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功耗晶体管的温度传感器

基于低功耗晶体管的温度传感器

一、基于小功率晶体三极管的温度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尹悦[1](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邓文洲[3](2020)在《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波形护栏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交通管理者和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对波形护栏研究主要集中于防护性能和护栏结构,缺少对护栏主动检测交通事故能力的研究。为实现波形护栏主动检测道路交通事故的功能,论文从智能交通的角度,借助通信、电子传感、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研究设计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该系统根据护栏碰撞检测方法,以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器为核心,实现对波形护栏碰撞事故实时检测的功能,并可对事故现场情况实时监控。论文根据波形护栏碰撞事故特征,确定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提出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方法与传感器设计。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器是将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单元、信号调节电路及带数字总线接口的处理器组合为一个整体而构成的一个传感器。根据系统整体规划,论文主要针对碰撞检测技术、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经理论分析、传感器对比分析,设计研究以脆性导电材料为应力节点的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器,实现检测护栏碰撞事故功能。利用ABAQUS软件对车辆、护栏与传感器节点进行碰撞仿真分析,得出传统传感器对公路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的不适用性,验证石墨棒作为传感器节点的可行性。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以主控制器芯片STM32F1为核心,搭载无线通信模块、摄像头采集模块、A/D转换电路等模块实现硬件功能。系统采用Spring Boot框架,利用Java语言进行软件功能设计。通过Web浏览器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My SQL数据库搭建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报警平台。整个平台分为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数据库模块和碰撞事故报警模块等几个主要模块。经软硬件结合并生产系统样机,进行传感器与整体功能测试,本系统工作运行稳定,达到设计要求。论文研究成果“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应用于贵州省册亨县与望谟境内国道G552线K16+320~K16+420路段。该公路具有长达下坡、陡坡急弯、道路狭窄特点。根据应用需求,完成样机测试和系统布设方案设计,以实现对波形护栏碰撞事故实时检测与报警功能。最后,对系统研究和应用做出简要结论,并对系统改善及后续工作提出建议。

常泽文[4](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激光工业或者科学研究中,为了使激光器、光电探测器或者一些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在恒温条件下长时间运行,避免其过热发生损坏,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热电半导体制冷装置,即半导体制冷片(TEC),半导体制冷片控温效率较高,热惯性小,方便控制,其输入电流的流向能决定其制冷或者加热,工作时没有噪声,并且不需要制冷剂。TEC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给需要恒定在某一个温度范围内工作的器件做恒温控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市场上的相关的半导体制冷器驱动装置的基础上,对现有电路系统的性能和控制算法进行拓展升级,使其更加灵活和可靠。硬件部分采用德州仪器C2000系列数字信号控制器产生多路高精度PWM信号控制两路双相交错并联同步整流降压电路驱动半导体制冷器加热或制冷。在软件上,使用抗饱和积分与积分分离的PID算法控制策略,在对目标器件进行恒温控制时能保证温度控制没有过冲或者振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驱动器为了获取被控温器件的温度,需要被控器件与温度传感器紧密耦合,但是由于强电磁干扰、机械安装或者器件质量问题,传感器存在开路的风险。如果开路,将导致被控温器件的温度控制处于开环状态,温度将会失控,对于这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非接触精确测量方法,可以在主传感器开路的情况下使用。由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精度较差,需要进行校正。本文通过专用上位机软件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后结合探测距离等因素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当前情况下的温度和距离数据进行拟合。当传感器发生开路时,利用神经网络的校正结果结合红外探测器得到的温度数值得到当前温度并实施闭环控制。如果红外传感器也发生了故障,上位机软件还可通过控温的历史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以预测温度的变化趋势,即根据下位机DSC实时发送的相关数据送入神经网络进行温度数据预测,预测的数据再通过数据通信口传输给下位机用于恒温控制。经过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恒压恒流闭环稳定快速,控温精度高,功率密度大,能满足多数场合的控温需要,即使在传感器开路的情况下,温度控制也能保证控制精度要求。

柏兴飞[5](2020)在《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微波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对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向着高性能、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方向不断发展。接收机作为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接收机链路的小型化、集成化设计也备受关注。振荡器和混频器作为传统无线接收机链路中实现频率变换的关键电路单元,其电路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面积较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自振荡混频器(Selfoscillating Mixer,SOM)能够利用单个有源器件产生振荡信号并以此为基准频率来实现频率变换的功能,为实现接收机链路的小型化、低功耗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传统的超外差接收机结构为基础,采用自振荡混频器代替超外差接收机链路中的本振和混频电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振荡混频器的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结构,与超外差接收机结构相比具有更小的电路面积和更低的功耗。本文介绍了主要的接收机系统结构,分析了衡量接收机性能的主要技术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系统设计方案和各级电路单元的关键设计指标参数。本文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确定了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案和指标参数,详细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各部分电路的设计方法,完成了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设计和制板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低噪声放大器在10.010.5GHz工作频段内,噪声系数小于1.6dB,增益大于18.2dB,输入输出端口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5。本文分析了负阻振荡器的基本理论,对X波段负阻振荡器进行了仿真设计和制板测试,测得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约为12.01GHz,输出功率约10dBm,在100KHz频偏处的相位噪声优于-94dBc/Hz。在此基础上确定了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设计方案和指标,同时对镜像抑制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进行了设计,完成了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仿真设计和实物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自振荡混频器在10.010.5GHz的工作频带内,得到中频信号范围约为1.52.0GHz,变频增益大于3dB。本文最终完成了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的整体化设计和实物测试,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指标,验证了采用自振荡混频技术实现接收机系统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卢彬清[6](2020)在《基于130nm SiGe工艺的太赫兹宽调谐信号源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位于毫米波和红外光之间的太赫兹频谱区域,由于缺乏高效的太赫兹辐射源、探测器及功能器件,其丰富的频谱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探索实现室温、高输出功率、连续可调谐和小型化的辐射源将大大促进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也是当前太赫兹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为了开发在200~300GHz频率范围内工作的硅基无线电收发器和有源成像传感器,本课题主要目标是实现300GHz的可调谐的高功率信号源。本文首先介绍了太赫兹信号源架构中各个电路模块的基本原理,并对130 nm锗硅工艺下的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频率特性进行研究后,分别搭建了150GHz考毕兹压控振荡器与倍频器级联电路和150GHz考毕兹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与倍频器级联电路进行前仿真。本文对版图设计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焊盘和铺地问题、金属层与线宽选择问题、减小寄生效应和耦合效应问题。版图中的互连线和电感主要采用微带线来实现,均需要自行建模和电磁场仿真。设计不同形状和尺寸的互连线和电感,从电磁仿真中对比得到最佳尺寸参数后,将其S参数代入Cadence Spectre中进行电路仿真,实现联合仿真。通过调试和优化,最终两种电路架构的性能指标均满足指标要求,且其中考毕兹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与倍频器级联电路的输出信号功率比考毕兹压控振荡器与倍频器级联电路的大,但消耗直流功耗更多和相位噪声稍差些。本文基于130 nm硅锗工艺的异质结双极晶体管设计了两种工作于300GHz附近的宽频带调谐信号源,均已完成流片,芯片面积分别是524×495μm2(不含缓冲器)和524×540μm2(含缓冲器)。联合仿真结果显示:(1)考毕兹压控振荡器和倍频器级联的太赫兹信号源可实现290.8~316.6GHz的信号输出,相对调谐带宽为8.5%,在316GHz频率处输出功率最高可达–5.2dBm以及最高的DC-RF效率为0.33%,在1MHz偏移下具有–85.1dBc/Hz的相位噪声,总直流功耗为53.66mW。(2)考毕兹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和倍频器级联的信号源可实现289.8~313.9GHz的信号输出,相对调谐带宽为7.98%,在302 GHz频率处输出功率最高可达–2.89dBm以及最高的DC-RF效率为0.96%,在1MHz偏移下具有–81.5dBc/Hz的相位噪声,总直流功耗为90.3mW。

王兴全[7](2020)在《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四川受制于丘陵山区的土地现状,在目前大中型喷药机技术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却受喷药机体积和配套动力装置的制约而不适用与四川省内丘陵山区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种植的产业化、机械化发展迟滞,部分地区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对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的农艺和植保防治机械化的规划。目前,高枝农作物或果树喷药是以背带式、脚踏式喷雾器为主。随着果园面积的日益扩大,喷施农药的工具也由手动工作方式转换为机动工作方式,喷头也换为高压喷头。而今喷雾器大都是采用机动喷雾器为主,其功能灵活、覆盖面积大,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劳作时间。但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农药喷雾必然是朝着低污染、高精度、环保化与安全化方向发展。那么用于高枝农作物或果树喷药的喷雾器由电动型取代机动型或手动型,电动型喷雾器是其发展趋势;而微型电动喷药机不仅省力轻便,而且更符合环保要求。为此,本文立足四川丘陵山区地块单片面积小、土地分散、起伏不平的土地现状,以简单、实用、好用为目的,低成本和高性价比为核心,力求通过对现有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进行分析、改进,设计出一款与农艺紧密结合的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与传统的喷药方式相比,具有减少作业程序,省时省力,价廉物美、安全环保等优点,可有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因此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主要工作如下:1)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总体设计(喷药方式、总体布置)。2)主要工作部件(喷药杆、喷药管、喷头、电动泵、储药箱等)的选择与设计。3)关键零部件(喷药杆、电动泵、蓄电池、电动泵等)的设计、计算。4)蓄电池(锂电池)控制器的设计、计算与调试。本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钓杆式伸缩喷杆实现了喷雾高度,利用高压喷头实现了雾化效果,利用三组蓄电池供电提高了续航能力;本设计样机在四川一贝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试用过程中,验证了全部技术参数及功能,表现良好,受到好评。

孙昂勃[8](2020)在《高精度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霍尔传感器可以无接触地感应磁场,位置或电流,这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电表,功率逆变器等应用。因此霍尔传感器作为磁力计、位置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和消费类产品中。然而温度和失调电压的影响会降低霍尔传感器的精度,从而限制其使用范围,低精度的霍尔传感器完全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提高测量精度已经成为了霍尔传感器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霍尔元件原理、失调电压消除和温度补偿的理论研究,采用0.18μm1P6M BCD工艺设计了一款高精度的霍尔传感器芯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结合差分阵列霍尔元件、动态失调消除技术、开关电容陷波滤波器以及低失调运算放大器来消除失调电压。差分阵列霍尔元件有效地抑制了共模磁场;动态失调消除技术基于调制-解调原理,实现了磁场信号和失调电压在频域上的分离;开关电容陷波滤波器有效地滤除了高频失调电压;低失调低噪声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和输出级放大器减小了信号通路中失调电压的引入。2.结合电流补偿技术和分段线性插值温度补偿技术来补偿灵敏度温漂和静态输出电压温漂。电流补偿技术通过供电电流的温漂来补偿一阶灵敏度温漂;分段线性插值温度补偿技术通过检测实时温度值来修调灵敏度和静态输出电压,从而减小温度漂移。测试结果表明,灵敏度温漂为±1.2%,静态输出电压温漂为±7m V,补偿效果明显。3.设计了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和可编程电流源(VQ调节电路)。用户可通过VP和VOUT两个引脚对EEPROM编程,控制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和可编程电流源的电流,从而调节霍尔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静态输出电压。测试结果表明,灵敏度调节范围为0.5~15 m V/G,静态输出电压调节范围为-0.26V~0.3V。4.设计了带隙基准电路和稳压电路。带隙基准电路具有低失调高电源抑制比的特点,产生1.209V的基准电压,其温漂为8.70ppm/℃;稳压模块产生±2.5V的恒定电压,为其它电路模块供电。本文设计的高精度霍尔传感器采用正负电源供电,实现了高达±18V的电源电压范围和±12V的输出电压摆幅,工作温度范围为-40℃~150℃。借助Cadence软件平台进行了电路设计、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芯片面积为2.5mm×2mm。最后对流片回来的芯片样品进行了测试验证,实测结果表明霍尔传感器的功能正常,且各项参数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梁策[9](2019)在《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中供暖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社会保障服务。受世界能源价格逐年攀升的影响,由供热管道泄漏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业内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供热管道泄漏的及时检测和精确定位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能源浪费。目前尚无技术成熟的系统应用于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对于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成为供暖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研究了基于音波的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首先设计了以STM32F407为控制核心的音波数据采集系统。声压传感器采集到的供热管道音波信号以电压形式输出,经过放大、滤波和模数转换最终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上传至服务器。利用GPS模块对不同采样点的数据进行时间同步,并设计SD存储模块对数据进行备份。在实际供热管道进行了泄漏检测实验,对实际供热管道音波数据进行了采集。并对db小波、sym小波、haar小波处理含噪声管道声压信号的去噪能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到适合于长输大口径供热管道的音波数据去噪方法,使基于小波去噪的泄漏检测算法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通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环型管道泄漏实验装置,验证了广义互相关法算法在供热管道泄漏点定位中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的方法对于长输大口径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有较好的效果,将为热力管网的可靠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郭萍萍[10](2019)在《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在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中至关重要,但是现有脉冲激光测距存在单次测距精度不高、精度提升算法复杂等问题,使得高精度距离信息的实时性不足。本文从系统层面对影响单次测距精度的因素建模分析,设计优化了激光测距系统的硬件电路,最终研制出一套能在动态环境中进行实时高精度距离检测的激光测距系统。首先,对于激光测距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对影响测量范围和精度的因素进行数学分析,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激光器和光斑会聚光学结构,并对激光发射电路的延时进行建模分析。最终得到脉宽为5ns,具有固定延时的窄脉冲激光。其次,分析回波接收模块中各个结构对于测量范围和精度的影响,接收光学结构和发射光学结构配合可实现20cm-150m范围内的距离测量,低噪声固定增益放大电路的测量动态范围可达1:2000,并根据放大电路低频噪声推导出交流耦合设计公式。同时对时刻鉴别电路进行建模分析,采用电流双阈值和电压脉宽双通道的时刻鉴别修正方法,整个系统的单次测距精度优化10cm以内。最后,设计了用于数据处理的信号处理模块和集成电源模块,搭建了在汽车上进行动态实时测量的实验。信号处理模块对整个系统的固定延时进行标定,并在卡尔曼滤波算法框架下,对于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误差进行修正。一辆小型汽车在安装了三台激光测距系统后,在0-80km/h的速度范围内的动态融合精度仍维持在10cm以内。

二、基于小功率晶体三极管的温度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小功率晶体三极管的温度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电磁学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2.3.1 课时安排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6.1.1 宏观层面
        6.1.2 中观层面
        6.1.3 微观层面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6.2.1 外部影响因素
        6.2.2 内部影响因素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特征分析
    2.1 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内部机理
        2.1.1 碰撞事故的定义及特点
        2.1.2 碰撞事故的等级划分
    2.2 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现场调研
    2.3 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特征分析
        2.3.1 波形护栏碰撞事故风险点类别分析
        2.3.2 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2.3.3 事故车型分布特征
        2.3.4 波形护栏损毁特征
        2.3.5 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波形护栏碰撞事故传感技术研究
    3.1 应力传感器机理分析
        3.1.1 应变式传感
        3.1.2 压阻式传感
        3.1.3 电容式传感
        3.1.4 压电式传感
    3.2 两种力传感器参数比较
        3.2.1 加速度传感器比选
        3.2.2 位移传感器比选
        3.2.3 比较结果分析
    3.3 基于脆性导电材料的应力传感技术研究
        3.3.1 碰撞事故应力检测方法
        3.3.2 检测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3.3.3 脆性导电材料选择
        3.3.4 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节点碰撞仿真分析
    4.1 波形护栏数值仿真模型
        4.1.1 波形护栏数值仿真模型
        4.1.2 碰撞车辆数值仿真
    4.2 数值仿真模拟工况
    4.3 数值仿真模拟结果
        4.3.1 小型客车
        4.3.2 中型客车
        4.3.3 中型货车
        4.3.4 仿真模拟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波形护栏碰撞检测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5.1 波形护栏碰撞检测系统框架设计
    5.2 系统硬件结构
    5.3 硬件设计
        5.3.1 主控制器
        5.3.2 无线传输模块
        5.3.3 摄像头采集模块
        5.3.4 模拟数字转换器
        5.3.5 继电器
        5.3.6 放大电路设计
    5.4 系统软件设计
        5.4.1 软件总体设计
        5.4.2 系统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际应用及分析
    6.1 系统测试
        6.1.1 波形护栏应力传感器测试
        6.1.2 系统功能联合测试
    6.2 工程应用
        6.2.1 工程概况
        6.2.2 系统布设方案
        6.2.3 系统运行情况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4)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半导体制冷片
        1.1.2 半导体制冷片驱动器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仿真
    2.1 系统总体框图
    2.2 闭环算法与主功率拓扑仿真分析
        2.2.1 抗积分饱和与积分分离PID
        2.2.2 双相交错同步整流降压拓扑
    2.3 径向基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对比仿真
        2.3.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简介
        2.3.2 径向基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简介
        2.3.3 广义化径向基神经网络简介
        2.3.4 BP神经网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板硬件系统设计
        3.1.1 主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3.1.2 主板硬件PCB设计
    3.2 数控板硬件系统设计
        3.2.1 数控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3.2.2 数控板硬件PCB设计
    3.3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设计
        3.3.1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原理图设计
        3.3.2 高精度电压电流采集系统PCB设计
    3.4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3.4.1 温度采集系统原理图设计
        3.4.2 温度采集系统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控双相交错并联同步整流降压变换器实现
    4.1 电压模式控制与数控软件实现
        4.1.1 电压模式控制模型
        4.1.2 电压模式控制的数字PID实现
    4.2 数控均流方法与软件实现
        4.2.1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法
        4.2.2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法软件实现
        4.2.3 相间主从强迫均流测试
    4.3 数控恒温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校正拟合以及预测实现
    5.1 MLX90614红外非接触测量与PT100接触测量数据对比
        5.1.1 MLX90614测温数据分析
        5.1.2 PT100测温数据分析
    5.2 使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非接触测温校正仿真分析
    5.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温度预测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综合指标实现与测试
    6.1 整机硬件系统
    6.2 主功率拓扑性能测试
    6.3 PT100传感器控温性能测试
    6.4 非接触反馈与无反馈控温性能测试
        6.4.1 基于MATLAB GUI的控温上位机软件
        6.4.2 使用MLX90614校正数据恒温测试
        6.4.3 使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数据无反馈恒温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振荡混频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自振荡混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自振荡混频技术在接收机系统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接收机的理论基础与系统设计方案
    2.1 常见的接收机系统结构
        2.1.1 超外差接收机
        2.1.2 零中频接收机
        2.1.3 低中频接收机
        2.1.4 镜像抑制接收机
        2.1.5 数字中频接收机
    2.2 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关键技术指标
        2.2.1 噪声系数
        2.2.2 灵敏度
        2.2.3 线性度
        2.2.4 动态范围
        2.2.5 镜像抑制度
    2.3 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
        2.3.1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指标
        2.3.2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方案
        2.3.3 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指标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低噪声放大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3.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指标
    3.3 有源器件与基板材料选型
    3.4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原理图的仿真设计
        3.4.1 静态工作点确定
        3.4.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3.4.3 稳定性仿真分析
        3.4.4 输入输出匹配电路设计
        3.4.5 整体电路原理图的仿真设计
    3.5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版图的仿真设计
    3.6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波段负阻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
    4.1 微波振荡器的理论基础
        4.1.1 反馈型微波振荡器设计理论
        4.1.2 负阻型微波振荡器设计理论
        4.1.3 微波振荡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4.2 X波段负阻型FET振荡器的设计
        4.2.1 振荡器设计指标
        4.2.2 有源器件选型
        4.2.3 静态工作点确定
        4.2.4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4.2.5 反馈网络设计
        4.2.6 谐振网络设计
        4.2.7 输出匹配网络设计
        4.2.8 整体电路的仿真设计
        4.2.9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研究与设计
    5.1 基于辅助源的谐波平衡分析法
    5.2 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设计
        5.2.1 RF信号输入方式选择
        5.2.2 设计方案与设计指标
        5.2.3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5.2.4 输入匹配网络设计
        5.2.5 镜像抑制带通滤波器设计
        5.2.6 中频输出低通滤波器设计
        5.2.7 整体电路的仿真设计
        5.2.8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接收机电路的整体化设计与实现
    6.1 接收机整体电路仿真分析
    6.2 接收机整体电路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130nm SiGe工艺的太赫兹宽调谐信号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太赫兹信号源的设计理论
    2.1 太赫兹信号源的电路架构
    2.2 考毕兹压控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2.2.1 反馈振荡分析考毕兹振荡电路
        2.2.2 负阻振荡分析考毕兹振荡电路
    2.3 压控振荡器的性能参数
        2.3.1 主要性能指标
        2.3.2 调谐范围分析
    2.4 倍频器理论
        2.4.1 倍频器的基本原理
        2.4.2 倍频器的分类和实现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00GHz信号源的设计与前仿真
    3.1 晶体管频率特性的仿真
        3.1.1 特征频率
        3.1.2 单位功率增益频率
    3.2 150GHz基波VCO的设计
        3.2.1 起振与调谐范围分析
        3.2.2 可变电容的设计与仿真
        3.2.3 VCO的尾电流源设计
        3.2.4 VCO的前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二倍频器的设计
    3.4 缓冲放大器的设计
    3.5 整体电路的前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压控振荡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前仿真
        3.5.2 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前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0GHz信号源的版图设计与联合仿真
    4.1 版图设计
        4.1.1 压控振荡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版图设计
        4.1.2 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版图设计
    4.2 无源元件的电磁场仿真
        4.2.1 互连线的电磁场仿真
        4.2.2 无源电感的电磁场仿真
    4.3 联合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压控振荡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联合仿真
        4.3.2 压控振荡器、缓冲放大器与二倍频器级联电路的联合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0GHz信号源的测试
    5.1 芯片图
    5.2 测试方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第一章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总体方案确定
    1.1 高枝农作物喷药机现状
    1.2 喷药机的总体方案分析
        1.2.1 电动无人机喷药方案
        1.2.2 电动喷药机+松风筒方案
        1.2.3 电动喷药机+钓竿式撑杆方案
    1.3 喷药机的主要部件选型
        1.3.1 喷药泵的选型
        1.3.2 蓄电池的选型
        1.3.3 喷药杆的选型
        1.3.4 喷头的设计与选型
        1.3.5 蓄电池控制器盒的设计
    1.4 喷药机的工作原理
    1.5 本章总结
2 第二章喷药机控制电路的总体方案确定
    2.1 喷药机控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2.1.1 现有喷药机控制电路与特点
    2.2 喷药机控制器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2.3 喷药机控制器电路电源选型
        2.3.1 LM7812-0.5A三端集成稳压电源
        2.3.2 LM2596-12V-2A开关型稳压电源
    2.4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2.4.1 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
        2.4.2 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试验
    2.5 逻辑运算电路设计
        2.5.1 逻辑运算电路功能特点分析
        2.5.2 逻辑运算电路设计
    2.6 控制器驱动电路设计
        2.6.1 光控固态继电器(SSR)驱动方案
        2.6.2 电磁继电器驱动方案
    2.7 本章总结
3 第三章喷药机试验
    3.1 喷药机控制器试验
        3.1.1 光控固态继电器(SSR)驱动控制电路试验
        3.1.2 电磁继电器驱动控制电路试验
    3.2 喷药机喷射性能试验
        3.2.1 喷药机喷射射程、高度性能试验
        3.2.2 喷药机喷射喷量性能试验
    3.3 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高精度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霍尔传感器的理论研究
    2.1 霍尔元件
        2.1.1 霍尔效应原理
        2.1.2 霍尔元件供电方式
        2.1.3 霍尔元件结构
    2.2 霍尔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2.3 失调电压消除技术
        2.3.1 多霍尔元件技术
        2.3.2 旋转电流技术
        2.3.3 斩波稳定技术
    2.4 温度补偿技术
        2.4.1 电阻补偿技术
        2.4.2 电流补偿技术
        2.4.3 增益补偿技术
        2.4.4 闭环补偿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尔传感器的系统级设计
    3.1 霍尔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3.1.1 功能描述
        3.1.2 封装信息和引脚定义
        3.1.3 电特性指标
        3.1.4 系统架构
        3.1.5 内部功能模块
    3.2 霍尔传感器的信号通路设计
        3.2.1 霍尔元件供电电流
        3.2.2 差分阵列霍尔元件
        3.2.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3.3 霍尔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实现
        3.3.1 动态失调消除技术
        3.3.2 分段线性插值温度补偿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尔传感器的模块级设计
    4.1 带隙基准模块
        4.1.1 带隙基准原理分析
        4.1.2 电路设计与实现
        4.1.3 仿真验证
    4.2 稳压模块
        4.2.1 稳压模块原理分析
        4.2.2 电路设计与实现
        4.2.3 仿真验证
    4.3 开关电容陷波滤波器模块
        4.3.1 电路设计与实现
        4.3.2 仿真验证
    4.4 输出级模块
        4.4.1 输出级模块原理分析
        4.4.2 电路设计与实现
        4.4.3 仿真验证
    4.5 温度补偿模块
        4.5.1 温度补偿模块原理分析
        4.5.2 电路设计与实现
        4.5.3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尔传感器的整体仿真与测试验证
    5.1 整体仿真
    5.2 版图设计
        5.2.1 版图设计流程
        5.2.2 霍尔传感器版图设计
    5.3 测试验证
        5.3.1 测试环境
        5.3.2 测试结果
        5.3.3 测试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原理
    2.1 供热管道泄漏音波产生机理
    2.2 音波法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原理
    2.3 音波法供热管道泄漏定位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音波法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系统设计
    3.1 概述
    3.2 音波法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系统硬件设计
        3.2.1 前端传感模块
        3.2.2 模数转换电路
        3.2.3 控制核心最小系统
        3.2.4 数据传输模块
        3.2.5 GPS模块
        3.2.6 SD存储模块
        3.2.7 电源电路模块
    3.3 音波法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3.3.1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3.3.2 GPS模块软件设计
        3.3.3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3.3.4 数据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3.3.5 SD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研究
    4.1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去噪原理
    4.2 基于互相关的时延估计算法原理
    4.3 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实验研究
        4.3.1 基于小波分析的供热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4.3.2 基于互相关的供热管道泄漏定位方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10)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测距方式的比较
    1.3 激光测距原理及研究现状
        1.3.1 激光测距原理
        1.3.2 激光测距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激光测距系统的组成结构
    2.1 激光测距系统的性能设计
    2.2 影响测量范围和精度的主要因素
        2.2.1 影响测量范围的主要因素
        2.2.2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激光发射模块的建模分析及设计
    3.1 激光器延时建模
        3.1.1 激光器的选择
        3.1.2 半导体激光器的模型
        3.1.3 激光发射延时
    3.2 镜头参数及光斑调制
        3.2.1 光路设计
        3.2.2 激光器和接收光学结构共轴调节
    3.3 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设计
        3.3.1 驱动电路的设计要点
        3.3.2 开关管的建模分析
    3.4 激光输出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回波接收模块的建模分析及设计
    4.1 回波接收模块的设计准则
        4.1.1 光学结构的设计准则
        4.1.2 光电探测电路的设计准则
        4.1.3 放大电路的设计准则
        4.1.4 时刻鉴别电路的设计准则
        4.1.5 回波接收模块的噪声源及噪声抑制
    4.2 光电探测电路的设计
    4.3 放大电路的设计
        4.3.1 晶体三极管构成的激光放大电路
        4.3.2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激光放大电路
        4.3.3 耦合电容的选择
        4.3.4 放大电路性能的比较
    4.4 时刻鉴别电路的设计
        4.4.1 单阈值时刻鉴别电路
        4.4.2 双阈值时刻鉴别
        4.4.3 脉宽时刻鉴别电路
    4.5 回波接收模块的性能
    4.6 本章小结
5 信号处理模块及装车实验分析
    5.1 信号处理模块的具体结构与功能
        5.1.1 时间间隔测量电路
        5.1.2 数字信号发送电路
        5.1.3 信号控制电路
    5.2 电源模块的具体结构
    5.3 系统误差建模分析与修正
        5.3.1 系统固定延时误差修正
        5.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误差修正
    5.4 汽车动态测试
        5.4.1 装车实物图
        5.4.2 汽车主动防撞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小功率晶体三极管的温度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公路波形护栏碰撞事故检测系统研究[D]. 邓文洲.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反馈TEC控温系统设计[D]. 常泽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D]. 柏兴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130nm SiGe工艺的太赫兹宽调谐信号源的设计[D]. 卢彬清. 东南大学, 2020(01)
  • [7]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D]. 王兴全. 成都大学, 2020(08)
  • [8]高精度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孙昂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供热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研究[D]. 梁策.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10]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研究[D]. 郭萍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低功耗晶体管的温度传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