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dows Mailslot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

基于Windows Mailslot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

一、基于Windows邮槽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涓[1](2021)在《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集成电路芯片中数模混合电路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导致行业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需求迫切。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是用于测试芯片电路功能、电特性,以及电学参数的自动测试设备。控制软件平台属于测试系统的软件组成之一,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提供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的测试程序开发界面,供用户完成测试程序、测试流程、测试参数的设置;(2)控制驱动软件实现芯片的测试,并获取测试结果。控制软件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可以满足不同芯片的测试需求,同时在软件设计上,应该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进行开发。本文选用Python作为开发语言,使用QT界面库,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需求实现了界面友好、功能完备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原理,从功能、性能和人机交互三方面分析控制软件平台的需求,提出了可定制流程的测试程序开发方式解决测试需求可变性大,测试需要调度的资源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测试参数间关系,通过提取通用测试参数和特有测试参数,采用抽象数据类型描述各类参数和测试步骤,解决可设置参数数量多,类型有重复的问题,解耦参数间的复杂关系。(2)分析测试流程执行原理,构建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模型,依据执行器功能实现功能模块划分。采用有向图结构实现可定制流程的描述,解决了控制可定制流程执行顺序的难点。(3)设计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调试模块,支持跨断点调试、单步调试、逐过程调试的方式对已开发的测试程序进行验证,采用异步机制实现调试模块的开发,丰富控制软件的功能,提高了测试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针对软件模块化程度不高、耦合性强的问题,采用整洁架构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并在整洁架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插件化架构的思想,采用框架/插件开发方式实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已完成了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并对软件各模块进行了单元测试,测试和验证的结果表明控制软件平台功能已实现本文设计需求。

张震[2](2021)在《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及避障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化工行业安防领域有害、可燃气体泄漏会导致各种安全隐患,传统安防检测大多数尚处于人工巡检阶段。本文针对传统化工行业安防巡检存在的人身安全、漏检以及生产效率等问题,设计一种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充分将巡检、控制及监控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巡检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按照机器人的设计需求,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安防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化工安防巡检存在的安全、漏检等问题,结合模块化设计思想,确定该系统的总体方案和相关算法。其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系统,主要包括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等。其中在电源方面,使用锂电池作为电源,并设计多个电源转换电路为外设应用;在数据采集方面,以ARM处理器为主完成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语音报警等,并完成部分电路PCB图的绘制。再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软件系统,本文在底层控制中,采用移植的μC/OS-III实时系统为主控制器核心,对控制任务进行划分,设计相应功能的流程图;在数据通信方面,应用串口数据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协议,完成数据的串口和网络传输;同时利用开源Mjpg-streamer视频流服务器在树莓派(Raspberry Pi)上实现USB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传输,实现上位机监控系统远程监控。最后,对安防巡检机器人进行避障算法的研究。本文针对机器人在静态障碍物环境中随机出现动态障碍物情况,提出一种改进A*算法与改进人工势场法结合的混合算法,成功解决遇到动态障碍物无法避障的问题。本文仿真并验证了该混合算法的可行性,不仅避障有效,缩短了运行时间,而且提高了路径规划质量。

唐睿[3](2020)在《基于ARM9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和浩特铁路局的通信机房也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配合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承担起环境监控、安防和事故调查取证等作用。但当前铁路局沿线无人机房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几个缺陷,一是长时间不间断地采集视频,对存储设备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存储磁盘的损耗也非常大;二是视频存储过程中,对传输带宽要求非常高,占用了大部分的传输资源;三是存储视频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对于事故调查取证非常地费时费力。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铁路沿线无人机房的地位和工作特点,对视频监控系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对机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能够保证维护人员能随时查看机房图像和设备工作状态;二是当机房出现异常活动时,对事件进行视频存储,方便后期的调查取证,进行事故分析和责任追究。本文根据其需求,设计出一款以微处理器ARM9、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以及OpenCV计算机视觉技术为核心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目标动态检测以及标定跟踪算法实现只有在有活动对象的时候才对视频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本地存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存储的冗余信息,做到更有效地存储,在节约存储空间的同时降低视频存储的传输带宽。本文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易移植性以及设备性价比,在硬件选择和系统兼容性上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款符合需求的嵌入式系统架构,以ARM9/S3C2440微处理器模块为核心,搭配电源供电模块、USB摄像头、网口通讯模块、SD存储模块及其他功能模块来实现本视频监控系统功能。2.在考察了市面上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后,选取和设计了一套高效、可靠且性价比高的视频监控系统硬件组件,并充分考虑各模块间的干扰、系统的兼容性进行电路设计。3.设计了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程序和同时对移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优化。最后在完成视频监控系统所需的功能设计后,对该系统进行设备调试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本次系统设计的所有硬件功能模块都能正常工作,视频采集实时性良好,没有明显的时间滞后问题,在实时交互过程中图像采集显示的效果基本符合标准;同时在监控目标区域内,仅当物体移动时才保存视频数据,并在视频中对其进行标记和跟踪。这样该视频监控系统大大减少了存储损耗,降低了图像处理时间和传输带宽。

任武昆[4](2020)在《基于次声波的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已成为目前油田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因素。目前,随着我国各大主力油田相继进入开采和生产的中后期,由于套管腐蚀、穿孔等套管缺陷影响油井井筒完整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其中以套管泄漏缺陷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常规的套管缺陷检测技术检测效率低且安全性差。研究一种高效、可靠的新型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成为套管缺陷检测的新方向。本课题对次声波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常用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的特点和缺点,归纳了常见套管缺陷的类型和产生原因,并确定了油井套管泄漏缺陷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了基于次声波的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检测原理、方法和检测步骤,并且设计了实现该技术的检测系统。具体的检测方法就是将不同压力组合下采集的次声波回波信号进行比较,找到差异,根据算法识别套管缺陷并进行定位。检测系统分为基于STM32开发的井口采集控制器和基于Qt Creator开发的上位机两部分,井口采集控制器的功能包括控制声爆发生产生次声波,回波和压力信号的采集及与上位机进行通讯;上位机的主要功能包括与井口采集控制器进行通讯,对上传的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和标记缺陷位置。最后,在模拟井上对该技术及其系统进行测试,以阀门模拟套管缺陷,完成了测试工作,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际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次声波的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及其实现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和判断油井套管泄漏缺陷位置。本课题研究的检测技术与系统具有高效、安全和测量准确等特点,能够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能够提高油井的开采效率和生命周期,在油井井筒完整性检测和维护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少伟[5](2019)在《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车联网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车联网车载终端是车联网系统建立的基础,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通信的桥梁,车载终端需具备多种信息交互、快速数据处理及功能扩展等功能。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现存车联网车载终端文献进行研究,在201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下,提出了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的研究。双系统为嵌入式Linux系统和Android系统,由嵌入式Linux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应用、调度应用;由Android系统为用户提供娱乐应用,双系统运行的物理环境是两块同型号实验板,并分别配备触摸屏。车载终端主要实现踏板数据有效性判定、定位数据热备、行车数据上传至云端、下载云端的交通协调信息、导航、影音播放等功能,由双系统处理器实验板、4G模块、双模定位模块、蓝牙/WiFi模块、GPS定位模块等部分构成。在车载终端设计时,首先依据ISO26262标准中的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对车载终端进行分析,确定车载终端硬件架构与风险处理策略。然后对车载终端的各功能模块相关接口进行设计。之后对车载终端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定制,增添/删减嵌入式Linux系统Kernel驱动文件,使嵌入式Linux系统能够支持相关功能模块;Android系统在内核定制的前提下修改File System源码,使Android系统更符合车载环境。最后对车载终端的应用程序进行设计,在嵌入式Linux系统内通过建立进程方式实现风险处理程序和车载终端与云端的数据交互程序同时运行,并将关键信息显示在QT/E界面内;在Android系统中设计监听程序,通过对Android UI界面按键、CAN通信、串口的监听实现语音控制、定位数据热备和第三方应用的跳转,由第三方应用提供导航和娱乐服务。最后对不同系统的实验板分别进行实物测试,通过模拟车联网通信数据,验证车载终端通信能力及目标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行,电路设计合理,达到预期目标,该成果对促进我国车联网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严发鑫[6](2019)在《基于OMAP-L138的有限空间内语音源信号提取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有限空间的建筑物内,多人所产生的混合语音信号不仅包含了所需的一路纯净语音源信号,还受到背景噪声和混响的干扰,致使语音源信号质量退化,可懂度和清晰度下降,人耳不易辨识,因此有必要研究带噪混合语音信号中期望的纯净语音源信号提取问题,然而研究通常偏向于算法研究,缺乏对算法移植的研究,特别是在双核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上的算法移植研究。本文研究带噪混合语音信号的盲源分离算法,并基于OMAP-L138双核DSP研究算法移植。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1)对带噪混合语音信号盲源分离过程中的预处理降噪、盲源分离、后处理去混响三个阶段的算法分别进行研究。在带噪混合语音信号盲源分离之前,必须先提高信噪比,同时尽可能减小降噪过程中的语音失真,以保证盲源分离的精确性,为此本文采用基于连续噪声功率谱估计的改进功率谱减法降噪,通过仿真比较验证了其适用于盲源分离的预降噪。对降噪混合信号盲源分离时,为解决基本自然梯度算法白化运算复杂,容易带来误差,并且迭代选用固定步长难以满足收敛变快、稳态误差变小的问题,本文提出不需要白化且步长能自适应的改进自然梯度算法,仿真验证了其性能较基本自然梯度算法有改善。盲源分离得到的语音源信号中残留成分以混响为主,为充分抑制残留成分,本文提出引导频谱滤波和维纳滤波相结合的算法,通过仿真比较验证了其具有较好的残留成分抑制能力,语音源信号较纯净。(2)在OMAP-L138开发板上移植并优化算法。搭建带噪混合语音信号处理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算法移植过程由开发、编译、调试、固化四个阶段构成。开发阶段ARM(Advanced RISC Machine,高级精简指令集机器)用于控制DSP的运行和开发人机界面,DSP用于算法的运算,ARM与DSP交互命令和数据;编译阶段构建系统工程目录,通过Makefile文件对系统工程编译;调试阶段在ARM端和DSP端分别使用GDB(GNU Debugger,调试器)和CCS(Code Composer Studio,代码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对系统工程动态调试,固化阶段根据系统工程的执行方法编写启动脚本文件并设置为Linux的启动项。通过运行固化好的系统工程得到处理结果,最后通过移植与仿真的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移植算法的处理结果良好,移植算法的整体时间复杂度合理。

吴旭东[7](2013)在《舰船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船舶综合监测及操控系统开发”主题项目,子课题“船舶机舱自动化集成系统和数字平台装备”。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嵌入式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舰船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舰船监控系统支撑平台朝着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在舰船设备,特别是软件平台的自主创新研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都靠引进。本课题主要对舰船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的设计做了相关研究与探索,并初步设计出来一个基于Windows系统的具备一定功能的支撑平台。在对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对舰船监控系统的结构功能作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支撑平台的功能需求,并依据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出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2)分析了支撑平台设计过程中所主要涉及到的关键技术。(3)从平台元器件图形模块库的开发、资源编辑器对元器件图形模块的编辑管理等方面,对支撑平台的图形界面组态功能做了具体介绍。元器件图形模块的开发是从图形对象模型和动画对象模型两方面展开的,最后在不同条件下为图形对象设定一种或多种动画链接,完成了元器件图形模块的封装。(4)对支撑平台的数据流程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到平台的数据存储策略,进而确定平台数据库的结构和组成。本支撑平台主要包含四个数据库,其中变量管理数据库、报警历史数据库和用户管理数据库等后台数据库是传统数据库,而平台的核心数据库是内存实时数据库。(5)建立了内存实时数据库,满足了支撑平台的实时性要求。(6)以主机监控系统、发电机监控系统、锅炉监控系统和报警模块为例,从监控界面的在线搭建和可视化数据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平台的软件功能的整体实现。平台不但具备了变量信息的在线查看、修改等功能,还具有报警提示功能,使监控系统界面能客观、智能的反映现实设备或系统。(7)从系统拓展和未来升级的角度,为平台设计了相关开放式系统接口,主要包括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接口、数据通讯接口和视频监控系统接口等。

王位杰[8](2011)在《虚拟调试环境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软件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以及软件规模和软件复杂度的增加,软件调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逐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制约瓶颈。程序调试越来越需要依赖复杂的现场环境,而开发人员不可能在现场进行程序设计和调试,现场设备也不允许由开发人员任意使用。得不到相对充分调试的软件现场调试时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导致开发人员长期忙于现场调试和现场维护;并且现场调试具有破坏现场设备甚至引发生命安全的风险。在程序开发阶段提供一个虚拟调试环境(Virtual Debugging Environment, VDE)势在必行。虚拟调试环境面向被调试程序,以被调试程序的调试需求为目标,充分考虑现场环境,最大逼真度的模拟各种场景和条件下的现场环境及现场设备,产生调试需要的数据,然后传递给被调试程序使其完成调试。在现场调试之前尽可能的将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使软件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再到现场进行调试必然会缩短现场调试和维护时间,早日交付软件,从而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企业的荣誉。本文对虚拟调试环境进行了原理性的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分析程序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指出虚拟调试环境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②给出虚拟调试环境的概念和定义,提出在虚拟调试环境下进行软件调试应当遵守的原则。分析其系统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给出其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③结合具体的调试需求实例,研究和探讨了虚拟调试环境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数据源、数据通信、配置与管理等模块。对调试策略进行了分析。④借助于具体的技术和调试需求实例,对如何实现虚拟调试环境进行探讨,分析实现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给出相关的通用模块。

王东[9](2011)在《恶意代码虚拟执行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意代码变种和新型恶意代码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恶意代码遏制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恶意代码分析技术是恶意代码遏制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分析恶意代码的数据和行为,可以生成唯一标记该恶意代码的特征,使用该特征可以快速遏制恶意代码。恶意代码分析人员面对的是二进制程序,对其的分析技术主要有两类:静态二进制分析技术和动态二进制分析技术。在恶意代码分析和反分析的对抗中,静态二进制分析技术的应用限制越来越大,现今主要采用动态二进制分析技术。目前的动态二进制分析技术有指令模拟器、程序调试、程序沙箱、虚拟机软件。指令模拟器采用软件模拟CPU来进行指令执行,运行效率极低;程序调试需要分析人员的全程参与,无法实现分析的自动化;程序沙箱强制隔离资源,容易被检测到,在检测到沙箱后恶意代码会立即停止恶意行为;虚拟机软件解决了指令模拟的效率问题,但由于面向的是CPU指令,因此虚拟机软件无法针对具体程序进行监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恶意代码虚拟执行分析方法。具体的说,本文提出将指令动态编译和指令本地执行相结合,实现对恶意代码程序指令的虚拟执行,在此基础上通过脚本文件实现对程序指令自动化监控分析方式的控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深入研究现有各种类型恶意代码的攻击技术,分析现有恶意代码二进制分析技术和现有分析软件存在的缺陷;2.详细讨论了基于指令动态编译的恶意代码虚拟执行分析系统(即BinMount原型系统)的设计方案;3.对原型系统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脚本解析、指令解析、指令编译、指令监控分析、系统调用监控分析、系统回调监控等;4.对原型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表明BinMount原型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杨婷[10](2010)在《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由于病毒、蠕虫、僵尸网络等恶意代码的出现和发展,信息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随之出现的恶意代码分析检测技术,包括特征码扫描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检测工作,但仍无法避免各自的缺陷。于是,迫切需要一种恶意代码的分析检测手段对恶意代码进行详尽的分析。本文研究恶意代码种类及特征,充分讨论各种分析检测方法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监控系统调用以及重要内核数据来获取一段可执行代码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检测其是否是恶意代码。这种技术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已知的、未知的恶意代码;有效应对各种变异或加壳的恶意代码;有效检测恶意代码的隐藏行为;可以自动分析恶意代码行为;生成详细的行为分析报表,作为判断以及进行进一步分析的依据。本文研究恶意代码的用户态行为分析、内核态行为分析等技术,完成了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包括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中断处理模块、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通信模块、用户界面五个模块。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以监控系统调用为技术核心完成二进制可执行代码的用户态行为分析,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通过监控SSDT等重要内核数据完成二进制可执行代码的内核态行为的分析。中断处理模块、通信模块为这两个模块分别提供下层的支持和上层的交互接口。中断处理模块完成设置隐蔽断点的功能,从而为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提供系统调用断点处的上下文信息。用户界面生成分析日志,并返回所有的分析检测信息呈现给用户。在完成了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后,使用不同类型的二进制可执行代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能获得多个样本的大量行为信息,包括具有典型恶意代码特征的隐藏行为。该系统生成样本完整、全面的分析结果,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多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判断样本是否是恶意代码,提高了准确性,并克服了单一特征码扫描、完整性检测无法检测未知恶意代码的缺陷。

二、基于Windows邮槽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indows邮槽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概述
        2.1.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方法
        2.1.2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原理
        2.1.3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组成
    2.2 控制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性能需求分析
        2.2.3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2.3 控制软件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3.1 控制软件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2.3.2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方案
        2.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程序开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视图层和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3.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布局
        3.1.2 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方法
        3.1.3 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3.2 实体层设计与实现
        3.2.1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设计
        3.2.2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实体实现
    3.3 用例层设计与实现
        3.3.1 实体管理模块
        3.3.2 业务逻辑模块
        3.3.3 数据及等式解析功能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与实现
    4.1 执行器模型实现方法
        4.1.1 测试流程执行原理
        4.1.2 测试流程分析
        4.1.3 执行器模型构建
    4.2 功能软件交互模块的实现
        4.2.1 驱动软件模块交互
        4.2.2 向量编译软件模块交互
    4.3 执行器调试模块实现方法
        4.3.1 调试功能的设计
        4.3.2 调试模块的实现
        4.3.3 人机交互模块断点处理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软件平台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测试方案
    5.3 性能测试
        5.3.1 运行时间
        5.3.2 占用内存
    5.4 功能测试
        5.4.1 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验证
        5.4.2 数据及等式解析模块的功能验证
        5.4.3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功能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及避障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防巡检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人避障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安防巡检机器人总体设计方案
    2.1 安防巡检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案
    2.2 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理念
    2.3 系统核心器件分析与选型
        2.3.1 微处理器芯片分析与选型
        2.3.2 传感器的分析与选型
        2.3.3 电机的分析与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防巡检机器人硬件设计
    3.1 微控制器核心电路
    3.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 电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3.4 传感器信息采集电路设计
        3.4.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4.2 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3.4.3 燃气检测电路设计
        3.4.4 甲醛采集电路设计
        3.4.5 超声波避障
    3.5 语音报警电路设计
    3.6 电池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防巡检机器人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安防巡检机器人软件设计框架
    4.3 机器人底层系统软件设计
        4.3.1 μC/OS-III操作系统
        4.3.2 主程序设计
        4.3.3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4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4.3.5 语音报警程序设计
    4.4 数据中转软件设计
        4.4.1 数据中转的流程框图
        4.4.2 操作系统和网络通讯协议的选择
        4.4.3 数据传输的流程设计
    4.5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5.1 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4.5.2 Qt可视化界面的开发平台搭建
        4.5.3 监控系统的图形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防巡检机器人避障算法的研究
    5.1 避障算法的分析与选择
    5.2 栅格法地图构建
    5.3 避障策略
        5.3.1 传统A*算法
        5.3.2 A*算法改进
        5.3.3 传统人工势场法
        5.3.4 改进人工势场法
        5.3.5 改进A*和改进势场融合
    5.4 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防巡检机器人系统的实现及验证
    6.1 硬件实现
    6.2 数据通讯验证
        6.2.1 串口通讯验证
        6.2.2 网络通讯验证
    6.3 监控系统功能验证
        6.3.1 数据显示验证
        6.3.2 视频显示验证
        6.3.3 机器人运动控制验证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ARM9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和软硬件平台比选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2.2 系统硬件部分的选择
        2.2.1 微处理器的比选
        2.2.2 摄像头模块的比选
    2.3 系统软件架构方面的选择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比选
        2.3.2 上层应用程序的选择
    2.4 图像处理数据库的选择
        2.4.1 OpenCV介绍
        2.4.2 OpenCV的基本功能
        2.4.3 OpenCV的函数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3.1 系统硬件部分总体架构设计
    3.2 各模块单元电路设计
        3.2.1 电源供电电路
        3.2.2 时钟电路
        3.2.3 复位电路
        3.2.4 摄像头驱动模块电路
        3.2.5 按键控制输入电路
        3.2.6 SD存储卡电路
        3.2.7 FLASH存储电路
        3.2.8 RS232 串口电路
        3.2.9 SDRAM随机存储器电路
        3.2.10 以太网W5100 接口电路
    3.3 本章小结
4 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
        4.1.1 软件编程语言介绍
        4.1.2 QtCreator开发工具介绍
    4.2 主程序设计
    4.3 按键控制程序设计
    4.4 视频图像的传输方案设计
        4.4.1 TCP/IP协议介绍
        4.4.2 视频图像传输流程设计
    4.5 视频图像的处理算法设计
        4.5.1 视频图像预处理算法
        4.5.2 运动目标的检测算法
        4.5.3 运动物体的标记跟踪算法
        4.5.4 视频图像处理的实现过程
    4.6 本章小结
5 视频监控系统的调试与功能验证
    5.1 系统硬件调试
        5.1.1 静态测试
        5.1.2 动态测试
        5.1.3 硬件部分测试结果
    5.2 系统各功能模块编译程序的调试
    5.3 系统功能验证
        5.3.1 系统测试环境
        5.3.2 运动目标检测与标记跟踪功能验证
        5.3.3 视频存储功能验证
        5.3.4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次声波的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采油现场相关知识
        2.1.1 油井的井筒结构
        2.1.2 油井套管缺陷的常见类型
        2.1.3 常用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
    2.2 次声波传播的基本理论与特性
        2.2.1 次声波管道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2.2.2 次声波的一般特性
        2.2.3 次声波在油井油套管环空中传播时的回波
    2.3 数据管理技术
        2.3.1 SQLite数据库
        2.3.2 XML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方法与实现
    3.1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功能需求
    3.2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原理与方法
        3.2.1 缺陷点的识别
        3.2.2 缺陷点的定位
        3.2.3 具体的检测步骤与识别标准
    3.3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实现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4.2 检测系统井口采集控制器硬件设计
        4.2.1 井口采集控制器硬件组成
        4.2.2 主控芯片及其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2.3 供电电路设计
        4.2.4 控制电路设计
        4.2.5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2.6 存储电路设计
        4.2.7 显示电路设计
        4.2.8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4.3 检测系统上位机硬件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5.1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软件功能
        5.1.1 软件功能组成
        5.1.2 软件功能概述
    5.2 软件开发环境
        5.2.1 Keil uVision5 集成开发环境
        5.2.2 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
    5.3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软件构成
    5.4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井口采集控制器程序设计
        5.4.1 主程序流程
        5.4.2 与上位机通信子程序设计
        5.4.3 声爆控制子程序设计
        5.4.4 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5.4.5 指令与状态显示子程序设计
    5.5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5.1 上位机软件主程序流程
        5.5.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5.5.3 与井口采集控制器通讯子程序设计
        5.5.4 数据管理子程序设计
        5.5.5 回波波形显示子程序设计
        5.5.6 缺陷识别与标记子程序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井套管缺陷次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6.1 功能调试
    6.2 现场安装与模拟测试
    6.3 模拟测试效果分析
    6.4 检测精度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车联网概述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架构
    2.1 车载终端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分析
    2.2 硬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2.1 车载终端的硬件架构
        2.2.2 车载终端硬件选取
    2.3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3.1 车载终端软件架构
        2.3.2 ASIL等级判定
        2.3.3 风险处理策略
    2.4 系统设计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
        2.4.1 嵌入式Linux系统及NFS服务器
        2.4.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
        2.4.3 其他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3.1 车载终端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1 调试串口电路设计
        3.1.2 OTG接口介绍
    3.2 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1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2.2 蓝牙/WiFi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3 4G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 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3.1 双模定位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2 GPS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4 影音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1 音频编码/解码电路设计
        3.4.2 语音识别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3 摄像头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4 触摸屏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3.5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开发平台搭建
    4.1 车载终端开发环境需求
    4.2 宿主机环境搭建
        4.2.1 Ubuntu系统搭建
        4.2.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2.3 NFS服务器搭建
    4.3 车载双系统编译
        4.3.1 Bootloader编译
        4.3.2 Kernel定制
        4.3.3 File System定制
    4.4 车载终端环境搭建
        4.4.1 车载双系统初始移植
        4.4.2 车载终端系统调试移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5.1 车载终端通信协议
        5.1.1 CAN总线通信协议
        5.1.2 NMEA-0183协议
        5.1.3 双模定位模块命令协议
        5.1.4 4G模块命令协议
        5.1.5 语音识别模块命令协议
    5.2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程序分析
        5.2.1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函数介绍
        5.2.2 A/D误差校正
        5.2.3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串口初始化
    5.3 风险处理程序设计
        5.3.1 功能层程序设计
        5.3.2 数据处理层程序设计
        5.3.3 控制层程序设计
    5.4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设计
        5.4.1 交互程序设计
        5.4.2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及开机自启
    5.5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设计
        5.5.1 程序设计环境
        5.5.2 蓝牙/WiFi程序设计
        5.5.3 监听程序设计
        5.5.4 开机自启APP设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测试
    6.1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测试
        6.1.1 风险处理功能层程序测试
        6.1.2 数据处理层和控制层程序测试
        6.1.3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测试
        6.1.4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整体测试
    6.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测试
        6.2.1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UI跳转测试
        6.2.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监听程序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坐标系建立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OMAP-L138的有限空间内语音源信号提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带噪混合语音信号盲源分离算法
    2.1 语音混合模型
    2.2 预处理降噪
        2.2.1 基本功率谱减法
        2.2.2 改进功率谱减法
    2.3 盲源分离
        2.3.1 基本自然梯度算法
        2.3.2 改进自然梯度算法
    2.4 后处理去混响
        2.4.1 引导频谱滤波去混响算法
        2.4.2 改进引导频谱滤波去混响算法
    2.5 仿真结果与评价
        2.5.1 基本功率谱减法和改进功率谱减法的仿真结果与评价
        2.5.2 基本自然梯度算法和改进自然梯度算法的仿真结果与评价
        2.5.3 引导频谱滤波去混响算法和改进引导频谱滤波去混响算法的仿真结果与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搭建
    3.1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3.1.1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方案
        3.1.2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3.2 系统软件环境搭建
        3.2.1 主机Linux搭建
        3.2.2 终端控制台搭建
        3.2.3 主机NFS文件系统配置
        3.2.4 建立主机交叉编译环境
        3.2.5 主机Qt开发环境搭建
        3.2.6 开发板Linux搭建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OMAP-L138 的算法移植
    4.1 总体方案
    4.2 DSP端程序设计
    4.3 ARM端程序设计
        4.3.1 主窗口界面和子线程设计
        4.3.2 信号与槽机制
        4.3.3 ARM端语音波形绘制程序设计
        4.3.4 ARM端语音播放程序设计
    4.4 内存分配设计
    4.5 双核通信设计
        4.5.1 双核通信的原理
        4.5.2 Syslink的理论基础
        4.5.3 ARM与 DSP数据交互程序设计
    4.6 算法移植优化
    4.7 系统工程编译与调试
        4.7.1 系统工程编译
        4.7.2 系统工程调试
    4.8 系统工程固化
        4.8.1 系统工程执行流程
        4.8.2 系统工程固化
    4.9 移植算法的执行结果与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舰船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任务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
    2.1 舰船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
        2.1.1 舰船监控系统层次结构
        2.1.2 舰船监控系统功能结构
    2.2 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2.2.1 支撑平台基本功能需求分析
        2.2.2 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
    2.3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2.3.1 开发平台的选择
        2.3.2 开发工具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台图形组态功能模块设计与数据管理
    3.1 系统关键技术
        3.1.1 面向对象的方法
        3.1.2 多线程
        3.1.3 内存映射
        3.1.4 动态连接库
        3.1.5 软件重构
    3.2 图形组态功能的研究设计
        3.2.1 图形组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3.2.2 元器件图形模块设计
        3.2.3 元器件图形模块库的实现
    3.3 平台数据管理
        3.3.1 平台数据流分析
        3.3.2 数据库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3.3.3 内存实时数据库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舰船监控系支撑平台应用
    4.1 图形界面的在线设计及可视化数据管理
        4.1.1 图形界面的设计思想及原则
        4.1.2 图形界面的设计流程
        4.1.3 平台可视化在线数据管理
    4.2 主机监控系统设计
        4.2.1 主要参数监控界面设计
        4.2.2 MOP软件设计
        4.2.3 示功图界面设计
    4.3 发电机监控系统设计
        4.3.1 主要监控参数界面设计
        4.3.2 发电机控制屏功能界面设计
        4.3.3 PMS主功能界面设计
    4.4 其他辅助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4.4.1 辅助系统介绍
        4.4.2 锅炉监控界面设计
        4.4.3 锅炉控制屏功能界面设计
    4.5 报警模块设计
        4.5.1 舰船监控系统报警分类
        4.5.2 报警界面及打印功能设计
    4.6 开放式接口设计
        4.6.1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4.6.2 平台预留的系统接口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虚拟调试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目前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本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2 虚拟调试环境概述
    2.1 虚拟调试环境概念
        2.1.1 虚拟调试环境概念
        2.1.2 软件调试概念解释
        2.1.3 虚拟调试环境下进行程序调试及其实现原则
    2.2 虚拟调试环境的总体架构
        2.2.1 虚拟调试环境的总体分析
        2.2.2 虚拟调试环境的主要功能模块
        2.2.3 虚拟调试环境的组织结构
    2.3 虚拟调试环境的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
        2.3.1 虚拟调试环境的工作流程
        2.3.2 虚拟调试环境的使用方法
    2.4 小结
3 虚拟调试环境关键技术研究
    3.1 虚拟数据源研究
        3.1.1 程序现场调试的两则调试需求实例
        3.1.2 虚拟数据源探究
        3.1.3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3.1.4 虚拟数据源的功能特征
        3.1.5 多线程在虚拟调试环境中的应用
    3.2 虚拟调试环境的数据通信
        3.2.1 调试数据组织策略
        3.2.2 调试数据传输策略
        3.2.3 调试数据的通信方式
    3.3 基于虚拟调试环境的调试策略分析
    3.4 配置与管理研究
        3.4.1 软件配置与管理
        3.4.2 虚拟调试环境的配置
        3.4.3 配置信息载体
        3.4.4 配置信息内容设置
    3.5 其它技术研究
        3.5.1 调试数据的记录与回放
        3.5.2 虚拟调试环境日志记录
        3.5.3 虚拟调试环境的交互控制
    3.6 小结
4 虚拟调试环境的实现研究
    4.1 虚拟调试环境的构建
        4.1.1 虚拟调试环境的构建
        4.1.2 虚拟调试环境功能实现分析
    4.2 虚拟数据源的实现
        4.2.1 数据数据源的实现
        4.2.2 调试数据的处理
        4.2.3 调试数据生成的时间控制方法研究
    4.3 通信模块实现
        4.3.1 数据的组织
        4.3.2 通信方式的选择实现
        4.3.3 实现Socket 通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4.3.4 Socket 通信基本实现
    4.4 配置与管理的实现
        4.4.1 配置信息的组织与设置
        4.4.2 配置信息内容设置举例
        4.4.3 配置信息操作实现
        4.4.4 对配置信息的管理与使用
    4.5 虚拟调试环境实验
        4.5.1 实验说明
        4.5.2 实验模型及INI 文件调试需求配置
        4.5.3 调试数据趋势图
        4.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4.6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较通用的基于INI 配置文件的调试需求信息设置介绍

(9)恶意代码虚拟执行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安全现状
        1.1.2 网络安全威胁因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恶意代码相关技术研究
    2.1 恶意代码简介
    2.2 恶意代码攻击技术的研究
        2.2.1 程序寄生技术
        2.2.2 程序传播技术
        2.2.3 程序溢出技术
        2.2.4 程序隐藏技术
        2.2.5 程序启动技术
        2.2.6 系统控制技术
        2.2.7 系统破坏技术
    2.3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的研究
        2.3.1 静态二进制分析技术
        2.3.2 动态二进制分析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执行分析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结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脚本解析模块设计
        3.3.2 进程通信模块设计
        3.3.3 指令解析模块设计
        3.3.4 动态编译模块设计
        3.3.5 执行分析模块设计
        3.3.6 系统调用模块设计
        3.3.7 系统回调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执行分析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结构详细设计
    4.2 系统模块详细实现
        4.2.1 脚本解析模块实现
        4.2.2 进程通信模块实现
        4.2.3 指令解析模块实现
        4.2.4 动态编译模块实现
        4.2.5 执行分析模块实现
        4.2.6 系统调用模块实现
        4.2.7 系统回调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用例
        5.2.1 目标程序的虚拟执行
        5.2.2 指令执行的监控分析
        5.2.3 系统调用的监控分析
        5.2.4 反调试恶意代码监控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恶意代码及其分析检测方法概述
    2.1 恶意代码种类及特点
        2.1.1 病毒(Virus)
        2.1.2 蠕虫(Worm)
        2.1.3 后门程序(Backdoor)
        2.1.4 木马(Trojan Horse)
        2.1.5 僵尸程序(Bot)
        2.1.6 间谍软件(Spyware)
        2.1.7 逻辑炸弹(Logic Bomb)
    2.2 恶意代码行为概述
    2.3 恶意代码分析方法
        2.3.1 恶意代码静态分析方法
        2.3.2 恶意代码动态分析方法
    2.4 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2.4.1 特征码扫描
        2.4.2 完整性检测
        2.4.3 虚拟机检测
        2.4.4 启发式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3.1 手动恶意代码行为分析
    3.2 恶意代码用户态行为分析技术研究
        3.2.1 用户态行为分析总述
        3.2.2 获取系统调用函数地址序列
        3.2.3 用户态行为分析技术的原理及问题
    3.3 恶意代码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技术研究
        3.3.1 恶意代码隐藏行为详析
        3.3.2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总体框架
    4.1 总体目标
    4.2 系统总体框架
        4.2.1 系统结构
        4.2.2 安全虚拟执行平台
        4.2.3 真实的测试分析平台
    4.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3.1 断点处理机制
        4.3.2 通信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详细设计
    5.1 初始化详细设计
        5.1.1 断点处理模块初始化
        5.1.2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初始化
        5.1.3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初始化
    5.2 断点处理模块详细设计
        5.2.1 断点处理模块设计
        5.2.2 断点的设置与处理
    5.3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5.3.1 用户态行为分析模块设计
        5.3.2 用户态行为分析分派函数
        5.3.3 用户态行为分析功能函数
    5.4 内核态隐藏行为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5.4.1 SSDT 完整性检测
        5.4.2 基于线程调度链表的检测
        5.4.3 IAT 完整性检测
    5.5 用户界面详细设计
        5.5.1 主界面设计
        5.5.2 子界面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
    6.1 测试结果
    6.2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Windows邮槽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吴晓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安防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及避障算法研究[D]. 张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ARM9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D]. 唐睿.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基于次声波的油井套管缺陷检测技术研究[D]. 任武昆.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D]. 刘少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基于OMAP-L138的有限空间内语音源信号提取研究与实现[D]. 严发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舰船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研究与设计[D]. 吴旭东.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1)
  • [8]虚拟调试环境的研究[D]. 王位杰. 重庆大学, 2011(01)
  • [9]恶意代码虚拟执行分析系统的研究[D]. 王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杨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基于Windows Mailslot机制的程序调试模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