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繁荣日喀则藏戏艺术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繁荣日喀则藏戏艺术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日喀则地区的藏戏艺术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刘雅楠[2](2021)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正式成立至今60多年的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分期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和重要意义。论文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老一辈工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以笔者到团里实地调查和采访以及到西藏自治区日报社查阅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并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论着结合起来,来理清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舞蹈发展历程,以此来窥探西藏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主要叙述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通过两个小节分别论述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以及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第三部分为从第三章到第六章对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进行分期。分别对每个时期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艺术活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情况和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为第七章结语。论述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同时反思和总结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段阳[3](2020)在《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以传统技艺为例》文中指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的宗旨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意识;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国际援助。自此之后,全球范围内开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分类、保护和传承等工作。西藏自治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有十几年的经验,通过不断的摸底、普查、申报工作,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出台《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地方法规;建立非遗四级名录体系;设立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对传承人的扶持资金逐年提升;命名81个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达165处,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批次88个项目、5批次96名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国家级名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展开研究。本文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视域下,研究技艺类传承人的基本现状,包括传统技艺概述及特点、传承人的现状分析、传承人的体制机制概况。依据上述资料和调研情况,分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承人自身情况、政府发挥的职能作用、社会环境对传承人的支撑。最后,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策。本文研究认为,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策包括提供更多政策帮助传承人实现多渠道发展,涉及多渠道建立传承人培养新模式、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增加传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政府加强传承人保护的职能,设计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保护非遗传承人主体权利、建立严格规范的传承人认定和取消程序、配备结构合理的专业保护队伍;改善社会环境对传承人保护发展的认知,涉及开发特色“非遗”产业,开拓传统技艺的消费空间、加强媒体正面宣传,提高传承人的职业荣誉感。保护非遗传承人,是推动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宏[4](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努木[5](2020)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西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和乡土文化资源等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杨于卓[6](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岗青[7](2018)在《光辉的历程 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文化综述》文中提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了独特灿烂的高原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西藏文化事业突飞猛进,硕果累累。4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繁荣创作演出、保护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规范文化市场、拓宽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壮大文化队伍等有效手段和途径,不断推进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西藏文化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有许多新挑战。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研究,让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西藏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周薇薇[8](2017)在《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而文化的内涵却是精深厚重的,音乐需要文化来使其蕴意更加深邃,西藏音乐也是如此。音乐文化遗产对于西藏地区而言,是指那些以歌唱、乐谱、器乐以及演奏、说唱等非大型不动产物质形式做载体,在西藏地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以口传心授形式为主而继承和流传的包含节奏、音高、旋律、唱词、发声载体(器乐或声乐)的历史性文化遗产。作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音乐艺术,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然而,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大很大冲击,西藏的音乐文化遗产也在慢慢流失。对于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以西藏地区音乐文化遗产为研究主题,在文化的整体理念下,全面讨论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下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由与意义,并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辨析“音乐文化”随后,对“音乐文化遗产”和“西藏音乐文化遗产”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西藏音乐的起源和形成。包括从本教时代到佛教传入后西藏音乐的情况;通过文献的记载和前人的研究分析,得出藏族音乐曲谱的起源和形成。第三部分,主要从西藏音乐的起源形成和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种类及功能的角度,对西藏音乐文化进行了归类,并按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曲式调性分析,在分析结果中,总结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音乐特性。第四部分:从结构特征对藏族音乐进行了分类,即:歌舞模式、乐舞模式以及戏剧模式,并对每个种类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第五部分:从传统资料保存整理现状和当代音乐作品的表现这两个角度,对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主要包括传统乐谱的分类和特点分析、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西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走向。第六部分:主要从西藏音乐文化发展特点入手进行探索,对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后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音乐比赛与音乐人的发展、音乐市场经济等。第七部分:通过对西藏音乐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西藏音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分析,来阐述西藏音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其中包括:音乐文化遗产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作用,音乐文化遗产在西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利用音乐传播的社会主义价值核心,音乐是藏族人民喜闻乐听的宣传以及普及藏语国歌的重要性等。第八部分,结语部分,在这一部分从开发优势和开发途径几个方面提出关于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在写作中在运用录制的资料和大量的参考文献对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和资料搜集的不充分,导致了本课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指出的保护和发展中的问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且,由于西藏音乐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的问题复杂,而本文的篇幅、笔者的研究时间和理论水平均有限,提出的许多问题难免存在疏漏。未来,笔者仍将保持初始的热忱和信念,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论。

周玲玲[9](2015)在《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保持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如何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切实可行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策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核心,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着手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研究,国内许多地区也开始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当中。论文以国内外有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结合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际情况,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西藏的文化元素和国内外数字化文化保护技术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化保护技术总结出了一些策略和经验,为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依据。其次,笔者在把握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法、现场访谈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客观、科学地明确目前西藏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改变观念、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培养、制定标准规范、加大社会政府扶持力度等多层面、多主体入手,提出与西藏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保护对策。文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和体制的分析,探索出适合西藏民族地区的保护管理对策,为西藏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谢忠强[10](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指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日喀则地区的藏戏艺术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日喀则地区的藏戏艺术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
    2.1 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
    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肇始和发展阶段(1958 年-1966 年)
    3.1 建国后前“十七年”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3.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3.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3.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舞蹈情况
        3.4.1 创作情况
        3.4.2 代表性作品
        3.4.3 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前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停滞和裂变阶段(1966 年-1976 年)
    4.1 “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4.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4.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4.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舞蹈情况
        4.4.1 创作情况
        4.4.2 代表性作品
        4.4.3 “文革”十年期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振兴和繁荣阶段(1977 年-1998 年)
    5.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5.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5.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5.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舞蹈情况
        5.4.1 创作情况
        5.4.2 代表性作品
        5.4.3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六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多元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
    6.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6.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6.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6.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舞蹈情况
        6.4.1 创作情况
        6.4.2 代表性作品
        6.4.3 新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七章 结语
    7.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
        7.1.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上的排头兵
        7.1.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服务于农牧民的最忠实的文艺工作者
        7.1.3 西藏自治区歌舞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身份
        7.1.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西藏歌舞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支
    7.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引发的思考
        7.2.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新时期面临着舞蹈人才培养不畅的问题
        7.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在自媒体大发展时代产生新的挑战
        7.2.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受制于舞美,作品呈现碎片化、仪式化形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以传统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依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难点
        1.4.3 解决方案
第一章 民族文化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
    1.1 民族文化的内涵
    1.2 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
        1.2.1 少数民族享有完全平等的文化权利
        1.2.2 少数民族的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面发展
        1.2.3 民族文化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方面
    1.3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
    2.1 传承人的概念
    2.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2.2.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主体
        2.2.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
    2.3 传承人保护的政策依据
        2.3.1 国家级政策依据
        2.3.2 西藏自治区政策依据
第三章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基本现状
    3.1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概述及特点
        3.1.1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概述
        3.1.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特点
    3.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现状分析
        3.2.1 传承人地区分布
        3.2.2 传承人年龄状况
        3.2.3 传承人从事职业类型
        3.2.4 传承人收入情况
        3.2.5 传承人的传承方式
        3.2.6 传承人的受教育水平
    3.3 西藏自治区对非遗传承人的体制机制概况
        3.3.1 保护机构的设立
        3.3.2 地方法规的颁布
        3.3.3 四级保护体系的建立
        3.3.4 扶持资金的逐年提升
        3.3.5 传习所规模扩展
第四章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问题分析
    4.1 传承人自身发展不足
        4.1.1 老龄化严重、断层明显、后继乏人
        4.1.2 文化水平低、思维模式固化、创新能力不足
        4.1.3 传承方式较为传统
    4.2 政府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4.2.1 政府的主导职能有待强化
        4.2.2 现有法律法规仍有不足之处
        4.2.3 认定程序和取消程序有待规范
        4.2.4 非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4.3 社会环境对传承人保护发展的支撑不足
        4.3.1 传统技艺的消费群体、消费空间及生产空间的缩小
        4.3.2 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冲击
第五章 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策
    5.1 提供更多政策帮助传承人实现多渠道发展
        5.1.1 多渠道建立传承人培养新模式
        5.1.2 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
        5.1.3 进一步增加传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
    5.2 政府加强传承人保护的职能
        5.2.1 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5.2.2 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保护非遗传承人主体权利
        5.2.3 建立严格规范的传承人认定和取消程序
        5.2.4 配备结构合理的专业保护队伍
    5.3 改善社会环境对传承人保护发展的认知
        5.3.1 开发特色“非遗”产业,开拓传统技艺的消费空间
        5.3.2 加强媒体正面宣传,树立传承人的职业尊严
第六章 非遗传承人保护对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启示
    6.1 非遗传承人保护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
    6.2 非遗传承人保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6.3 传承人保护有利于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6.4 传承人保护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物保护投入巨大,成效显着。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
    2、顺利开展各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
    3、近两年来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着。
二、非遗传承保障有力,繁荣发展。
    1、重视机构建设,保障机制日趋完备。
    2、加大经费投入,非遗保护成效明显。
    3、抢救性工作不断深入,普查成果初显成效。
    4、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群素质。
    5、强化宣传展示,影响力日益凸显。
    6、加大法规建设,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
    7、不断振兴传统工艺,助推精准扶贫显成效。
三、古籍保护加大力度,有序推进。
    1、加快了古籍普查进度。
    2、珍贵古籍和重点单位申报工作。
    3、古籍收藏单位条件改善工作。
    4、古籍修复及数字化工作。
    5、古籍宣传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四、乡土文化高度重视,全面开花。
五、未来发展目标明确,全面规划。

(6)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光辉的历程 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文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二、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文化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四、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西藏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五、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六、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市场管理科学有序
七、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西藏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八、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九、主要历史经验
十、新时代西藏文化展望和规划
    (一)强化措施,不断增强“文化强区”思想引领
    (二)补齐短板,不断夯实“文化强区”工作基础
        注重顶层设计。
        抓项目强基础。
        抓人才强队伍。
    (三)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文化强区”发展水平

(8)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 “音乐文化”文献回顾
        1.2.1 “音乐文化“的定义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状况
    1.3 文化遗产和藏族音乐文化遗产阐释
        1.3.1 文化遗产理论和保护现实
        1.3.2 藏族音乐文化遗产阐释
第二章 略述西藏音乐的起源与形成
    2.1 音乐与舞蹈合一的时代
        2.1.1 本教时代
        2.1.2 佛教传入后的发展
    2.2 藏族音乐曲谱的起源和形成
        2.2.1 文献记载
        2.2.2 前人的研究分析
第三章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种类
    3.1 民间音乐
        3.1.1 勒谐——劳动歌曲
        3.1.2 果谐——圆圈歌舞
        3.1.3 堆谐——西藏上部地区的歌舞
        3.1.4 囊玛
        3.1.5 康谐
        3.1.6 阿卓——鼓舞
        3.1.7 谐青——大歌
        3.1.8 羌谐——酒歌
        3.1.9 百谐——征战歌
        3.1.10 达谐——箭歌
        3.1.11 次架——对歌
        3.1.12 热巴
        3.1.13 拉鲁——山歌
        3.1.14 充谐——婚礼歌曲
        3.1.15 民歌小曲
        3.1.16 齐百鲁谐——儿歌
        3.1.17 乜百鲁谐——渔歌
        3.1.18 恰刊——杂技音乐
        3.1.19 吉达——抗灾歌
    3.2 宫廷音乐
        3.2.1 嘎尔鲁
        3.2.2 巴贡娃
        3.2.3 斯布
    3.3 宗教音乐
        3.3.1 拉卜楞寺佛殿乐
第四章 藏族音乐的结构特征
    4.1 歌舞模式
    4.2 乐舞模式
    4.3 戏剧模式
第五章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5.1 传统乐谱的保存和整理研究
        5.1.1 传统乐谱的分类和特点分析
        5.1.2 西藏音协会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
        5.1.3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
    5.2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5.3 识谱人逐年减少
    5.4 流行音乐的冲击
第六章 西藏音乐文化发展特点探索
    6.1 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及其作品探析
        6.1.1 国家专业培训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6.1.2 改革开放后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6.1.3 创造的源泉——传统与现代融合
        6.1.4 独立制作人的藏地音乐创作
    6.2 歌唱家及其名曲探析
        6.2.1 经过专业训练和创造
        6.2.2 继承传统和创新
        6.2.3 文化公司和歌唱家
        6.2.4 音乐市场和歌唱家
        6.2.5 音乐比赛与歌者发展
第七章 西藏音乐文化价值与意义
    7.1 西藏音乐与非遗文化的保护
        7.1.1 音乐文化遗产在西藏非遗中的地位和作用
        7.1.2 音乐文化遗产在西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7.2 西藏音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7.2.1 利用音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7.2.2 音乐是藏族人民喜闻乐听的宣传
第八章 结语——关于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8.1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8.2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优势
    8.3 西藏音乐文化遗产精神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开发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民族文化遗产及数字化概念
    第二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技术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第二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技术
第三章 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第一节 根据西藏列入文化遗产和非遗名录列举西藏民族文化元素
    第二节 其他西藏文化元素
    第三节 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具体成果分析
第四章 西藏在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面临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日喀则地区的藏戏艺术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D]. 刘雅楠. 西藏大学, 2021
  • [3]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以传统技艺为例[D]. 段阳. 西藏大学, 2020(02)
  •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5]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J]. 努木. 西藏艺术研究, 2020(01)
  • [6]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7]光辉的历程 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文化综述[J]. 岗青. 西藏艺术研究, 2018(02)
  • [8]西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探析[D]. 周薇薇. 西南民族大学, 2017(03)
  • [9]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周玲玲. 西藏民族学院, 2015(12)
  •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繁荣日喀则藏戏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