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维论文学历论

教育部不维论文学历论

问: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你支持吗?
  1. 答: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的几条要求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其中“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这两条内容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条要求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淡化了学历和论文的作用,不只以学术头衔论教师地位,这样做能够打击处于垄断地位的学阀,而且对于高校的治理与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一步棋。对于这两项要求,小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下一步能否顺利执行。
    一、当前学术圈太过于注重论文,奖项,学历,职称,这显然有些本末倒置。
    由于现在学术圈内过于注重论文的风气,导致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很明显是本末倒置了。很多人努力的方向都不是潜心科研,而变成了发表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但是科研水平才是根本,发表论文只是结果。努力的重心有了偏差,往往会引发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不合理的现象。
    二、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落实政策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虽然当前方案的要求是淡化论文与学历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以后学历与论文会失去作用。如果有地方在落实政策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完全消除了论文与学历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小编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如何完美的落实这两项要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顺利执行,将是学术圈内的一大进步,如果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反而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弊端。大家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与讨论。
  2. 答: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个人是十分支持这种行为的,其实有一些条条框框,反倒把人才都限制死了,所以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3. 答:我不支持这样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会打击科研人和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产生。
  4. 答:我支持,因为人各有所长,只以学历、职称和论文奖项评价教师是有失公正的,应该多方面去考虑评价。
  5. 答:我是支持的,因为我觉得评价一个人不能单单只看一部分的成就,要综合考虑。
问:教育部规定不得为追求论文国际发表而丑化中国?
  1. 答:是的,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
    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
    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扩展资料:
    《意见》强调:
    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加强学风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
    要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是的,具体内容如下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
    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
    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问: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那还能怎么评价?
  1. 答:除了论文数量外,“学术著作”,“科研成果转换”都成为评价科研水平的标准。有教育部官员提到,这次的学科评估调整,关键在于破除以前以教授头衔,教授学历,教授职称来评估学术水平弊端,打破了以前唯论文数量的评估标准,增加了更多像“学术著作”,“技术成果转换”等新考核标准,建立一个更加多维多元的科研水平考核标准。同时考核范围将国内学术期刊和海外学术期刊相结合,鼓励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将学术成果而不是论文数量作为考核标准,是这次新规最大的变动。
    这次的新规也将激励高端人才的快速高效流通,也避免人才过度从中西部地区流失。一方面不断把各学科的骨干性教授和科研人员选拔出来,不再设置骨干教授的名额,着重注重质量也是数量。另一方面,对科研成果的产权进行清晰的划分,既要保证科研人员得到很好的激励,也要保证科研成果不会被过度,重复性使用,成为部分科研人员敛财的手段。
    还有重视科研人才梯队的培养,不仅鼓励科研教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将教学质量和上课时间纳入考核标准中,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专业的教授指导,避免因为过度执着于科研工作,导致人才梯队的断代。同时提高骨干教授教学时间和工资待遇的激烈,让教授更有意愿,参与教学工作。
    对于大学来说,规定也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核算标准,避免科研人员被过多的数据报表和审批耽误时间,提高对科研技术的量化能力,通过大数据进行更好更公平的激励和补助政策。同时科研院校要减少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进校活动,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
教育部不维论文学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