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这一当时中国最大伪科学之后,中国的伪科学不断地更新换代、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但仍旧继续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与以往研究伪科学的文章大多立足于全面笼统地研究整个历史时期的伪科学不同,把主要把研究的重点定位于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为便于区别把这一时期称为新时期)的伪科学,目的在于使研究更加有侧重点与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以法轮功为界把新时期伪科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法轮功取缔前与取缔后的伪科学,并对之展开剖析。通过客观描述新时期的伪科学的历史沿革,分析其界定的研究现状与困境,以新的理论思维,探讨性地提出新的界定理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三大理论标准——真理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来重新界定新时期伪科学,随之进一步对它的表现形式、特征与本质以及危害与防治对策等展开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为指导,本着科学的精神,弘扬科学正气,无情批判新时期伪科学,力争为当前中国当前社会伪科学研究及科普宣传、科技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方益昉[7](2012)在《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文中研究表明作者从单向研究科技的进步,到多维关注科技的失衡,从而开始逐步聚焦导致生命科学技术扩张异化的历史与现实案例,以及构成这些案例的相关背景因素,近年来逐步将科技畸化的阐述和讨论,作为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本文聚焦当下生命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试图建立以政治元素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历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①作者研究生命科技异化的目的,无非希望生命科学技术回归本义,让生命科学技术一如既往地成为人类个体和谐生存,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因素之一。本文关注的科学政治研究和写作,是基于生命科学技术的角度逐步拓展的。这种有关科学政治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应该也是可以在科学技术史的其他研究领域中,重复尝试和反复验证的。上述思考与研究,始于2005年下半叶爆发的韩国黄禹锡干细胞生物技术事件。为此,本文就以该事件为轴心,辅以中外科技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发生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展开比较研究和平行分析。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缘起、案例选择、立论假设、方法结构、概念界定、目的意义、研究背景以及创新特色。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围绕韩国的黄禹锡事件,通过生物医学专业视角跟踪和剖析了该事件发生以来数年间不断披露和出现的细节,平行分析了决定黄禹锡科学研究成果影响力的其他关键因子。本文主要将发生在中国近代与当代社会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案例,比对黄禹锡事件,致力于发掘现实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值得警示的因素。本文目前主要关注影响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六项关键因素,逐章细化分析:本文第2章讨论科学伦理遭遇国家利益时的历史尴尬,即意识形态往往任意突破科学伦理的底线。通过剖析国家主义在韩国科学巨星黄禹锡腾空与陨落中的表现特征,分析了中国近代科研史上的创举,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过程中国家主义对科研的影响。此事并非孤例,上世纪50-60年代,李森科主义和遗传学理论在中国遭遇,成为生物学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历史现象。将生命绑架于技术的案例,二次大战中的曼哈顿计划是先例,即将核子技术偏离治病救人的核医学的轨道,转向摧毁生灵的核武器研发。上述案例的共性是,普遍存在违背科学共同体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突出了政治需要、政治正确、违背科学精神、引入军事思维等国家主义的表征。在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伦理规范全部让位于国家利益,最终干扰着科学进程的纯洁,阻碍着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历史表明,政权维护中不惜将生命科学拿来陪绑,这样一味崇尚国家利益至上,往往会将科学技术研究导向歧路,生命科技最终也会导致对生态的伤害。第3章主要回顾近5年中的干细胞克隆生物科技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2005年以后,黄禹锡中断干细胞克隆研究,但世界主要干细胞和克隆技术实验中心继续探究,对黄禹锡所有工作成就加以复核与认定,肯定了其在无性繁殖或孤雌繁殖的研究方向上,为干细胞克隆领域获得长足进取提供了依据。于是,生命话语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西方学术共同体,东西方争夺学术话语权的波澜风起云涌。一方面,黄禹锡事件之后,西方获得丰盛的生物克隆和干细胞成果,直至合成生物学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生命。另一方面,就在西方抓住机遇全线突破的同时,东方特别是中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却倒退至原始竞争阶段,某些骨干企业与技术人员不惜劫持生物技术,频频暴露出滥用技术与概念、危及生命健康的群体性丑闻。中国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伦理和道德危机集中爆发,直接危害着世界1/5人口的健康与未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来自东西方技术精英再度携手合谋,左右转基因主粮的东进战略。在第4章中,文章不仅将黄禹锡事件中的主要角色黄禹锡个人,还将其他相关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内精英人士的个性特征和所作所为,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作者继续比较了曼哈顿计划中成功反击法西斯的精英共同理念,近代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事件中,形形色色专业精英人士在阶级斗争年代以来的学术操守,有科技精英自动畸化,沦为行政工具;有科技学术被动畸化,成为外交工具;也有与奸商为伍,出卖灵魂与技术的个体。当下,生物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政治巨鳄控制政权的玩物,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政治博弈中,隐现国际巨鳄的背影,居然有人熟视无睹。文章化繁为简,引证一位中学生的论文,旨在戳破类似皇帝新衣的转基因主粮包装。科学技术由人类发明和利用,研究科学技术首先依赖于从事研究的人类本质,或曰科学精英素质。关键科研人员的关键素质和研究背景,对核心科学技术的发明与维护,对核心专利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对于社会效益可以产生不容忽视的结局。个人的社会属性,愈来愈作用于科技项目。当代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个体无法摆脱政治纠葛的现实困境。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领域,更要有针对性地重新呼唤学者的公共意识、独立意志和敬畏精神。第5章解析韩国卢武玄政府为了扶持黄禹锡团队,在人力、财力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大开绿灯的细节。但政府在黄禹锡遭受学术争议后,极力利用公权力,力图在第一时间摆脱与黄的瓜葛。至今,韩国政府的举国力挺模式,一直获得中国科技部的极力赏识,类似的政府行为在中国农业部运作转基因主粮市场化过程中集中体现,摆明了政府角色与利益集团的柔性联系。公权在生命科学中的位置相当微妙,美国利用宗教敬畏,试图制衡公权机构在生命科技上的过度出位。目前伦理框架下,到位的公权有助约束民间科学狂人冲撞生命科技伦理底线的危机事件。在我国,芸芸众生满怀善良与感恩之心,习惯将国家与政府概念合二为一,为此,必须明晰概念,国家是一种象征,政府则由一批代表人物集合而成,是行使公权的利益集团,不管他们声称代表国家利益、民众利益、还是其他利益,总之是有着明确利益导向的实体。政府的作为与政府的行政目标,最终有其政治目的,征收巨额税收是其中之一,托词包括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力。学者需要看清政府在科学技术中的角色与目的,即他们坚定的利益诉求。第6章重点讨论资本对于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光游牧在农业社会,产生了生物技术历史上的童贞交流与人文牧歌,无欲无求,延绵生灵。公权与资本尚未崛起之时,技术与产品传播全球,养育人类。遇到全球航海契机,一面带来技术与产品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控制和征服。封建时代利用生物技术,比如中国的茶叶技术与产品,可以统治约束异族,但是中国从来没有过度利用这项先进武器。西方最后操起生物技术武器,大打经济战略,鸦片贸易就是西方击溃中国的技术亮器之一,烟草紧随其后,至今遗患中国。新世纪以来,西方的资本与技术结合,不仅在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技术领域,同时也在与其相关的金融资本领域展开全面防线与围剿,韩国黄禹锡事件与中国的股市新宠海普瑞,以及外资操控下越来越多中国张略农产品等,先扬后抑,笼罩在西方战略的阴影下。资本市场上生物技术产业的波动,与国际资本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资本化上的作为,不仅是新兴的高技术博弈领域,也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新天地。生物技术和产品的战略规划布局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同步关联,为新世纪资本寻求技术中的利润,铺垫了逻辑依据。今日西方继续施展掌握生物技术控制力量的决心,启示我们不能轻视转基因主粮技术与产品背后的政治力量。资本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在现代生命科技中具有历史性的同盟关系。第7章讨论了黄禹锡事件中媒体报道及其产生的效果,这一结论的获得,部分是通过统计分析主要网络媒体的海量报道数据,了解了东西方媒体报道中的系统性倾向,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科技传媒的关系。在科技媒体报道诠释生命科学技术主题及其文化外延中,要求自律负责的媒体主动提升科技素质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众科学文化提升的目的,共同抵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负面误导。近年来,我国媒体做出大量的“洪氏人人百岁”报道,“张氏绿豆治病”报道,“马氏独创治病”和“李氏道家养生”报道等等,大众媒体在涉及生命话语时,不断表现失常。我们主张科学传媒的专业精神与现实意义,重视它对公众生命话语把握的导向作用。为此,不仅需要鼓励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作用,也要警惕一旦出现媒体运作泛滥,将对生命健康的产生无穷威胁。合理运用信息化时代媒体技术,是生命科技话语掌控,及其影响力施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最后一章概括了四项研究结论:1.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实验中隔离净化培养出来的尤物。2.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至少与意识形态、话语竞争、学者操守、政府作为、资本野心和文化传媒等外界因子具备互动联系。3.现代生命科学的良性发展环境与健康运用背景,取决于上述外部因子的综合平衡。4.生命科学政治研究项目,着力揭示与探讨涉及上述研究因子的平衡艺术。最后,基于目前的初步研究,文末也强调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有待深化,制定了预计的研究框架,即从单一因子的科学相关元素分析,开始侧重二元复合因子分析。

岳颖初[8](2012)在《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给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性,使得网络言论较之传统形式有许多新的特点。网络在保障公民表达自由、实现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表达自由的滥用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一些侵害他人名誉、影响社会稳定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屡屡出现,对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而亟待规范。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来论述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特点以及规制机制。第一部分首先介绍表达自由的历史沿革,进而阐述了网络平台下表达自由的新特点和网络表达自由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理论。第二部分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在规制网络表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对我国产生有益的借鉴,进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第三部分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网络表达自由滥用导致的困境以及我国对网络言论的规制现状和产生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自己对此的建议。

王燕玲[9](2009)在《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与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碘缺乏病目前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甘肃省是中国碘缺乏病重病区之一,本文收集了自全民食盐加碘十多年以来甘肃省碘缺乏病的相关资料,对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和发病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目前全球关注的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的碘营养状况及碘代谢特点进行了研究。在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研究中,应用目前国内最灵敏的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更加科学地评价了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本文还首次在甘肃省开展了大范围的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自1995年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以来,甘肃省儿童碘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尿碘水平一直处于适宜的状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明显下降,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逐年提高,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但到2005年仍未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部分落后地区重点人群的碘营养仍然不足,儿童智力受到了严重损伤,儿童智商值损失高达23个IQ值。2、影响甘肃省碘盐措施落实的主要因素为较高碘盐价格、部分地区碘盐销售网络不健全、群众缺乏碘缺乏病相关知识。3、全民食盐加碘能满足大多数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碘营养需要,但在碘盐措施有效落实地区仍有部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存在碘营养不足;哺乳期妇女乳汁碘与其婴幼儿尿碘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提示乳汁碘可做为评价婴幼儿及母亲碘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低尿碘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增加,建议哺乳期妇女的尿碘应不低于150μg/L。4、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进展存在乡村差别,乡级好于村级,但乡村两级均未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表明碘缺乏病在甘肃省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5、甘肃省碘盐合格率、碘盐覆盖率及合格碘盐食用率逐年上升,非碘盐率逐年下降。2008年居民合格碘盐食用为96.2%,有非碘盐问题的县从2001年的11个县下降到2008年的3个县,从全省水平来看,我省的碘盐措施已得到了有效落实。但是非碘盐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仍很突出。6、甘肃省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薄弱。应用以“家庭主妇-家庭-社区”和“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两种主要健康教育模式,并结合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前后,儿童和家庭主妇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有显着提高,群众的行为转变率也有了提高。7、在碘盐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应急补碘措施能有效的改善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保护下一代免受缺碘造成的脑损伤。

武明玉[10](2008)在《山西面食文化及提高莜麦面条品质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被赋予“面食之乡”的称号。但是相对于山西深厚的面食文化,对它的研究却相当零散;同时对于南方人面食的消费状况比较少的情况,也未见有人做过详细调查;面食中的面条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它制作方便、风味多样,深受各地区人们的喜爱。我国对面条的开发有所发展,但大多集中在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面条,而对以莜麦粉为主要原料的面条研究却很少。同时为满足现代人们健康的饮食需求,也需要开发以莜麦粉为主要原料的面条。本课题对山西面食文化做了一个较系统的整理,同时还研究调查了南方人对面食养生的认识情况,得出通过合适的推广方式可以改变南方人对面食的消费习惯;最后,还对莜麦面条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从流变学的角度对影响莜麦面条品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莜麦面条的不同条件对面条的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莜麦面条的配方为:莜面与白面的比例为3:7,加水量为40%,面团熟化时间为20min。

二、新疆供应碘盐正常地区宗教信仰对摄入碘影响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供应碘盐正常地区宗教信仰对摄入碘影响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中盐甘肃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公司简介
    (二)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三)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问题诊断与分析
三、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三)营销战略SWOT分析
四、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一)营销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市场研究与市场细分
    (三)目标市场评估与选择
    (四)市场定位与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营销战略确定
五、中盐甘肃公司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六、中盐甘肃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公司组织架构
    (二)强化企业文化功能
    (三)加快专业化营销队伍建设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程资源的研究进展
        1.3.1 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化学课程资源
        2.1.3 地方课程资源
        2.1.4 地方化学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2.2.2 化学教学过程论
第3章 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研究
    3.1 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3.4 数据处理及结果统计
    3.5 问卷分析
        3.5.1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使用情况
        3.5.2 学生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兴趣情况
        3.5.3 教师对开发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与态度
        3.5.4 开发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3.6 调查结果总结
第4章 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4.1.1 抓饭
        4.1.2 传统面肥
        4.1.3 穆塞莱斯
        4.1.4 麻糖
        4.1.5 土盐
        4.1.6 面肺子
    4.2 维吾尔族手工文化与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4.2.1 和田桑皮纸
        4.2.2 库车肥皂
        4.2.3 英吉沙小刀
        4.2.4 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
    4.3 维吾尔族农业文化与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4.3.1 草木灰
        4.3.2 苦豆子
        4.3.3 饼肥
    4.4 维吾尔族食疗文化与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4.4.1 桑葚面糊
    4.5 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4.5.1 用面粉净水方法
    4.6 利用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
        4.6.1 教学设计(一)
        4.6.2 教学设计(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参考文献
后记

(6)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状况及不足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局限
    五、写作思路
第一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剖析法轮功取缔前的伪科学
    第二节 法轮功取缔后伪科学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第二章 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与困境
    第一节 国外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国内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伪科学界定研究的困境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伪科学界定标准的探讨
    第一节 伪科学界定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三大界定标准
        一、真理标准
        二、生产力标准
        三、以人为本标准
第四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表现形式、特征与本质
    第一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表现形式
        一、经济与政治诈骗
        二、学术造假
        三、名人迷信
        四、公众科普知识欠缺
    第二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特征与本质
        一、新时期伪科学的特征
        二、新时期伪科学的本质
第五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危害、预防与治理
    第一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危害
        一、对个人层面产生的危害
        二、对国家社会层面产生的危害
    第二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预防与治理
        一、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与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二、强化科技管理、健全科技法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7)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方法与学术背景
    1.1 课题缘起与案例选择
    1.2 立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1.5 科学政治学研究背景
第2章 科学伦理遭遇国家利益:意识形态至上任意突破科学底线
    2.1 黄禹锡崛起过程中蕴涵国家主义特征
        2.1.1 从高高举起到轻轻放下
        2.1.2 GDP曲线上的一个拐点
        2.1.3 黄禹锡事件并非孤立的科学史案例
    2.2 从化学合成胰岛素案例看国家主义特征
        2.2.1 兵团决战挤破急功近利的科研泡沫
        2.2.2 回归科学共同体研究范式收获成果
        2.2.3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拒绝诺贝尔情结
        2.2.4 政治意识指导科研模式完全失败
    2.3 遗传学理论也要服从革命需要
        2.3.1 生物学概念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2.3.2 李森科学说挑动国家政治利益
        2.3.3 遗传学终究只是权争的牺牲品
    2.4 曼哈顿计划中的国家主义特征
        2.4.1 放射医学:核子技术的理想归宿
        2.4.2 原子弹:曼哈顿计划毁灭了生灵
    2.5 我国生命科技史上的国家主义:衰落还是兴起
第3章 西方的进展与东方的失衡:后黄禹锡时代生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3.1 聚焦“孤雌繁殖”:黄禹锡启发了干细胞学术思路
    3.2 二年突破三项干细胞研究纪录的西方学术圈奇迹
    3.3 后黄禹锡时代的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研究成果总汇
    3.4 合成生物学引领人类科技制造首例人造生命雏形
    3.5 缺乏科技敬畏的中国社会技术开发危及生命健康
        3.5.1 粗放型的添加剂技术泛滥在危害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领域
        3.5.2 专业监管缺位下引进的新技术意外加剧了食品安全危机
        3.5.3 技术与资本的内外勾结主导了转基因主粮种植逐利中原
第4章 人格操守影响科学伦理:解读生命科学事件中的精英作为
    4.1 黄禹锡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与行为操守
    4.2 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与反法西斯精英的共同理念
    4.3 近代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事件中的形形色色专业人士
        4.3.1 科学精英的内在人格与学术多元
        4.3.2 阶级斗争年代中的学术精英操守
        4.3.3 科技精英自动畸化沦为行政工具
        4.3.4 科技学术被动畸化成为外交工具
        4.3.5 与奸商为伍出卖灵魂与技术的个体
    4.4 生物科学技术成为政治巨鳄控制政权的玩物
    4.5 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政治博弈中隐现国际巨鳄的背影
    4.6 高中生凭借基础知识关注着转基因粮食的十大疑问
    4.7 生命科学工作者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敬畏言行
第5章 崛起的冲动依托权力的本能:解析生命科学背后的政府作为
    5.1 紧握政府无形之手数年造就黄禹锡“大师”
    5.2 韩国政府力挺模式获得中国科技部极力赏识
    5.3 生命科学中的宗教敬畏得以制衡美国公权机构
    5.4 美国通过制度设计提升科学技术去政治化的水准
    5.5 利用公权约束民间科学狂人冲撞生命科技伦理底线
    5.6 转基因主粮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角色与利益集团诉求
    5.7 巨额税收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能力的主要来源
第6章 资本的欲望:千年生物技术产品史中资本的逐利生存战略
    6.1 光环下的韩国生物医药资本市场集体亢奋
    6.2 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国际资本追逐暴利野心
    6.3 横扫国际生物制品市场的千年资本逐利历史
        6.3.1 国际资本高盛公司捧杀中国企业海普瑞
        6.3.2 外资操控下的农产品制造潜伏隐性危机
        6.3.3 生物技术历史上的童贞交流与人文牧歌
        6.3.4 资本左右下的茶叶生理性依赖成为战略武器
第7章 多媒体时代的话语角力:科学精神与公民素养的平衡
    7.1 黄禹锡事件中的大众媒体角色
        7.1.1 事件发端阶段
        7.1.2 事件发酵阶段
        7.1.3 事件高潮阶段
        7.1.4 事件后续阶段
    7.2 媒体对于生命科技新闻热点选择性关注的统计分析
    7.3 解构MBC商业电视台的从业行为
    7.4 科学文化与传媒在韩国当代生命科技中的作用
    7.5 理性报道生命事件可以引导正面社会效应
    7.6 政府与媒体沟通处于失灵阶段的生命科技应用现况
    7.7 大众媒体急需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科技时代
    7.8 科学传媒的专业精神与现实意义
第8章 总结
附表:黄禹锡事件时间表
附表:2005 年 12 月-2011 年 6 月间黄禹锡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8)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表达自由的释义
        1.2.2 表达自由溯源及发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历史研究方法
        1.3.3 比较分析方法
2 网络环境下的表达自由
    2.1 网络表达的含义
    2.2 网络表达的特点
        2.2.1 网络表达的匿名性
        2.2.2 网络表达的开放性
        2.2.3 网络表达的即时性
    2.3 网络表达的价值
        2.3.1 对个人
        2.3.2 对政府
        2.3.3 对社会
    2.4 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理论
        2.4.1 规制的必要性
        2.4.2 规制的范围和程度
3 世界各国对于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实践
    3.1 美国
    3.2 英国
    3.3 德国
    3.4 新加坡
    3.5 小结
4 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现状和发展建议
    4.1 当前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困境
        4.1.1 侵权言论及淫秽信息
        4.1.2 网络谣言
        4.1.3 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言论
        4.1.4 小结
    4.2 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现状
        4.2.1 立法
        4.2.2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4.3 当前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规制的局限性
    4.4 完善我国网络表达规制的建议
        4.4.1 进一步完善立法
        4.4.2 推行网络实名制
        4.4.3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碘缺乏病的历史
        1.1.2 碘缺乏病分布特征
        1.1.3 碘缺乏致智力损伤的特点
    1.2 国内外碘缺乏病防治与研究进展
        1.2.1 国外碘缺乏病防治现状与进展
        1.2.2 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现状与进展
        1.2.3 甘肃省碘缺乏病流行现状与特征
        1.2.4 碘营养与儿童智力状况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进展及变化趋势研究
    2.1 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及病情变化趋势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甘肃省外环境碘含量
        2.1.3 居民户层次食用盐调查结果
        2.1.4 8-10岁儿童尿碘水平
        2.1.5 8-10儿童甲状腺肿大率
        2.1.6 8-10岁儿童智商
    2.2 历史克汀病病区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及碘盐措施影响因素调查
        2.2.1 甘肃省历史克汀病病区分布特征
        2.2.2 研究方法与材料
        2.2.3 研究结果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碘营养状况及碘代谢特点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调查点选取
        3.1.2 研究对象
        3.1.3 检测方法
        3.1.4 膳食及家中食用盐调查
        3.1.5 质量控制
        3.1.6 血清学调查及血清管理
    3.2 研究点2001—2006年碘盐监测结果
    3.3 新生儿足跟血TSH结果
    3.4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尿碘水平
        3.4.1 婴儿的尿碘水平
        3.4.2 孕妇尿碘水平
        3.4.3 哺乳期妇女的尿碘水平
    3.5 哺乳期女的乳碘水平
    3.6 哺乳期妇女的尿碘与乳碘水平对比
    3.7 哺乳期妇女尿碘、乳碘及其婴儿尿碘水平相关性分析
    3.8 孕妇、哺乳期妇女甲状腺功能
        3.8.1 孕妇、哺乳期妇女T4、TSH
        3.8.2 甲状腺功能与尿碘水平的关系
    3.9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3日膳食回顾性调查
    3.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甘肃省乡村两级碘缺乏病防治对比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抽样方法
        4.1.2 检测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乡村两级碘盐监测结果对比
    4.3 乡村两级8-10岁儿童尿碘调查结果
    4.4 乡村两级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检查结果
    4.5 乡村两级8-10岁儿童智商测试结果
    4.6 乡村两级五年级学生和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甘肃省碘缺乏病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5.1 补碘原则
    5.2 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首选
    5.3 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的依据
    5.4 全民食盐加碘(USI)的益处
    5.5 甘肃省食盐加碘措施落实情况研究
        5.5.1 研究方法
        5.5.2 居民户碘盐调查结果
    5.6 甘肃省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现状及效果评价
        5.6.1 研究方法
        5.6.2 研究点妇女文化程度分布特征
        5.6.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5.7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重点人群应急补碘效果评价
        5.7.1 研究区域概况
        5.7.2 材料与方法
        5.7.3 临夏州外环境碘含量调查结果
        5.7.4 应急补碘前研究地区居民户食用盐情况
        5.7.5 应急补碘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结果
        5.7.6 应急补碘前后重点人群尿碘水平对比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及相关问题讨论
    6.4 研究展望
博士在读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山西面食文化及提高莜麦面条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面食养生及山西面食文化
    第一章 面食文化概述
        1 面食文化的概念
        2 面食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面食养生观
        1 养生
        1.1 养生的概念
        1.2 养生的内涵
        1.3 养生的意义
        2 面食养生观
        2.1 中国的面食养生观
        2.1.1 五谷为养蒸煮食文化的养生观
        2.1.2 原汤化原食
        2.1.3 食素养生
        2.2 国外面食养生观
        2.3 杂粮面食的主要养生作用
        2.4 面食养生禁忌
        2.4.1 面食加工方式与健康
        2.4.2 面食摄入方式与肥胖
        2.4.3 粗粮摄取禁忌
    第三章 山西面食文化
        1 山西面食文化发展的多元因素
        1.1 自然环境因素
        1.2 社会历史因素和面食文化
        1.3 文化因素与面食文化
        2 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及特殊的饮食习俗
        2.1 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
        2.1.1 以小杂粮为主
        2.1.2 品种丰富
        2.1.3 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2.2 山西面食文化的特殊的饮食习俗
        2.2.1 嗜好面食,兼喜汤食
        2.2.2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2.2.3 居家饮食,风俗独特
        2.3 山西面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2.4 山西面食文化中的美学
        2.5 名人典故与山西面食文化
        3 山西面食文化的饮食结构
        3.1 山西人的日常主面食分类
        3.1.1 蒸制面食
        3.1.2 煮制面食
        3.1.3 炸制面食
        3.1.4 汤饭世界
        3.2 调和
        4 山西面食文化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南方人面食养生认识情况调查分析及提高莜麦面条品质研究
    第一章 南方普通民众面食养生状况调查研究
        1 引言
        2 南方普通民众面食养生状况的调查研究
        2.1实验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调查表的制作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2.2 受调查人群面食养生的认识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影响民众面食消费的相关因素
        3.2 杂粮面制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未来面食在南方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提高山西莜麦面条品质的研究
        1 引言
        1.1 莜麦概况
        1.2 山西莜麦面条品质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山西小杂粮的优势
        1.2.2 山西莜麦面条品质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4 研究内容
        2 莜麦面条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原料
        2.1.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筱麦面条的制作
        2.2.2 莜麦面条最佳蒸制时间的测定
        2.2.3 莜麦面条感官评定标准
        2.2.4 莜麦面条的质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莜面与白面的比例对莜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3.1.1 筱麦粉与面粉的比例对筱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3.1.2 熟化时间对莜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3.1.3 加水量对莜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4.讨论
    第三章 结语与展望
        1 结语
        2 本文创新点
        3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新疆供应碘盐正常地区宗教信仰对摄入碘影响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D].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中盐甘肃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张宏伟. 兰州大学, 2017(04)
  • [5]基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努热曼古丽·加帕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6]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D]. 林晓文. 漳州师范学院, 2012(10)
  • [7]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D]. 方益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8]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规制[D]. 岳颖初. 郑州大学, 2012(01)
  • [9]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与防治研究[D]. 王燕玲. 兰州大学, 2009(11)
  • [10]山西面食文化及提高莜麦面条品质研究[D]. 武明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新疆宗教信仰对碘盐正常供应情况下碘摄入量的影响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