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钟韬[2](2021)在《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听觉交互正在打破传统以视觉为主导的汽车交互设计边界,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汽车提示音在驾驶过程中起到关键信息提醒和保障安全驾驶等重要作用,提示音警示性效果以及驾驶情绪会对驾驶行为和决策产生直接地影响。在安全驾驶的目标下,汽车提示音不仅提供了一种直接有效的听觉交互途径,同时在警示提醒、快速反应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更有着视觉交互无法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综述以往有关声音对驾驶行为、决策、反应及情绪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以及提示音对驾驶反应和驾驶情绪的影响,不仅对促进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构建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方法和设计指导原则和保障行车安全等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目前汽车声音设计在汽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设计方法,汽车提示音设计问题较容易被忽略和遮蔽,弱听化状况较为普遍。汽车交互设计人员在进行提示音设计时存在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为了解决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问题,清晰、准确地设计出更符合安全驾驶和听觉体验的汽车提示音,本研究围绕着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做了以下主要工作:(1)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及方法研究。针对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的流程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汽车声音信息系统和声音交互设计特点,结合声音景观理论和组织符号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用于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2)汽车提示音设计实验研究。提示音的警示性和驾驶情绪会对驾驶反应以及驾驶行为产生直接地影响,在紧急情况下反应时间越短表明驾驶员越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确保安全驾驶。汽车提示音设计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提示音对驾驶反应地影响,包括:提示音的警示度对不同方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和提示音情绪维度对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二个部分。汽车提示音的主要功能是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听觉信息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和警示,传递特定的意义以达到安全驾驶目标。为了安全驾驶以及减少设计师在汽车提示音设计时的主观成分,提供更为清晰准确的提示音设计标准,本研究通过对提示音警示度以及提示音情绪对驾驶反应的影响系列实验,分析和讨论了不同类型提示音在频率、节奏、声音速度以及情绪等影响因素下对驾驶反应地影响,初步总结了基于安全驾驶的提示音交互设计指导原则以及设计评价指标。研究结论:(1)汽车提示音设计要将提示音的声音物理属性与提示音的信息意义以及提示音应用情境相结合,从物理参数(技术层)、声音意向和传递意义(正式层)和理解和规范(社会层)这三个层面综合立体地对提示音进行设计及评价。(2)设计警示性汽车提示音,提示音的声音节奏和声音的速度是重要的设计指标。研究表明节奏较快、速度较慢的提示音警示性效果更好,在进行警示性汽车提示音设计时应该选用自然类声音(听标),其警示性意义传递更明确。(3)汽车提示音可以加快驾驶反应,在进行警示性汽车提示音设计的时候,应该选用高频率以及中慢节奏的听标类提示音,同时还应该增加左方位的视觉信息刺激,可以更好地起到加快驾驶反应效果。(4)汽车提示音设计中选用中低频率、低音调和快节奏的提示音会更令人感觉愉悦,中高频率和快节奏的听标类提示音较容易让人兴奋,低频率低音调提示音并且声音传递意义指向明确的提示音让人舒适。(5)提示音刺激下绿色视觉信息下的驾驶反应最快,高频率中慢节奏的提示音与左方位绿色视觉信息可以更好地加快驾驶反应速度。本文创新点:基于声音景观学理论和组织符号学方法构建了汽车提示音声音信息组织框架,提出了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新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实验研究了汽车提示音的警示性效果并提出了警示性提示音设计指标,研究了汽车提示音对不同方位车道的驾驶反应地影响并提出了提示音设计建议,研究了多类提示音情绪维度,对提示音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体验度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设计建议,研究了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行为地影响并得出了结论。

伏佩宣[3](2021)在《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文中提出现代警务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效能,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已成为警务治理领域发展的普遍共识。起初,公安机关沉浸于新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却发现: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陷入“中等信息化陷阱”。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新兴领域,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究其本质而言警务体系能力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学者以警务体系能力的研究视角对这一现实警务运行困境展开深入分析。警务体系能力是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创新型表述,它是各警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各警种单项效能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聚焦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警务体系能力早在警务组织成立之初就已初具雏形,并随着警务模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按照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规律,警务体系能力的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基于科层制背景下的警务体系能力(也可称之为“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和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两个阶段。其中,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是在尝试消除科层制“反攻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并随着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时间序列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N市公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警务大脑”建设的先行试点,在这长达三年的“先行先试”过程,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得非常充分,为分析者更好地洞察警务体系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分析“窗口”。有基于此,笔者以“技术—制度”为理论视角,基于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对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建设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旨在探讨“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命题。既有警务体系能力是基于科层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容易受到科层制背景下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及共识机制的缺失、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封闭和内敛趋向等“反功能”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作为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被技术执行者们赋予“美好想象”,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其陷入了警务治理“困境”。技术执行者们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警务大脑”中的简单嫁接只是单纯地构建了一种基于技术理念的警务体系能力,其仍处于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从N市“警务大脑”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优化和再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有基于此,N市公安局在“警务大脑”建设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合成警务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匹配实现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和警务要素的整合及警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最终,在信息技术与合成警务机制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总之,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暗含着一种网络化逻辑,其在被运用于特定的组织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组织联结问题的空前弹性,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通过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通过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合成警务机制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体化的警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上推动警务组织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其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形塑空间。最终,在“技术—制度”的互构作用下,各警种作战能力达到了有机融合,实现了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贝尔[5](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彭荣荣[6](2020)在《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政府责任理论、信息社会理论为基础,对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明确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探寻构建和完善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查阅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信息管理书籍等,收集国内外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相关文献、政策报告等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采供血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2.专家咨询法选择采供血信息管理和卫生管理领域专家,对访谈提纲设计的合理性提供建议,对后期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进行咨询论证。3.深度访谈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W市4家采供血机构信息科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采供血机构信息安全、权限设置、系统维护、责任主体等相关信息,了解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后期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提供建议。4.规范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访谈信息及文献资料,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求完善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机制的方法和途径。研究结果1.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运行及保障2019年1月W市已建立起覆盖全市的采供血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血液调剂、献血者屏蔽、用血费用报销及血液行政综合管理等4个板块组成。目前,各采供血机构内部血液信息系统均已与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联网,各机构两套系统同时运行。(1)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责任主体市级采供血系统信息系统管理的责任主体是W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承担血液调剂审批等行政综合管理职责;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由血液中心负责。(2)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人员W市16家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人员共36人,其中专职人员15人,占41.67%,兼职人员21人,占58.33%。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信息管理人员均有计算机专业学历,而中心血库则均为临床医学毕业。(3)采供血信息系统经费保障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由W市政府全额出资构建,系统运行前3年由软件开发公司免费维修保养;各采供血机构内部血液信息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自付。(4)采供血信息系统设备设施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的机房按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中B级机房标准构建,设置在血液中心,面积80㎡左右,机房内配置有温湿度监控、防雷系统、气体消防、精密空调等必需设备;各采供血机构自身机房的建设及设备配置均未达到国家标准。2.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1)采供血信息管理未开通采供血业务管理板块,因此无法实现血液采集、制备、检测、报废、储存、出库等整个业务链的管理;未开通献血者招募板块,也无法实现预约献血、献血记录查询及血液检验结果查询等。(2)信息安全管理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等级达到国家三级;根据人员的不同层级和职能系统设置了不同的权限范围,并对账号和密码进行动态管理,系统里的数据不能进行编辑、删除等操作。(3)系统应急管理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的数据未实行全市统一备份,原始数据依然由各采供血机构保存。尚未形成应急管理体系,如应急管理责任机构、相应的职责权限、各采供血机构如何协作、上报流程、应急流程等均是空白。目前仅由市血液中心信息科人员进行过为数有限的几次模拟断网以及服务器宕机的演练。3.机构间协作与管理(1)采供血机构间的协作W市各采供血机构可以共享献血者信息,只要采血点与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联网,就能在采集血液时及时筛选并屏蔽不适宜献血者,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献血者屏蔽板块主要起黑名单屏蔽作用,但目前各采供血机构对血液检验试剂以及检验结果认定标准及屏蔽时限等缺乏统一的规定。血液调剂板块主要为各采供血机构血液调配提供信息,但现今系统上血液调剂板块尚未投入使用,仍是纸质申请调配,且在实际调配操作中因血液编码信息标准不同,故在调配中必须进行编码转换。(2)采供血机构与医院间的协作主要涉及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中的用血费用报销板块,实现无偿献血者异地报销和统一结算问题,但目前还未实现与医院联网,该板块未投入使用。另外,该系统未开发医院临床输血信息板块,因此采供血机构与医院不能共享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查、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液库存等信息,同时,血液预订功能不能实现。(3)卫生行政部门对各采供血机构、医院的管理W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可以通过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查询和监控各采供血机构以及医院的血液信息并进行业务审批。研究结论1.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运行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权利及责任规定不明晰;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专职人员少,中心血库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血液补偿金取消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采供血机构在信息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各采供血机构机房的设施设备未达到国家标准,采供血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未开通采供血业务管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及献血者招募管理功能;血液信息数据未备份,遭遇灾难时数据恢复困难,完善的应急预案未形成,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低。3.采供血机构间协作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血点未全部与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联网,无法筛选不宜献血者;采供血机构间屏蔽标准、血液编码标准不统一;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中血液调剂板块的功能未启动,全市血液调配与联动机制不健全;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缺乏相应功能板块,因此卫生行政部门无法监控和查询采供血机构和医院的全部血液信息。对策建议1.完善W市的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W市各采供血机构取消使用内部血液信息系统,统一使用和完善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该系统由4个板块组成:采供血业务管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行政综合管理、对外公众信息管理。将原献血者屏蔽纳入采供血业务管理板块,用血费用报销纳入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板块,血液调剂纳入行政综合管理板块。2.W市的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运行及保障(1)明确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的责任主体W市卫健委主导,委托市输血协会管理,并明确规定市输血协会应承担的责任、拥有的相关权利及相应的奖惩措施。(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3)信息系统经费保障运行维护费用由W市财政负担。(4)信息系统设备设施机房已按照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中B级机房标准建设,后期维护费用由W市财政负担。3.完善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1)采供血业务管理实现采血点与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联网,筛选不宜献血者;W市卫健委为主体,委托W市输血协会统一规定血液检验试剂、献血者屏蔽标准及屏蔽时限;规范血液信息编码标准。(2)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增加血液库存管理、输血信息管理以及预约用血管理功能,同时实现与医院联网。(3)行政综合管理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和医院血液信息的查询和监控,同时完善全市血液调配与联动机制。(4)对外公众信息管理实现献血者招募以及提供预约献血、献血信息查询及血液检验结果查询等功能,并与微信联通。4.完善血液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设计;完善信息系统权限设置;建立灾难备份中心;完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刘玉磊[7](2020)在《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车载信息技术发展,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交通道路环境和驾驶任务操作,为了应对这种状态,利用技术给予用户良好辅助和信息体验,让驾驶出行变得更加美好,研究警示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警示信号交互问题,具有良好意义,利用情境感知的方法,不断求解,构建警示信号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体验。本文对驾驶情境中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典型风险情境梳理、用户在驾驶情境中的视听特征、感知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差异的特征、警示信号在视听等构成形态上的设计及评估、警示信号在情境下的可视化评估及优化。首先,从警示系统的相关发展历史、工作原理以及警示信号进行了论述和归纳,剖析了警示信号的组成要素以及用户关注的安全要素。对警示信号与用户交互的生理、心理要素进行了阐述,在交互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利用情境感知方法进行探索。还对交互设计方法、典型场景、意象工尺等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情境中典型场景、典型用户画像、主要驾驶任务的梳理,明确驾驶情境中的各要素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用户在驾驶场景中的视觉、视线、听觉等进行了实验探索,提炼出驾驶情境中用户的视听特征,并依据“友好情境需求”原则,以上述两个特征,总结出警示信号的设计目标。其次,将驾驶情境中的风险因子归纳为主动驾驶风险因子、非主动驾驶风险因子,探讨各种风险因子下用户在驾驶情境中所能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与客观风险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警示信号就是对这种差异性感知的弥补,引导驾驶行为降低风险。研究者构建了用户风险程度感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提出用户不需要借助任何警示信号即能得到正确的风险程度感知,是最理想的驾驶情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警示信号在用户感知风险中的介入原则。再次,以驾驶情境中不同程度的风险因子为基础,以驾驶情境中风险感知、风险解决的基本原则提炼出意象工尺评估模型,利用工作坊的形式对视听信号中的语言描述、图形、文字、色彩、动画、声音信号分别进行探索性的设计,获取大批量的设计样本,依次对重要单元进行评估,最终对信号的复合形态进行专家视频评估,推导出警示信号交互形态的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警示信号各层次评估体系。最终整合研究中涉及的情境感知设计体系,给出了具体的情境设计方法。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构建驾驶情境下的高、中、低风险下的警示信号系统交互设计建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崔彤[9](2020)在《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军事战争的到来,单兵作战装备也迎来了十足发展。单兵在作战中的状态已经从小部分个体变为了大范围作战信息局域网中的一部分。灵活便携的单兵作战平板作为信息搭载平台,与态势信息显示界面共同组成了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重要装备因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的功能系统实现和技术实现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界面人机呈现方式及交互系统操作中没有形成合理的设计体系,与较早发展此项研究的美国,法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视觉认知理论,对信息显示系统的人机要素,布局要素,交互要素,视觉显示要素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对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内容功能进行总结梳理,从界面的设计的角度对视觉要素进行分类总结。随后基于视觉认知理论对单兵视觉认知特性进行分析,基于此进一步分析视觉特性在视觉注意-认知-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为后续的研究明确思路和方向,建立单兵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之间的联系。对系统布局,色彩和情感进行调研,以及进行图标特征注意力捕获实验和信息显示界面色彩辨识度实验,获取单兵视觉偏好,为后续态势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可用性提供数据支持。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作战平板布局,交互和视觉设计实践方案,并对其进行可用性测试。本文研究结果将会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方法和支持,对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呈现也可起到参考作用。

赵婷[10](2019)在《物联网下服装行业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于此催生出很多概念和技术,物联网就是其中之一。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许许多多的行业之中,例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医疗等等,许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物联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现实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也促进了企业节约生产时间,便于信息实时传输。但是,物联网技术在给企业各方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面对物联网的迅速崛起,改进和完善原有模式己经成为一种趋势。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优化不仅能够识别出其薄弱环节,而且是企业提高控制效率和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从目前国内和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来看,虽然有很多研究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论文,但是针对物联网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研究相关的论文很少,且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企业,因此以H公司为案例研究物联网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文章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结合H公司的具体案例对物联网下会计信息系统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相关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首先对国内服装行业整个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物联网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服装行业企业运用物联网的意义,引出H公司物联网的应用;之后,通过介绍H公司物联网应用特点以及物联网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的过程,通过对比物联网技术应用前后的关键财务数据来体现物联网技术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存货周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H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在运用物联网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以及安全、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物联网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论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措施。

二、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范围界定
        1.4.1 研究层面界定
        1.4.2 企业类型界定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1.4.4 词汇用语简写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2.1.3 系统工程理论
    2.2 模型方法
        2.2.1 统计分析方法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2.2.3 仿真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4.2.2 数据来源分类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4.5 本章小结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5.5 本章小结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6.5 本章小结
7 实例分析
    7.1 实例介绍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汽车提示音相关研究进展
        1.3.1 声音警示性对驾驶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1.3.2 声音对驾驶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1.3.3 声音对驾驶反应时长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声音情绪对驾驶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梳理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目标与要解决的问题
        1.4.2 论文的组织与框架
第二章 声音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 声音的基本知识
        2.1.1 声音物理维度
        2.1.2 听觉特性
    2.2 声音景观学
        2.2.1 声音景观概念
        2.2.2 声音景观学发展脉络
        2.2.3 声音景观学研究现状
    2.3 声音设计应用研究
        2.3.1 听觉场景分析
        2.3.2 声音交互设计研究
        2.3.3 汽车声品质评价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和方法研究
    3.1 组织符号学
        3.1.1 组织符号学框架
        3.1.2 汽车声音系统的组织符号学框架
        3.1.3 组织洋葱模型
    3.3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分析
        3.3.1 传统产品设计流程分析
        3.3.2 交互设计流程分析
        3.3.3 提示音设计流程研究
    3.4 基于洋葱模型的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
        3.4.1 目标与计划
        3.4.2 需求定义
        3.4.3 原型设计
        3.4.4 测试评价
        3.4.5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洋葱模型
    3.5 需求提取的组织符号学方法
        3.5.1 问题清晰法
        3.5.2 语义分析法
        3.5.3 规范分析法
    3.6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分析及需求提取案例
        3.6.1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分析
        3.6.2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提取案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提示音警示性研究
    4.1 汽车提示音分析
    4.2 汽车提示音警示性分析
    4.3 提示音的警示性测评实验
        4.3.1 实验被试人员
        4.3.2 实验环境及设备
        4.3.3 实验材料
        4.3.4 实验方案
        4.3.5 实验具体步骤
        4.3.6 实验流程
        4.3.7 实验结果
    4.4 警示性评测实验讨论
    4.5 警示性评测实验结论
第五章 汽车提示音对中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设计背景
    5.2 提示音警示性对中位车道的视觉反应实验
        5.2.1 实验被试人员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声音刺激材料和视觉刺激材料
        5.2.4 中位车道实验方案
        5.2.5 实验步骤
        5.2.6 实验流程
        5.2.7 实验结果
    5.3 中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讨论
    5.4 中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结论
第六章 汽车提示音对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6.1 汽车提示音对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
        6.1.1 实验被试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材料
        6.1.4 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方案
        6.1.5 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具体步骤
        6.1.6 实验流程
        6.1.7 不同方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结果
    6.2 左中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综合讨论
    6.3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汽车提示音情绪维度评测研究
    7.1 实验设计背景
    7.2 汽车提示音情绪维度评测实验
        7.2.1 实验被试人员
        7.2.2 相关实验设备
        7.2.3 实验提示音材料
        7.2.4 实验方案
        7.2.5 实验具体步骤
        7.2.6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流程
        7.2.7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结果
    7.3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讨论
    7.4 实验结论
第八章 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8.1 实验设计背景
    8.2 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
        8.2.1 实验测试人员
        8.2.2 实验环境及设备
        8.2.3 实验情绪诱发视频材料和听觉视觉刺激材料
        8.2.4 实验方案
        8.2.5 实验具体步骤
        8.2.6 实验流程
        8.2.7 实验结果
    8.3 实验讨论
    8.4 实验总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
        1.2.2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研究
        1.2.3 警务效能研究
        1.2.4 已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1.3.1 个案研究
        1.3.2 N市公安局图景
        1.3.3 个案进入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难点
2 理解警务体系能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警务体系能力的概念解读
        2.1.1 体系
        2.1.2 警务体系
        2.1.3 体系能力
        2.1.4 “警务体系能力”的释义
    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2.1 理论基础:“技术—制度”的互构论
        2.2.2 分析框架:技术执行
3 既有警务体系能力的“反功能”
    3.1 在分割中协同:动力不足与共识机制的缺失
        3.1.1 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
        3.1.2 警种分工过细导致共识机制的缺失
    3.2 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3.2.1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取向
        3.2.2 警务在综合治理的显性取向:开放与整合
        3.2.3 一种“暗存”的反向运动:封闭和内敛趋向
    3.3 小结:“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4 “警务大脑”: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
    4.1 “警务大脑”初期架构及新技术之期望
        4.1.1 “警务大脑”的初期架构
        4.1.2 新技术之“美好想象”
    4.2 治理“乌托邦”:基于技术实体警务体系能力的现实困境
        4.2.1 工作增负:技术的有效性困境
        4.2.2 孤岛现象:警务治理的内卷化困境
        4.2.3 虚拟的美丽:警务治理的“唯技术主义”困境
    4.3 小结:组织表面秩序下隐藏着巨大的无序
5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1 制度匹配:合成警务机制的确立
        5.1.1 信息资源整合:从分散走向共享
        5.1.2 组织结构整合:综治警务一体化
        5.1.3 警务要素整合:“情指行”一体化
    5.2 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2.1 技术制度调适:警务流程再造
        5.2.2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5.3 小结: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6 技术与制度的互构: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6.1 信息技术: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6.1.1 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6.1.2 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6.2 合成警务机制: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形塑
        6.2.1 宏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警务模式
        6.2.2 中观层面: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6.2.3 微观层面: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
    6.3 小结:技术与制度的互构
7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三维信用论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一)信任
        (二)信用
        (三)政府信用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一)文化定位
        (二)制度定位
        (三)平台定位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6)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机制研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管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1 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2 采供血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3 信息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现状
    1 信息系统责任主体与资源配备现状
    2 采供血信息管理现状
    3 血液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4 机构间协作及管理现状
第四章 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系统责任主体与资源配备中存在的问题
    2 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部分功能缺失
    3 血液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 采供血机构间协作中及卫生行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构建和完善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
    1 明确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总体目标和责任主体
    2 强化采供血信息系统运行保障措施
    3 完善市级采供血信息系统管理
    4 完善血液信息安全管理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的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国内外血液信息管理的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基础
        1.2.1 驾驶员研究现状
        1.2.2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1.2.3 车载信息警示系统现状
        1.2.4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
        1.2.5 面向自动驾驶的驾驶体验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第2章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概述
        2.1.1 车载警示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2.1.2 车载警示系统的原理
        2.1.3 警示系统中的信号系统
    2.2 驾驶者人机要素
        2.2.1 人机工程中的身体要素
        2.2.2 驾驶者心理、知识要素
    2.3 交互设计与情境感知理论
        2.3.1 交互设计理论
        2.3.2 情境感知理论
    2.4 论文相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驾驶情境下的特征分析
    3.1 驾驶情境中的典型场景
        3.1.1 司机驾驶场景实验
        3.1.2 驾驶场景结论及典型用户画像
        3.1.3 驾驶任务分析
        3.1.4 驾驶过程中的情境感知路径
    3.2 驾驶场景中的视听实验
        3.2.1 驾驶员视觉信号实验
        3.2.2 驾驶员听觉信号实验
        3.2.3 驾驶过程中视线跟踪实验
    3.3 驾驶员的视听警示信号感知和视线下的信号设计要求
        3.3.1 警示信号形态组成和分析
        3.3.2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设计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境中风险因子及警示信号感知研究
    4.1 驾驶情境中风险因子研究
        4.1.1 主动驾驶风险研究
        4.1.2 非主动驾驶行为风险
    4.2 用户感知驾驶风险程度研究
        4.2.1 风险因子与风险程度感知关系分析
        4.2.2 典型驾驶情境中风险度感知研究
    4.3 视听警示信号研究
        4.3.1 现有车载警示信号梳理
        4.3.2 视听警示信号与驾驶风险度感知关系
    4.4 警示信号的认知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形态设计研究
    5.1 基于风险情境的警示信号设计方法
        5.1.1 基于风险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求解思路
        5.1.2 风险情境转换和整合方法
        5.1.3 情境感知下风险处理行为对警示信号的需求
        5.1.4 警示信号内容与形态设计方法
    5.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框架
        5.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流程
        5.2.2 现有警示信号分析与信号功能
        5.2.3 警示信号系统概念与框架
    5.3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形态认知设计
        5.3.1 警示信号中描述语言设计
        5.3.2 警示信号中的视觉符号认知设计
        5.3.3 警示信号中的听觉符号认知设计
        5.3.4 驾驶情境中警示信号的多通道装配设计
    5.4 情境中的警示信号的设计评估
        5.4.1 评估方法
        5.4.2 评估测试指标
        5.4.3 评估测试过程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1 面向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框架
        6.1.1 以情境为中心的数据捕捉信号采集系统
        6.1.2 符合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系统
        6.1.3 文化背景下的警示信号认知系统
        6.1.4 警示系统中用户反馈行为搭建
        6.1.5 高效清晰的警示信号阈值系统设计
    6.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方法框架
        6.2.2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实验志愿书
附录2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的相关问卷调查
附录3 :车载警示系统提示语评估问卷调查
附录4 :车载警示系统警示图标评估问卷调查
附录5 :车载警示信号可用性指标列表
附录6 :车载警示信号情境适应性指标列表
附录7:其它(序号标注按照原有章节中图片的标准格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兵信息化装备发展研究现状
        1.2.2 战场态势信息界面发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方法和路径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要素
    2.1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概述
        2.1.1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
        2.1.2 作战态势信息系统特征
        2.1.3 作战态势信息系统功能特征
    2.2 信息显示系统设计要素分析
        2.2.1 布局要素
        2.2.2 界面信息要素分析
        2.2.3 界面色彩元素分析
        2.2.4 界面交互元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态势信息界面设计与视觉认知
    3.1 态势信息系统视觉认知机理
        3.1.1 视觉认知机理
        3.1.2 态势信息系统认知特征
        3.1.3 态势信息系统中的视觉认知问题
    3.2 视觉选择注意与态势信息界面
        3.2.1 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
        3.2.2 态势信息界面中的视觉选择注意
    3.3 认知负荷与态势信息界面
        3.3.1 认知负荷影响模型
        3.3.2 认知负荷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要素
    3.4 态势信息显示设计与视觉认知交互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视觉认知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界面研究
    4.1 单兵视觉偏好调研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及流程
        4.1.3 目标用户分析
        4.1.4 单兵视觉认知偏好问卷调研
        4.1.5 用户访谈
    4.2 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界面图符特征实验研究
        4.2.1 图符特征设计注意捕获实验
        4.2.2 验证实验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界面图符色彩实验研究
        4.3.1 态势信息图表色彩分析与提取
        4.3.2 态势信息界面地图背景色彩分析与提取
        4.3.3 态势地图色彩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研究
        4.3.4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策略
    5.1 单兵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
        5.1.1 态势信息界面结构及设计流程
        5.1.2 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要素
    5.2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策略
        5.2.1 布局设计
        5.2.2 图符设计
        5.2.3 色彩设计
        5.2.4 系统交互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实践
    6.1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背景
    6.2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交互设计
        6.2.1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布局设计
        6.2.2 态势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6.2.3 态势信息系统交互原型设计
    6.3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设计
        6.3.1 界面图符设计
        6.3.2 界面组件设计
        6.3.3 界面视觉效果设计
        6.3.4 作战平板按键设计
    6.4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评估
        6.4.1 评估目的
        6.4.2 评估方法
        6.4.3 界面操作区域的可达性分析
        6.4.4 界面信息显示的高效性评估
        6.4.5 可用性测试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单兵视觉偏好调研问卷
    附录B 色彩实验区分度调查
    附录C 图符特征注意力捕获实验图片素材
    附录D 态势地图色彩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素材图片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10)物联网下服装行业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物联网相关概念及应用领域
        2.2.2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
        2.2.3 会计信息化
    2.3 物联网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
        2.3.1 物联网促进业务财务一体化
        2.3.2 物联网提升会计数据准确性
        2.3.3 物联网使得数据传输跨时空
3 物联网下服装行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3.1 物联网基本结构与关键技术
        3.1.1 物联网基本结构
        3.1.2 物联网关键技术
    3.2 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3.2.1 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
        3.2.2 服装行业物联网应用分析
    3.3 会计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3.3.1 会计信息系统架构
        3.3.2 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流程
    3.4 物联网下服装行业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成效
        3.4.1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水平
        3.4.2 提升会计信息传递与沟通能力
        3.4.3 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4 物联网下H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H公司基本情况
        4.1.1 H公司简介
        4.1.2 H公司物联网实施现状
        4.1.3 H公司物联网特点
        4.1.4 物联网实施前后财务状况分析
    4.2 物联网下H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情况
        4.2.1 会计信息采集与传输
        4.2.2 会计信息处理
        4.2.3 会计信息存储
    4.3 物联网下H公司会计信息系统问题分析
        4.3.1 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系数较低
        4.3.2 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不力
        4.3.3 硬件及软件保护不当
        4.3.4 缺乏统一的标准
        4.3.5 采集和传输信息不准确
        4.3.6 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低
5 物联网下H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优化建议
    5.1 提升财务人员综合能力
        5.1.1 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5.1.2 重视财会员工教育并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5.2 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作用
    5.3 加强物联网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控制
        5.3.1 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
        5.3.2 改进物联网技术
        5.3.3 结合RFID技术保障登录安全
        5.3.4 加强设备及网络的维护
    5.4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4.1 建立统一的标准
        5.4.2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5.4.3 强化政府监管和引导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D]. 钟韬.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3]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D]. 伏佩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6]W市采供血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研究[D]. 彭荣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D]. 刘玉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D]. 崔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物联网下服装行业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赵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快速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