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注浆过程数值模拟

CCG注浆过程数值模拟

一、CCG注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1](2021)在《注浆引起高铁路基冒浆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志斌[2](2021)在《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发生后,钻孔控制注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可以解决传统过水巷道动水截流工程量大、工期长且易产生次生灾害等技术难题,但其仍不能达到根治突水区域再次发生突水灾害的可能,为此后期还需开展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治理工作。目前,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工程实践,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治理效果难以判断。因此,开展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论文以水文地质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和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开展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考虑矿井淹没水位、突水因素和井巷空间位置三类基本因素,对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条件进行了分类,并阐明了各种动水治理条件的难易程度。结合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突水灾害特征,对两者动水治理模式进行了划分。(2)归纳了保浆袋囊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的主控因素及其适用条件,建立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涌水与阻水模型和注浆建造水力模型,开发出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大型模拟试验系统,可实现5m宽、4m高、动水流量2000m3/h的过水巷道在不同矿井淹没水位、不同突水水源水位条件下的快速截流模拟试验,其中突水水源水压最高可达5MPa。(3)开展了水灰比、水玻璃浓度和水泥单液浆与水玻璃体积比对凝胶时间、结石率和结石体强度非交互作用配比试验,得到钻孔控制注浆浆液抵抗动水冲刷最优配比参数为W:C取1,水玻璃浓度取30°Bé,C:S取100:30和100:50,其中C:S为100:30时,用于袋内充填注浆,C:S为100:50时,用于袋外控制注浆。(4)基于保浆袋囊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物理模拟和CFD-DE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揭示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机理是保浆袋囊能够使双液浆在袋囊之间控制运移扩散,并快速与巷道顶板堆积接顶,提前完成部分骨料铺底和充填阶段,加快巷内空气快速排出巷外,使得阻水体具有高阻弱渗阻水性能。(5)建立了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模型,并结合在实际注浆堵水工程案例中的应用,检验了该定量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闫晓[3](2021)在《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的构建及其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模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我国是地下工程开发大国,各类地下工程施工建设中常穿越断层破碎带、高应力岩层等不良地质,易诱发突水、突泥等重大地质灾害。注浆是应对地下工程灾害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灾害处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特别是应用于复杂地下岩体环境时,注浆多场耦合扩散机理及应用研究尚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为此,本文针对传统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难以考虑岩体基质渗透性的不足,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即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该方法与传统有限单元法以及离散单元法相比,引入了界面单元计算裂隙扩展,既不需要局部裂纹扩展准则,也不需要跟踪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效率高的优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734009)的资助下,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数值方法构建方面,建立含有复杂裂隙网络的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渗流模型及算法,提出将二维和三维裂隙-孔隙介质模型统一为一维管道模型的等效描述方法,采用同一套数学模型计算流体在裂隙以及孔隙介质中的流动,避免了裂隙孔隙介质中的水力交换过程,计算方法简单。采用界面单元模拟裂隙扩展,解决了传统有限元法模拟复杂裂隙网络裂隙扩展的难题。通过经典数值算例的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2)在数值方法程序编制方面,基于显式求解和隐式求解的计算模型,在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中提出了半显式求解的计算方法。在界面单元刚度矩阵的组装以及多场强耦合求解过程采用半显式计算方法,避免了由于隐式求解导致的鲁棒性损失以及显示求解计算时间长的问题,具有计算过程简单、收敛性好,稳定性强的优点。(3)在裂隙岩体浆液扩散研究方面,采用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模拟了三维裂隙岩体浆液流动过程,建立了牛顿流体及宾汉流体的流动模型,提出了浆液粘度时变性追踪方法和浆液渗滤效应计算方法,有效评估了粘度时变性浆液的流动范围以及注浆稳定时间,揭示了粘度时变性浆液和渗滤效应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注浆扩散机理。(4)在裂隙岩体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注浆扩散研究方面,开展了劈裂注浆浆液扩散与裂隙扩展全过程动态分析,研究了岩体抗拉强度、裂隙能、注浆流量和原岩应力对裂隙扩展方向、浆液扩散范围以及注浆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多孔同时注浆和分序注浆模型,获得了不同注浆孔间距和注浆时间间隔下的浆液扩散规律,揭示了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浆液扩散机理。

陈思文[4](2020)在《袖阀管注浆法浆液扩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袖阀管注浆法具有注浆深度深,在土层中均衡、多点、定量地注浆,且对注浆操作面要求较低,应用于地基加固、止水帷幕、控制建筑物沉降等工程中,尤其广泛应用于地铁工程建设中。对于地下水头较高且土层渗透性较大的地质环境,袖阀管注浆法相较于其他工法可有效缓解易断桩的问题,配合使用快凝类浆材,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更好地研究袖阀管注浆法的浆液的扩散特性,本文采用渗透性较好的砂土层作为模拟土,并通过对注浆材料、套壳料配比的研究及优化选择,使袖阀管注浆法在土层加固中发挥更大的优势。袖阀管注浆效果影响因素主要考虑两因素,浆液与套壳料的基本性能试验分析。其中,浆液的基本性能受泥浆水灰比、水玻璃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水玻璃浓度越大,参与反应生成的Ca·Si O2越多,其强度增加;大量的Ca·Si O2使浆液失去了流动性,随着水灰比增大,自由水变多起到润滑剂作用,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出水灰比在0.9~1.1区间内,水泥水玻璃体积比为1:07时,浆液性能较优。套壳料的固结机理为膨润土固结形成的网状结构与水泥水化胶结体协调作用,影响套壳料的性能的因素有水灰比和膨润土掺量,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出套壳料水灰比在2~2.3区间,膨润土加入比在1~1.5区间,套壳料稳定性较好。最后,通过电镜扫描分析注浆材料与土固结体的微观机理,分为化学机理与物理机理,注浆材料与土固结体反应产物主要以棱柱状和纤维状为主,搭接成网络,进而包裹土颗粒形成胶结土颗粒起到加固作用。通过模拟袖阀管注浆加固试验,研究分析浆液扩散与注浆压力及水灰比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方法制定注浆试验方案,通过试验效果分析浆液的扩散特性: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劈裂效应占主导位置,并与渗透效应相结合,多形式并存填充受注土层,其渗透流动部分与受注土层胶结完好;在受注土层内,扩散半径范围内浆液主要呈脉络片状结构。运用回归分析设计试验测得的数据,得出注浆过程中注浆浆液的扩散半径与注浆压力、泥浆水灰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式:=0.25230.29580.0547。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实际工程中采用袖阀管注浆法加固盾构端头,分析工程场地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注浆参数,设计注浆方案。通过加固后期钻孔,分析对地层水头较高且土层渗透性较好的地质情况,袖阀管注浆加固地铁端头是很有效的,有效遏制了端头涌水问题。

邓汉楚[5](2020)在《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质条件复杂,是岩溶分布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交通、矿山等领域,每年因不同程度、不同诱因的岩溶危害,给矿山挖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岩溶地质中的地下裂隙、溶洞在人为或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往往不断发育,严重影响当地采矿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成安全隐患。岩溶裂隙的不断发育,导致岩层间隙扩大,地下水流通道进一步打开,使原来的地下水流入露天采场,除了自身的溶洞外,岩层失去地下水的作用力,地面经常塌陷,局部房屋下沉开裂,农田失水,等地质灾害问题。为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和附近村庄安全,将对某石灰岩矿区露天矿进行帷幕注浆。本课题依托某矿区帷幕注浆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研究区为某矿区,属覆盖型岩溶区。矿区北部覆盖层下有石灰岩、构造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体。根据某岩溶调查资料,工作区由南北、东北、近东西向次级断裂组成。断层交汇处岩溶集中,基岩面起伏较大,为典型的溶蚀区,岩溶总体发育程度较强。(2)研究区断裂较为复杂,其主要断裂为东北向断裂F1及其派生出的一系列近南北、东北向、近东西向次级断裂组成了一条东北向断裂破碎带。目前,该矿山开采过程中已发现因岩溶导致的突水、突泥现象,开凿的岩壁局部见渗水,渗水量较大,矿坑底部有一定规模的涌水、突水现象,且矿山周边发现大量地面塌陷。(3)降雨过程中,雨水渗入地下,岩溶含水层主要沿岩溶裂隙、溶洞、岩溶溶蚀带等形成的岩溶管道或通道潜流,进一步加大溶洞侵蚀规模,汇总流向矿坑底部,枯水期时,造成大面积坍塌。研究区域处于形成单斜结构的地层中,地层由于受到区域构造影响形成了较多小型褶皱,褶皱构造的中心地带及转折处常见有岩溶发育,在构造应力的影响下,碳酸盐岩发生褶皱、断裂及裂隙,由于该区内雨量充沛,为岩溶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外界条件。(4)在总结国内外注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注浆机理。由于本工程的性质,本工程要求灌浆凝结时间快,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施工,对高压旋喷法和普通注浆法进行了比较,考虑到实际工程量和造价,最终选用普通注浆法施工。最后,采用注浆的综合检测来判断帷幕注浆的效果,并提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经验。(5)采用FLAC3D软件对注浆前后岩溶地质的位移场变化、主应力变化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前位移场较大,注浆后位移场较小,说明注浆效果十分有效,符合实际施工现状。模拟结果显示,注浆使岩石得到加固和整体抗渗性提升。

孙小康[6](2019)在《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浆技术作为隧道开挖、巷道掘进、大坝围岩堵水、石油地下存储、核废料处置等地下工程常用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的渗流机理对完善注浆理论和提高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深部巷道工程破裂围岩注浆为背景,综合应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基于Eriksson and Stille提出的临界裂隙开度概念,自行研制了一套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与传统注浆渗流试验系统相比,该系统存在如下几点优势:(1)裂隙模型两侧由透明的钢化玻璃组成,可以直观的观测到浆液在裂隙中的流动方式,从室内实验层面上解决了浆液扩散具有隐蔽性的问题;(2)显微观测系统由长距离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构成,可以从微观层面实时观测记录浆液在裂隙内的运移规律,如可以从微观层面研究浆液渗滤效应产生的机理;(3)裂隙模型开度通过高精度不锈钢垫片控制,可以更加精确地调整裂隙开度大小,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临界裂隙开度bcritical和最小裂隙开度bmin,为深入揭示浆液在深部裂隙岩体内的可注性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2)基于分形布朗运动(FBMs)和Barton提出的10条经典岩石裂隙轮廓曲线的Hurst指数,重构生成不同分形维数的节理面轮廓曲线,利用重构生成的不同粗糙度节理面轮廓曲线研制了具有不同分形维数的单裂隙注浆模型,配合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自行研制了基于分形维数的粗糙裂隙注浆试验系统,并据此系统地开展了不同压力、不同裂隙开度和不同粗糙度条件下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规律,揭示了注浆压力、粗糙度、裂隙开度等参数对浆液在裂隙内渗流规律的影响。(3)利用宾汉姆流体的本构方程和运动方程,推导了宾汉流体在一维平板裂隙内流动的平均流速表达式,结合牛顿流体在理想条件下的Forchheimer方程,得到了宾汉姆流体在光滑裂隙内流动时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基于牛顿流体和宾汉姆流体在裂隙内渗流的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揭示了粗糙度对浆液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引入无量纲系数aD、bD(aD、bD为分形维数D的函数)来反映流体在真实裂隙内渗流时受到的摩擦阻力,建立了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根据光滑裂隙模型试验数据拟合公式确定无量纲系数aD、bD的值,进而确定了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的表达式,利用数值计算软件COMSOL建立不同分形维数裂隙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注浆压力、粗糙度、裂隙开度等参数对浆液在粗糙裂隙内渗流规律影响。(4)以深部巷道工程裂隙岩体注浆为背景,利用基于分形维数的Forchheimer渗流方程,结合巷道围岩破裂特征分析和钻孔窥视破裂岩体裂隙开度的统计规律,建立了裂隙岩体钻孔注浆浆液渗流模型,系统研究了围岩破裂程度、注浆压力等因素对浆液扩散距离的影响,揭示了深部破裂围岩注浆浆液渗流机理,为深部巷道破裂围岩注浆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了参考。该论文有图129幅,表36个,参考文献183篇。

宋群财[7](2019)在《店头电厂2×660MW项目小煤窑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地下矿产资源的消耗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因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严重导致较多采空区遗留下来。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采空区面积日益增大,由于积水等环境因素影响,岩层已失去有效的支撑作用,因而多次发生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灾害,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论文以店头电厂2×600MW项目小煤窑采空区治理工程为依托,通过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和煤矿的历年开采资料加之电阻异常等技术手段确定了采空区的位置与规模。针对研究区地层、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含煤地质特征和采矿条件等提出了对采空区地表稳定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采空区为小煤窑不规则开采,研究区场地稳定性等级为不稳定,下伏采空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急需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防治对策。针对采空区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空区作为电厂场地适宜性差,采用“注浆充填”的采空区治理方案。结合采空区失稳的五大影响因素对采空区设计了合理的治理方案并进行了治理施工,采用注浆充填的方法对采空区冒落带岩石裂隙及空洞进行有效的填充,增强了冒落带岩石密实度,提高了原冒落带岩层砌体结构的整体刚度,阻止了顶板的继续垮落。可将治理区分为治理Ⅰ区和治理Ⅱ 区,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出采空区空洞体积和充填量。并且对治理区注浆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布设,对注浆工艺及参数进行了有效的设计。最后通过钻孔检测、胶结体强度检测、弹性波法、孔内电视检测、瞬变电磁法检测等技术手段对治理后的采空区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治理证明治理工程设计合理,达到了稳定性的要求。对该采空区进行稳定性评价并对治理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施工,有效减少了后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梦天[8](2019)在《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文中认为目前是我国西北、西南基础建设飞速发展阶段,贯穿东西的基础交通建设工程是发展西部的关键,在大力发展铁路和公路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大量的隧道工程,并呈现“大埋深、长洞线、高应力、强岩溶、高水压、构造复杂、灾害频发”的特征,注浆是改变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加固围岩的主要方法。但现有设备和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注浆常用的柱塞式注浆泵由于每冲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循环压力,输出压力的波动范围可达几兆帕至十几兆帕,注浆脉冲对脆弱围岩会造成二次破坏,还会影响试验数据、工程数据的记录和精确性控制;现有的注浆理论模型都是基于稳定压力作用下研究的,理论曲线中的压力只随被注介质及浆液特性改变而改变,而实际施工过程中浆液压力剧烈波动,很难得到理论扩散结果;使用柱塞泵进行模型试验时较大的注浆脉冲并不能与稳压注浆理论相符合,使用空压机保持气缸恒压来实现稳压注浆可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但与实际工程不相符,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试验结果;目前所做的劈裂注浆模型试验中的试验结果普遍为单方向水平劈裂或竖直劈裂,而非理论上所推导的单方向劈裂浆脉会改变地应力方向;目前的渗透注浆理论公式没有考虑重力及浆液惯性的影响。因此本文研发了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可以实现稳压注浆的Wankel注浆泵,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结构原理研究: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研究Wankel泵的机构原理,建立了 Wankel泵转子型线及缸体内腔型线的数学模型,深入研究了其结构和基本原理,得到了不同Wankel泵的参数设计规则。(2)结构工艺研究:分别设计了单缸与双缸Wankel泵的缸体、转子、曲轴、中隔板、盖板、齿轮座等零部件的构造、尺寸、选材及加工工艺,研究了密封系统及单向阀的结构、选材及选型。(3)输出性能研究:提出了 Wankel泵理论流量、实时容积、机械效率、水力效率、容积效率及总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室内试验测试了 SDU-1.25D-44的性能参数及空化特性。(4)控制系统开发: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方法研发了适用于Wankel泵的SDUZJ智能注浆系统,实现了 Wankel泵无极稳压调速,并拥有方案查询、数据记录、危险报警、阶段数据查询、智能稳压控制等功能,应用TIA Portal软件编写SDUZJ主控程序。(5)最优化注浆控制方法:得到了稳压控制下的最优化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浆液扩散控制理论,提出了劈裂方向与劈裂距离可控的劈裂注浆控制方程,以及考虑浆液重力及惯性作用下分别研究竖向和横向恒压渗透注浆的浆液扩散规律。(6)模型试验:设计了附加竖直和水平地应力的劈裂注浆模型架与分层可视化渗透注浆模型架,通过模型试验及SDUZJ单液控制系统验证了最优化注浆控制理论。

周彦伯[9](2019)在《不同扩散模式下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盾构中注浆作为保护隧道施工安全,减少地表沉降的关键工序,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都为先有实际案例后有理论研究,在注浆中亦是如此。注浆理论落后于现场施工。目前,有学者对浆液的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但随着工艺、材料的不断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盾构施工,以理论推导为分析方法,研究了浆液扩散等问题。在充填扩散模型下,取浆液为宾汉流体(Bingham),研究考虑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流核区和忽略流核区时的注浆浆液压力差异,指出考虑流核区的必要性。在以黏度时变性为参数变量情况下得出Bingham流体充填时的压力分布规律。结果是影响压力分布两个主要因素是浆液自身重量和粘度系数。在渗透扩散模型中,推导了考虑浆液粘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盾构壁后注浆半球形和圆柱形扩散规律。主要分析两种扩散模式下的浆料扩散范围和管片受浆液的压力表达式,并通过案例分析了相关参数对扩散范围和管片压力的影响。指出该模型适用于砂土中盾构注浆的计算。在压密扩散模型中,推导了以孔隙水形成的渗透效应下,盾构壁后注浆半球形和柱形扩散规律。主要分析在半球形模式下管片压力的规律和柱形扩散模式下的地表最大位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了相关参数对管片压力和地表最大位移的影响,指出了在渗透型较差的粘性土中考虑渗透效应的必要性。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指出实际工程中各注浆参数对最终注浆效果的影响区别,为最终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末尾,对未分析到的问题和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论述。

王艳磊[10](2019)在《碎裂岩体力学变形特性及注浆补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碎裂煤岩体注浆治理工程为背景,采用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四周约束型压缩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碎裂煤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结合室内注浆模拟试验、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力学分析和三维重构技术,对浆液在碎裂煤岩体内的扩散规律及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所得研究结论成功地应用于现场处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受结构效应的影响,裂隙对岩体的损伤程度与裂隙倾角呈负相关,与裂隙数量呈正相关,且裂隙数量对岩体的损伤效果受到倾角的有效制约,而结构效应则随裂隙数量的增加和倾角的减小而逐渐减弱;裂隙倾角对岩体的力学变形特性具有明显的分区影响特征,并决定其最终破坏模式,而裂隙数量可提高岩体破裂程度,但对破坏模式的影响程度有限;注浆加固对裂隙岩体的补强效果同裂隙数量、充填程度和浆体固化强度呈正相关,而与裂隙倾角之间为负相关。充填浆体可有效缓解由裂隙引起的应力集中,从而改善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但受“节理”效应影响,注浆加固并不能完全消除裂隙对岩体的原有损伤;此外,借助裂纹三维重构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岩样内部的裂纹扩展形态,实现了对其破裂模式的无损可视化研究。(2)从微细观角度着手,把浆液在裂隙中的扩散过程细分为对裂隙中部的充填和对裂隙面的润湿两大部分,提出以浆液的润湿特性来对其可注性进行评价,并得出了浆岩理化性质、裂隙面结构和浆液粘度对可注性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得出了注浆压力、裂隙开度和浆液粘度对浆液在岩体裂隙内扩散效果的影响程度。之后,建立裂隙开度与浆液压力之间的本构方程,推导得出浆液扩散速度和扩散半径的计算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了浆液扩散的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对不同浆-岩组合体试件进行常规压缩试验,得到了固化浆体在岩体裂隙中的作用机理。(3)将破碎岩体的压缩变形过程分为滑移流动变形期、压裂充填变形期和压密弹性变形期三个阶段,并结合约束型压缩试验和声发射监测结果,得到了块体粒径、强度、加载速率、煤岩比C/R和循环加卸载次数对破碎岩体承载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AE事件计数和绝对能量的增长变化情况来反映破碎岩体内部结构重组的激烈和复杂程度;并采用分形理论对压缩后的岩块粒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分形维数D与岩块碎裂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随后,对不同类型破碎固结体试件进行常规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岩体强度和浆体固结强度对胶结体试件承压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浆-岩耦合作用承载机制。(4)采用室内注浆模拟试验和浆液形态三维重构技术对破碎岩体内部的浆液扩散规律进行分析,得到浆液粘度、岩块粒径、加载压力、注浆压力与浆液扩散规律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浆液扩散过程中的“重力效应”及其改善方式。同时,将浆液在破碎岩体中的扩散过程归结为一种两相流多孔介质渗流现象,经推导得到浆液及气体的饱和度、等效平均水力半径的表达式;基于平均水力半径孔喉模型,得到浆液在破碎岩体内的扩散能量损失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与Forchheimer公式对比,得到破碎岩体渗透率的计算表达公式。(5)根据碎裂煤岩体的承载特性和注浆补强效果,提出裂隙煤壁快速加固技术、大冒顶片帮区快速处置技术和柔性护巷技术,并将三者成功应用于煤矿事故的现场处置,所得结果可为碎裂煤岩体自承特性的有效利用及注浆加固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事例补充及技术完善。

二、CCG注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CG注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3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2.4 注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5 注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影响因素与模式
    2.1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影响因素
        2.1.1 矿井淹没水位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2.1.2 突水因素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2.1.3 井巷空间位置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2.2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2.2.1 巷道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2.2.2 工作面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主控因素与概念模型
    3.1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典型案例
        3.1.1 单孔单袋控制注浆案例
        3.1.2 单孔双袋控制注浆案例
    3.2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主控因素
    3.3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涌水与阻水模型
        3.3.1 突水通道涌水模型
        3.3.2 过水巷道阻水模型
    3.4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注浆建造水力模型
        3.4.1 保浆袋水力模型
        3.4.2 阻水段水力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模拟试验系统研发
    4.1 模拟试验系统设计原理
        4.1.1 模拟试验意义与目的
        4.1.2 相似准则与设计原理
    4.2 模拟试验功能系统设计
        4.2.1 功能要求
        4.2.2 概念设计
    4.3 模拟试验设备系统组成
        4.3.1 系统设计
        4.3.2 设备组成
    4.4 模拟试验流程与功能验证
        4.4.1 试验流程
        4.4.2 功能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模拟试验
    5.1 浆液结石体特性配比试验
        5.1.1 浆液初凝时间与结石率配比试验
        5.1.2 浆液结石体强度配比试验
    5.2 保浆袋囊变形移动规律及其对巷道流场变化特征试验
    5.3 保浆袋囊对骨料快速灌注作用机制试验
    5.4 保浆袋囊对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快速封堵作用机制试验
    5.5 不同阻水体阻水能力差异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数值模拟
    6.1 软件简介与计算原理
        6.1.1 软件简介
        6.1.2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6.2 动水抛袋试验数值模拟
        6.2.1 模型结构与参数
        6.2.2 工况条件
        6.2.3 保浆袋囊运移规律及巷道流场变化特征
    6.3 保浆袋囊对阻水体快速建造机制数值模拟
        6.3.1 模型结构与参数
        6.3.2 工况条件
        6.3.3 保浆袋囊对阻水体快速建造机制分析
    6.4 不同阻水体阻水能力差异试验数值模拟
        6.4.1 模型结构与参数
        6.4.2 工况条件
        6.4.3 保浆袋囊对骨料堆积体阻水能力差异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
    7.1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注浆治理工况
    7.2 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模型
        7.2.1 评价指标选择
        7.2.2 评价方法选择
        7.2.3 数学模型建立
    7.3 突水通道截流效果定量评价
        7.3.1 现场测试方案
        7.3.2 测试结果定性分析
        7.3.3 测试结果定量分析
        7.3.4 突水通道截流效果定量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的构建及其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模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1.3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4 注浆数值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构建
    2.1 引言
    2.2 控制方程
    2.3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的统一管道建模方法
    2.4 界面单元控制裂隙扩展、滑移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数值实现
    3.1 引言
    3.2 界面单元网格生成
    3.3 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离散方法
    3.4 半显式数值求解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适用性研究
    4.1 引言
    4.2 岩体渗流模拟
    4.3 裂纹扩展模拟
    4.4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裂纹扩展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中应用
    5.1 引言
    5.2 浆液流变特性分析
    5.3 浆液粘度时变特性分析
    5.4 浆液渗滤效应分析
    5.5 劈裂注浆动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袖阀管注浆法浆液扩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注浆法
        1.2.1 注浆法的分类
        1.2.2 注浆理论分类
        1.2.3 注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袖阀管注浆法
        1.3.1 袖阀管注浆法简介
        1.3.2 袖阀管注浆法工艺流程
        1.3.3 袖阀管注浆法在国内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泥水玻璃浆液与袖阀管套壳料配合比试验研究
    2.1 试验简介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规范
    2.2 原材料
    2.3 配合比试验
        2.3.1 水泥水玻璃浆液基本性能试验
        2.3.2 膨润土套壳料基本性能试验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水泥水玻璃浆液基本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2.4.2 膨润土套壳料基本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袖阀管注浆模拟试验研究
    3.1 试验准备
        3.1.1 试验设计方法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材料
    3.2 袖阀管注浆模拟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准备
        3.2.3 试验步骤
    3.3 袖阀管注浆模拟试验结果
    3.4 浆液流动规律研究
        3.4.1 试验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3.4.2 浆液扩散半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3.4.3 浆液的流动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注浆浆液固化与扩散机理研究
    4.1 浆液固化机理
        4.1.1 水泥水玻璃浆液的基本成分和性质
        4.1.2 水泥水玻璃浆液的固化机理
        4.1.3 膨润土套壳料固化机理
    4.2 浆液加固体微观机理分析
        4.2.1 水泥水玻璃浆液加固体电镜扫描分析
        4.2.2 水泥水玻璃浆液加固体微观机理分析
    4.3 浆液可注性分析
        4.3.1 浆液流变性
        4.3.2 受注介质可注性
        4.3.3 浆液适用范围
    4.4 注浆扩散机理分析
        4.4.1 劈裂注浆扩散机理分析
        4.4.2 渗透注浆扩散机理分析
        4.4.3 压密注浆扩散机理分析
    4.5 袖阀管注浆法浆液扩散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袖阀管注浆工程应用及分析
    5.1 工程概况及现状
        5.1.1 工程简介
        5.1.2 工程地质概况
        5.1.3 水文地质概况
        5.1.4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5.1.5 工程现状
    5.2 袖阀管注浆方案
        5.2.1 注浆范围
        5.2.2 注浆深度
        5.2.3 注浆孔平面位置
        5.2.4 注浆参数
    5.3 袖阀管注浆施工
    5.4 袖阀管注浆效果评价
        5.4.1 注浆平衡分析
        5.4.2 注浆止水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
        1.2.2 帷幕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地质背景及矿坑充水分析
    2.1 矿区概况
        2.1.1 位置和交通
    2.2 气候条件
        2.2.1 降雨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质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矿区水文地质
        2.4.1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情况
        2.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3 水化学特征
    2.5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
        2.5.1 可溶岩的分布及组份特征
        2.5.2 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2.5.3 岩溶发育规律
    2.6 开采矿坑充水分析
        2.6.1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2.6.2 矿床水文地质边界及矿坑充水水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注浆加固理论及技术分析
    3.1 注浆理论分析
        3.1.1 渗透注浆理论
        3.1.2 裂隙岩体注浆理论
        3.1.3 压密注浆理论
    3.2 岩溶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3 注浆材料
    3.4 注浆技术分析
        3.4.1 高压旋喷注浆法
        3.4.2 普通注浆法
    3.5 注浆效果检测方法
        3.5.1 电阻率法
        3.5.2 压水试验法
        3.5.3 钻孔取芯法
        3.5.4 布置孔位观测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帷幕注浆治理技术的研究
    4.1 治理目的与原则
        4.1.1 帷幕截流治理的目的
        4.1.2 帷幕截流治理的原则
    4.2 帷幕注浆方案设计
        4.2.1 注浆孔布置
        4.2.2 注浆材料
        4.2.3 幕址选择及帷幕形式
        4.2.4 注浆基本参数
        4.2.5 注浆钻孔
        4.2.6 钻孔冲洗
        4.2.7 造浆站布置及要求
    4.3 注浆施工工艺
        4.3.1 注浆方式
        4.3.2 注浆段长
        4.3.3 注浆工艺流程
        4.3.4 压水试验
        4.3.5 注浆压力
        4.3.6 浆液浓度的变换
        4.3.7 注浆段结束标准
        4.3.8 注浆结束标准
        4.3.9 宽大通道的特殊处理
    4.4 注浆过程中特殊情况的处理措施
        4.4.1 跑浆、溶洞注浆的处理措施
        4.4.2 串浆、冒浆、注浆中断的处理措施
        4.4.3 浆液流失判断及控制
    4.5 帷幕轴线岩溶发育情况
    4.6 注浆效果检测与分析
        4.6.1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4.6.2 钻孔注浆成果分析
        4.6.3 浆液扩散半径
        4.6.4 物探资料分析
    4.7 检查孔检验注浆效果
        4.7.1 检查孔的布设
        4.7.2 检查孔施工技术要求
        4.7.3 检查孔的钻探成果
        4.7.4 检查孔压水试验结果分析
        4.7.5 帷幕内外地下水位观测成果的分析
        4.7.6 结石体强度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FLAC~(3D)软件简述
        5.2.1 FLAC~(3D)的求解流程
        5.2.2 FLAC~(3D)的优点
    5.3 模型参数与数值模型
        5.3.1 围岩力学参数的确定
        5.3.2 计算模型的确定
        5.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3.4 计算过程
    5.4 模型计算结果
        5.4.1 注浆前后位移场分析
        5.4.2 注浆前后应力场分析
        5.4.3 注浆前后孔隙水压力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6)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水泥基浆液性质试验研究
    2.1 浆液的流变性及分类
    2.2 水泥基浆液的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2.3 水泥基浆液的析水率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研究
    3.1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系统研制
    3.2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试验方案与步骤
    3.3 单裂隙可视化注浆渗流临界裂隙开度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粗糙裂隙注浆渗流试验研究
    4.1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系统研制
    4.2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方案及步骤
    4.3 单裂隙注浆渗流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宾汉姆流体粗糙裂隙渗流机理研究
    5.1 牛顿流体在单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2 宾汉姆流体在光滑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3 宾汉姆流体在粗糙裂隙中的渗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机理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特征
    6.3 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距离分析
    6.4 深部破裂巷道围岩注浆支护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店头电厂2×660MW项目小煤窑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技术的发展史
        1.2.2 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注浆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4 注浆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1 交通情况及地理位置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2.3 构造位置
        2.2.4 水文地质特征
        2.2.5 含煤地层特征
        2.2.6 采矿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稳定性分析评价
    3.1 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因素
        3.1.1 地质因素
        3.1.2 地下水因素
        3.1.3 环境因素
        3.1.4 时间因素
        3.1.5 采空区几何参数
    3.2 采空区自身稳定性分析
    3.3 场地稳定性分区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
    4.1 采空区治理方案设计
        4.1.1 采空区注浆治理范围
        4.1.2 采空区空洞体积及充填量计算
        4.1.3 采空区注浆钻孔布设
        4.1.4 采空区注浆工艺及参数设计
        4.1.5 采空区工程质量检测及质量评定标准
    4.2 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
        4.2.1 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组织
        4.2.2 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工艺
    4.3 采空区治理方法验证
        4.3.1 钻探工程
        4.3.2 孔内电视
        4.3.3 物探工程
        4.3.3.1 瞬变电磁法
        4.3.3.2 钻孔波速检测
        4.3.4 注浆结石体力学性质测试
        4.3.5 注浆检测
        4.3.6 补充钻孔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注浆及注浆设备概况
    1.3 注浆泵
        1.3.1 柱塞式注浆泵
        1.3.2 隔膜式注浆泵
        1.3.3 挤压式注浆泵
        1.3.4 正排量注浆泵
    1.4 注浆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1 注浆控制理论
        1.4.2 注浆控制方法
        1.4.3 注浆控制系统现状
    1.5 现在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的旋转活塞泵
    2.1 勒洛三角形
    2.2 Wankel泵建模
        2.2.1 勒洛三角形的顶点运动轨迹
        2.2.2 Wankel泵缸体型线
        2.2.3 Wankel泵转子型线
    2.3 Wankel泵的结构
        2.3.1 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3.2 缸体和前后盖板及中隔板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3 三角转子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4 曲轴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5 齿轮座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6 Wankel泵的密封系统
        2.3.7 Wankel泵单向阀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ankel泵输出性能研究
    3.1 Wankel泵输出性能的计算方法
        3.1.1 Wankel泵理论流量
        3.1.2 Wankel泵的实时容积
        3.1.3 Wankel泵的效率计算公式
    3.2 SDU-1.25D-44型Wankel泵的室内试验
        3.2.1 流量q、压力p和扭矩T数据分析
        3.2.2 压差与扭矩的不均匀系数
        3.2.3 曲轴的输入功率
        3.2.4 SDU-1.25D-44的效率
    3.3 SDU-1.5D型Wankel泵的数值模拟
        3.3.1 数值模拟方法
        3.3.2 流场分析
        3.3.3 输出稳定性分析
    3.4 Wankel泵空化测试
        3.4.1 泵内部空化的研究内容
        3.4.2 控制方程与空化模型
        3.4.3 Wankel泵的可视化空化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uzzy-PID控制方法的SDUZJ系统
    4.1 SDUZJ控制系统的组成
        4.1.1 数据监测设备
        4.1.2 数据处理设备
        4.1.3 数据执行设备
    4.2 上位系统的软件功能
        4.2.1 自动控制模块
        4.2.2 手动注浆控制模块
        4.2.3 报警记录模块
        4.2.4 实时监测曲线模块
        4.2.5 系统数据设置模块
        4.2.6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4.3 Fuzzy-PID控制程序
        4.3.1 PID调节
        4.3.2 Fuzzy调节
        4.3.3 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方法的SDUZJ控制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浆液扩散最优化压力控制理论
    5.1 浆液扩散的中的关键压力
        5.1.1 可注性
        5.1.2 启劈压力
        5.1.3 扩展压力
    5.2 劈裂注浆过程的压力控制方法
        5.2.1 岩土体的压缩特性
        5.2.2 先序水平劈裂扩散
        5.2.3 后序竖直劈裂扩散
    5.3 渗透注浆过程的压力控制方法
        5.3.1 浆液渗透扩散机理
        5.3.2 考虑重力、浆液惯性因素的浆液竖向注入压力控制机理
        5.3.3 考虑重力、浆液惯性因素的浆液横向注入压力控制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DUZJ系统的注浆控制试验研究
    6.1 考虑地应力的恒压劈裂注浆模型试验
        6.1.1 试验目的
        6.1.2 被注土体的地应力监测系统
        6.1.3 加载地应力的模型试验装置
        6.1.4 模型试验系统
        6.1.5 被注土体与浆液参数测定
        6.1.6 试验步骤
        6.1.7 试验结果
    6.2 考虑浆液重力及惯性的横向渗透注浆模型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模型试验系统
        6.2.3 渗透注浆模型试验
        6.2.4 渗透注浆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授权的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不同扩散模式下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充填扩散
        1.3.2 渗透扩散
        1.3.3 劈裂注浆
        1.3.4 压密扩散
        1.3.5 模型试验
        1.3.6 数值仿真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盾构同步注浆环向充填扩散
    2.1 概述
    2.2 浆液的分类
    2.3 盾构同步注浆压力环向充填扩散规律
        2.3.1 基本假设
        2.3.2 忽略流核区情况下扩散公式
        2.3.3 考虑流核区的公式推导
        2.3.4 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盾构壁后注浆渗透扩散
    3.1 概述
    3.2 盾构壁后注浆浆液黏度时空分布
    3.3 球面渗透扩散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公式推导
        3.3.3 参数的确定及适用范围
        3.3.4 算例分析
    3.4 柱面渗透扩散模型
        3.4.1 基本假定
        3.4.2 公式推导
        3.4.3 参数的确定及适用范围
        3.4.4 算例分析
    3.5 球、柱面扩散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渗透水作用下盾构壁后压密注浆
    4.1 概述
    4.2 半球形压密模型
        4.2.1 基本假定
        4.2.2 公式推导
        4.2.3 适用范围
        4.2.4 实例分析
    4.3 柱形压密模型
        4.3.1 基本假定
        4.3.2 公式推导
        4.3.3 适用范围
        4.3.4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碎裂岩体力学变形特性及注浆补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隙岩体力学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现状
        1.2.2 破碎岩体承载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1.2.3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2.4 注浆技术及工程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低强度裂隙岩体力学变形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介绍
        2.2.1 试件制取
        2.2.2 方法介绍
        2.2.3 方案说明
    2.3 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试件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模式
        2.3.1 含不同倾角开放型单裂隙试件
        2.3.2 含不同数量开放型裂隙试件
        2.3.3 含不同倾角和数量闭合型裂隙试件
    2.4 巴西劈裂条件下裂隙试件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模式
        2.4.1 含不同倾角和数量开放型裂隙试件
        2.4.2 含不同倾角和数量闭合型裂隙试件
    2.5 含不同充填程度裂隙试件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模式
        2.5.1 单轴压缩试验
        2.5.2 巴西劈裂试验
    2.6 含不同充填强度裂隙试件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模式
        2.6.1 单轴压缩试验
        2.6.2 巴西劈裂试验
    2.7 本章小结
3 破碎岩体承载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破碎岩体承压变形特性及声发射特征
        3.2.1 试验介绍
        3.2.2 不同粒径破碎岩体承压试验
        3.2.3 不同强度破碎岩体承压试验
        3.2.4 不同煤岩比破碎体承压试验
        3.2.5 不同加载速率破碎岩体承压试验
        3.2.6 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破碎岩体承压试验
    3.3 破碎岩块胶结体受压变形特征研究
        3.3.1 试验介绍
        3.3.2 不同浆材胶结体受压变形特性
        3.3.3 不同岩性胶结体受压变形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裂隙岩体浆液扩散规律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浆液可注性分析
        4.2.1 浆液与煤岩体之间的润湿特性分析
        4.2.2 不同固化浆液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4.3 裂隙岩体浆液扩散数值模拟
        4.3.1 不同注浆压力下浆液扩散规律
        4.3.2 不同裂隙开度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4.3.3 不同粘度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4.4 裂隙岩体注浆机理分析
        4.4.1 裂隙变形机理分析
        4.4.2 浆液扩散机理分析
    4.5 浆-岩组合体力学变形特性研究
        4.5.1 不同岩性组合体力学变形特征
        4.5.2 不同浆材组合体力学变形特征
        4.5.3 不同夹层厚度组合体力学变形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破碎岩体浆液扩散规律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破碎岩体浆液扩散规律研究
        5.2.1 试验介绍
        5.2.2 不同粘度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5.2.3 不同粒径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5.2.4 不同加压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5.2.5 不同注浆压力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
    5.3 破碎岩体浆液扩散机理分析
        5.3.1 物理性质及相关参数
        5.3.2 两相流饱和度和平均水力半径
        5.3.3 浆液扩散能量损失
    5.4 本章小结
6 碎裂岩体承载特性及注浆补强现场应用
    6.1 引言
    6.2 石洞沟煤矿31321工作面煤壁注浆加固及效果分析
        6.2.1 煤壁破坏形式及诱因分析
        6.2.2 裂隙煤壁快速加固技术的提出及现场应用
    6.3 唐家河煤矿1813工作面垮冒区注浆充填加固及效果分析
        6.3.1 大范围冒顶片帮事故介绍
        6.3.2 注浆充填加固快速处置技术的提出及应用效果
    6.4 唐家河煤矿3153工作面柔性护巷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6.4.1 柔性护巷技术介绍
        6.4.2 现场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CCG注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注浆引起高铁路基冒浆分析与控制研究[D]. 韩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D]. 杨志斌.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统一管道-界面单元法的构建及其在裂隙岩体注浆扩散模拟中的应用[D]. 闫晓.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袖阀管注浆法浆液扩散特性研究[D]. 陈思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岩溶地质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邓汉楚. 广州大学, 2020(02)
  • [6]深部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D]. 孙小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店头电厂2×660MW项目小煤窑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技术研究[D]. 宋群财.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D]. 李梦天. 山东大学, 2019
  • [9]不同扩散模式下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规律研究[D]. 周彦伯. 华侨大学, 2019(01)
  • [10]碎裂岩体力学变形特性及注浆补强效应研究[D]. 王艳磊. 重庆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CCG注浆过程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