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水平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

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水平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

一、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敏[1](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杨静[2](2016)在《子痫前期患者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对202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液、肝肾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及血清尿酸值、胱抑素C值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202例作为实验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子轻组)101例,重度子痫前期(子重组)101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正常孕妇9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单活胎,孕周均≥34周,排除合并内科病史、先天性阴道畸形、复发性流产及死胎史者。子痫前期符合谢幸第八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记录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记录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积测定(HCT)、血红蛋白测定(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尿素(Ur)、肌酐(Cr)、尿酸(UA)、胱抑素C(Cys-C)的值。记录两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胎的病例数。采用SPSS21.0对所收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LSD-L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三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指标的比较三组孕妇wbc、rbc、hct、hb值的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重组较子轻组、对照组血清plt值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轻组与对照组血清plt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子重组的pt值分别与子轻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重组较子轻组、对照组的pt值明显减小,而子轻组与对照组pt值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值在三组之间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的比较三组孕妇的alt值、ast值、ggt值的变化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与对照组肾功能指标的比较子重组较子轻组、对照组的血清ua值、cys-c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轻组血清ua值、cys-c值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重组较子轻组、对照组血清cr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轻组与对照组血清cr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r值在三组之间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子痫前期组血清ua值与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在子痫前期组中,当血清ua值≥357umol/l时,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的发生率均较血清ua值<357umol/l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痫前期组血清cys-c值与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关系在子痫前期组中,当血清cys-c值≥1.25mg/l时,孕产妇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均较cys-c值<1.25mg/l组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子痫前期病情的发展,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提示子痫前期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2.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更加严重;3.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尿酸值≥357umol/L时,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围产儿结局发生率增高;4.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值≥1.25mg/L时,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不良孕产妇结局发生率增高。

蔡娟[3](2016)在《IL-18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IL-18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研究背景与目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以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很少有或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多种器官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肾脏最常受累,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为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和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该疾病进展迅猛,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迅速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ANCA主要包括蛋白酶-3抗体(proteinase-3,PR3-ANCA)、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yeloperoxidase,MPO-ANCA)以及新近报道的抗溶酶体膜蛋白-2抗体(lysosomal membrane protein-2,LAMP-2),在AAV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诊断及判断AAV活动性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然而,ANCA并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AAV的活动性,很大一部分处于缓解期的病人仍然存在高滴度的ANCA水平,近10%的活动期患者则表现为血清ANCA阴性。因此,寻找反映AAV是否活动、缓解或复发以及判断AAV预后的新的标志物,对于指导疾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多效性促炎细胞因子,因能诱导辅助性T细胞1(Th1)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而最早被定义为IFN-γ诱导因子,是一种新的Th1型细胞因子。IL-18在自身免疫性肝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上调。值得注意的是,新近文献提示IL-18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具有重要价值。IL-18在活动性AAV患者肾组织中高度表达,主要表达于足细胞,也可表达于间质肌成纤维细胞、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及浸润的上皮细胞。体外研究发现,IL-18可通过P38-MAPK磷酸化活化中性粒细胞,进而启动中性粒细胞与ANCA的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释放水解酶、超氧化物等引起组织损伤。该效应具有IL-18浓度依耐性。临床研究发现,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疾病活动期血浆IL-1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而缓解期患者血浆IL-18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由于种族、地域、饮食等多种影响,国内外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单中心汉族AAV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探讨其在AAV发病中的意义。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AAV患者,同期疾病对照组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及其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组人群血清IL-18浓度,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AAV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并对活动期和缓解期AAV患者的血清IL-18、CRP和ESR水平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曲线)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为横断面分析,共收集原发性AAV病例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57.9±15.2岁。患者BVAS值为15.81±3.139分,活动期患者有16例,缓解期患者有11例,两组患者间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程、各器官受累情况、ANCA分型等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相比较,患者血肌酐、血沉、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AAV活动期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7、0.015、0.009、002、<0.001),而e GFR、血红蛋白、补体C3在活动期显着降低(P值分别为0.009、0.008、0.017),而尿素氮、尿酸、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在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活动期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183.85±57.0)pg/ml]显着高于缓解期AAV患者IL-18水平[(92.0±34.29)pg/ml,P=0.02]、疾病对照组(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清IL-18水平[(63.0±17.7)pg/ml,P<0.01]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水平[(39.2±6.3)pg/ml,P<0.01]。此外,缓解期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P=0.002),而疾病对照组血清IL-18水平与健康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14)。3.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BVAS评分(r=0.572,P=0.002)、ESR水平(r=0.394,P<0.042)呈正相关,而与血清肌酐、e GFR、24 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等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4.ROC曲线分析显示,相比血清CRP和ESR水平,血清IL-18水平能更好地区分AAV患者的活动性,IL-18曲线下面积为为0.932,P<0.01,当以血清IL-18水平为135.18 pg/ml作为区分AAV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截取值时,其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0.91%和87.5%。结论1.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在活动期显着升高,且缓解期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提示血清IL-18水平可能在AAV的发病发挥重要作用。2.AAV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BVA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其敏感度与特异性为90.91%和87.5%,IL-18可能成为AAV疾病活动情况的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3.与血清CRP和ESR水平相比较,血清IL-18水平能更好地判断AAV患者的活动性。第二部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了AAV的发病。ANCA结合中性粒细胞后,可通过增加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壁的粘附性和穿透力、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和脱颗粒释放大量活性氧及酶、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以及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等方式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及其周围组织。肾脏病理活检可见肾组织中有T、B淋巴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碎片沉积。研究表明,AAV患者T细胞处于持续活化状态,表现为初始T细胞减少,记忆T细胞扩增;B细胞可通过产生ANCA参与AAV的发生发展。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AAV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结合了两种不同因素的免疫途径,比单一的某个因素更能反映全身反应的炎症状态,其比值越高,机体的炎症稳态破坏的可能性越大。近年来,NLR作为一个反映系统性炎症的标志物在很多疾病中受到重视,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对多种恶性肿瘤、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NLR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也相继报道,显示NLR能够很好地反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状态及疾病的活动情况。AAV作为一类常累及肾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ANCA-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AGN),其病理分型包括局灶型、新月体型、混合型和硬化型。其中局灶型预后最好,硬化型最差。NLR是否与AAV病理分型有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为了探讨NLR在AAV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AGN病理分型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AAV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NLR与AGN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和预后做一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AAV患者46人,同期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9人。收集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计算NLR,比较AG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LR的差异。以NLR的中位数值为截点将AAV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研究结果1.NLR值在AAV组中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284+0.881 vs 1.798+0.129,P<0.001)。通过SPSS排序方法计算NLR的中位数值,以中位数3.71为截点,将AAV患者分为低NLR组(NLR<3.71)和高NLR组(NLR>3.71)。2.低NLR组与高NLR组临床资料比较:以发热、呼吸困难、急进型肾小球肾炎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其发生率在高NLR组中明显高于低NLR组(P值分别为0.014、0.007、0.032)。而乏力、关节痛、体重下降、咯血、胸腔积液、结节/纤维化、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眼耳鼻咽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症状的发生率均在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e GFR值在低NLR组明显高于高NLR组(72.19m L/min/1.73m2 vs 14.67 m L/min/1.73m2,P=0.044);在高NLR组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C response protein,CRP)水平明显高于低NLR组(分别为8.35×109/L vs 5.80×109/L,P=0.000;0.44×109/L vs 0.36×109/L,P=0.019;6.7×109/L vs3.76×109/L,P=0.000;258.42 vs 135.50,P=0.000;40.15 g/L vs 4.40 g/L,P=0.004)。4.肾脏病理特点:低NLR组的正常肾小球百分比明显高于高NLR组(中位数为62.50%vs 26.92,P=0.034),而两组间硬化性肾小球百分比、细胞性新月体百分比、纤维性新月体百分比较无明显意义。我们比较两组间肾小管间质病变时发现:高NLR组间质性浸润程度明显重于低NLR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肾小球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无明显差异。进一步根据Berden病理分型标准,满足条件的只有36例,两组各18例,其中低NLR组中局灶型和混合型各占30.43%,新月体型和硬化型各占8.70%,高NLR组中可见局灶型、混合型及硬化型各占17.39%,而新月体型占26.09%,虽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局灶型和混合型主要分布在低NLR组,而新月体型和硬化型主要分布在高NLR组,提示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析。5.预后:高NLR组患者累积肾脏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P组(41.25%vs 67.18%,Log-Rank=6.585,P=0.031)。6.Cox回归分析:NLR(HR=1.109,P=0.025)、e GFR(HR=0.901,P=0.028)为影响AAV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GN组患者NLR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位数值为3.71。2.高NLR反映了AGN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3.高NLR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低,进一步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e GFR、NLR是AG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4.NLR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省时、创伤小、可操作性强、重复性极佳的炎症标志物,可作为AGN诊疗的常规检测项目,协助其他指标尤其是联合Berden病理分型判断病情,评估预后。

刘洋[4](201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t-C、β2-MG水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t-C)、β 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的变化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 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型(small-artery occlusion, SAO)、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型(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 OC)、不明原因性脑梗死型(stroke of undetermined cause, UND)。分析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血压、血糖、血脂、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清Cyst-C、 β2-MG及脑梗死组各亚型之间血清Cyst-C、β 2-MG差异性。进一步分析血清Cyst-C、 β2-MG与不同亚型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测定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2周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s, mRS)评分,按mR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析两组间血清Cyst-C及82-MG水平的差异性。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Cyst-C、β 2-MG浓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两组之间年龄、饮酒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尿素氮、血肌酐值之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以脑梗死为应变量,选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Cyst-C、β 2-MG浓度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hs-CRP及Cyst-C与脑梗死独立相关(P<0.05)。2血清Cyst-C水平在LAA组、CE组、SAO组及对照组之间分别为1.17±0.27mmg/L、1.25±0.32mg/L、1.07±0.28mg/L、 0.84±0.23mg/L,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 2-MG水平在L从组、CE组、SAO组及对照组之间分别为2.36±0.75mg/L、2.36±0.75mg/L、2.35±0.64mg/L、1.63±0.47mg/L,各亚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脑梗死组作为整体进行多因素分析,以Cyst-C、β 2-MG、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为自变量,分别以是否患LAA、CE、SAO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t-C水平与LAA型、CE型、SAO型均相关,且与CE型相关性最强。血清β 2-MG与各型脑梗死均无相关性。4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之间的血清Cyst-C、β 2-MG水平分别为1.28±0.37mg/L、2.45±0.21mg/L和1.05±0.17mg/L、2.18±0.53mg/L,预后良好组较预后不良组血清Cyst-C、β 2-MG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Cyst-C、β 2-MG浓度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血清Cyst-C浓度升高与脑梗死独立相关,可能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β 2-MG与脑梗死无相关性。2 LAA型、CE型、SAO型各型之间血清Cyst-C浓度有差异,CE型较LAA及SAO升高更为明显;血清β 2-MG浓度在LAA型、CE型、SAO型之间无差异性。3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Cyst-C、β 2-MG浓度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

汪海涛[5](2013)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2012年02月至2012年12月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7岁-6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9例)。实验组在双穿刺点法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后,于左下肢绑扎止血带行远端缺血预处理,充气压力大于动脉收缩压15mmHg,并持续5mmin,放气5min,做4个循环。对照组不作缺血预处理。记录患者手术后第1、2、3天24h尿量,检测术后24、48、72h血清尿素氮,肌酐及患者术后12、24、48、72h尿液微量白蛋白、p2微球蛋白及肾损伤分子-1含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天尿量均多于对照组,其中第一天和第三天尿量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第二天尿量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2h血肌酐、尿素氮均明显下降,其中术后24h、48h血肌酐、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72h血肌酐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血尿素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微量白蛋白、p2-微球蛋白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12h、24h、48h无统计学(P>0.05);但两组对比72h微量白蛋白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β2-微球蛋白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肾损伤分子-1水平明显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12h、24h时间点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48h、72h时间点肾损伤分子-1显着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可能对移植肾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有可能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阎沛佩[6](2009)在《β2-微球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血清和尿液中β2-微球蛋白测定(β2-MG)最初应用于肾功能检查,被认为是一种比血清肌酐更敏感的内生物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β2-MG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步广泛。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优化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的试验条件,建立血清β2-MG的ELISA快速检测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清β2-MG含量,探索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结果显示: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β2-MG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单抗6E5(4.2mg/ml)1:800稀释,酶标单抗抗7H5-HRP 1:150稀释,血清样品不稀释,包被条件37℃、2h、4℃过夜,封闭时间2h。用此方法检测113例正常人和294例肝病、75例肾病和63例糖尿病患者血清β2-MG含量,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肝病患者血清β2-MG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性极显着(P<0.01),且β2-MG含量变化水平与显示肝细胞的损伤程度的ALT/AST水平呈正相关;各组肾病患者血清β2-MG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性极显着(P<0.001),且肾病患者血清β2-MG的阳性率与其尿液β2-MG阳性率呈正相关;糖尿病组的血清β2-MG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且血清β2-MG的阳性率(74.6%)高于其尿液β2-MG阳性率(55.6%);在肝病和肾病中,肝癌和肾癌的阳性率都是最高的,分别高达到78.2%和90.0%。不仅证明建立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β2-MG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而且证明利用该方法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可以作为临床上肝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和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并对于判断组织损伤程度及预后都有参考价值。

黄健瑜[7](2007)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肝、肾脂质过氧化损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黄疸新生儿心肌酶谱(血清AST、LDH、CK、CK-MB)、肝功能(血清ALT、ALB、ALP)、肾功能(血清BUN、Cr,尿β2-MG)与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胆红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对新生儿心、肝、肾的损伤作用,为临床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脂质过氧化损伤提供一项可靠生化指标和临床加用抗氧化治疗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根据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将126例日龄2~7天新生儿分为3组:①高胆甲组,51例,205μmol/L<TB<341μmol/L;②高胆乙组,25例,TB≥341μmol/L;③对照组,50例,TB≤205μmol/L。应用定量酶联免疫法(EIA)测定新生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应用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血清AST、LDH、CK、CK-MB、ALT、ALB、ALP、Cr、BUN;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尿β2-MG。结果主要结果为:①血清AST、LDH、CK和CK-MB水平随黄疸加重而升高;甲、乙高胆组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明显。随着黄疸加重,血清ALT水平升高,ALB水平下降,ALP水平无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甲、乙组高胆新生儿血清ALB水平升高,乙组高胆新生儿血清ALT水平升高,而甲、乙组高胆新生儿血清ALP水平无明显变化。血清BUN、Cr和尿β2-MG水平随着黄疸加重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甲、乙高胆组新生儿血清BUN、Cr和尿β2-MG水平明显升高。②对照组新生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为13.84±6.13pg/ml,95%CI为10.88~18.02pg/ml;血浆8-iso-PGF2α浓度随黄疸加重而上升,甲、乙高胆组和对照组间水平差异明显。③血清CK、CK-MB、ALT、ALP、BUN、Cr和尿β2-MG水平与血浆8-iso-PGF2α水平正相关,其中BUN对8-iso-PGF2α水平显着相关,其次是ALP和CK-MB,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31、0.299和0.20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心、肝、肾等脂质过氧化作用,使心肌、肝功能及肾功能受损;血浆8-iso-PGF2α水平与心、肝、肾受损程度正相关,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一项可靠的生化指标;临床上有必要加用抗氧化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薛萍[8](2006)在《窒息新生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与临床因素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在新生儿窒息后肾小管损伤中的意义及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尿RBP值随日龄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窒息新生儿肾小管功能恢复的可能因素。方法①对13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其中轻度窒息67例,重度窒息65例)和48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在生后1、3、7、10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尿RBP,于生后1天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α1-MG。②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以生后7天尿RBP水平是否正常将132例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63例d7尿RBP异常(即肾小管功能未恢复)者作为异常组,69例d7尿RBP正常(正常组)作为对照。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有关母亲妊娠、分娩及新生儿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生后d1与对照组[(0.291±0.052),(5.107±1.165)]相比,窒息组尿RBP、α1-MG值[(0.718±0.397),(8.285±2.253)]显着升高(P<0.001)。②根据两种检测法一致性的假设检验,χ2=59.73,P<0.001,认为两种检测法有关联;对Kappa值检验的结果是P<0.001,结合其值=0.67<0.75,说明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中等。③对三组新生儿尿RBP值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P<0.01),进一步用SNK检验,得出两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生后不同日龄及其与不同组别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日龄三组新生儿尿RBP值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对照组在生后10天内随着日龄的增加尿RBP有逐渐下降趋势,而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组尿RBP值在3天内逐渐升高,3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⑤不同组别新生儿尿RBP7、RBP10经方差分析有差异(P<0.01)。用SNK检验,得出对照组和重度窒息组、轻度和重度窒息组尿RBP7、RBP10值均有差异(P<0.05)说明生后第10天重度窒息组的尿RBP仍高于正常值,表明窒息程度越重,恢复越慢。⑥在17项单因素分析中,其中母亲妊高症、胎儿宫内窘迫、脐带异常、出生体重、窒息程度及窒息持续时间长、酸中毒、合并心脑损伤及使用甘露醇10个因素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上述10个变量进行逐步非条件Logistic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胎儿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均为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9.507(2.46936.217)、15.295(2.98538.369)、4.853(1.00420.923)。结论①窒息新生儿尿RBP值增高,该指标与α1-MG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反映窒息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②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肾小管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肾损伤的药物。对窒息新生儿即使无临床表现也应监测肾功能,特别是重度窒息需7-1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肾功能随访。③因素调查表明,窒息后肾小管功能的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产程缺氧,要正确进行产程处理,加强围产保健,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

朱文莲[9](2004)在《针灸命门与关元穴对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从大量文献和临床报道中可以了解到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正气,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这些作用不是直接针对病因和病变组织,而是通过调节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状态来实现的,针灸作用通过影响不同组织中共同介导物的含量来对网络产生作用,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失衡状态。探讨针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环节中的作用方式,观察针灸对机体组织中共同介导物质的影响规律可以最终揭示针灸免疫调控的机理。本实验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共同介导物质β-内啡肽、IL-2 为切入点,观察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取雄性 Wistar 大鼠 64只,正常组 8 只作为对照,另取正常大鼠 56 只复制 AA 模型,之后随机分为 7组:AA 模型组、AA 电针命门组、AA 电针关元组,AA 电针非穴组。AA 艾灸命门组、AA 艾灸关元组,AA 艾灸非穴组,每组 8 只。比较命门穴、关元穴与非穴对机体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 针灸命门和关元穴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症过程,命门穴效果最好。2IL-2 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而针灸能增加血中 IL-2 含量,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3 针刺和艾灸可以升高下丘脑、垂体、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说明针灸可以刺激并加速β-内啡肽含量合成、储存加工和转移利用;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针刺作用迅速强烈,艾灸作用缓慢温和,艾灸的调节作用强弱还与穴位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针灸通过神经体液不同的途径来发挥其调节作用。4 命门穴、关元穴及非穴对上述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影响作用规律:针刺三穴都能升高下丘脑、垂体、淋巴结的含量,降低血浆中的含量。只是作用强弱程度不同。艾灸三穴对垂体、淋巴结作用效应不同。对血浆和下丘脑,各穴差异不明显。分析还发现:针刺命门和艾灸关元对血浆、下丘脑、垂体、淋巴结β-内啡肽水平的调节作用呈负相关。可能的原因:命门穴与关元穴有许多相同的主治作用,但命门为督脉位于阳部,关元为任脉位于阴部,刺督脉而灸任脉即应用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原则,两者相反相成,同时应用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效果,可能的机制有待深入。5 实验对血浆β-内啡肽和血清 IL-2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显着负相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提示β-内啡肽对细胞免疫具有正负双向调节作用,本实验通过负向调节使大鼠紊乱的免疫机能趋向正常。推测针灸免疫调控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β-内啡肽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介导作用来实现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

沈书韵,刘素云,王莉[10](2000)在《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浆β-内啡呔 (β- EP)、β2 -微球蛋白 (β2 - MG)浓度的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监测窒息新生儿重度组 15例、轻度组 12例和对照组 10例血浆β- EP、β2 - MG的浓度 ,分别于生后 8~ 12 h、72~ 96 h采血两次。 结果 :窒息组 β- EP、β2 - MG值均明显增高 ,经方差分析各组间存在总体差异 (P<0 .0 1~ 0 .0 0 1)。经 q检验 ,8~ 12 h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1~ 0 .0 0 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 ,P <0 .0 0 1。脑病组与非脑病组 β- EP值比较 ,P <0 .0 0 1。 结论 :新生儿窒息可致 β- EP、β2 - MG值增高 ,且与窒息程度有关。 β-EP可能参与并加重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β2 - MG的浓度变化 ,对早期反映窒息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障碍较为敏感 ,与肾功能损伤程度有关

二、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审查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子痫前期患者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3)IL-18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IL-18 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
    1.1 前言
    1.2 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细胞介素-18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t-C、β2-MG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药品
        1.2 实验器材与试剂
    2. 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实验方法
    3. 监测指标
        3.1 标本采集
        3.2 指标测定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础情况
    2. 两组患者尿量变化
    3. 两组患者Scr变化
    4. 两组患者BUN变化
    5. 两组患者β2-MG水平变化
    6. 两组患者mALB水平变化
    7. 两组患者KIM-1水平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β2-微球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β_2 –MG 的生物学特性
        1.1 Β_2 –MG 的理化特性
        1.2 β_2 –MG 的代谢
    2 β_2 –MG 基因的研究现状
        2.1 β_2-MG 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的研究现状
        2.2 人β_2-MG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研究现状
    3 β_2 –MG 测定的临床意义
        3.1 尿β_2-MG 测定的临床意义
        3.2 血β_2-MG 测定的临床意义
    4 β_2–MG 在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4.1 β_2-MG 与肝病
        4.2 β_2-MG 与肾病
        4.3 β_2-MG 与糖尿病
        4.4 β_2-MG 与其他疾病
    5 β_2–MG 常规检测方法
        5.1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5.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5.3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5.4 免疫透射比浊法
        5.5 免疫散射比浊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1 材料
        1.1 血清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主要试剂配制
        2.2 6E5 抗体纯化与检测
        2.3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β_2-MG 方法的建立
        2.4 血清β_2-MG 含量测定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方法的建立
        3.2 β_2-MG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 检测血清中β_2-MG 双抗夹心法的建立
        3.4 血清β_2-MG 的检测
    4 讨论
        4.1 双抗夹心ELISA 检测血清β_2-MG 的方法
        4.2 血清β_2–MG 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3 血清β_2–MG 检测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4 血清β_2–MG 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5 血清β_2–MG 检测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肝、肾脂质过氧化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概述
    二、胆红素的形成
    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四、间接胆红素的细胞毒性
    五、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的相互作用
    六、评估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生化指标
        (一) 8-iso-PGF_(2α)的代谢及生物学特性
        (二) 8-iso-PGF_(2α)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三) 8-iso-PGF_(2α)在各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七、研究目的及意义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组
        (二)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二、研究方法
        (一) 主要仪器
        (二) 主要试剂
        (三) 观察指标
        (四) 标本收集与初步处理
        (五) 8-iso-PGF_(2α)的检测步骤
        (六) 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 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变化
    (二) 血浆8-ISO-PGF_(2α)水平变化
    (三) 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各指标值与8-ISO-PGF_(2α)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一、黄疸新生儿心肌酶谱、肝功能和肾功能改变
    二、黄疸新生儿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三、8-ISO-PGF_(2α)在评估氧自由基损伤性疾病中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窒息新生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与临床因素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章 窒息新生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影响窒息后新生儿肾小管功能恢复的因素分析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9)针灸命门与关元穴对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综述二:β-内啡肽、IL-2 在机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探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窒息组
        1.1.2 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血标本采集及处理
        1.2.2 血浆β-EP放射免疫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各组β-EP浓度比较
    2.2 脑病组与非脑病组血浆β-EP浓度比较
    2.3 不同时间各组血浆β2-MG浓度比较
3 讨论

四、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2]子痫前期患者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分析[D]. 杨静. 延安大学, 2016(03)
  • [3]IL-18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意义[D]. 蔡娟.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t-C、β2-MG水平的临床观察[D]. 刘洋.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1)
  • [5]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影响[D]. 汪海涛.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7)
  • [6]β2-微球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阎沛佩.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肝、肾脂质过氧化损伤[D]. 黄健瑜. 暨南大学, 2007(02)
  • [8]窒息新生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与临床因素关系的研究[D]. 薛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9]针灸命门与关元穴对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文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值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J]. 沈书韵,刘素云,王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标签:;  ;  

窒息新生儿血浆β-EP、β2-MG水平变化与脑肾损伤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