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分类和发音原则

乐器的分类和发音原则

一、乐器分类及发音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洋[1](2021)在《1964至2017年埙学论文综述》文中提出本文将中国知网上有关于"埙"这件乐器的论文进行了总体的摘要与概述,年限在1964至2017年之间,合计162篇,另加一篇左继承老师对清代由吴浔源撰写的埙曲集《棠湖埙谱》的解读。①在对每篇论文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在遵循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以提取精要为主。每篇论文在总结之后还附有文中的重要图谱以供参阅,同时在一些观点或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对于作者重点论述的观点、理论则以原文摘抄的形式收录。对于连载或者是不同刊物、不同时期发表的同篇论文,按一篇进行总结,以避免重复。此外还按文章的内容将这些论文分成:考古类48篇、埙的制作研究和种类50篇、演奏技法类4篇、埙的艺术审美价值29篇、乐学类4篇、演奏名家类11篇,基于此基础上还增加了7篇关于管乐器音高变化及发音原理的论文,总共7个分类,这样以便对埙从近代开始的各方面发展有一个宏观到具象的认识,其中对于一些兼具多个类型方面的文章,根据侧重点进行归类。本文按时间顺序进行综述,这也是为了能够根据时间的推移来观察学界对埙在发展中认识的逐步提高。

鲁松[2](2021)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基于乐人、乐事、乐技而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与器乐研究中的乐人、乐事、乐技,是串联乐器分类学、乐器工艺学、乐器声学、乐器史学、乐器文化研究的接口,也是并联乐器研究与器乐研究的丝路;侧重研究视域要以创造、使用、发展乐器中的"人"为核心,以乐人的身份、创造、工艺,乐事的主体、场域、功用,乐技的调试、演奏、形式为研究内容。希冀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更好的"接通",完成乐器与器乐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互视。

袁寿玉[3](2020)在《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竹筒琴属于一种集弦鸣与体鸣于一体的乐器,既可通过竹棒或手动击弦或拨弦,又可手持乐器一端以落击的方式与地面发声。竹筒琴制作工艺古朴,属于较为古老的原始管状琴,中国传统乐器筑、筝等可能皆由此乐器发展、变化而来。同时,竹筒琴分布较广,中国桂滇地区、东南亚甚至非洲等部分国家至今仍有遗存。文章主要以乐器制作工艺为视角,将历史、传承和跨越作为主要关注点,运用文献学、乐器学、音乐声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和演变、工艺流程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桂滇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和当代发展探究对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进而提出创新和传承构想。文章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桂滇地区竹筒琴源流考辨及历史述略。通过以制作工艺为切入点,借鉴历史文献、考古、图像资料及实物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起源、发展和流布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梳理,并通过与东南亚地区竹类乐器的对比,探究桂滇竹筒琴与其他相似乐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竹筒琴制作工艺与分析。通过乐器学、音乐声学等研究方法对传统和现代竹筒琴的构造、形制、制作工艺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通过客观数据确立乐器制作的标准模式。第三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通过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通过乐器的当代场合和功能进行表述,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并从文化认同角度探究乐器制作工艺的创新和当代传承。

刘喆[4](2020)在《音乐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出土口簧研究 ——以辽宁建平水泉、赤峰夏家店出土口簧为主要考察对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陕西石峁遗址骨制口簧的出土,我国出土口簧逐渐被学界所重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东北部地区出土了多枚骨制、竹制口簧。这些口簧形制相似,尺寸相近。本文主要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水泉遗址出土的12、13号骨制口簧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出土的M14:6骨制口簧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出土口簧做以梳理、对形制归属做以分类,对其各自的形制特点做以对比。文中还涉及东亚北部,特别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出土口簧的形制介绍以及其与我国东北部地区出土口簧的形制对比。从而对东北亚乃至我国的出土口簧的体系做以构建,特别是拉振式薄板状口簧。对东亚北部出土口簧的形制以及时间断代、以及使用场景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对这些出土口簧的地理分布和形制特点的梳理,分析口簧在东亚北部的传播路径,进而窥探该地区游牧民族音乐文化样貌和中国东北部与西伯利亚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最后笔者借用实验考古的方法,参照商周时期骨器生产的方法流程,对建平水泉12、13号骨制口簧进行手工复制。利用数字化造型技术(Unigraphics NX)和3D打印技术对赤峰夏家店M14:6号骨制口簧进行复制。以求对口簧加工工艺、发声物理机制有所了解,对其两端开孔作用加以验证。

沙学美[5](2020)在《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弦,是流行于世界许多民族之间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鸣”的弹拨体鸣乐器,在我国有“口簧”、“口琴”、“口衔琴”等别称。凉山彝族口弦一般为竹制和铜制两种材质,形状似一柄短剑,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灵动,竹制口弦音色古朴悠远,弹奏时将口弦轻靠在嘴边,拨动簧舌使之发出声响,依靠口型及口腔气流的变化能奏出高低起伏的声音,基音之上可听见清晰的泛音。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口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从历史、技艺和记忆三方面探究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内涵,对口弦的产生、发展,制作、演奏与传承做梳理,揭示凉山彝族口弦从繁盛至日渐衰落的原因。首先梳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将凉山彝族口弦置于我国口弦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博背景中,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即历时性研究;其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实地考察,即共时性研究。走进凉山彝族口弦艺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观察口弦的演奏和制作技艺,探究口弦制作与演奏的变迁与不变;走入彝族群众,在访谈中倾听他们与口弦的故事,观察他们与口弦的关系;通过局内人的口述资料,构建凉山彝族口弦集体文化记忆。最后,解读口弦纹样和形制蕴含的文化内涵,思考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发展。本文还采用主、客位并行的观察视角,一方面作为局外人进入田野点,站在客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另一方面作为局内人,站在主位、参与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沉淀和倾注于口弦之中的凉山彝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口弦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提炼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铭记口弦历史,传承口弦技艺,延续口弦文化,从口弦历史的参与者或阅读者,转变为口弦历史的书写者和口弦文化的传承者。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纵向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彝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与体验等方法,详细阐述凉山彝族口弦制作和演奏技艺,归纳口弦曲目内容,并附以乐谱和涵义阐释;第三章运用访谈法,以报道人的口述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集体记忆为主线探索凉山彝族对口弦的情感和身体记忆,构建凉山彝族对口弦的历史文化记忆。第四章解读凉山彝族口弦的纹样和形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审美、民俗和思想观念等;最后,基于对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语部分,总结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件乐器、一种技艺,更是彝人的一份情感寄托,一个似亲似友的精神伙伴,是凉山彝族历史的参与者,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技艺高度,它的情感温度和记忆宽度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希冀本文能为凉山彝族口弦历史、技艺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捡起金叶,由表及里进入民族艺术的深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刘鹏彬[6](2020)在《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乐器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它不仅要求乐器有精美的外观造型,还必须有良好的声学品质,其中包括音色、响度和音准高度。以及在材料的选择、造型外观的设计和维修保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流水线上按照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种类乐器,在造型、尺寸上没有明显的不同,忽略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本课题基于“自构性”的结构设计理念以及“模块化”设计方法,针对用户使用的乐器进行剖析,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用户反馈信息收集及对特定的用户进行现场跟踪观察调研,综合调研结果,分析用户在演奏乐器时典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获取用户的隐性需求。最终依据用户需求、人机工程学原理、模块化设计以及形态语义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论文旨在启发更多的设计创意与设计思路,将“自构性”融入到音乐产品设计领域,针对用户设计一款可以更大程度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乐器,让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乐器进行自行组合、装饰。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实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探索更多乐器设计的新形式与新思路,从而激发用户新的音乐表演方式与形式。

勾宸[7](2020)在《中国唇管乐器的调查与声学分析》文中提出唇管乐器是西洋管弦乐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唇管乐器所具有的谐音列丰富、指向性强与声强高等特征,是营造管弦乐队音响辉煌气势的因素之一。从乐队编制构成来看不难发现,相较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团缺少了铜管组整组乐器,从而造成其与西洋管弦乐队的音响特征上的重要区别。因此,对中华民族传统唇管乐器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对中国民族唇管乐器进行调查,梳理中国民族唇管乐器的种类、分布及使用情况,并对代表性乐器进行声学分析,揭示其在音乐演奏中的性能与音响特征,为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建设提供支撑。一方面调查现有民族唇管乐器的声学特征,另一方面是为民族管弦乐队加入唇管乐器组的可能性做出探索。本文梳理了中国唇管乐器的的种类、分布及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以西方铜管乐器作为参照,简述西方铜管乐器的发展历史,并对其发声原理进行阐述,揭示其发声科学,为民族唇管乐器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选择代表性乐器对其进行测量与分析,并将数据与西方铜管乐器组乐器进行音色对比,为民族唇管乐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汪洋[8](2020)在《陶埙发音原理解析》文中认为关于陶埙发音原理,在回顾并剖析了过往学者对于埙发音方法的定论后,根据乐器构造得出埙为"闭口"乐器的观点。由此将埙、笛、箫等边棱吹奏乐器作以比较,并以埙的外切吹口为理论支点,通过气流激发棱角带动腔体内空气振动的发音规律,得出了埙依旧为边棱吹奏乐器的结论。

郑龙吟[9](2019)在《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文中认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西藏在各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为例,无论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还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即是藏族优秀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探索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之一,作品在国内外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并产生了强烈反响。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创作选择了藏族传统音乐典型素材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探寻了藏族传统音乐形式特征与西方专业音乐经典体裁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了藏族传统乐器演奏形态与西方管弦乐队演出形式相结合的演绎形式。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创作及其演出,是国家大力培养藏族专业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具体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创作及其演出,使藏族优秀传统音乐能够走出高原—到国内各地演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交流,形成了对国外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所谓“西藏文化毁灭”谬论的有力回击。这部以《镕古铸今—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学术评价,从一个侧面总结并展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总结并展现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大成就。整个论文由六大部分组成。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包含选题论证、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是整个论文的导引部分。论文的第一章是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创作概述。概况性梳理了为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藏族传统乐器创作的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旨在定位本文研究的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类属和范畴。论文的第二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构想释义。通过祈祷大法会的缘起、《吉祥九重天》的启迪、职业艺术家的自省三个层面讨论了作为缘起的仪式及其渊源和作为借鉴的作品及其特点以及作为主体的作者及其行为与这部作品的关联。论文的第三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音乐本体分析。从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创作技法做了详尽分析和论述。论文的第四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成果阐释。通过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既得益于观念与意识的突破,亦得益于方法与技艺的契合,更得益于传承与创新的结果。最后,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中,提出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的认知,进而为今后西藏题材或体裁大型器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提出了建议。

甘绍成,吴怡玥[10](2019)在《对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文章对上世纪50年代至今,学界在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方面所发表、出版的论文及着作成果进行分析、梳理,试图围绕该领域中有关综合介绍与研究、制作与改良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研究、功能与价值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总结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能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乐器分类及发音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器分类及发音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1964至2017年埙学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文献中遗留的问题
二、前人文献综述
    1. 考古
    2. 埙的制作研究和种类
    3. 埙的艺术审美价值
    4. 埙的演奏技法
    5. 埙的演奏名家
    6. 埙的乐学问题
三、单管吹奏乐器发音同音高变化原理
结语

(2)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基于乐人、乐事、乐技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元“探迹”中的乐器研究
二、多元“循声”中的器乐研究
三、何以接通?以乐人、乐事、乐技而开
    (一)乐人———乐器与器乐研究中的身份与行为
    (二)乐事———乐器与器乐研究中的场域与功用
    (三)乐技———乐器与器乐研究中的实践意义
四、结语

(3)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视角下的源流与历史述略
    第一节 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考证
        一、竹筒琴起源诸说
        二、从乐器制作材料视角探讨源流问题
        三、桂滇地区竹筒琴保存至今的原因探讨
    第二节 乐器地域与制作工艺影响下的历史流变
        一、乐器的地域分布
        二、乐器制作工艺与历史流变
    第三节 东南亚地区同类乐器制作工艺对比与联系
        一、国外同类乐器分布与制作工艺对比
        二、同类竹制乐器的联系与影响因素
        三、同类竹制乐器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对比与声学性能分析
    第一节 乐器演奏方法及形式
        一、乐器演奏方法
        二、乐器演奏形式
    第二节 乐器声学构成与发音原理
        一、乐器的声学构成
        二、乐器的发音原理
    第三节 乐器制作工艺及差异对比
        一、乐器制作工具及选材
        二、乐器制作工艺流程
        三、乐器制作工艺的差异对比
    第四节 乐器材料试验及声学性能分析
        一、试验材料、设备及场地
        二、试验目的与研究路线
        三、试验流程及音响分析
        四、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的当代跨越与实践创新
    第一节 当代乐器功能表现与制作工艺影响
        一、当代桂滇地区竹筒琴的功能与价值体现
        二、乐器功能差异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分野
        三、乐器功能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区域特征
    第二节 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制作工艺跨越
        一、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场合变化
        二、当代乐器场合影响下的制作工艺创新
    第三节 文化影响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反思与启示
        一、不同地区乐器制作工艺传承存在差异
        二、现代旅游文化致使制作工艺出现偏差
        三、制作工艺既要坚持创新又要注重认同
        四、制作工艺传承需要国家引导及文化结合
    第四节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与传承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传承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音乐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出土口簧研究 ——以辽宁建平水泉、赤峰夏家店出土口簧为主要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古代文献中的口簧及图像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建平水泉、赤峰夏家店出土口簧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建平水泉、赤峰夏家店出土口簧形制
        一、建平水泉出土口簧
        二、赤峰夏家店出土的口簧
    第二节 水泉遗址12、13 号口簧的基本背景
        一、时间背景
        二、空间背景
    第三节 夏家店遗址M14:6 口簧的基本背景
        一、时间背景
        二、空间背景
    小结
第二章 水泉、夏家店出土口簧的实验考古
    第一节 口簧的声学原理
        一、口簧发声的物理机制
        二、基音
        三、泛音与谐波共振
        四、口簧的“话语”效果
    第二节 水泉、夏家店出土口簧的复制
        一、骨器制作过程
        二、水泉遗址出土12、13 号口簧的复制
        三、夏家店遗址出土M14:6 号口簧的复制
    第三节 出土口簧两端开孔的作用
        一、古代文献中对口簧打孔的描述
        二、实验考古的印证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他地出土口簧及水泉、夏家店口簧的定位
    第一节 中国他地出土口簧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出土的口簧
        二、陶寺遗址J401 出土骨制口簧
        三、北京军都山墓地出土的口簧
        四、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出土的口簧
        五、陕西石峁遗址出土口簧
    第二节 水泉、夏家店口簧与中国他地出土口簧对比
        一、水泉、夏家店口簧与东北地区出土口簧对比
        二、水泉、夏家店口簧与中原地区出土口簧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出土口簧在局地的定位
    第一节 近地出土口簧分布及形制
        一、蒙古莫林陶录盖出土的口簧
        二、图瓦艾米日立克出土的口簧
        三、哈卡斯萨合萨尔出土的口簧
    第二节 中国出土口簧与近地、远地口簧的对比
        一、中国出土口簧与近地出土口簧的形制对比
        二、中国出土口簧与远地口簧形制对比
    小结
第五章 口簧在东亚北部的传播路径和载体
    第一节 口簧在东亚北部传播路径的重构
    第二节 口簧在萨满教中使用的传统
    小结
结语
    一、水泉、夏家店口簧的形制特点及中国出土口簧形制归属
    二、口簧形制的物理基础
    三、中国出土口簧在世界出土口簧中的定位
    四、水泉、夏家店口簧背后的文化解析
    五、口簧传播途径和载体的重构
    六、水泉、夏家店口簧的实验考古心得
参考文献
附录

(5)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相关研究动态
        1、1980年至2000年的口弦研究
        2、本世纪至今的口弦研究
        (二) 相关研究动态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查阅法
        (二) 田野调查法
        (三) 访谈法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凉山彝族口弦
    第一节 从“簧”发展而来的凉山彝族口弦
        一、汉语文献中的口弦
        二、文物和彝文文献中的口弦
    第二节 从语言文字看凉山彝族口弦历史
        一、口弦称谓
        二、彝文字形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制作材料
        一、口弦原始材料——竹子
        二、口弦材料的发展——金属
第二章 技艺:口弦制作与演奏
    第一节 铜制口弦制作
        一、锤剪铜片,刻簧舌
        二、铜片卷边,挑簧舌
        三、口弦校音及“见火”
    第二节 竹制口弦制作
        一、锯竹裁竹
        二、刻凿簧舌
        三、校音、烘烤
    第三节 口弦演奏技艺
        一、口弦演奏方法
        二、口弦变奏弹法——括惹则
        三、口弦的乐曲内容
第三章 记忆:情感与青春的寄托
    第一节 情感记忆
        一、友情的回音
        二、爱情的使者
        三、口弦爱情故事
    第二节 口弦艺人的身体记忆
        一、手的记忆
        二、“粗糙”的手,细腻的口弦
    第三节 个人经历中的集体记忆
        一、上一代人的口弦记忆
        二、年轻人的口弦记忆
第四章 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解读与传承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情感
        一、口弦形制与片数
        二、情感的符号
    第二节 口弦纹样的文化解读
        一、竹制口弦装饰
        二、口弦竹筒纹样
        三、口弦装饰纹样含义解读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传承现状
        一、从生活到艺术:口弦的转型
        二、传承断代:口弦传承困境
        三、衰落中的“复苏”:口弦如何传承
        四、凉山彝族口弦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使用层面
        精神层面
        经济层面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乐器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第一节 乐器的起源概述
    第二节 影响乐器发展的因素
        1.2.1 自然地域因素
        1.2.2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乐器的分类
第二章 乐器的设计生产研究与使用调研分析
    第一节 乐器的发音原理以及音调的产生
        2.1.1 乐器的发音原理
        2.1.2 音调的产生
    第二节 乐器的设计与生产
        2.2.1 专业化
        2.2.2 传承化
        2.2.3 体系化
        2.2.4 标准化
    第三节 乐器用户行为的观察与调查研究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过程
        3.1.3 用户行为观察分析
        3.1.4 用户的生理特征
        3.1.5 用户的心理特征
        3.1.6 用户对乐器的专业化需求
        3.1.7 用户对乐器的个性化需求
        3.1.8 调研总结
第三章 “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概述
    第一节 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概述
        3.1 “自构性”设计理念简述
        3.2 自构性设计理论对乐器设计与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
    第一节 “模块化”设计方法
        4.1.1 “自构性”乐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4.1.2 模块化设计概述
        4.1.3 模块化设计的意义
        4.1.4 模块化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要素
        4.2.1 “自构性”乐器中设计中的人机要素
        4.2.2 手部姿势的研究
        4.2.3 总长度的限制
        4.2.4 模块尺寸
        4.2.5 “自构性”乐器设计中的情感要素
    第三节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原则
        4.3.1 功能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易用性原则
        4.3.4 通用性原则
        4.3.5 个性化原则
        4.3.6 其他设计原则
第五章 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定位
        5.1.1 典型用户模型以及生活场景
        5.1.2 模块化设计要素定位
    第二节 初期设计方案
        5.2.1 初期方案
    第三节 设计方案深化
        5.3.1 效果图呈现
    第四节 设计可行性分析评估
        5.4.1 、技术可行性
        5.4.2 经济可行性
        5.4.3 造型可行性
    第五节 涉及总结评估
        5.5.1 主观评估
        5.5.2 客观评估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唇管乐器的调查与声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唇管乐器的概述与发声原理
    第一节 铜管乐器概述
    第二节 铜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实例分析
        1、小号
        2、长号
第二章 中国民族唇管乐器概述
    第一节 民族唇管乐器的分布
        一、藏族地区的唇管乐器
        1、铜钦(同钦/筒钦/大法号)
        2、冈林与擦夏(胫骨号、小短号)
        3、法螺(统嘎/法号/白海螺号)
        4、杂铜(短身大口铜号)
        5、布哈(直筒长口铜号、铓筒)
        二、其它民族地区的唇管乐器
        1、历史悠久的军旅乐器——号角(形制为“角”的吹奏乐器)
        2、分布广泛的仪式乐器——长号(长尖/尖子号/卡奈依)
        3、东北地区渔猎民族的功能乐器——鹿笛(木笛/鹿哨)
    第二节 民族唇管乐器的分类
        一、按材质分类
        1、金属制唇管乐器
        2、角(骨)制唇管乐器
        3、木制唇管乐器
        4、竹制唇管乐器
        二、按用途分类
        1、传统宗教乐器
        2、民俗乐器
        3、军旅乐器
        三、按形制分类
        1、按照形状进行划分
        2、按照体积进行划分
第三章 代表乐器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一节 藏族长号(铜钦)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铜钦的乐器学概述
        二、铜钦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二节 藏族海螺号(法螺)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法螺的乐器学概述
        二、法螺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三节 藏族短号(冈林)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冈林的乐器学概述
        二、冈林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四节 瑶族长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瑶族长号的乐器学概述
        二、竹制长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三、铜制长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五节 瑶族海螺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海螺号的乐器学概述
        一、八卦海螺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二、宝塔海螺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六节 瑶族牛角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一、牛角号的乐器学概述
        二、红绳牛角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三、蓝绳牛角号的实地测量与声学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唇管乐器调查的总结
    第二节 唇管乐器的改良与纳入管弦乐编制的可行性设想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中文部分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陶埙发音原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埙的声学特性与构造对发音的影响
    (一)“积音”或“积气”乐器的再商榷
    (二)“开、闭管”与“开、闭口”吹奏乐器的区分
二、埙的发音逻辑
    (一)埙是绝对意义上的“闭口”吹奏乐器吗
    (二)“积音”同“积气”概念的不合理性
    (三)“边棱音”乐器的确定
三、小结

(9)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成果与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构想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 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创作概述
    第一节 为西洋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
        一、交响乐
        二、管弦乐
        三、协奏曲
    第二节 为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
        一、单乐章作品
        二、组曲类作品
        三、其他类作品
    第三节 为藏族传统乐器创作的作品
        一、藏族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的作品
        二、藏族传统乐器与民族管弦乐队结合的作品
        三、各类藏族传统乐器构成的乐队创作的作品
第二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构想释义
    第一节 祈祷大法会的缘起
        一、祈祷大法会的由来
        二、祈祷大法会的仪式
        三、祈祷大法会的音乐
    第二节 《吉祥九重天》的启迪
        一、创作思路的借鉴
        二、表现载体的承接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
    第三节 职业艺术家的自省
        一、文化使命的觉悟
        二、艺术灵感的喷发
        三、个人才华的展现
第三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技法解析
    第一节 音乐结构的类型化
        一、整体布局的体裁性
        二、曲式结构的归类性
        三、段落组织的层次性
    第二节 音乐风格的个性化
        一、音调素材的民族性
        二、乐队构成的区域性
        三、演奏技法的个体性
    第三节 音乐语言的知性化
        一、材料组织的有序性
        二、多声技法的规则性
        三、记谱方式的专业性
第四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成果阐释
    第一节 观念与意识的突破
        一、艺术观念的确立
        二、当代意识的融合
    第二节 方法与技艺的契合
        一、传统技艺的展示
        二、专业方法的体现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一、创新演奏的古老乐器
        二、现代编排的传统音响
结语
    第一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刻不容缓
        二、传承任务艰巨
    第二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一、借鉴必不可少
        二、借鉴不可盲目
    第三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一、创新势在必行
        二、创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一、论文类
    二、专着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外文文献类
    五、文集类
    六、乐谱类
    七、辞典类
    八、音像制品类
    九、其他类
附录:本文音乐分析参照的曲式模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乐器分类及发音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1964至2017年埙学论文综述[J]. 汪洋. 艺术研究, 2021(01)
  • [2]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基于乐人、乐事、乐技而论[J]. 鲁松. 歌海, 2021(01)
  • [3]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D]. 袁寿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音乐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出土口簧研究 ——以辽宁建平水泉、赤峰夏家店出土口簧为主要考察对象[D]. 刘喆.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5]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D]. 沙学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D]. 刘鹏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7]中国唇管乐器的调查与声学分析[D]. 勾宸.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8]陶埙发音原理解析[J]. 汪洋. 北方音乐, 2020(01)
  • [9]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D]. 郑龙吟. 西藏大学, 2019(01)
  • [10]对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甘绍成,吴怡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2)

标签:;  ;  ;  ;  

乐器的分类和发音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