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设西部绿色家园——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保意识和技能的思考

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设西部绿色家园——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保意识和技能的思考

一、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西部绿色家园——关于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发正[1](2021)在《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会泽县为了解决贫困的问题,开始实行易地搬迁,在县城西部打造了一座“扶贫新城”。在此背景下,会泽县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快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会泽县城目前的城区为实际案例,通过归纳总结新老俩城的结构特点以及空间特点,利用“多规合一”作为理论支撑,应用以点到轴的方式分析县城空间优化的可行性,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开发会泽县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本文从空间四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主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研究进行整理,从而论述本文采用的整体思路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意义。第二,通过对相关的定义进行分析,重新界定了“多规合一”、旅游空间优化的概念,为会泽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现会泽县旅游资源开发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四部分分别对会泽县老城和老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分别指出会泽新城和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对会泽县新老城区的空间结构现状进行SWOT分析,从而指出会泽县进行旅游空间优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六部分对会泽县新老城区的空间优化路径实证研究,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会泽县进行旅游空间优化进行探讨,设计两片区一主轴的优化思路。最后针对劣势及挑战提出会泽县进行旅游空间优化的保障策略。本文立足于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造新城以及旅游城市(县城)建设目标,从“多规合一”视角,把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规划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致力于会泽新老城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有助于拓展中西部县城旅游空间优化的研究内容及案例。

申庚强[2](2021)在《Scaling Up Agroecolog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FA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Chapter 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所选取的文本选自《推广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届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纪实》的第三章《并行对话: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关于生态农业实践的经验分享》,其主要内容为第二届国际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各国代表有关生态农业的发言。译者根据原文本的文本特征,在翻译实践中以“信”为标准、以“简练”为原则,同时以奈达的“冗余对等”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报告中对专业术语的翻译,以及源语转换为目的语时出现的冗余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增译、转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最后,希冀此文本的翻译能为今后与农业相关的文本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从而引起研究人员对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重视。

张磊[3](2021)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就要首先振兴。我国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要应对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守住我国的农业基本盘,夯实我国的“三农”基础,增强我国抵御风险实现发展的能力。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胜利,这也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中心已经由脱贫攻坚转移乡村振兴中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了要推动绿色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指引,而美丽乡村建设恰恰是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实施的具体化。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已不同以往,正面临着深刻变化。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成就斐然,但仍面临一些制约乡村长远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分析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的背后成因,贯通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将乡村建设的短板补齐。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与美丽乡村建设两个基点,通过大量文献的梳理、归纳、分析,明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弥补我国乡村的短板,提升乡村群众的幸福感,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论文总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并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概述,主要界定了本选题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论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背后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唯“GDP”政绩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文明转型中存在不适性等三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我国目前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针对第三部分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应从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凝聚乡村力量、解决相对贫困等五个方面着手,补足短板,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郭浩[4](2020)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西昌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的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农药化肥等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不仅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更是对环境照成了破坏。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和满足居民更高要求的食品安全要求,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但生态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现在需要进行探索的问题,因此对于生态农业可持续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可以丰富当前理论研究中的空白,也可以通过其研究为区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西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文明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对西昌市生态农业的表现、问题以及SWOT分析进行深入的探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第三章是西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第四章是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及西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策略分析;第五章是国内外生态农业案例分析;第六章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生态农业现状表现为生态农业发展认知还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再对西昌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昌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设施完善、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区位制约问题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滞等劣势;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四川省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等发展机遇;区域竞争加剧、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升、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制缺位等发展挑战。通过对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策略集合分析,并借鉴参考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1)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意识、强化节约农业资源意识、强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2)提升农业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新技术使用能力;(3)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完善各方参与机制;(4)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体系、健全生态农产品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赵金晓[5](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重要议程,同时党中央用“五句话,二十字”对本次战略部署进行了高度概括。当前我国在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指导,但是乡村振兴涉及的项目多、范围广、系统性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大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公共道德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是整个农村道德体系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先从选题背景入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创新尝试。然后对乡村振兴和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深刻理解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以及乡村振兴对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新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亲自前往杜马乡,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杜马乡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农村社会环境、农民自身和农村基层干部三个角度来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不足的原因。最后,通过全面优化农村社会的公共道德环境、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主导作用三个方面对如何培育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提出策略性思考。

陈亚州[6](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叶善青[7](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提出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牟婷[8](2019)在《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文中认为本文以太湖流域的苏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空间生活的角度,探讨古村落的传统生活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契合程度。苏州古村落作为江南传统美好生活的主要发源地,将审美意识体现在了建筑、空间、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上。传统空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空间特色可以反映居民们的审美价值和实践过程,传统空间中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保护传统空间即保护了人们的“乡愁”。本文从苏州古村落的生活空间体验、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切入,以解析传统空间构成与形态传承与演变,来领会传统空间的审美意义;强调保护传统空间也即保护人们的美好生活为逻辑主线,对苏州古村落这一完整的社会单元进行空间评价,来探讨如何在当今时代来保护和体现传统空间的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空间之所以美,重点是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了完整的文化空间、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基于这一观点,论文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当今社会下的古村落该如何回归这种美;(2)如何将传统生活美拓至于现代的村落生活中。笔者认为除了要保护个体实物例证外,更应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意象、增加传统生活中的交往空间。除了保护建筑这些物质存在,更应注重保护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空间。基于此观点,本文在最后两章论述了传统空间的传承意义并探讨了传统空间的保护与重构的方法,认为对传统空间的保护或重构都应将传统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尊重人们在空间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来决定空间本身是否具有现实价值。要保护人们在传统空间中进行审美实践的权利;尊重传统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情感需求;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特别是传统生活和空间保护及优化提供一点意见及建议,进而能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王永珑[9](2019)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提质和升级,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分布广、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在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依然是短板。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对于解决我国的生态和贫困问题大有禆益,这不仅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也为生态扶贫提供了新的指导。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通常是相伴相生的两大困局。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大多与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重叠,二者的治理也成为长期困扰政界、学界的一大难题。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一个战场进行的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两场战役,是“双赢”之策。当下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生态扶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在许多贫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然而,如何利用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双赢,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的机遇促进生态扶贫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笔者试图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视野,探讨生态脆弱且人民贫困的地区开展生态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为在生态资丰富的贫困地区只有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且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双赢。本文选取湖北深度贫困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五峰县的生态资源、贫困现状和特点,生态扶贫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工作,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策略,以其对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有所参考和借鉴。

张伟荣[10](2019)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指南。我们党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的相关论述,针对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新实践和新问题进一步思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乡村振兴工作的地位和发展要求,提出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本论文力争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书籍、文献和重要讲话,为深入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素材。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乡村发展的新战略,需要人们适时宣传和学习其相关内容,帮助众多参与者了解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最新现状,更科学的参与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实践,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步伐,高质量实现振兴乡村的阶段性任务。本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一、引言部分,首先介绍选择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研究主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阐述乡村建设相关文献,最后说明论文写作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指出论文写作的创新点与难点。二、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来源,即这一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发展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现阶段农村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及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实践基础。三、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通过解释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涵义、总要求、主要目标和关键环节,力求达到全面掌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四、分析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怎样去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本论文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要在乡村“五个振兴”上下功夫,力促其见成效;要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人们生活过得富裕殷实。五、分析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阐述这一战略的价值。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西部绿色家园——关于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西部绿色家园——关于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造新城
        二、旅游业将整合新老县城发展
        三、“多规合一”是会泽新老县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二、国内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综述
        三、 “多规合一”相关研究综述
        四、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融合协同研究综述
        五、会泽县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二、SWOT分析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多规合一”
        二、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规划理论
        二、点—轴系统理论
第三章 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造新城的现状分析
        一、会泽县概况
        二、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造新城的现状特征
        三、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造新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会泽古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会泽古城概述
        二、会泽古城区旅游发展现状
第四章 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优化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
        一、新老城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态势
        二、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第二节 劣势
        一、城市品牌美誉度欠佳
        二、旅游开发程度较低
        三、相关专业人才匮乏
        四、区域竞争力不足
    第三节 机遇
        一、渝昆高铁修建带来的机遇
        二、相关政策有力支持
        三、地方发展战略强力支撑
    第四节 挑战
        一、旅游开发投入较大
        二、同质市场竞争激烈
        三、古城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矛盾
第五章 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优化路径
    第一节 搭建“多规合一”平台
        一、建设会泽县“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协同平台
        二、按照行政审批管理要求,完善一套行政审批机制
    第二节 构建“点—轴”空间结构
        一、老城:融入历史文化,塑造主题文化空间
        二、新城:配套基础设施,营造亲水休闲空间
        三、 “轴”线:打造绿道空间
    第三节 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职能管理
        二、树立“会泽名城”品牌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四、提升居民保护意识
        五、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双城互动发展是解决会泽当前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 “多规合一”是会泽新老县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抓手
        三、县城空间结构优化实施的主体是县乡两级政府
    第二节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Scaling Up Agroecolog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FA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Chapter 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专业术语的翻译
        一、平行式移译
        二、扩展式释译
        三、语境沉浸式翻译
    第二节 冗余平衡
        一、冗余不足
        (一)译虚为实
        (二)见机而译
        二、冗余过度
        (一)译被为主
        (二)删繁简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与结论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3)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新时代的内涵
        2.1.2 美丽乡村的内涵
        2.1.3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2.2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2.2.1 承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要求
        2.2.2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要求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3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可行性
        2.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指导
        2.3.2 “十四五”规划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实践安排
        2.3.3 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3.1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3.1.2 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1.3 乡村改革不断深化
    3.2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3.2.2 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3.2.3 优秀乡土文化生态亟待重建
        3.2.4 乡村基层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3.2.5 相对贫困制约乡村美丽转型
    3.3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仍未消解
        3.3.2 唯“GDP”政绩观曾长期主导乡村建设
        3.3.3 现代化进程中文明转型的不适性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4.1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以实现产业兴旺
        4.1.1 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4.1.2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1.3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4.2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宜居
        4.2.1 着力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4.2.2 不断协调乡村人地关系
        4.2.3 继续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作
    4.3 繁荣乡村文化以实现乡风文明
        4.3.1 促进优秀乡上文化推陈出新
        4.3.2 传承乡村红色革命文化
        4.3.3 加强乡村文化供给
    4.4 凝聚乡村力量以实现治理有效
        4.4.1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4.4.2 培养乡土人才
        4.4.3 发挥农民力量
    4.5 解决相对贫困以实现生活富裕
        4.5.1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5.2 打造乡村群众持续增收机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西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
        1.2.2 生态农业发展困境研究
        1.2.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农业
        2.1.2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农业生态文明理论
        2.2.3 农业现代化理论
3 西昌市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3.1 基本概况与数据来源
        3.1.1 基本概况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西昌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3.2.1 生态农业认知现状分析
        3.2.2 农业生产环境现状分析
        3.2.3 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3.2.4 生态农业技术化水平现状分析
        3.2.5 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4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组合
    4.1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4.1.1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分析
        4.1.2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劣势分析
        4.1.3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机遇分析
        4.1.4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分析
    4.2 基于SWOT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4.2.1 机遇和优势组合的策略集(SO)
        4.2.2 机遇和劣势组合的策略集(WO)
        4.2.3 挑战和优势组合的策略集(ST)
        4.2.4 挑战和劣势组合的策略集(WT)
5 国内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及启示
    5.1 国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及启示
        5.1.1 美国“商业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案例及启示
        5.1.2 德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案例及启示
    5.2 国内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及启示
        5.2.1 建阳市特色果园套种模式案例及启示
        5.2.2 南平市“烟草-水稻-紫云英”绿肥循环模式案例及启示
6 西昌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
    6.1 强化农业生态文明意识
        6.1.1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意识
        6.1.2 强化节约农业资源意识
        6.1.3 强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
    6.2 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6.2.1 提升农业合作社服务能力
        6.2.2 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能力
        6.2.3 提升新技术使用能力
    6.3 完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6.3.1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6.3.2 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
        6.3.3 完善各方参与机制
    6.4 健全公共政策保障体系
        6.4.1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6.4.2 健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体系
        6.4.3 健全生态农产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调查问卷
致谢

(5)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概述
    2.1 公共道德素养概述
        2.1.1 公共道德素养的涵义
        2.1.2 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
    2.2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2.1 乡村振兴的意义
        2.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2.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2.3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2.3.1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3.2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
        2.3.3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4 乡村振兴对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2.4.1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高的文明素养
        2.4.2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强的民主法制观念
        2.4.3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深的家国情怀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现实状况
    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取得的成效
        3.1.1 农民的公共道德观念逐步形成
        3.1.2 诸多传统美德在农村得到继承
        3.1.3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3.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的不足
        3.2.1 公共道德认识比较浅显
        3.2.2 公共道德观念相对不足
        3.2.3 公共道德理性偏少
        3.2.4 公共道德意志整体薄弱
4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不足的原因
    4.1 农村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4.1.1 物质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4.1.2 精神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4.1.3 生态环保教育不够深入
    4.2 农民自身素养的局限性
        4.2.1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4.2.2 落后的固有思维方式影响道德判断
        4.2.3 农民的法制观念淡薄
    4.3 基层干部作用不到位
        4.3.1 文化水平不高,管理不善
        4.3.2 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3.3 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
5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路径分析
    5.1 全面优化农村社会的公共道德环境
        5.1.1 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
        5.1.2 设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5.1.3 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环境
    5.2 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养
        5.2.1 加强农民科学文化教育
        5.2.2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5.2.3 切实贯彻农村的法制法规
    5.3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导作用
        5.3.1 补齐村干部队伍建设短板
        5.3.2 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
        5.3.3 树立典型榜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杜马乡各村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调查现状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共同体
        (二)国际共同体
        (三)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村落空间生活的相关研究
        二、苏州传统古村落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释义
        二、古村落的“传统空间”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构思
第一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要素和审美观念
    第一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日常生活要素
        一、传统劳动生活要素
        二、多元主体的社会生活要素
        三、礼制为先的信仰文化要素
    第二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对村落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
        一、空间审美构成各要素
        二、关于古村落传统空间审美心理的分析
        三、江南文化的独立性
        四、江南居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
        二、交通需求与水网路网布局
        三、文化心理与建筑形态
        四、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
    第二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构成
        一、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二、空间的布局与围合
        三、空间序列分析
        四、空间的区域与边界
    第三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传承
        一、传统空间观在村落布局中的体现
        二、生活方式在空间生活中的传承
        三、空间审美观念在民居中的体现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整体空间构成形态
        二、街巷空间形态演变
        三、空间尺度变化与空间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
    第一节 传统居住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
        一、民居空间的需求与空间界面上的变化
        二、民居空间需求与空间天际线
    第二节 传统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公共空间与空间中的人际交往
        二、街巷尺度与现代交通
    第三节 生产劳动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落的田园空间
        二、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景观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审美
        一、景观节点的空间节奏
        二、街巷的转折与变化
        三、田野景观的审美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传承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一、构建传统空间的“场所精神”
        二、维持乡土环境,留住“乡愁”
        三、生产方式与多元化的生活状态
        四、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村落空间的更新与重构
    第一节 空间审美的断裂与追寻
        一、生态环境恶化、传统风貌难控制
        二、空间审美的“象”的消失
        三、地域文脉的空间叙事
    第二节 古村落保护中“人”的因素
        一、村落空心化的现状
        二、村落发展中的“人”的分析
    第三节 古村落更新的选择
        一、古村落更新的现存模式
        二、建筑信息评估与整合
        三、村落改造的生态补偿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
        一、传统空间意识下的现代村落
        二、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策略
        三、构建符合当代生活的交往空间
        四、特色小镇和特色村落构建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优化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
        一、理顺空间逻辑,促进村落更新
        二、评估空间审美价值,凸显村落特色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村落活力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苏州东西山明清古建筑名录
    附录2:苏州古村落环境要素构成表
    附录3:常见民居铺地形式
    附录4:墙体分类表
    附录5:古村历史建筑调查样表
    附录6:徐湾村现状建筑实地调查表
    附录7:古村落游客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附录8:古村落居民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作者简介

(9)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基础理论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扶贫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扶贫的目标导向
        一、生产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二、生活宽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村容整洁打造美丽村落景象
    第二节 生态扶贫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二、实施生态移民共建美丽家园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资源
第二章 五峰县生态扶贫现状
    第一节 五峰县基本情况
        一、生态资源概况
        二、农村贫困状况
        三、五峰贫困特点
    第二节 五峰县生态扶贫初见成效
        一、基础设施整体改善
        二、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三、生态产业初具规模
        四、生态补偿渐次推进
    第三节 五峰县生态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农业规模发展缓慢
        二、乡村旅游业缺乏竞争力
        三、生态移民困难重重
        四、生态扶贫实践中存在形式化倾向
第三章 制约生态扶贫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态扶贫观念未入人心
        一、政府部门与村级组织认识不到位
        二、企业作用发挥不够
        三、贫困群众思想守旧
    第二节 资金、技术与人才匮乏
        一、专项资金有限
        二、技术水平落后
        三、人才资源不足
    第三节 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
        一、生态补偿范围过窄
        二、生态补偿方式单一
        三、生态补偿效益低下
第四章 加快生态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节 强化生态扶贫意识
        一、政府与村级组织增强生态扶贫意识
        二、企业着力强化生态责任担当意识
        三、贫困群众主动作为转变思想观念
    第二节 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一、利用生态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规范化特色化
        三、拓展老百姓参与产业发展的渠道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技术与人才扶贫力度
        一、整合相关部门资金
        二、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三、吸引乡土人才回归
    第四节 扎实推进生态移民
        一、加强移民心理疏导工作
        二、科学规划生态移民搬迁
        三、合理分配移民帮扶资金
    第五节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二、扩大生态补偿选择方式
        三、完善生态补偿配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
    (二) 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涵义
    (二)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三)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
    (四)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二) 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三)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创新价值
    (二)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指导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西部绿色家园——关于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会泽县新老城区旅游空间优化研究[D]. 金发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Scaling Up Agroecolog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FA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Chapter 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申庚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张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西昌市为例[D]. 郭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D]. 赵金晓.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D]. 牟婷.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 王永珑. 三峡大学, 2019(03)
  • [10]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 张伟荣.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走生态农业之路建设西部绿色家园——提高陕西农村妇女环保意识和技能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