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短应力线磨机自定位机构改造探讨

SY短应力线磨机自定位机构改造探讨

一、SY短应力线轧机自位机构改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朱颖,申光宪,束学道[1](2018)在《轧机微尺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阐述了轧机微尺度理论的含义,其核心点是在轧机微尺度理论中开展考虑机构变形的轧机重载机构等效机构学分析,是轧机设计理论的工程创新与重要补充.同时,介绍了轧机微尺度理论的研究历程中的主要工作,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形势对轧机微尺度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孙宝录[2](2017)在《Φ650短应力线棒材轧机机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棒材产量高,无论从轧机数量,还是棒材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其产量还在以较快速度增长。我国棒材轧机装机水平参差不齐,尚有一些理应被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设备,还在继续生产;而一些高附加值、高质量的棒材我国钢企很难生产,很多高质量的棒材,如某些特钢、轴承钢仍需进口或者锻造。国内设计制造的棒材轧机,轧制棒材规格一般均为Φ250mm以下的,轧制棒材规格Φ250mm以上的轧机均为进口。国内最大的棒材生产线,为某特钢厂,该短应力线轧机机组最大直径可轧制到Φ360mm,进口自Pomini(波米尼)公司。本文结合作者所在企业确立的大棒材轧机研发课题,所要解决的就是研发出Φ650棒材短应力线轧机,将大棒材轧机国产化,该轧机可轧制最大棒材规格为Φ250mm。本文将就Φ650轧机机芯结构的设计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短应力线轧机市场分析。通过对国内钢材产量、棒料生产线进行调研,并对短应力线轧机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基于第三代短应力线轧制技术,确定Φ650短应力轧机为主要研究对象。(2)短应力线轧机机芯方案设计。对辊系中的轧辊、拉杆、轧辊轴承、上辊平衡装置、轴向锁紧装置展开研究;提出影响轧辊轴向串动的轴向锁紧装置;对辊缝调节装置展开研究,对常规结构设计不合理之处提出解决方案。(3)短应力轧机轧制工艺技术研究。对棒材成品孔型布置进行分析,通过棒材的生产流程确定了短应力线轧机的轧制工艺,提高轧辊及轧辊轴承寿命。(4)短应力轧机机芯有限元分析。对Φ650轧机机芯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Φ650短应力线轧机的工作状况,准确计算其变形,通过变形量合理给出相关件之间的间隙。

董立周[3](2013)在《短应力线万能轧机结构设计及关键件参数化》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H型钢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使用,为了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H型钢,就必须提高轧机的刚度和轧机轧制的精度。短应力线轧机是一种高刚度无牌坊轧机,它具有轧制能力大、轧机刚度大、轧机的重量和尺寸小、结构紧凑以及换辊时间短和轴承寿命长等优点,是国内外各大钢厂较为青睐的机型。近年来新建的小型生产线,精轧部分几乎全部都采用短应力线式轧机。短应力线式万能轧机是在达涅利二辊轧机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水平辊压下装置,水平辊轴向调节装置,轴承座自位机构,拉杆机构、轴承座等,并加入了立辊辊系,使其成为一架结构合理的高刚度万能轧机。同时为了达到轧机系列化设计这一目标,并减少在设计过程中大量的重复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效率,本文通过研究短应力线万能轧机的功能和结构,采用VisualBasic6.0面向对象、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在大型通用CAD软件SolidWorks2009平台上开发了轧机设计系统。该系统在SolidWorks环境下建立了三维参数化模型样板,并结合ACCESS数据库中的设计参数,实现了产品型号选择、零件三维参数化建模、自动装配以及工程图快速生成等目的,显着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本课题详细阐述了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建立方法,对其中应用到的重要的SolidWorks API函数做了详细的讲解。在文章最后,以万能轧机的设计过程为例,演示了万能轧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为同类机械产品的参数化设计提供了一个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设计实例。

郑永江[4](2013)在《板带轧机空间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六辊板带轧机共振及颤振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且轧机设计理论也未能给出轧机振动特性技术参数。历来轧机振动研究不区分轧机辊系是否稳定,均以稳定轧机建立力学模型,将轧辊垂直、水平、轴向、扭转、交叉及摇摆的空间振动行为作为各单一振动的耦合模式加以分析。为了抑制甚至消除轧机振动,本文从区分轧机辊系的稳定性和空间振动行为的思路出发研究轧机振动特性。首先,采用空间传递矩阵法作为轧机振动数值解析方法,并根据轧机多辊叠加的结构特点开发适合于轧机系统的多层多体系统空间传递矩阵法;同时以不同稳定性的两种二辊高刚度轧机为算例,利用上述方法对其进行空间振动解析并开展振动测试实验验证数值结果,最终建立空间传递矩阵法。其次,建立1580四辊热轧机的空间振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同时考虑轧机部件间阻尼影响,运用上述空间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对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两种轧机进行空间振动特性数值解析和仿真,并对比其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辊系间隙对轧机固有频率和振型的重要影响。进行轧机在线振动测试实验,一方面验证以上数值计算和仿真结果,另一方面从轧机的拍振及共振现象认知中提出1580mm四辊板带热轧机的自激振动机理,即在大压下率条件下,辊缝前、后滑区内轧件对轧辊做功不等进而引发负阻尼自激振动。从控制轧制工艺参数和改进轧机结构两方面提出抑制轧机振动的方法。最后,对650六辊冷轧机建立稳定性不同的两类轧机的空间振动模型,并利用空间传递矩阵法开展振动特性解析。开展650轧机的现场振动测试实验,验证数值结果的同时,探讨了引发薄带表面大斜浪板型的激励源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综上所述,轧机空间振动及其数值解析法、辊缝前后滑区内的负阻尼自激振动机理及轧机抑振法的提出对轧机振动理论研究和实际轧制生产抑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彭韶辉,程云艳[5](2013)在《弹性胶体平衡装置在棒线精轧机的改造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广钢棒线精轧机上辊平衡方式的改造,重点针对改造中弹性平衡胶体装置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确保了改造的成功。

景作军[6](2013)在《短应力线轧机的自位结构原理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短应力线轧机轴承座的设计要求具有自位性能。但在实际生产中,某些短应力线轧机的结构缺陷造成了该轧机轴承座自位性能的缺失与降低,轴承出现频繁的损坏。对短应力线轧机轴承座自位结构进行了机构学分析,给出了轴承座一种新的自位结构,利用该结构传力的自锁性,使其在空载时具有超静定结构,在轧制时具有单自由度机构的性质,从而满足了轴承座自位性能的要求。这种轴承座自位结构可用于现有短应力线轧机的改造,且对轧机原结构的改动很小,具有较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刘智仁[7](2012)在《短应力线高刚度轧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短应力线轧机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小型轧机,普遍地应用在小型型钢、窄带钢和有色带材轧制生产线上。在热轧窄带钢时,它不但要受到比轧制型钢更大的轧制力和力矩,还要受到各种动态载荷作用。而动态载荷直接作用在窄带钢上,将影响到带材厚度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本文以热轧宽度为300mm窄带钢的精轧机组中的前二架短应力线轧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在参阅国内外有关对轧机动力学分析文献和轧制厚度的相关理论后,对带材厚度的尺寸精度影响较大的垂向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数字仿真。对提高带材尺寸精度、指导现有的热轧窄带材工艺的制定和新轧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学术上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动力学分析。根据短应力线轧机的结构特点,在垂向将它简化为四自由度弹簧质量系统。列出运动微分方程并进行求解,从计算结果可知某短应力线轧前三阶频率附近可能发生共振。并在第二阶固有频率(182.87Hz)附近的激励下,容易造成辊缝波动并使带材尺寸精度产生偏差。(2)主要零部件固有特性分析。应用ANSYS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模态和谐响应分析,从结果可知轴承座刚性较大,因其固特性不良引起的带材厚度波动可能性不大;与带材直接接触的轧辊两端比较薄弱,在轴承支撑下,中频范围的径向位移响应较大,且与振动模型中的第三阶固有频率相接近;谐响应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在相应的中频范围内响应值也比较大。所以在ADAMS中建立整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后,将轧辊的模态中性文件替换在模型中的刚性体,构建多柔体模型。(3)整机垂向动力学仿真。在ADAMS振动模块下,对整机进行了带材宽度、轴承座激励、轧制力、系统阻尼和刚度等因素影响下的仿真。发现该短应力线轧机在中频200Hz和400Hz左右的位移响应值较大,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窄带材在轧制下产生这二个频率附近的激励。为减少辊缝低频的位移响应可以从三方面考虑:在设计热轧窄带材的短应力线轧机时,应选用阻尼合适的弹性胶体平衡装置,并尽量提高拉杆与轴承座之间的刚度;在制定热轧300mm及以下窄带材工艺时,应选用较粗短的轧辊并合理分配压下量来减小轧制力;在日常的维护中,应加强对轴承的检查和润滑,避免由其振动产生对轧辊的激励力。

杨霞[8](2011)在《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边界元法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轧机滚动轴承是轧机的重要零件,属于非常规情况下工作的轴承。控制轧制需要的大压下量轧制和板型控制过程中的弯辊技术,都极大地增加了轧辊轴承的负荷,并且轧机结构的特殊性限制了轴承座结构的改进,导致轴承的使用寿命急剧降低,并频繁发生异常烧损和大面积疲劳剥落等事故,严重制约了生产。因此,对轧机滚动轴承的载荷分布和寿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安装配合特点以及边界元法降维和在求解弹性接触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在Visual Fortran 6.5可视化平台上用Fortran 90语言编写了计算轴承载荷分布的专用边界元计算程序,能够精确地计算各种条件下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三维压力分布、接触滚动体的载荷分布、滚动体的接触宽度、物体表面各节点的位移、非接触区约束点的约束力和任何一点的表面应力等,并分析了不同使用情况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规律,为解决轧机轴承短寿烧损,延长轴承寿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首先,用增量加载的方法,采用点对点接触模式,提出了多物体三维摩擦接触边界元法。用Fortran语言分别编写了两个物体,三个物体和四个物体的三维弹性有摩擦接触的边界元计算程序。其次,根据滚动轴承的受力特点,提出轴承边界单元的概念,用来解决轴承接触单元面力不连续的问题,能够更精确的计算接触滚动体的个数。根据轴承的四种不同配合方式编写了四个计算轴承三维载荷分布的边界元专用计算程序。利用赫兹接触理论对滚动体与轴承内、外圈的接触宽度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精确的轴承载荷分布。再次,利用编写的轴承三维载荷分布的边界元专用计算程序对二辊轧机的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不同约束情况下的压力和载荷分布等进行了数值解析。利用燕山大学轧钢实验室的二辊实验轧机,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实验轧辊辊系,采用轴承座内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静态,动态和轧制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四列圆锥轴承的载荷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轴承载荷的分布规律与实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边界元方法求解轴承载荷分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的结果,对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安装和使用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为延长轴承使用寿命奠定了基础。

盛蕾[9](2009)在《变截面板簧成形工艺与专用设备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板弹簧作为汽车悬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一直被广泛应用。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用户对板簧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对板簧成形工艺及方法进行更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设定和控制板形。而板簧轧机作为板簧生产的重要设备,其结构形式、刚度以及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受力变形都影响到板簧的成形精度。所以对板簧轧制工艺与设备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变截面板簧成形工艺及设备进行分析,结合板簧的实际生产过程,分析了变值成形工艺的过程,总结了实现板簧成形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变截面板簧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特征,轧制过程中咬入角、接触弧长度、咬入条件等参数对板簧成形的影响以及板簧轧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在对板簧轧机机架的结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ANSYS11.0有限元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在不同轧制力作用下,有中间横梁和无中间横梁两种结构的轧机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轧机机架的应力图与位移图。分析比较了无中间横梁轧机机架与有中间横梁轧机机架纵向变形特点。提出了采用预应力拉杆式组合机架,建立预应力式机架立柱和拉紧螺栓的结构设计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轧机立柱部分进行优化。分析板簧轧机其它主要部件——平轧辊、立柱在板簧生产中对板簧成形精度的影响。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所建立的轧辊模型进行稳态分析。ANSYS热分析揭示了在轧制过程中轧辊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在温度场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热应力和外载荷的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轧辊的应力场分布规律和位移变形;分析了辊形凸度对提高板形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建立轧辊凸度曲线的方法。分析轧机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形式,并运用SolidWorks对板簧轧机主体主要零部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装配。

马保振,束学道[10](2007)在《蜗轮蜗杆轴向调节机构在高刚度轧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2672厂轧钢分厂SY350高刚度轧机的技术改造,研制出蜗轮蜗杆轧辊轴向调节新机构。通过现场静态和在线动态实测,证明该机构能显着提高轧制产品精度。

二、SY短应力线轧机自位机构改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短应力线轧机自位机构改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Φ650短应力线棒材轧机机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短应力线轧机发展
    1.2 产品及研究现状
        1.2.1 产品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意义
    1.4 方案对比分析
    1.5 本章小结
2 Φ650 短应力线轧机机芯设计
    2.1 Φ650 短应力线轧机简介
    2.2 轧辊辊系设计分析
        2.2.1 轧辊
        2.2.2 拉杆
        2.2.3 轧辊轴承
        2.2.4 上辊平衡装置
        2.2.5 轴向调整锁紧装置
    2.3 辊缝调节装置设计分析
    2.4 轧机刚度
    2.5 本章小结
3 Φ650 短应力线轧机机芯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概述
    3.2 ANSYS简介
    3.3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3.4 结果分析
    3.5 对结构设计的反馈
    3.6 本章小节
4 轧制工艺的研究
    4.1 孔型研究
        4.1.1 棒材轧机的孔型系统
        4.1.2 棒材成品孔型的设计
        4.1.3 直线侧壁成品孔
    4.2 轧制规程研究
    4.3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Φ650 短应力线轧机技术参数
附录B 轧制规程计算软件源程序
附录C Φ650短应力线轧机图纸
致谢

(3)短应力线万能轧机结构设计及关键件参数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万能轧机简介
        1.2.1 万能轧机的发展
        1.2.2 万能轧机的分类及特点
    1.3 短应力线轧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1.3.1 基本原理
        1.3.2 主要特点
    1.4 参数化设计技术
        1.4.1 参数化设计理论
        1.4.2 特征参数化设计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工具
    2.1 SolidWorks 软件简介
        2.1.1 SolidWorks 二次开发的两种方式
        2.1.2 SolidWorks API 对象简述
    2.2 利用 Visual Basic 6.0 开发 SolidWorks 一般步骤
    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2.3.1 利用 Access 2003 建立数据库
        2.3.2 基于 Visual Basic 的 ADO 数据库访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短应力线万能轧机结构
    3.1 引言
    3.2 短应力线式二辊轧机
    3.3 短应力线式万能轧机
        3.3.1 轧机本体装配
        3.3.2 水平辊辊缝调节装置
        3.3.3 立辊辊系装配
        3.3.4 立辊的侧压装置
    3.4 短应力线式万能轧机的结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能轧机参数系列化程序设计
    4.1 利用 SolidWorks 参数化的基本方法
    4.2 参数化设计中层次的划分
    4.3 三维模型的创建
    4.4 万能轧机零件参数化程序
    4.5 万能轧机部件参数化程序
        4.5.1 利用零部件空间位姿变换来实现自动装配
        4.5.2 基于特征的自动装配
        4.5.3 装配过程中几个重要的 API
        4.5.4 万能轧机自动装配
    4.6 自动生成工程图
    4.7 创建 SolidWorks 菜单插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万能轧机参数系列化设计系统
    5.1 万能轧机参数化设计依据
        5.1.0 H 型钢标准
        5.1.1 万能轧机轧辊的设计依据
        5.1.2 拉杆设计依据
        5.1.3 水平辊校核分析
        5.1.4 轴承座的设计依据
        5.1.5 轴承选择依据
    5.2 系统运行功能介绍
    5.3 系统运行过程
        5.3.1 建立菜单模块
        5.3.2 万能轧机方案设计
    5.4 万能轧机系列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板带轧机空间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轧机振动特性研究
        1.2.1 轧机平面振动特性研究
        1.2.2 轧机空间振动特性研究
    1.3 轧机振动机理研究
    1.4 轧机抑振方法研究
        1.4.1 影响轧机振动的主要因素
        1.4.2 轧机抑振法
    1.5 轧机振动分类与解析方法
    1.6 选题来源、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机构学静定轧机开发
    2.1 轧机设备问题
        2.1.1 轧机振动问题
        2.1.2 径向轴承损伤
        2.1.3 轴向止推轴承损伤
    2.2 轧机设备问题探索
        2.2.1 轧机动特性研究
        2.2.2 轧机径向轴承损伤研究
        2.2.3 轧机止推轴承损伤研究
    2.3 静定稳定型轧机开发
        2.3.1 二辊高刚度轧机结构再设计
        2.3.2 四、六辊板带轧机结构再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传递矩阵法及高刚度轧机振动解析
    3.1 多体系统及其动力学研究
    3.2 经典传递矩阵法
    3.3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研究对象
    3.4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步骤
    3.5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特点
    3.6 传递矩阵
        3.6.1 线位移、角位移、力、力矩和坐标系间的正向约定
        3.6.2 基本元件空间传递矩阵
        3.6.3 多层多体系统空间传递矩阵
        3.6.4 Riccati 传递矩阵法
    3.7 算例——高刚度轧机空间振动解析
        3.7.1 250mm 高刚度轧机
        3.7.2 高刚度轧机空间振动力学模型
        3.7.3 二辊轧机系统空间传递矩阵
        3.7.4 辊系间隙的模拟
        3.7.5 二辊轧机振动数值及实验结果
        3.7.6 二辊高刚度轧机振动抑制措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辊热轧板带轧机自激空间振动研究
    4.1 四辊热轧板带轧机空间振动解析
        4.1.1 1580 四辊热轧板带轧机
        4.1.2 四辊轧机自激空间振动力学模型
        4.1.3 四辊轧机系统空间传递矩阵
        4.1.4 四辊轧机系统有限元法模拟
        4.1.5 四辊轧机振动特性
    4.2 四辊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频率特征
        4.2.1 扭振频率测试
        4.2.2 测试方案
    4.3 外激励频率
        4.3.1 轧件咬入冲击强迫振动
        4.3.2 液压系统
        4.3.3 轧辊旋转频率
    4.4 轧机轧制自激振动理论
        4.4.1 自激激励与轧制变形区特性之间的关系
        4.4.2 轧制变形区速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4.5 薄规格板带轧制过程振动响应分析
        4.5.1 轧制过程时域描述
        4.5.2 第 1 阶段扭振应变信号增大的解读
        4.5.3 自激拍振响应数值解析
        4.5.4 第 4 阶段共振数值解析
    4.6 四辊热轧板带轧机振动抑制措施
        4.6.1 静定稳定轧机设计
        4.6.2 压下规程再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辊冷轧板带轧机空间振动研究
    5.1 六辊冷轧板带轧机空间振动解析
        5.1.1 650mm 六辊冷轧板带轧机
        5.1.2 六辊冷轧机空间振动力学模型
        5.1.3 六辊轧机系统传递矩阵
        5.1.4 六辊轧机振动特性
    5.2 六辊冷轧机在线振动测试实验
        5.2.1 冷轧机振动实验实施方案
        5.2.2 轧机振动测试
    5.3 外激励频率
        5.3.1 轧机传动系统附加干扰力矩
        5.3.2 轧制力信号
    5.4 六辊冷轧板带轧机振动抑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短应力线轧机的自位结构原理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轧机轴承座自位结构
    2.1 原有轧机轴承座的自位结构
    2.2 原有轧机轴承座的自位结构分析
3 轧机轴承座自位结构原理
    3.1 增加压下系统的自由度
    3.2 增加轴向挡板处的自由度
4 轧机轴承座自位结构的实现
    4.1 轴承座的新自位结构
    4.2 轴承座新自位结构性能
5 结论

(7)短应力线高刚度轧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短应力线轧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课题
        1.2.1 课题来源
        1.2.2 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1.3 短应力线高刚度轧机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短应力线高刚度轧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基于动力学的轧机振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带材轧制厚度变化和轧机振动与摩擦分析
    2.1 简单轧制过程中带材厚度的变化
    2.2 影响短应力线轧机轧制带材厚度变化因素
        2.2.1 影响带材厚度变化的公式
    2.3 振动对带材的影响
        2.3.1 扭振的影响
        2.3.2 垂振的影响
    2.4 摩擦机理的研究
        2.4.1 轧辊润滑摩擦分析
        2.4.2 摩擦对轧机垂振的影响
第三章 短应力线轧机的动力学分析
    3.1 短应力线轧机的简化模型
        3.1.1 系统的力学模型
        3.1.2 短应力线轧机动力学的运动方程
        3.1.3 质量及效刚度参数计算
    3.2 短应力线轧机固有特性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零部件的动态特性分析
    4.1 有限元及模态理论
        4.1.1 有限元及ANSYS简介
        4.1.2 模态理论
    4.2 轴承座模态分析
    4.3 轧辊模态分析
        4.3.1 轧辊三维模型
        4.3.2 轧辊在不同边界下的模态
        4.3.3 轧辊的谐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垂向的动力学仿真
    5.1 ADAMS软件概述
    5.2 短应力线轧机垂向位移响应仿真
        5.2.1 ADAMS中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5.2.2 轧制的带材宽度的影响
        5.2.3 轴承座激励的影响
        5.2.4 轧制力变化的影响
        5.2.5 系统阻尼的影响
        5.2.6 刚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边界元法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轧机滚动轴承服役现状
    1.2 轧机滚动轴承寿命研究
    1.3 滚动轴承接触载荷的分析方法
        1.3.1 理论方法
        1.3.2 古典数值算法
        1.3.3 有限元法
        1.3.4 边界元法
    1.4 轧机轴承的测试方法
        1.4.1 径向力测试方法
        1.4.2 轴向力测试方法
        1.4.3 轴承温度测试方法
    1.5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弹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
    2.1 弹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
        2.1.1 增量形式的边界积分方程
        2.1.2 离散形式的边界积分方程
        2.1.3 局部坐标系的建立
        2.1.4 接触节点状态
        2.1.5 耦合的增量边界积分方程
        2.1.6 耦合的增量矩阵方程
        2.1.7 计算流程图
        2.1.8 算例分析
    2.2 三个物体弹性接触边界元法
        2.2.1 三个物体弹性接触的增量边界积分方程
        2.2.2 耦合的矩阵方程
        2.2.3 算例分析
    2.3 四个物体弹性接触边界元法
        2.3.1 四个物体弹性接触的增量边界积分方程
        2.3.2 耦合的矩阵方程
        2.3.3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滚动轴承的载荷分析方法
    3.1 滚动轴承载荷分布的解析方法
        3.1.1 接触应力和变形
        3.1.2 滚动轴承中的负荷分布
    3.2 滚动轴承载荷分析的边界元法
        3.2.1 轴承边界单元
        3.2.2 影响系数的计算
        3.2.3 板单元
        3.2.4 轴承边界积分方程
        3.2.5 用赫兹接触理论修正接触宽度
        3.2.6 边界元法计算轴承载荷分布的计算流程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边界元法模拟
    4.1 圆锥滚子轴承的特点
        4.1.1 圆锥滚子轴承的接触角
        4.1.2 纯滚动和正引导
        4.1.3 圆锥滚子轴承的游隙
        4.1.4 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配合方式
    4.2 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载荷分布的数值计算
        4.2.1 轧辊与轴承内圈,轴承座与轴承外圈间隙配合
        4.2.2 轧辊与轴承内圈间隙配合,轴承座与轴承外圈过盈配合
        4.2.3 轧辊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轴承座与轴承外圈间隙配合
        4.2.4 轧辊与轴承内圈,轴承座与轴承外圈过盈配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实验研究
    5.1 测试方案
        5.1.1 径向力测试方案
        5.1.2 轴向力测试方案
        5.1.3 轧制力测试方案
        5.1.4 温度测试方案
    5.2 传感器的设计
        5.2.1 压力传感器
        5.2.2 温度传感器
        5.2.3 传感器的标定
    5.3 实验内容
        5.3.1 轧制力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2 轧制速度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3 轴承座端盖预紧力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4 圆螺母的松紧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5 轴承座支点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6 轧件位置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7 轴向挡板对轴承载荷分布的影响
        5.3.8 轴承内部温升
    5.4 实验结论及测试系统缺陷分析
        5.4.1 实验结论
        5.4.2 测试系统缺陷分析
    5.5 边界元法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前处理程序流程图
附录2 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配合公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变截面板簧成形工艺与专用设备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板弹簧简介及其成形设备的研究意义
    1.2 目前板簧成形设备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有限单元法
        1.3.1 有限元分析的概念及其分析流程
        1.3.2 ANSYS软件简介
        1.3.3 有限单元法在板簧轧机设计中的应用
    1.4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截面零件轧制工艺分析与基本理论
    2.1 变值成形理论及其意义
    2.2 变截面钢板弹簧结构形式和力学特征
    2.3 变截面零件成形原理及方法
        2.3.1 辊锻变截面成形
        2.3.2 仿形变截面成形
        2.3.3 电液伺服成形
    2.4 变值成形基本理论
        2.4.1 轧件变形主要参数
        2.4.2 实现轧制过程的咬入条件
        2.4.3 塑性轧透性的模型和轧透条件
    2.5 变截面板簧轧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轧机机架的建模及其机械性能分析
    3.1 板簧轧制设备刚度对板簧成形精度的影响
    3.2 轧机支座刚度模型
    3.3 轧机机架的不同结构形式
    3.4 数字化机械设计和传统机械设计的比较
    3.5 轧机机架有限元结构分析
        3.5.1 建立轧机机架模型
        3.5.2 机架应力分析
        3.5.3 机架的位移分析
        3.5.4 在不同轧制力作用下的机架分析
    3.6 轧机刚度测试方法
    3.7 轧机压靠刚度实测及处理
    3.8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提高轧机刚度及其机械性能的方法的研究
    4.1 轧辊的机械性能及其对轧制精度的影响
        4.1.1 平轧辊结构及工作特点
        4.1.2 辊型设计的基本理论
        4.1.3 影响辊缝形状的因素
        4.1.4 冷却水对热凸度对称性的影响
        4.1.5 轧辊辊型设计方法
        4.1.6 轧辊弹性变形的研究
    4.2 立柱对轧制精度的影响
        4.2.1 轧机机座刚度对轧件精度的影响
        4.2.2 提高轧机机座刚度的几种途径
        4.2.3 实现预紧所采用的方法
        4.2.4 预应力拉紧杆式组合机架的变形
        4.2.5 机身预紧的理论分析
        4.2.6 预应力式轧机立柱部分结构设计模型
        4.2.7 轧机实心立柱结构与预应力式立柱结构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板簧轧机主体主要零部件设计及三维造型
    5.1 横梁
    5.2 液压缸
        5.2.1 液压缸的形式及用途
        5.2.2 液压缸的固定及其支撑方式
        5.2.3 工作缸活塞与活动横梁的连接形式
    5.3 立柱
        5.3.1 立柱的结构及与上、下横梁连接形式
        5.3.2 立柱的螺母及其预紧与防松
        5.3.3 立柱的导向装置
    5.4 轧辊轴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蜗轮蜗杆轴向调节机构在高刚度轧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蜗轮蜗杆轴向调节机构
蜗轮蜗杆调节机构轴向窜动量测试
结论

四、SY短应力线轧机自位机构改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轧机微尺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J]. 李明,朱颖,申光宪,束学道.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8(01)
  • [2]Φ650短应力线棒材轧机机芯设计[D]. 孙宝录.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3]短应力线万能轧机结构设计及关键件参数化[D]. 董立周. 燕山大学, 2013(08)
  • [4]板带轧机空间振动特性研究[D]. 郑永江. 燕山大学, 2013(08)
  • [5]弹性胶体平衡装置在棒线精轧机的改造及应用[J]. 彭韶辉,程云艳. 冶金设备, 2013(S1)
  • [6]短应力线轧机的自位结构原理及其实现[J]. 景作军.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3(06)
  • [7]短应力线高刚度轧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D]. 刘智仁.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8]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边界元法理论与实验研究[D]. 杨霞. 燕山大学, 2011(11)
  • [9]变截面板簧成形工艺与专用设备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 盛蕾. 山东理工大学, 2009(11)
  • [10]蜗轮蜗杆轴向调节机构在高刚度轧机上的应用[J]. 马保振,束学道. 重型机械科技, 2007(03)

标签:;  ;  ;  ;  ;  

SY短应力线磨机自定位机构改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