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的巨大机会

二手交易的巨大机会

一、旧货交易商机巨大(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指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胡诗文[2](2020)在《作为一种空间的市场:生产过程与建构机制 ——基于上海市M市场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时期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城市空间已经呈现出同质化表征,留存精神特质与集体记忆的差异性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被边缘化。保存差异性空间对于维护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和实现“空间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异质空间的M市场承载着本地老年人的集体记忆、容纳着外来商户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却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与制约下面临消亡危机。对其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能够彰显城市主体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维护市民权利、实现空间正义存在现实意义。本研究将M市场视作一种空间,通过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物理空间、构想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别对应“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在物理空间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市场的形成历史,展现其形态变迁和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构想空间部分,从资本、权力与消费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对市场进行规划的机制,展现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建构构想空间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管控和意识形态的灌输。社会空间部分,通过对商户、本地老年消费者和市场管理人员互动过程和策略行动的展演呈现出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和建构机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作为一种空间,M市场经由地方政府和三方群体共同建构。地方政府主导空间生产过程,通过形塑构想空间来主导市场物理空间的变化过程和社会空间的存亡;第二,三方群体通过策略行动赋予空间社会意义并形塑社会关系和互惠系统,生产出社会空间,自下而上地抵抗构想空间,彰显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三,市场是利益调和的产物,包括三方群体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调和,以及三方群体内部的利益调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流动人口的城市权利和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城市空间生产机制实现“人的价值”与意义向度的回归。

吴盛杰[3](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戴天晨[4](2019)在《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叙事的研究自1960年代起,成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关注点是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包括意义如何建构在空间中以及如何传达给体验者。空间叙事研究能够帮助建筑从业者理解空间之于人产生意义的机制,并总结出空间叙事视角下空间营造的设计策略。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信息的忽视导致了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物质空间与文化意义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旨在结合现有的空间叙事和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内探索城市的非物质性要素如何通过建成环境的物质性转译向人们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本文强调了非物质性要素在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解析了空间叙事物质基础,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以及城市意象的营造、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框架分别选取了三个城市空间叙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一系列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野方面:从非物质要素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空间的形成、结构与意义,拓展了以空间叙事赋予城市空间场所精神与文脉联结的研究视野,阐述了非物质性要素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意义。2)理论架构方面:空间叙事是体验者在建成环境中通过参与一系列事件,获得与建成环境相关联的体验、感知和情绪,建立关于此空间意义的认知,建立场所独特性的过程。本文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公共空间中的事件和行为,以及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内涵感知中的重要性。3)方法探索方面:非物质性要素通过转译,能够成为物质空间的构成部分,为体验者所感知。本文将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拼贴”、“再现”、“图符”、“隐喻”等经典叙事结构和方法延伸到了建筑领域,提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非物质性要素的设计转译策略,并根据当今的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特性,提出了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论文正文约17.1万字,365幅插图。

刘铮[5](2018)在《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服装零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一方面我国正在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另一方面尚未培养出一批优秀品牌企业,加上国外诸如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进驻我国市场,国内本地服装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服装企业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必须思考如何在保持业绩增长的同时,降低库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来提升竞争力。本文围绕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概述了连锁经营相关理论内容,对连锁经营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归纳,比较了连锁经营的三种模式各自优缺点,并借鉴国外先进连锁管理理论,阐述了连锁经营标准化、快速反应、自助化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分析了广东YL服装公司在连锁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YL公司购货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科学严谨的购货逻辑,以及通过大数据对经营过程中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分析了其人货场三方面协同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3、提出了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结合现代连锁经营管理理论,针对YL服装公司在品牌升级、科学备货、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自助购物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4、最后分析了优化后对企业自身及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企业效益方面,科学的购货机制精确预测未来所需的货品量,即保证了销售又降低库存,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以需定产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其积极探索的精神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通过对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研究,以期提高我国服装零售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我国服装行业竞争力,加快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进程。

雷劲羽[6](2017)在《西安西仓集市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城市中的传统集市都已遭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超市、百货公司、商业综合体和各类专业市场。传统集市是一种和谐生活场景的面貌而存在历史之中,它展现着独特魅力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集市曾作为生活的载体,是城镇和乡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下仍有少数集市苟延残喘于中国的城市之中,他们既保留了传统集市的优点,又不乏些许现代的元素,但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历史遗留的落后的象征。西仓集市是一个隐匿在古城西安明城区回坊内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集市,它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它能够存活并繁荣至今。西仓集市不仅在市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活态的传统城市生活的有一部分,在文化方面和公共空间职能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它需要被关注、呵护并保存下来。然而当前,西仓集市由商贩占用城市公共空间摆摊经营而繁荣,其非正规性使其面临取缔的挑战;同时,其内部面临特色功能弱化、交通混乱、街区发展失衡、空间破碎、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集市空间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成型于明清两代的西仓街区是举办西仓集市的场所,街区的区位、格局、空间形态、环境等成为影响集市的至关重要因素。而集市中人群的活动是本文聚焦的另一对象,人群在集市中对西仓街区的空间进行利用同时也在对空间进行二次限定,表现出的功能分区、交通、形态等迹象是现代建筑学关心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剖析西仓集市的活动与和谐生活场景。笔者总结其现状不足,在城市修补、城市设计的理论指导下,借鉴国内外案例的成功经验,吸取,提出一系列空间优化措施。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对概念及研究对象进行界定与辨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相关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着重理清西仓集市、空间优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阐述对城市意象、外部空间、场所、城市修补等理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西仓集市发展演变、特征现状及现存问题。西仓集市的发展演变主要讲述西仓集市的历史沿革、形成机制。现状则包括西仓集市的区位、空间分布、规模、影响范围等。西仓集市的特征包括人口构成、西仓集市的文化环境等。并把当前西仓集市现存的问题挑战总结出来。第三章讨论西仓集市的空间特征。对西仓集市的格局、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讨论集市的功能、流线等问题,并借鉴日本建筑师卢原义信的经验,对集市的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墙对空间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第四章主要讨论西仓集市的空间利用,集市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两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讨论商贩利用空间的策略。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数据,通过集市一天、一个星期乃至一年四季的人流量和商贩的变化,阐明了西仓集市的时间特点,同时也应验了集市“东盛西衰”的问题。第五章介绍了三个集市案例: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台北士林夜市、荷兰恩斯赫德露天集市。讨论这三个集市的空间演变过程,讨论集市发展、演化,集市特征,集市空间的利用以及集市的正规性问题。同时,比较这三个集市与西仓集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提取出三个案例的经验或教训,以供西仓集市借鉴。第六章主要讨论西仓集市的空间优化策略。在明确西仓集市的价值,对西仓集市进行现代城市职能定位和市场定位之后,讨论它的非正规性;然后,在确立西仓集市的空间优化原则之后提出了对西仓集市的空间格局、交通、功能、空间形态、空间界面、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化策略。第七章是结论部分。

王艺洁[7](2014)在《多重合力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北京市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与变迁》文中提出北京市潘家园旧货市场是明清时期鬼市的延续,市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地摊发展为潘家园地区的行业龙头。它是传统文化的寄托,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何潘家园旧货市场在数十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持续拥有很强的公共性?这缘于市场独特的发展过程,而在看似简单的空间演变中,处处体现着自发性群体与管理部门的博弈。文物市场的演变是传统集市空间演变的片段,也是管理作用与自发性作用杂糅结合过程的缩影。这两种作用力相互叠加,构成了市场空间发展的主线,两者相互补充,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无独有偶,管理方与被管理方的矛盾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亚当·斯密、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主张“看不见的手”维持社会秩序的“自由主义斗士”不断涌现,而像勒·柯布西耶一样,主张以支配性力量构建人们生活秩序的“比所有人都强大的支配者”也比比皆是。然而,自发性行为与管理力量是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这两种力量在其他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又是如何作用的呢?对他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为高速城市化出现的混乱指点迷津。本文试以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例,分析该市场的空间形式与发展过程,在其中抽象两股力量的作用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映射城市空间的发展中与之相似的发展机制。为建筑与城市的空间设计中,纳入自发性行为的作用,进而引入“自下而上”的规划设计机制提出可能性建议。

张宝兵[8](2013)在《我国城市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按照目前资源的消耗速度,常规能源将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消耗殆尽;人类赖于存在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中。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废弃物资源化为内容的静脉产业逐步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大部分国家都在寻求发展静脉产业的最优路径,力求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对原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这种依靠原生资源的消耗获得经济发展的方式,难以长期维系。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废旧物质的回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静脉产业没能发展起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不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带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需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然而,目前我国静脉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体系断层,体系之间关联不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有着很明显的体现,限制了静脉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以促进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这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静脉产业体系构建为研究内容,以城市固体废弃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归纳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产业链运行与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撑等维度构建我国静脉产业体系。全文共分为八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要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它们研究达成的共识,找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确立研究方向。并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规制经济理论等学科对静脉产业体系进行解释,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静脉产业体系行为主体行为与依据。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政府收费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为政府管理静脉产业体系提供依据;分析企业选择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的边界与决定因素,并从废弃物自身的特征,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状况及静脉产业目标等方面为静脉产业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奠定论文研究的基本依据。第4章,静脉产业链运行体系。主要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处理、资源化等不同环节,对我国静脉产业体系构建进行研究。第5章,静脉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从生态城市建设、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旧货市场建设、废弃物交易中心、社区回收网络等方面对静脉产业体系构建进行研究。第6章,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状况与经验。主要介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静脉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归纳它们在构建静脉产业体系,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静脉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参考。第7章,静脉产业支撑体系。主要从政策体系,管理体系、环境教育体系等方面研究支撑静脉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对论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展望。

孟宏峰,肖滔滔,李群,赵月华[9](2008)在《文化·产业·经济——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的文化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收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经济活动,因此,收藏是一种文化经济活动。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尤其在北京,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收藏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收藏文化热一浪接一浪,收藏品市场迅速崛起。继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等全国知名收藏市场之后,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坐落于京城北三环西路大钟寺旁,毗邻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及首都高校区,坐拥北京奥运产业资源,"占天时,得地利,聚人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和发展空间,是北京市最具活力的收藏品市场之一。本课题考察了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背景,文化与财富的互动模式,创意与产业的经营之道,以及其区域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的文化传承及其市场运作、奥运商机及其品牌输出、国际视野及其应对策略等方面作出一定的预测和分析。

孟宏峰,肖滔滔,郝婧坤,李群,李媛媛[10](2007)在《汇古今藏品 传文明薪火: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考察》文中认为随着首都经济的迅猛发展,北京市收藏业正呈现出逐年升温的趋势。以潘家园和北京古玩城为核心的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是北京市最具活力的古玩市场。潘家园是现代淘宝大本营,本子课题着重考察了它的市场规模、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北京古玩城是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本子课题考察了它的经营理念、艺术品博览会和海外文物回流等发展状况。

二、旧货交易商机巨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货交易商机巨大(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作为一种空间的市场:生产过程与建构机制 ——基于上海市M市场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
        (一)理论框架:空间生产理论
        (二)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空间
        (二)社会空间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物理空间:M市场的形成与演变
    一、市场概况
    二、市场的形态变迁
        (一)前市场状态(1930s-1990)
        (二)初具规模的正规市场(1990-2004)
        (三)反客为主:对影音天地的入侵(2004-2014)
        (四)规模化市场的逐渐衰落(2014 至今)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想空间:合谋的市场
    一、资本的影响
        (一)国家资本的波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商机
        (二)民营资本的注入:影音天地的兴建
    二、权力的形塑
        (一)作为市民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1990 前的悄然成长
        (二)作为重要的经济构成部分:1990-2014 的蓬勃发展
        (三)作为规划之外的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衰落
    三、消费文化的影响
        (一)消费文化裹挟下的城市空间同质化
        (二)作为一种非现代性的呈现:“落后”的M市场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空间:自下而上的反抗
    一、商户:营造“城市中的乡村”
        (一)传统集市的环境和氛围
        (二)人际关系的建构和维系
    二、消费者:作为集体记忆的市场
        (一)不断重回熟悉的生活地点
        (二)“闲逛式”购物实践的展演
        (三)重建回忆:对艰苦岁月的缅怀与生活乐趣的追求
    三、市场管理人员:三种力量的斡旋与双重角色的扮演
        (一)三种力量的斡旋
        (二)“消费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总结:M市场的空间生产过程与建构机制
        (一)M市场的空间生产过程
        (二)M市场的空间建构机制
        (三)作为空间的市场:利益调和的产物
    二、进一步的讨论
        (一)关于流动人口的城市权利
        (二)关于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反思
        (三)城市空间生产同质化趋向与城市中的异质空间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被试知情同意书
    二、访谈提纲
    三、被访者基本信息表
致谢

(3)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4)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0.1.1 问题背景
        0.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及评述
        0.2.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
        0.2.2 以场所营造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0.2.3 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
        0.2.4 该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研究
        0.4.2 多学科交叉研究
        0.4.3 实证调研
    0.5 研究框架
上篇:城市空间叙事的理论框架
    1.城市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1.1 非物质性要素构成
        1.1.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1.2 当代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1.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2 非物质性要素的物质性呈现形式
        1.2.1 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关联性辨析
        1.2.2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式呈现
        1.2.3 非物质性要素的“图符”式呈现
        1.2.4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图符”式综合呈现
        1.3 本章小结
    2.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2.1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类型
        2.1.1 日常性事件
        2.1.2 周期性事件
        2.1.3 偶发性事件
        2.2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动因
        2.2.1 参与事件的内部动因
        2.2.2 参与事件的外部动因
        2.2.3 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之关联
        2.3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形式
        2.4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之于空间建构的意义
        2.4.1 事件的社交意义
        2.4.2 事件的美学意义
        2.4.3 事件的规训意义
        2.4.4 事件的传承意义
        2.5 本章小结
    3.城市空间叙事的运行机制
        3.1 城市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3.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3.2.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2.2 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2.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3.3.1 城市意象的营造
        3.3.2 城市意象的传播
        3.4 本章小结
下篇:城市空间叙事的案例研究与设计策略
    4.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
        4.1 案例调研对象
        4.2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4.2.1 对海洋的敬畏和利用
        4.2.2 对形式和表象的重视
        4.2.3 对节庆的热爱
        4.2.4 宗教与世俗的融合
        4.2.5 展示的传统
        4.2.6 分隔与融合
        4.2.7 商人的城市
        4.3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4.3.1 日常性事件
        4.3.2 周期性事件
        4.3.3 偶发性事件
        4.4 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4.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4.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4.4.3 威尼斯本岛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4.5 本章小结
    5.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
        5.1 案例调研对象
        5.2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5.2.1 水上的生活方式
        5.2.2 黄金时代的商业辉煌
        5.2.3 地位群体的非正式界定
        5.2.4 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5.2.5 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繁荣
        5.2.6 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
        5.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5.3.1 日常性事件
        5.3.2 周期性事件
        5.3.3 偶发性事件
        5.4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5.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5.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5.4.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5.5 本章小结
    6.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
        6.1 案例调研对象
        6.2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6.2.1 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窗口
        6.2.2 多功能经济中心
        6.2.3 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
        6.2.4 多元复合的身份认同
        6.2.5 自下而上的商业发展模式
        6.3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6.3.1 日常性事件
        6.3.2 周期性事件
        6.3.3 偶发性事件
        6.4 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6.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6.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6.4.3 上海外滩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6.5 本章小结
    7.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
        7.1 非物质性要素的提取
        7.2 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策略
        7.2.1 异质拼贴
        7.2.2 系统层叠
        7.2.3 图符再现
        7.2.4 意象隐喻
        7.2.5 虚拟呈现
        7.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
        7.3.1 城市意象的营造策略
        1 )日常性功能与标志性建筑设计
        2 )针对性场景设计
        3 )事件再现
        7.3.2 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
        1 )大众传媒介入下的城市意象“预设”
        2 )标志性图符的选取
        3 )交互式的城市意象传播
        7.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学术成果
致谢

(5)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经济背景
        1.1.2 服装零售行业背景
    1.2 国内外连锁经营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连锁经营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国外连锁经营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内容概述
    2.1 连锁经营的特征与经营模式
        2.1.1 连锁经营内涵与特征
        2.1.2 连锁经营的模式
    2.2 连锁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2.2.1 品牌管理
        2.2.2 加盟商管理
        2.2.3 销售人员管理
        2.2.4 人货场协同管理
    2.3 连锁经营管理发展趋势
        2.3.1 标准化
        2.3.2 快速反应
        2.3.3 卖场自助化
第3章 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运营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广东YL服装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的SWOT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3.2.3 机遇
        3.2.4 威胁
    3.3 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问题分析
        3.3.1 品牌缺乏竞争力
        3.3.2 季末存货压力巨大
        3.3.3 销售团队服务技巧有待提高
        3.3.4 缺乏协同管理
第4章 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4.1 品牌升级
        4.1.1 品质管理升级
        4.1.2 销售网络及组织结构升级
        4.1.3 企业形象升级
    4.2 建立科学货品管理机制
        4.2.1 利用公司大数据库合理买货
        4.2.2 基于全面货品销售指标评价体系下的货品策略
        4.2.3 构筑期末存货处理机制
    4.3 加强销售人员管理
        4.3.1 销售服务八步曲
        4.3.2 全过程激励机制
        4.3.3 加强销售人才梯队建设
    4.4 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
        4.4.1 人货场一体化管理措施
        4.4.2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人货场中的应用
    4.5 推行自助购物模式
第5章 优化效果分析
    5.1 企业内部效益分析
        5.1.1 销售分析
        5.1.2 期末库存优化效果分析
    5.2 社会效益分析
        5.2.1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5.2.2 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目录
附:服装零售常见术语及指标计算公式:
个人简历
致谢

(6)西安西仓集市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概念界定
        1.5.1 集市
        1.5.2 西仓集市
        1.5.3 西仓集市空间
        1.5.4 空间优化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6.3 研究现状总结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外部空间理论
        1.7.2 城市意象理论
        1.7.3 场所理论
        1.7.4 城市修补理论
    1.8 研究方法及框架
        1.8.1 研究方法
        1.8.2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仓集市的发展演变、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2.1 西仓集市的发展演变
        2.1.1 清代的西仓集市
        2.1.2 民国的西仓集市
        2.1.3 1949 年~1978 年的西仓集市
        2.1.4 1978 年以后的西仓集市
    2.2 西仓集市的现状
        2.2.1 区位
        2.2.2 规模
        2.2.3 辐射范围
    2.3 西仓集市的特征
        2.3.1“自下而上”的形成机制
        2.3.2 区域人口构成
        2.3.3 区域文化环境特征
        2.3.4 业态特征
    2.4 西仓集市的作用与价值
        2.4.1 生活服务网络的构成
        2.4.2 城市记忆
        2.4.3 场所意义
    2.5 西仓集市的现存问题
        2.5.1 缺乏门户空间
        2.5.2 节点空间不明显
        2.5.3 集市交通混乱
        2.5.4 特色商业弱化
        2.5.5 街区发展失衡
        2.5.6 空间环境恶化
        2.5.7 基础设施水平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仓集市的空间特征
    3.1 西仓集市的空间格局
        3.1.1 核心空间
        3.1.2 过渡空间
    3.2 西仓集市的空间形态
        3.2.1 街区整体形态
        3.2.2 街巷形态
        3.2.3 空间界面
    3.3 集市功能分区
        3.3.1 功能分区调研
        3.3.2 成因分析
    3.4 集市交通流线
        3.4.1 人行交通流线
        3.4.2 车行交通流线
        3.4.3 停车场
    3.5 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3.5.1 尺度
        3.5.2 宽与高之比
    3.6 墙对于集市的意义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仓集市的空间利用
    4.1 消费者空间活动与时间行为特征
        4.1.1 一星期的人流量变化
        4.1.2 一年四季人流量变化
        4.1.3 消费者数量估算
    4.2 经营者空间活动与时间行为特征
        4.2.1 一星期摊贩数量变化
        4.2.2 一年四季摊贩数量变化
    4.3 街巷空间的二次围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市空间演化案例分析
    5.1 概述
    5.2 案例分析
        5.2.1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
        5.2.2 台北士林夜市
        5.2.3 荷兰恩斯赫德露天集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仓集市空间优化策略
    6.1 西仓集市的定位
        6.1.1 西仓集市的现代城市职能定位
        6.1.2 西仓集市的市场定位
        6.1.3 西仓集市对现代街道的启示
    6.2 正规性与非正规性
        6.2.1 政策扶持
        6.2.2 产业引导
    6.3 优化原则
        6.3.1 先保护再优化原则
        6.3.2 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
        6.3.3 以人为本原则
    6.4 格局优化策略
        6.4.1 划定集市范围
        6.4.2 增设清真女寺
        6.4.3 开设商店
        6.4.4 增设休闲广场
    6.5 功能优化
        6.5.1 突出特色功能
        6.5.2 维持社区功能
    6.6 交通优化策略
        6.6.1 集市日洒金桥机动车限行
        6.6.2 门户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
        6.6.3 立体停车场
    6.7 局部空间优化
        6.7.1 门户空间
        6.7.2 街巷节点空间
    6.8 空间界面优化
    6.9 基础设施优化
        6.9.1 集市地图
        6.9.2 增设街道家具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结论
    7.1 结果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重合力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北京市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市文物市场的历史
        1.1.2 北京市文物市场的分布和发展趋势
        1.1.3 北京文物市场的形态与分类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2 相关理论和概念
        1.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基础
        1.3.1 相关研究现状
        1.3.2 有研究和区别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历史变迁
    2.1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历史沿革与空间发展
        2.1.1 自发地摊时期
        2.1.2 整治建设时期
        2.1.3 自由发展时期
    2.2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划分
        2.2.1 固定店铺区概况
        2.2.2 大棚地摊区概况
        2.2.3 自由地摊区概况
        2.2.4 不同区域的关系
    2.3 潘家园旧货市场与城市的关系
        2.3.1 潘家园与城市交通
        2.3.1.1 周边道路
        2.3.1.2 停车位和停车场
        2.3.2 潘家园与城市生活
        2.3.2.1 市场与消费者
        2.3.2.2 市场与附近居民
        2.3.2.3 市场与文化犯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潘家园旧货市场空间演变
    3.1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参与群体
        3.1.1 管理者
        3.1.2 经营者
        3.1.3 收藏者
        3.1.4 文物交易外组织
        3.1.5 多主体参与下市场的发展过程
    3.2 从“马路集市”到“正规市场”——自发性行为和它在市场空间中的消解
        3.2.1 自发性行为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3.2.1.1 驱动——物质和精神层面
        3.2.1.2 条件——空间设计和规定的不确定性
        3.2.2 “自下而上”的调控与“自发性作用”的消解
        3.2.2.1 消解的原因
        3.2.2.2 消解的过程
        3.2.3 管理者对市场空间的影响
    3.3 自发性作用的突破
        3.3.1 自发性的空间改造对管理的突破形式
        3.3.1.1 自由经营的再次渗入
        3.3.1.2 周边市场的连带发展
        3.3.1.3 相似行业的聚集吸引
        3.3.2 文物市场的发展中传统文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潘家园的独特性及其空间演化机制
    4.1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独特性
        4.1.1 潘家园旧货市场与他类商业空间(以商业综合体为例)的区别
        4.1.1.1 贴近世俗生活的起源
        4.1.1.2 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
        4.1.1.3 模棱两可的交易方式
        4.1.2 潘家园旧货市场与北京古玩城的区别
        4.1.2.1 无支配性的引导力量
        4.1.2.2 保持原始的空间样态
        4.1.2.3 迎合不同人群的经营
        4.1.3 潘家园旧货市场与报国寺古文化市场的区别
        4.1.3.1 基础极差的马路市场
        4.1.3.2 严格有力的管理手段
        4.1.3.3 活力不竭的发展前景
    4.2 潘家园空间演化机制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4.2.1 自发性与管理的多重叠加
        4.2.2 自发性行为——不可独立存在
        4.2.3 管理力量——一念过度一念不足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我国城市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释义
        1.2.1 主要概念释义
        1.2.2 静脉产业、动脉产业与循环经济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1.1 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的研究
        2.1.2 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的研究
        2.1.3 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链运行体系的研究
        2.1.4 对目前研究的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规制理论
        2.2.4 其他相关理论
3 静脉产业体系的主体行为及构建依据
    3.1 静脉产业体系的主体
        3.1.1 政府:静脉产业体系的管理者
        3.1.2 企业: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承担者
        3.1.3 社会组织与公众:静脉产业体系参与者
    3.2 静脉产业体系的主体行为分析
        3.2.1 政府行为分析:以收费为例
        3.2.2 企业行为分析:产生再生资源取代原生资源
    3.3 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的依据
        3.3.1 静脉产业体系的构建是由废弃物处理目标决定的
        3.3.2 静脉产业体系构建是由城市固体废弃物特征决定的
        3.3.3 静脉产业体系构建是由该产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4 我国静脉产业链运行体系
    4.1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
        4.1.1 我国静脉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4.1.2 静脉产业链回收环节的问题
        4.1.3 静脉产业链回收环节的组织化
    4.2 我国静脉产业链运行的中间环节
        4.2.1 分拣、分类与拆解
        4.2.2 物流与存储
        4.2.3 静脉产业链中间运行环节的优化
    4.3 我国静脉产业链最终处理环节
        4.3.1 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理状况
        4.3.2 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效率评价(DEA)
        4.3.3 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理情况
        4.3.4 静脉产业链最终处理环节的组织调整
    4.4 静脉产业链体系的共生
        4.4.1 产业链内部诸环节的共生
        4.4.2 产业链与生产企业的共生
5 我国静脉产业城市布局体系
    5.1 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
        5.1.1 生态文明
        5.1.2 生态城市
        5.1.3 静脉产业与二者的关系
    5.2 静脉产业园区
        5.2.1 国外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5.2.2 我国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5.2.3 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建设的路径
    5.3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交易体系
        5.3.1 废弃物交易平台(网络)
        5.3.2 旧货市场(交易中心)
        5.3.3 社区废旧物质收购网点
    5.4 静脉产业体系在城市合理布局
        5.4.1 集聚与分散并存
        5.4.2 政企协同处理
        5.4.3 城际特色各异
6 发达国家静脉产业的发展与体系建设经验
    6.1 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状况
        6.1.1 美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
        6.1.2 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成效
        6.1.3 欧盟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
    6.2 发达国家静脉产业体系建设经验
        6.2.1 可操作的目标体系
        6.2.2 完备的法律体系
        6.2.3 完整的产业链运行体系
        6.2.4 全程的监控体系
        6.2.5 我国静脉产业体系与国外的主要差距
7 我国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
    7.1 政策引导
        7.1.1 我国静脉产业领域相关的政策
        7.1.2 我国静脉产业领域的政策特点
        7.1.3 我国静脉产业政策体系设计
    7.2 科学管理
        7.2.1 法规管理
        7.2.2 协会管理
        7.2.3 全程管理
        7.2.4 管理优化
    7.3 环境教育
        7.3.1 学校的环境教育
        7.3.2 社会的环境教育
    7.4 构建静脉产业体系的其他方面
        7.4.1 绩效考评
        7.4.2 区域协整
        7.4.3 技术创新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旧货交易商机巨大(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作为一种空间的市场:生产过程与建构机制 ——基于上海市M市场的经验研究[D]. 胡诗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3]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4]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D]. 戴天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5]广东YL服装公司连锁经营优化策略研究[D]. 刘铮.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西安西仓集市空间优化研究[D]. 雷劲羽. 长安大学, 2017(03)
  • [7]多重合力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北京市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与变迁[D]. 王艺洁.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8]我国城市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为例[D]. 张宝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9]文化·产业·经济——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的文化考察[A]. 孟宏峰,肖滔滔,李群,赵月华.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年), 2008
  • [10]汇古今藏品 传文明薪火: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考察[A]. 孟宏峰,肖滔滔,郝婧坤,李群,李媛媛.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6), 2007

标签:;  ;  ;  

二手交易的巨大机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