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一)

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一)

一、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1)(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1](2021)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农办计财[20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广东省农垦总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为指导各地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有效支撑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崔思远,曹光乔,张婕,张琳,滕兆丽[2](2021)在《标准化引领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标准化是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推动农业机械化标准实施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现阶段中国和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标准发展的总体现状进行梳理总结,重点分析现行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农业机械化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通过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制定统筹协作的标准制修订机制、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应用、加强标准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标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徐振兴,徐峰,张树阁[3](2020)在《智能农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智能农机技术应用如火如荼,受到行业、社会和关注,国内一些巨头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农机领域,在人民日报、央视等报纸媒体上频频出境,特别今年疫情期间,智能农机技术的应用减小了人员聚集,使农业生产不受疫情的影响,为智能农机技术推广更是增添一把火。同时也说明智能农机技术已受到各方重视,形成了行业发展共识。随着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智能农机技术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今年9月11日,

邱丽花[4](2020)在《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集群众性和多层次联合性于一体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也是现阶段我国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重要一员,对增强农民归属感、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深刻意义。它既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下农民做好做强做大农业的发展愿望,同时满足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因素、物质因素、无形资产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社长任职经验、注册资金、是否进行质量认证、品牌知名度、与政府相关部门关系、是否与上下游服务单位形成长久合作关系、是否分配盈余、组织机构运行完整度以及每年全员大会召开次数等都能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现阶段,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力资本存量弱、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政府政策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组织结构设置形式化及合作社服务功能传统单一等,因此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条针对性建议:1.注重“授+留+引”,增强组织队伍人力资本建设;2.重视宣传推广,推动品牌建设;3.盘活政府支持形式和活力,增强规模层次建设;4.内外兼顾,建立健全合作社管理机制;5.巩固合作社传统服务地位,拓展新型服务功能。

刘恒新[5](2020)在《提高能力 聚集合力 开创农机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文中研究指明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精神,总结2019年以来农机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薛新宇,顾伟,徐阳,孙竹,兰玉彬[6](2020)在《农用无人飞机法规与标准制定现状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用无人飞机产业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但相关配套的法规和标准却相对滞后。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上主要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的组织和机构标准制定目标与主要依据;阐述了日本农用无人飞机管理机构、管理方法与标准使用;我国无人飞机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我国农用无人飞机现有政策法规,行业、地方以及团体标准制定情况。提出为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在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框架下,在农业农村部主导建设下,各级管理机构和标准化组织应从产品(质量)标准、子部件与性能试验等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与人员培训等管理标准方面继续开展标准化工作;标准制定不局限于植保无人飞机,还应制定播种、施肥、遥感、辅助授粉等应用标准;应建立涵盖生产、流通、应用、培训、登记认证等环节标准支撑管理需求。通过标准的科学制定与实施,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驱动自主创新,提升农用无人飞机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管延华[7](2016)在《推广鉴定新政策变化和要求浅谈》文中指出日前,《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2015年第2号令)(以下简称《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2015年第2331号令)(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以及TZ1-2016《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农业部公告第2367号令)(以下简称《规则》)已由农业部正式公布,并分别于2015年7月15日、2016年1日1日和2016年3月4日起施

高国钧[8](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提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武聪颖[9](2009)在《质量,是农机企业、产品的生存之本——2009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暨拖拉机3C认证年度总结座谈会侧记》文中指出2009年3月29—30日,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在桂林召开了"2009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暨拖拉机3C认证年度总结座谈会。共有129家企业150多个代表参会,农业机械杂志、非常农机网等媒体也受邀参会,以增加会议的宣传力度。此次会议综合表现出国家对农机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检查监督力度也不断加大;企业对农机质量工作不断重视,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等信息。本刊记者将会议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飨读者。同时期待会议所传达出的要重视质量工作等要求和内容能深入人心,推动农机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王庭茂[10](2008)在《关注我国农用拖拉机、内燃机推广鉴定与产品质量管理——记2008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文中指出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为及时宣传贯彻农业部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目录管理的新要求,使全行业准确把握和正确执行《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和大纲的规定,进一步总结交流全行业在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完成2008年的目录推荐检测工作,于

二、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1)(论文提纲范文)

(2)标准化引领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标准化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作用
    1.1 标准化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前提
    1.2 标准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指引
    1.3 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4 标准化是多主体协同的动力引擎
2 现状与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畅
    2.2 标准理念滞后
    2.3 标准化水平较低
    2.4 监管体系不全
3 对策与建议
    3.1 顶层设计,构建科学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3.1.1 强化调查研究,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框架体系
        3.1.2 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补齐生产急用的重要标准
        3.1.3 注重改革创新,构建统筹协作的标准制修订机制
    3.2 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落地实施应用
        3.2.1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信息体系建设
        3.2.2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宣传贯彻
        3.2.3 建立农业机械化标准推广服务体系
    3.3 精准施策,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监督检查力度
        3.3.1 健全农业机械化标准监督体系
        3.3.2 完善标准检测手段和监督方式
        3.3.3 构建农业机械化标准信息反馈机制
4 结语

(3)智能农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广智能农机技术对农机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智能农机技术示范应用情况
三、加快推进智能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的措施

(4)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合作经济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3 不同视角下的合作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乡村振兴战略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马太效应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第3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产业概况
        3.1.3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2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2.1 发展速度较快
        3.2.2 涉及产业类型以种养类为主
        3.2.3 创建模式逐渐丰富化
        3.2.4 政府政策支持
    3.3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
        3.3.1 柳城县H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3.3.2 柳城县W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
        3.3.3 柳城县M养殖专业合作社
    3.4 小结
第4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框架构建
        4.1.1 影响因素的实证框架构建
        4.1.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框架的说明
    4.2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4.2.3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4 模型的设定以及变量相关选取
        4.2.5 计量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人才队伍建设力量弱
        5.1.2 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
        5.1.3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且方向存在偏差
        5.1.4 合作社内部运行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5.1.5 合作社服务功能较传统单一
    5.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5.2.1 农民因素
        5.2.2 合作社因素
        5.2.3 政府因素
第6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6.1 注重人才的“授+留+引”,增强组织队伍人力资本建设
        6.1.1 重视新型农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教育
        6.1.2 坚持人才兴社,注重人才班子的培育发展
        6.1.3 丰富社员教育形式,搭建有效学习平台
    6.2 重视宣传推广,推动品牌建设
        6.2.1 树立品牌意识 ,坚持品牌导向
        6.2.2 加强传统与新兴媒体的结合,推动品牌宣传
    6.3 盘活政府支持形式和活力,增强规模层次建设
        6.3.1 分重点、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政策支持
        6.3.2 建立合作社发展基金,按需给予政策支持
        6.3.3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畅通农户诉求通道
    6.4 内外兼顾,建立健全合作社管理机制
        6.4.1 坚定民主制度不动摇,充分发挥社员权利
        6.4.2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科学设置管理人员
    6.5 巩固合作社传统服务地位,拓展新型服务功能
        6.5.1 丰富参与主体,增强集聚功能。
        6.5.2 鼓励合作社间的联合,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6.5.3 丰富和增强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提高能力 聚集合力 开创农机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
二、扎实开展农机质量监督工作
三、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
四、为农机化政策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第一,提升试验鉴定能力,促进安全适用可靠农机产品的供给
    第二,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和标准工作能力,助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提升培育服务新型农机经营主体能力,持续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第四,提升技术支撑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农机化政策落实见效
    第五,提升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一懂两爱”的队伍

(8)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一、案例述介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质量,是农机企业、产品的生存之本——2009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暨拖拉机3C认证年度总结座谈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两轮目录制定情况的分析
3C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主要原因
2008年农机质量监督情况
2009年质量监督工作计划
农机推广鉴定新大纲的修订情况
2008年推广鉴定主要问题汇总
3C检测情况的报告
宣贯农业部2009年1号文件
2008年第4季度轮式拖拉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分析
农用柴油机新推广鉴定大纲介绍
OECD和e-mark检测情况介绍
质量工作的体会及对行业发展的建议
全球化的质量管理
打造中国精品农机
一流的配置生产一流的产品
产品制造秉承惠农理念
新型拖拉机的研制
做农机一定要……
把质量计划体现在产品中

四、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1)(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04)
  • [2]标准化引领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 崔思远,曹光乔,张婕,张琳,滕兆丽.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03)
  • [3]智能农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J]. 徐振兴,徐峰,张树阁. 农机科技推广, 2020(12)
  • [4]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 邱丽花. 广西大学, 2020(07)
  • [5]提高能力 聚集合力 开创农机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J]. 刘恒新.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0(10)
  • [6]农用无人飞机法规与标准制定现状分析[J]. 薛新宇,顾伟,徐阳,孙竹,兰玉彬. 农业机械学报, 2020(10)
  • [7]推广鉴定新政策变化和要求浅谈[J]. 管延华. 山东农机化, 2016(03)
  • [8]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9]质量,是农机企业、产品的生存之本——2009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暨拖拉机3C认证年度总结座谈会侧记[J]. 武聪颖. 农业机械, 2009(08)
  • [10]关注我国农用拖拉机、内燃机推广鉴定与产品质量管理——记2008年农用拖拉机、内燃机行业研讨会[J]. 王庭茂. 农业机械, 2008(12)

标签:;  ;  ;  ;  ;  

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指南(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