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包劳务管理模式初探

大承包劳务管理模式初探

一、承包大户劳务工管理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1](2020)在《专业大户管理方式的变化 ——基于宿迁市松明农场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

孙小宇,郑逸芳,许佳贤[2](2020)在《“三权分置”架构下我国农地流转模式及其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我国典型农地流转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收益分配方式和运作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农地流转的未来发展要因地制宜,以保障农户权益为根本,以完善配套措施和建设中介组织为重点,逐步降低农地流转风险、规范农地流转市场。

董国礼,刘谨[3](2019)在《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模式及其全球化境遇——以安徽园村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借助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契机向城市转移,以商品化的劳动为要素参与到市场经济发展链条中,并使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外出务工的经历使农民接受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洗礼和影响,逐渐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小农经营模式的农业生产无法支撑农村家庭持续存在和再生产,同时也满足不了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这一切的延续需依靠农民的打工经济。依赖于市场结构和全球化经济的农村打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缺乏内部自生性的农村经济因受市场经济制约而难以摆脱其脆弱性。

朱明磊[4](2019)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作为一线建筑工人的主体,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建筑业经济支柱性地位获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国五千余万建筑业农民工普遍存在年龄大、个人资本少、就业质量差、市民化难等突出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产业工人化手段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学术界针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做了诸多探讨,普遍指出从事“苦、累、险、脏、乱、差”工作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承受着权益保障严重不足、职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等诸多不公平待遇,已经成为“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典型代表,但是鲜有系统研究“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机理与对策”的学术成果,难以为政府部门制定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影响机理和路径对策研究,对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助力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全国性调研数据,剖析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问题和现实障碍。(1)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探究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演变历程和现状问题;(2)从建筑农民工自身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障碍和外部条件(社会、政府、行业、企业)障碍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3)从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两个视角对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趋势进行了预判。其次,借助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算,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1)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了27个影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关键因素;(2)借助ISM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辨析和层阶分析,得到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图;(3)对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进行深度解析,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是“在社会、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外部条件作用下,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共同提升的过程,最终享有现代产业工人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平等的城市社会福利待遇”。再次,借助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工地调研访谈数据,构建Logit模型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实证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1)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再次设计调研问卷,并选取重庆市20个建筑工地进行调研访谈;(2)根据第二次调研数据构建Logit模型,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完成了影响机理的静态实证;(3)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利用SD工具构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系统仿真模型,并借助中国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访谈数据,设定资本投资总量变化情景、单位资本需要量变化情景、产业工人目标数量变化情景等不同政策情景运行该动态仿真模型,情景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敏感程度,动态实证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得到了影响我国建筑业产业工人数量变化和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速率变化的政策敏感因素。最后,基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和影响机理,提出了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批稳定的高素质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对策建议。以培育一批稳定的高素质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为最终目标,基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和影响机理,提出了“建构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积累共同提升的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并明确了对策措施的阶段性和时序性。本文遵循“现状问题-障碍分析-机理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形成了研究观点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丰富了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相关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应用范畴,有助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深化;同时,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对策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参考和智力支持。

韩锦绵,邵佳莹,刘映辰[5](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及其应对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其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系统性地归类,并剖析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和农户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全面综合的农户风险规避机制。

申秀清[6](2014)在《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我国自1989年在山东禹城开始探索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诱导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道路以来,陆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区域性的实践,在可行的基础上,国家科技部联合六部委在全国分五批批准建设了11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对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用现代农业和知识农业的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民和谐就业,促进区域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新生事物,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对其引起的体制机制变革进行创新性探索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产业集群理论、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增长极理论、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等理论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建立起农业科技园区动态的网络合作创新机制;最后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为例,指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应采取的对策。本文主要就五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的概念,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已经从企业创新发展到网络创新,进而指出农业科技园区对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2)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应该与区域内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开发区协作创新。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的宗旨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营来衡量园区的发展绩效。然而不搞产业化经营,又会出现农民和园区高技术对接难、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经济效益低,难以激发农民的参与动力。农业科技园区可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实现从科技园区到产业园区再到农民的技术传播路径。(3)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创新,科技中介的桥梁作用非常突出。现代服务业可以为科技中介的发展提供技术、制度和政策环境,也能促进创新主体的积聚和相互学习机制的形成,从而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4)提出多元主体共管的网络治理模式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管理模式。以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的模式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阶段非常适用,但随着园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会降低园区的管理效率。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要根据园区的发展阶段、区域市场发育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实力来适时调整。(5)提出了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途径。土地利用机制是土地制度创新的核心,对园区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应以高于市场价格的补偿价格征用,一方面使土地及其地上建筑具有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可减少农地浪费,避免农民的土地权益流失。园区的生产性用地应选择合作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

谢培秀,张谋贵,储昭斌[7](2013)在《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稳步增加,规模逐渐加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效果显着,对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农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完善了农业家庭承包的经营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与农户经营互荣共存。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韩锦绵,邵佳莹[8](2013)在《中国农地流转中农户风险分析及规避机制构建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流转作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法,是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政策扶持,农地流转迅速发展,同时流转中的各种风险也迅速显现。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因自身因素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面临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失业风险、失去保障风险、失地风险等众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使农民自身利益受损,还与粮食安全风险、农村两级分化风险等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风险。本文从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对其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进行分类,然后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和农民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全面综合的农户风险规避机制。

谢培秀,张谋贵[9](2012)在《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十分活跃,尤其是公司法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势头越来越猛,农地流转规模趋向增大。怎样看待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大规模流转?这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有何长远影响?我们对省内舒城、肥东、五河等县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

张丽华[10](2012)在《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制度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兵团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兵团劳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团场与职工、企业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中,反映出兵团经济体制转型,团场与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基本态势。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劳动关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引发了大量的劳动关系矛盾,有的还发展成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兵团劳动关系表象问题的分析,找出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制度问题,并提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建议。

二、承包大户劳务工管理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承包大户劳务工管理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三权分置”架构下我国农地流转模式及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及其运行特征
    (一)农用地规模化租赁经营模式
        1.模式运行机制。
        2.优势与不足之处。
    (二)农民承包地股份合作模式
        1.模式运行机制。
        2.优势与不足之处。
    (三)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
        1.模式运行机制。
        2.优势与不足之处。
    (四)农村土地银行模式
        1.模式运行机制。
        2.优势与不足之处。
三、农地流转模式收益分配与运作风险比较分析
    (一)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收益分配比较分析
        1.农用地规模化租赁经营模式。
        2.农民承包地股份合作模式。
        3.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
        4.农村土地银行模式。
    (二)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运作风险比较分析
        1.农用地规模化租赁经营模式。
        2.农民承包地股份合作模式。
        3.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
        4.农村土地银行模式。
四、未来发展方向
    1.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流转模式。
    2.充分保障农户权益,实现经营者与农户双赢。
    3.完善流转配套措施,降低农地流转风险。
    4.加强中介组织建设,规范农地流转市场。

(3)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模式及其全球化境遇——以安徽园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农业经济模式及农民经济状况的演变
    1.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
    2.农民经济状况及消费方式的变化
二 研究视角:后集体土地产权、小农经济、 消费方式变迁
    1.后集体土地产权背景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其绩效
    2.小农经济存在的必然及其困境
    3.半工半农的经济形态及其脆弱性
三 园村概况及土地使用模式 (1)
四 近十年园村的经济收入与消费 (2)
    1.园村农民家庭收入
    2.园村近十年的消费支出
    3.农业收入、务工收入与家庭消费
五 商品化的劳动力及作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农民工 (3)
六 结论与余思

(4)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建筑业农民工
        2.1.3 建筑业产业工人
        2.1.4 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2.1.5 建筑业农民工市民化
        2.1.6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3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3.2 社会权利贫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系统相关理论
        2.3.5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2.3.6 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3.1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历史追溯
        3.1.1 历史起源
        3.1.2 演进历程
    3.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考察
        3.2.1 职业化现状
        3.2.2 市民化现状
        3.2.3 产业工人化现状
    3.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自身资本积累障碍
        3.3.1 人力资本积累障碍
        3.3.2 经济资本积累障碍
        3.3.3 社会资本积累障碍
    3.4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外部条件限制障碍
        3.4.1 社会方面障碍
        3.4.2 政府方面障碍
        3.4.3 行业方面障碍
        3.4.4 企业方面障碍
    3.5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趋势预判
        3.5.1 维持现状
        3.5.2 改变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解析
    4.1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基于文献成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2 基于调研结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3 基于访谈结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4 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4.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研究
        4.2.1 解释结构模型(ISM)简介
        4.2.2 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
        4.2.3 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算结果
    4.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解析
        4.3.1 直观分析
        4.3.2 深层次分析
        4.3.3 系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机理的静态实证
    5.1 样本来源与数据统计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来源
        5.1.3 描述性统计
    5.2 调研数据分析与评价
        5.2.1 人力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2 经济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3 社会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4 “三资”总存量现状描述
    5.3 静态实证分析
        5.3.1 Logit模型简介
        5.3.2 Logit模型构建
        5.3.3 Logit模型结果及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动态仿真与情景分析
    6.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优势
        6.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1.2 系统动力学特征
        6.1.3 系统动力学对本文的适用性
    6.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动态仿真
        6.2.1 仿真模型构建步骤
        6.2.2 人力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3 经济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4 社会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5 系统因果关系总图构建
        6.2.6 系统存量流量图绘制
        6.2.7 函数关系说明
        6.2.8 系统模型检验
    6.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情景分析
        6.3.1 情景分析思路
        6.3.2 情景分析方法及主要流程
        6.3.3 仿真模拟分析与评价
        6.3.4 资本投资总量变化情景
        6.3.5 单位资本需要量变化情景
        6.3.6 产业工人目标数量变化情景
    6.4 本章小结
7 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对策建议
    7.1 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1.1 加快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7.1.2 加快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
        7.1.3 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
        7.1.4 加速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7.1.5 加强建筑工人劳动权益保护
        7.1.6 完善建筑工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7.1.7 完善建筑工人职业发展体系
        7.1.8 改善建筑工人职业安全与健康状况
    7.2 经济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2.1 完善建筑工人工资保障制度
        7.2.2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2.3 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
        7.2.4 建立多层次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7.2.5 加速推行“房地产税”
    7.3 社会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组织化程度
        7.3.2 改善建筑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
        7.3.3 促进城市社会融入
        7.3.4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
    7.4 实现对策建议的阶段性和时序性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
    C 调查问卷Ⅰ
    D 调查问卷Ⅰ统计结果
    E 各地“关于推进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的工作总结(部分)
    F 基于文献成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G 调查问卷Ⅱ
    H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及其应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农地流转的状况与类型
    ( 一) 我国农地流转的历程与现状
    ( 二) 我国农地流转的类型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的农地流转风险分析
    ( 一) 我国农户土地自发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分析
        1. 契约风险
        2. 纠纷风险
    ( 二)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流转中农户风险分析
        1. 农地流转发生时的农户风险分析
        2. 农地流转发生后的农户风险分析
        3. 源自于农地流转结果的农户风险
四、我国农地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构建
    ( 一) 政府规避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流转程序,明确农户权利
        2. 健全监管机制和农地流转服务体系,补充市场机制,保护农户利益
        3. 引导建立农户基层自治组织并实现对接合作
        4. 建立全方位社保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 二) 市场规避
        1. 农地流转市场化
        2. 土地金融
        3. 完善农地经营权的流入、回转机制
        4. 收取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
        5. 引入商业保险组织
    ( 三) 农户规避
        1. 培养农户的法律与合同意识
        2. 提高农户的专业知识
        3. 完善农户自治组织

(6)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园区
        1.2.2 农业科技园区
        1.2.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
        1.2.4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和研究创新
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溯源
    2.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2.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2.2.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2.2.3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研究
        2.2.4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
        2.2.5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研究
        2.2.6 已有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发展和主要模式
    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3.2.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3.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
    3.3 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2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3.3.3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
    4.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4.1.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4.1.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4.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创新路径
        4.2.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的瓶颈解析
        4.2.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应实证分析
        4.2.3 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化路径选择
        4.2.4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科技机制创新
    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内涵
        5.1.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概念界定
        5.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5.1.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的分类
    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主体行为分析
        5.2.1 农业科技园区主体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5.2.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主体行为分析
    5.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推广的模式分析
        5.3.1 “专家+农户”的推广模式
        5.3.2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5.3.3 “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
        5.3.4 “专家+市场+农户”的推广模式
        5.3.5 “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
    5.4 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推广的因素分析
        5.4.1 现有科技体制的制约
        5.4.2 现有经营模式的制约
        5.4.3 科技供求错位问题严重
        5.4.4 园区管理机构与农业科研及推广部门的有效沟通不足
        5.4.5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相对滞后
    5.5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
        5.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原则
        5.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
        5.5.3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5.5.4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
    6.1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6.1.1 世界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6.1.2 国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6.1.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现行管理模式
        6.1.4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管理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6.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6.2.1 以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为主导,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调整机制
        6.2.2 政府行政管理者的观念约束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6.2.3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园区用地紧张
        6.2.4 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6.2.5 机制不健全,缺乏优惠的政策配套体系
    6.3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6.3.1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原则
        6.3.2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
    6.4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举措
        6.4.1 进一步弱化园区的行政管理,加大部门协调力度
        6.4.2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税收体制改革
        6.4.3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6.4.4 加大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土地利用机制创新
    7.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7.1.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7.1.2 现行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1.3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中问题分析
    7.2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7.2.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7.2.2 农业科园区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路径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投融资机制创新
    8.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的主要经验
        8.1.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主要措施
        8.1.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发展的主要经验
    8.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2.1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融资现状
        8.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融资总体发展状况
        8.2.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路径
        8.3.1 创新投资管理理念,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
        8.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投融资政策环境
        8.3.3 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8.3.4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体系
        8.3.5 引导建设农业资本市场
        8.3.6 加大园区自筹资金的规模
    8.4 本章小结
9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和林格尔为例
    9.1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9.1.1 基本上形成了乳、肉、饲料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9.1.2 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1.3 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9.1.4 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
        9.1.5 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9.2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9.2.1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9.2.2 园区与大学和科研单位联系不紧密
        9.2.3 创新技术推广仍以政府推广模式为主
        9.2.4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对接难度大
    9.3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机制创新的对策
        9.3.1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
        9.3.2 增加专项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9.3.3 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
        9.3.4 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9.3.5 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营造园区创业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及成效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思考与建议

(9)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及成效
    (一)流转规模逐渐加大,农业增产效果明显。
    (二)流转主体趋向多元,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三)生产组织统分结合,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思考与建议
    (一)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农地规模化经营要与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互荣共存。
    (三)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10)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制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兵团劳动关系情况及特征
    (一) 兵团劳动关系情况
        1. 劳动者就业情况。
        2. 劳动者参保情况。
        3.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4. 劳动保障信访量逐年下降。
    (二) 兵团劳动关系特征
        1. 兵团劳动关系类型多样化、复杂化。
        2. 团场及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行政化、固态化。
        3. 非国有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市场化、动态化。
二、兵团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劳动争议案件仍保持高位态势
    (二) 处理劳动关系矛盾难度大
    (三) 非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四) 劳动用工不规范
        1. 劳动合同、承包合同及租赁合同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
        2. 劳动合同签订受土地资源约束。
        3. 劳动用工管理混乱。
    (五) 国企改制过程中, 职工权益受到侵害
    (六) 职工与非职工的利益差别比较大
    (七) 收入差距大
        1. 表现为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同步。
        2. 兵团与全国及自治区平均工资差距大。
        3. 师域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增大。
        4. 部分行业和单位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三、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 利益诉求的差异引发劳动关系矛盾
    (二) 劳动用工制度不完善引发劳动关系矛盾
        1. 劳动用工制度不能确定为团场与职工已形成劳动关系。
        2. 劳动用工管理适用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确定。
    (三) 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
        1. 收入分配相关制度缺失、机制不健全。
        2.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3.“强资本、弱劳力”现象影响劳动关系平等。
    (四)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
        1. 社会保障制度与团场体制不配套。
        2.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
    (五)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到位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
        1. 集体协商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
        2. 集体协商主体资格不到位。
        3. 集体协商机制欠完善。
    (六) 国企改制不规划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
        1. 政策法规不完善。
        2. 操作方法不规范。
四、解决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2.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 完善职工减负增收长效机制。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供给制度。
        2. 建立符合团场的失业保险制度。
        3. 制定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办法。
    (三) 完善劳动用工制度
    (四) 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1. 确保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独立性。
        2.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3. 多种模式推动建立行业协商机制。
    (五)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六) 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和预警机制
    (七)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 对于兵团而言, 应出台相关政策, 对于侵
        2. 对于企业而言。
        3. 对于劳动者而言。
    (八) 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1. 协调利益矛盾。
        2. 提高补偿标准。
        3. 做好改制前的准备工作。

四、承包大户劳务工管理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大户管理方式的变化 ——基于宿迁市松明农场的案例分析[D]. 黄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三权分置”架构下我国农地流转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 孙小宇,郑逸芳,许佳贤.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模式及其全球化境遇——以安徽园村为个案[J]. 董国礼,刘谨. 中国研究, 2019(01)
  • [4]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D]. 朱明磊. 重庆大学, 2019(01)
  •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 韩锦绵,邵佳莹,刘映辰. 开发研究, 2015(01)
  • [6]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D]. 申秀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7]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J]. 谢培秀,张谋贵,储昭斌. 铜陵学院学报, 2013(05)
  • [8]中国农地流转中农户风险分析及规避机制构建探析[A]. 韩锦绵,邵佳莹. 2013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论文集, 2013
  • [9]安徽农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调查与思考[J]. 谢培秀,张谋贵. 中国乡村发现, 2012(04)
  • [10]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制度因素分析[J]. 张丽华. 新疆农垦经济, 2012(06)

标签:;  ;  ;  ;  ;  

大承包劳务管理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