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

基于行为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

一、浅析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薄景山,张毅毅,郭晓云,李琪,赵鑫龙[1](2021)在《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沿革和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侯红梅[2](2021)在《基于地震动输入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动是抗震设计地震输入的关键,是基于性态抗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动输入相关规定是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主要由地震发生重现期确定,与结构设计性态水准无直接关联。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基于设防烈度弹性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以实现构件抗震承载力的计算,并未将抗震性态水准与地震作用有机关联。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天然地震动选取、合成地震动、地震动强度指标、性态水准量化指标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水准抗震设计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分周期段-双频段建构地震动记录备选库的方法。根据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建立地震动记录的初选原则,综合考虑地震动特性、地震环境和结构特征,改进双频段选取地震动记录的方法,给出分周期段-双频段选择地震动记录的方法,建立地震动记录备选库,并用工程实例时程分析验证了备选库中地震动记录的有效性;使用分周期段-双频段方法建构地震动备选库,可缩小地震动记录选取范围,解决因结构周期变化需重新选择地震动记录的问题,提高地震动记录选取效率。(2)提出了一种天然地震动主控段合成地震动模型的方法。基于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提取天然地震动的主控段,将主控段加速度时程按周期顺序串连,通过强度包络函数调整和零线漂移校正,合成含有天然因素特性的地震动,并与普通人工地震动、天然地震动进行频谱分析比较和结构时程分析比较;主控段合成地震动既能与规范设计反应谱保持一致,又能保留天然地震动的频谱特征,一条主控段合成地震动可适用于多个结构工程应用,具有高效的鲁棒性。(3)研究了基于大体量样本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目前对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的研究,缺乏针对同类结构体系大体量的时程分析样本采集,本文基于五种层数和三种设防烈度的15个RC框架结构模型,选取120条地震动记录,完成1800次RC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评估28个IM与4个关键EDP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充分性,多层次选取适用于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研究的最佳地震动强度指标。(4)基于对已有试验样本的系统梳理总结,确定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性态水准量化指标。对比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规范的设防水准和性态水准,统计分析了从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收集到的56榀混凝土框架和440个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实测数据,结合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确定了6个性态水准,并量化了6个性态水准指标限值,为提出和实现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奠定基础。(5)给出基于性态水准的结构抗震承载力计算方法。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与设防烈度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地震作用,并未与性态化设计中的性态水准一一对应,鉴于此本文以性态水准量化指标为基础,基于地震动输入的时程分析结果获取地震影响系数,给出基于性态水准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基于性态的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流程;本方法可作为现有基于烈度计算地震作用的补充,以满足设计人员依据业主要求来选定适宜性态目标进行设计,亦可应对超出设防烈度地震的发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发展了双频段选择地震动记录的方法,提出了分周期段-双频段方法,并使用分周期段-双频段方法建构地震动备选库,以提高地震动记录选取精准度和效率。(2)提出了天然地震动主控段的提取方法,并合成含有天然频谱因素特性的合成地震动模型,一条合成地震动可满足多个结构适用,具有广谱性和鲁棒性。(3)给出了基于抗震性态水准计算地震承载力的方法,丰富完善我国抗震规范基于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陈冠君[3](2021)在《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文中指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为设计理念,是下一代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目前,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都是采用设防烈度下的设计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进行性态化抗震设计。然而,唐山、Northridge、Sunatra-Andaman、汶川、Concepcion、玉树等地震都明显超出规范的设防烈度;由于基于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无法建立起设防烈度与震后破坏状态的直接关联,超设防烈度的地震发生时,结构的破坏程度无法把握。因此,本文给出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改进基于设防烈度的性态化抗震设计,直接基于量化的性态水准进行抗震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各性态水准的设计地震动。结合我国抗震规范,确定基于性态水准的量化指标,以设计的三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算例,展开研究框架结构在各性态水准的顶点位移、地震动需求、地震影响系数。(2)根据我国抗震规范附录M给出的实现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验算公式,建立附录M承载力验算公式与各性态水准的对应关系,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并得出各性态水准的配筋结果,研究结构构件在各性态水准设计承载力和配筋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最大性态水准配筋为最终配筋结果。(3)采用增量动力(IDA)分析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给每个框架结构算例选择28条地面运动记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分析框架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的全过程性能,研究不同性态水准地震动强度下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及顺序,分析结构构件在不同性态水准地震动强度作用下的损伤机制。(4)根据IDA分析结果,进行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建立框架结构在各性态水准的易损性概率模型,绘制框架结构在各性态水准的易损性曲线,计算结构易损性矩阵,量化框架结构在各性态水准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概率。(5)将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三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确定基于性态水准设计地震动,进行构件承载力设计,得到结构的配筋;基于性态水准地震动强度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翛欢[4](2020)在《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准与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当今社会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当高层建筑遭受到地震作用时,其地震反应比中低层建筑产生的反应更复杂。当前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其研究主要多用于普通中低层建筑,而性能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较少。本文对高层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将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性能水平分开考虑,对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的性能描述有了新的见解。通过对性态设计目标性能的规划,使得性能设计更严谨,功能更多样。将维持建筑物功能与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抗震设计类别的讨论,提出不同结构的设防水准以有效确保建筑在地震下使用功能的实现,以便实现基于性态的设计。接着,介绍了一种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设计方法。将高层隔震结构从多自由度模型转化成单自由度模型,建立位移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将隔震层的附加阻尼比与上部非线性考虑进去,并运用Etabs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计算。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与能力谱法的推覆计算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及选择的依据。本文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划分了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平并量化了性态目标。对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划分了高层隔震结构的设防水准与性能水平,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性能描述。为研究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采用层间位移角这一指标,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进行量化。(2)考虑上部结构的弹性极限和弹塑性极限,并将阻尼比的取值进行归纳,阻尼比应考虑上部结构塑性状态,当结构进入屈服状态,对于原结构在震动衰减时,弹塑性阻尼比?p起的作用比原本的阻尼比?h更大。实际工程中进行高层性态设计经过验算,隔震层剪力小于上部结构,屈服力较大,应注重橡胶支座的屈服力承受范围。时程验证下的楼层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出现在中间楼层,主要体现在其受力突然的增大。(3)阐述了能力谱的分析过程,用push-over推覆分析进行性能评价,与性态设计形成互补。push-over分析方法概念清晰,将其应用在抗震性能的评价之中,在实际场地、震距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进行考虑,对于复杂高层隔震结构,双子高层结构等,为追求计算准确,可以考虑使用能力谱法的推覆分析方法保证设计的准确程度。对于正常使用的高层建筑结构,性态设计方法有足够的计算数据保证建筑的各个性态水平。

惠舒清[5](2019)在《液化场地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与抗震性态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震源浅和灾情重等诸多特点,Ⅶ烈度区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且建桥区多为可液化场地。近年,我国桥梁建设发展速度正日益加快,多跨混凝土桩基简支桥梁体系日益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桥梁与基础类型之一。多跨混凝土简支桩基桥梁体系的抗震问题本质上仍属于土-结动力相互作用范畴。历次震害要启示是:液化场地条件下,粗糙的土-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很可能使精细的桥梁体系分析无效。地震中是否因场地液化引起多跨混凝土简支桩基桥梁体系破坏已成为桥梁抗震的工程难题与研究热点。现行桩基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中,一般不考虑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与土体液化效应对桩基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效应。此外,我国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在液化场地多跨混凝土桩基简支桥梁体系抗震方面尚无有效设计的技术细节,与目前桥梁建设发展速度极不适宜。工程实践与研究进一步表明,为了确保简支桩基桥梁体系抗震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安全性,开展简支桩基桥梁体系的抗震性态分析并据此发展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已成为学术界与工程界的共识。鉴于上述,本文依托基于现代设计理念的桥梁桩基在液化场地破坏频发的工程背景,致力于解决多跨混凝土简支桩基桥梁体系的抗震问题,充分考虑桩-土-上部结构耦合体系强非线性效应,采用咨询调研、震害调查、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试验验证等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液化场地群桩-土-多跨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与抗震性态分析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重要认识,简述如下:首先,直接针对液化场地桩-土地震相互作用离心机振动台试验,通过u-p控制方程与土体的多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准确刻画饱和砂土的水土动力耦合作用效应,桩采用非线性梁-柱单元,桩-土接触面采用零长度单元模拟,基于面向对象的目标导向性和开放代码的地震工程有限元分析程序OpenSees,建立桩-土地震相互作用分析的三维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离心机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鉴于工程常用的美国石油工程协会(API)推荐的砂土p-y曲线并没有考虑土体液化效应与群桩效应,采用验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复的数值模拟计算得到p-y曲线结果,绘制出不同孔压比对应的砂土动力p-y曲线簇,借助构建土的动应力-动应变滞回曲线骨干线的基本技术思路,修正并发展了考虑群桩效应的砂土动力p-y曲线模型;继之,基于提出的p-y模型和非线性动力文克尔地基梁理论,发展液化场地群桩-土地震相互作用分析的简化方法,并采用离心机试验结果验证了简化方法和群桩p-y曲线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针对某液化场地五跨混凝土简支桩基桥梁体系,基于动力非线性文克尔地基梁法,采用新建的考虑群桩效应的动力p-y曲线模型,建立液化场地三维群桩-土-简支桥梁结构地震相互作用简化分析的数值模型;然后,将采用自由液化场地一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获得砂层的位移和孔压比时程作为外部激励,实施并提出了液化场地三维群桩-土-桥梁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子结构有限元分析法(即:两阶段分析法),并通过对比整体有限元分析法和子结构有限元分析法计算结果验证了该子结构法的可靠性,同时开发了三维有限元计算软件MssSRA,并采用理论解和振动台试验分别验证了软件静力分析和地震时程分析的可靠性。接着,借助计算软件MssSRA,选取典型的近场脉冲型、近场非脉冲型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完成了液化场地群桩-土-桥梁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基本规律,考察了不同地震动参数与群桩-多跨简支桩基桥梁体系地震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甄选出地震动强度指标PGV/PGA能够很好地表征群桩-多跨简支桩基桥梁体系地震响应的基本特征。最后,基于选定的地震动强度指标PGV/PGA,针对液化场地多跨简支桩基桥梁体系,考虑性态指标因地震随机性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和认知引起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危险性曲线自身的不确定性,推导出性态指标危险性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利用已确定的地震动强度指标,输入不同幅值的地震动,进行液化场地多跨简支桩基桥梁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基于分析结果,选取地震时程反应的最大值作为性态指标的响应;通过在双对数坐标下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不同性态指标(即体系关键位置的位移和弯矩地震响应)的地震需求模型,进而获得不同性态指标的地震危险性曲线。本文工作对于客观认识液化场地多跨简支桥梁结构体系强震反应规律,精准分析其动力反应特性,科学完善现行液化场地多跨简支桥梁结构体系抗震设计规范方法,有效实施相应的抗震设计等,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使用价值。

王兰民,夏坤,董林,刘琨,王谦[6](2017)在《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文中认为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17年1月9—13日在智利圣地亚哥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新挑战"。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在国际合作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己有幸赴智利圣地亚哥市参加了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本论文对会议概况做了简介,对其中3个大会特邀报告、2场辩论会和12个专题分会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与读者分享了我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论文综述涉及的3个大会特邀报告题目分别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的下一个挑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对快速恢复的探索——智利的实践"和"长持时地震动对土液化灾害的作用";2场辩论会主题分别为"性态设计:是承诺还是陷阱?"和"抗震设防要求规定:概率性与确定性";12个专题分会主题包括:结构倒塌概率的评估,改善发展中国家住房地震安全的非技术战略,近期破坏性地震(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分析,深基础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面破坏与液化,地震引起的天然斜坡滑坡,岩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城市层面的地震危害性、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管理,快速恢复,地震风险经济与保险,城市的未来:今天规划明天的地震风险,管理政策等。

胡焕国[7](2016)在《基于性态的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侧向受荷桩被广泛地应用于边(滑)坡、基坑、地下工程、港口等工程中,抗震性能表现良好,然而目前对侧向受荷桩的抗震设计理论并不成熟,仍处于地震灾后描述总结、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中。因此,有必要对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理论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桩-土耦合的动力方程、桩的弹-塑本构关系、地震响应特性、结构设计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构抗震设计体系的建立以及抗震设计的优化。通过对桩-土接触关系适当的假设,利用温克勒弹性地基梁的工作原理,推导了桩-土耦合的动力方程,并求得了解析解。在侧向受荷桩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建立时,假设其满足平面应力状态、各向同性硬化和米泽斯屈服准则,推导了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ANSYS和LS-DYNA研究了其地震响应特性,并根据时程响应特性,分析了结构从弹性状态到塑性破坏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结构设计参数对侧向受荷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位移和弹-塑性性态的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体系,进而确定了设防目标。最后,根据制订的抗震设计体系,对侧向受荷桩进行了抗震设计优化。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侧向受荷桩性态(位移和等效应力)的抗震设计理论,不仅保证了生命的安全,同样也能保证结构本身的经济适用,为侧向受荷桩在抗震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晓伟[8](2016)在《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地震多发地区,基于性态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结构设计人员和业主的重视。研究表明,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性态设计理念的要求。因此,为使结构能满足预期的性态目标,迫切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简称DDBD)。DDBD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是(1)结构屈服位移的确定;(2)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确定。本文根据偏心支撑结构的屈服机制确定了其屈服位移,该屈服位移的计算过程表明,结构的延性需求可以通过设计过程得以控制。国内外对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研究理论非常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中通常假定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均通过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耗散。目前设计人员通常采用等效线性化的方法确定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但该方法已被验证具有较大的误差。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在DDBD方法中确定其等效阻尼比的方法。首先,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已有试验成果进行循环加载模拟,以此验证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的准确性。其次,设计四组算例,利用ABAQUS对其进行循环加载分析,并利用数学工具对有限元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偏心支撑结构等效阻尼比与延性的函数关系式,并将该公式用于后文的算例设计中。最后,根据DDBD方法,设计了三个(5层、8层和12层)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算例,分别进行了结构的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发现采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呈现理想的破坏模态,从而验证了DDBD性态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邹勤[9](2014)在《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隔震装置的不断研发更新,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其抗震救灾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我国已经将隔震技术应用到桥梁工程领域,一些铁路桥梁和近海桥梁都开始采用隔震技术。大型桥梁采用隔震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就必须合理的确定抗震设防标准。而目前我国近海隔震桥梁的抗震设防还无据可依,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引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思想,从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典型桥梁易损性分析以及地震经济风险分析三方面展开一些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结合近海隔震桥梁的特点将桥梁分为三个设防等级,通过定义三个设防水准,将多级设防思想应用到实践中;提出“五种”性态水平,建立12个结构最低性态目标;最后提出不同等级桥梁在各级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设计类别,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2)基于性态的典型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基于所确定的桥梁性态标准建立一六跨连续梁桥模型,同时建立隔震桥梁非线性分析模型。对隔震支座厂家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隔震支座力学参数的变异系数;在考虑地震动不确定性、桥梁结构不确定性、支座参数不确定性基础上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生成90个结构-地震动样本对;在考虑近海桥梁动水压力及波浪力的基础上,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每一个样本对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以位移延性系数及支座剪应变作为破坏等级的判别指标;通过弯矩-曲率分析计算了不同破坏状态下桥墩的抗力指标,并且确定了支座不同破坏状态下的损伤指标;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数据最终得到桥墩、支座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支座较桥墩更易损伤;利用宽限法由构件及支座的易损性数据得到桥梁系统的整体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采用系统整体易损性曲线的方法来判断桥梁的抗震性能更合理。(3)近海隔震桥梁地震经济风险分析:考虑不同地区危险性差异,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形状系数K,得到东南沿海地区基本烈度为8度的地震危险性曲线,进而得出相应于不同遭遇烈度的年超越概率;在基于性能工程(PEER)经济风险分析框架基础上,借助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地震危险性、经济损失比,将桥梁结构地震经济风险表达为年预期损失形式。

刘娟[10](2014)在《高层隔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及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隔震技术是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减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低层建筑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层出不穷,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隔震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但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仍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隔震支座可能由于变形过大导致建筑结构的局部破坏或整体失稳,也就是说高层隔震结构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具有脆弱性,需要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由于高层隔震建筑经受的地震考验较少,相关的震害资料较少,因此要想深入了解高层隔震结构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理论分析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高宽比小于4的高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易损性分析并评估其地震经济损失情况。具体工作如下所述:(1)高层隔震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单纯考虑使用功能的不同将高层隔震结构进行分类;将其中使用功能较为广泛的类型按照高宽比的不同进行细分;研究给出适合高层隔震结构的多水准抗震设防标准;基于不同的性态水平,给出了高层隔震结构在各级地震动水平下的最低抗震性态目标;对高层隔震结构在不同性态水准下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建议值。(2)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选择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高宽比小于4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高层隔震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Perform-3D建立隔震及相对应的非隔震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运用拉丁超立方的方法考虑地震动和高层隔震结构模型的随机性,生成80个结构-地震动样本,对每一个样本进行非线性分析。隔震结构以隔震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为破坏等级的判别指标,非隔震结构仅以层间位移角为破坏等级的判别指标,通过对分析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得到高层隔震结构及相对应非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通过对隔震前后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对比分析,验证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同时还根据宽限法的分析方式给出了隔震结构整体系统的易损性曲线。(3)高层隔震结构的经济损失估计:根据对常用高层隔震结构及相应非隔震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结果,估计该类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损失。以拟建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和拟建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为基础,计算出隔震及相对应非隔震结构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结构损失、室内外财产损失、装修损失三部分,并对隔震结构的经济损失和非隔震结构的经济损失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隔震结构的经济性。

二、浅析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沿革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沿革
2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比较
3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方法
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
5 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理念
6 结语

(2)基于地震动输入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研究
        1.2.2 人工合成地震动的研究
        1.2.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
        1.2.4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地震动记录备选库的建构方法
    2.1 引言
    2.2 地震动记录数据源
    2.3 反应谱谱形匹配方法
        2.3.1 目标匹配均值方法
        2.3.2 匹配分布方法
        2.3.3 均方差与均值相对差值的比较
    2.4 分周期段-双频段方法
    2.5 地震动备选库的建构
        2.5.1 地震动备选库建构方法
        2.5.2 地震动备选集建构实例
    2.6 地震动备选库的应用实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天然地震动主控段合成地震动模型
    3.1 引言
    3.2 地震动记录主控段的提取
        3.2.1 初选天然地震动记录
        3.2.2 基于反应谱提取主控段
        3.2.3 主控段与原地震动时频特征对比分析
    3.3 主控段合成地震动模型
    3.4 合成地震动频谱特征对比分析
        3.4.1 三角级数法合成人工地震动
        3.4.2 合成地震动反应谱对比分析
        3.4.3 合成地震动与天然地震动时频特征对比分析
    3.5 结构时程分析结果比较
        3.5.1 反应谱全周期控制选取天然地震动
        3.5.2 结构算例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用于RC框架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综合研究
    4.1 引言
    4.2 地震动强度指标
        4.2.1 幅值型地震动强度指标
        4.2.2 频谱特征型地震动强度指标
        4.2.3 持时特征型地震动强度指标
    4.3 结构模型和地震动记录选取
        4.3.1 RC框架结构模型
        4.3.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4.4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评价
        4.4.1 相关性评价方法
        4.4.2 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相关性分析与评价
        4.4.3 综合相关性最佳地震动强度指标分析
    4.5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评价
        4.5.1 有效性评价方法
        4.5.2 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4.6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充分性评价
        4.6.1 充分性评价方法
        4.6.2 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工程需求参数充分性分析与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的指标量化
    5.1 引言
    5.2 各抗震规范中对设防水准的规定
    5.3 RC框架结构性态水准的设定
        5.3.1 性态水准划分方法的比较
        5.3.2 性态水准的划分及性态点的确定
    5.4 RC框架结构性态目标的设定
    5.5 RC框架结构性态化指标的量化
        5.5.1 RC框架性能试验数据研究
        5.5.2 RC柱构件性能试验数据研究
        5.5.3 RC框架结构性态化指标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性态水准计算地震作用方法的提出
    6.3 确定性态水准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
        6.3.1 基于Pushover确定结构顶点位移
        6.3.2 提取结构振型位移
        6.3.3 时程分析确定SDOFS的地震需求
        6.3.4 获取地震影响系数
    6.4 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
    6.5 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算例
        6.5.1 算例概况
        6.5.2 设计过程
        6.5.3 设计目标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备选集中地震动记录主要信息
附录2:主控段合成地震动原天然地震动记录主要信息
附录3: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用地震动记录主要信息
附录4:相关 RC 框架和 RC 柱抗震性能试验收集数据
附录5:基于性态水准设计 RC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与配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3)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现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1.2.1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历程
        1.2.2 现行规范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不足
    1.3 基于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的发展
        1.3.1 基于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的出现
        1.3.2 国外基于抗震性态设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基于抗震性态设计研究现状
        1.3.4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水准地震动的抗震设计方法
    2.1 RC框架结构性态水准的设定
        2.1.1 性态水准划分方法的对比
        2.1.2 性态水准的划分及性态点的确定
        2.1.3 RC框架结构性态化指标的建立
    2.2 性态水准地震动的计算方法
        2.2.1 设计算例
        2.2.2 性态水准顶点位移
        2.2.3 一阶振型位移提取
        2.2.4 性态水准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
    2.3 地面运动记录选取数量对性态水准地震动需求的影响
    2.4 性态水准承载力设计
        2.4.1 性态水准荷载组合公式
        2.4.2 性态水准构件内力设计值
        2.4.3 结构配筋设计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性态水准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3.1 增量动力分析
        3.1.1 IDA方法的基本原理
        3.1.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3.1.3 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3.1.4 地面运动记录的选取与调幅
        3.1.5 IDA分析的基本步骤
    3.2 基于性态水准的IDA结果分析
        3.2.1 IDA分析结果
        3.2.2 IDA分位曲线
        3.2.3 不同性态水准的结构响应分析
    3.3 基于性态水准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3.3.1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3.3.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3.3 各性态水准的易损性曲线
        3.3.4 各性态水准的结构易损性概率矩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实例应用与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计算软件及有限元模型
    4.3 结构整体性能控制指标与分析
        4.3.1 结构周期及振型
        4.3.2 结构轴压比
        4.3.3 结构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4.3.4 结构剪重比
        4.3.5 结构刚重比
    4.4 性态水准位移的确定
        4.4.1 Pushover分析确定结构顶点位移
        4.4.2 结构一阶振型位移提取
    4.5 性态水准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
        4.5.1 建立等效单自由度体系模型
        4.5.2 求解等效单自由度地震需求
        4.5.3 确定地震影响系数
    4.6 抗震承载力与结构配筋设计
    4.7 结构设计目标验证
        4.7.1 地面运动记录的选取
        4.7.2 基于性态水准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A:IDA分析最大层间位移角
    B:各性态水准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

(4)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准与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础隔震研究
        1.2.2 高层隔震结构研究
        1.2.3 性态设计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2章 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平与设防目标
    2.1 引言
    2.2 高层隔震结构的性能规划设计
        2.2.1 目标性能与安全界限
        2.2.2 隔震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2.2.3 隔震层的竖向相对位移
        2.2.4 隔震装置布置的注意事项
    2.3 高层隔震结构抗震设计类别
        2.3.1 使用功能类别和最低抗震性态水平
        2.3.2 不同使用功能的设计方法
    2.4 性态设计理论的主要问题研究
        2.4.1 设防水准
        2.4.2 性态水平
        2.4.3 性态目标
    2.5 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目标
        2.5.1 高层隔震结构性态目标的量化
        2.5.2 高层隔震结构拉应力限值规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层隔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性态设计的等效线性化
        3.2.1 等效自由度的转化
        3.2.2 等效阻尼比的确定
        3.2.3 高层结构隔震支座设计难题和选择方法
    3.3 高层隔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性态设计方法流程
    3.4 高层隔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3.4.1 建立串联质点系
        3.4.2 工程参数计算
        3.4.3 计算结构分析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力谱法在高层隔震性态设计方法中的作用
    4.1 能力谱法
        4.1.1 能力谱法的分析步骤
        4.1.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4.2 能力谱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抗震性态分析
        4.2.1 push-over在 ETABS中的分析步骤
        4.2.2 push-over在 ETABS中的工程实例分析
    4.3 能力谱法与高层隔震性态设计方法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大摘要

(5)液化场地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与抗震性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桩基桥梁体系抗震研究
        1.2.2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1.2.3 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理论与分析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液化场地群桩-土地震相互作用简化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液化场地群桩-土地震相互作用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
        2.2.1 离心机试验简介
        2.2.2 数值模型
        2.2.3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 液化场地群桩-土动力相互作用p-y曲线
        2.3.1 p-乘因子法的局限性
        2.3.2 改进的p-y曲线
    2.4 液化场地群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简化分析方法
        2.4.1 数值模型
        2.4.2 简化方法可靠性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化场地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桥梁工程基本概况
    3.3 三维群桩-土-简支桥梁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子结构有限元法
        3.3.1 数值模型
        3.3.2 桩基与桥墩本构模型
        3.3.3 桥台计算模型
        3.3.4 桥梁支座计算模型
        3.3.5 上部结构与承台计算模型
        3.3.6 桩-土地震相互作用模拟方法
    3.4 基于整体有限元分析法结果验证子结构有限元分析法
    3.5 多跨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平台
    3.6 计算软件MssSRA的可靠性验证
        3.6.1 基于理论解的验证
        3.6.2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场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桩基多跨简支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动选择
    4.3 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桩-土-桥梁结构体系地震反应
        4.3.1 自由场土体地震反应
        4.3.2 桩的地震反应
    4.4 地震动参数与桩的峰值地震反应经验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性态的多跨简支桥梁体系抗震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变量不确定性来源
    5.3 基于性态设计方法
        5.3.1 性态指标的选定
        5.3.2 地震危险性曲线的确定
        5.3.3 地震动强度指标与性态指标之间经验关系
        5.3.4 性态指标危险性曲线的确定
    5.4 地震动的选取
    5.5 有限元数值模型
    5.6 数值计算结果
        5.6.1 多跨桩基桥梁体系位移响应
        5.6.2 多跨桩基桥梁体系弯矩响应
    5.7 实际工程应用建议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概况
2 相关报告的研究进展
    2.1 特邀报告
        (1)特邀报告1:“快速恢复:地震工程的下一个挑战”。
        (2)特邀报告2:“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对快速恢复的探索———智利的实践”。
        (3)特邀报告3:“长持时地震动对土液化灾害的作用”。
    2.2 辩论会报告
        (1)第一场辩论会:“性态设计:是承诺还是陷阱?”
        (2)第二场辩论会:“抗震设防要求规定:概率性与确定性”。
    2.3 专题分会报告
        (1)结构倒塌概率的评估
        (2)改善发展中国家住房地震安全的非技术战略
        (3)近期破坏性地震(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4)深基础的土-结构相互作用
        (5)地面破坏与液化
        (6)地震引起的天然斜坡滑坡
        (7)岩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
        (8)城市层面的地震危害性、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管理
        (9)快速恢复
        (10)地震风险经济与保险
        (11)城市的未来:今天规划明天的地震风险
        (12)管理政策
3 体会与思考
    (1)地震地面运动研究仍然是当前国际地震工程研究主要热点领域之一。
    (2)智利在工程抗震领域取得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肯定和赞赏。
    (3)多种灾害综合防御成为工程防灾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

(7)基于性态的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侧向受荷桩的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3.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桩-土耦合作用的动力学方程研究
    2.1 桩周土体动力计算方法
        2.1.1 桩周土体运动方程
        2.1.2 桩周土体的动力计算
    2.2 桩-土耦合的动力计算
        2.2.1 桩-土动力耦合的计算物理模型
        2.2.2 桩-土动力耦合的运动协调方程
        2.2.3 侧向受荷桩的动力响应计算
    2.3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验证和结果分析
        2.3.1 振动台试验的模型数据的计算参数
        2.3.2 试验结果与动力计算结果的验证和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侧向受荷桩的弹-塑性性能研究
    3.1 侧向受荷桩弹-塑性本构研究
        3.1.1 侧向受荷桩初始屈服
        3.1.2 侧向受荷桩加载后继屈服
    3.2 侧向受荷桩的内力计算及弹-塑性区
        3.2.1 侧向受荷桩的内力计算
        3.2.2 侧向受荷桩的弹塑性区和加载硬化
    3.3 弹塑性区和加载塑性硬化的验证
        3.3.1 弹塑性极限状态的验证
        3.3.2 塑性区的验证
        3.3.3 加载塑性硬化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4.1 ANSYS和LS-DYNA分析的基本原理
        4.1.1 ANSYS和LS-DYNA简介
        4.1.2 岩土本构模型
        4.1.3 无反射边界
        4.1.4 阻尼
    4.2 数值分析模型与材料
    4.3 数值计算的监测点控制
    4.4 地震动荷载输入
        4.4.1 地震波的修正
        4.4.2 地震动的输入
    4.5 侧向受荷桩地震响应分析
        4.5.1 侧向受荷桩的时程响应分析
        4.5.2 侧向受荷桩响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参数对侧向受荷桩性态影响的研究
    5.1 侧向受荷桩不同设计尺寸的影响
        5.1.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5.1.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5.2 侧向受荷桩不同材料强度的影响
        5.2.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5.2.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5.3 地震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5.3.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5.3.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建立
    6.1 我国抗震设计体系
    6.2 我国抗震设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6.3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体系建立
        6.3.1 设防水准的确定
        6.3.2 结构性态水平的划分
        6.3.3 性态目标的选择
        6.3.4 基于性态抗震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优化
    7.1 确定基于性态的设防目标
    7.2 侧向受荷桩的抗震设计优化
        7.2.1 进行侧向受荷桩的截面尺寸优化
        7.2.2 进行侧向受荷桩的材料强度优化
    7.3 本章总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

(8)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EBF的受力特点
    1.3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现状
    1.4 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1.4.1 规范设计方法
        1.4.2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1.5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1.5.1 直接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5.2 直接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偏心支撑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确定
    2.1 等效阻尼比的研究现状
        2.1.1 基本原理
        2.1.2 已有方法理论回顾
    2.2 偏心支撑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确定
        2.2.1 阻尼比影响因素的量纲分析
        2.2.2 结构延性系数及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2.2.3 等效阻尼比的回归分析
        2.2.4 回归函数的精确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3.2.1 性能水平及抗震设防水准
        3.2.2 结构的设计参数及构件内力
        3.2.3 位移谱的建立
        3.2.4 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屈服位移
    3.3 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目标位移
    3.4 构件设计
        3.4.1 耗能连梁的设计
        3.4.2 非屈服构件的设计
        3.4.3 支撑的设计
    3.5 P-Δ效应的影响
        3.5.1 P-Δ效应
        3.5.2 P-Δ效应的近似计算方法
        3.5.3 P-Δ效应的适用范围
    3.6 DDBD方法的设计步骤
    3.7 试验概况与有限元验证
        3.7.1 试验试件及加载工况
        3.7.2 试验结果
        3.7.3 有限元的有效性验证
    3.8 算例设计及分析
        3.8.1 设计条件
        3.8.2 算例设计
        3.8.3 Pushover分析
        3.8.4 时程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DDBD设计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4.1 分析模型
        4.1.1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4.1.2 算例概况
        4.1.3 算例截面
    4.2 静力推覆分析
        4.2.1 能力曲线
        4.2.2 塑性铰分布
    4.3 时程分析
        4.3.1 地震波的选取
        4.3.2 典型失效模式
        4.3.3 层间侧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式推导
附录B 地震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项目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9)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桥梁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2.1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思想
        1.2.2 桥梁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现状
    1.3 桥梁隔震技术
        1.3.1 桥梁隔震技术的发展
        1.3.2 桥梁隔震理论
    1.4 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1.5.2 基于性态的典型近海隔震桥梁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1.5.3 近海隔震桥梁地震经济风险分析
第二章 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2.1 概述
    2.2 设防标准的基本概念
    2.3 国内公路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2.4 国外桥梁常用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设防标准
        2.4.1 欧洲规范(EC8)
        2.4.2 美国 ATC-32 报告
        2.4.3 日本 JRA 规范
        2.4.4 美国 AASHTO 抗震指南
    2.5 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2.5.1 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等级的划分
        2.5.2 近海隔震桥梁抗震设防水准的划分
        2.5.3 近海隔震桥梁性态水平划分
        2.5.4 近海隔震桥梁性态目标的建议
        2.5.5 近海隔震桥梁抗震设计类别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性态的典型近海隔震桥梁模型的建立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建模
        3.2.1 工程概述
        3.2.2 有限元建模
        3.2.3 动水压力的模拟
        3.2.4 波浪力的计算
        3.2.5 结构的动力特性
    3.3 桥梁隔震研究
        3.3.1 非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3.3.2 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3.4 隔震桥梁抗震性态目标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海隔震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4.1 概述
    4.2 地震动不确定性的考虑
        4.2.1 地震动的随机性
        4.2.2 地震动的选取
        4.2.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4.3 隔震支座力学参数随机性的统计分析
    4.4 结构不确定性的考虑
    4.5 隔震连续梁桥需求参数的确定
    4.6 隔震连续梁桥概率地震需求随机模拟分析
        4.6.1 拉丁超立方抽样
        4.6.2 地震动-结构样本
    4.7 隔震连续梁桥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4.8 隔震连续梁桥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8.1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基本理论
        4.8.2 边墩(2 号墩)位移延性系数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8.3 边墩(3 号墩)位移延性系数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8.4 中墩(4 号墩)位移延性系数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8.5 中墩支座(LRB1600)最大剪应变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8.6 过渡墩支座(LRB800)最大剪应变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震桥梁损伤指标的计算
    5.1 概述
    5.2 结构破坏准则
        5.2.1 单参数破坏准则
        5.2.2 双参数破坏准则
    5.3 损伤状态及损伤指标量化
    5.4 基于位移延性的桥墩损伤评定
        5.4.1 损伤指标的定义
        5.4.2 钢筋混凝土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5.4.3 基于位移延性系数损伤指标的计算
    5.5 基于剪应变的支座地震损伤评定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海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6.1 概述
    6.2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模型
        6.2.1 桥梁结构概率抗震能力模型
        6.2.2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模型
    6.3 隔震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曲线
        6.3.1 桥墩地震易损性曲线
        6.3.2 支座地震易损性曲线
    6.4 隔震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曲线
    6.5 隔震桥梁地震经济风险分析
        6.5.1 地震经济风险评估模型
        6.5.2 中国近海桥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6.5.3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高层隔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及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3.1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概述
        1.3.2 结构地震易损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高层隔震结构基于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
        1.4.2 高层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1.4.3 高层隔震结构的经济损失评估分析
第二章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性态的设防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2.2.1 基于性态理论的提出
        2.2.2 基于性态理论的发展
    2.3 基于性态的设防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态的设防水准研究
        2.4.1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按使用功能分类
        2.4.2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性态目标的确定
        2.4.3 高层隔震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
        2.4.4 高层隔震结构性态水准的量化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结构的基本信息
    3.3 隔震结构设计
    3.4 动力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3.4.1 结构构件的模拟
        3.4.2 模型中使用的材料的本构关系
    3.5 阵型分析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剪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引言
    4.2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4.2.1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曲线的生成方法
        4.2.2 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步骤
    4.3 结构地震动样本的随机性
        4.3.1 拉丁超立方法抽样
        4.3.2 钢筋混凝土隔震结构随机样本的生成
        4.3.3 地震动样本的生成
    4.4 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需求分析
    4.5 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5.1 结构的极限状态和承载力
        4.5.2 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剪隔震结构经济损失评估分析
    5.1 引言
    5.2 地震风险分析
        5.2.1 地震风险分析的研究内容
    5.3 地震危险性分析
        5.3.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5.3.2 以地震烈度为参数评定地震危险性
        5.3.3 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参数评价地震危险性
    5.4 地震易损性分析
    5.5 结构的概率损伤分析
    5.6 结构地震的损失估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四、浅析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沿革和比较[J]. 薄景山,张毅毅,郭晓云,李琪,赵鑫龙. 震灾防御技术, 2021(03)
  • [2]基于地震动输入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研究[D]. 侯红梅.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水准的抗震设计方法[D]. 陈冠君.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高层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准与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研究[D]. 王翛欢.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液化场地简支桥梁体系地震反应与抗震性态分析[D]. 惠舒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6]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J]. 王兰民,夏坤,董林,刘琨,王谦.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7]基于性态的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理论研究[D]. 胡焕国.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2)
  • [8]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郑晓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9]近海隔震桥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D]. 邹勤. 广州大学, 2014(03)
  • [10]高层隔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及地震易损性分析[D]. 刘娟. 广州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基于行为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