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板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采集板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采集板卡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楠[1](2021)在《多热源热泵人参干燥室开发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驱动当今社会高效运转的物质基础。在能源与环境成为时代背景、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的今天,如何针对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对应的合理能源消费需求,通过能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结合能源科学与技术,实现能源应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能源革命的重中之重。干燥工艺是涉及国计民生众多行业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在工业能源消耗中占比为15%左右,同时,传统的干燥工艺普遍存在耗能高、污染重的问题。因此,面向各行业对干燥工艺的需求,明确不同干燥工艺过程的合理用能需求,并通过能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现各行业干燥工艺用能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众多学者针对这一类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然而,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发现,多个领域使用的干燥工艺仍然普遍存在干燥室及干燥设备使用率低、干燥工艺过程中水、热综合利用效率低与干燥室及干燥设备系统经济性差等严重阻碍干燥工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结合人参这一名贵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干燥工艺,以明确人参干燥工艺过程的合理用能需求、实现人参干燥室及其能源应用系统的绿色化升级为目标,面向需求开展人参干燥室及其能源应用系统的结构性改革开展理论分析与试验探索,具体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首先,在明确人参干燥工艺中人参含湿量变化曲线及其对应干燥室内热湿环境控制需求基础上,结合干燥室热湿负荷计算方法,面向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化升级需求,兼顾人参制备与冷藏存储整个生产链用房与用能需求,提出了人参干燥工艺系统用水、用地、用能与耗材合理性综合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并在既有可用的多种人参干燥工艺的综合评价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全水、全热循环利用和节地与节材50%以上的绿色化升级方案,进一步结合人参干燥室能量与质量流向图提出了目标人参干燥室的能质流向图方案,并提出了基于多热源热泵实现该能质流向图的建筑设备一体化、干燥冷藏功能一体化的人参干燥室设计方案。能质流向分析表明,综合实现本文提出的人参干燥室绿色化升级目标,即可达到干燥过程水的全部回收利用与热的100%循环利用,以及节材与节地50%以上的设定目标,同时使占地与耗材的使用率提高1~2倍。其次,针对实施前述人参干燥室绿色化方案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理论、试验与仿真研究。在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建立并完善了干燥过程中人参的传热传质模型基础上,结合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优选了紧凑式人参干燥室的气流组织方案,并进一步结合BIM工具探索了人参干燥室建筑空间单元、空调系统与空调冷热源一体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1)制约人参干燥过程的主要因素是人参内水分的扩散传质过程,本文试验获得的红参与白参的干燥特性曲线表明,两类人参的质扩散系数显着不同。2)本文干燥室物料紧凑性陈列方案下,孔板上送下回送风方案最优,该方案对应干燥室内人参干燥均匀性与干燥速率较其它对比方案高31%;3)不同功能建筑的集成,以及建筑空间、空调系统与冷热源设备一体化设计可有效消减设备、风管等耗材同时大幅降低设备与风管系统的占地面积50%以上,同时使使用率指标成倍增长。第三,针对系统中的核心冷热源装置的实施及其有效性验证,完成了多热源热泵干燥机组的设计、样机及其其性能检测试验台的设计、建设与调试,通过试验测试了该机组在干燥模式下预热阶段、持续干燥阶段与冷藏模式下的综合能源效率。结果表明:1)开发样机能够在设计所需的各个工作模式下稳定工作,并将模拟室环境参数处理到目标设计参数,达到预期设计目标;2)多热源热泵生态干燥系统在预热工作模式下,综合制热性能系数范围为1.37~1.90;在热风循环干燥模式下,平均COPh从1.81升至5.77,整个阶段增加了68.6%。第四,结合试验获得多热源热泵机组性能对本文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基于本文方案在用水、用地、用能、耗材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与既有可用干燥方案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人参生产工艺过程绿色化升级的可取的的经济与环保收益。结果表明:1)在每年的人参生产期内(45天),本文方案可回收人参凝水3吨以上;2)本系统干燥冷藏功能一体化,相较于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干燥技术,每年节约冷库租赁费用9160元;3)本试验系统全年干燥期内运行费用1600余元,较传统的开式生物质燃料干燥系统降低88.4%,较带补热系统封闭式热泵循环供热技术降低低34.1%;4)本试验系统集成干燥室与冷藏室功能且建筑设备一体化设计,耗材与建造成本较传统的干燥室与冷藏室之和降低45%以上,直接节约耗材与建造成本2万元以上(对应20㎡冷藏室);5)本文方案系统相对于既有可用干燥技术,其动态投资回收期只需6个月。本文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干燥工艺所面临的能耗大、效率低、污染高等问题,以实现干燥过程中物质的梯级利用、能量的循环利用为目的,借助多热源热泵技术,开发出实用的生态型干燥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将有效减少废热排放,促进干燥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同时给应用其的用户带来显着的经济收益。,为解决了普通干燥工艺热效率低、能耗大以及污染大等问题,对于中药材产区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在节水和节能方面都有显着提高,并且多功能的使用对我国节约建筑用地和建筑用材都有现实意义。

赵震[2](2021)在《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文中认为燃料电池汽车通常是指动力系统由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组成的“电-电”混合动力汽车,其中燃料电池为主要动力源,动力电池为辅助动力源。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动力系统能耗量的大小,即整车等效氢耗量的大小和行驶里程的长短。提高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燃料汽车电池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主要从减少系统能量消耗和能量回收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可实现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能量输出的有效控制,减少动力系统能量的消耗。电动空调系统作为燃料电池车辆重要的辅助系统之一,在制热时能耗较高,严重影响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因此,可从优化整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和开发有效利用动力系统余热的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上进行研究,实现动力系统能耗的减少。在燃料电池汽车行驶过程中,制动系统和悬架系统会消耗掉大量能量,对制动能量和悬架系统振动能量进行回收与利用,能够提高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由于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因此本文对悬架系统能量回收与利用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燃料电池载货车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车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为研究目标,主要从优化整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开发基于热泵的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和利用压电材料回收悬架系统振动能量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拓扑结构与参数选型。基于目标车型整车设计要求,对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进行参数匹配和选型,并进行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试验。通过Cruise软件,验证选型匹配结果的合理性。(2)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建立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模型,设计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对复合电源系统能量输出的控制。以整车动力系统能耗量最小为目标,利用多岛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优化后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化方法的可行性。(3)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通过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泵空调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采用逻辑门限控制策略对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切换,实现了对燃料电池、动力电池、驾驶室以及电机电气系统中热量的协同管理和对动力系统余热的有效利用,减少了空调系统制热时的能量消耗,提高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4)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根据压电材料的发电特性和悬架系统振动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馈能悬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压电馈能装置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等效,建立双-质量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振动模型。试验和仿真结果分析了馈能悬架系统的馈能特性,并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低摩擦损耗、非接触磁力作用、高效的压电馈能方法。通过对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振动模型的分析,揭示了馈能装置功率的非线性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回收能量对动力系统能量、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和行驶里程的影响。搭建馈能装置试验台并进行试验分析,探究馈能装置的输出电压和馈能功率特性,验证磁力激励模型的可信性及其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罗晴[3](2021)在《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换热器是影响热泵系统能效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现有的热泵热水系统热水-冷凝换热器主要有串接在压缩机排气口和联接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两种方式,但在运行过程中都难以保证和解决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制冷剂的不平衡问题,从而导致换热器传热效率低下。因此,研究热泵热水系统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强化其传热性能,并针对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进行研究,解决换热器传热的不稳定性,这将对提高换热器传热能力以及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多功能热泵系统换热器主要由翅片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组成,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主要作用是空调的制冷与制热,板式换热器作为热水-冷凝器功能则是制取热水。对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不同结构以及空气侧和管内侧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增强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最优结构型式;并通过建立板式换热器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R410A-水在板式换热器人字形板片中的传热特性,获得人字形板片传热性能最佳结构参数。针对6HP多功能热泵系统在不同工况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进行研究,揭示翅片管式换热器以及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与系统能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优化系统结构以及控制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的流程排布、流向、分流均匀性、过冷段以及翅片型式等对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流程排布为10路分流且作为冷凝器时设计为逆流的换热器在标准制热工况下,140型换热器传热能力可提高近23%,160型换热器能力可提高16.5%;并且,经过调整毛细管分流均匀后的160型换热器比没有经过调整时的传热性能提高了9.15%,换热器能效比提高了近18.7%;过冷段的设计对于冷凝器提高其性能的作用不大,但对于蒸发器除霜周期无过冷段比有过冷段时增加了88min,且除霜时间延长了390s。通过对三种不同翅片型式的换热器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可知:使用波纹开缝翅片(STEPFIN)型式的换热器传热性能最佳,140型换热器的标准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达到17722W和13933W,能效比则分别达到2.85和3.19;160型换热器的标准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可达18956W和15149W,能效比分别达到了2.51和3.06。(2)针对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以及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内螺纹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翅片间距从1.2mm增大到1.9mm时,空气侧传热能力也随之增大,而换热器能效比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制冷和制热能效比最大均出现在间距为1.7mm时,分别达到了2.6和2.85,此时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为13746W和15793W。(2)润滑油对R410A制冷剂在内螺纹管内会产生高干度时增强传热和低干度时削弱传热的两面性影响,并且随着制冷剂质流密度的增大,润滑油对制冷剂传热的影响越小。(3)建立R410A-水板式换热器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改变板式换热器人字形板片结构参数,分别对R410A制冷剂和水在板式换热器内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得到:波纹倾角?为60o、波纹节距?为14mm、波纹高度h为2mm的板片,其制冷剂侧和水侧的传热整体性能因子j/f最佳,分别达到0.44和0.06、0.49和0.07、0.97和0.08。(4)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热水模式下:通过对低温工况下系统制热水性能低下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创建了制冷剂回收到系统后再截断的新循环系统,解决了因制冷剂不平衡所导致的板式换热器内制冷剂缺乏而引起传热能力低下的问题,优化系统结构后的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较之前提高了近150%,系统能效比提高了133.3%。(5)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冷+制热水模式下:(1)当水模块进水流量在0.55m3/h~2.0m3/h时,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和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均有所上升,且系统总能效比与之均呈正比关系,此时存在最佳进水流量为2.0m3/h,制热能力和废热回收比率分别可达10650W和71%,系统总能效比可达5.37。(2)当进水温度从10℃上升到53℃时,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分别下降23.7%和99%,系统总能效比下降高达80%,说明系统总能效比与换热器传热性能呈现出线性关系。此时,调节室外机电子膨胀阀EVO开度在10%~40%之间,可平衡翅管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最大能提升翅管换热器20%的制冷能力以及板式换热器16%的制热能力,系统总能效比最大可提升22%。(3)当室外温度从10℃上升到40℃时,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仅上升12.1%,但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和废热回收比率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制热能力提升达670%,废热回收比率提升达到589%,系统总能效比在15℃以后几乎呈线性关系增加,提升幅度达84.8%。(4)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时,将室外机电子膨胀阀EVO开度在10%~20%之间进行调节,可使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分别提升10%和8%,系统总能效比提升15%。说明调节EVO开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分配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之间的制冷剂流量,从而保证换热器之间传热性能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总能效比。(6)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热+制热水模式下:(1)当水模块进水温度从20℃上升到40℃时,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15.5%,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却下降13.1%,说明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传热能力成反比,而随着进水温度变化系统总能效比呈现出非线性关系。通过调节EVM的开度在30%~60%可平衡和稳定翅管换热器制热和板式换热器传热能力,使总制热量提升20%,系统总能效比提高16.3%。(2)在室外温度为-15℃的低温时,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均十分低下,分别为9833W和139W;当室外温度从-5℃上升到20℃时,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31%,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达130.8%,且系统总能效比从1.7增加到3.0,增幅达76.5%,说明系统总能效比与换热器传热能力均呈正比关系。(3)室内机运行容量越大,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也越大,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却不断减小,可知翅管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能力成反比;此时将进水温度控制在35?5℃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可平衡和稳定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最大可影响80%的总制热量,系统总能效比提升可达15.7%。

宗嘉财[4](2021)在《水源热泵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在国家构架现代能源体系的大背景下,各种清洁能源的提取利用技术层出不穷,其中,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现代能源体系中地热清洁能源提取、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水源热泵系统通过提取浅层水源至热泵机组进行能量转换提取,从而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的功能。目前对水源热泵系统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和匹配性中研究如何制造效率高,适用性强的热泵机组。二是从系统控制、运行过程中如何应用先进控制技术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方面。而现阶段在热泵自身结构无法取得突出成果的情况下,优化控制系统将是提升系统效率的突破点。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水源热泵控制系统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水源热泵系统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针对热泵系统纯滞后、大延迟、非线性、多干扰等特点提出了应用先进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对机组和水泵模型进行辨识并应用SIMULINK工具进行模型搭建和仿真分析,在仿真分析过程中以能效最优为最终控制目标,建立系统优化控制模型,并针对性提出了最优供回水温差的变流量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方法,控制模型中的参数通过预测方法获取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模糊PID控制器实现水泵转速控制,从而通过控制流量使得系统供回水温差处于最优设定值,实现系统最优化运行的目标。最终,针对循环泵、热泵机组动态特性提出了一套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实现热泵系统流量调节从而控制实际温差与设定值一致,并根据供回水温差调节循环泵运行频率,解决了传统控制方式协同性差、能耗高、稳定性差的问题。并通过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搭建可编程控制器(PLC)硬件平台,应用POFINET总线和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实现分布式远程I/O主从和仪表通信,根据工艺流程完成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和辅助设备的自动和联动控制,通过总线通信,实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重点状态数据的采集、处理、监测,并及时进行故障诊断、报警和显示等功能。同时,应用工控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系统数据监测、远程控制、数据存储与节能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在实际案列中以系统整体能效为分析依据,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与常规控制方法相进行能效横向对比,得到了近5%的节能效果,极大提升水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行经济性,此控制方法可在同类设备和系统中进行推广应用。

陈诚[5](2020)在《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促使服务器电路板集成度越来越高,热流密度趋于密集化,释放的热量急速增加,有统计表明,单个电子元器件工作温度每提高10℃,其因为散热不良导致的热失效概率上升至少一倍,为满足数据中心服务器持续稳定运行要求,就需要及时对其运行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平衡。数据机房基础设施的能耗主要由电子设备、空调系统、电源系统等组成,其中空调系统能耗占比仅次于IT设备,大约占数据中心全部能耗的40%。而为有效的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必须优化改进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多联机具备区域化高效制冷能力,优势表现为密度大、占空间小、不会产生显着的损耗,能够更好运用到机房空调领域,本文经过对多联机系统设计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数据机房内的全年冷负荷在没有重大改造的前提下,全年基本持平,机房空调不会出现低负荷和部分负荷运行的情况。同时对三类主流热管技术(重力、液相动力和气相动力)的应用对比分析,重力热管在应用时有安装条件的限制,这种蒸发器在下,冷凝器在上的结构形式往往影响了重力型分离式热管的行业应用,在一些特殊场合却无法满足应用条件。液相动力热管是通过冷媒泵做功产生的驱动力,推进循环工质在换热器之间流动,在冷媒泵的驱动力作用下,热管系统内部循环工质可以克服重力势能的影响,但是其设计时因为增加了冷媒泵和切换阀门,所以相应增加了成本、切换故障以及冷媒泄露的概率。经过综合比较,本文认为,采用气相动力热管循环,既能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能耗,也能够避免重力热管和液相动力热管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以本文着手开发的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集成运用直流变频、兼顾多联和气相动力热管技术,主要取得的成果有:(1)基于行业设计标准和规范,开发设计一拖三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样机;(2)在焓差试验室模拟不同室外环境温度条件进行性能试验及研究。

路世翔[6](2020)在《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以太阳能利用为主体的建筑供能体系,对实现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存在供热稳定性差、太阳能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太阳能光伏光热(PVT,Photovoltaic-thermal)热泵系统兼具制热和发电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制热稳定性和较高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极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现有PVT热泵系统虽然可以同时承担建筑的用热与用电需求,但无法满足建筑的用冷需求,因此难以广泛用于建筑领域,在此背景下,同时具备制热、发电和制冷三种功能的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便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了明显的技术优势。然而,当该系统在气温较低、太阳辐射较弱的不利环境条件下制热时节流损失严重、制冷剂循环流量较小,制热性能存在不足,而且该系统在蓄冰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同样有待提升。为此,本文从热泵系统循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简称为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制热、发电和制冷性能开展了系统且深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为研究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在实际工况条件下的运行性能,本文基于该系统的功能部件构成和工作原理,开发、设计并建立了中间补气型PVT热泵试验系统;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该试验系统在制热水工况和冬季供暖工况下的制热和发电性能、以及夏季夜间制冷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热水工况试验期间,系统的平均发电效率和COP分别为13.20%和3.10(冬季)以及13.06%和5.20(夏季);在冬季供暖工况试验期间,系统的平均COP为2.65;在夏季夜间制冷工况试验期间,系统的平均EER为2.12。其次,为合理确定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经济器的换热面积,研究各环境参数对系统制热、发电和制冷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建立了该系统的性能仿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利用该仿真模型,本文对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开展了相应的优化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一是,通过增大经济器的换热面积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制热和制冷性能,且该系统的最优面积排量比(经济器换热面积与压缩机排量之比)为5.63×10-2h/m;二是,室外气温的升高和太阳辐射的增强,对系统的制热性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且系统COP与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照度均近似于线性正相关关系;三是,在制冷工况下,室外气温和天空有效温度的上升会对系统的制冷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风速的增大则可以提升系统的制冷性能,但当风速在2m/s以上再进一步增大时,其对系统制冷性能的提升效果不再明显;四是,天空冷辐射是PVT组件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并且室外气温越高、风速越低,天空辐射散热量在PVT组件总散热量中的占比也越大,且最高可达70%以上。第三,为定量分析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性能优势,本文仿真对比了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与采用单级压缩循环的常规PVT热泵系统的制热和制冷性能;结果表明,在同等配置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常规PVT热泵系统相比,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具有明显优势,制热功率和COP的升幅分别可达30%和15%以上,且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越恶劣,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优势也越明显;此外,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也相对较好,制冷功率和EER的升幅分别可达25%和12%以上,且系统所处环境中的气温越低、风速越大,与常规PVT热泵系统相比,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优势也越明显。第四,为满足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工程应用选型设计计算需求,本文提出了用于计算系统制热和制冷性能的10系数计算模型;利用该计算模型,本文对大连地区供暖期系统的制热性能和空调期系统的制冷性能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供暖期93%以上的时间内,中间补气型PVT热泵都能够可靠运行,系统的平均COP为2.40,在该地区的空调期夜间,系统的平均EER为2.68。最后,本文提出了适于研究PVT热泵系统供热/供冷能力和建筑用热/用冷需求之关系匹配程度的评价指标——度日供暖保证率和度日供冷保证率;基于该评价指标,分析了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装机容量与居住建筑供暖空调面积之间的适用匹配关系,结果表明,在兼顾居住建筑供暖和制冷需求的前提下,对于所选取的沈阳(严寒)、北京(寒冷)和武汉(夏热冬冷)地区,系统单位装机容量宜匹配的建筑供暖空调面积分别为17m2、31m2和25m2;最后,本文得到了系统装机容量与我国25个省份和直辖市(除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以外)居住建筑供暖空调面积的适用匹配结果,并基于此分析了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的地区适应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较宜应用于我国中部地区,而且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建筑供暖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研究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PVT热泵系统的制热、制冷性能及其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开发大型高效PVT热泵系统、促进PVT热泵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以及我国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超[7](2020)在《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其高效、深度开发利用并实现其建筑一体化,对有效解决我国建筑领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冬季需要采暖、夏季需要空调、全年需要供应电力和生活热水,面对建筑多样化的能源供应需求,目前现有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技术,无论是组件的光电或光热转换效率、还是功能单一的组件结构形式和太阳能利用系统形式等,都无法满足上述建筑多种用能需求,且存在着组件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为此,本文从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满足建筑多种用能需求的角度出发,把天空长波辐射冷却、吹胀板式换热技术和热泵技术融入太阳能综合利用过程,来研究解决光电与光热一体化和太阳能制热与制冷一体化的问题,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组件和PVT热泵多能联供系统,并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性能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工作。(1)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热泵热电冷多能联产联供系统,设计开发了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分析了该系统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工作原理;论述了新型吹胀板式PVT组件的结构形式设计和工作原理,提出了 PVT热泵系统产能性能和运行特性的性能评价方法。(2)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对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及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深化设计了 PVT热泵系统并建设了试验平台,分析了试验系统的误差大小;分析表明,该试验系统的光伏发电性能参数和制热性能参数的测试误差均小于5%,制冷性能参数的测试误差均小于10%。(3)针对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运行模式的研究需求,利用上述试验平台,试验研究了夏季PVT热泵系统热电冷三联供性能和热电冷联合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夏季外界自然工况下,试验系统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3.6%,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6.16,夜间的平均制冷COPc为2.8,与相同额定发电功率的常规光伏组件相比,PVT热泵系统的PVT组件光伏发电量提升了 10~15%。(4)试验并分析了过渡季和冬季该系统的热电联供性能和热电联合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在过渡季外界自然工况下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1.9%,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5;在冬季自然工况下白天全天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0.3%,白天的平均制热COPt为4.4;该系统在各个季节的各种模式下均能长时间稳定运行。(5)采用数学建模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传热模型为核心的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数学模型,完成了该模型的理论求解结果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求解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偏差均在11%以内,为进一步开展该PVT热泵系统的性能仿真与经济性评价提供了理论模型基础。(6)针对不同建筑面积的居住建筑用能需求,提出了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在户用供能系统中的应用方式;通过性能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环境参数对PVT热泵系统热电冷性能的影响大小,研究了该系统的地区适用性;利用试验与仿真结果,进一步分析了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该系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结果表明,与建筑的各类常规供能形式相比,该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具有可观的年净收益,投资回收期约为3~4年。

邓戬[8](2020)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需求不断增长,自主可控的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需求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基于整车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需求,提出基于域控制器的功能架构方案,设计通信协议,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开发流程,分析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功能特征,并通过对典型自主品牌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配置对比,归纳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需求。2、基于域控制器的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完成基于域控制器的功能架构总体设计,其中重点阐述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通信域控制器和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硬件方案;完成双供电系统设计、接地点和整车电平衡分析。3、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网络协议研究,分析实时同步机制的TSN协议机制,设计了面向服务调用的架构(SOA)通信方法,实现域控制器之间服务调用。4、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搭建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平台,制定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对整车网络、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通信域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

聂恺延[9](2020)在《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缩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电器都有压缩机的身影,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以说压缩机的发展可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度,所以如何获得更高性能的压缩机成为现在压缩机发展的方向。然而现如今对于压缩机的性能研究存在测试数据过于局限导致对制冷性能的分析不全面准确且现有测试平台的自动化测试程度低以及压缩机的控制算法陈旧导致其稳温性能不好等问题。因此通过设计压缩机制冷性能测试平台以及优化控制算法对提高压缩机性能,保障压缩机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设计压缩机制冷性能测试平台,通过查询资料及向专家咨询,总结性能测试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制冷性能测试系统的制冷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测试系统的关键部分进行选型与介绍。为了降低制冷性能测试系统的误差,对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标定实验,建立实际量与模拟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极大地降低了传感器数据转化所带来的误差,同时选择均值滤波算法作为上位机的滤波算法,减小了数据采集所带来的误差。为了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利用Labview作为上位机软件设计了全自动化测试系统,使得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在操作面板上对系统进行控制,减小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对系统的控制难度。为了研究压缩机的稳温性能,通过查阅文献得到稳温性能与压缩机的控制算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为了找出最优的控制算法,首先先建立了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针对这一数学模型,分别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以及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控制,得出不同的控制算法对于压缩机稳温性能的影响,选出最优的控制算法。为了研究压缩机的制冷性能,通过制冷性能测试平台,改变制冷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得出随着该参数的变化制冷量变化的曲线图,通过曲线图分析该参数为何会对制冷系统产生影响,总结影响制冷性能的规律。该论文有图50幅,表14个,参考文献83篇。

许伟江[10](2020)在《速冻装备离心风机测试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风机性能试验作为风机生产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实际设计优化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所测风机主要用于通风、换气和引风,这与速冻装备风机的运行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从速冻装备出发,对离心风机的性能试验系统进行了设计开发,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冷风机性能参数和测试系统实际需求的分析,完成了某速冻装备离心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其次,在GB/T 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完成了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详细设计。论文结合速冻装备风机的运行环境和性能需求,完成了各参数传感器件的设计选型和具体的安装与布置,同时采用B型管道出气装置设计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性能测试系统以适应不同速冻装备的需求。实验装置主要由风机驱动机构、测试风管装置、测试台支撑器件以及增湿调温系统四部分组成,其中对于不同管道直径的测试装置采用改变测孔数量和大小以提升其测试精度。再次,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完成测试装置的内部流场分析和相应结构布局设计。该部分主要利用多重参考系模型(MRF),研究在相应边界条件和风机转速下,风道组合零件的结构布局对测试装置内部流场的影响。此次针对风管整流器件,分别设置了四组结构布局方案进行比较,从而在保证参数测量精度的前提下,选用流场分布较均匀的安装布置方案。最后,结合隧道式设备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工厂原有零部件搭建了一套离心叶轮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方案并完成了相关参数的测量计算,同时对隧道式装备风机测试台风道流场进行分析,比较了实测与仿真分析的数据结果并给出了两者差异的原因。

二、采集板卡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集板卡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热源热泵人参干燥室开发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燥室的发展历程
        1.2.2 干燥工艺发展历程
        1.2.3 国内外发展对比分析
    1.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人参干燥室及其能源应用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2.1 人参及其干燥工艺
        2.1.1 人参
        2.1.2 人参干燥工艺过程
    2.2 人参干燥室热湿负荷计算方法
        2.2.1 围护结构热负荷
        2.2.2 预热阶段热负荷
        2.2.3 除湿热负荷
        2.2.4 新风热负荷
    2.3 人参干燥室及其能源应用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2.3.1 用水合理性
        2.3.2 用地合理性
        2.3.3 用能合理性
        2.3.4 耗材合理性
        2.3.5 环境效益
        2.3.6 既有人参生产工艺的评价
    2.4 人参干燥室及其能源应用系统绿色化方案
        2.4.1 绿色化升级目标
        2.4.2 人参生干燥室绿色化升级方案
        2.4.3 基于多热源热泵的人参干燥室实施面临的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人参干燥系统设计开发关键问题研究
    3.1 人参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
        3.1.1 人参的物理化学性质
        3.1.2 人参在干燥时的排布方式
    3.2 人参干燥过程对流传热传质模型
        3.2.1 单一物料干燥
        3.2.2 一排物料紧密排列干燥
        3.2.3 所有物料逐层紧密排列在物料架上干燥
    3.3 人参静态干燥实验
        3.3.1 人参静态干燥实验设计
        3.3.2 人参干燥实验结果分析
    3.4 人参干燥室内气流组织方案
        3.4.1 侧送风口送风
        3.4.2 局部孔板送风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侧送风口送风模拟结果
        3.5.2 局部孔板送风模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人参干燥室用多热源热泵机组开发与性能试验
    4.1 试验原理
        4.1.1 制冷剂系统能效情况试验
        4.1.2 干燥效果试验
    4.2 试验系统
        4.2.1 试验系统原理图
        4.2.2 多热源热泵机组
        4.2.3 数据监测采集系统
    4.3 试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试验误差分析
        4.3.3 试验系统热平衡校验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验工况
        4.4.2 多热源热泵干燥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热源热泵干燥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5.1 除湿能耗比SMER
    5.2 用水经济性分析
    5.3 用地经济性分析
    5.4 用能经济性分析
    5.5 耗材经济性分析
    5.6 环境效益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样机设计计算
    A.1 多热源热泵干燥系统设备信息
    A.2 系统各连接件管径计算
附录 B 多热源热泵生态干燥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附录 C 多热源热泵生态干燥系统试验特性研究
    C.1 多热源热泵生态干燥系统对酒店浴巾干燥试验
        C.1.1 干燥试验结果分析
        C.1.2 风室环境试验结果分析
        C.1.3 制冷剂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C.2 多热源热泵生态干燥系统干燥蔬菜实验
        C.2.1 干燥试验结果分析
        C2.2 风室环境试验结果分析
        C.2.3 制冷剂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1.2.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
        1.2.3 压电馈能悬架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匹配
    2.1 动力系统拓扑结构
    2.2 动力系统匹配与选型
        2.2.1 驱动电机选型
        2.2.2 燃料电池选型与测试
        2.2.3 动力电池选型
    2.3 参数匹配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3.1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建模
        3.1.1 燃料电池模型
        3.1.2 动力电池模型
        3.1.3 驱动电机模型
        3.1.4 整车动力学模型
    3.2 基于模糊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
        3.2.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3.2.2 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3.3 整车椭球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建立
        3.3.1 设计变量的选取
        3.3.2 椭球基函数神经网络整车近似模型建立与验证
    3.4 基于多岛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3.4.1 多岛遗传算法
        3.4.2 多岛遗传算法流程
        3.4.3 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3.5 仿真分析
        3.5.1 功率跟随型能量管理策略
        3.5.2 仿真工况
        3.5.3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热泵的燃料电池载货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
    4.1 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4.1.1 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4.1.2 热泵空调系统性能试验分析
    4.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的设计
        4.2.1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设计
        4.2.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匹配与建模
        4.2.3 整车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4.3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性能分析
        4.3.1 驾驶室热管理性能分析
        4.3.2 电机余热可利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5.1 压电材料发电基础理论
        5.1.1 压电材料特性
        5.1.2 压电效应
        5.1.3 压电方程
        5.1.4 压电发电系统工作模式与结构
    5.2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5.2.1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建模
        5.2.2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模型验证
        5.2.3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馈能功率特性分析
    5.3 基于非接触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5.3.1 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建模
        5.3.2 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馈能功率特性分析
        5.3.3 样机试制与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2.2 翅片管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2.3 板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2.1 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
    2.2 换热器传热实验装置
    2.3 换热器结构型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2.3.1 流程排布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2 流向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3 分流均匀性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4 过冷段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5 翅片型式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4 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2.4.1 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计算
        2.4.2 实验测试数据处理
        2.4.3 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特性分析
        2.4.4 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系数关联式的建立
    2.5 R401A-润滑油在内螺纹强化管内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2.5.1 换热器内螺纹管传热实验装置
        2.5.2 内螺纹强化管结构参数
        2.5.3 管内制冷剂沸腾传热系数计算
        2.5.4 实验测试数据处理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5.6 R410A-润滑油在内螺纹强化管内传热关联式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R410A-水板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3.1 钎焊式板式换热器结构
    3.2 板片物理模型
        3.2.1 人字形板片结构参数
        3.2.2 模型网格划分
    3.3 板片数学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模型设置
        3.3.3 边界条件设置
        3.3.4 初始条件设置
        3.3.5 网络无关性和步长独立性验证
    3.4 波纹倾角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4.1 流体流态分析
        3.4.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4.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4.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5 波纹节距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5.1 流体流态分析
        3.5.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5.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5.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6 波纹高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6.1 流体流态分析
        3.6.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6.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6.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7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7.1 板式换热器传热实验装置
        3.7.2 变水流量实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3.7.3 变制冷剂流量实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工况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4.1 多功能热泵系统循环原理
    4.2 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机组
        4.2.3 实验测试系统及工况条件
        4.2.4 数据采集系统及控制系统
    4.3 低温工况下板式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3.1 低温工况对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4.3.2 低温工况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改善研究
    4.4 单独制冷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4.1 不同制冷工况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2 制冷剂回收平衡后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制冷+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5.1 水模块(WM)水流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2 水模块(WM)进水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3 室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4 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6 单独制热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6.1 不同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2 制冷剂回收平衡后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7 制热+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7.1 水模块(WM)进水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7.2 室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7.3 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8 单独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水源热泵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水源热泵的发展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开发工具及相关技术简介
    2.1 自适应控制方法
    2.2 工控机技术简介
    2.3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2.4 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通讯技术
        2.4.1 现场总线技术
        2.4.2 工业以太网技术
    2.5 Wincc组态软件
    2.6 MySQL数据库技术
第3章 需求分析与模型辨识
    3.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3.2 水源热泵系统综合分析
        3.2.1 水源热泵系统概述
        3.2.2 水泵性能分析
        3.2.3 热泵机组性能分析
        3.2.4 热泵机组能效分析
        3.2.5 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分析
    3.3 水源热泵机组优化控制
        3.3.1 自适应控制方法
        3.3.2 系统PID模糊控制实现
    3.4 设计原理与要求
        3.4.1 设计原理
        3.4.2 关键问题
        3.4.3 设计规范及要求
第4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架构
    4.2 硬件实现方式
        4.2.1 硬件配置及组成
        4.2.2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4.2.3 控制功能实现
    4.3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控制系统功能
        4.3.2 监测管理系统功能
    4.4 PLC控制系统
        4.4.1 硬件组态实现
        4.4.2 软件编程实现
    4.5 自适应控制实现
        4.5.1 自适应控制算法
        4.5.2 负荷预测控制
        4.5.3 控制效果
    4.6 数据库系统
        4.6.1 数据表的创建
        4.6.2 数据表的存储
第5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5.1 系统测试概要
        5.1.1 功能模块测试分解
        5.1.2 测试内容及步骤
    5.2 系统测试用例
    5.3 系统功能测试
第6章 结论
    6.1 取得成果
    6.2 结论及感受
参考文献
致谢

(5)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作内容
2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系统方案优化
    2.3 热力循环计算
3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主要设备
    3.1 耦合冷凝器
    3.2 蒸发器
    3.3 压缩机
    3.4 电子膨胀阀
    3.5 分离器
    3.6 制冷管道
    3.7 空气过滤器
4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试验
    4.1 试验样机
    4.2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常规太阳能利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1.1.2 太阳能热泵技术应用潜力较大
        1.1.3 PVT热泵系统及要解决的问题
        1.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太阳能(PVT)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2.1 集热/蒸发器结构研究
        1.2.2 系统运行控制研究
        1.2.3 系统建模与理论研究
        1.2.4 系统全年性能研究
        1.2.5 研究进展小结
    1.3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的提出
        1.3.1 适于低温应用的热泵循环/系统形式
        1.3.2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构成及其试验平台的建立
    2.1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2.1.1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构成
        2.1.2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2.2 试验系统主要部件的设计与确定
        2.2.1 压缩机的确定
        2.2.2 PVT组件及其阵列的设计
        2.2.3 蓄热水箱的设计
        2.2.4 蓄冷水箱的设计
        2.2.5 其他部件的确定
    2.3 试验系统及其数据采集系统
        2.3.1 试验系统
        2.3.2 数据采集系统
    2.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5 试验系统的误差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热电冷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工况确定
    3.2 制热水工况下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制热水工况下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3.2.3 系统制热和发电特性分析
    3.3 冬季供暖工况下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冬季供暖工况下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夏季夜间制冷工况下系统制冷性能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案
        3.4.2 夏季夜间系统制冷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3.4.3 夏季夜间系统制冷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制冷剂相关计算模型
        4.1.1 制冷剂的物性参数计算
        4.1.2 制冷剂的流动传热模型
    4.2 系统部件数学模型
        4.2.1 PVT组件数学模型
        4.2.2 中间补气型压缩机数学模型
        4.2.3 经济器数学模型
        4.2.4 沉浸式换热盘管数学模型
        4.2.5 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4.2.6 水箱数学模型
    4.3 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4 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优化及热电冷性能分析
    5.1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经济器换热面积优化
        5.1.1 经济器换热面积优化设计工况
        5.1.2 经济器换热面积的优化分析
        5.1.3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样机开发
    5.2 环境参数对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的影响分析
        5.2.1 室外气温对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5.2.2 太阳辐射照度对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5.2.3 室外风速对系统制热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5.3 环境参数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分析
        5.3.1 室外气温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5.3.2 天空有效温度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5.3.3 室外风速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中间补气型与常规PVT热泵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6.1 常规PVT热泵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1 常规PVT热泵系统性能仿真模型
        6.1.2 常规PVT热泵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6.2 中间补气型与常规PVT热泵系统制热性能对比分析
        6.2.1 制热工况下排气温度的对比分析
        6.2.2 系统制热性能对比分析
    6.3 中间补气型与常规PVT热泵系统制冷性能对比分析
        6.3.1 制冷工况下排气温度的对比分析
        6.3.2 系统制冷性能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PVT热泵系统性能工程计算方法及冷热供需匹配关系研究
    7.1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性能10系数计算模型
        7.1.1 系统性能10系数计算模型的提出
        7.1.2 系统制热性能10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7.1.3 系统制冷性能10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7.2 大连地区系统制热和制冷性能计算与分析
        7.2.1 大连地区供暖期系统制热性能计算与分析
        7.2.2 大连地区空调期系统制冷性能计算与分析
    7.3 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系统在建筑中应用的匹配分析
        7.3.1 系统装机容量与建筑供暖空调面积的适用匹配思路
        7.3.2 度日供暖保证率和度日供冷保证率
        7.3.3 系统装机容量与建筑供暖空调面积的适用匹配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简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仍未有效解决建筑采暖空调问题
        1.1.2 现代建筑对太阳能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1.3 热泵与PVT技术的结合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新思路
        1.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2.2 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2.3 太阳能PVT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2.4 天空长波辐射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1.2.5 PVT热泵性能评价及其经济性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提出及试验台建立
    2.1 单级压缩吹胀板式PVT热泵多联供系统的提出
        2.1.1 太阳能PVT热泵系统形式的研究
        2.1.2 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2.2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的提出
        2.2.1 组件结构形式与设计
        2.2.2 组件工作原理分析
    2.3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性能评价方法
        2.3.1 PVT组件发电性能评价
        2.3.2 PVT组件制热性能评价
        2.3.3 PVT组件制冷性能评价
        2.3.4 PVT组件综合效率确定方法
    2.4 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性能评价方法
        2.4.1 PVT热泵系统供电性能评价
        2.4.2 PVT热泵系统制热性能评价
        2.4.3 PVT热泵系统制冷性能评价
        2.4.4 PVT热泵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2.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的设计
        2.5.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设备部件确定
        2.5.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制冷剂管路设计
    2.6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试验台的建立
        2.6.1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关键设备确定
        2.6.2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监测控制
    2.7 吹胀板式PVT热泵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2.7.1 误差分析原理简述
        2.7.2 试验系统误差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性能试验研究
    3.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热电冷综合性能试验
        3.1.1 夏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3.1.2 系统夏季热电冷综合性能分析
    3.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工况制冷性能试验
        3.2.1 夏季工况气象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2.2 夏季工况系统夜间制冷性能分析
    3.3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夏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3.3.1 夏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3.3.2 夏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3.4 夏季夜间制冷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4.1 夏季系统制冷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4.2 水箱蓄冷特性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4.3 制冷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3.5 夏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5.1 夏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5.2 夏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和冬季性能试验研究
    4.1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综合性能试验
        4.1.1 过渡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4.1.2 系统过渡季热电综合性能分析
    4.2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过渡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4.2.1 过渡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4.2.2 过渡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4.3 过渡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3.1 过渡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4.3.2 过渡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4.4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冬季综合性能试验
        4.4.1 冬季气象参数测试与分析
        4.4.2 系统冬季热电综合性能分析
    4.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冬季工况热电性能试验
        4.5.1 冬季工况系统光伏发电性能分析
        4.5.2 冬季工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4.6 冬季白天热电模式下PVT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6.1 冬季系统制热运行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4.6.2 冬季制热工况下PVT组件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4.7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全年热电冷试验性能对比分析
        4.7.1 系统全年光伏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4.7.2 系统全年制热性能对比分析
        4.7.3 系统全年热电冷试验性能总结
    4.8 本章小结
5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1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传热模型的建立
        5.1.1 吹胀板式蒸发/冷凝PVT组件换热过程分析
        5.1.2 吹胀板式PVT组件层间结构能量平衡分析
        5.1.3 吹胀板式PVT组件传热模型的建立
    5.2 PVT热泵系统关键设备部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蓄热水箱内冷凝换热盘管模型
        5.2.2 蓄冷水箱内蒸发换热盘管模型
        5.2.3 压缩机模型
        5.2.4 电子膨胀阀模型
    5.3 模型求解方法及理论解的试验验证
        5.3.1 系统模型求解方法
        5.3.2 理论解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
    6.1 户用PVT热泵系统应用方式研究
        6.1.1 设计原则及建筑用能负荷测算方法
        6.1.2 户用PVT热泵热水机组设计
        6.1.3 户用PVT热泵热电机组设计
        6.1.4 户用PVT热泵热电暖机组设计
        6.1.5 户用PVT热泵热电冷暖机组设计
    6.2 不同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热电冷性能的影响分析
        6.2.1 制热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
        6.2.2 制冷工况下环境参数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6.3 户用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经济性分析
        6.3.1 系统经济性评价方法
        6.3.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6.3.3 系统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经济运行模式
        6.3.4 集中式PVT热泵能源站系统形式及经济运行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8)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域控制器的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需求分析
    2.1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需求
        2.1.1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流程
        2.1.2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需求定义
        2.1.2.1 自动驾驶开发需求
        2.1.2.2 车联网开发需求
        2.1.2.3 车载网络通信开发需求
    2.2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功能需求目标定义
        2.2.1 车道保持功能需求定义
        2.2.2 主动回正功能需求定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域控制器的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
    3.1 基于域控制器的功能架构总体设计
    3.2 基于域控制器的功能域划分
    3.3 域控制器硬件方案
        3.3.1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方案
        3.3.2 通信域控制器方案
        3.3.3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方案
    3.4 电气系统硬件方案
        3.4.1 双供电系统
        3.4.2 接地点
        3.4.3 整车电平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调度服务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4.1 车载网络通信协议
        4.1.1 CAN通信协议原理
        4.1.2 LIN通信协议原理
        4.1.3 车载Ethernet通信协议原理
    4.2 高带宽实时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4.2.1 整车网络拓扑
        4.2.2 基于CAN/LIN的域内通信控制
        4.2.3 基于Ethernet服务的域外骨干网络控制
        4.2.3.1 TSN协议组成
        4.2.3.2 802.1AS-Rev时钟同步机制
        4.2.3.3 802.1Qbv时间感知整形器TAS
        4.2.3.4 IEEE802.1 Qbr& IEEE802.3bu帧抢占机制
        4.2.3.5 IEEE802.1CB可靠性传输机制
        4.2.4 基于服务的SOC设计
        4.2.4.1 SOA和 SOC定义
        4.2.4.2 SOME/IP和 SOME/IP-SD协议
        4.2.4.3 SOC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
    5.1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测试平台
        5.1.1 域控制器测试平台
        5.1.2 电子电气架构测试平台
        5.1.3 目标样车测试平台
    5.2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
        5.2.1 测试标准
        5.2.2 测试方法
    5.3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整车网络仿真
        5.3.2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功能测试
        5.3.3 通信域控制器功能测试
        5.3.4 电机控制器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压缩机性能试验台制冷系统搭建
    2.1 制冷基本原理
    2.2 压缩机性能测试方法
    2.3 制冷系统主要元件
    2.4 制冷剂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压缩机性能试验台测试系统搭建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传感器选型
    3.3 采集及电源控制模块
    3.4 测试系统电气连接图
    3.5 巡检系统关键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字滤波器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制冷系统温度稳定性研究
    5.1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2 控制算法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制冷系统制冷性能分析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巡检系统调试
    6.3 试验测试方案
    6.4 制冷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展望与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速冻装备离心风机测试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速冻设备风机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2.1 速冻装备发展现状
        1.2.2 风机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3 增湿调温系统研究现状
        1.3.1 加湿系统
        1.3.2 温度控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离心风机性能测试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速冻装备离心风机性能测试需求分析
    2.2 风机性能测试台总体方案设计
        2.2.1 离心风机性能测试台结构方案设计
        2.2.2 风机性能测试台环境模拟系统设计
        2.2.3 风机性能测试台内部流场分析与结构布局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速冻设备离心风机性能测试台详细设计
    3.1 风机性能测试参数传感器件设计与选型
        3.1.1 风机性能实验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
        3.1.2 风机性能实验参数传感器选型
    3.2 风机性能测试台具体结构设计
        3.2.1 实验风管装置
        3.2.2 风机驱动系统
        3.2.3 风机测试台支撑器件
    3.3 温湿度调节系统
        3.3.1 温度调节
        3.3.2 湿度调节
    3.4 本章小结
4 离心风机性能测试台结构布局设计
    4.1 风机性能测试台几何模型的建立
    4.2 测试台计算域网格划分
    4.3 求解方法和边界条件设置
    4.4 计算结果分析与结构布局设计
        4.4.1 风速模拟结果与分析
        4.4.2 风压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风机性能实验数据处理与风道流场分析
    5.1 隧道式设备离心风机测试台流场分析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2 网格模型划分
        5.1.3 求解方法与边界条件设置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2 风机性能实验数据处理
        5.2.1 实验装置简介
        5.2.2 实验测量方案设计
        5.2.3 实验数据采集与计算
    5.3 实验数据对比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采集板卡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热源热泵人参干燥室开发与性能试验研究[D]. 赵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D]. 赵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D]. 罗晴.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4]水源热泵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宗嘉财.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陈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中间补气型PVT热泵热电冷联供系统性能研究[D]. 路世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7]户用吹胀板式PVT热泵系统热电冷多联供特性研究[D]. 周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 邓戬. 吉林大学, 2020(03)
  • [9]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与研究[D]. 聂恺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10]速冻装备离心风机测试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D]. 许伟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采集板在制冷空调产品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