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一、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1](2021)在《基于柔顺机构的往复摩擦试验机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相对运动的摩擦副容易产生高温、变形和磨损,从而影响配合精度,加剧摩擦副的破坏进程,最终导致零部件提前失效。摩擦学主要借助摩擦试验机来研究不同条件下运动副的摩擦磨损失效机理,针对现有往复式摩擦试验机难以实现试验数据的高精度动态采集,基于摩擦学理论、现代测试技术和精密仪器理论,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柔顺机构的往复摩擦试验机,开展了结构设计、测控系统设计和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复数矢量法建立了曲柄滑块机构的封闭矢量位置方程,推导了滑块位置、速度、加速度、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和驱动力矩的计算公式,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机构传动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加载结构、摩擦力测量结构和摩擦副类型,最终得到了试验机的整体结构。(2)基于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思路,结合低应力水平的椭圆型铰链和大柔度的导角型铰链,设计了一种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以卡氏第二定理为基础,建立其闭环柔度方程,推导了回转精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结构参数对柔度、回转精度和柔度精度比的影响。通过定义输出位移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系数,综合分析了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工作性能。(3)推导了柔顺机构的静态刚度,建立了柔顺机构的最大应力模型。根据拉格朗日运动微分方程,建立了柔顺机构的动力学方程,推导了固有频率计算公式。分析了结构参数对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静力学和动力学性能,采用神经网络约束优化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4)分析了摩擦力、电压信号、柔顺机构位移信号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以LabVIEW平台为核心,设计了试验机的登录系统、采集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搭建了试验机的样机实物,进行了双通道信号采集调试,分析了转速和载荷对三种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试验研究了材料的磨损性能。图[74]表[10]参[96]

范禄源[2](2021)在《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文中认为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重复定位精度和动态测量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需要对其各个关节末端的编码器进行高精度实时测量,以及对六个关节的电机进行高精度同步控制。为了保证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测控系统具有很好的同步性、稳定性和实时性,本文参考六自由度串联式机器人的测控系统,对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展开研究,为最终实现其整体测控系统奠定基础。首先介绍了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运动学模型和轨迹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FPGA+STM32”架构作为其测控系统中运动控制器的核心,并介绍了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的框架、技术指标和各部分需要完成的功能。选择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作为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各个关节的闭环伺服型驱动器件,介绍了该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特点和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并确定了单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三闭环控制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两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根据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测控系统的性能需求,设计了以“FPGA+STM32”架构为核心的运动控制器总体硬件系统及相关电路,主要包括FPGA最小系统电路、关节末端编码器采集电路、CAN总线通信接口电路、串口通信接口电路、STM32最小系统电路、电机驱动信号接口电路、功率驱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控制与反馈信号接口电路。同时在FPGA开发软件中设计了关节末端编码器的数据采集、两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同步控制、通信等模块的程序,在STM32开发软件中设计了单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基于id=0矢量控制策略的三闭环控制程序,在上位机软件LabVIEW中设计了相关程序。最后搭建了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和两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实验平台,并进行了性能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程序中抗扰动模块能够有效滤除干扰和噪声,FPGA与采样频率1MHz的16位NIUSB-6229数据采集卡对同一个编码器采集的数据完全吻合,两个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程序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关节转动的角度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本文设计的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同步性。图[64]表[6]参[83]

方履宽[3](2021)在《VideoLog井下测控系统研制》文中提出VideoLog井下电视是一款利用测井电缆实时获取井下高清视频的测井仪器。在当前的测井领域中,测井仪的多参数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基于此提出了VideoLog井下电视进行多参数扩展的需求,针对该需求提出了VideoLog井下测控系统研制目标。本设计通过对VideoLog井下电视现有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在VideoLog井下电视的基础上扩展测控模块的方案。首先,基于P2P网络通信建立上位机与井下网络编码器的串口透明传输。其次,扩展网络编码器的串口并与井下主控制器进行连接,井下主控制器作为测控系统的通信控制核心。然后,利用485总线结构和MODBUS协议分别实现了多参数模块化扩展的硬件结构需求和数据通信需求。最后,根据VideoLog井下电视的作业特点先行扩展了测温、测压、调光、旋转四个基础测控模块。VideoLog井下测控系统主要由上位机、井下主控制器和井下测控模块三部分组成。上位机主要用于实时接收、显示测量参数,也可以向控制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井下主控制器基于STM32和RS485总线实现了测控模块的扩展和测控参数的传输。井下测控模块丰富了仪器的功能,并体现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可靠性。经过相关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从硬件方面能够为VideoLog井下电视提供扩展接口,以供不同的测控模块进行扩展,从软件方面能够建立可靠的数据通信,并且经过扩展的模块可以正常实现其应有的测控功能。

周洛阳[4](2021)在《无人机无线遥测遥控信息收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无线测控系统设备型号种类繁多、体积庞大、兼容性差、缺乏统一的规范、不利于后续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协调。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需求,需要研制出一款通用性强、灵活度高、参数可编程的无线测控系统。本课题设计了一款基于SOC和AD9361的无线测控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实现了该系统高速数据采集模块、数字基带处理模块和射频收发模块三个模块的功能。高速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完成以太网数据的接收和模拟数据的采集,以太网控制器芯片W5300和模数转换芯片AD7298为该模块的主要器件。对W5300芯片内部寄存器进行初始化配置等操作,按照UDP传输协议的方式完成网络数据的接收。通过AD7298芯片的8个模数转换通道依次重复转换完成模拟数据的采集。数字基带处理模块基于XC7Z030、Model Sim和MATLAB设计并实现了测控数据的编帧解帧、BPSK调制解调、QPSK调制解调、Costas载波同步、DTTL位同步等功能。射频收发模块以射频收发芯片AD9361为主要器件,实现了数字数据接口、收发通道、自动增益控制等功能。在射频前端模块中通过对功放电路和低噪放电路的设计,提高了测控终端的通信距离和接收灵敏度。通过对无线测控系统进行整体功能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实现了遥测链路发射端以太网数据、开关量数据和模拟量数据的高速采集、编帧、QPSK调制和发射。实现了遥测链路接收端遥测数据的接收、QPSK解调、解帧、存储和分析。实现了遥控链路发射端遥控指令的采集、编帧、BPSK调制和发射。实现了遥控链路接收端遥控指令的接收、BPSK解调、解帧和串口通信。综上所述,本文所设计的无线测控系统可以很好的将射频模拟电路和数字基带电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一款可自主选择帧格式和调制解调方式、且适用于P、L、S、C等频段的小型化无线测控系统,在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付玉[5](2021)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PTR-TOF-MS)是一种对物质成分进行快速测定的仪器,其基本原理是:离子源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离子与引入漂移管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离子化后的待测物经离子传输系统聚焦、冷却,获得相同的初始动能,但是因为质荷比不同,其在质量分析器的恒定电场中运动时,经过相同距离所需时间也不同。该仪器依据这个原理对物质成分或结构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检测范围广,扫描速度快、仪器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监测、防恐、宇宙探索等领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对该技术的不断探索,PTRTOF-MS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与国外成熟的质谱技术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核心技术国产化的阶段。为了推动仪器的研制工作,并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根据仪器组成原理及结构特点,对PTR-TOFMS测控系统进行开发。质谱仪器精密复杂,需要进行控制的电学参数、外围设备较多,质谱仪的使用者往往并非研发人员,若依赖人工调节不但耗时还会引入误差,因此仪器需要集成化的测控系统,通过友好的上位机交互界面控制PTR-TOF-MS各个外围设备有序工作。根据质谱仪组成结构,将仪器控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包括高压直流分析器电源,射频电源、脉冲电源、中低压电源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据此,本文将主要工作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测控网络,将各个模块作为CAN总线中的节点,接入测控网络中,CAN总线通信速率可达1 Mbps,满足通信需求。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有利于仪器智能化、标准化设计,方便后期仪器维护及更新。(2)针对每一个模块的功能需求,分别从硬件电路、底层软件、性能调试等方面实现了独立控制板的设计,各个控制板间既互相独立又能相互通信。(1)主控制板中集成了ARM处理器,并移植了u C/OS-I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能实时管理多个任务。主控制板与上位机之间通过以太网建立连接,主控制板将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发送至CAN总线网络中,并实现对真空状态(<10-3 Pa)的监控。(2)高压直流电源控制板选用高精度高压电源模块结合数模转换芯片和模数转换芯片实现电源输出及读取,利用分段线性插值的方法使电源的输出精度达到0.1V。(3)射频电源信号源控制板用于产生射频信号,输出频率范围为18MHz,频率设置误差小于0.5%,当输出频率为3 MHz时,信号源在3小时内的稳定度为0.13%,配合后级放大装置,用于四极杆离子传输系统,以提高离子传输效率。(3)将各个功能模块接入测控网络中,构建PTR-TOF-MS的测控系统。利用搭建了该测控系统的自制小型高性能PTR-TOF-MS对人体呼吸气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TR-TOF-MS仪器整体性能优良,运行稳定、可靠。

付闯[6](2020)在《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电力牵引及其控制技术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列车的电力牵引系统和制动系统所需制定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使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能够对整车进行型式试验,包括牵引特性和电气制动特性的模拟,同时利用该平台能对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进行开发,对电机特性进行研究测试,本课题对电力牵引系统性能试验平台的测控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是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控制和检测技术。本文提出了通用与各种驱动方式的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总体架构,可以在此试验平台上实现对于车辆电力牵引和电气制动的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的模拟,并且采用开源方式建立通用的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控制软件,实现对牵引制动过程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的模拟运行试验。实现各个试验所需的控制流程,并且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可以满足大多数试验所需要求。本文首先对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台进行构建,包括动力系统和测控系统,对两者分别进行需求分析,要保证能对电机制动牵引过程进行静态动态试验,分析所需测量的参数,设计出试验平台中控制指令的传输方式以及通信类型。再进行测控系统的具体设计,设计模拟量控制和串行总线通信控制,提出一套总体的控制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出开源式通用的测控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主程序和各个模块的子程序,实现对试验平台的试验工况控制及性能数据采集。采用Lab VIEW编程完成整个试验平台测控软件的编写,最后在单轴小功率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系统上对试验平台测控软件系统进行验证。

鲁建宇[7](2020)在《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由“符合”逐渐转向“适用”。各国工程教育更加注重技术人才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及技术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完善是技术人才能力培养的风向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即构思、设计、实践和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旨在为实验者提供一种强调以工程为基础的产品和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为背景的工程教育。设计一款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尤为重要。为了引导实验者深入了解测控系统的架构及其工程应用,掌握测控系统构建方法,培养其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实验内容的设计需来源于工程项目且紧贴理论知识体系。本课题以动力调谐陀螺仪(dynamically tuned gyroscope,简称DTG)闭环系统为载体,将复杂的实际工程凝练到测控系统中,简化设计环节,降低设计门槛,开发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做的重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成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创新性的提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确定基于DTG闭环测量系统进行测控系统实验内容的设计。2.推导DTG闭环系统理论模型,对校正网络模型进行仿真,构建DTG闭环测量系统模型,完成系统仿真软件的总体设计。3.设计DTG模拟器和测控系统的数字电路,开发电路原理图和实验内容的实时显示功能。以模拟电路的形式设计DTG闭环系统,并按照功能划分为独立的电路模块,设计电路模块实验以及系统闭环实验,实验者可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工程思维。4.搭建系统实验测试平台,进行漂移测试,完成系统可靠性、稳定性验证,并依据实验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目标对各个模块功能进行测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1小时随机漂移率实验结果均满足小于0.8°/h的理论值要求,逐次漂移率分别为0.1944°/h、0.2148°/h,均小于2°/h的理论值。引入解耦电路后,X轴与Y轴的角度偏差为-0.1837°,通过力矩器电流信号可以还原X轴或Y轴的单轴角速度信号,各模块电路性能符合实验测试要求。

王建[8](2020)在《汽车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市场上汽车摇窗电机多为永磁有刷直流电机,由于电刷换向过程而引起电阻的变化导致纹波电流的产生。摇窗电机纹波电流具有引起电机的过热、机械振动和噪声等诸多害处,因此,进行电机纹波性能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今,摇窗电机生产厂家多用功率分析仪进行纹波测试分析,但是由于功率分析仪价格高,测试效率低,纹波性能显示不直观不细致等缺点,难以满足大量的汽车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本文以PA5000H型功率分析仪的测试精度为标准,设计了一个成本低,效率高,测试分析直观易懂细致的纹波性能测试系统。首先,基于摇窗电机纹波测试相关技术要求,选择工控机、嵌入式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卡的组合设计方案。利用数据采集卡把纹波电流数据从下位机传输到上位机,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进行纹波电流的频谱分析,并把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的结果以图形和数据形式显示在工控机人机交互界面上。其次,根据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系统的纹波采集控制以及多功能测试拓展要求,完成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整体的测试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搭建以及以STM32F103RCT6芯片为核心的嵌入式纹波采集控制板卡的设计。整体测试系统的测试平台的设计根据采集参数的要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角度传感器、扭矩传感器以及力矩电机的选取应用以及配套装置的集成。纹波采集控制板卡根据电路功能需求,设计了电压PWM控制电路、DO控制电路、H桥驱动电路、信号采集控制电路以及RS-232通信电路等。然后,基于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的测试开发功能要求,设计了测控系统的下位机以及上位机控制软件。下位机软件实现了电机供电电压的PWM调节控制,电机正反转的DO控制以及USART串口通信控制。上位机软件设计了基于MFC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利用FFT算法进行纹波电流数据的频谱分析,实现了各种参数量的传输与计算,测试结果的图形绘制,文件数据的读写等功能,并基于串口协议建立了上下位机的通信。最后,根据测试条件,对摇窗电机进行测试实验,把所测得实验数据与功率分析仪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比分析,然后对纹波性能测试系统进行数据稳定性优化,达到功率分析仪的测试标准,成功代替了功率分析仪进行批量汽车摇窗电机的纹波性能测试。

房舟[9](2020)在《基于LabVIEW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摩擦焊机测控系统的设计是一门结合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于一体可以同时实现测量与控制的技术。其中,测量技术主要应用到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学科知识;控制技术应用到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等学科的知识。本文所研究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将虚拟仪器的先进检测技术和电液比例技术结合应用到液压领域中,实现摩擦焊机机电液一体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摩擦焊接技术是一种高效、优质、节能、无污染的固态焊接技术,随着在航天、航空、石油、船舶等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焊接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焊接产品,以现有的摩擦焊机为研究对象,提出并确定了满足要求的测控系统整体方案,采用IPC+PLC双CPU模式控制摩擦焊机完成工业生产,并将模糊PID智能控制理论应用在实际研究开发中。根据摩擦焊机测控系统的要求,对组成测控系统的硬件进行选型,包括传感器、工控机、数据采集卡等;软件方面,上位机利用LabVIEW对测控系统界面进行编程,实现焊接过程中压力、位移、转速等信号的采集,压力的闭环控制、数据的显示、保存,下位机PLC实现焊接过程中摩擦焊机的自动和手动控制。其中,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通讯通过OPC技术实现。完成摩擦焊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后,运用AMESim/Simulink对液压系统进行联合仿真研究,充分利用了Amesim图形化界面建模和simulink强大的数值处理能力的各自优势,确保了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快速性与准确性,可以为后面试验阶段节省大量时间。测量与控制技术是紧密结合在一块的,一个高精度的测控系统离不开计算机的发展。本文所设计的测控系统将测控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完美融合,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简单的操作,便捷的功能扩展,在保证工业生产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摩擦焊机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翁建文[10](2020)在《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定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文中指出为了应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监测的迫切需求,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了我国首台星载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DPC)。相对于传统的光谱成像仪,DPC不仅能实现8个波段的辐射测量,并且其中3个波段具备偏振测量功能,同时DPC具有118.74°的宽视场。DPC定标在考虑传统光谱成像仪辐射定标的技术要素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偏振定标的技术要素,主要有同一偏振波段不同偏振解析方向的通道响应不一致性、宽视场成像系统起偏引入的偏振效应、以及帧转移型CCD产生的成像模糊效应等特有的精度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研究新的定标方法、定标实验流程、以及定标数据处理算法。为了提高DPC数据产品的精度和业务化应用水平,开展了实验室定标的自动化测控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方案设计、成像数据预处理和数据产品生产的方法、以及软件实现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将建立一套涵盖DPC测量模型、实验室定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产品生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我国后续星载偏振成像仪器的研制和数据的定量化应用提供系统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精确的测量模型不仅有助于DPC测量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与测量误差的参数化描述,也是实现数据产品定量化应用的基础和前提。DPC自身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特性和误差源,同时误差具有传递性质,进一步增加了建立测量模型的难度。为了降低建立测量模型的难度和实现测量误差的参数化,将光学系统的所有光学元件划分为偏振光学元件和非偏振光学元件两个结构模块,分析了光学元件的起偏原理,推导了光学元件的透射米勒矩阵的具体表达式,建立了 DPC偏振通道的斯托克斯参数测量模型和非偏振通道的辐射测量模型。(2)为了消除DPC自身特性产生的系统误差,需要对测量模型的全部参数进行定标。根据DPC的测量模型,需要完成偏振效应、偏振解析方位角、几何定标、绝对响应度定标、相对光谱响应定标、非线性、非稳定性和信噪比等定标参数与主要性能参数的测量。同时定标与性能参数的测量涉及多仪器的联动测控,导致数据采集更加复杂。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与精度,研究了定标与性能测试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流程,设计了基于实时数据交换模块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实现了测控逻辑与设备控制逻辑的分离,解决了定标与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多仪器联动测控的难题。为实现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满足定标与性能测试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需求,保障实验室定标工作的顺利完成,设计并实现了定标与性能测试的数据处理软件,解决了以往传统人工处理方式难以满足测量数据的快速处理要求。(3)针对DPC全视场响应不一致性的测量与校正问题,以及实验室现有积分球参考光源无法满足DPC全视场响应的测量需求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积分球参考光源的分视场测量方案。为解决分视场成像数据之间因缺乏共同特征目标而引起的成像数据拼接难题,提出一种局部标准偏差最小与局部阈值相结合的拼接算法,实现了分视场成像数据的无缝拼接。测量结果表明,采用分视场测量方案能够满足DPC全视场响应的测量需求,全视场响应的测量不确定度优于 0.67%。(4)为降低面阵CCD的帧转移模糊效应对DPC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了帧转移模糊效应的产生机理,将帧转移模糊效应分解为响应差异型和拖影型两种类型,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校正模型以及验证了最优校正顺序。并使用积分球参考光源的成像图与在轨成像耀斑区的成像图验证了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方法的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校正高亮度目标区域的帧转移模糊效应,将帧转移模糊效应对偏振测量精度的影响由7.28%降至0.43%。(5)针对DPC在轨成像数据的定量化和业务化应用需求,开发了数据产品生产软件:零级和一级产品数据子系统。针对零级产品数据子系统,设计了数据包检测及修正模型,解决了数据包的有效检测难题;采用分段内存映射方法,解决原始数据包的排序重组数据包的拼接难题。针对一级产品数据子系统,设计了一级产品数据处理的算法流程,保证了数据处理流程的简洁高效,实现了数据产品生产的业务化运行。

二、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柔顺机构的往复摩擦试验机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现状
        1.2.2 往复式摩擦试验机研究现状
        1.2.3 摩擦磨损试验机发展趋势
        1.2.4 柔性铰链与柔顺机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难点及解决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往复摩擦试验机测量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摩擦系数的测量原理
    2.3 试验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3.1 摩擦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3.2 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3.3 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4 往复摩擦试验机结构设计
        2.4.1 试验机技术指标
        2.4.2 传动结构设计
        2.4.3 加载结构设计
        2.4.4 测量结构设计
        2.4.5 摩擦副类型设计
    2.5 试验机整体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典型柔性铰链的柔度与应力分析
        3.2.1 柔性铰链的分类
        3.2.2 柔性铰链的性能指标
        3.2.3 典型柔性铰链的柔度分析
        3.2.4 典型柔性铰链的应力分析
    3.3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
        3.3.1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柔度
        3.3.2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回转精度
        3.3.3 柔度与回转精度的算例验证
    3.4 椭圆导角混合柔性铰链的性能分析
        3.4.1 结构参数对柔度的影响
        3.4.2 结构参数对回转精度的影响
        3.4.3 结构参数对柔度精度比的影响
        3.4.4 混合柔性铰链的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柔顺机构的静动力学建模与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柔顺机构的静力学模型
        4.2.1 输出位移模型
        4.2.2 最大应力模型
        4.2.3 有限元分析
    4.3 柔顺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4.3.1 动力学方程
        4.3.2 固有频率
    4.4 结构参数对柔顺机构性能的影响
        4.4.1 结构参数对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结构参数对最大应力的影响
    4.5 柔顺机构的优化设计
        4.5.1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的建立
        4.5.2 约束条件
        4.5.3 优化结果
    4.6 柔顺机构传动特性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4.6.1 静力学仿真
        4.6.2 模态分析
        4.6.3 动力学仿真
        4.6.4 疲劳寿命仿真
        4.6.5 实验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试验机测控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机驱动系统设计
        5.2.1 硬件设备
        5.2.2 软件系统
    5.3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5.3.1 硬件系统搭建
        5.3.2 安全登录系统设计
        5.3.3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5.4 试验机样机搭建与测试
        5.4.1 试验机样机搭建
        5.4.2 信号采集测试
    5.5 平面副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5.5.1 转速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
        5.5.2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
        5.5.3 磨损试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六自由度串联式机器人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运动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1.2.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工作原理与测控系统
    2.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工作原理
    2.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模型和轨迹规划
        2.2.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模型
        2.2.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轨迹规划
    2.3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3.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电机的基本结构
    3.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电机的数学建模
        3.2.1 表贴式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数学模型
        3.2.2 坐标系变换与仿真建模
    3.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
        3.3.1 SVPWM算法的合成原理
        3.3.2 SVPWM算法的实现
        3.3.3 SVPWM算法的建模与仿真
    3.4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单个电机控制策略
    3.5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测控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FPGA相关硬件设计
        4.2.1 FPGA核心芯片选型及最小系统电路
        4.2.2 关节末端编码器采集电路
        4.2.3 CAN总线通信接口电路
        4.2.4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4.3 STM32相关硬件设计
        4.3.1 STM32核心芯片选型及最小系统电路
        4.3.2 电机驱动信号接口电路
        4.3.3 CAN总线通信接口电路
    4.4 电机驱动板硬件设计
        4.4.1 功率驱动电路
        4.4.2 控制与反馈信号接口电路
        4.4.3 电机自带编码器接口电路
        4.4.4 电流采样电路
        4.4.5 电源电路
    4.5 本章小结
5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FPGA相关软件设计
        5.1.1 FPGA软件开发工具
        5.1.2 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1.3 两个电机同步控制及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5.2 STM32相关软件设计
        5.2.1 STM32软件开发工具
        5.2.2 主程序设计
        5.2.3 中断程序设计
    5.3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实验
        6.1.1 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抗扰动模块仿真实验
        6.1.2 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实验设计
        6.1.3 关节末端编码器数据采集实验的结果分析
    6.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实验
        6.2.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的仿真实验
        6.2.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实验设计
        6.2.3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两个电机同步控制实验的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VideoLog井下测控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Videolog井下电视概述
        2.1.1 井下电视结构介绍
        2.1.2 高速遥传技术介绍
    2.2 系统总体方案框架
    2.3 系统硬件组网设计方案
        2.3.1 上位机与主控制器组网方案
        2.3.2 测控系统组网方案
    2.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测控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主控制器硬件设计
    3.3 测控模块硬件设计
        3.3.1 测温模块硬件设计
        3.3.2 测压模块硬件设计
        3.3.3 调光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3.3.4 云台硬件设计
    3.4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介绍
    4.2 上位机设计
    4.3 串口透明传输建立
        4.3.1 建立P2P通信
        4.3.2 编码器程序设计
    4.4 井下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4.1 通信控制
        4.4.2 通信协议设计
    4.5 测控模块软件设计
        4.5.1 温度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4.5.2 测压模块件设计
        4.5.3 调光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5.4 云台控制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串口透传测试
    5.2 系统整体测试
        5.2.1 测试系统搭建
        5.2.2 云台控制调试
        5.2.3 调光控制调试
        5.2.4 温度压力精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无人机无线遥测遥控信息收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无线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方案设计
    2.2 基带方案论证
        2.2.1 基带处理器选型
        2.2.2 调制解调技术方案选择
    2.3 射频方案论证
    2.4 系统技术指标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无人机无线测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测控系统硬件终端基本架构
        3.1.1 数据接口模块
        3.1.2 基带处理模块
        3.1.3 AD9361 射频收发模块
        3.1.4 射频前端模块
        3.1.5 电源供电模块
    3.2 数据接口模块设计
        3.2.1 以太网控制器电路设计
        3.2.2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3 RS4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3 基带处理模块设计
    3.4 射频收发通道设计
    3.5 射频前端模块设计
        3.5.1 接收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3.5.2 发射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无人机无线测控系统遥测链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遥测链路软件实现框架
    4.2 以太网接口程序设计与实现
        4.2.1 W5300 初始化
        4.2.2 UDP数据通信
    4.3 AD转换芯片AD7298 配置程序设计与实现
    4.4 遥测数据编帧处理程序设计与实现
        4.4.1 遥测数据帧格式设计
        4.4.2 遥测数据编帧处理程序的实现
    4.5 QPSK调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5.1 QPSK调制原理
        4.5.2 QPSK调制算法的仿真
        4.5.3 QPSK调制算法的实现
    4.6 射频收发器芯片 AD9361 配置程序设计与实现
    4.7 QPSK解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7.1 QPSK解调原理
        4.7.2 QPSK解调算法的仿真
        4.7.3 QPSK解调算法的实现
    4.8 遥测数据解帧处理程序设计与实现
    4.9 RS42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
    4.10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无人机无线测控系统遥控链路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遥控链路软件实现框架
    5.2 遥控数据编帧解帧程序设计与仿真
    5.3 BPSK调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3.1 成型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5.3.2 BPSK调制算法的仿真
    5.4 BPSK解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4.1 Costas载波同步环的设计与仿真
        5.4.1.1 数控振荡器(NCO)的设计
        5.4.1.2 数字鉴频鉴相器的设计
        5.4.1.3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5.4.1.4 多倍速率抽取与低通滤波
        5.4.1.5 Costas载波同步环的仿真
        5.4.2 DTTL位同步环的设计与仿真
        5.4.2.1 码NCO的设计
        5.4.2.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5.4.2.3 其他模块的设计
        5.4.3 BPSK解调算法的仿真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
    6.2 数据分析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TR-TOF-MS发展历程及应用
        1.2.1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发展历程
        1.2.2 飞行时间质谱仪发展历程
        1.2.3 PTR-TOF-MS应用
        1.2.4 PTR-TOF-MS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代质谱仪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PTR-TOF-MS 技术原理及仪器组成
    2.1 质谱仪基本原理
    2.2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原理及结构
        2.2.1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原理
        2.2.2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结构
    2.3 飞行时间质谱仪外围设备控制分析
        2.3.1 仪器整体测控网络设计方案
        2.3.2 控制需求分析
3 PTR-TOF-MS 测控系统电路设计
    3.1 基于CAN总线的测控网络构建
        3.1.1 CAN总线电路设计
    3.2 主控制板电路设计
        3.2.1 真空测控系统电路设计
        3.2.2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3 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高压程控电源设计
        3.3.1 设计方案
        3.3.2 高压程控电源电路设计
        3.3.3 供电电源设计
    3.4 离子传输区四极杆射频信号源设计
    3.5 PCB设计要点及实物
4 测控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主控制板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1.1 u C/OS-III的移植与应用
        4.1.2 以太网通信软件设计
        4.1.3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1.4 真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2 高压直流电源测控软件设计
        4.2.1 直流电压控制软件设计
        4.2.2 直流电压检测软件设计
        4.2.3 电源标定
    4.3 DDS信号控制软件设计
5 系统测试
    5.1 电信号测试
        5.1.1 高压直流信号测试
        5.1.2 射频信号源测试
    5.2 仪器整体性能测试
        5.2.1 仪器开启及工作环境设置
        5.2.2 人体呼出气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交流传动方式类型
        1.2.2 牵引变流器的形式
        1.2.3 牵引电机的形式
    1.3 国内外电力牵引传动试验平台发展现状
        1.3.1 电力牵引传动试验平台的结构组成类别
        1.3.2 现有的电力牵引传动试验平台试验方法
    1.4 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
    1.5 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6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构建方法
    2.1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2.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结构设计
        2.2.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结构模式
        2.2.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能量交换方式
    2.3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组成
        2.3.1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动力系统
        2.3.2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系统
    2.4 试验平台运行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构建
    3.1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3.2 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结构组成
        3.2.1 陪试机控制系统
        3.2.2 被试机控制系统
        3.2.3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3.3 不同工况下试验平台控制方式
        3.3.1 静态试验控制方式
        3.3.2 动态试验控制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运行控制
    4.1 试验平台的控制指令及传输方式
    4.2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运行控制系统结构
        4.2.1 串行总线通信传输模式
        4.2.2 模拟量传输模式
    4.3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运行控制接口
        4.3.1 被试系统运行控制接口
        4.3.2 陪试系统运行控制接口
    4.4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总线控制通信协议的制定
        4.4.1 静态试验时数据流
        4.4.2 动态试验时数据流
        4.4.3 系统数据流的更新
        4.4.4 CANbus总线通信协议及接口函数
        4.4.5 以太网TCP/IP通信协议
        4.4.6 以太网通信与CAN总线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软件系统构建
    5.1 试验平台测控软件系统的功能
    5.2 测控软件结构的总体设计
        5.2.1 测控软件主程序结构
        5.2.2 测控软件子程序结构
    5.3 基于Lab VIEW的测控软件设计
        5.3.1 基于Lab VIEW的试验平台测控软件子模块设计
        5.3.2 基于Lab VIEW的试验平台测控软件主程序设计
    5.4 单轴小功率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运行验证
        5.4.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被试系统结构
        5.4.2 陪试系统主回路的结构
        5.4.3 测控系统结构
        5.4.4 测控系统软件运行验证试验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系统研究现状
        1.2.2 测控系统的设计目标
    1.3 本论文各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测控系统设计理念
    2.2 测控系统的设计流程
        2.2.1 测控系统实验内容的选定
        2.2.2 测控系统的设计
        2.2.3 测控系统的功能拓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3.1 DTG理论模型
        3.1.1 DTG的动力学模型
        3.1.2 反馈回路的解耦
    3.2 校正网络模型
    3.3 DTG闭环测量系统模型
    3.4 系统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DTG模拟器设计
    4.2 数字电路设计
        4.2.1 基于DSP的硬件设计
        4.2.2 数字解耦、校正的理论推导
        4.2.3 基于DSP的软件设计
    4.3 液晶显示与实验电路映射设计
    4.4 模拟反馈回路设计
        4.4.1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4.4.2 解耦电路及校正电路设计
        4.4.3 功率放大电路
    4.5 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面板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拓展
    5.1 实验测试平台
    5.2 DTG漂移测试
        5.2.1 固定位置测试法
        5.2.2 四位置测试法
    5.3 各模块电路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汽车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电机纹波测试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电机纹波测试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架构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电机纹波性能测试分析相关技术
    2.1 纹波和谐波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2 电机纹波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步骤
    2.3 DFT和基2FFT算法在电机纹波测试中的应用
        2.3.1 DFT的应用概述及其变换效应
        2.3.2 基2FFT算法的应用概述及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搭建和硬件组成
    3.1 测控系统研发要求
    3.2 纹波性能测试系统的硬件平台的搭建
        3.2.1 基本测试结构的选择设计
        3.2.2 测控主机的集成
        3.2.3 测控系统控制机箱的设计集成
        3.2.4 测控系统纹波测控箱的设计集成
        3.2.5 摇窗电机电源的控制电路设计
    3.3 纹波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3.1 测控单元处理器选型及最小系统
        3.3.2 电机PWM信号输出模块
        3.3.3 DO控制以及H桥驱动模块的设计
        3.3.4 信号采集以及通信模块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结构介绍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PWM信号产生
        4.2.3 DO模块程序设计
        4.2.4 USART串口数据接收中断子程序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基于MFC的操作界面软件设计
        4.3.2 基于PCI-1716L的数据采集卡的软件实现
        4.3.3 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4.3.4 摇窗电机纹波数据的基2FFT算法编程
        4.3.5 Tee Chart实现纹波性能曲线的绘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比对修正
    5.1 纹波性能测试软件界面
    5.2 纹波性能测试参数分析比对
        5.2.1 电流参数比对分析
        5.2.2 基波频率参数比对分析
        5.2.3 各阶谐波振幅参数比对分析
        5.2.4 能量比参数比对分析
    5.3 测试参数稳定性优化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LabVIEW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引言
    1.2.摩擦焊接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电液比例技术简介
    1.4.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连续驱动摩擦焊机理论基础及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1.摩擦焊机的结构组成
        2.1.1.摩擦焊接的主机系统
        2.1.2.摩擦焊机的液压系统
        2.1.3.控制系统
    2.2.液压施力系统介绍
    2.3.焊接参数的确定
        2.3.1.摩擦焊接参数规范
        2.3.2.主轴转速和摩擦压力
        2.3.3.摩擦时间和摩擦变形量
        2.3.4.停车时间与顶锻时间
        2.3.5.顶锻压力和顶锻变形量
    2.4.摩擦焊机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测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2.4.2.硬件设计方案
        2.4.3.软件设计方案
    2.5.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1.工控机选择
    3.2.可编程控制器
        3.2.1.PLC选择
        3.2.2.PLC的 I/O点数估算与分配
    3.3.数据采集卡
        3.3.1.数据采集技术
        3.3.2.采样定理及其应用
        3.3.3.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3.3.4.信号的连接方式
    3.4.比例控制阀的选择
        3.4.1.电液比例控制技术
        3.4.2.电液比例控制阀的选型
    3.5.传感器的选择及调理
        3.5.1.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3.5.2.位移传感器的选择
        3.5.3.转速传感器的选择
        3.5.4.信号调理
    3.6.本章小结
第4章 摩擦焊机测控系统控制方案与软件设计
    4.1.控制算法的选择与PID控制器的介绍
        4.1.1.控制算法的选择
        4.1.2.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4.2.模糊自适应PID结构设计
        4.2.1.模糊控制理论
        4.2.2.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原理
        4.2.3.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4.2.4.模糊推理系统设计
    4.3.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4.摩擦焊机测控系统PLC程序设计
        4.4.1.摩擦焊机工艺流程
        4.4.2.PLC控制器程序设计思路
        4.4.3.PLC软件编程
    4.5.基于LabVIEW的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4.5.1.摩擦焊机测控方案分析
        4.5.2.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5.3.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软件流程分析
    4.6.摩擦焊机软件程序设计
        4.6.1.用户登陆程序的设计
        4.6.2.参数设置模块程序设计
        4.6.3.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6.4.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4.6.5.数据管理模块程序设计
        4.6.6.摩擦焊机测控系统主界面设计
    4.7.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PC技术的摩擦焊机测控系统上下位机数据通讯
    5.1.OPC通讯技术介绍
    5.2.基于OPC技术的上下位机系统构成
    5.3.基于OPC技术的上下位机通讯
        5.3.1.DSC工具包安装
        5.3.2.OPC服务器通道设置
        5.3.3.设备和标签配置
        5.3.4.I/O服务器设置
        5.3.5.绑定共享变量
    5.4.本章小结
第6章 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联合仿真
    6.1.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介绍
    6.2.连续驱动摩擦焊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6.2.1.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6.2.2.比例溢流阀数学模型建立
        6.2.3.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6.3.仿真结果分析
        6.3.1.仿真参数的设计
        6.3.2.仿真结果
    6.4.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定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偏振成像测量的研究现状
    1.3 宽视场偏振成像仪器的定标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宽视场成像仪器的响应不一致性
        1.3.2 帧转移模糊效应
        1.3.3 实验室定标测试与数据处理
        1.3.4 数据产品生产的数据处理
        1.3.5 坏像元检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振测量理论与DPC测量模型
    2.1 光的偏振态的表示及物质偏振特性的表示
        2.1.1 光的偏振态的表示
        2.1.2 米勒矩阵
    2.2 DPC的测量模型
        2.2.1 光学元件的起偏原理
        2.2.2 DPC光学元件的米勒矩阵
        2.2.3 DPC测量模型推导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DPC实验室定标与性能测试
    3.1 DPC模型参数定标
        3.1.1 偏振效应
        3.1.2 偏振解析方位角
        3.1.3 几何定标
        3.1.4 绝对响应度定标
        3.1.5 相对光谱响应定标
    3.2 DPC性能测试
        3.2.1 非线性
        3.2.2 非稳定性
        3.2.3 信噪比
    3.3 自动化测控系统的实现方案
        3.3.1 测控系统的组成
        3.3.2 测控系统的通信协议
        3.3.3 测控系统的软件实现方案
    3.4 数据处理软件的实现方案
        3.4.1 命名规范化方法
        3.4.2 数据处理软件的自动化实现方法
        3.4.3 数据处理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DPC响应不一致性测量方法
    4.1 DPC响应不一致性产生原因
    4.2 基于积分球参考光源的分视场测量方案
    4.3 DPC响应不一致性测量数据处理算法
        4.3.1 分视场采集图像的拼接算法
        4.3.2 偏振通道响应不一致性校正算法
        4.3.3 非偏通道响应不一致性校正算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响应不一致性测量结果及分析
        4.4.2 响应不一致性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PC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方法
    5.1 DPC帧转移模糊效应产生机理及特点
    5.2 DPC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模型
        5.2.1 DPC响应差异型帧转移模糊效应表示
        5.2.2 DPC拖影型帧转移模糊效应表示
        5.2.3 含饱和像元拖影型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顺序分析验证
        5.3.2 响应差异型帧转移模糊效应分析验证
        5.3.3 拖影型帧转移模糊效应分析验证
        5.3.4 在轨成像时帧转移模糊效应校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DPC数据产品生产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零级产品数据子系统的设计
        6.1.1 DPC数据传输流程
        6.1.2 DPC零级产品数据子系统实现方案
        6.1.3 系统测试与分析
    6.2 一级产品数据子系统的设计
        6.2.1 一级产品数据处理算法流程概述
        6.2.2 数据处理系统概述
        6.2.3 一级产品数据子系统运行效果
    6.3 在轨数据质量初步评价
        6.3.1 暗电流
        6.3.2 坏像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柔顺机构的往复摩擦试验机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 李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双关节同步测控系统[D]. 范禄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3]VideoLog井下测控系统研制[D]. 方履宽.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无人机无线遥测遥控信息收发技术研究[D]. 周洛阳.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付玉. 四川大学, 2021(02)
  • [6]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技术研究[D]. 付闯.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软硬件交互式测控系统设计[D]. 鲁建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8]汽车摇窗电机纹波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发[D]. 王建. 东华大学, 2020(01)
  • [9]基于LabVIEW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测控系统设计[D]. 房舟.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10]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定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 翁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AMC-600通用高精度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