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一、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扬扬[1](2021)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并探讨针刺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的机制。(2)在临床验证和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以期为广大脑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机会,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予rt-PA静脉溶栓;针刺+4.5h溶栓组在4.5h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刻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干预,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5h溶栓组只给予相同的固定。观察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EB含量和脑含水量百分比的影响。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采采用和实验一相同的模型、分组及干预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RhoA、ROCK2、MLC)及BBB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的表达,用 Real-time PCR 检测 RhoA、ROCK2 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5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二、临床观察:将脑梗死予rt-PA静脉溶栓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4.5h溶栓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rt-PA静脉溶栓之后立刻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sICH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sICH相关指标(TC、LDL-C、MPV、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依从性。结果:一、实验研究1.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1)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2)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3)BBB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EB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4)脑含水量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降低(P<0.05)。(5)脑出血性转化: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2.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1)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1)。(2)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1)。(3)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5,P<0.01),针刺+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5,P<0.01)。与 4.5h 溶栓组相比,针刺+4.5h 溶栓组 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二、临床观察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sICH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sICH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DL-C水平、MPV和CR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依从性的比较两组均完成临床观察,依从性均为100%(P>0.05)。结论:1.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大鼠溶栓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和减少HT的发生,达到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效应。2.针刺可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途径、有效保护BBB,以提高脑梗死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3.针刺及时介入可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降低sICH的发生率,提高溶栓安全性。为临床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夏鑫[2](2020)在《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型)静脉溶栓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通脑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由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资料完整且符合下述纳排标准的急性脑梗塞静脉rt-PA溶栓患者,入院后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纳入120例。对照组予以溶栓+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脑饮200ml bid,疗程2周,观察随访90d。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后,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总体疗效、复发率和死亡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通脑饮能否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远期预后以及安全性。结果:1.NIHSS评分: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观察组14d时NIHSS评分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4d时NIHS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溶栓后、中药治疗14d的NIHS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基线及溶栓后24h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4d时两组NIHSS评分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中药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90d随访,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从两组基线、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折线图可看,观察组积分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2.mR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于疾病预后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两组基线及溶栓后24hmR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4d及治疗90d mRS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0-2分患者占(73.33%),对照组0-2分患者占(48.33%),观察组功能良好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分为良好预后功能组(0-2分)及不良功能预后组(3-6分),分析影响该样本中良好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经统计学处理,使用中药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良好预后功能与中药使用明显相关。3.Barthel指数: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14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药对90d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作用更明显。4.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经统计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终点事件:终点事件的发生包括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死亡(血管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等,两组终点时间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通脑饮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2.通脑饮改善溶栓患者90d预后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更明显的优势;3.两组在药物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陈文骏[3](2018)在《急性前循环脑梗塞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溶栓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不同梗死分型、梗死部位和出血转化情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而为急性前循环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无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0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3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其中199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13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溶栓组患者年龄范围在45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1±4.21岁。其中男性患者87例(43.72%),平均年龄为66.4±5.09岁;女性患者112例(56.28%),平均年龄为68.8±4.26岁。非溶栓组男性患者59例(52.21%),年龄范围在48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6±4.78岁,女性54例(47.79%),年龄范围在47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23±5.23岁。1.统计上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症以及既往卒中史等等,分析研究对象中上述一般资料出现的比例,并进一步使用c2检验明确,患者的基本情况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分布一致,无统计学差异。2.参照1993年美国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法对上述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确定急性脑梗塞发病最常见的病因类型。3.根据患者的头部CT及MRI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梗塞部位。4.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根据TOAST分型结果,将312例患者分为5组。分别在入院24h内以及治疗7天后进行NIHSS评分,分析常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于治疗14 d内统计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概率。于出院后90天进行mRS评分,分析5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共233例,占所有患者的74.68%,其次分别是糖尿病(86;27.56%)、吸烟史(85;27.25%)以及高LDL症(84;26.92%)。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压(OR:3.62±0.47,P<0.05)、糖尿病(OR:4.21±1.25,P<0.05)、高LDL血症(OR:5.28±2.13,P<0.05)、吸烟(OR:4.12±1.53,P<0.05)均为急性前循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2.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最常见的梗塞类型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型(161例,51.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溶栓组中,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OR:0.62±0.13,P<0.05)和小血管闭塞型(OR:0.33±0.06,P<0.05)的治疗预后较为良好。在非溶栓组中,心源性栓塞(OR:5.19±1.32,P<0.05)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3.大脑中动脉梗塞患者共有180例,占患者总数的57.8%;颈内动脉梗塞患者113例,占患者总数的36.2%;大脑前动脉梗塞的患者人数较少,共有19例,占患者人数的6%。4.在312例患者中,总出血性转换发生率为5.12%。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中,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最高为13例(占溶栓组6.53%)。前循环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的概率要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的前循环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增加心源性栓塞的出血风险,但7d内NHISS评分改善明显。NHISS评分>17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脑实质出血比例增加。5.在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中,溶栓与否是影响患者临床效益及预后的因素。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预后(68.8%预后好)显着优于未接受溶栓治疗者(54.8%预后好)(P<0.05);且溶栓治疗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6.01±2.45),远低于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7.52±3.03)(P<0.05);此外,发生大脑前动脉梗塞患者预后(85.7%预后好)优于发生大脑中动脉梗塞患者(72.4%预后好)(P<0.05)。6.大脑前动脉梗塞患者溶栓后预后显着优于颈内动脉梗塞及大脑中动脉梗塞的患者。logistic回归发现颈内动脉阻塞(OR:4.19±2.37,P<0.05)和大脑中动脉(OR:3.22±0.89,P<0.05)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阻塞(OR:0.31±0.22,P<0.05)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LDL血症;最常见的梗塞类型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型;梗塞部位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小血管闭塞型预后最佳。心源性栓塞组预后较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塞可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转换概率增高。虽然心源性栓塞的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虽易发生脑出血转换,但静脉溶栓能明显改善预后。7d内NHISS评分改善明显。NHISS评分>17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脑实质出血比例增加。对于所有入组患者,发生大脑前动脉梗塞患者预后优于发生大脑中动脉梗塞及颈内动脉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降低致残率。NHISS评分越低,溶栓效果越好。故对于心源性梗死不应考虑增加出血风险而停止溶栓。

许锦奋[4](2011)在《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不同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与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比较两组注射液治疗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疗效机理,明确中药针剂是否要辨证选药。方法将合格的受试对象56例,按照中风-中经络的证型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两组,每个证型组按梗塞部位分层,依接诊顺序1:1随机分成川芎嗪注射液组(以下简称川芎嗪组)与银杏达莫注射液组(以下简称银杏达莫组)。川芎嗪组用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1静脉滴注,每天1次。银杏达莫组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1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在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可使用相应西医治疗方法,不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等。两组的疗程均10天,治疗后比较两组中药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1.芎嗪组患者总有效率75.9%,银杏达莫组患者总有效率85.1%,两组间疗效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病例,同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的病例,同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各项主要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与银杏达莫射液均能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总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方面,两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方面,银杏达莫组的疗效比川芎嗪组好,这说明中药针剂应该进行辨证选用。两组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过程未发现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尹文杰[5](2010)在《急性脑梗塞的药物治疗现状》文中认为脑梗塞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后,居第三位【1】。近年来,脑梗塞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早期的药物治疗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手段。

李可建[6](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詹学雄[7](2006)在《蕲蛇酶注射液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综述蕲蛇酶注射液的开发过程、药物性质、药理作用、与同类产品的比较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等,为探讨蕲蛇酶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杨冀平[8](2003)在《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研究概况和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中医典籍对中风病的认识,及中医中风病、西医缺血性卒中近十年的研究进展,以为中西医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可参考的信息:2.同时探讨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1.查阅中医历代典籍中关于中风病的记载,通过中国医学检索光盘及Medline检索近十年来关于中风病、缺血性卒中的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2.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采用NIHSS量表及MES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I评分评价生活能力水平和残疾,观察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28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病人的神经功能评分恢复情况及90天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疗效,90天的病死率、病死及残疾比率、恢复良好比率,观察血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1.中医中风病的病名、诊断已统一;其病因历经外风、内风、内外并立三个阶段,至现代内风为本、外风可为诱因的观点基本得到共识;其病机由历代的纷繁错综,至现代渐趋统一为虚、痰瘀、风火、毒邪几方面;其治疗有分期分阶段、辨证、辨病的不同,报道了大量疗效较好的治法方药,研制了一些有效的中成药和注射剂;对中风病预防思想和方法的记载丰富;2.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研究更趋深刻和全面;诊断技术进展很快,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可望实现溶栓时间窗的个体化;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研究确立了超急期的溶栓疗法,可从根本上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但由于严格的适应症,大多数患者尚难以受益,而曾被寄予厚望的神经保护等疗法尚未证明有效;一系列基于证据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指南出版,起到指导临床决策、规范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提出并正在建立有组织的卒中治疗体系,以将卒中的预防、急救、诊治、康复、教育融为一体,并将之社会化,以期全面降低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3.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组30天和9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90天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90天BI评分及恢复良好人数比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90天死亡率、死亡及残疾比率、凝血功能指标、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未见显着性差异;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 结论:1.历代中医典籍对中风病的记载丰富而详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以继承与发展之;中医领域治疗中风病的许多临床应用有效的方药急需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肯定其疗效,并继续开发中药新制剂以介入中风超早期治疗;2.西医学目前唯一证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溶栓疗法由于一些限制,尚不能使其预后有大幅改观,仍需继续改进试验方法,以循证医学的思想筛选新的有效疗法,并探索延长治疗时窗的手段;3.中风醒脑口服液显着促进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存患者的生活能力水平,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改善急性期高粘滞血症及抗自由基、抗脑水肿有关。

黄文生[9](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10](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3.中医对脑梗死(中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3.2 病因病机
    4.脑梗死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
        4.2 中医治疗
    5.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
    6.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6.1 脑梗死溶栓疗法的优势及存在的并发症
        6.2 脑梗死后BBB的破坏是溶栓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6.3 有效防控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是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的前提
        6.4 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加重的关键路径
        6.5 针刺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的有效途径
        6.6 “针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少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所致的HT发生”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7 BBB通透性的测定
        2.8 脑含水量的测定
        2.9 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4.小结
    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Real-time PCR检测
        2.7 免疫荧光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RhoA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ROCK2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MLC蛋白表达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ZO-1蛋白表达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Claudin5蛋白表达的比较
        3.7 各组大鼠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4.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的临床效应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sICH发生率比较
        3.5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6 治疗前后sICH相关指标
        3.7 依从性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脑梗死模型及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1 脑梗死模型选择
        1.2 脑梗死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2.溶栓时间的选择依据
    3.sICH观察时机的选择
    4.治疗手段选择的思考
        4.1 针刺联合溶栓药物的选择依据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依据
    5.RhoA/ROCK信号通路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关系
    6.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7.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8.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临床效应的分析
    9.本研究的创新性
    10.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NIHSS评分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
        1.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及原理
        2. 静脉溶栓时间窗发展史
        3. 溶栓药物的选择
        3.1 第一代溶栓药物
        3.2 第二代溶栓药物
        3.3 第三代溶栓药物
        4. 给药途径
        4.1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
        4.2 动脉和静脉联合溶栓
        5. 血管再通的并发症
        5.1 出血
        5.2 再灌注损伤
        5.3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综述二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药干预思路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1.1 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证候分布及证候演变
        2. 中医对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认识
        2.1 痰瘀是中风的重要发病原因
        2.2 痰瘀并治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3. 痰瘀并治对溶栓后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1.4 纳排标准
    2. 研究目的
        2.1 主要研究目的
        2.2 次要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时点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临床资料
        4.3 疗效指标
        4.4 终点事件
        4.5 总有效率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通脑饮的理论研究
        1.1 方药组成
        1.2 组方分析
        1.3 中药功效分析
        1.4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1.5 通脑饮前期研究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资料分析
        2.3 疗效分析
        2.4 终点事件
    3. 结论
    4.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3: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附录4: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附录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标准
    附录6: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附录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
    附录8: 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9: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急性前循环脑梗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辅助检查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急性前循环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2.2 急性前循环脑梗塞的TOAST分型分析
    2.3 急性前循环脑梗塞部位分析
    2.4 .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分析
    2.5 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相应患者预后
    2.6 不同脑血管梗塞部位对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3.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不同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研究
        1.1 中风病的分类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中风病中医药的临床治疗
    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1 治疗理论基础
        2.2 急性脑梗塞的个性化治疗
        2.3 内科治疗措施相关研究
    3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
        3.1 实验研究
        3.2 临床研究
        3.3 川芎嗪不同剂量给药的疗效观察
        3.4 早期动脉溶栓联合川芎嗪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4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
        4.1 实验研究
        4.2 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时间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均有效
    2 川芎嗪注射液与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分析
    3 川芎嗪注射液与银杏达莫注射液的安全性检测
    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8)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研究概况和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论治中风
    1 中风病名沿革
    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3.1 辨证论治
        3.2 专法专方治疗
        3.3 单方复方
        3.4 中药针剂
        3.5 针灸治疗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中医现代实验研究概况
        4.1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2 对脑血流量(CBF)的影响
        4.3 对脑水肿的影响
        4.4 对钙通道的影响
        4.5 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6 对调节脑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4.7 对血流流变学、血栓形成及微循环的影响
        4.8 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9 中风证侯模型研究
    5 中风病预防
        5.1 解除危险因素
        5.2 中风先兆的认识和预防
        5.3 生活调摄
        5.4 防治复中
    6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问题及展望
第二部分 缺血性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研究概况
        1.1 缺血的原发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
        1.2 神经细胞损伤机制
    2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技术进展
        2.1 影像学检查
        2.2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3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3.1 院前救护
        3.2 一般治疗
        3.3 特殊治疗
        3.4 并发症治疗
    4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4.1 卒中的一级预防
        4.2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
        4.3 卒中的三级预防
第三部分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标准及其资料的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3.1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2 疗效评定方法
        3.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病人基础资料
        5.2 疗效比较
        5.3 不良反应
    6 分析与讨论
        6.1 陈绍宏教授论治中风思想
        6.2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6.3 中风醒脑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估
        6.4 问题与展望
    7 结论
    8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D]. 宋扬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急性前循环脑梗塞临床分析[D]. 陈文骏. 苏州大学, 2018(01)
  • [4]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不同证型的临床研究[D]. 许锦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5]急性脑梗塞的药物治疗现状[A]. 尹文杰.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0
  •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7]蕲蛇酶注射液综述[J]. 詹学雄. 海峡药学, 2006(02)
  • [8]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研究概况和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D]. 杨冀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01)
  • [9]《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10]《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标签:;  ;  ;  ;  ;  

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