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特点及品尝方法

武夷岩茶的特点及品尝方法

一、武夷岩茶之特征和品鉴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1](2021)在《岩茶挂耳茶包的开发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岩茶副茶的利用率,本研究以肉桂品种特级岩茶副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适合普通消费者饮用的挂耳岩茶包。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现,采用比容为4 mL·g-1的副茶、投茶5 g、注水200 mL、浸泡20 s后,挂耳茶包茶汤香气馥郁、持久,滋味具有高端肉桂品质特征。该挂耳茶包加工方法简单易行,冲泡方便,可有效促进武夷岩茶产区的副茶利用率。

李娟,冯卫虎,蔡小勇,徐杰,曹士先,晁倩林[2](2020)在《浅析武夷岩茶“返青”》文中研究表明武夷岩茶因其特有的岩骨花香,近年来深受广大茶友的追捧和热爱。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收敛性越强茶叶品质越好。冲泡的茶汤入口具有芳香气味,喉底生津,齿颊留香,但如果制茶过程中焙火没有焙透焙足,抑或褪火后贮存不当茶叶受潮,则会使得武夷岩茶的干茶香气和茶汤滋味带有"青味",常称之为"返青"现象。本文就武夷岩茶"返青"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陈荣冰[3](2020)在《众说“岩韵”》文中研究说明武夷岩茶品质优异,早在1959年全国茶叶大会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驰名海内外。其中将"岩韵"是否明显,作为武夷岩茶品质优次的一个重要标准。岩韵的认定与表述据清朝王草堂在其《茶说》记载,武夷岩茶(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始于明未清初。本文描述的武夷茶加工方法与现代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基本一致。充分说明,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

徐邢燕[4](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武夷肉桂茶不同烘焙程度、等级及地域品质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武夷肉桂茶以其辛锐持久的香气,浓强饱满的滋味而闻名,是中国优质乌龙茶代表之一。随着武夷岩茶市场持续升温,市场上出现不同等级、不同烘焙程度以及不同地域茶产品,而传统武夷岩茶品质判定主要依赖于感官审评,需要丰富的经验,受评审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这给消费者判定茶叶品质造成巨大困难,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和岩茶市场健康发展。本试验以2017年秋统一收集的武夷肉桂成品茶为研究材料,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品质风格武夷肉桂成品茶香气、滋味特征差异物及物理及化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客观科学评定武夷肉桂茶品质提供数据基础,并为改善武夷肉桂茶加工工艺,规范不同风格产品品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通过感官审评筛选满足条件的中、轻烘焙程度武夷肉桂成品茶样品,研究其物理及化学特性、香气和滋味代谢物,揭示中、轻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中火武夷肉桂茶汤a值极显着高于轻火茶,L值、b值、b/a值、Cab值、Hab值和Sab值极显着低于轻火茶汤,轻火茶汤较中火茶汤明亮度更高、颜色更鲜艳。靶向代谢物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中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总儿茶素、氨基酸含量均低于轻烘焙程度茶;其中中火茶EGCG3’’Me、EGCG、EGC和EC含量极显着低于轻火茶;而C、GC和GCG含量极显着高于轻火茶;中火茶各氨基酸组分含量极显着低于轻火茶,其中茶氨酸(Theanine)是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其次是谷氨酸(Glu)。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中、轻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滋味物质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主成分分析表明二者在第一主成分方向分离明显,氨基酸类、酚酸类、黄烷醇类、黄酮醇类、酯类、多环芳香族类和类萜苷类是主要差异物,其中黄烷醇和黄酮醇类物质占比较大;另外,中火茶茶氨酸异构体1(Theanine isomer1)、3,4,3’-三-O-甲基鞣花酸(3,4,3’-Tri-O-methylellagic acid)、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O-p-Coumaroylquinic acid)、芳樟醇樱草苷异构体1(Linalool primeveroside isomer 1)和表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相对含量极显着低于轻火茶。利用GC-TOF MS对香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火武夷肉桂茶异植醇、水杨酸甲酯、糠醛类和吡咯类等香气组分相对含量高于轻火茶,而吲哚(Indole)、α-法呢烯(α-Farnesene)、脱氢芳樟醇(Hotrienol)和部分酮类香气组分低于轻火茶。样品存放半年后与存放前的共同滋味差异物包括茶氨酸异构体1(Theanine isomer 1)、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O-p-Coumaroylquinic acid)、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和芳樟醇樱草苷异构体1(Linalool primeveroside isomer 1);存放后新增差异代谢物没食子酸(Gallic acid)、山萘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存放后,烷烃类、醇类、醛类、酯类、萜烯类和吡咯类香气物质较存放前有所增加,吡啶类、吡嗪类和腈类是存放后新出现的香气差异物类别;存放前后共同香气差异物质包括1-十八碳炔(1-Octadecyne)、异植醇(Isophytol)、苯乙酮(Acetophenone)、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α-法尼烯、吲哚和糠醛(Furfurals)类等。2.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茶汤物理特性参数虽有不同,但差异不显着,高等级茶汤色偏黄,颜色纯度较高,低等级茶汤偏红。高等级武夷肉桂茶总氨基酸含量高于低等级茶,而总儿茶素含量低于低等级茶,其中儿茶素(C)和丙氨酸(Ala)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他组分差异不显着。对其香气和滋味物质进行代谢组学非靶向测定分析,高等级茶茶黄素类和黄酮醇苷类滋味差异物相对含量极显着高于低等级茶。高等级茶α-法呢烯、吲哚(Indole)相对含量高于低等级茶,而庚二烯醛(2,4-Heptadienal,(E,E)-)、间二甲苯(Benzene,1,3-dimethyl-)、呋喃类、烯烃类和大部分酮类香气差异物低于低等级茶。存放后高、低等级茶滋味差异物为山萘酚(Kaempferol);存放后2-甲基-1-壬烯-3-炔(2-Methyl-1-nonene-3-yne)、(Z)-2-甲氧基-4-(1-丙烯基)-苯酚(Phenol,2-methoxy-4-(1-propenyl)-,(Z)-)等烷烃类、酚类和醇类是存放后新增的香气差异物。3.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物理特性差异分析表明,外山茶a值显着高于正岩茶,正岩茶汤色明亮偏黄,饱和度高。正岩茶总儿茶素和总氨基酸含量高于外山茶,正岩茶EGCG、EC、EGC和咖啡碱含量极显着高于外山茶,而GCG和EGCG"Me含量显着低于外山茶,除精氨酸外,正岩茶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外山茶。UPLC-QTOF MS对茶样滋味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分析,Theanine isomer 1、3-p-Coumaroyl-1,5-quinolactone、3,3’-Di-O-galloylprocyanidin B5、Coumarin,以及酚酸类、黄烷醇类、黄酮醇类、类萜苷类和茶黄素类是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差异物质。正岩、外山武夷肉桂茶差异香气物质包括少量酯类、苯类、呋喃类和吡咯类,以及烷烃类、烯烃类、萜烯类、醛类和酮类挥发性化合物。存放后,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差异物中氨基酸类物质数量有所增加,黄烷醇类和酚酸类差异物在存放后数量有所下降,存放前后的共同滋味差异物包括茶氨酸异构体1(Theanine isomer 1)、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O-p-Coumaroylquinic acid)、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芳樟醇樱草苷异构体1、2(Linalool primeveroside isomer 1、2)和茶黄素类物质。存放后酮类、酯类和醇类成为主要香气差异物质,(E,E)-2,4-庚二烯醛(2,4-Heptadienal,(E,E)-)、3,5-辛二烯-2-酮(3,5-Octadien-2-one,(E,E)-)、香叶醇(Geraniol)、苯乙酮(Acetophenone)等是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存放前后的共同香气差异物。综上所述,不同烘焙程度和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茶汤色泽参数、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差异显着,而不同等级茶之间差异不显着;咖啡碱含量仅可作为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判别参数之一,而芦丁含量在各品质风格武夷肉桂中差异不显着。滋味差异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类、酚酸类、黄烷醇类、类萜苷类和茶黄素类,香气差异物质主要集中在酮类、醛类、吲哚类、萜烯类、烯烃类和萘类;正是因为这些代谢物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烘焙程度、等级和地域武夷肉桂茶各具特色的品质特征,探究其特征代谢物,可为日后实现科学客观、智能、标准化品质判定提供理论基础。

黄绍斌,吴成建[5](2018)在《浅谈武夷岩茶产地与岩韵》文中认为总结了武夷岩茶正岩产地的划分,阐明了武夷岩茶正岩茶产地划分与"岩韵"的关系,以及不同因素对"岩韵"显着性的影响,可为武夷岩茶正岩茶审评和品饮提供参考。

王信[6](2018)在《茶与咖啡的文化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文中指出饮食人类学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现有的饮食人类学研究多是以单个食物为主进行的文化阐释,对同一话语中不同饮食文化与饮食行为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情况下,饮食不断发生流动的过程中,饮食文化和饮食行为在不断发生着变迁。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中,以厦门为个案,以茶与咖啡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饮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的饮食人类学的文化比较分析与研究。本文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阐述茶和咖啡相关的文化事项,包括茶与咖啡的制作工具、技法,品鉴、认知的理念,市场化和资本运作中的文化建构和文化传播等,并对茶与咖啡的文化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变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文化互动交流与交融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对的概念,现代化没有唯一的方式,而是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具有多样性的进程,位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不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传统的延续、发展、创新,都要在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也隐含着内在的竞争关系。饮食文化的变迁和重构体现着人们思维认知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在茶文化中,东方的传统思维认知得到了较为完整和鲜活的展现,但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强势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思维认知方式一方面受到来自西方文化思维认知方式和现代性的冲击,一方面经历着传统认知思维模式下的文化坚守与困境。现代化进程中,茶和咖啡都衍生出了与快节奏生活相适应的快餐产品,传统的饮食文化正在受到解构与重构。在文化全球化和市场资本化的双重作用下,饮食出现了多种变化,诸如饮食质量的下降、饮食节奏的加快、饮食类型的多元化,市场与资本语境中的个体承受着诸多的社会、经济压力,由此导致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正在影响着人类的文化互动、文化交融和文化变迁。

万萍[7](2018)在《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对不同茶类的鉴别》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茶叶普遍被划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由于制茶的方法不同以及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差异,其化合物的改变构成了六种茶叶品质特点。当前,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已发展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检测鉴别手段,对茶叶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意义。茶叶传统的鉴别方法主要有感官审评、化学指纹和生物指纹认证技术,这些方法容易受主观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鉴别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简便的,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通过采取茶叶全部光谱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光谱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进行充分分析,从而可以对样品快速,准确客观地进行分类鉴别。本文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模式识别对六大茶类进行分类鉴别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红外光谱对六大茶类进行表征。本文利用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茶类进行了定性分析。测定了42种茶叶样品的红外光谱,通过对原始光谱的吸收峰的出峰位置、吸收强度和形状等来判定了其化学成分的官能团,分析了六种茶类红外光谱的差异。2.找到了不同茶类的红外光谱特征波段。对六大茶类进行了相似性分析,根据茶叶的发酵原理和原始图谱分析,选择了光谱的特征波段,并对这一指纹区1400-900 cm-1光谱数据计算出了二阶导数光谱,压缩了光谱数据并对其指纹区吸收峰进行了分析。3.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六大茶类建立模式识别。利用SPSS20.0对特征波段1400-900 cm-1光谱数据做主成分分析,主成分模型的回判正确率为100%,预测正确率为83.3%。结果表明:利用中红外技术鉴定茶叶类型是可行的,实现了六大茶类快速分类鉴别。4.对42种茶叶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本文选取了特征波段的光谱数据二阶导数进行系统聚类,在距离5以内黑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绿茶各自聚成一类。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对六大茶类聚类效果明显,且与不同茶叶样品的相似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

林燕萍[8](2018)在《武夷岩茶“岩韵”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品质享誉中外,其品质的评判标准以"岩韵"为核心。通过分析武夷岩茶"岩韵"的成因,包含地利条件、制作技艺、天气条件、种质资源等要素,并阐述武夷岩茶"岩韵"的品鉴要领,为武夷岩茶的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

叶国盛,赵宇欣[9](2018)在《明清时期武夷茶鉴评辑考》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是武夷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制作工艺变革创新。时人对武夷茶色香味留下鉴评文字。透过鉴评资料的描述,归纳武夷茶具备性温、香清甘活等特点,论述武夷茶鉴评与品饮艺术、伪劣茶的互动关系:品饮艺术提升了武夷茶的感官品质,伪劣茶的出现推动了武夷茶鉴评的发展。

宋子跃[10](2017)在《长春市区域饮茶源流调查与茶叶知识普及途径探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虽然茶叶行业始终保持着不断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在发展的大环境下,也经历着各种考验。推动和引导人们了解和掌握正确的茶叶知识和茶叶文化,已成为茶叶行业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地域,茶叶行业发展现状和人们对茶叶知识的了解程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代表作用。同时笔者发现东北地区(黑、吉、辽、蒙,三省一区)针对茶叶行业的专业性调查处于空白,为填补此项空白,解决东北地区茶叶行业与全国发展相对滞后,和不平衡的现状,提高该地区茶叶知识的普及程度,从而推动带动东北地区茶叶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长春地区人们饮茶、品茶等方面的茶叶知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回收1941份(88.227%),合格1651份(75.045%)。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长春地区茶叶消费种类以红茶(34.161%)、普洱(16.959%)、乌龙(19.019)、花茶(12.901%)居多,对味淡的白茶(0.969%)、黄茶(0.666%)偏少;茶叶种类认知情况也与之相呼应红茶的认知人数最多,占被调查人的96.699%;黄茶最少,占被调查人的1.878%。被调查人各大茶类具体认知情况调查中发现,对汤色、香气和滋味的认知情况比较好,而对茶叶外形、叶底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同时对饮茶器具、泡茶水质、泡茶方法上有要求的并不多等情况,长春市喝茶人群年龄跨度分布于20—80岁之间,其中,38岁到65岁之间最为集中;有年轻化趋势,男女比例也不断缩小;多数人只注重口感和品质,却不知道其原因。虽然这座城市里也有教授茶艺的短期学习班,但绝大多数人希望有机会学习到正确系统的茶文化知识,非常渴望能通过修习茶艺技能,泡得一手好茶,来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质。同时可以发现,喝茶人群对茶产品的选择和消费趋向与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职业、收入情况有着直接联系。低龄人群无论收入多少、文化程度高低、生活和工作环境优劣,选择茶品以口感和流行为主,也就是学习与寻找的过程。中年人群受收入和阅历的影响,在茶叶消费上既理性又感性。具体表现为,随着节气的变化选择适应时令的茶品,同时还要能满足口感欢愉、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乐趣、彰显品味和保健养生等多项要求。喝茶的老年人都是“老茶鬼”,他们不受流行趋势、气候变化、养生功效的影响,一如既往的喝着他们自己钟爱的茶叶,固执的使用他们自己已顺手了的老旧茶具。由此,可以判断出长春地区存在会喝茶,也就是能够通过喝茶,正确的感知茶叶的味道,但是对产茶、制茶、冲泡、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同时本文通过对茶业经营场所进行实地踏查,发现长春地区茶叶经营场所比较丰富,但经营者在茶叶知识方面掌握不足同时推广意识也不强;通过对长春历史、文化、地域特点、人文环境进行查证、分析、比较,发现长春地区饮茶历史和底蕴不足。针对以上特点,本文提出了在长春地区普及茶叶知识的对策和建议,为长春地区及与其存在共性的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茶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及参考。

二、武夷岩茶之特征和品鉴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夷岩茶之特征和品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岩茶挂耳茶包的开发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比容测定方法
    1.3 感官评价方法
    1.4 投茶量对挂耳茶包香、味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1.5 茶样比容、注水量和浸泡时间对茶包香气、滋味影响的正交试验
    1.6 TDS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茶量对挂耳茶包香气和滋味的影响
    2.2 茶叶比容、注水量及浸泡时间对挂耳茶包香、味的影响
    2.3 茶叶比容、注水量及浸泡时间对挂耳茶包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 不同茶叶比容、注水量及浸泡时间挂耳茶包的风味剖面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浅析武夷岩茶“返青”(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返青”
二、“返青”的表现
    1. 干茶
    2. 茶汤
三、“返青”的原因
    1. 焙火不足
    2. 贮存不当
四、“返青”茶的复焙

(4)基于代谢组学的武夷肉桂茶不同烘焙程度、等级及地域品质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武夷肉桂茶现状
        1.1.1 武夷肉桂茶加工工艺
        1.1.2 武夷肉桂茶品质影响因子
        1.1.3 武夷肉桂茶感官审评
        1.1.4 武夷肉桂茶市场现状
    1.2 乌龙茶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1.2.1 乌龙茶香气类型
        1.2.2 茶叶香气物质测定方法
        1.2.3 武夷肉桂茶香气研究进展
    1.3 茶叶滋味物质研究进展
        1.3.1 茶叶滋味物质分类及特点
        1.3.2 茶叶滋味物质测定方法
        1.3.3 武夷肉桂茶滋味研究进展
    1.4 代谢组学在茶叶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1.4.1 代谢组学的简介
        1.4.2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1.4.3 代谢组学在茶叶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主要创新点
        1.5.4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样筛选
        2.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主要试剂及标样
        2.1.5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茶汤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2.2.2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滋味相关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2.2.3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芦丁定量分析
        2.2.4 不同烘焙程度武夷肉桂茶挥发物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样筛选
        3.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茶汤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3.2.2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滋味相关代谢物非靶向分析
        3.2.3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芦丁定量分析
        3.2.4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挥发物非靶向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样筛选
        4.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茶汤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4.2.2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滋味相关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4.2.3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芦丁定量分析
        4.2.4 不同地域武夷肉桂茶挥发物非靶向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存放对武夷肉桂茶品质的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存放前后武夷肉桂茶物理及化学特性比较
        5.2.2 存放前后武夷肉桂茶非靶标滋味相关代谢物比较
        5.2.3 存放前后武夷肉桂茶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芦丁含量比较
        5.2.4 存放半年前后武夷肉桂茶挥发物非靶向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不同烘焙程度、等级与地域武夷肉桂茶物理、化学特性差异
        6.1.2 不同烘焙程度、等级与地域武夷肉桂茶靶向品质成分差异
        6.1.3 不同烘焙程度、等级与地域武夷肉桂茶非靶向滋味代谢物差异
        6.1.4 不同烘焙程度、等级与地域武夷肉桂茶非靶向香气代谢物差异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及荣誉
致谢

(5)浅谈武夷岩茶产地与岩韵(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夷岩茶产地划分
    1. 岩茶山场划分的最基本依据就是所产岩茶“岩韵”的显着性
    2. 单一小地块的“岩韵”水平可能与所属产区的划分并不一致
    3. 产区划分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产区所涵盖范围内正岩土质茶园所占比例
    4. 不同时期对岩茶产地有不同的划分
二、武夷岩茶产地与“岩韵”的关系
    1. 土壤质地是影响“岩韵”显着性的最主要因素
    2. 岩茶产地的其他因素与“岩韵”的关系
        (1) 不同类别产地 (山场) 与“岩韵”的关系
        (2) 同一地名与产品山场、“岩韵”的关系
        (3) 商品包装产地 (地名) 与“岩韵”的关系
        (4) 武夷山正岩产地生态条件的区别与“岩韵”的关系
三、其他因素对岩茶“岩韵”显着性判断的影响

(6)茶与咖啡的文化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饮食人类学的经典理论
        二、国内饮食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三、对茶与咖啡的文化比较研究
        四、总述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跨文化比较法
        小结
    第五节 篇章结构
第二章 厦门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环境
    第一节 闽南传统文化空间中的厦门茶文化
        一、厦门茶溯源
        二、祭祀用茶
        三、宗教用茶
        四、民间饮茶
    第二节 作为咖啡文化承载空间的咖啡馆
        一、咖啡馆的原生文化属性
        二、作为中产阶级文化想象的咖啡馆
        三、厦门的咖啡馆生态
    小结
第三章 技法与思维认知的差异
    第一节 工具与技法
        一、茶的萃取
        二、咖啡的萃取
        三、茶与咖啡冲制工艺的比较
    第二节 对茶与咖啡的理解
        一、对茶的理解
        二、对咖啡的理解
        三、对茶与咖啡的理解
    小结
第四章 建构与传播
    第一节 活动场域中的茶文化
        一、文化与技艺
        二、表演与艺术
        三、茶人的自媒体展示
    第二节 活动场域中的咖啡文化
        一、认知与体验
        二、展演与互动: 咖啡馆的文化活动
        三、咖啡爱好者的自媒体展示
    小结
        一、共同点
        二、差异性
第五章 市场、资本与发展: 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一节 现代性对传统思维认知的冲击和挑战
    第二节 资本话语下的坚守
    第三节 缺失与追寻
结语
    一、茶与咖啡: 东西方思维认知方式差异的象征符号
    二、茶与咖啡: 嵌合与交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
    三、再造与重构: 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调适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一览表
    二、参与观察一览表
后记

(7)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对不同茶类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六大茶类的分类与鉴别
        1.1.1 茶叶的价值
        1.1.2 茶叶分类概况
        1.1.3 六大茶类的感官鉴别的局限性
        1.1.4 六大茶类的化学生物法鉴别的局限性
    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1.2.1 红外光谱学的概述
        1.2.2 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点
        1.2.3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1.2.4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1.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1.3.1 相关性分析
        1.3.2 主成分分析
        1.3.3 聚类分析
        1.3.4 红外光谱数据处理
        1.3.5 化学模式识别
    1.4 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分类领域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仪器设备
        3.1.2 样品来源
    3.2 实验方法
        3.2.1 茶叶样品的制备
        3.2.2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方法
        3.2.3 茶叶样品光谱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六大茶类的红外光谱分析
        4.1.1 六大茶类样品光谱特征
        4.1.2 茶叶样品谱图的官能团吸收峰的分析
    4.2 六大茶类红外光谱相似性分析
    4.3 茶叶样品谱图特征波段分析
        4.3.1 光谱数据的压缩以及特征提取
        4.3.2 样品光谱在红外光谱研究中特征波段的选择
        4.3.3 样品谱图二阶导数光谱
    4.4 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六大茶叶分类的研究分析
        4.4.1 主成分分析鉴别六大茶类建立识别模型
        4.4.2 主成分分析识别模型的结果验证
    4.5 红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HCA)对六大茶叶分类的研究
        4.5.1 六大茶叶的聚类分析
5 讨论
    5.1 样品的制备条件对中红外光谱定性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5.2 中红外光谱定性模型适用性的讨论
    5.3 混合物分析难题与红外光谱法优势的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武夷岩茶“岩韵”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论文提纲范文)

一、良好的地利条件是武夷岩茶“岩韵”的基础
二、精湛的制作技艺凸显了武夷岩茶“岩韵”
    1. 鲜叶采摘
    2. 萎凋
    3. 做青
    4. 杀青
    5. 揉捻
    6. 烘干
三、制茶时天气条件影响武夷岩茶“岩韵”的形成
四、众多的种质资源赋予武夷岩茶“岩韵”的丰富个性
    1. 武夷肉桂
    2. 福建水仙
    3. 大红袍
    4. 武夷名丛
    5. 引进品种
五、武夷岩茶“岩韵”的品鉴要领
    1.“岩韵”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一种综合呈现
    2. 武夷岩茶“岩韵”的体验方式

(9)明清时期武夷茶鉴评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夷茶鉴评与制法、品饮艺术演进
    (一) 武夷茶性温
    (二) 武夷茶香清甘活
    (三) 武夷茶品饮艺术
二、武夷茶鉴评与伪劣茶
三、结语

(10)长春市区域饮茶源流调查与茶叶知识普及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长春地区茶文化调查问卷研究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图
    1.5 长春地区饮茶人员内涵结构
        1.5.1 长春地区地域差别与茶知识调查
        1.5.2 长春地区城乡差别与茶知识调查
        1.5.3 长春地区人口来源及组成分布调查
        1.5.4 长春地区茶叶消费调查
        1.5.5 长春地区少数民族茶文化调查
        1.5.6 长春地区经济条件调查
        1.5.7 长春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调查
        1.5.8 长春地区职业结构调查
2 长春地区茶叶消费与茶叶知识认知现状
    2.1 长春地区茶叶消费与茶叶种类认知现状
    2.2 长春地区茶叶认知情况
        2.2.1 长春地区红茶认知情况
        2.2.2 长春地区绿茶认知情况
        2.2.3 长春地区普洱茶认知情况
        2.2.4 长春地区闽北乌龙茶认知情况
        2.2.5 长春地区闽南乌龙茶认知情况
        2.2.6 长春地区黄茶认知情况
        2.2.7 长春地区花茶认知情况
        2.2.8 长春地区白茶认知情况
    2.3 长春地区茶文化鉴赏的场地
    2.4 长春地区茶品鉴状况
    2.5 长春地区茶文化知识不足
3 长春地区茶叶消费与知识认知现状成因
    3.1 长春地区茶叶传统观念的成因
        3.1.1 历史因素
        3.1.2 地理因素
        3.1.3 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素
        3.1.4 文化因素
        3.1.5 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因素
        3.1.6 国家整体发展因素
    3.2 茶叶知识认知现状成因
        3.2.1 自然因素限制茶文化的发展
        3.2.2 历史因素限制茶文化的发展
        3.2.3 人文因素限制茶文化的发展
4 长春地区普及茶文化的意义和途径
    4.1 长春地区普及茶文化意义
        4.1.1 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4.1.2 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1.3 促进东北茶文化发展
    4.2 长春地区普及茶文化途径
        4.2.1 对现有茶文化普及途径进行强化
        4.2.2 增加茶文化普及团队
        4.2.3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多渠道投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茶文化调查问卷(一)
附录B 社区茶文化调查问卷(二)

四、武夷岩茶之特征和品鉴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岩茶挂耳茶包的开发与评价[J]. 刘菲. 茶叶学报, 2021(01)
  • [2]浅析武夷岩茶“返青”[J]. 李娟,冯卫虎,蔡小勇,徐杰,曹士先,晁倩林. 中国茶叶, 2020(09)
  • [3]众说“岩韵”[J]. 陈荣冰. 茶道, 2020(08)
  • [4]基于代谢组学的武夷肉桂茶不同烘焙程度、等级及地域品质差异研究[D]. 徐邢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5]浅谈武夷岩茶产地与岩韵[J]. 黄绍斌,吴成建. 中国茶叶, 2018(11)
  • [6]茶与咖啡的文化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D]. 王信. 厦门大学, 2018(07)
  • [7]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对不同茶类的鉴别[D]. 万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8]武夷岩茶“岩韵”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J]. 林燕萍. 武夷学院学报, 2018(05)
  • [9]明清时期武夷茶鉴评辑考[J]. 叶国盛,赵宇欣. 武夷学院学报, 2018(01)
  • [10]长春市区域饮茶源流调查与茶叶知识普及途径探究[D]. 宋子跃.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武夷岩茶的特点及品尝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