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背景下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

英汉文化背景下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

一、谈颜色在英汉文化背景中联想意义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赵轶哲[1](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研究说明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杨佑文,李博,徐美容子[2](2020)在《英汉流行歌曲中颜色词的爱情隐转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和原型范畴理论,以英汉流行歌曲为语料,对其中颜色词的爱情概念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相似之处在于:1)两者都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由概念隐喻、转喻共同构建;2)英汉语中都存在双重心理意象的颜色词,而且部分颜色词只有一种意象会映射在爱情上;3)英汉颜色词体现的爱情隐转喻同大于异。差异主要体现在:1)英语中通过颜色词映射的爱情隐转喻不如汉语丰富;2)某些颜色词由于本身的文化烙印,其差异也会体现在爱情隐转喻方面。

裴红幸[3](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夏克拉·迪力木腊提[4](2020)在《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比喻修辞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格,它是每一种语言所共同具有的修辞格。因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自然环境、认知心理等因素影响,使汉语比喻修辞格和英语比喻修辞格在使用功能上等方面产生差异,而差异会给汉语和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困难。本文语料选自《人生比喻语辞典》、《比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等,通过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去对比分析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异同,通过文献研究法、材料例释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找出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共同点,以及分清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差异,使进一步加深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了解,并且提高对英语比喻修辞格的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在汉语与英语中比喻修辞格中的喻义,提升语言学习者对汉语英语中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本文将从六个部分进行撰写: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系统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等,再基础上梳理并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二部分简单的阐述了汉语比喻修辞和英语比喻修辞格的定义,再进一步分别从明喻与英语Simile、汉语暗喻与英语Metaphor、汉语博喻与英语Sustained Metaphor三个基本类型进行对比研究。论文的第三部分从词的方面、词组方面、单句方面、复句方面进行了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体的对比。论文的第四部分从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义对比进行研究,通过以动物为喻体、以颜色为喻体、以植物为喻体进行对比研究,并作出说明。论文的第五部分分析了造成汉英比喻修辞格定义、基本类型、喻体、喻义的差异的原因。论文的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归纳总结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萨莎(Aleksandra Bazhenova)[5](2020)在《俄汉动物“兔”与“熊”联想意义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熟语探析,进行俄汉语动物“兔”和“熊”的联想意义对比分析,分析这些联想意义的异同,并从三个方面揭示产生异同原因: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意识。本文从俄汉熟语中提取动物“兔”和“熊”的联想意义。为此我们从13本俄语词典中收集了97条含有“兔子”的联想意义的熟语和114条含有“熊”的联想意义的熟语;以及从10本汉语词典中收集了319条含有“兔子”的联想意义的熟语和152条含有“熊”的联想意义的熟语。在这顶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俄语熟语里“兔子”具有5种联想意义:“敏捷”、“胆小”、“弱小”、“愚蠢”、“廉价”,而汉语熟语里“兔子”具有8种联想意义:“弱小”、“敏捷”、“胆小”、“可笑”、“不稳”、“可爱”、“单纯”、“聪明”。在俄语熟语里“熊”具有9种联想意义:“强大”、“凶猛”、“巨大”、“可怕”、“笨拙”、“威武”、“吵闹的”、“可爱”、“懒惰”,而汉语熟语里“熊”也具有9种联想意义:“愚蠢”、“强大”、“丑陋”、“笨拙”、“可笑”、“疏忽”、“凶猛”、“胆大”、“懒惰”。研究发现,俄语熟语中的“兔子”联想意义更趋向于消极,而在汉语熟语里积极或中性的联想意义占多数;俄语熟语中“熊”更趋向于积极或者中性的联想意义,而汉语熟语里消极的联想意义占多数。对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做出了数据分析,给出了数据的支持。本文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意识三个方面对俄汉语中“兔”与“熊”联想意义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了分析。自然环境及生存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对熊和兔的好恶感;文化背景加深与巩固了了熊和兔子的联想意义的积极与消极的走向;审美意识则将联想意义与现实密切地联系起来,反应了民族的共同意识。这三者与“兔”和“熊”联想意义在俄汉语中的差异走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丁艳[6](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黄思凡[7](2019)在《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三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郑芝利[8](2015)在《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义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颜色词尤其是基本颜色词的教学常常是未受到足够关注的。汉语基本颜色词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而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民族的颜色隐喻既存在共同点,也有各自独特的隐喻认知方式。本文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比较了二者的异同,并在这一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探究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的习得情况,并针对如何加强留学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的掌握提出了建议。以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介绍了国内外隐喻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颜色词及汉英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家成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汉英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这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基本颜色词理论,并综合各家观点,确立了本文要研究的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本文将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确定为黑、白、红、黄、绿、蓝六个。然后论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即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另一种事物。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中的六个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及其引申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六个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引申网络图。可以看到,汉英基本颜色词的基本义都是指某种特定的颜色,即所指的焦点色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就会有很多相同的义项;同时,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和认知思维方式,它们也会产生各自独特的义项。第三章对汉语和英语中六个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异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的比较对应类型,分别是:隐喻义在同一颜色范畴内基本对应、隐喻义在同一颜色范畴内部分对应、隐喻义跨颜色范畴对应、基本颜色词范畴内隐喻义空缺、同一始源意义词语的隐喻意义不对应五种对应类型。并根据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的语言学习中的难度等级模式将这五种对应方式排列了难度等级。第四章根据前两章的对比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探究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意义的习得情况,并分析影响其习得情况的因素。初步探究了留学生在某个项目上出现错误的原因,认为基本颜色词隐喻引申层次、基本颜色词不同隐喻义使用频率、社会文化差异、母语基本颜色词隐喻的迁移等因素会影响留学生对于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的掌握。第五章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进行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教学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设立不同的隐喻学习目标;二是增加隐喻输入量,提高隐喻输入效率;三是重视隐喻的文化性,加强相关的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四是加强隐喻对比;五是增强隐喻意识。论文的最后是总结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认知语言学尤其是隐喻理论对汉语基本颜色词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指出在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闹尔吉[9](2013)在《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影响和反映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的。民俗语义学是语言学中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反映民族文化色彩的民俗语义。由于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文化差异,以致这些民俗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被赋予了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对比语言学、对比语义学、民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着重对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绍了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第三章从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用不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不同的民俗语义三个方面着重对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则重点分析了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异同的原因。从对比语言学、对比语义学、民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维吾尔语、蒙古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对颜色的感知是一样的,可是对同一种颜色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论文通过分析两个民族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从三个方面(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用不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不同的民俗语义)对比分析,分析得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异同的原因。这能作为研究这两个民族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证据。

包玮[10](2012)在《“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黑”为分析对象,系统梳理了语素“黑”及其参构词的语义引申途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颜色词“黑”的近义词群。词语语义的生成和修辞密切相关,语素“黑”参构的语词主要由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途径生成语义。对颜色词“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知方式的差异,使人们产生了“尚黑”和“忌黑”这一鲜明对立的色彩审美心理。

二、谈颜色在英汉文化背景中联想意义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颜色在英汉文化背景中联想意义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2)英汉流行歌曲中颜色词的爱情隐转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颜色词在爱情中的隐转喻建构模式
3. 流行歌曲中英汉颜色词的爱情隐转喻对比
    3.1 爱是白色
        3.1.1 白色的积极意象
        3.1.2 白色的消极意象
    3.2 爱是黑色
    3.3 爱是红色
    3.4 爱是蓝色
        3.4.1 蓝色的积极意象
        3.4.2 蓝色的消极意象
    3.5 爱是黄色
        3.5.1 黄色的积极意象
        3.5.2 黄色的消极意象
    3.6 爱是绿色
    3.7 爱是灰色
    3.8 爱是粉色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 结语

(3)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类型对比
    1.1 汉英比喻修辞格定义阐述
    1.2 汉语明喻与英语Simlie
    1.3 汉语暗喻与英语Metaphor对比
    1.4 汉语博喻与英语 Sustained Metaphor 对比
第二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体对比
    2.1 词充当喻体方面
    2.2 词组充当喻体方面
    2.3 单句充当喻体方面
    2.4 复合句充当喻体方面
第三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义对比
    3.1 以动物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3.2 以植物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3.3 以颜色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第四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差异的成因
    4.1 自然环境差异
    4.2 文化溯源差异
    4.3 认知心理差异
    4.4 语言体系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俄汉动物“兔”与“熊”联想意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范围
    1.3 语料来源
    1.4 相关概念的说明
    1.5 研究综述
第二章 俄汉语“兔子”联想意义的分析与对比
    2.1 俄汉语“兔子”联想意义的分析
        2.1.1 俄语“兔子”联想意义的分析
        2.1.2 汉语兔子联想意义分析
    2.2 俄汉语“兔子”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第三章 俄汉语“熊”联想意义的分析与对比
    3.1 俄汉语“熊”联想意义分析
        3.1.1 俄语“熊”联想意义分析
        3.1.2 汉语“熊”联想意义分析
    3.2 俄汉语“熊”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第四章 俄汉语“兔”与“熊”联想意义的异同背景分析
    4.1 自然环境的影响
        4.1.1 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4.1.2 中国的自然环境
    4.2 文化背景的影响
        4.2.1 俄罗斯的文化背景
        4.2.2 中国的文化背景
    4.3 审美意识的影响
        4.3.1 俄罗斯人的审美意识
        4.3.2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汉英植物词的定义
        1.2.2 汉英植物词的分类
    1.3 研究现状
        1.3.1 本体研究中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2 立足于二语教学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3 文化义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概述
    2.1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
    2.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分布统计与分析
3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汉英文化义对比分析
    3.1 汉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1.1 花叶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2 木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3 蔬果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2 英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2.1 花卉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2 蔬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3 坚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3 汉英兼具文化义植物词对比分析
        3.3.1 汉英文化义相近植物词对比分析
        3.3.2 汉英文化义不同植物词对比分析
4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及课堂教学设计
    4.1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
        4.1.1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4.1.2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4.1.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2 植物词课堂教学设计
        4.2.1 以“腊梅”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4.2.2 以“水仙”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义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案
第二章 汉英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
    2.1 基本颜色词的选定
    2.2 汉英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及用法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英基本颜色词隐喻意义异同比较
    3.1 汉英基本颜色词隐喻比较
    3.2 汉英基本颜色词隐喻意义对应类型
    3.3 汉语基本颜色词习得的难度等级
    3.4 小结
第四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
    4.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4.2 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习得情况具体分析
    4.3 影响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习得的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教学设想
    5.1 设立不同的隐喻学习目标
    5.2 增加隐喻输入量
    5.3 重视隐喻的文化性
    5.4 加强隐喻对比
    5.5 提高隐喻意识
    5.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重点谈对比)
        1.2.3 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相关事项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分析
    2.1 民俗语义
    2.2 颜色词的民俗语义
    2.3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分析
        2.3.1 维吾尔语中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分析
        2.3.2 蒙古语中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分析
        2.3.3 小结
第3章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
    3.1 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
        3.1.1 维吾尔语“aq”和蒙古语“cagan”
        3.1.2 维吾尔语“qizil”和蒙古语“ulan”
        3.1.3 维吾尔语“kok”和蒙古语“hoh”
        3.1.4 维吾尔语“qara”和蒙古语“har”
        3.1.5 维吾尔语“je(?)il”和蒙古语“nogoon”
        3.1.6 小结
    3.2 用不同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民俗语义
        3.2.1 维吾尔语“aq”和蒙古语“hoh”
        3.2.2 维吾尔语“aq”和蒙古语“nogoon”
        3.2.3 维吾尔语“qara”和蒙古语“ulan”
        3.2.4 小结
    3.3 用相同的颜色词表示不同的民俗语义
        3.3.1 qara\har(黑)
        3.3.2 aq\cagan(白)
        3.3.3 k(?)k\hoh(蓝)
        3.3.4 scrinq\(?)ar(黄)
        3.3.5 qizil\ulan(红)
        3.3.6 je(?)il\nogoon(绿)
        3.3.7 小结
    3.4 总结
第4章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异同之原因
    4.1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颜色词的民俗语义相同的原因
        4.1.1 地域
        4.1.2 经济
        4.1.3 宗教
    4.2 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不同的原因
        4.2.1 地域
        4.2.2 经济
        4.2.3 宗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0.1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0.2 本文的选题意义、写作思路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黑”和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
    1.1 “黑”的语义分析
    1.2 语素“黑”及其参构的语词
    1.3 “黑”的动词用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颜色词“黑”的近义词群
    2.1 “幽”和语素“幽”参构的语词
    2.2 “涅”和语素“涅”参构的语词
    2.3 “卢”和语素“卢”参构的语词
    2.4 “玄”和语素“玄”参构的语词
    2.5 “铁”和语素“铁”参构的语词
    2.6 “乌”和语素“乌”参构的语词
    2.7 “黎”和语素“黎”参构的语词
    2.8 “缁”和语素“缁”参构的语词
    2.9 “焦”和语素“焦”参构的语词
    2.10 “骊”和语素“骊”参构的语词
    2.11 “炱”和语素“炱”参构的语词
    2.12 “皂”和语素“皂”参构的语词
    2.13 “青”和语素“青”参构的语词
    2.14 “漆”和语素“漆”参构的语词
    2.15 “焌”和语素“焌”参构的语词
    2.16 “绿”和语素“绿”参构的语词
    2.1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
    3.1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比喻生成
    3.2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借代生成
    3.3 语素“黑”参构语词语义生成的其他修辞途径:夸张、节缩、婉转、通感、拟人
第四章 “尚黑”与“忌黑”——二元对立的黑色审美心理
    4.1 黑色崇拜
    4.2 黑色禁忌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主要观点
    5.2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1980年以来有关颜色词“黑”的主要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谈颜色在英汉文化背景中联想意义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英汉流行歌曲中颜色词的爱情隐转喻对比研究[J]. 杨佑文,李博,徐美容子.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3]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4]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D]. 夏克拉·迪力木腊提.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俄汉动物“兔”与“熊”联想意义对比研究[D]. 萨莎(Aleksandra Bazhenova).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7]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D]. 黄思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英语母语者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义习得研究[D]. 郑芝利. 南京大学, 2015(04)
  • [9]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D]. 闹尔吉.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10]“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D]. 包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英汉文化背景下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