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主治理结构

构建民主治理结构

一、构建民主办会的治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韩慧[1](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陈思[2](2020)在《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在这一背景下,社科类社团如何找准定位,在科学分析评价自身生存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社科类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社科类社团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提升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首先,分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重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评价带来的借鉴作用。研究我国社科类社团及其公共服务实践,分析社科类社团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深入阐述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机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其次,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五维双层”分析框架,即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引导、政策协调以及学术评估五个维度解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每个维度上提出公共服务能力的亚结构,其中:科学研究能力包含凝聚人才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创新理论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涵盖文化传承能力、社科普及能力、扩大交流能力,价值引导能力细分为价值创造能力、价值传递能力、价值践行能力,政策协同能力包括政策吸纳能力和政策传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基于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属性识别,从资源管理、公众导向、胜任水平、服务效能四个维度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建立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全面揭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效果,还研究了影响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前因变量,并建立了测度前因变量影响效果的SUR模型。然后,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卷并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引用SUR模型检验了前因变量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路径设计、治理建议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引导,明确社团自身定位;不断促进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始终坚持社团使命目标,从提升社会效益意识入手,明确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二是不断完善社团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监督,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以及增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专业化。三是从政府层面致力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度,以实现社科类社团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索,希望能够丰富社团治理经验,提高社科类社团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并建立科学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丰富和发展社科类社会组织能力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丁俊杰[3](2020)在《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绘就了国家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部署了新战略,提出了新挑战。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实现爬坡迈坎的跨越式发展,对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以学会为代表的科技社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的深化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从学会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学会推进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从学会的发展实践来看,内部治理不规范、治理能力不显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会人力资源制度的不健全。建立完善的学会人力资源制度,关键在于推动学会秘书长专职化。专职秘书长的专业素养不仅能提高学会决策执行的水平,还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执行团队。专职秘书长的专业管理不仅可以推动学会内部管理科学化和有序化,还能促使学会内部治理规范化和有效化,最终实现学会发展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本论文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以K市56个市级学会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会秘书长的职业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对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针对K市学会推行专职秘书长不理想的现状提出系统解决对策。具体而言,推行学会实现秘书长专职化需要内外结合形成推力,外部要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内部要根据改革实际、结合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尚未实现秘书长专职化的挂靠型学会,要通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来推进专职秘书长的发展;对于正在尝试秘书长专职化的支撑型学会,应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秘书长的专职化发展;对于已经实现秘书长专职化的独立型学会,应突出党建规范作用,促进秘书长的转型,以此实现学会的升级发展。

关心[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社团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下,治理理论的提出赋予了科技社团更多时代使命,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包括科技社团在内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协调政府和企业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社团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科技社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科技社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智力资源欠缺的客观条件下,科技社团如何结合地区实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科技社团面临的诸多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志愿失灵理论、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分析找出问题成因。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实际情况,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措施,并将其归纳为“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王标辉[5](2020)在《医学社团组织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A医学协会为例》文中提出伴随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个体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区别于政府的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受到“双重管理”机制的管理,导致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越加严重,而行政权力的滥用也导致了各种丑闻事件的发生,严重违背了组织自身的属性,损害了公众利益。而医学社团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组织体,同样深受行政化问题的影响,例如人事委任的行政化、财务管理的行政化、组织运行机制的行政化等,导致医学社团组织严重背离了其组织初心及其社会功能,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还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由于我国医学社团组织特殊的发展历史以及这种根深蒂固的行政化特征,将注定医学社团组织在“去行政化”改革道路上势必会遇到极大的阻碍。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社团组织行政化管理的特点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重点针对广东省内医学社团组织展开调查,包括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组织框架、职能分工、运行机制和经费来源等现况进行整理与分析,了解广东省内医学社团组织的管理现状以及行政化对医学社团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再以广东省A医学协会为例,探索其在去行政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结合其他地区社团组织在“去行政化”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对广东医学社团组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期望为其加速开展“去行政化”改革,实现医学社团组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田力[6](2020)在《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组织发展腾出了空间,学会是社会组织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凸显。服务型政府推进过程中,学会也迎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学会成为承接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这对学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更多的营利性企业也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压力下,学会如何面对挑战,秉承学会宗旨实现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多元化治理出发,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运用治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并结合多年来在学会工作经验与实践,旨在理顺学会改革后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学会健康发展。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的研究发现虽然学会体制改革后发展平稳,但是仍然存在政社分离缓慢、依赖政府性强、内部管理滞后和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学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借鉴国内外学会发展经验,提出明确功能定位、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建设等建议,为推动学会在新形势下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李长文,田园[7](2019)在《组织社会评价视角下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研究——基于全国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数据分析》文中认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是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制度创新。社会评价是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面向社会组织内外各个利益相关方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其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评价。对2015~2017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社会评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比较,发现社会评价与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基于此,组织社会评价视角下,为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需构建与扩大社会组织公众网络、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完善社会评价内容与主体范围以及优化社会评价调查方法。

杨书卷[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中国科技社团发展历程为主轴,回顾1978~2017年发表的有关科技社团理论研究的文献,将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科技社团研究起步期、建构期、拓展期、深化期。借此梳理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的构建体系与发展轨迹,比较和总结以往的相关实践,为中国的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针对性的背景与框架,以期促进科技社团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乔刚[9](2017)在《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内在活力,有效发挥其自身优势。本文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出发,对研究生教育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本文以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为基础,从理论层面构建了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委托-代理模式、松散关联模式、分离自主模式,并分析了它们的特质特征,其中,委托-代理模式、松散关联模式是政府等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为,分离自主模式是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改革行为。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三种不同行政体制下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研究发现,在分权制的美国,社会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核心力量;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治理则是形成了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在集权制的法国,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在政府指导下独立自主开展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动。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在开展学术研讨、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独立实施评估等行为方式上具有共性。本文运用组织理论和案例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组织职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组织以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主动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开展第三方评价、创新研究生教育治理手段、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组织体系等为途径,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它们也面临着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智库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挑战。本文在大量访谈、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分离自主模式是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所作为的理性选择。在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要树立独立自主的行动理念,构建主动服务的行为意识,采取主动作为的行动方式,实施长效服务的行动机制。社会组织要以创新驱动为基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强化自身公信力建设,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明晰与多元主体关系,以提高服务为根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和谐共治的关系。

杨书卷[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以中国科技社团发展历程为主轴,1978-2017年发表的有关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文献为基础,将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科技社团研究建立与探索发展时期、调整与转型发展时期、改革与规范发展时期、创新与深入发展时期,籍此进行文献综述,梳理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的构建体系与发展轨迹,比较和总结以往的相关实践,为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既有一定历史纵深又有现实针对性的背景与框架,以促进科技社团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二、构建民主办会的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民主办会的治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2.1 核心概念
        2.1.1 体育社会组织
        2.1.2 评估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2.1.4 第三方评估
        2.1.5 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2.2.3 评估相关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2.3 现实动因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2.4 本章小结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客体
        4.2.3 其他相关主体
        4.2.4 评估指标体系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4.2.6 评估制度
        4.2.7 评估环境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5.3.1 政府推动不力
        5.3.2 组织内驱弱化
        5.3.3 公众助动缺失
        5.3.4 制度牵引乏力
        5.3.5 环境作用式微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4 本章小结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7.1.1 权力寻租
        7.1.2 弄虚作假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7.3.3 “罚”与“赏”并举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7.5 本章小结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8.1.1 “评”与“管”脱节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8.1.3 政策执行壁垒
        8.1.4 “信息孤岛”效应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8.5 本章小结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9.2.1 整体化
        9.2.2 层级化
        9.2.3 协同化
        9.2.4 动态化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9.4.1 坚持系统思维
        9.4.2 科学组织管理
        9.4.3 优化外部环境
        9.4.4 用好政策调控
    9.5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治理理论
    2.3 市场/政府失灵理论
    2.4 理论述评与运用
3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与价值分析
    3.1 社科类社团规模与构成
    3.2 社科类社团发展历程
    3.3 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
    3.4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效能分析
    3.5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
    4.1 科学研究能力
    4.2 文化传播能力
    4.3 价值引导能力
    4.4 政策协同能力
    4.5 学术评定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
    5.1 评价的属性识别
    5.2 评价维度
    5.3 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的前因变量
    5.5 评价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
    6.4 基于SUR模型的前因变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7.1 完善社科类社团发展路径规划
    7.2 加强社科类社团内部治理能力
    7.3 构建社科类社团外部保障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

(3)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内卷化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会秘书长的职业发展
    第一节 “挂靠”阶段的学会秘书长(1958年——1986年)
        一、“挂靠”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挂靠”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二节 “支撑”阶段的学会秘书长(1985年——2011年)
        一、“支撑”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支撑”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三节 “独立”阶段的学会秘书长(2012年——至今)
        一、“独立”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独立”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三章 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K市学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在曲折历史中艰难前进
        二、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
        三、在深化改革中自我革新
    第二节 K市学会秘书长的职业现状调查
        一、聘用方式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教育
        四、薪酬水平
        五、社会保障
    第三节 K市学会秘书长职业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员结构呈现老龄化
        二、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五、专职化发展不理想
    第四节 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挂靠体制后遗症
        二、“两长”角色冲突
        三、内部治理理念滞后
        四、陷入资源依赖恶性循环
第四章 推动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宏观优化政策环境
        一、健全法律制度
        二、完善政策体系
        三、强化财政支持
        四、推动人事改革
    第二节 中观加强科协引领
        一、分类指导、系统推进
        二、统筹协调、因势利导
        三、加强宣传、立体培训
    第三节 微观创新学会改革
        一、挂靠型学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二、支撑型学会:着力提升内部治理
        三、独立型学会:加强党建规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1.4.1 科技社团组织的概述
        1.4.2 相关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研究法
        1.5.2 调查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及成果
    2.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2.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成果
        2.2.1 学术交流方面
        2.2.2 科学普及方面
        2.2.3 科技评价方面
        2.2.4 咨询服务方面
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
        3.1.1 部分科技社团逐渐偏离原始办会理念
        3.1.2 部分科技社团官僚化思想严重
        3.1.3 学术活动能力不足
        3.1.4 学术水平不高
        3.1.5 服务会员能力不强
        3.1.6 社会显示度不高
        3.1.7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力较弱
    3.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认知不足
        3.2.2 地方政府治理理念转变缓慢
        3.2.3 政府管理模式比较保守
        3.2.4 政府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够
        3.2.5 科技社团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4 国外科技社团先进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4.1 与社会公众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
    4.2 健全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增强科技社团的自治能力
    4.3 完善的监督体系,有利于促进科技社团良性健康发展
    4.4 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有利于强化科技社团社会服务属性
5 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
        5.1.1 加快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5.1.2 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5.1.3 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
        5.1.4 推进科技社团与挂靠单位脱钩工作
    5.2 加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5.2.1 培育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
        5.2.2 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5.2.3 增加媒体曝光度
    5.3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5.3.1 加强同科协组织的联系
        5.3.2 加强同发达省区市科技社团的交流合作
        5.3.3 拓展服务范围,从服务会员向服务会员单位延伸
        5.3.4 加强同上级和国境外科技社团联系
        5.3.5 积极服务下级科技社团发展
        5.3.6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5.3.7 提升会员满意度
        5.3.8 加大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力度
        5.3.9 打造学术品牌活动
        5.3.10 做好宣传工作
        5.3.11 强化公益属性,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5.4 加强科技社团的外部监督
        5.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5.4.2 健全政府监督机制
        5.4.3 不断加强内部自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谈话提纲

(5)医学社团组织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A医学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医学社团组织的管理特点
        1.2.1 国外医学社团组织的管理特点
        1.2.2 国内医学社团组织的管理特点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学社团组织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医学社团组织的定义
        2.1.2 医学社团组织的属性
        2.1.3 “去行政化”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2.2.2 治理理论
第三章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的现状与特点
    3.1 本次调查的基本信息
    3.2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的管理模式
    3.3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的组织架构
    3.4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的职能方面
    3.5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经费来源
第四章 广东省A医学协会“去行政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4.1 机构运行模式和人事管理制度行政色彩严重
    4.2 多重编制存在,晋升机制、竞争机制异样化
    4.3 行政化思维固化,经营理念落后,学术交流发展滞后
        4.3.1 主办权竞争激烈,会场空座率和会议缺席率增加
        4.3.2 “等靠要”思想严重,收费办会举步维艰
        4.3.3 服务意识淡漠,缺乏创新思维,办会模式传统单一
    4.4 会员发展滞后,会员服务与管理中有“官本位”倾向
        4.4.1 会员发展模式单一,各类会员发展不平衡
        4.4.2 会员服务水平低下,未能提供有效服务,制约会员发展规模
        4.4.3 按时收取会员会费,会员服务专项支出少
    4.5 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控制影响大,民主集中制不到位
        4.5.1 决策机构庞大,民主决策虚拟化
        4.5.2 规章制度不健全,约束机制缺乏
        4.5.3 工作信息不透明,行业监管形式化
第五章 其他医学社团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经验借鉴
    5.1 改变社团管理体制,进一步与政府“脱钩”
    5.2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为社团组织的良性运转做好人才储备
    5.3 提高服务和竞争意识,重点加强会员服务
    5.4 承接政府职能,扩宽发展空间,防止“去行政化”回潮
    5.5 加强网络建设更新,促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第六章 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去行政化”的对策与建议
    6.1 构建专职人员编制体系,完善从业人员保障制度
    6.2 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自律机制,增强自治能力
    6.3 构建政府与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互益新模式
    6.4 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和诚信建设,抑制行政化内在冲动
    6.5 加强广东省医学社团组织期刊群建设,弱化行政化影响
    6.6 探索医学学术商业支持模式,摆脱行政控制和商业导向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及基本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学会和社会组织
        2.1.2 服务型政府
    2.2 相关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资源依赖理论
第3章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3.1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现状
        3.1.1 开展党建工作
        3.1.2 承接政府职能
        3.1.3 积极服务会员
        3.1.4 获取运营资金
        3.1.5 多方监督管理
    3.2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存在问题
        3.2.1 政社分离缓慢
        3.2.2 依赖政府性强
        3.2.3 内部管理滞后
        3.2.4 社会地位不高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社不分历史传统
        3.3.2 过分依靠政府资源
        3.3.3 缺乏完善管理机制
        3.3.4 学会公信力不足
第4章 国内外学会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内学会发展经验
        4.1.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4.1.2 上海市医学会
    4.2 国外学会发展经验
        4.2.1 世界卫生组织
        4.2.2 北美放射学会
    4.3 启示
        4.3.1 建立良好关系
        4.3.2 增强调适能力
        4.3.3 坚持学会宗旨
        4.3.4 完善管理体系
第5章 完善学会发展的建议
    5.1 明确功能定位
    5.2 拓宽筹资渠道
    5.3 提高管理水平
    5.4 加强品牌建设
第6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访谈人员列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7)组织社会评价视角下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研究——基于全国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框架:组织社会评价
三数据来源与总体描述
    (一)总体情况
        1.2015~2017年三年社会评价调查总况
        (1)参评机构数量与类型分布
        (2)社会评价调查平均分分布
        (3)社会评价调查平均分标准差分布
        2. 社会评价调查年度情况
        (1)2015年度
        (2)2016年度
        (3)2017年度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 内部评价
        (1)理事评价
        第一,2015~2017年社团理事评价。
        第二,2015~2017年基金会理事评价。
        第三,2015~2017年社会服务机构理事评价。
        第四,2015~2017年三类机构理事评价比较。
        (2)监事评价
        第一,2015~2017年基金会监事评价。
        第二,2015~2017年社会服务机构监事评价。
        第三,2015~2017年两类机构监事评价比较。
        (3)会员评价
        (4)工作人员评价
        2. 公众评价
        (1)捐赠人评价
        第一,2015年公益类社会团体捐赠人评价。
        第二,2015~2017年基金会捐赠人评价。
        (2)受助人评价
        (3)志愿者评价
        (4)服务对象评价
        3. 关键评价指标比较
        (1)民主办会、民主决策
        (2)领导班子履职、秘书长能力
        (3)信息公开
        (4)财务公开、资金使用、财务管理
        (5)创新工作能力
四发现与结论
    (一)同年度社会评价较为均衡,年度评价差异明显
    (二)不同类型调查对象评价略有差异
        1. 社团各类调查对象评价比较
        2. 基金会各类调查对象评价比较
    (三)不同类型机构社会评价表现出明显差异
    (四)关键指标评价差异明显
五讨论与策略
    (一)构建与扩大社会组织公众网络
    (二)建立社会公众评价参与的社会组织信用体系
    (三)完善与扩大社会评价内容与评价公众范围
    (四)改进与优化社会评价方法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阶段 (1978~1990) 科技社团研究起步期
    (一) 科技社团的一般属性及其特性的探讨
    (二) 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机制与职能
    (三) 提出“学会学”的学科研究观点
    (四) 评价:初步的基础认知
二第二阶段 (1990~2000) 科技社团研究建构期
    (一) 科技社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转变
    (二) 中国科技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三) 科技社团的职责与社会功能调整
    (四) 主管单位对科技社团的管理
    (五) 中国科技社团的历史研究
    (六) 国外科技社团的对比研究
    (七) 评价:寻求专业性的突破
三第三阶段 (2000~2012) 科技社团研究拓展期
    (一) 科技社团的非营利性组织特性
    (二) 科技社团的体制改革与能力建设
    (三) 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四) 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建立
    (五) 评价:治理理念的出现
四第四阶段 (2012~2017) 科技社团研究深化期
    (一) 科技社团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加强党的领导
    (三)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四) 发展学会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 评价:科技社团深化改革
五结论
    (一) 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渐趋成熟
    (二) 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应与社会学术界研究形成合力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理论研究体系

(9)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逻辑起点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社会组织的界定
        1.3.2 研究生教育治理界定
        1.3.3 行为模式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有关教育治理研究
        1.4.3 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研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治理理论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治理理论的特征解析
        2.1.3 治理理论的指导价值
    2.2 组织理论
        2.2.1 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
        2.2.2 组织的结构特征解析
        2.2.3 组织理论的指导价值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解析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价值
    2.4 博弈理论
        2.4.1 博弈理论的基本内涵
        2.4.2 博弈理论的特征解析
        2.4.3 博弈理论的指导价值
第3章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
    3.1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内涵解析
        3.1.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内涵
        3.1.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角色
    3.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构建
        3.2.1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
        3.2.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特质
第4章 国外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研究
    4.1 国外社会组织及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1 美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2 英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3 法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2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共性
        4.2.1 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类活动,为会员交流提供良好平台
        4.2.2 多途径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
        4.2.3 主动提供教育信息类服务,助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2.4 开展研究生教育咨询服务,充当政府高校之间的桥梁
        4.2.5 独立实施教育质量的评估,保障本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4.2.6 吸纳国内外会员广泛加入,参与全球研究生教育治理
第5章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研究
    5.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发展历程
        5.1.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的背景
        5.1.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发展历程
    5.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
        5.2.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性质与宗旨
        5.2.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组织结构
        5.2.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主要职能
    5.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
        5.3.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性质与宗旨
        5.3.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组织结构
        5.3.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主要职能
    5.4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贡献与挑战
        5.4.1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贡献
        5.4.2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动因
        5.4.3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6章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为模式的理性选择
    6.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现实行为困境
        6.1.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困境
        6.1.2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困境缘由
    6.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为模式的理性选择
        6.2.1 分离自主模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理性选择
        6.2.2 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的行动机制
    6.3 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路径
        6.3.1 以创新驱动为基础,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
        6.3.2 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强化自身的公信力建设
        6.3.3 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明晰与多元主体关系
        6.3.4 以提升服务为根本,不断增强核心能力建设
    6.4 分离自主模式下多元主体和谐关系构建的维度
        6.4.1 多元主体以协调思路助推社会组织长久发展
        6.4.2 政府以服务为动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治理改革
        6.4.3 培养单位以开放姿态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6.4.4 社会以共享为目标培育研究生教育治理文化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阶段 (1978-1990) 科技社团研究建立与探索发展
    (一) 科技社团的一般属性及其特性的探讨
    (二) 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机制与职能
    (三) 提出“学会学”的学科研究观点
二、第二阶段 (1990-2000) 科技社团研究调整与转型发展
    (一) 科技社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转变
    (二) 中国科技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三) 科技社团的职责与社会功能调整
    (四) 科技社团的宏观管理
    (五) 中国科技社团的历史研究
    (六) 国外科技社团的对比研究
三、第三阶段 (2000-2012) 科技社团研究改革与规范发展
    (一) 科技社团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的特性
    (二) 科技社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三) 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四) 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建立
四、第四阶段 (2012-) 科技社团研究创新与深化发展
    (一) 科技社团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作用
    (二) 加强党的领导作用
    (三)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四) 发展学会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小结
    (一) 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
    (二) 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应与社会学术界研究形成合力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理论研究体系

四、构建民主办会的治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2]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D]. 丁俊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D]. 关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医学社团组织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A医学协会为例[D]. 王标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D]. 田力. 东华大学, 2020(01)
  • [7]组织社会评价视角下社会组织规范化治理研究——基于全国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数据分析[J]. 李长文,田园.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9(02)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J]. 杨书卷.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9(01)
  • [9]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D]. 乔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A]. 杨书卷. 科技社团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7

标签:;  ;  ;  ;  ;  

构建民主治理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