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结晶技术

新药结晶技术

一、新型药物结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李东辉,吕春艳,陈泳霖,李想[1](2021)在《药物晶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药物晶型决定药物的安全性、临床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药物晶型研究过程中,采用高效的晶型制备方法以获得理想的药物晶型,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采取适宜的晶型检测方法对晶型药物进行准确的检测评价,对于保证药物制剂质量至关重要;药物的多晶型在限制了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同时,也使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具有选择性。本文针对药物多晶型的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药物晶型的研发提供参考。

李明[2](2020)在《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钠的溶媒结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由于其广泛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是目前抗感染治疗领域中的重大挑战。作为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钠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抑酶活性,对A类、C类和部分D类β-内酰胺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其与头孢类抗生素联用可有效恢复或增强其活性,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于阿维巴坦钠结晶及晶型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利用溶媒结晶的方法,对阿维巴坦钠结晶及晶型相关内容做了系统的研究。首先,采用溶媒结晶法制备得到了阿维巴坦钠三种不同的晶型,并使用XRD、SEM、TGA、DSC等手段对多晶型产品进行了测试表征。采用溶析-冷却耦合结晶法培养得到了晶型Ⅱ的单晶,应用单晶衍射进行了分析表征,确定其为单斜晶系,并利用热分析方法得知:晶型Ⅱ为阿维巴坦钠一水合物,其在393.15 K失去一分子结晶水,并且在505.15 K发生热分解。其次,采用动态法测定了阿维巴坦钠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发现在实验范围内,其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还利用溶解度经验模型对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较好。此外,实验还对阿维巴坦钠溶解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其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过程是由熵变和焓变共同控制的。最后,通过单因素法,对结晶工艺中搅拌速度、降温速率、终点温度和养晶时间等工艺条件对产品收率以及粒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该工艺条件下可以保证产品收率的同时保持晶体的粒径均一性,为后续结晶工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徐东[3](2020)在《具有促成骨及抗肿瘤多功能型仿生羟基磷灰石负载姜黄素纳米前药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手术导致的骨缺损和残余癌细胞可能引起的复发及转移成为骨肿瘤临床治疗面临的双重挑战,因此兼具良好的肿瘤治疗和促进骨组织再生的多功能生物材料的开发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基于物理热消融等手段开发的新型多功能材料的治疗靶向性能有限,且本身限于局部治疗,以至于未能有效地解决骨肿瘤的治疗难题。本研究旨在基于仿生合成的不同分级结构的HA微纳米颗粒,在深入揭示其与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性能优化的新型姜黄素纳米前药,构建出既能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又能靶向局部残余的骨肉瘤细胞并释放出抗癌纳米药物的多功能微纳米复合材料,为解决骨肿瘤术后治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微纳米尺度的羟基磷灰石(HA)颗粒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获得可控的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已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此外,HA还具有极佳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这为兼具抗癌和骨修复多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新型的仿生合成技术开发了多种不同分级结构的HA微纳米颗粒,详细表征了其形貌特征和化学组分、颗粒尺寸及表面电位、结晶特性及钙离子释放、多孔结构和蛋白质吸附等理化性能,深入研究了不同的分级结构对细胞内吞和成骨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A颗粒的多级孔结构能促进血清黏附蛋白的富集,与其分级结构的生物效应协同介导细胞的内吞作用,颗粒的摄取效率呈现分级结构和浓度的双重依赖性。同时,利用PCR、RNA-seq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深入揭示了不同分级结构的HA颗粒通过在细胞界面促进黏附和细胞内钙调-ERK信号级联(Ras/c AMP/Rap1/MAPK信号通路)的双重机制促进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这些研究结果对优化骨组织修复材料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2)姜黄素对健康细胞的毒性较低,且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等诸多生物活性,并能选择性地杀死骨肉瘤细胞,具有很大的潜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骨肿瘤治疗药物。本研究基于分子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姜黄素的硼基衍生物、酯酶控释型纳米颗粒和p H响应型纳米颗粒等多种新型前药。详细表征了合成分子的光谱性质、稳定性、水溶性和活性氧的产生及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颗粒尺寸和表面电位等理化性质。此外,深入研究了各种新型前药的细胞摄取、抗癌活性及阻滞细胞周期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结果表明,新型衍生物的设计有效改善了姜黄素分子在生理环境下不稳定、难溶于水及生物利用度低的应用难题,并筛选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前药分子。(3)基于兼具促成骨、高药载和选择靶向等多性能的分级结构HA微纳米颗粒,整合优选的姜黄素纳米前药,构建了多功能型分级结构HA颗粒/姜黄素前药微纳米复合材料。详细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分、药物装载及药物分布、颗粒尺寸及表面电位等理化性能,并深入研究了其体外细胞摄取、细胞靶向、抗癌活性及抑癌机制。细胞实验表明,复合微纳米颗粒可以选择性靶向作用于骨肉瘤细胞,并通过显着促进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于G2/M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活性。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复合材料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通过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肿瘤组织的血管化来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复合微纳米颗粒在体内通过抑制MMP2和STAT3的表达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活性。这些研究为新型控释纳米药物和多功能靶向材料的研发开辟了新途径,为骨肿瘤临床治疗面临的多重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为新型骨组织修复及抗肿瘤材料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慧敏[4](2020)在《氯磺丙脲结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磺丙脲是一种口服磺脲类药物,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长效降糖药。目前国内外均很难查阅到氯磺丙脲固液相平衡及结晶工艺的相关数据。本文展开对氯磺丙脲的固液相平衡及结晶工艺的系统研究。首先采用激光动态法测定氯磺丙脲在14种有机纯溶剂(8种醇类溶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正戊醇和异戊醇和6种酯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及丙酸甲酯)以及两种混合溶剂(乙醇+水、乙醇+乙酸戊酯)中的溶解度。文章还使用了 Apelblat模型、Van’t Hoff模型、Wilson模型和NRTL模型对氯磺丙脲在14种有机纯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且拟合效果良好。采用Apelblat模型和J-A模型拟合二元混合溶剂中溶解度,Apelblat模型拟合较好。根据Wilson模型的模型参数计算出氯磺丙脲的热力学性质即ΔmixG、ΔmixH和ΔmixS的值,氯磺丙脲在所选择的14种溶剂中的溶解过程是自发的。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相关模块模拟氯磺丙脲的热力学混合变量,指标化氯磺丙脲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并获得氯磺丙脲的晶胞结构,进而模拟出氯磺丙脲的晶体形貌。热力学混合变量模拟时先采用Focite模块对氯磺丙脲和五种溶剂分子模型进行优化,采用Blends模块模拟20℃时不同溶剂中以及不同温度下不同溶剂中热力学混合变量(结合能曲线、Chi参数、混合能和平均结合能)的变化,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由实验测得的氯磺丙脲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对其指标化确定氯磺丙脲的晶胞结构。使用X-cell指标化获得氯磺丙脲的空的晶胞并精修,搭建模型分子并优化,解析确定晶体结构并使用Rietveld选项精修,最终获得氯磺丙脲的晶胞结构。采用Morphlogy模块中的BFDH模型成功预测氯磺丙脲的晶体形貌。通过对比降温结晶和溶析结晶两种结晶方法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氯磺丙脲的结晶实验,考察初始浓度、结晶温度、搅拌速率、养晶时间、溶析剂的滴加速率以及溶剂和溶析剂的比例等结晶条件对氯磺丙脲结晶效果的影响,确定氯磺丙脲的较佳结晶工艺为:初始浓度为0.045g/ml、结晶温度为20℃、搅拌速率为150rpm、养晶时间为30min、溶析剂水的滴加速率为1ml/min、溶剂与溶析剂比例为1:2。

宋双[5](2020)在《界面调控对乙酰氨基酚和磺胺噻唑晶型及形貌的研究》文中指出固态物质中多晶型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全部口服药物中有80%以上都是固体药物,而固体药物常以晶体形态存在。药物晶型是影响固体药物质量和疗效的重要因素。药物晶体的结晶状态不同使得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等理化指标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安全性和疗效。因此,药物晶型调控是目前药学、晶体学、化工和制药工业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另外,对于药物形貌的控制研究也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点。药物结晶析出的细针状或软纤维状形貌,不仅会给测试带来不便,还会影响药物生产及后续加工过程。药物晶型及形貌的调控在药物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日益受到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重视。传统的结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对特殊晶型及形貌的需求,因此许多非传统的结晶方法应运而生,但是很多方法实施的条件苛刻、操作复杂,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简单高效的晶型及形貌的调控方法。其中,晶型和形貌的调控机理是研究的难点,对于调控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针对具有共性的药物分子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提高药物晶型和形貌调控的效率。伴随结晶现象是药物晶型筛选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会直接导致晶型纯度不一,严重影响药品的过滤、干燥、运输等后续过程以及药物的疗效。因此,建立严格的实验步骤筛选得到药物的纯相晶型成为药物质量控制中不可忽略的项目。本论文以药物分子对乙酰氨基酚(ACM)和磺胺噻唑(STZ)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外来界面(水凝胶和二维层状材料MoTe2)对这两种药物晶型和形貌进行调控。解决磺胺噻唑晶型制备中的伴随结晶问题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胶对乙酰氨基酚三水合物(ACMTC)形貌的演变从ACM饱和溶液中快速降温结晶析出可得到不稳定晶型对乙酰氨基酚三水合物(ACMTC),其晶体的形貌为软纤维状,我们以ACMTC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明胶浓度对其形貌的影响。(1)当明胶浓度较低(0.1 wt%~0.7 wt%)时,ACMTC晶体的形貌都为规则的长棒状,随着明胶浓度的不断增加,成核数量却明显减少,接近至0.7 wt%时,通过对显微镜可视方向晶体b轴方向的测量发现,ACMTC沿b轴方向的长度增加十倍以上,通过对ACMTC的亚稳区宽度(MSZW)和成核诱导时间测试发现,ACMTC晶体的MSZW也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宽,成核诱导时间延长3倍多,这都说明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能有效抑制ACMTC晶体的成核。又通过对ACMTC晶体沿a轴和b轴的生长速率测试发现,ACMTC晶体沿a轴的生长速率降低了近190倍,沿b轴的生长速率降低了近70倍。因此我们推测明胶在该浓度范围下,导致ACMTC晶体形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明胶的加入能明显抑制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较少的成核数目,较慢的生长速率,使ACMTC晶体在生长过程中有持续的溶质供应,维持晶体的生长,最终使晶体体积明显增大。(2)在较高的明胶浓度下(>0.7 wt%),ACMTC晶体的形貌逐渐变为树枝状,成核数目也明显减少,但是MSZW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不再发生变化,溶液逐渐失去流动性。此时,形貌的演变主要受明胶三维网络结构扩散限制过程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能为细针状或软纤维状晶体形貌的改善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2、琼脂糖凝胶对磺胺噻唑(STZ)晶型的调控以STZ过饱和度为4.85为例,在该过饱和条件下,无琼脂糖加入时,STZ降温析出Form Ⅱ,Form Ⅲ和Form Ⅳ的混合晶型。加入琼脂糖后,仅仅改变琼脂糖凝胶的浓度,可以分别得到Form Ⅲ和Form Ⅳ的纯相晶型,通过调整琼脂糖的浓度还首次发现了 Form Ⅲ在Form Ⅳ上交叉成核的有趣现象。我们还对不同琼脂糖浓度下晶型的选择性制备机制进行了探索,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在较低浓度的琼脂糖(0.006 wt%)溶液中,STZ降温析出纯相Form Ⅳ。此时溶液中的琼脂糖链仍为无规则线圈构象,琼脂糖分子链上暴露大量羟基。这些羟基基团扰乱了 Form Ⅱ和Form Ⅲ分子之间氢键的识别,所以最终只形成了Form Ⅳ。(2)当琼脂糖浓度在较高范围(~0.05 wt%-3.26 wt%)时,STZ降温析出的为纯相Form Ⅲ。此时溶液中的琼脂糖螺旋链结合成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网孔的存在会降低STZ溶质分子间的迁移率,导致网孔中溶质浓度降低,最终致使成核势垒最低的Form Ⅲ形成。(3)当琼脂糖浓度在中等范围(~0.01 wt%-0.04 wt%)时,在STZ结晶过程中,出现了 Form Ⅲ在Form Ⅳ上交叉成核现象。此时,琼脂糖凝胶溶液中会出现低浓度区域(富含溶剂)和高浓度区域(富含聚合物),该现象的发生和琼脂糖链上羟基的诱导作用,共同导致了具有异质结构(Form Ⅲ和Form Ⅳ)的树枝状晶体产生。3、二维层状材料MoTe2对药物品型的选择性调控我们以药物分子对乙酰氨基酚(ACM)和磺胺噻唑(STZ)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了二维层状材料MoTe2对这两种分子的晶型调控,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当ACM过饱和溶液中无MoTe2时,ACM降温结晶形成Form Ⅰ。当MoTe2加入后,能明显促进Form Ⅱ的生成,并发现Form Ⅱ在MoTe2沿a轴方向的晶面上生长,晶体的成核时间明显缩短,但是晶体的形貌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其他异质模板的加入,发现只有异质界面为二维层状材料的物质才对ACM Form Ⅱ有诱导作用。(2)当STZ过饱和溶液中无MoTe2时,STZ结晶形成FormⅡ、Ⅲ和Ⅳ的混合晶型。当MoTe2加入后,能选择性形成Form Ⅳ,但是FormⅣ并没有在MoTe2晶面上生长。另外,Form Ⅳ的成核诱导时间比不添加MoTe2时明显延长,且Form Ⅳ的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晶型的筛选,我们通过对STZ分子特定晶面上分子堆积的分析发现,MoTe2与Form Ⅳ暴露最大晶面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对晶型进行选择性调控。在MoTe2加入后,Form Ⅳ晶体的形貌沿c轴方向的长度明显缩短,而沿b轴方向的长度明显伸长。这主要是由于沿c轴方向的晶面通过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使MoTe2吸附到该面上,阻碍了该晶面沿c轴方向的生长。而沿b轴方向的晶面上拥有大量的分子间氢键,有利于STZ-STZ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因此Form Ⅳ会沿b轴生长,最终导致Form Ⅳ形貌的改变。(3)MoTe2对一些择优取向晶面间只有范德华力的分子,如异烟酰胺、吲哚美辛、异烟酰胺-卡马西平,也具有明显的晶型调控作用。

刘佳丽[6](2020)在《木犀草素纳米结晶处方工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犀草素(luteolin,LUT)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各种植物中,廉价易得,并且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过敏,神经保护,抗癌,抗心血管疾病及抑郁症的作用。但由于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纳米结晶技术是通过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新型制剂技术,具有适用性广、载药量大、易于生产等优点。本课题采用纳米结晶技术制备木犀草素纳米结晶,提高木犀草素的溶解度,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木犀草素剂量与药动学关系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利用纳米结晶技术,减小药物的粒径,增加药物溶解度,进而改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为探索纳米结晶技术所产生的溶解度增加是否有利于木犀草素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进而评估纳米结晶对木犀草素的适用性,我们首先探索了木犀草素的剂量-药动学关系。结果表明在10-80 mg/kg口服给药剂量内,Cmax和AUC随口服剂量增大而增大,但当剂量为120 mg/kg时,Cmax与80 mg/kg的Cmax无显着差异,而AUC却仍在增加。推测在120 mg/kg剂量时,由于转运载体的限制,Cmax在体内达到饱和浓度,表明LUT在10-120 mg/kg口服给药剂量内,可以通过提高LUT溶解度,改善LUT体内生物利用度,纳米结晶技术适用于LUT的研究。2.木犀草素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研究采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结晶,药物在高剪切均质乳化分散机剪切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考察,分别考察不同均质压力、均质次数、药物浓度、均质温度和不同辅料对木犀草素纳米结晶(LNC)粒径及PDI影响。结果表明LUT最佳制备工艺为5 mg/m L的LUT用高压均质乳化分散机13000 rpm剪切10 min,在控制50℃温度下,用高压均质机分别用20 bar,50 bar均质2次,200 bar,500 bar均质5次,800 bar均质10次。辅料对LNC的粒径和PDI无显着影响。由于纳米结晶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限,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对LNC进行修饰制备SLNC,TLNC溶液,药辅比分别为LUT:SDS=2:1;LUT:TPGS=5:1,并用冷冻干燥技术将纳米结晶固化。3.纳米结晶理化性质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LUT最大吸收波长为350 nm,用HPLC建立LUT体外方法学,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检测限,定量限,重复性均符合方法学测定要求,表明该方法学适于对LUT进行体外含量检测。采用马尔文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SEM、TEM、FT-IR、TG和XRD分别对LNC、SLNC和TLN进行表征测定。结果表明LNC、SLNC和TLNC的平均粒径和平均PDI分别为401.30±9.22 nm、432.60±8.06nm、439.90±7.57 nm和0.271±0.038、0.257±0.017、0.252±0.019;Zeta电位均近似为0;SEM、TEM表明LUT纳米结晶平均粒径均在400 nm左右,LNC、SLNC为棒状,TLNC为菱形;IR表明纳米结晶的官能团没有发生改变,TG表明纳米结晶具有热稳定性,但含SDS的纳米结晶对温度比较敏感,均质过程纳米结晶未发生化学变化;XRD表明纳米结晶的晶型均趋于无定型,SDS,TPGS不会改变LUT的晶型。此外,纳米结晶技术能够显着提高LUT溶解度,LUT纳米结晶溶液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4.纳米结晶药动学研究利用HPLC进行体内方法学考察,以黄芩素为内标。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检测限,定量限,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考察结果符合要求,木犀草素回收率,稳定性均良好,表明该方法适于LUT体内含量测定。以2 mg/kg进行静脉注射给药,以20 mg/kg进行口服灌胃给药,对原料药,LNC和不同辅料修饰的LNC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LUT、LNC、SLNC和TLNC口服给药与静脉注射相比,LUT、LNC、SLNC和TLNC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57%、9.04%、16.11%、9.36%,LNC、SLNC和TLNC的生物利用度分别是原料药的197.70%、352.65%、205.41%。表明纳米结晶技术能够显着改善LUT的生物利用度,SDS和TPGS的修饰能进一步改善LNC的生物利用度。

张鹏帅[7](2020)在《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盐酸左旋咪唑(Levamisole Hydrochloride,简称LH)是一种广谱、活性高、毒性低、代谢速率快、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驱虫药,在人用和畜禽养殖药物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药物晶体的粒度分布、晶型结构是影响其药效的重要指标。溶液结晶可实现对晶型结构、晶体粒度分布、晶习等指标的有效控制。溶解相平衡、溶剂的选取、结晶工艺及参数、结晶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为结晶器的开发与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在盐酸左旋咪唑生产应用中,缺乏必要的基础物性数据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基础研究,测定了其电离平衡常数(p Ka)和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数据,模拟了溶解体系的分子间作用力,计算了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研究了溶析结晶动力学,提出了溶析结晶工艺,对其晶体结构及模拟等进行了探究。采用激光动态法测定了盐酸左旋咪唑在12种单一溶剂、3种混合溶剂中的固液相平衡数据,运用NRTL模型、UNIQUAC模型、Wilson模型、van’t Hoff模型、GSM等7种热力学模型对所测定的24组体系218个数据点进行关联,对拟合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Wilson方程对盐酸左旋咪唑在单一溶剂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混合焓(ΔmixH)、混合吉布斯自由能(ΔmixG)、混合熵(ΔmixS)进行分析;采用van’t Hoff表观分析法计算了其在所选溶剂中的标准表观热力学性质:标准溶解吉布斯自由能变(ΔsolG0)、溶解焓变(ΔsolH0)、溶解熵变(ΔsolS0),溶解过程溶质的活度系数ln?1?和ln?1,结果表明:盐酸左旋咪唑的溶解过程是熵驱动的吸热过程,溶解焓变对溶解吉布斯能变的贡献大于溶解熵变。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Dmol3、Forcite模块对盐酸左旋咪唑在溶剂中溶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溶解相平衡数据,确定了以甲醇+异丙醇为溶剂体系的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工艺。采用激光动态法测定了盐酸左旋咪唑在甲醇+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介稳区宽度和诱导期,计算了其在甲醇+异丙醇混合溶剂溶解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表面熵因子f和固-液表面张力γ、非均相过程的特征因子?,结果表明: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过程为连续生长机制。运用间歇动态法研究了盐酸左旋咪唑的溶析结晶动力学,建立了其在溶析结晶过程中的二次成核和晶体生长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实验条件下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的成核活化能为105.9 k J·mol-1、晶体生长活化能为144.3 k J·mol-1。对盐酸左旋咪唑的溶析结晶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温度、溶析剂滴加速率、搅拌速率、初始溶液浓度、溶析剂加入量、晶种加入量等因素对结晶收率及晶体粒度分布的影响,得到的适宜条件为:混合溶剂中甲醇摩尔分数0.7377、温度为308.15 K、陈化时间4 h、溶析剂滴加速率1.31 m L?min-1、晶种加入量为1.0%、搅拌速率400 rpm、初始溶液浓度为0.24 g?g-1、正反溶剂质量比1:2,在该条件下,结晶收率可达80%,晶体平均粒径为16.37μm,变异系数为0.6823。采用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等手段对溶析结晶所得盐酸左旋咪唑晶体进行表征,运用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溶析结晶所得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的PXRD数据进行解析,获得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的晶胞参数为:a=14.7105?;b=12.9425?;c=5.9348?;α=90°;β=90°;γ=90°;晶胞体积V=1129.93?3;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属于P212121;晶胞内有4个分子。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BFDH模型模拟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的晶习,与晶体产品SEM对照一致,均为针状。运用TG-DSC法对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的热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选用Kissinger最大速率法、?atava-?esták积分法和Flynn–Wall–Ozawa积分法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分析,求得其热分解活化能的平均值E(94.25 k J·mol-1)和指前因子A平均值(4.479×107 s-1)。得到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热分解机理函数的微分形式:f(α)=(1-α)2;积分形式G(α)=(1-α)-1-1。盐酸左旋咪唑第一阶段热分解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是153.19 k J·mol-1、89.53 k J·mol-1、-112.11 J·mol-1·K-1。采用比重瓶法和乌氏粘度计法测定了盐酸左旋咪唑溶液在常压下283.15-323.15 K时的密度和粘度,选用Vogel-Tamman-Fulcher方程对数据进行关联,实验值与计算值最大的平均相对偏差值和总标准偏差值分别为2.49%和0.039。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盐酸左旋咪唑结晶过程的工业设计与放大提供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娜[8](2020)在《同分异构体分离的选择性共结晶法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晶法是化工分离领域及晶体工程领域应用前沿亦是设计和制备新型有机晶体材料的有效手段。然而,共晶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异性并未被充分掌握,这严重限制了共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甲酚同分异构体为模型化合物,以尿素、草酸、哌嗪、咪唑等为主要的选择性共晶配体,借助晶体学、光谱学和分子模拟等手段,对甲酚的选择性共晶及其分子和超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而开发了甲酚混合物共结晶法分离提纯新技术。首先,使用研磨法、熔融结晶法和浆料悬浮转晶法筛选了甲酚同分异构体共晶,考察了共晶形成规律。利用冷却结晶法和缓慢蒸发结晶法获得了共晶单晶,并解析得到了8种共晶的单晶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热分析及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共晶体进行表征,发现尿素和哌嗪对间/邻甲酚有相同的选择性,草酸对对甲酚有选择性。而且,具有相同选择性的共晶在结构和理化性质上表现出一致性;具有不同选择性的共晶则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性。其次,使用动态-静态法相结合的手段,借助过程分析工具(PAT)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获得了甲酚异构体共晶的热力学性质以及选择性共结晶的热力学机理。以“间甲酚-尿素-对甲酚”体系为例,其三元热力学相图由“四区一点”构成。氢键的取向性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氢键类型导致了选择性共结晶的发生。再次,利用分子模拟及波函数分析手段,对单体分子和超分子合成子分别进行构象及构型搜索,获得了不同且稳定的单体构象和超分子合成子构型。使用AIM、RDG、CDFT、MESP等方法,从相互作用类型、相互作用能、定量化分子表面等角度揭示了共结晶分子识别机理,发现共晶形成主要是由单体物质的局部表面性质引起的。此外,依据上述机理提出了共晶配体的筛选原则。之后,利用PAT及分子模拟手段研究了选择性共结晶的超分子合成子自组装的溶液化学演化机理。甲酚分子与相应共晶配体在溶液中的共结晶过程表明了溶液化学构型与晶体学结构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二/三聚体是共晶的前驱体也是共结晶过程的信息存储器。溶液中的自组装演化路径(机理)为:聚体形成→共晶成核→共晶生长。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开发甲酚混合物的共结晶分离提纯方法及其优化的工艺条件,该新方法具有能耗低、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等优势。成功实现了间、对甲酚的高效分离,间甲酚纯度可高达99.9%,产品收率为77.9%~82.8%。

苏婷[9](2020)在《新型多糖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考察国内外天然多糖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用普鲁兰多糖、琼脂糖和索拉胶为凝胶基质,通过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生物相容新型水凝胶材料。系统探讨了交联剂种类、结构和浓度与凝胶理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纳米颗粒和仿生聚合物对多糖凝胶进行功能化修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1.交联剂链长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及纳米复合多糖水凝胶的功能化构建采用三种不同链长的缩水甘油醚(环氧氯丙烷,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和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对普鲁兰多糖进行化学交联,在室温下形成天然多糖凝胶。在普鲁兰多糖大分子间斥力作用下,多糖的交联度和交联剂链长成正比。增加交联剂的链长(从3个增加到12个碳/氧原子长度)可以减小凝胶的三维网络孔径(从338降低至182μm),提高凝胶的储能模量(从250 Pa上升到800 Pa)。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以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最长链长)为交联剂,将纳米蒙脱石引入水凝胶三维网络中构建纳米复合多糖水凝胶。纳米颗粒的掺入进一步提高了凝胶的储能模量(从800 Pa上升到1200 Pa)。最后探究了凝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所得纳米复合凝胶对有机染料模型(结晶紫)的最大吸附量为80 mg/g。2.交联剂构型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及聚多巴胺复合多糖水凝胶的功能化构建选用哑铃型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交联剂(NGDE,双臂)和T型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交联剂(TTE,三臂),研究交联剂构型与水凝胶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评估了NGDE和TTE的构象、能级和静电势(ESP)。结果显示,NGDE的能级差(8.44 e V)低于TTE的能级差(8.81e V),且NGDE的端位氧原子具有更高的电荷密度,即NGDE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当交联剂的构型由三臂(TTE)变为双臂(NGDE),凝胶的孔径从150μm降至110μm,储能模量由49 Pa上升到740 Pa。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选用双臂交联剂NGDE,将仿生聚合物聚多巴胺引入凝胶网络,对普鲁兰多糖水凝胶进行功能化修饰,所得复合水凝胶可选择性吸附阳离子有机染料模型,最大吸附量为96mg/g。这项工作有助于理解交联剂构型与水凝胶材料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为天然多糖水凝胶的功能化提供了新的策略。3.新型聚多巴胺复合多糖水凝胶药物控释载体的功能化构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选用长亲水链(约21个碳/氧原子长度)的哑铃型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在30oC下形成质地均一的普鲁兰多糖水凝胶。亲水链的存在使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具有优异的亲水性。将聚多巴胺引入凝胶网络中,改变了多糖水凝胶的微观形貌,使原本紧密蜂窝状结构变得粗糙。随着聚多巴胺添加量的升高,凝胶网络孔径增加(205?348μm),储能模量降低(449?69 Pa)。聚多巴胺的引入,使普鲁兰多糖水凝胶具有p H响应型药物释放行为,在p H 7.4和5.0时对模型药物结晶紫的累积释放分别为60.3%和87.0%。L929体外细胞毒性研究显示,复合多糖凝胶在高浓度(3.4 mg/m L)下仍未显示出细胞毒性。这项工作为药物控释多糖凝胶载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4.索拉胶金属配位多糖水凝胶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考察了索拉胶(salecan)与11种金属离子形成凝胶的能力,其中Cr3+可与salecan进行有效的金属配位作用形成凝胶。Cr3+作为物理胶凝剂,促使多糖水凝胶成型的最低用量为0.2 wt%,低于此剂量整个体系以溶液的形式存在。Cr3+剂量可以调控金属配位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当Cr3+的浓度从0.2 wt%升高到2.0wt%,凝胶的孔径从880μm下降到520μm,储能模量从1310 Pa上升到5700 Pa。该凝胶体系的吸水和脱水行为显示,铬离子和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将导致凝胶溶胀能力显着下降,交联密度的增加及羧酸根与盐离子的络合是该过程的协同作用机制。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salecan衍生金属离子配位多糖水凝胶,为salecan衍生多糖水凝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5.琼脂糖衍生细胞3D培养水凝胶支架的构筑及细胞粘附行为探究受贻贝足肌蛋白的启发,将低浓度的聚多巴胺(0.05?0.2 mg/m L)与琼脂糖凝胶整合,调控凝胶性能并使其具有细胞粘附性。聚多巴胺引入后,凝胶的孔径从33μm增加到60μm,凝胶的储能模量从28715 Pa降至20250 Pa。凝胶的细胞黏附能力与聚多巴胺含量成正比,在最高含量下(0.2 mg/m L)四种成纤维细胞MRC-5、RS1、NIH3T3和DPSC在凝胶表面的粘附能力和增殖速率与在细胞培养瓶内相当。MRC-5和RS1在凝胶表面的2D迁移速率分别为218μm/天和308μm/天,高于培养瓶表面细胞的2D迁移速率(分别为200μm/天和227μm/天)。MRC-5和RS1可从凝胶表面迁移到凝胶内部,相应的最大3D迁移速率为50μm/天。荧光标记MRC-5和RS1细胞中的F-肌动蛋白和整合蛋白-β1,发现聚多巴胺含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细胞肌动蛋白纤维和整合蛋白簇的形成,从而增强了细胞在凝胶上的粘附性。采用大鼠皮下移植实验验证凝胶支架的组织相容性,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琼脂糖支架周围组织的炎症细胞数量与PBS对照组相当,对宿主重要器官没有毒性作用。这项研究为构建用于3D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的多功能性水凝胶支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策略,并在临床转化中具有潜力。

杜荣凯[10](2020)在《炔雌醇、沃替西汀及米非司酮的固体形式优化与理化性质改善研究》文中指出在固体口服药物制剂中,药物有效活性成分(API)的固体形式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配方、临床效果、工业生产、物流过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三种难溶性口服药物炔雌醇(EE)、沃替西汀(VOT)和米非司酮(MIF)为研究对象,以不同药物分子所具有的不同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为基础,分别以共晶、盐型、无定型与共无定型等药物固体形式进行优化,成功改善了上述三种药物的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利用烟酰胺(NA)、哌嗪(PZ)、川芎嗪(TET)、4,4’-联吡啶(BIP)和咪唑(IZ)等共配体制备了炔雌醇的5种药物共晶形式,并对其化学组成、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5种炔雌醇共晶均由氢键链结构组装而成,其中EE-NA和EE-TET?H2O具有独特的螺旋链结构与组装方式。EE-PZ结构中具有独特的无序结构并在晶体结构的形成与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在EE-NA和EE-PZ的溶解行为中与具有明显的“弹簧-伞降效应”:其中EE-NA的最大API浓度可达到123.9μg/m L(是炔雌醇饱和浓度的1.65倍),EE-PZ在过饱和溶解度下具有更长的降落时间(120 min)而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剂量水平。此外共晶形式成功改善了炔雌醇的吸湿性。这是首次通过药物共晶策略优化炔雌醇药物固体形式,并成功改善其理化性质的尝试。(2)利用对氨基苯磺酸(SA)、对甲基苯磺酸(TA)和5-磺基水杨酸(SSA)等磺酸类化合物制备了沃替西汀的3种药物盐形式,并对其化学组成、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3种沃替西汀盐型均由电荷辅助氢键识别组装而成,在VOT-TA?H2O和VOT-SSA?H2O结构中水分子的热行为模式与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别,水分子在VOT-TA?H2O结构中不参与结构骨架的形成,但在VOT-SSA?H2O结构骨架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3种盐型的溶解度均有所提高。VOT-TA?H2O和VOT-SSA?H2O的API溶解度是原料药的3-4倍。而VOT-SA的API浓度达到1.28 mg/m L(是沃替西汀饱和浓度的近12倍),具有显着的溶解优势。VOT-SA同样表现出优异的物理稳定性与抗引湿性能。(3)利用反溶剂法与冷冻干燥法制备了无定型米非司酮,并利用草酸(OA)、丙二酸(MA)、和柠檬酸(CA)等小分子多元有机酸载体制备了米非司酮的3种共无定型体系,并对其化学组成、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XPS表明米非司酮与小分子有机酸载体在共无定型体系中未发生质子转移与成盐现象。3种米非司酮共无定型体系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有显着提高。其中MIF-OA(1:1)的API平衡浓度达到0.92 mg/m L(是无定型米非司酮饱和浓度的130倍),具有显着的溶解优势。在稳定性上,MIF-OA(1:1)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与抗引湿性能。这是首次通过小分子有机酸载体优化米非司酮药物固体形式,并成功改善其理化性质的尝试。

二、新型药物结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药物结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晶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多晶型的制备方法
    1.1 化学制备方法
        1.1.1 蒸发法
        1.1.2 种晶法
        1.1.3 降温法
    1.2 物理制备方法
        1.2.1 熔融法
        1.2.2 升华法
        1.2.3 粉碎研磨法
    1.3 新型结晶技术
        1.3.1 超临界流体结晶
        1.3.2 准乳化结晶
        1.3.3 微重结晶
2 多晶型药物的评价方法
    2.1 多晶型药物质量评价
        2.1.1 定性检测方法
        2.1.2 定量检测方法
        2.1.3 过程分析技术
    2.2 多晶型药物的生物学评价
        2.2.1 体外评价
        2.2.1.1 细胞模型技术
        2.2.1.2 动物离体组织器官技术
        2.2.2 体内评价
        2.2.2.1 在体组织器官模型技术
        2.2.2.2 动物模型技术
3 多晶型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3.1 选择优势药用晶型
    3.2 选择优势药用剂型
    3.3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4 其他
4 结语

(2)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钠的溶媒结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简介
    1.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2.1 细菌耐药性
        1.2.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2.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菌机制
    1.3 阿维巴坦钠
        1.3.1 阿维巴坦钠基本信息
        1.3.2 阿维巴坦钠合成路线
        1.3.3 阿维巴坦钠联合用药进展
    1.4 药物晶型
        1.4.1 药物晶型研究的意义
        1.4.2 晶型研究中常用的结晶方法
        1.4.3 抗生素类药物晶型研究现状与发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阿维巴坦钠多晶型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1.1 晶体结构
        2.1.2 药物多晶型结构的表征方法
    2.2 实验研究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阿维巴坦钠多晶型的制备
        2.2.3 阿维巴坦钠单晶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外观形态表征
        2.3.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分析
        2.3.3 阿维巴坦钠单晶形貌分析
        2.3.4 阿维巴坦钠单晶热分析
        2.3.5 阿维巴坦钠单晶衍射分析
        2.3.6 阿维巴坦钠单晶结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维巴坦钠的结晶热力学研究
    3.1 溶解度及其关联模型简介
        3.1.1 溶解度及其测试方法
        3.1.2 溶解度关联方程
        3.1.3 溶解过程溶液热力学参数计算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阿维巴坦钠溶解度测试结果
        3.3.2 阿维巴坦钠溶解度经验方程关联结果
        3.3.3 溶液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维巴坦钠溶媒结晶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搅拌速度对结晶产品的影响
        4.3.2 降温速率对结晶产品的影响
        4.3.3 滴加速率对结晶产品的影响
        4.3.4 终点温度对结晶产品的影响
        4.3.5 养晶时间对结晶产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具有促成骨及抗肿瘤多功能型仿生羟基磷灰石负载姜黄素纳米前药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骨肿瘤的临床治疗现状
        1.1.1 骨肿瘤的临床治疗策略
        1.1.2 骨肿瘤的临床治疗难点
    1.2 骨组织修复材料
        1.2.1 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1.2.2 传统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1.2.3 微纳结构HA的仿生合成
        1.2.4 HA表面分级结构的成骨效应
        1.2.5 HA颗粒结构对细胞内吞的介导作用
        1.2.6 HA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3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效应
        1.3.1 姜黄素的临床应用瓶颈
        1.3.2 姜黄素的分子构效关系
        1.3.3 姜黄素的抗癌机制
        1.3.4 新型姜黄素衍生物
        1.3.5 姜黄素在抗骨肿瘤中的应用
    1.4 多功能骨肿瘤治疗材料
        1.4.1 无负载药物的多功能骨肿瘤治疗材料
        1.4.2 整合药物的多功能骨肿瘤治疗材料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可调控分级结构HA颗粒的仿生合成及其促进干细胞内吞和成骨分化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2.2.2 分级结构HA微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 分级结构HA颗粒的理化性能表征
        2.2.4 分级结构HA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
        2.2.5 不同分级结构HA颗粒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
        2.2.6 分级结构HA颗粒的促成骨机制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级结构HA颗粒的制备及形貌演变
        2.3.2 分级结构HA颗粒的理化性质
        2.3.3 分级结构HA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
        2.3.4 不同分级结构HA颗粒诱导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2.3.5 分级结构HA颗粒促成骨机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合成及其抗骨肿瘤活性和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合成与测试方法
        3.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3.2.2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合成
        3.2.3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理化性质表征
        3.2.4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抗癌活性和细胞摄取
        3.2.5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抑癌机制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合成及理化性质研究
        3.3.2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抗癌活性及细胞摄取
        3.3.3 新型姜黄素前药的抑癌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型仿生HA颗粒/姜黄素前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抗骨肿瘤活性和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4.2.2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制备
        4.2.3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能表征
        4.2.4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外抗癌活性及细胞靶向
        4.2.5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外抑癌机制分析
        4.2.6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4.2.7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机制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优化合成
        4.3.2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
        4.3.3 复合材料的体外抑癌活性及细胞靶向
        4.3.4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外抑癌机制分析
        4.3.5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生物安全性
        4.3.6 复合微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机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氯磺丙脲结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氯磺丙脲简介
        1.1.1 氯磺丙脲晶体结构和晶习
    1.2 固液相平衡研究
        1.2.1 溶解过程原理及影响因素
        1.2.2 溶解度测定方法
    1.3 晶体形貌模拟
        1.3.1 晶体结构表征方法
        1.3.2 晶体形貌的预测方法
    1.4 结晶工艺
        1.4.1 结晶原理
        1.4.2 结晶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氯磺丙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溶解度
        2.1.2 溶解度拟合模型
        2.1.3 溶解度模型评价标准
        2.1.4 热力学函数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药表征结果分析
        2.3.2 氯磺丙脲在纯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拟合及评价
        2.3.3 氯磺丙脲在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模型拟合及评价
        2.3.4 氯磺丙脲在溶剂中的热力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磺丙脲的晶体形貌及模拟预测
    3.1 理论基础
        3.1.1 Materials studio模块介绍
        3.1.2 预测电场
        3.1.3 预测理论电荷
    3.2 分子模拟的内容
        3.2.1 热力学混合变量模拟
        3.2.2 氯磺丙脲晶体的制备
        3.2.3 氯磺丙脲晶体结构模拟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3.1 热力学混合变量模拟结果与分析
        3.3.2 晶体结构模拟
        3.3.3 氯磺丙脲晶体形貌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磺丙脲结晶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结晶方法的选择
        4.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4.3.3 结晶温度的影响
        4.3.4 搅拌速率的影响
        4.3.5 养晶时间的影响
        4.3.6 溶析剂滴加速率的影响
        4.3.7 溶析剂比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界面调控对乙酰氨基酚和磺胺噻唑晶型及形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的固态形式
    1.2 药物多晶型简介
    1.3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意义
    1.4 药物晶型调控方法概述
        1.4.1 药物晶型调控的传统方法
        1.4.2 药物晶型调控的非传统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明胶中对乙酰氨基酚三水合物(ACMTC)形貌的演变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表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明胶浓度和不同ACM浓度条件下,ACMTC形貌的变化
        2.3.2 不同浓度的明胶溶液对ACMTC成核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的明胶溶液(0.1 wt%~0.7 wt%)对ACMTC生长速率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的明胶溶液对ACMTC晶体形貌影响机制的探索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琼脂糖凝胶对磺胺噻唑晶型的调控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仪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无琼脂糖情况下,磺胺噻唑的结晶晶型
        3.3.3 琼脂糖中等浓度(~0.01 wt%-0.04 wt%)下,磺胺噻唑的的结晶晶型及其机理的探究
        3.3.4 琼脂糖高浓度(~0.05 wt%-3.26 wt%)下,磺胺噻唑的的结晶晶型及其机理的探究
        3.3.5 磺胺噻唑过饱和度对其结晶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维层状材料MoTe_2对药物晶型的选择性调控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表征仪器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MoTe_2存在下,对乙酰氨基酚(ACM)晶型的选择性调控
        4.3.2 1T'-MoTe_2对对乙酰氨基酚(ACM)晶型调控机理的探究
        4.3.3 MoTe_2对磺胺噻唑(STZ)形貌及晶型的调控
        4.3.4 1T'- MoTe_2对磺胺噻唑(STZ)形貌及晶型调控机理的探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木犀草素纳米结晶处方工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对照名词对照
引言
    1.立题依据
    2.研究内容
第一章 木犀草素剂量-药动学关系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试验操作
        2.1 LUT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 内标溶液的配制
        2.3 药物的制备
        2.4 血浆样品前处理
        2.5 药动学研究
    3.试验结果
        3.1 药动学研究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木犀草素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试验操作
        2.1 制备工艺
        2.2 均质压力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2.3 均质次数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2.4 投药量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2.5 制备温度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2.6 辅料的影响
        2.7 纳米结晶的修饰
        2.8 冷冻干燥工艺
    3.试验结果
        3.1 均质压力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3.2 均质次数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3.3 药物浓度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3.4 制备温度对纳米结晶制备的影响
        3.5 辅料的影响
        3.6 最佳制备工艺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结晶理化性质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
    2.试验操作
        2.1 对照品的配制
        2.2 模拟药物的制备
        2.3 空白辅料的制备
        2.4 体外方法学的建立
        2.5 纳米结晶的表征
        2.6 纳米结晶溶解度考察
        2.7 纳米结晶稳定性考察
    3.试验结果
        3.1 体外方法学的建立
        3.2 纳米结晶的表征
        3.3 纳米结晶溶解度考察
        3.4 纳米结晶稳定性考察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结晶药动学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试验操作
        2.1 尾静脉注射剂的制备
        2.2 口服灌胃制剂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5 动物给药和血样采集
        2.6 药动学研究
    3.试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药动学研究
    4.讨论
    5.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纳米结晶药物口服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盐酸左旋咪唑性质与研究现状
        1.1.1 盐酸左旋咪唑的理化性质
        1.1.2 盐酸左旋咪唑类药物的研究现状
    1.2 溶液热力学研究
        1.2.1 固液相平衡理论
        1.2.2 固液相平衡数据处理模型
        1.2.3 利用MS软件对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模拟
        1.2.4 电离平衡理论
    1.3 溶析结晶动力学研究
        1.3.1 晶体成核与成核速率模型
        1.3.2 晶体生长与生长速率模型
        1.3.3 二次过程
        1.3.4 溶析结晶动力学研究方法
    1.4 药物结晶工艺研究
        1.4.1 药物结晶工艺概述
        1.4.2 溶析结晶技术研究进展
        1.4.3 药物溶析结晶工艺条件研究
    1.5 晶体形态学研究
        1.5.1 晶体结构
        1.5.2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模拟研究
        1.5.3 晶体形态学表征方法
    1.6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1.6.1 理论基础
        1.6.2 分析方法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基础实验方法研究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Ka测定方法
        2.3.2 溶解相平衡数据测定方法
        2.3.3 溶析结晶动力学数据测定方法
        2.3.4 溶析结晶工艺条件测定方法
        2.3.5 晶体结构模拟与晶习预测方法
        2.3.6 热分解动力学数据实验测定方法
        2.3.7 密度、粘度实验测定方法
    2.4 盐酸左旋咪唑晶体的分析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2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2.4.3 热分析(DSC/TG-DSC)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4.5 激光拉曼光谱仪(LRS)
        2.4.6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2.4.7 旋光度测定
        2.4.8 氯离子鉴别
3 盐酸左旋咪唑固液相平衡及热力学性质研究
    3.1 结果与讨论
        3.1.1 pKa测定结果
        3.1.2 溶解度测定装置可靠性验证
        3.1.3 盐酸左旋咪唑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3.1.4 盐酸左旋咪唑在单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关联
        3.1.5 盐酸左旋咪唑在二元混合溶剂中溶解度的关联
        3.1.6 MS软件对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模拟结果
        3.1.7 盐酸左旋咪唑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3.1.8 盐酸左旋咪唑结晶过程的工艺和溶剂确定
    3.2 本章小结
4 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结晶动力学
        4.1.1 结晶过程的介稳区
        4.1.2 结晶过程的诱导期
        4.1.3 初级成核与二次成核
        4.1.4 晶体生长机理
        4.1.5 溶析结晶动力学模型建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介稳区测定结果与讨论
        4.2.2 诱导期测定结果与讨论
        4.2.3 结晶动力学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工艺研究
    5.1 样品指标
        5.1.1 晶体粒度分布
        5.1.2 样品收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搅拌速率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2 初始浓度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3 温度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4 溶析剂滴加量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5 溶析剂滴加速率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6 晶种加入量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7 陈化时间对盐酸左旋咪唑结晶的影响
        5.2.8 结晶过程对盐酸左旋咪唑晶体晶习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盐酸左旋咪唑的表征及晶体结构研究
    6.1 结果与讨论
        6.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6.1.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6.1.3 激光拉曼散射光谱分析
        6.1.4 盐酸左旋咪唑晶体分析测定结果
        6.1.5 X射线粉末衍射(PXRD)
        6.1.6 晶体结构解析与晶习模拟结果
    6.2 本章小结
7 盐酸左旋咪唑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7.1 热分解过程分解曲线与基础数据
        7.1.1 盐酸左旋咪唑热分解曲线
        7.1.2 盐酸左旋咪唑热分解过程基础数据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盐酸左旋咪唑热分解活化能与指前因子
        7.2.2 盐酸左旋咪唑热分解动力学补偿效应
        7.2.3 盐酸左旋咪唑分解过程热力学参数
    7.3 本章小结
8 盐酸左旋咪唑溶液基础物性研究
    8.1 密度、粘度模型方程
        8.1.1 Vogel-Tamman-Fulcher(VTF)密度关联模型
        8.1.2 Vogel-Tamman-Fulcher(VTF)粘度关联模型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实验方法可靠性验证
        8.2.2 盐酸左旋咪唑溶液密度测定结果与关联
        8.2.3 盐酸左旋咪唑溶液粘度测定结果与关联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8)同分异构体分离的选择性共结晶法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共晶概述
        1.1.1 共晶的定义
        1.1.2 共晶的应用领域
        1.1.3 共晶的制备方法
        1.1.4 共晶的检测与表征
        1.1.5 共晶研究现状
    1.2 同分异构体分离研究现状
    1.3 分子模拟
        1.3.1 分子模拟概况
        1.3.2 分子动力学简介
        1.3.3 量子力学简介
        1.3.4 分子模拟在共晶研究中的应用
    1.4 过程分析技术/工具(PAT)
        1.4.1 PAT技术简介
        1.4.2 PAT技术在结晶研究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模型化合物
        1.5.1 甲酚同分异构体的基本信息
        1.5.2 甲酚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手段及现状
        1.5.3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共晶的筛选与表征
    2.1 文献综述
        2.1.1 筛选方法
        2.1.2 共晶配体的筛选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表征仪器
        2.2.2 甲酚同分异构体共晶的筛选
        2.2.3 共晶的检测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酚共晶的形态学分析
        2.3.2 甲酚共晶的物化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选择性共晶结构一致性与变异性
    3.1 文献综述
        3.1.1 超分子合成子
        3.1.2 长程合成子Aufbau模块(LSAMs)
        3.1.3 Hirshfeld Surfaces(HS)分析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表征仪器
        3.2.2 甲酚同分异构体共晶单晶的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甲酚共晶单晶的形态学分析
        3.3.2 选择性共晶结构的一致性与变异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选择性共结晶热力学机理
    4.1 文献综述
        4.1.1 相与相平衡
        4.1.2 固-液相平衡及其研究方法
        4.1.3 共晶相图
        4.1.4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热力学性质分析中的应用
        4.1.5 Hansen溶解度参数(HSPs)
        4.1.6 溶剂化自由能(SFEs)
        4.1.7 径向分布函数(RDFs)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相图测定
        4.2.3 PAT技术辅助相图测绘
        4.2.4 表征手段
    4.3 分子动力学模拟辅助热力学机理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Hansen溶解度参数预测混溶性
        4.4.2 二元相图分析
        4.4.3 甲酚共晶相图分析
        4.4.4 选择性共结晶热力学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选择性共结晶分子识别机理
    5.1 文献综述
        5.1.1 非共价相互作用概述
        5.1.2 描述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方法概述
        5.1.3 概念密度泛函理论(CDFT)
    5.2 理论计算辅助分子识别机理研究
        5.2.1 单体分子的构象搜索
        5.2.2 超分子合成子的构型搜索
        5.2.3 理论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分子的构象搜索结果
        5.3.2 超分子合成子的构型搜索结果
        5.3.3 分子识别机理研究
        5.3.4 选择性共结晶分子识别机理
        5.3.5 共结晶配体筛选原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选择性共结晶合成子自组装演化机理
    6.1 文献综述
        6.1.1 共晶形成(演化)机理
        6.1.2 溶液化学中的分析手段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
        6.2.2 实验装置
        6.2.3 超分子合成子自组装演化实验
    6.3 分子模拟辅助超分子合成子自组装演化机理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ATR-)FTIR光谱分析结果
        6.4.2 NMR分析结果
        6.4.3 PAT监测共结晶合成子自组装演化过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选择性共结晶分离甲酚异构体技术开发
    7.1 文献综述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试剂与表征仪器
        7.2.2 表征手段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共结晶法分离工艺
        7.3.2 共晶产品粉末的X射线电子衍射
        7.3.3 产品形貌
        7.3.4 产品组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符号说明
致谢

(9)新型多糖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多糖水凝胶
        1.2.1 天然多糖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天然多糖水凝胶的交联策略
    1.3 天然多糖水凝胶的应用
        1.3.1 环境应用
        1.3.2 生物医学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 交联剂链长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及纳米复合多糖水凝胶的功能化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水凝胶的制备
        2.2.3 水凝胶相关表征
        2.2.4 凝胶溶胀和保水性能测试
        2.2.5 染料吸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TG分析
        2.3.4 流变学分析
        2.3.5 SEM分析
        2.3.6 溶胀和保水性能
        2.3.7 吸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交联剂构型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及聚多巴胺复合多糖水凝胶的功能化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水凝胶的制备
        3.2.3 水凝胶相关表征
        3.2.4 凝胶溶胀和保水性能测试
        3.2.5 染料吸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凝胶基础表征
        3.3.2 微观形貌分析
        3.3.3 分子计算
        3.3.4 溶胀和脱溶胀性能
        3.3.5 Zeta电位分析
        3.3.6 吸附研究
        3.3.7 解吸附和再回收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聚多巴胺复合多糖水凝胶药物控释载体的功能化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水凝胶的制备
        4.2.3 水凝胶相关表征
        4.2.4 凝胶溶胀和保水性能测试
        4.2.5 药物控释行为测试
        4.2.6 生物相容性测试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TGA分析
        4.3.4 流变行为
        4.3.5 机械性能
        4.3.6 水凝胶和PDA纤维的微观形貌
        4.3.7 溶胀和脱溶胀性能
        4.3.8 药物装载和释放研究
        4.3.9 细胞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5 索拉胶金属配位多糖水凝胶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水凝胶的制备
        5.2.3 水凝胶相关表征
        5.2.4 溶胀测试
        5.2.5 保水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配位水凝胶的制备
        5.3.2 FTIR光谱
        5.3.3 X射线衍射研究
        5.3.4 TGA分析
        5.3.5 流变行为
        5.3.6 微观形貌分析
        5.3.7 溶胀特性
        5.3.8 保水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琼脂糖衍生细胞3D培养水凝胶支架的构筑及细胞粘附行为探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
        6.2.2 水凝胶的制备
        6.2.3 水凝胶相关表征
        6.2.4 凝胶溶胀和保水性能测试
        6.2.5 细胞培养
        6.2.6 细胞毒性试验
        6.2.7 溶血试验
        6.2.8 细胞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相关测试
        6.2.9 体外的细胞2D和3D迁移评估
        6.2.10 体内评估
        6.2.11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
        6.3.2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6.3.3 细胞粘附
        6.3.4 体外2D和3D细胞迁移
        6.3.5 动物实验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炔雌醇、沃替西汀及米非司酮的固体形式优化与理化性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药物固体形式概述
        1.2.1 多晶型、无定型与溶剂化物
        1.2.2 共晶与盐
        1.2.3 固体分散体与共无定型
    1.3 药物固体形式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1.3.1 制备与合成方法
        1.3.2 表征与分析技术
    1.4 药物固体形式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1.4.1 药物固体形式对溶解性与渗透性的影响
        1.4.2 药物固体形式对稳定性的影响
        1.4.3 药物固体形式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1.4.4 药物固体形式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1.5 炔雌醇简介与研究进展
    1.6 沃替西汀简介与研究进展
    1.7 米非司酮简介与研究进展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粉末X-射线衍射
        2.3.2 单晶X-射线衍射
        2.3.3 核磁共振氢谱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5 拉曼光谱
        2.3.6 元素分析
        2.3.7 场发射扫描电镜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9 热分析
    2.4 性质评价
        2.4.1 溶解度与溶解曲线
        2.4.2 稳定性与引湿性
第三章 炔雌醇共晶的设计、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炔雌醇共晶的制备
        3.2.1 炔雌醇-烟酰胺共晶的制备
        3.2.2 炔雌醇-哌嗪共晶的制备
        3.2.3 炔雌醇-4,4’-联吡啶共晶的制备
        3.2.4 炔雌醇-咪唑共晶的制备
        3.2.5 炔雌醇-川芎嗪共晶水合物的制备
    3.3 炔雌醇共晶的表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3.3.1 晶体结构分析
        3.3.2 Hirshfeld表面分析
        3.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3.5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分析
        3.3.6 形貌分析
        3.3.7 热分析
    3.4 炔雌醇共晶的性质测试与结果讨论
        3.4.1 炔雌醇共晶的溶解性分析
        3.4.2 炔雌醇共晶的稳定性与引湿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沃替西汀盐的设计、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沃替西汀盐的制备
        4.2.1 沃替西汀-对氨基苯磺酸盐的制备
        4.2.2 沃替西汀-对甲基苯磺酸盐水合物的制备
        4.2.3 沃替西汀-5-磺基水杨酸盐水合物的制备
    4.3 沃替西汀盐的表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4.3.1 晶体结构分析
        4.3.2 Hirshfeld表面分析
        4.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4.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3.5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分析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7 形貌分析
        4.3.8 热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沃替西汀盐的溶解性分析
        4.4.2 沃替西汀盐的稳定性与引湿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定型米非司酮的设计、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米非司酮无定型体系的制备
        5.2.1 米非司酮无定型的制备
        5.2.2 米非司酮-草酸共无定型体系的制备
        5.2.3 米非司酮-丙二酸共无定型体系的制备
        5.2.4 米非司酮-柠檬酸共无定型体系的制备
    5.3 米非司酮无定型体系的表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5.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4 热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米非司酮无定型体系的溶解性分析
        5.4.2 米非司酮无定型体系的稳定性与引湿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新型药物结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晶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张文君,李东辉,吕春艳,陈泳霖,李想. 药学研究, 2021(04)
  • [2]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钠的溶媒结晶技术研究[D]. 李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具有促成骨及抗肿瘤多功能型仿生羟基磷灰石负载姜黄素纳米前药复合材料的研究[D]. 徐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氯磺丙脲结晶过程研究[D]. 刘慧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界面调控对乙酰氨基酚和磺胺噻唑晶型及形貌的研究[D]. 宋双. 山东大学, 2020(12)
  • [6]木犀草素纳米结晶处方工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D]. 刘佳丽.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盐酸左旋咪唑溶析结晶基础研究[D]. 张鹏帅. 郑州大学, 2020
  • [8]同分异构体分离的选择性共结晶法及其机理研究[D]. 王娜. 天津大学, 2020(01)
  • [9]新型多糖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 苏婷.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炔雌醇、沃替西汀及米非司酮的固体形式优化与理化性质改善研究[D]. 杜荣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新药结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