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矿山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软岩矿山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一、软岩矿井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成[1](2021)在《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产矸率增加、提升效率降低、采场与巷硐围岩控制难度加大等系列难题,采选充一体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深部煤矿井下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与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不仅可确保采煤-分选-充填系统高效协调配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矿井灾害防控能力。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了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长时稳定控制、采-充空间合理布局与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建立了其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研究了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多个采选充一体化矿井,明确了现阶段井下分选工艺的主要优缺点、适用条件及设备配置要求,归纳总结了井下分选硐室的主要结构特征,分别建立了分选硐室顶板变截面简支梁、帮部柱体以及底板外伸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解析了井下分选硐室优化布置与围岩控制方法。(2)阐明了井下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研究了断面形状、尺寸效应以及开挖方式对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分选硐室群基于软弱岩层厚度及层位变化的合理布置方式,确定了不同类型地应力场中分选硐室群的最佳布置方式,探讨了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分选硐室群围岩“三壳”协同支护技术,揭示了高地应力与采动应力、振动荷载、冲击荷载耦合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全服务周期内围岩加固对策。(3)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深部采选充一体化矿井适用的采-充空间布局方法,分析了影响采-充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基于开发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根据采充协调要求和“以采定充”、“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关系及动态调整方法,分别提出适用于地表沉陷控制、冲击地压防治、沿空留巷、瓦斯防治、保水开采五种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4)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互馈联动规律,探讨了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基于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要求,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基于“以采定充”和“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分别提出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原则,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以新巨龙煤矿为具体工程背景,对矿井采-选-充空间布局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该论文有图157幅,表38个,参考文献199篇。

毕煜[2](2020)在《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东部矿区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大量煤矿的开采条件日趋复杂,尤其在东部矿区,向深部开采、各类水体(含松散层下)及建筑物下开采是近年来我国东部矿区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以位于山东省的龙口矿区为例,针对该矿区面临的海域下软岩顶板条件及多煤层重复开采问题,重点研究在该区典型矿井软岩顶板的含隔水层结构条件、海水及第四系含水层水的下渗界面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模拟研究、实测对比等方法研究重复采动下软弱顶板的叠加破坏特征,最后确定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安全开采上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现有勘探资料,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层“复合型含隔水层”的结构特征;利用水化学分析,水文观测法研究了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位差异,综合确定了研究区内海水的下渗界面为第四系“一隔”,第四系“下含”入渗下界面为基岩风氧化带隔水层;从偏安全角度判定研究区的水体采动等级为I级。(2)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研究了软弱顶板上行重复采动下的叠加破坏效应,结合经验公式、导高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发育高度方面,上层煤4m采厚条件下采空区两侧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55m,进入泥岩、钙质泥岩层组;发育形态方面,研究区软弱的岩层结构条件使采空区前后方难以形成足够支撑,会形成“梯台”型导水裂缝带发育的基本特征。研究区两层煤间距大于叠加效应影响的临界值12m,上行重复开采时二者的叠加破坏效应不明显。(3)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不波及第四系“下含”为基本原则,确定H1105工作面正常部位防水煤岩柱尺寸67m,断层处防水煤岩柱尺寸78m;采厚4m时,开采上限综合确定为-168m,且基岩厚度及保护层厚度在工作面范围内满足防水煤岩柱留设要求。最后,结合H1105工作面的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综合评价了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区具备上述设计开采上限条件下安全开采的基本水文地质条件。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水体下软岩顶板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地下水流场演化、下渗界面分析、覆岩破坏规律研究及开采上限综合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论文有图88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1篇。

马莲净[3](2020)在《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世界第一采煤大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地域分布辽阔。在我国批准建设的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中有宁东、神东、陕北、黄陇、新疆5个基地是主要开采侏罗纪煤炭资源。侏罗纪煤田浅部煤层普遍面临顶板砂岩水害问题,其中以宁东煤田尤为典型,麦垛山煤矿位于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南部,2煤顶板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顶板水害威胁严重,2煤大巷在掘进过程中发生多次规模不等的集中涌水。根据井下实际揭露情况,2煤顶板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结果存在较大出入,前期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已不能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需要针对2煤顶板含水层进行进一步水文地质勘探、并查明2煤工作面顶板覆岩破坏规律、进而制定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的防治水技术,实现矿井安全采掘。本文以麦垛山煤矿2煤顶板复合砂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井下“一孔两段式”放水试验、水化学与示踪试验、岩石水理测试、“双阶段双水位”全过程水位拟合的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拟、覆岩破坏FLAC3D数值模拟、覆岩特性室内测试等方法,以地面抽水试验与井下放水试验相结合、现场试验与室内测试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解析法与数值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针对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以下研究成果:(1)1~2煤间延安组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741~2.511m/d,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渗透系数为3.673~6.297m/d。采用解析法计算直罗组下段含水层的钻孔单位涌水量分别为4.7353、3.7383和2.2092L/s·m;采用图解法计算结果分别为3.8970、3.4456和2.2467L/s·m。从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对1~2煤间延安组含水层放水试验的时间和空间响应特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和水化学条件等方面分析得出两含水层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通过对放水试验期间水量、水位变化情况分析、地面长观孔的水位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地面长观孔水位对长时间大流量疏放水的响应分析得出煤层顶板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具备一定的可疏放性。(2)研究区内11采区2煤顶板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可分为6个区,水平渗透系数0.9~4.5m/d,垂向渗透系数0.09~0.45m/d,给水度0.1~0.2,贮水率为1×10-7~5.5×10-7。数值法得到放水试验区域的渗透系数为4.5 m/d,与解析法结果相差9.23%。基于放水试验计算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渗透系数是抽水试验计算结果的15.9倍。与抽水试验相比,放水试验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更与实际条件相符,以此实现顶板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精细化探查。(3)煤层顶板覆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与分析结果为顶板水害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注浆对原始地层的渗透性、孔隙度等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有一定效果。煤层顶板局部裂隙发育的砂岩含水层适宜采用注浆加固技术。施工顶板疏放水钻孔揭露泥岩隔水层时,需跟管钻进防止出现塌孔现象。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方法获得的110207工作面回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基本一致,2煤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58.62~62.6m,裂采比15.42~16.47。(4)基于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与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成果,以麦垛山煤矿首采工作面为例,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技术。巷道掘进期间采用长距离定向钻探探查含水层富水性、常规钻孔疏水引流、注浆锚杆配合U型钢棚加强支护的巷道掘进综合防治水技术;工作面回采前采用“长时间分散疏放+短时间集中疏放”的疏水降压方案,并利用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顶板疏放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以上研究,实现了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精细化勘探、顶板覆岩特征及覆岩破坏规律定量化分析和采掘活动防治水技术特色化制定,最终形成了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解决矿井顶板水害防治问题的同时,对于侏罗纪煤田条件类似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垚[4](2019)在《地表水与老空水影响下工作面开采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脊梁煤矿侏罗系煤炭资源已经开采完毕,目前开始开采石炭系煤层。8117工作面位于一水平301-2盘区,目前即将开采,所采煤层为石炭系3煤,工作面地表为沟壑纵横的台地、丘陵,有马脊梁大沟穿越该工作面,而且上覆侏罗系地层中的2煤、7煤、11煤、14煤已被开采,形成了侏罗系采空区。因此该工作面面临顶板侏罗系采空区老空水及地表马脊梁大沟河水的水害威胁。为了评价8117工作面在地表水和老空水下开采的安全性,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地表水与老空水的水力联系,重点研究了石炭系3煤开采后的采动裂隙发育规律:通过钻孔电视和注水试验等现场实测方法对位于8220工作面的1817钻孔进行了观测,确定了采动裂隙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并与规程公式、数值模拟、相似模型模拟的结果相对比,最终确定导水裂缝带的发育上限,并确定煤层开采的裂采比。根据最终结果评价了8117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为8117工作面设计了限高开采方案,并设计了电法监测方案对导水裂缝带进行进一步监测。具体工作量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8117工作面顶板存在大量侏罗系煤层采空区,而且地表有马脊梁大沟及其支沟穿过。通过分析确定2煤老空区受到了地表马脊梁大沟河水的直接补给,11煤、14煤采空区未受到地表水的直接补给。(2)对1817孔进行了钻孔电视观测,统计了埋深310-400m段的裂隙、离层发育情况。主要结论有:(1)总裂隙面积在埋深310-330m段较小,从埋深330m处开始变大,在埋深380-400m段急剧增大。(2)离层在埋深310-350m段比埋深350-400m段更发育。通过钻孔电视方法确定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为150m。(3)在1817孔埋深310-400m段进行了注水试验,观测了透水率、渗透系数的变化情况。渗透系数从埋深340m处开始增大,在埋深380m处渗透系数再次增大。根据注水试验确定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为140m。(4)根据距1817孔最近的2014-7孔资料分析了顶板覆岩岩性,采用不同的顶板岩性类型,使用规程提供的不同公式,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在51.4284.58m之间。相似模型模拟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00120m,数值模拟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20140m。(5)将钻孔电视、注水试验、规程公式、相似模型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对比,最终采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即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为150m,裂采比为24.27倍。(6)根据最终结论评价了8117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工作面的大部分区域不符合规范要求。为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为8117工作面设计了限高方案,并设计了孔间电法物探方案对导水裂缝带进行进一步监测。

郭文彬[5](2018)在《孟加拉国Barapukuria井田三厚条件下协调减损开采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孟加拉国Barapukuria煤矿,覆岩属典型的冈瓦纳地层结构,地质采矿条件与国内的侏罗纪或石炭二叠纪地层存在一定的差异,开展冈瓦纳地层厚松散承压含水层下协调开采技术的研究,对丰富水体下安全开采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孟巴井田实际地质采矿为工程背景,基于协调减损开采原理,以减弱开采对岩体损害程度,综合运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现场探测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在冈瓦纳地层条件下,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以及结构关键层和隔水关键层的稳定性,并制定了合适矿井的协调减损开采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全面分析矿井地质采矿条件的基础上,阐明了覆岩结构的“三厚”特征,即特厚煤层、特厚顶板和特厚松散含水层,分析确定了“三厚”是导致矿井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给出了通过特厚煤层分层限高协调减损开采是解决矿井安全的有效途径。(2)在分析矿井开采煤层覆岩隔水层、含水层、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孟巴井田范围内存在突水溃沙型、薄基岩易突水型和地质构造突水型三种水害类型,并按水害类型对矿区进行了区域划分,确定了井田南部为灾害可控开采区域,为矿井协调开采的整体布局奠定了基础。(3)应用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和现场探测等方法,研究了矿井分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和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分析得到了冈瓦纳地层条件下开采,覆岩破坏强度大,移动变形剧烈,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大且增长率高。给出了冈瓦纳地层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预计公式,为限高开采提供了可靠依据。(4)应用后屈曲理论分析了结构关键层稳定性,并基于能量准则给出了结构关键层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建立了在覆岩载荷作用下结构关键层的极限破坏条件,为确定工作面的合理宽度提供了依据。(5)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地表移动观测成果,分析了覆岩内部移动规律,确定了覆岩移动参数,应用概率积分解析得到基岩的影响角76°,松散层的影响角为53°,确定了覆岩内部基岩顶界的主要影响半径,为分层间协调开采层间错距的布置提供了依据。(6)基于开采煤层厚硬顶板分阶段破坏,达到厚硬顶板能量分次释放和基岩水分次疏放的减损防灾目的,确定了一分层工作面的合理宽度和开采高度;基于协调减损开采原理,为避免一、二分层开采边界拉伸应力叠加破坏隔水层(LDT)的隔水性能,故二分层开采后,要破坏一分层区段煤柱使覆岩整体平缓稳态下沉,并控制二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不波及隔水层(LDT),以此确定了二分层协调开采布置方式和开采高度控制计算方法,构建了适合孟巴矿灾害特点的协调开采减损设计方法。(7)应用协调减损开采设计方法,给出了矿井的协调减损开采方案,确定矿井一分层开采高度3m,二分层开采高度按裂采比20计算,分层边界错距按基岩顶界的主要影响半径的0.8倍计算。工程实践表明,一分层的限高开采将开采煤层厚硬顶板分次破坏,有效地减弱了顶板岩层整体破断能量的释放,避免了矿井淹井事故和冲击矿压灾害的发生;控制了导水裂缝带高度,避免隔水层(LDT)被波及,有效地保护了隔水层(LDT),一分层区段煤柱被破坏,覆岩整体实现了平缓稳态下沉,分层错距协调布置,避免了开采边界拉伸应力区的叠加,二分层限高协调开采,有效地保护了隔水层的稳定性,实现了孟巴矿复杂水体下的安全开采。

张建超[6](2017)在《长安煤矿河流下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长安煤矿具有大采高、浅埋深的特点,在开采过程中4113工作面受到地表水体邵家湾沟的威胁。本文以该矿地表水体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煤层赋存条件为研究背景,以长安煤矿4113采煤工作面在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采用综放采煤工艺开采的情况下,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特点,确定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两带”发育及涌水量和安全开采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明确了各含(隔)水层的性质及其影响大小;通过相似材料模拟手段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过程和范围;应用类比工程,得出在相近开采条件下的导水裂隙发育高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邵家湾沟河流下,4113工作面可采用限制采高的方法进行综放安全开采。当采高在8m以下(采出率85%),预计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不足以导通邵家湾沟河流,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水措施后,实施开采是安全、可行的。

王金金[7](2017)在《昌恒煤矿F1断层带力学测试与煤柱合理留设数值分析》文中提出断层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与煤炭资源的采出率,若留设的断层防水煤柱既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又能最大限度的开采煤炭资源,正是秉承了“以人为本、科技兴矿,安全高效和减少资源损失、走可持续发展”社会宗旨和理念。至今留设断层防水煤柱的方法也是层不穷出,但因断层的赋存条件千差万别,所以针对不同的工程背景要根据其具体的赋存条件选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论文以昌恒煤矿的9102工作面外侧F1断层为研究对象,首先,为明确F1断层带的力学及水理性质,在9102工作面风巷靠近断层处施工顶1、顶2、底1、底2四个钻孔并取岩样,对岩样做岩石力学与水理性质测试,水理性质测试包括含水率、吸水率、渗透性、膨胀性与耐崩解性,结果表明:F1断层的岩样构成复杂,是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状岩石的混杂堆积,并具有“松、散、软、弱”的特点;平均含水率2.53%;平均渗透系数为0.35cm/s,属于“强透水性”类型岩土;平均膨胀率为0.656%;软岩中多半样品十分破碎,遇水即崩解,而且速度较快;大部分岩石稳定性不好,浸水泥化程度较高,属于不稳定、极不稳定岩石。其次,采用FLAC3D软件模拟的方法模拟研究不同工作面推进距离时采空区围岩与断层的采动应力变化、位移变化及塑性区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空区围岩与断层的采动压力、位移量、塑性区范围均随采空区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另工作面中部剖切面上的采动矿压、位移量、塑性区范围均比工作面端部的值要大,即留设断层防水煤柱时应根据工作面中部剖切面上的破坏范围留设。采动工作面推进140m时,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为19m,断层带内出现小区域的塑性破坏区,底板的塑性破坏区没有波及至断层带,断层上下盘的界面位移差为0.005dm,断层没有发生活化,预留设45m的断层防水煤柱。再次,采用煤柱弹塑性分区法计算留设的断层防水煤柱的宽度,煤柱弹塑性分区法运用弹塑性极限平衡理论、材料力学理论及断层两盘的岩性分别计算煤柱极限平衡区、弹性区与断层影响带的宽度,计算得煤柱极限平衡区宽度为14.27m,弹性区宽度为28.23m,断层影响带宽度为6.88m,三者之和为49.38m。为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开采,F1断层防水煤柱的合理宽度取50m。

张建超,雷明安[8](2016)在《长安煤矿河流下综放开采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安煤矿具有大采高、浅埋深的特点,本文以该矿地表水体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煤层赋存条件为研究背景,采用工程类比、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长安煤矿4113采煤工作面在邵家湾沟河流下开采时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特点,确定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两带"发育。结果表明,4113工作面在河流下实施开采是安全可行的。

王大威[9](2016)在《姚家山矿千米深井开采的突水灾害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是我国国家安全与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我国许多地方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矿井水害威胁制约着煤炭的安全开采。受水害威胁的煤炭储量占我国目前一部分矿井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的比重较多,因此需要解放这一部分煤炭储量,使这些矿井有后续资源储量可供开采。姚家山矿含煤丰富,经济可采煤层为4+5号煤层、8+9号煤层,虽然煤层厚度较大但是大部分区域埋深较深。姚家山矿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距离奥陶系含水层较近,受该含水层的威胁较为严重。若各种形式的水从顶底板涌入矿井,尤其是底板突水危害发生时不仅威胁到煤炭的安全生产,而且严重威胁到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通过分析地质资料,得出影响4+5号煤层、8+9号煤层突水以及涌水影响因素有: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开采因素。通过规程计算、理论预测方法,对顶板导水裂隙带和底板“下三带”高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于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相差较大,对于底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相接近。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预测顶、底板导水裂隙带,得出以下结论:(1)规程关于对顶板导水裂隙的经验公式对千米深井长工作面已不适用;(2)关于底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规程公式对千米深井长工作面仍然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突水系数法以及极限水压法预测4+5号煤层、8+9号煤层的突水危险区域分布,结果表明:在开采4+5号煤层时,大部分区域不发生突水危害,只有矿井西部区域有突水危险;在后期开采8+9号煤层时,大部分范围将发生突水危害,只有矿井东南角区域属于安全开采区域。通过“大井法”对4+5号煤层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开采4+5号煤层时,正常涌水量3035.59m3/d(126.48 m3/h);最大涌水量4403.47m3/d(183.48 m3/h)。根据矿井涌水量和排水高度,参照我国排水查设备制造系列,进行排水设备选型。

高颖[10](2014)在《黄明石井田含水层下综放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明石井田区域内赋存静乐组红土,广布全井田,厚度56.11~114.84 m,能够较好的阻隔第四系含水层组与基岩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但是钻孔揭露3号煤层上覆基岩柱高度为7.60~41.70 m,平均厚26.41 m,基岩柱垂高过小。虽然红土层能够在煤层未采动条件下阻隔第四系含水层组对矿井充水,但是由于基岩柱垂高过小,煤层进行大采高综放后,有可能导通第四系含水层组,使其成为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会对矿井的正常生产产生威胁。为了安全可靠的进行综放开采,首先利用类比方法对3号煤层开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预计,然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覆岩的破坏高度(裂隙带和垮落带)进行预测。利用GMS数值模拟对开采后各含水层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经综合分析,在萨拉乌苏组含水层覆盖区域不能进行综放开采,可以进行限厚开采;在第四系更新统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区域,按照《“三下”采煤规程》规定,可留设防砂安全煤岩柱进行开采;在烧变岩孔洞裂隙水和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带裂隙水覆盖区域,开采时须先打钻孔对烧变岩区域进行探放水再进行放顶煤开采。论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在本矿井中应用,而且此类研究方法在其它条件相同的矿井中也有借鉴价值。

二、软岩矿井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岩矿井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与围岩力学分析
    2.1 井下分选工艺及其设备配置要求
    2.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分析
    2.3 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
    3.1 分选硐室群断面优化设计方法
    3.2 软岩层位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3 地应力场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4 分选硐室群结构特征与紧凑型布局原则
    3.5 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1 “三壳”协同支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4.2 采动应力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3 振动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4 冲击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矿井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1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方法分类
    5.2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3 采煤-充填空间参数优化方法
    5.4 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与应用
    6.1 采煤-分选-充填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
    6.2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
    6.3 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矿井交通位置
    2.2 矿井地质条件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4 北皂矿海域生产概况
    2.5 研究区开采条件
3 顶板含隔水层结构及海水下渗界面
    3.1 研究区顶板含隔水层结构分析
    3.2 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3.3 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下渗界面分析
    3.4 第四系含水层的水体采动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叠加破坏效应
    4.1 软弱覆岩的岩性及力学特征
    4.2 理论公式计算
    4.3 FLAC~(3D)数值模拟
    4.4 工程地质力学模型模拟
    4.5 矿区现场实测资料分析
    4.6 叠加破坏效应的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海域下近距离煤层的安全开采上限
    5.1 本矿已有上行开采经验
    5.2 H1105工作面开采上限确定的关键因素
    5.3 H1105工作面安全开采上限的确定
    5.4 H1105工作面上行开采的安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水试验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覆岩破坏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顶板水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2.1.1 顶板砂岩含水层分布特征
        2.1.2 顶板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1.3 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害特征
        2.1.4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方法
    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2.2.1 覆岩破坏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2.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概况
        3.1.1 交通位置
        3.1.2 开发建设与工程布局
        3.1.3 研究区范围
    3.2 自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水文气象
        3.2.3 地震
    3.3 地质概况
        3.3.1 地层
        3.3.2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概况
        3.4.1 水文地质条件
        3.4.2 矿井充水因素
第四章 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4.1 放水试验
        4.1.1 放水试验概况
        4.1.2 放水试验过程
    4.2 水化学分析与示踪试验
        4.2.1 水化学分析试验
        4.2.2 示踪试验
    4.3 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4.3.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4.3.2 水化学分析
        4.3.3 示踪试验结果分析
        4.3.4 水理性质分析
        4.3.5 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4.3.6 可疏放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放水试验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型范围
        5.1.2 水文地质结构
        5.1.3 含水层空间离散
        5.1.4 模型源汇项
        5.1.5 边界条件
    5.2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5.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识别与检验
        5.3.1 初始流场的建立
        5.3.2 单孔放水试验非稳定流模型识别
        5.3.3 多孔放水试验非稳定流模型检验
        5.3.4 水文地质参数反演
        5.3.5 模型边界条件验证及水均衡识别
    5.4 水文地质参数可靠性分析
        5.4.1 解析法与数值法结果对比
        5.4.2 与以往抽水试验结果对比
        5.4.3 与以往国内其他放水试验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顶板覆岩特征与破坏规律研究
    6.1 顶板覆岩物理力学性质
    6.2 顶板覆岩物理特性
        6.2.1 取样及测试内容
        6.2.2 泥岩崩解性特性
        6.2.3 覆岩矿物组成测试
        6.2.4 覆岩微观结构特征
        6.2.5 覆岩孔隙度特征
        6.2.6 覆岩物理性质分析
    6.3 顶板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6.3.1 经验公式分析
        6.3.2 理论分析
        6.3.3 数值分析
        6.3.4 可靠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顶板巨厚砂岩水害防治技术
    7.1 工作面概况
    7.2 巷道掘进水害防治技术
        7.2.1 充水因素分析
        7.2.2 巷道掘进防治水方案
    7.3 工作面回采水害防治技术
        7.3.1 充水因素分析
        7.3.2 疏放水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表水与老空水影响下工作面开采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概况
    2.2 井田地质
    2.3 水文地质
3 8117 工作面地表水与老空水水力联系研究
    3.1 8117 工作面水文地质概况
    3.2 侏罗系老空水概况
    3.3 本章小结
4 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钻孔电视观测研究
    4.1 8220 工作面及1817 孔概况
    4.2 钻孔电视原理
    4.3 观测过程
    4.4 观测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注水试验研究
    5.1 注水试验原理及仪器
    5.2 观测过程
    5.3 注水试验数据分析
    5.4 实测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8117 工作面安全性评价及水害防治方案设计
    6.1 导水裂缝带高度最终确定
    6.2 8117 工作面开采安全性评价
    6.3 8117 工作面防治水方案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孟加拉国Barapukuria井田三厚条件下协调减损开采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冈瓦纳煤田分布及其地质特征
        1.2.2 厚层坚硬顶板煤层的开采现状
        1.2.3 水体下开采技术
        1.2.4 协调开采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冈瓦纳地层地质及灾害特征分析
    2.1 矿井地质采矿条件
        2.1.1 地层结构
        2.1.2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1.3 煤层及煤质
        2.1.4 地质构造
    2.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2.1 矿井含水层特征分析
        2.2.2 水体的补、径、排条件
        2.2.3 水体赋存特征
    2.3 矿井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2.3.1 地质构造对井下开采的影响
        2.3.2 水文地质特点
        2.3.3 覆岩岩性及灾害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矿井开采突水机制及水害分区
    3.1 矿井突水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矿井关键岩组的赋存特征
        3.1.2 矿井突水的影响因素
        3.1.3 水对岩体的影响
    3.2 矿井突水机制及水害分区
        3.2.1 矿井突水的条件及机制
        3.2.2 矿井水害工程地质类型及水害分区
    3.3 本章小结
4 冈瓦纳地层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
    4.1 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的数值计算模拟
        4.1.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计算过程与结果
    4.2 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物理模拟
        4.2.1 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设计
        4.2.2 模型的开挖过程及结果
    4.3 钻孔探测
        4.3.1 探测方法的选择
        4.3.2 导水裂缝带井下钻孔探测
        4.3.3 导水裂缝带地表钻孔探测
    4.4 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冈瓦纳地层开采覆岩破坏机理
    5.1 结构关键层的稳定性
        5.1.1 关键层特征及判定
        5.1.2 关键层破坏的采高效应
        5.1.3 关键层的稳定性
    5.2 覆岩的移动规律
        5.2.1 覆岩移动及预计
        5.2.2 地表移动的现场观测
    5.3 本章小结
6 孟巴矿协调减损开采技术及应用
    6.1 协调减损开采技术
        6.1.1 一分层限高开采
        6.1.2 二分层限高协调开采
        6.1.3 分层协调错距布置
        6.1.4 间歇开采
    6.2 协调开采减损技术应用
    6.3 工程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长安煤矿河流下综放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导水裂隙带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4113综放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1 4113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2.1.1 地表水
        2.1.2 地层水
    2.2 矿井涌水量及其预测
        2.2.1 导水裂隙带未与地表河流沟通时矿井涌水量预测
        2.2.2 导水裂隙带与地表河流沟通时涌水量预测
    2.3 4113工作面覆岩地层含(隔)水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4113综放工作面开采相似材料模拟
    3.1 相似材料模拟方法
    3.2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设计
    3.3 模拟放顶煤开采方案
        3.3.1 模拟开采分析
        3.3.2 模拟开采方案确定
    3.4 实验开采过程及覆岩破坏规律
        3.4.1 实验过程分析
        3.4.2 地表破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4113 综放工作面开采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选择
    4.2 计算模型
        4.2.1 数值计算方案
        4.2.2 数值计算模型
        4.2.3 力学参数的选取
    4.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开采厚度 6m时围岩运移与渗流规律
        4.3.2 开采厚度 8m时围岩运移与渗流规律
        4.3.3 开采厚度 10m时围岩运移与渗流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水体下综放开采类比工程研究
    5.1 类比工程选择依据
        5.1.1 类比工程选择依据
        5.1.2 类比矿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实例
    5.2 类比工程水下综采放顶煤开采分析
        5.2.1 煤层覆岩破坏高度统计分析
        5.2.2 水下采煤裂缝导水带类比适合性分析
        5.2.3 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5.3 本章小结
6 4113综放工作面开采现场工业性试验
    6.1 研究背景
    6.2 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6.3 开采参数确定
    6.4 矿井排水能力校核
    6.5 现场应用效果
        6.5.1 限高开采的实施
        6.5.2 煤炭采出量及工作面涌水量
        6.5.3 井上下水文观测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昌恒煤矿F1断层带力学测试与煤柱合理留设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岩破坏
        1.2.2 断层突水机理
        1.2.3 断层防水煤柱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貌与水文气象
        2.1.3 周边矿井分布情况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含煤特征
        2.2.3 区域构造
    2.3 矿井地质
        2.3.1 矿井地层
        2.3.2 井田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
    2.5 矿井水文地质
        2.5.1 地表水
        2.5.2 地下水含、隔水层
        2.5.3 井田内主要隔水层
        2.5.4 断层的富、导水性
    2.6 含水层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2.6.1 奥陶系灰岩岩溶水
        2.6.2 灰岩岩溶裂隙水、砂岩裂隙水
        2.6.3 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组)
第三章 F1断层物理力学试验
    3.1 F1断层的岩石力学性质
    3.2 断层带软岩的物理特性
    3.3 断层软岩的水理特性
        3.3.1 断层软岩水理性质简介
        3.3.2 含水率测试步骤与结果
        3.3.3 吸水性测试步骤与结果
        3.3.4 渗透性测试步骤与结果
        3.3.5 膨胀性测试步骤与结果
        3.3.6 耐崩解性测试步骤与结果
第四章 采动覆岩破坏的FLAC~(3D)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模拟软件简介
    4.3 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范围的确定
        4.3.2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4.3.3 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的确定
        4.3.4 模型的开挖及破坏准则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断层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
    5.1 概述
    5.2 断层突水
        5.2.1 断层突水的机理
        5.2.2 断层突水与防水煤柱留设的关系
    5.3 煤柱弹塑性分区法
        5.3.1 矿压对煤柱的作用
        5.3.2 构造应力对煤柱的作用
        5.3.3 防水煤柱的计算公式
    5.4 数值模拟计算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姚家山矿千米深井开采的突水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底板突水研究现状
        1.2.1 国外底板突水研究现状
        1.2.2 国内底板突水研究现状
    1.3 顶板突水的研究现状
    1.4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1 姚家山地质概况
    2.2 姚家山水文水文地质状况
    2.3 姚家山矿涌水与突水因素分析
        2.3.1 地质因素
        2.3.2 水文因素
        2.3.3 开采因素
    2.4 煤层开采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采煤层“下三带”和“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
    3.1“下三带”高度理论预测方法
        3.1.1 姚家山矿 4+5 号煤层“下三带”高度预测
        3.1.2 姚家山矿 8+9 号煤层“下三带”高度预测
    3.2 姚家山矿“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
        3.2.1 姚家山矿 4+5 号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3.2.2 姚家山矿 8+9 号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3.3 数值模拟 4+5 号煤层顶底板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姚家山矿涌水与突水预测研究
    4.1 姚家山矿顶板涌水预测
        4.1.1 4+5 号煤层顶板涌水源预测
        4.1.2 8+9 号煤层顶板涌水源预测
    4.2 底板突水预测方法
        4.2.1 突水系数法预测
        4.2.2 极限水压预测
    4.3 姚家山矿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4.3.1 4+5 号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4.3.2 4+5 号煤层底板突水防治措施建议
        4.3.3 8+9 号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姚家山矿井涌水量及矿井排水设备选型研究
    5.1 涌水预测方法
    5.2 4+5 号煤层涌水计算
    5.3 姚家山矿井排水设备选型研究
        5.3.1 排水泵选型
        5.3.2 吸水管选型
        5.3.3 吸水管选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发论文

(10)黄明石井田含水层下综放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体下采煤研究现状
        1.2.2 导水裂隙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及水文地质分析
    2.1 矿井地质条件
        2.1.1 位置、交通
        2.1.2 地层
        2.1.3 井田构造
        2.1.4 煤层
    2.2 井田水文地质分析
        2.2.1 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2.2.2 主要含水层
        2.2.3 隔水层
        2.2.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2.3 本章小结
3 黄明石井田矿井综放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3.1 3号煤层煤岩柱结构及性能分析
        3.1.1 基岩柱结构及性能分析
        3.1.2 静乐组红土性能分析
    3.2 3号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预计
        3.2.1 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
        3.2.2 垮落带高度预计
    3.3 3号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数值模拟
        3.3.1 数值模拟的介绍
        3.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3 初始条件
        3.3.4 覆岩破坏高度的确定原则
        3.3.5 模拟结果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黄明石井田矿井首采面涌水量GMS数值模拟
    4.1 软件简介
    4.2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4.3 模型建立
        4.3.1 导入钻孔柱状三维数据
        4.3.2 地层编号
        4.3.3 生成区域地层实体
        4.3.4 建立概化模型
    4.4 模型编译与结论显示
    4.5 本章小结
5 黄明石井田矿井水体下开采可行性分析
    5.1 黄明石井田矿井水体下开采安全煤岩柱厚度计算
        5.1.1 水体下开采安全煤岩柱的类型
        5.1.2 保护层厚度选取研究
        5.1.3 黄明石井田矿井防水煤岩柱与防砂煤岩柱的留设
    5.2 水体下开采可行性分析
    5.3 开采技术措施
    5.4 防水安全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软岩矿井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朱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D]. 毕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D]. 马莲净. 长安大学, 2020
  • [4]地表水与老空水影响下工作面开采安全性研究[D]. 何垚.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孟加拉国Barapukuria井田三厚条件下协调减损开采理论研究与应用[D]. 郭文彬.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6]长安煤矿河流下综放开采技术研究[D]. 张建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3)
  • [7]昌恒煤矿F1断层带力学测试与煤柱合理留设数值分析[D]. 王金金.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2)
  • [8]长安煤矿河流下综放开采安全性分析[A]. 张建超,雷明安. 煤矿绿色高效开采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2016
  • [9]姚家山矿千米深井开采的突水灾害研究[D]. 王大威.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10]黄明石井田含水层下综放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D]. 高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标签:;  

软岩矿山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