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一、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阮小芳[1](2021)在《土壤细菌Providencia sp. LLDRA6及其生物锰氧化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锰氧化物作为地球上仅次于氧的最强氧化剂,广泛分布于陆地土壤、海洋沉积物和水环境中。Mn(Ⅱ)的自然氧化,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途径,不断地推动地壳层中锰氧化物的形成。自然环境中锰氧化物的生物氧化途径通常被认为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生物氧化形成锰氧化物矿物的证据主要来自海相和湖相。微生物介导Mn(Ⅱ)氧化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三种模式菌株进行。然而它们的主要氧化产物几乎都是结晶度较差的高价态的六方水钠锰矿。本研究选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来的高活性锰氧化细菌。利用扫描电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比表面积(SS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对其介导氧化Mn(Ⅱ)生成的矿物进行了表征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农药降解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所使用的细菌菌株是由同课题组成员在重金属污染土样中筛而得,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锰氧化能力。菌株经16S r 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普罗威登斯菌属。2.利用SEM、粉晶XRD、HRTEM、N2吸附和XPS对纯化后的土壤细菌LLDRA6氧化产物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生物锰氧化物矿物为细粒状,孔径为2~50 nm,为结晶度较差的方铁锰矿型矿物,比表面积(SSA)为5.7399 m2/g。XPS表征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生物锰氧化物具有三种不同化合价态的锰,其中以Mn3+为主。3.土壤细菌LLDRA6和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分别对三种农药进行降解研究。设置了四组实验,分别为土壤细菌、土壤细菌与未纯化的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纯化后的生物锰氧化物以及土壤细菌与纯化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其中,土壤细菌LLDRA6与纯化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对三种农药的降解效果最好。对浓度为0.1、1、10 mg/L的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为55.00%,46.00%和37.90%;对浓度为0.1、1、10 mg/L的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为14.30%,6.80%和1.53%;对浓度为0.1、1、10 mg/L的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3.15%,0.53%和0.047%。

开晓莉[2](2021)在《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作为两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可在河流水环境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下,在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之间迁移转化,对水环境造成持久性影响,探明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作用机制及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清水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OCPs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同位素定年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重金属和OCPs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历史沉降记录、主要来源、潜在生态风险、人类健康风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作用机制及吸附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系统地对重金属和OCPs在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来源、归宿及生态风险研究发现: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倍数、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在不断的降低,重金属中Cd和Hg的生态风险较大,Cr和Hg在某些断面存在负面生物毒性效应频繁发生的可能。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活动产生的Cd和Hg的复合型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19种OCPs,检出含量范围为nd~36.527ng·g-1,检出率为79.05%,OCPs污染以DDTs和Endosulfan为主。整个河流OCPs含量总体上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5~20cm沉积范围内污染峰明显。OCPs中Endosulfan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在5~10cm沉积范围内可能对生物造成潜在的危害。4类典型的OCPs(HCHs、DDTs、Endosulfan及Chlordane)污染主要来自于历史上的残留,但近些年局部地区环境中有少量林丹、三氯杀螨醇、硫丹及氯丹类化合物的输入。(2)利用210Pb同位素定年法进行重金属和OCPs的沉降记录研究,揭示了重金属和OCPs从1977~2017年期间的沉降记录,其中重金属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关,OCPs与使用量相关。在1977~2017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在不断的加剧,而OCPs污染程度基本上在不断减弱,重金属和OCPs分别在1993~2001年、1985~1993年期间污染明显。(3)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中OCPs、重金属、理化参数及营养元素之间的赋存关系和作用机制,优选建立了重金属、OCPs吸附量与控制因素之间的函数模型。研究发现Cd与Hg、As与Pb具有相似的来源和分布规律,而Cr的富集有着较独立的形成因素,表层沉积物中TOC、盐度分别对Cd和Pb的积累和迁移有一定的影响,Cd与TOC具有亲源性,Pb释放量的增幅随盐度梯度增加呈逐渐递增趋势,且在高盐度环境下表层沉积物对DDTs拥有更大的吸附效率,而γ-HCH和HCHs的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降低,TN和TP分别对EndosulfanⅡ和DDT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重金属Cr和Pb对Endosulfan,Cd对p,p’-DDT,As对Heptachlor epoxide和DDE,以及Pb对p,p’-DDE和DDE在沉积物中的积累和富集均有一定的影响。(4)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对清水河流域周边1600余名居民的基础、饮水及皮肤暴露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人群饮水摄入率、涉水行为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受城乡、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皮肤比表面积也受年龄、城乡、性别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对水体重金属和OCPs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不同人群所致潜在健康风险进行研究发现:重金属和OCPs对不同人群所致健康总风险水平在1.575×10-5~1.640×10-4a-1之间,且枯水期>春汛期>夏汛期,饮水途径>皮肤接触途径,男性>女性,人群年龄越小,所受健康风险越大,女性所受皮肤暴露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18~40岁城市女性。手部是人体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受健康风险最高的一个部位,且成年女性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水环境中致癌重金属为重点控制的健康风险因子,尤其是As,且枯水期为重点关注时期。以上研究成果为控制清水河重金属和OCPs污染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治理和改善流域水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邢鸿飞,吕汉东[3](2021)在《我国粮食农药污染防控的法律应对》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污染严重威了胁粮食的质量安全,食用被农药污染的粮食会损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粮食农药污染巨大的危害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层面加强防控工作。面对粮食农药污染特殊的成因和机制,我国现行粮食农药污染防控法律制度还存在立法滞后、监管体制不完善、法律责任不明确、生态综合防治机制不完备等诸多问题,亟需通过制定《粮食法》和《农药管理法》,改革监管体制,明确粮食农药污染法律责任,健全生态综合防治机制等途径完善法律制度,为我国粮食农药污染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朱薛霖[4](2020)在《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载体。但在许多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常常过于关注原本预设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疑问和发现,忽略了课堂的变化和动态,导致学生的兴趣态度和参与情况不理想,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较缓慢。经查阅文献了解到生成性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关注学生的表达和表现,强调关注课堂的变化和动态,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互动性、探究性、过程性等特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确生成性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兴趣态度、参与情况以及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情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文献,界定生成、生成性教学、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的概念,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认知建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开展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中生成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初一学生,实验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初一下至初二上的科学探究,实验时间为一年,实验结果来自于三部分:一是在实验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学校机房的红蜘蛛电子教室系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分析生成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操作情况、自信心四个方面是否有作用;二是在实验前后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的六种能力要求编制试卷,试卷包括课内探究题、课内探究改编题、课外探究题三种题型,利用该自编试卷检测生成性教学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三是在实验结束后,利用访谈法对直接和间接参与本实验的教师进行谈话,记录教师所观察到的生成性教学带来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1)对学生而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应用生成性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度、操作情况、自信心,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具体说来,一方面生成性教学在对学生科学探究六种能力的影响中,除了对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这两种能力没有明显作用外,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种能力均有显着提升。另一方面根据课改设计试卷题型后学生得分情况分析,虽然生成性教学对课内探究题的成绩无显着影响,但是对课内探究改编题和课外探究题的成绩均有显着提升。(2)对教师而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应用生成性教学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储备更广阔更深入的科学探究知识,促进教师形成对课堂更敏捷的反应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积累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3)对课堂而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应用生成性教学能改善课堂氛围,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本研究呈现了生成性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实践中的生成性预设教学设计及相应的教学片段与效果分析,提出了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生成性教学的策略,丰富了相关理论体系,也为初中生物教师提供生成性教学的新思路。

李明[5](2020)在《纳米颗粒物对典型农药在土壤-植物中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中,将纳米颗粒物与农药同时添加到土壤中,分别探索了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在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影响及机制的试验中,首先将一系列不同浓度(10、100和1000 mg/kg)的环境友好型纳米颗粒物(纳米生物碳)与常用的一种农药(五氯硝基苯,1000 ng/g)同时添加到土壤中种植小白菜,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小白菜根部与叶部五氯硝基苯的浓度。与五氯硝基苯处理组相比,复合处理组中小白菜根部五氯硝基苯浓度显着增加;但是在纳米碳浓度达到1000 mg/kg时,小白菜叶部五氯硝基苯浓度最低。结果表明,纳米碳可以作为污染物载体促进小白菜对五氯硝基苯的吸收。并且五氯硝基苯可以从小白菜的根部转移到叶部,与此同时,高浓度的纳米碳(1000 mg/kg)会抑制这一转移过程,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纳米碳会堵塞植物的导管,抑制了吸附着五氯硝基苯的纳米碳向植物叶部的迁移。然后将对植物有毒性作用的纳米Cu O(10、50、100 mg/kg)与常用的一种农药(联苯菊酯,200 ng/g)同时添加到土壤中种植油菜,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油菜根部与叶部中铜离子与联苯菊酯的浓度。与单独联苯菊酯处理组相比,添加低浓度纳米Cu O(10、50 mg/kg)时,油菜根部与叶部中联苯菊酯的浓度没有显着性增加。但是当纳米Cu O浓度达到100 mg/kg时,复合处理组中油菜根部与叶部中联苯浓度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纳米Cu O会给油菜根部带来氧化损伤,然而纳米Cu O和联苯菊酯对油菜的生长没有影响。低浓度纳米Cu O不会促进联苯菊酯进入植物根部,而高浓度纳米Cu O会促进联苯菊酯进入植物根部,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纳米Cu O会破坏植物根部细胞,从而使更多的联苯菊酯进入植物体内。另外,联苯菊酯同样可以通过在蒸腾流的作用向叶片中迁移,在植物体内的铜元素不会影响这一行为。在纳米颗粒物对农药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的试验中,首先利用蚯蚓(赤子爱胜蚓)培养试验来研究两种农药(五氯硝基苯、甲基立枯磷)的生物有效性。将蚯蚓暴露在添加一系列不同农药浓度(0.01、0.1、1、10 mg/kg)的人工土壤中,在第1、3、7、14天,采样测定蚯蚓体内农药的浓度以及生物标志物(活性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蚯蚓体内农药的富集浓度可以代表污染物(农药)的环境生物有效性。同时,在蚯蚓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后,蚯蚓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丙二醛等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土壤中农药浓度及蚯蚓体内农药浓度呈正相关,表明这些指标可反映农药的毒性生物有效性。环境生物有效性与毒性生物有效性的关系表明蚯蚓培养试验可以表征农药的生物有效性。然后将两种不同浓度(10、50、250 mg/kg)的纳米颗粒物(纳米Cu O与纳米Zn O)与联苯菊酯(100μg/kg)分别添加到土壤中培养蚯蚓21天,在7、14、21天采样测定蚯蚓体内重金属、联苯菊酯、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单独联苯菊酯处理组相比,添加了纳米颗粒物的复合组中蚯蚓体内联苯菊酯的浓度显着增加,其中当纳米Cu O和纳米Zn O浓度达到250 mg/kg时,复合污染物处理组中联苯菊酯的浓度达到23.2μg/g和28.9μg/g,分别是联苯菊酯单独处理组的2.65和3.32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物促进了联苯菊酯从土壤向蚯蚓的转移,吸附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现象不能用纳米颗粒物的“载带效应”来解释。纳米颗粒物可以毒害蚯蚓体腔细胞并破坏了体腔,蚯蚓通过体腔吸收疏水性化学物质(联苯菊酯),因此更多的联苯菊酯通过受伤的体腔进入到蚯蚓体内。复合污染处理组中蚯蚓体内的Cu2+或Zn2+的富集增加反过来证实了这一假设。在个体毒性试验中,联苯菊酯和纳米颗粒物均引起蚯蚓的氧化损伤,而二者复合污染引起的毒性效应高于单独污染物。然后将两种不同浓度(10、50、250 mg/kg)的纳米颗粒物(纳米Cu O与纳米Zn O)与五氯硝基苯(100μg/kg)分别添加到土壤中培养蚯蚓21天,在7、14、21天采样测定蚯蚓体内重金属、五氯硝基苯、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单独五氯硝基苯处理组相比,添加了纳米颗粒物的复合组中蚯蚓体内五氯硝基苯的浓度显着增加,同样观察到当纳米Zn O和纳米Cu O浓度达到250 mg/kg时,复合污染物处理组中五氯硝基苯的浓度达到21.7μg/g和27.5μg/g,分别是五氯硝基苯单独处理组的2.47和3.13倍。纳米颗粒物(纳米Zn O和纳米Cu O)的存在有助于蚯蚓积累五氯硝基苯,从而提高了土壤中五氯硝基苯的生物有效性。纳米颗粒物和五氯硝基苯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损伤是由于体腔细胞产生过量ROS所致。在个体试验中,纳米颗粒物和五氯硝基苯对蚯蚓造成氧化损伤,导致污染物处理组ROS的含量增加。由此,本论文假设纳米颗粒物的存在会给蚯蚓带来毒害作用,损伤了蚯蚓的体腔,从而增加了蚯蚓体内五氯硝基苯的富集,增加了土壤中五氯硝基苯的生物有效性。目前大部分研究纳米颗粒物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以及环境中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机制都集中在水培试验中或者水环境中,本试验创新性模拟了实际种植(土壤种植)过程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其科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探索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植物和蚯蚓体内富集的影响,揭示纳米颗粒物对土壤中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2)建立纳米颗粒物与农药在植物体内与蚯蚓体内富集的关系,为环境中复合污染的综合评估提供新思路。

王睿[6](2020)在《新型生物炭对设施菜地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强化降解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设施栽培成为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和农民增产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设施栽培过程中,农药施用量过高、不合理混用、乱用滥用等导致了农药的残留污染等问题逐渐突出,严重影响了设施蔬菜品质和安全。特别是吡虫啉、啶虫脒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量大,在土壤中检出率高。近年来,作为土壤调理剂的生物炭越来越多的被用来修复污染土壤,而且可以通过生物炭的物理改性或者联合化学修复技术来提高污染修复效率。基于此,本论文通过负载纳米零价铁来制备新型生物炭(BC-nZVI),并对比了新型生物炭与生物炭(BC)、生物炭联合过硫酸钠(BC-PS)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吸附降解性能,初步探讨了相关的机理;通过土壤-水悬浊液和盆栽实验研究了新型生物炭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进一步通过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来探究新型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对设施菜地常用杀虫剂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BC-nZVI的制备以及吸附降解性能研究。(1)BC-nZVI的制备。利用液相还原法成功制备出nZVI及炭铁比3:1和5:1的BC-nZVI,通过扫描电镜可以发现nZVI成功负载在BC表面。(2)BC-nZVI的投加量与炭铁比的确定。结果表明,添加0.2g·L-1炭铁比3:1的BC-nZVI吸附降解性能比炭铁比5:1的BC-nZVI好,对吡虫啉(啶虫脒)的吸附率与降解率与BC相比有较大提高。BC-PS对吡虫啉(啶虫脒)的吸附率与降解率与BC相比也有较大提高。(3)BC-nZVI的吸附性能验证。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进一步验证BC-nZVI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BC-nZVI相比BC对吡虫啉和啶虫脒具有更好的去除作用。(4)BC-nZVI的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BC带有持久性自由基,含有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能够起到一定的氧化还原作用,BC-nZVI不仅具有BC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还有nZVI本身能够进行氧化还原,使得BC-nZVI降解能力大大加强;并且发现BC-PS体系中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其中羟基自由基占主导作用。(2)BC-nZVI的土壤应用性能研究。(1)通过土壤-水悬浊液实验发现,BC-nZVI和BC-PS能够更好的对农药进行去除,BC-nZVI对吡虫啉(啶虫脒)的去除率相比BC有显着提高。(2)通过番茄盆栽实验发现,BC-nZVI对番茄叶片和土壤中吡虫啉的去除效果优于BC,本实验选用添加量(0.1%)BC-nZVI在30d对番茄叶片和土壤中吡虫啉的去除率相比对照组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新型生物炭的应用可行性。(3)通过微生物碳源利用实验发现,本实验添加剂量(0.1%)BC-nZVI的添加能够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加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说明BC-nZVI能够通过促进微生物活性来促进对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并且BC-nZVI对土壤毒性影响很小,适用于农田土壤治理修复。

乔玉婷[7](2020)在《通化市某地区蔬菜农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蔬菜作为日常饮食中重要组成之一,其农药残留直接影响着环境、食品安全、消费者健康,由农药施用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对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通化市集安地区农药使用现状和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至2017年通化市集安地区农药施用量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市售蔬菜和农药质量抽检合格率在高水平保持稳定的趋势,表明该地区在治理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成效显着,然而调查期间发现农户使用农药行为仍有问题存在,如农药施用技术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本研究以该地区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药施用、认知和采购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种植户的基本特征和用药行为特点,结果显示,调查区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216名受访者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居多,占比47%;仅86名农户能够按农药说明书指导自身用药,占比40%,因此农户开展生产的规范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户对使用生物农药开展绿色防治的了解程度较低,超过50%农户不了解生物农药概念;受访者中,农户对农药危害认知较低,只有13%的农户了解农药过量使用的危害,21%的农户达到一般了解水平;接受技术培训方面,接受过一次和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较多,占比分别为42%和36%。通过实证分析法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种植户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结果显示:显着影响种植户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参加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的频次、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及行为意向,且存在种植户安全生产蔬菜意愿高于实际行为水平的现象。本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用药农户、农药企业、农技部门、销售市场四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农户加强农药危害和用药技巧的培训,纠正不良用药行为,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药市场准入水平,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鼓励农药企业加大生物农药研发力度,扩大快检设施在公共领域的投放范围,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和监督,加大宣传工作开展力度等。由此可进一步规范用药农户的生产行为,为当地政府制定防止农药残留的条例、准则,提供理论依据,对集安地区更好的防控农残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周怡彤[8](2020)在《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在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真菌,昆虫和杂草的侵害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由于过度使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毒性引起广泛关注。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对37种目标农药进行分析检测。系统研究了我国太湖流域西北部河湖水系中农药的污染特征。调查分析了鱼塘,畜禽养殖场和污水处理厂三种潜在排放源中农药的存在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地表水中农药的潜在来源。通过计算风险商分析农药的风险水平,评价太湖流域西北部水环境中单一农药的风险和农药的混合风险。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实现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功能的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18年太湖流域西北部地表水中共检测到17种农药,多菌灵、水胺硫磷和吡虫啉主要污染物质。2018年地表水中农药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包括滆湖,竺山湖,潞横河和三山港。2018年农药整体检出水平呈3月>8月>6月>11月。(2)2019年检出14种农药,吡虫啉、多菌灵、噻虫嗪和对硫磷是主要检出农药。2019年农药污染情况较2018年有所减轻:3月、6月和8月农药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湖泊污染明显改善。农药的时空分布差异可能与气候,作物类型及生长情况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等因素有关。(3)潜在排放源中共检出11种农药,其中敌敌畏、对硫磷、啶虫脒、吡虫啉和噻虫嗪检出浓度相对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和畜禽养殖场是永安河,武南河和武进港,太滆运河等重要河流及滆湖、竺山湖中农药的潜在排放源。(4)风险商计算结果表明:地表水中克百威、灭多威、多菌灵、敌敌畏、对硫磷、水胺硫磷和辛硫磷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高风险。潜在排放源中敌敌畏、对硫磷和多菌灵表现为高风险水平。大多数监测断面农药的混合风险表现为高风险。

王冬琦[9](2019)在《旱地土壤中毒死蜱及代谢物TCP降解行为及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长期污染源。毒死蜱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杀虫剂,在我国旱地农业中施用尤为广泛。土壤是毒死蜱在环境中的主要归宿,毒死蜱在土壤中主要降解产物为TCP(3,5,6-三氯-2-吡啶酚),TCP毒性高于母体化合物,并且与其母体化合物具有协同效应。明确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行为及残留分布将有助于农业生产中毒死蜱的安全施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本文选择毒死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北方旱地常见作物玉米、大豆和小麦种植土壤条件下,在建立土壤中毒死蜱及TCP同时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和大田试验结合研究了土壤中毒死蜱动态变化过程,探明毒死蜱在农田土壤中降解转化及其残留分布规律。本研究建立振荡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土壤中的毒死蜱及TCP的方法。2种不同土壤(潮土和黑土)添加回收率实验中毒死蜱和TCP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0.38%103.28%和85.31%102.56%,变异系数为2.52%9.28%和3.63%9.76%(n=3)。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情况,施药45 d后,5个水分处理(20%、40%、60%、80%和100%田间持水量)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81.57%85.56%、84.38%89.45%、89.44%95.33%、93.54%97.60%和85.85%90.80%,80%FC(田间持水量)下毒死蜱降解速率最快,60%FC次之。采用通径分析探明水分调控下土壤中毒死蜱降解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显着相关。水分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起作用。田间试验中毒死蜱在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2790.0882 d-1,半衰期为:7.8624.84 d。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层土壤中毒死蜱和TCP残留逐渐减少,1020 cm层土壤中毒死蜱和TCP残留逐渐增加,表层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残留分布均表现为随着剂量率的增加深层土壤中残留量逐渐增加。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毒死蜱以推荐剂量施用于不同作物农田中,其短期生态风险值分别为:53.34、68.66和69.69,长期生态风险值分别为:59.42、74.74和75.77,但均处于中低风险,随着施用剂量增加,其生态风险明显增加。该论文有图18幅,表15个,参考文献87篇。

王圣兴[10](2019)在《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药过度的使用,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很多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的源头来自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农药对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的污染是直接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是现代全球环保意识觉醒的开始。农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在促进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和控制病虫害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度滥用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安全使用农药会破坏生态平衡,农药的不安全使用直接危害人畜健康。近年来,农药污染事件频繁发生,1997年的《农药管理条例》已经“力不从心”,难以满足新时代农药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2017年通过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农药在登记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法条。但就农药的安全使用法律制度并没有很完善很系统的制度体系[1]。本文主要是在研究分析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中农药使用章条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兼采世界各国家的农药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优点和实用部分,从而研究构建更加安全合理的、更加环境友好的、更加生态文明的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这就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论文大致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的意义以及全文研究问题所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概述。主要包括农药安全使用制度的基本定义和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危害以及成因等方面的情况。第三部分是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现状考察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介绍的是农药安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以及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法律制度缺陷。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体系完善和思考。首先是对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的完善。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借鉴了农药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从而提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其次是对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具体方面的完善建议。从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当前现状出发,思考如何完善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二、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细菌Providencia sp. LLDRA6及其生物锰氧化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的研究现状
        1.1.1 农药的种类及性质
        1.1.2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1.3 农药污染的去除研究现状
    1.2 锰氧化细菌及生物锰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1.2.1 锰氧化物的类型
        1.2.2 锰氧化菌概况
        1.2.3 生物成因的锰氧化物
        1.2.4 生物锰氧化物的形成机制
        1.2.5 生物锰氧化物的环境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3.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4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土壤细菌菌种来源
        2.2.3 土壤细菌的锰氧化活性测定
        2.2.4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SEM-EDS)
        2.2.5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6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
        2.2.7 比表面积(SSA)分析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第三章 生物锰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3.2.3 生物锰氧化物的制备
        3.2.4 生物锰氧化物的纯化
        3.2.5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SEM-EDS)
        3.2.6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7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
        3.2.8 比表面积(SSA)分析
        3.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SEM-EDS)
        3.3.2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
        3.3.4 比表面积(SSA)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6 纯化后生物锰氧化物理想结构模型的构建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土壤细菌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降解阿特拉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农药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含Mn(Ⅱ)和阿特拉津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
        4.2.4 土壤细菌LLDRA6 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
        4.2.5 纯化后生物锰氧化物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
        4.2.6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含Mn(Ⅱ)和阿特拉津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4.3.2 土壤细菌LLDRA6 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结果
        4.3.3 纯化后生物锰氧化物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结果
        4.3.4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土壤细菌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降解多菌灵和联苯菊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农药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含Mn(Ⅱ)和多菌灵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
        5.2.4 含Mn(Ⅱ)和联苯菊酯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
        5.2.5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对多菌灵的降解研究
        5.2.6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锰共存体系下对联苯菊酯的降解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含Mn(Ⅱ)和多菌灵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5.3.2 含Mn(Ⅱ)和联苯菊酯的体系中,细菌LLDRA6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5.3.3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对多菌灵的降解结果
        5.3.4 在细菌LLDRA6 与生物锰氧化物共存体系下对联苯菊酯的降解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2)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OCPs和重金属污染物概述
        1.2.1 OCPs
        1.2.2 重金属污染物
        1.2.3 重金属和OC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3 水体和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3.1 水体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3.2 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4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5 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1.5.1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1.5.2 人群暴露参数研究
    1.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流域和河道特征
        2.1.3 流域水文要素
        2.1.4 重金属、OCPs残留概况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位的布设
        2.2.2 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2.3.1 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
        2.3.2 OCPs的测定
        2.3.3 重金属的测定
        2.3.4 沉积柱定年测试及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3.1 概述
    3.2 清水河沉积物中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3.2.1 表层沉积物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3.2.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
    3.3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3.3.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重金属赋存的影响
        3.3.2 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及分析方法
        3.3.3 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控制因素及函数模型构建
    3.4 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3.4.1 沉积柱中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3.4.2 沉积柱中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3.4.3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聚类分析
        3.4.4 重金属沉积历史与区域GDP及人口变化的关联分析
    3.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3.5.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3.5.2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5.3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4.1 概述
    4.2 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4.2.1 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与污染特征
        4.2.2 沉积柱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4.3 沉积物中OCP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1 HCH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2 DDT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3 Chlordane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4 Endosulfan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4 OCPs的归趋及作用机制
        4.4.1 OCPs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 OCPs的主成分分析
    4.5 沉积物对OCPs吸附的控制因素及模型构建
        4.5.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OCPs吸附影响及模型构建
        4.5.2 沉积物中重金属对OCPs吸附的影响及模型构建
    4.6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环境行为和交换规律研究
        4.6.1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百分含量比较
        4.6.2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OCPs的富集情况
        4.6.3 OCPs的环境行为和归宿分析
    4.7 清水河沉积物中OCPs生态风险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5.1 概述
    5.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及参数
        5.2.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人群暴露参数的确定
        5.3.1 人群暴露参数
        5.3.2 调查分布及方法
        5.3.3 研究区人群体重和饮水摄入率
        5.3.4 研究区人群皮肤暴露参数
    5.4 水体中重金属和OCPs的污染特征
        5.4.1 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5.4.2 水体中OCP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5.5 清水河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
        5.5.1 重金属和OCPs污染因子所致健康风险特点
        5.5.2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风险分类分析
        5.5.3 重金属和OCPs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5.5.4 重金属和OCPs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5.5.5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总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我国粮食农药污染防控的法律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粮食农药污染的成因与机制
    1.1 粮食农药污染的成因
        1.1.1 农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
        1.1.2 农药使用知识的缺乏
    1.2 粮食农药污染的机制
        1.2.1 施药后对粮食作物的直接污染
        1.2.2 粮食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
2 我国现行粮食农药污染防控法律制度的不足
    2.1 粮食农药污染防控立法滞后
    2.2 粮食农药污染监管体制不完善
    2.3 粮食农药污染法律责任不健全
    2.4 生态综合防治机制不完备
3 完善粮食农药污染防控法律制度的建议
    3.1 完善粮食农药污染防控法律体系
    3.2 改革粮食农药污染监管体制
    3.3 强化粮食农药污染法律责任
    3.4 健全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治机制
4 结束语

(4)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1.1.2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现状
        1.1.3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性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成
        2.1.2 生成性教学
        2.1.3 科学探究
        2.1.4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建构理论
        2.3.2 人本主义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4 后现代主义
第3章 教学实践的设计及实施
    3.1 实践目的
    3.2 实践对象
    3.3 实践流程和内容
    3.4 评价工具编制
        3.4.1 学生问卷
        3.4.2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卷
        3.4.3 教师访谈提纲
    3.5 教学实践案例
        3.5.1 案例一《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3.5.2 案例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3.5.3 案例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第4章 教学实践的策略
    4.1 课前准备策略
        4.1.1 学校准备
        4.1.2 教师准备
    4.2 课中实施策略
        4.2.1 善用意义情境
        4.2.2 重视动手操作
        4.2.3 设计有效互动
        4.2.4 适时拓展延伸
        4.2.5 灵活应用评价
    4.3 课后提升策略
第5章 教学实践的结果及分析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5.1.1 兴趣情况分析
        5.1.2 参与度情况分析
        5.1.3 操作情况分析
        5.1.4 自信心情况分析
    5.2 科学探究能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总体成绩的结果及分析
        5.2.2 科学探究六种能力的结果及分析
        5.2.3 三种题型成绩的结果及分析
    5.3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5.4 讨论
        5.4.1 关于科学探究六种能力结果的讨论
        5.4.2 关于三种题型成绩结果的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2.1 研究反思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学探究能力前测卷
附录三 科学探究能力后测卷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纳米颗粒物对典型农药在土壤-植物中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颗粒物简介
        1.1.1 纳米材料概述
        1.1.2 人工纳米颗粒物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迁移及毒性效应
    1.2 农药简介
        1.2.1 农药的分类
        1.2.2 农药的危害
        1.2.3 典型农药的研究进展
    1.3 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简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纳米颗粒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1.4.2 有机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迁移研究
        1.4.3 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土壤-植物中迁移影响的研究
    1.5 选题背景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7.1 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土壤-植物体系迁移的影响
        1.7.2 纳米颗粒物对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实验
        2.2.2 盆栽模拟实验
        2.2.3 人工土壤培养蚯蚓测定生物有效性实验
        2.2.4 样品采集、前处理及测定
        2.2.5 蚯蚓体内各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2.2.6 植物体内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2.2.7 蚯蚓体内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第三章 纳米颗粒物对农药在土壤植物体系迁移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纳米碳对PCNB在土壤-小白菜中的迁移运转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纳米CuO对联苯菊酯在土壤-油菜中的迁移运转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农药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五氯硝基苯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4.2 甲基立枯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颗粒物对农药的生物有效性影响机制研究
    5.1 纳米颗粒物对联苯菊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5.1.1 引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纳米颗粒物对五氯硝基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5.2.1 引言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小结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新型生物炭对设施菜地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强化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设施菜地农药污染
        1.1.1 设施菜地农药污染的来源
        1.1.2 设施菜地农药污染的危害
    1.2 生物炭对农药污染的修复研究
        1.2.1 生物炭的定义及性质
        1.2.2 生物炭对农药的吸附研究
        1.2.3 生物炭对农药的降解研究
    1.3 生物炭强化技术对农药污染的修复研究
        1.3.1 生物炭的表面修饰技术
        1.3.2 生物炭固定化降解菌
        1.3.3 生物炭联合过硫酸盐
        1.3.4 生物炭负载纳米材料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纳米零价铁及新型生物炭制备
        2.4.2 生物炭及新型生物炭表面形态的测定
        2.4.3 材料投加量对农药吸附降解的影响
        2.4.4等温吸附实验
        2.4.5 降解机理研究
        2.4.6土壤实验
        2.4.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型生物炭的表征
    3.2 新型生物炭对溶液中吡虫啉和啶虫脒吸附降解投加量的确定
        3.2.1 生物炭投加量对吡虫啉和啶虫脒吸附降解的影响
        3.2.2 纳米零价铁及新型生物炭投加量对吡虫啉和啶虫脒吸附降解的影响
        3.2.3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生物炭吸附降解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影响
    3.3 新型生物炭吸附性能验证
    3.4 降解机理研究
        3.4.1 BC-nZVI降解机理分析
        3.4.2 BC和 BC-PS的降解机理分析
    3.5 新型生物炭的土壤应用研究
        3.5.1土壤-水悬浊液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去除实验
        3.5.2 新型生物炭对盆栽中吡虫啉的影响
        3.5.3 新型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通化市某地区蔬菜农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集安地区农药使用现状调研
    2.1 调查设计
    2.2 描述性分析
    2.3 实证分析
第三章 减少集安地区农药残留的对策
    3.1 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和教育
    3.2 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制度
    3.3 开展农药污染宣传工作
    3.4 加大研发绿色农药力度
    3.5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和监督
    3.6 加强农药销售市场的监管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通化市集安地区农户使用农药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8)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药概述
        1.2.1 化学农药的分类
        1.2.2 农药的危害
    1.3 地表水中农药的污染现状
        1.3.1 国外污染现状
        1.3.2 国内污染现状
    1.4 地表水中农药的分析方法
        1.4.1 地表水中农药的预处理方法
        1.4.2 地表水中农药的分析方法
    1.5 地表水中农药的潜在来源
    1.6 地表水中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问题
        1.7.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7.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2.1.1 研究区域
        2.1.2 样品的采集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剂、材料与仪器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仪器分析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3.1 线性关系
        2.3.2 检出限(LOD)与定量限(LOQ)
        2.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第3章 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污染特征
    3.1 地表水中农药的存在特征
        3.1.1 地表水中农药的赋存水平
        3.1.2 地表水中农药的空间分布特征
        3.1.3 地表水中农药的季节分布特征
    3.2 地表水中农药的变化特征
        3.2.1 地表水中农药赋存水平变化
        3.2.2 地表水中农药的空间分布变化
        3.2.3 地表水中农药的季节分布变化
    3.3 小结
第4章 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潜在来源
    4.1 鱼塘中农药的存在特征
        4.1.1 鱼塘中农药的赋存水平
        4.1.2 鱼塘中农药的分布特征
    4.2 畜禽养殖场中农药的存在特征
        4.2.1 畜禽养殖场中农药的赋存水平
        4.2.2 畜禽养殖场中农药的分布特征
    4.3 污水处理厂中农药的存在特征
        4.3.1 污水处理厂中农药的赋存水平
        4.3.2 污水处理厂中农药的分布特征
    4.4 农药的潜在来源解析
        4.4.1 潜在排放源中农药的来源
        4.4.2 地表水中农药的来源
    4.5 小结
第5章 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
    5.1 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风险水平
    5.2 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混合风险
    5.3 太湖流域西北部单一农药的风险
        5.3.1 地表水中农药的风险
        5.3.2 潜在排放源中农药的风险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9)旱地土壤中毒死蜱及代谢物TCP降解行为及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概述
    1.2 毒死蜱概述
    1.3 毒死蜱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方案
2 土壤中毒死蜱及TCP残留分析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2 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2.3 土壤样品中毒死蜱及TCP提取条件的优化
    2.4 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水分调控下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
    3.1 材料与方法
    3.2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变化
    3.3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TCP降解变化
    3.4 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征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
    3.6 本章小结
4 农田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4.1 材料与方法
    4.2 表层土壤中毒死蜱及TCP降解动态
    4.3 不同深度土壤中毒死蜱及TCP残留分布
    4.4 不同浓度毒死蜱施用到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概述
    2.1 农药安全使用制度的定义和目的
        2.1.1 农药安全使用制度的定义
        2.1.2 农药安全使用制度的目的
    2.2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与农药污染的关系
        2.2.1 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
        2.2.2 我国农药污染的危害
        2.2.3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与农药污染的成因
3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现状考察
    3.1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现实情况
    3.2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存在的基本理念问题
    3.3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3.3.1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制度不完善
        3.3.2 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范不全面
        3.3.3 农药安全使用人的责任制度不完整
4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4.1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完善
        4.1.1 农药安全使用应遵循安全优先原则
        4.1.2 农药安全使用应遵循预防为主原则
        4.1.3 农药安全使用应遵循综合管理原则
    4.2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具体完善
        4.2.1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制度的完善
        4.2.2 农药安全使用的操作规范的完善
        4.2.3 农药安全使用者的责任制度完善
    4.3 完善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的思考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细菌Providencia sp. LLDRA6及其生物锰氧化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D]. 阮小芳.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2]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D]. 开晓莉. 宁夏大学, 2021
  • [3]我国粮食农药污染防控的法律应对[J]. 邢鸿飞,吕汉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0)
  • [4]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朱薛霖. 西南大学, 2020(05)
  • [5]纳米颗粒物对典型农药在土壤-植物中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李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6]新型生物炭对设施菜地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强化降解研究[D]. 王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7]通化市某地区蔬菜农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 乔玉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太湖流域西北部农药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D]. 周怡彤.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9]旱地土壤中毒死蜱及代谢物TCP降解行为及分布特征研究[D]. 王冬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法律制度研究[D]. 王圣兴.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农药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