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

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

一、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于霞[1](2020)在《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着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深刻的认识到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环境保护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清洁生产管理这种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方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具有污染物多、消耗量大等特点,这种粗犷的经营模式不仅造成了原料、能源的大量浪费,更阻碍了化工行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危害到了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在清洁生产管理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国的化工行业也需积极展开清洁生产管理活动,为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研究将清洁生产管理理论运用到化工企业中去,以B化工企业的现有实际状况为基础,针对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研究了如下内容:(1)介绍了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知识,以及整个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状况;(2)对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B化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简介、主要产品和技术工艺、生产设备情况,接着对企业的清洁生产管理现状从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物料消耗、能源消耗、产污排污、环境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B化工企业在清洁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企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清洁生产方案,从方案的准备、方案的预审核和审核、方案的产生和筛选、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共得出了24项可执行的清洁生产方案;(3)将清洁生产方案运用到实际的过程,通过对清洁生产方案组织实施的跟踪,汇总方案所产生的清洁生产效果,对B化工企业的持续进行清洁生产在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资源回收再用以及制定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通过本次清洁生产管理活动,共筛选汇总了24项清洁生产方案,其中可行的无/低费方案18项,投资约12.5万元,可行的中/高费方案6项,投资约138万元,合计投资150.5万元。这些方案全部实施后,清洁生产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不仅完成了清洁生产目标,达到了节能减排目的,同时还在员工的思想认识上以及企业的制度建设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楠[2](2019)在《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在人员数量规划阶段一般只考虑市场需求能否达标,反映在工作绩效上就是工时利用率是否满足要求,较少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人员的动作疲劳程度、操作安全系数等指标。所有操作人员均遵循统一的工时利用率的标准,然而对于负责不同工作的操作工来说,他们的疲劳程度是不同的。虽然工时利用率满足要求范围,但可能出现员工过于疲劳而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失误率增加等情况,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评估人员工时利用率时应从人因角度出发考虑工人操作的体力及心理疲劳负荷,则可以在保证高质量生产的同时保证焊接员工安全、健康、高效的工作。科学合理的评价焊接车间操作工工效学状态,研究其工效学对工时利用率的影响机理,对于提升焊接车间操作工的工时利用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通过去某汽车企业焊接车间生产现场对作业标准、作业方式和作业环境进行实地考查,综合运用主观问卷调查、工效学分析和工时利用率评价等方式,找出现行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依据对焊接车间操作工各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超便携式Eegosports 64通道无线脑电系统来采集实验过程中操作者的脑电波数据。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小波去噪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评价疲劳的脑电波指标,并根据疲劳评价指标制定了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并对新老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运用Jack人因虚拟仿真软件中的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人体疲劳分析工具和疲劳恢复时间人体疲劳分析工具对新制定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确认新评估方法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根据实验数据制定的新的基于工效学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使120人中的44人的工时利用率等级得到改善,改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6.7%。最后运用Jack人因虚拟仿真软件中的分析工具对新制定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推广应用于轿车焊装车间操作者的工时利用率评估。

王森[3](2019)在《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环境规章制度的文件数激增、媒体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加强、股东关于环境相关的建议也在增加,环保制度呈现主体多元化、工具综合化以及强度加大化等特征。制度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少数重污染企业完成环境战略升级,如通过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和理念,研发高质量绿色产品,降低供应链上的环境负荷,成为环保领跑者,但仍存在大量企业实施被动的环境战略,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政府监管和民众监督,存在严重污染违法现象。由此可见,制度压力的变化推动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转型,相似的制度压力却引发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异质性响应。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应对外部制度压力时,重污染企业如何做出环境战略选择?论文首先梳理了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及其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静态视角剖析了不同制度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企业组织冗余、资产专有性、生命周期阶段对制度压力的异质性环境战略响应,进而从我国重污染行业中筛选出597家上市公司,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环境战略进行手工编码,采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考虑到战略选择的动态性,以钢铁企业为例,利用探索性纵向双案例研究,对宝钢股份和太钢集团的环境战略变革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地剖析,揭示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及其动力,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战略演化动力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政府政策压力对重污染企业选择积极的环境战略有显着正向影响;监管压力和公众压力越大,相对于反应型战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污染防御型或环保领导型战略;然而随着监管压力或公众压力不断增加,企业选择污染防御型和环保领导型战略无差异;(2)资产专有性正向调节制度压力和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之间的关系;(3)政策压力、监管压力以及公众压力越大,成熟期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从动态视角来看,(4)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不仅可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还可能呈现出“反应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的螺旋上升形式;(5)诱导形式环境战略演化满足“制度压力变化-环保认知改变-环境战略演化”的理论框架,即伴随制度压力不断加强,导致企业管理层环保认知不断升级,推动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6)当竞争压力高于制度压力,且环保认知相对较低时,涌现形式环境战略更容易形成,从而改变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方向。企业战略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重污染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迫切,环境战略已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本研究在环境战略的研究上,不再拘泥于对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战略的异质性选择,以及环境战略由反应型到环保领导型的演化路径和动力,这是学术界至今鲜少有学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丰富了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了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仲思佳[4](2018)在《基于不确定度的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接触评估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化学因素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评估劳动者所接触有害物质的浓度,需要在接触评估的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偏倚,从而准确有效得到劳动者所接触的化学有害因素浓度,最终获取接近真实值的接触水平,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本文研究首先根据化学因素的种类将化学有害因素分为有职业接触限值和无职业接触限值(无检测方法),其次根据接触评估的各个阶段可能产生的偏倚对化学因素职业接触不确定度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现场调查阶段、不同的采样策略、不同评价指标和不同数据处理方式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不同国家接触评估方法的异同,最后得出一个适用于我国的,准确有效的有限值化学危害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方法。本文通过对无职业接触限值(无检测方法)化学危害因素不确定度研究,对日本的模型法进行参数细化,得出无检测方法定性接触评估模型。最后,通过珠海某家具厂的检测数据进行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之间的比较,利用95%置信区间和第95百分位数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结论。通过比较三家热电厂的检测数据,得出不同检测方法造成检测结果差异性结论,应科学选用检测方法从而准确评估劳动者接触水平。通过日本评估模型和细化后的模型对某厂的化学危害因素进行评估比较,并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该模型可以适用于无检测方法化学危害因素定性评估的结论,但参数的细化和增加还应通过更加具体实验研究进行加强和完善。

程晖[5](2014)在《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方案设计与财务评价》文中指出目前,全世界与日俱增的能源耗用,单单照明方面便占全世界全年总用电量20%之高。因此,在低碳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之际,以绿色生态照明为核心的新兴LED照明产业也快速成为备受关注的技术和产业。为了对这些项目高效的管理,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改造效果,吸取相应经验教训,为以后的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更好地对项目做出实际评价,为未来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对LED电池片产品生产线项目的建设方案与财务评价进行严格理论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项目建设方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需要进行诸多因素的改进,如技术更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都是做为我们研究的直接方向,因此间接地把生产效益提高了,降低了成本,为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本文根据项目工程的技术特点进行方案设计,并保证此方案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符合经济上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客观性。本文以费用与效益做重点理论分析、运用控制与反馈控制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进行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同时,按照项目评价的要求,积累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统计、对比、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及分析。

黄聪英[6](2014)在《论实体经济》文中研究说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界各国曾经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宝贵经验。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逐渐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初显,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关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振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吴海建[7](2014)在《整车制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我国2012年累计生产汽车1927.18万辆,2013年预计增速达13%。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29万亿元,占2012年GDP总额为10.2%。汽车工业现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汽车工艺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电力、天然气供应等辅助设施,火灾危险风险较大。2012年部分汽车厂家发生火灾事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消防安全管理对保障汽车企业的消防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某整车制造企业为例,综合运用文献法、调研法、案例研究法和定性定量法对整车制造企业中存在的火灾爆炸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主要的易燃易爆场所,并运用LEC风险评价方法,对易燃易爆场所的火灾风险进行半定量化的评价,运用重大危险源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估整车企业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按风险级别排序,得出整车制造企业中存在的火灾风险项目。综合国内外汽车行业消防安全管理经验、国家、省市消防法律法规和建筑物、设备等相关消防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得出整车制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本质安全、消防设施设计、消防安全文化、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应急预案等管理措施,为企业的日常消防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论文全面分析了整车企业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整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消防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整车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对整车制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有一定指导作用。

李占强[8](2014)在《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日益依赖的技术创新方式,对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以一套完全不同的科学原理或工程原理为主要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或创造全新产品,深刻影响现有市场、产业,或创造新市场、新产业,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长期高风险技术商业化过程。而渐进性技术创新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内和技术范式下,通过累积性的持续技术改进实现技术创新,它是大多数企业采用和最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式。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特性是:创新难度大、投入高、创新周期长、高收益、高风险、低成功率。绝大多数企业视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畏途、避而远之,主要原因在于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未能构建体现该规律本质的有效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因此,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就成为贯穿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及相关理论,以制造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及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多案例研究及跨案例比较研究验证、完善、发展理论,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主要发现是:一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风险资本。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系统、长期的整体协同活动,但上述三个因素更具战略性和决定性。突破性技术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基础和根本动力,突破性营销主要解决技术创新价值的市场方向和市场实现问题,它常与突破性技术协同发展,风险资本是主要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因素是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通过向顾客成功销售它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从而获得创新成功。商业模式是高效率地发现、创造、传递和回收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的商业系统。突破性产品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技术开发逻辑链,商业模式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商业逻辑链。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物化中介,商业模式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中介。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突破性技术开发逻辑链与商业逻辑链的互动、协同、冲突等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从而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三是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和风险资本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并通过突破性产品及其商业模式的中介作用影响创新绩效,在它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机制,该机制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有效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一是构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整合逻辑框架,认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核心技术、支撑技术、互补技术共生发展,为深入研究和提高突破性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率提供了理论和行动指南。二是将商业模式解构为相互作用的内部价值创造系统模块、供应商价值创造系统模块、顾客价值创造系统模块、外部互补价值创造模块,商业模式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中介机制之一。三是将突破性营销能力解构为领先用户开发能力、突破性价值传递能力和创新性市场开发能力,应重点发展此三种能力加速突破性营销能力成长。

肖捷[9](2013)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消费者感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希望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得到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可,以实现企业战略性目标。然而,在企业开展的各项社会责任活动中,并非所有的社会责任项目都能促进企业形象感知的提升,进而实现其战略性目标;部分项目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现有从消费者视角探索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多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感知后,消费者可能产生的支持性反应(比如购买,赞扬等);也就是说既有研究都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联想的结果和影响,多关注消费者在正面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下的行为倾向,而鲜有研究探究这种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是如何产生的及其成因。此外,现有文献缺乏对消费者如何决定是否支持一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研究。然而,消费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评判的思考环节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既有研究对此过程的关注度严重不足。总体来看,现有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理论和实践需要研究以下问题:消费者在购物行为中是否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予以反应?消费者在接受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信息后会产生怎样的思考过程?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是怎样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力求通过两种研究手段的互补优势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消费者响应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探索了我国消费者行为中的责任因子,以验证消费者在购物行为中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予以反应。紧接着,本研究通过开展27个深度访谈,以了解消费者对各种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归纳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信息的处理过程。通过整理谈话内容,本研究得到初始编码,即八项能让消费者产生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所需涵盖的要素;基于内在逻辑分析和关联编码,本研究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信息呈现与消费者响应的作用机制”模型。随后,本研究开发并进行消费者情境实验,以验证基于扎根研究所得到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信息接收方式。通过综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层次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最后部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管理建议。基于上述四项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可能产生效益与安全两个维度的认知。一方面,当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信息中涵盖了项目有利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福利提升、有利于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与公司的业务品牌、定位和公司形象高度相关,以及项目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这四个信息时,消费者将会产生效益感知。另一方面,消费者同时希望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项目是真实、安全和有效的。具体而言,当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涵盖了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证项目真实地执行、设立了监督和管控方式来确保项目执行中不发生偏差、确保项目不会产生危害作用,以及发布公司承诺这四个要素时,消费者将会产生安全感知。如果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能形成效益感知和安全感知,那么消费者会对企业形成正面的负责任形象感知,并提升购买意愿。其次,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信息消费者接收的过程的探讨,本研究构建出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信息呈现对消费者响应的作用机制。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中呈现的某些信息能使消费者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感知,而这种感知能在消费者调节定向类型的调节作用下让消费者形成更强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并进而最终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最后,本研究将消费者调节定向理论运用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验证了消费者的调节定向类型对效益、安全感知和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偏促进定向型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更为敏感;而偏预防定向型消费者更注重企业核心业务信息,且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其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影响有限。

李海峰[10](2013)在《N汽车厂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M市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中央、省委交给M市的一项重大任务。汽车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M市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M市正在着力打造东部汽车城,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政府正进一步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一流的生产经营环境,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N汽车厂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响应M市政府号召,决定实施扩建项目,扩建项目涵盖车身、油漆、总装及配套公共设施,并要求在立项前对项目可行性中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N汽车厂拟进行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作业环境对作业者产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N汽车厂一名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人员,在此阶段,需要对拟建项目周边环境和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重要部分上报公司管理层,供公司管理层参考是否实施项目。本文以N汽车厂拟进行扩建项目建设为背景,首先介绍N汽车厂扩建项目的研究背景,提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然后进行项目需求分析、优劣势条件分析并明确总体规划方案。本文的重点是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扩建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对该项目的周边环境和作业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周边环境影响评价中,通过对工程分析及周围环境质量评价,分别对空气、水、噪音和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进而得出扩建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在作业环境影响评价中,从扩建项目作业车间及设备设施布局出发,首先对作业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然后再对作业环境所能造成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最后,综合通过周边环境和作业环境两方面的评价得出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整体评价。

二、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化工企业中的清洁生产
    2.1 清洁生产简介
        2.1.1 清洁生产的含义
        2.1.2 清洁生产的意义
    2.2 清洁生产的审核
        2.2.1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
        2.2.2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2.3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的概况
        2.3.1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现状
        2.3.2 化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3 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现状研究
    3.1 B化工企业基本情况
        3.1.1 B化工企业简介
        3.1.2 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
        3.1.3 主要生产设备
    3.2 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现状
        3.2.1 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现状
        3.2.2 物料消耗现状
        3.2.3 能源消耗现状
        3.2.4 产污排污现状
        3.2.5 环境管理现状
    3.3 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清洁生产意识比较薄弱
        3.3.2 管理制度不健全
        3.3.3 生产设备偏于老化
        3.3.4 能源物料消耗偏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4 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方案的制定
    4.1 清洁生产方案的准备
        4.1.1 成立清洁生产审核小组
        4.1.2 制定清洁生产计划
        4.1.3 开展宣传与培训
    4.2 清洁生产方案的预审核与审核
        4.2.1 确立清洁生产审核重点
        4.2.2 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4.2.3 审核重点物料的测定与平衡的建立
        4.2.4 审核重点废弃物产生的原因
    4.3 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4.3.1 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
        4.3.2 方案的汇总与筛选
        4.3.3 拟推荐的清洁生产方案
    4.4 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4.1 技术评估
        4.4.2 环境评估
        4.4.3 经济评估
5 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的实施及建议
    5.1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
        5.1.1 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情况
        5.1.2 已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成果汇总
    5.2 持续清洁生产管理的建议
        5.2.1 加强清洁生产宣传与培训
        5.2.2 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
        5.2.3 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5.2.4 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某轿车焊装车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某轿车焊装车间介绍
        2.1.1 焊装车间介绍
        2.1.2 生产线介绍
    2.2 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介绍
        2.2.1 MTM-SD法
        2.2.2 工时利用率现状分析
    2.3 焊装车间的工效学评价
        2.3.1 ABATech工效学评价软件
        2.3.2 工效学现状评价
    2.4 焊装车间现行方法存在的问题
        2.4.1 客观问题分析
        2.4.2 主观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脑电的作业疲劳测定实验
    3.1 实验假设的提出
    3.2 作业流程设计
    3.3 实验准备
        3.3.1 选择实验设备
        3.3.2 设定实验环境
        3.3.3 选定实验对象
    3.4 实验过程
        3.4.1 被试培训
        3.4.2 实验材料准备
        3.4.3 实验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脑电波疲劳特性分析与新评估方法的制定
    4.1 脑电信号介绍
        4.1.1 脑电机制
        4.1.2 人体脑电信号的主要构成
        4.1.3 国际标准电极
    4.2 脑电数据预处理
    4.3 作业疲劳的脑电波特征分析
        4.3.1 快速傅里叶变换
        4.3.2 脑电波数据变化分析
        4.3.3 疲劳评价的脑电波指标的确定
    4.4 作业疲劳的阈值分析
    4.5 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制定
    4.6 与现行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Jack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验证
    5.1 Jack人因工程仿真软件介绍
        5.1.1 Jack功能介绍
        5.1.2 Jack人因仿真建模及工效学分析技术
    5.2 虚拟仿真环境的构建
        5.2.1 虚拟人的构建
        5.2.2 虚拟场景的构建
    5.3 不同工效学等级作业的仿真研究
    5.4 不同工效学等级作业的工效学指标分析
        5.4.1 基于新陈代谢能量消耗的人体疲劳分析
        5.4.2 基于疲劳恢复时间的人体疲劳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员工疲劳状态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度理论
        2.1.1 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基于制度压力的战略选择研究
        2.1.3 基于制度压力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2.2 战略选择理论
        2.2.1 战略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2.2.2 资源特征视角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2.2.3 基于战略选择理论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2.3 战略演化理论
        2.3.1 战略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2.3.2 企业战略演化路径与动力研究
        2.3.3 环境战略演化—自然资源基础观视角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类型与判别条件
    3.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
        3.1.1 环境战略类型综述
        3.1.2 “战略即实践”观
    3.2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2.1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2.2 重污染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3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3.1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3.2 重污染企业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4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4.1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4.2 重污染企业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1 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2 非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2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2.1 资源特征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2.2 生命周期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3 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4.4 研究设计
        4.4.1 研究方法
        4.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3 变量测量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4.5.3 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分析
        4.5.4 资产专有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4.5.5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节效应分析
        4.5.6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以钢铁企业为例
    5.1 理论背景
        5.1.1 环境战略演化基础—战略间的路径依赖性
        5.1.2 战略表现形式:诱导式和涌现式
    5.2 案例研究方法
        5.2.1 案例研究内涵与类型
        5.2.2 案例研究方法步骤
    5.3 研究设计
        5.3.1 案例选择
        5.3.2 数据搜集
        5.3.3 数据分析
        5.3.4 关键构念的界定与测度
    5.4 案例内分析与主要发现
        5.4.1 钢铁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变化
        5.4.2 宝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5.4.3 太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5.5 案例间分析与主要发现
        5.5.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演化路径
        5.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
        5.5.3 制度压力、竞争压力与重污染企业涌现式环境战略形成
        5.5.4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驱动机制
    5.6 研究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不确定度的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不确定度分析
    2.1 有限值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不确定度分析
        2.1.1 现场调查阶段存在的偏倚
        2.1.2 不同采样方式下不同的计算方法
        2.1.3 不同抽样方式的不确定性
        2.1.4 不同评价方法的不确定性
        2.1.5 采样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倚
        2.1.6 数据处理过程存在的偏倚
    2.2 无限值化学因素职业接触不确定度研究
        2.2.1 不同的评估指标的不确定性
        2.2.2 不同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
第3章 基于不确定度分析的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方法与模型研究
    3.1 有限值化学因素接触评估方法
        3.1.1 现场资料的获取
        3.1.2 制定采样计划与实施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无限值化学因素接触评估方法
        3.2.1 无限值化学因素预测模型
        3.2.2 模型中参数的细化与增加
第4章 基于不确定度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方法的应用
    4.1 数据验证方法的制定
    4.2 有限值化学因素数据验证
        4.2.1 现场资料的获取
        4.2.2 采样检测实施
        4.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4 讨论分析
        4.2.5 热电厂检测数据对比
    4.3 无限值化学因素数据验证
        4.3.1 有害因素的选择
        4.3.2 日本模型评估
        4.3.3 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评估
        4.3.4 模型结果比较
        4.3.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方案设计与财务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项目财务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2.1 财务评价概述
    2.2 财务评价程序与指标
第三章 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 市场分析
第四章 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方案设计
    4.1 项目选址及建设规模设计
    4.2 技术方案及工程方案设计
    4.3 主要原材料、能源供应设计
    4.4 项目组织与人员配备
    4.5 劳动安全、工业卫生与消防设计
    4.6 节能方案设计与环境保护
第五章 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投资估算
    5.1 投资估算
    5.2 融资方案
第六章 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财务评价与风险评价
    6.1 财务评价主要经济数据
    6.2 财务评价主要指标的计算
    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论实体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二、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三、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一、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二、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三、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二、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三、实体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一、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二、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一、德国道路
        二、美国道路
        三、日本道路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一、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二、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三、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二、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三、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四、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五、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二、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四、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二、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四、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
        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二、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汽集团为例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耀玻璃为例
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一、重振企业家精神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一、制订发展规划,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二、优化社会氛围,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三、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四、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一、完善科技体制,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四、深化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整车制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社会消防管理现状
        1.2.2 国内整车制造业消防安全现状
        1.2.3 国外整车制造业消防安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车制造企业火灾因素分析
    2.1 整车制造企业工艺概况
        2.1.1 冲压工艺
        2.1.2 焊装工艺
        2.1.3 涂装工艺
        2.1.4 总装工艺
        2.1.5 合成树脂工艺
    2.2 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
        2.2.1 供配电系统
        2.2.2 照明系统
        2.2.3 防雷、静电接地系统
        2.2.4 LNG 供应系统
    2.3 火灾因素风险的分析方法
    2.4 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2.4.1 物料危险因素分析
        2.4.2 冲压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4.3 焊装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4.4 涂装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4.5 总装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4.6 汽车加油站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4.7 天然气调压箱和管线火灾因素分析
        2.4.8 供配电系统主要火灾因素分析
    2.5 重大危险源辨识
        2.5.1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2.5.2 重大危险源的核算
    2.6 火灾危险等级划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3.1 火灾风险评价的目的
    3.2 火灾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3.3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4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因素的风险值的确定
    3.6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折减系数值确定
    3.7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评价指标
    3.8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的计算及评价
    3.9 工程实例应用
        3.9.1 涂装车间概况及工艺
        3.9.2 涂装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车制造企业火灾防范对策研究
    4.1 消防安全管理机构
        4.1.1 消防管理机构
        4.1.2 消防培训
        4.1.3 义务消防队
        4.1.4 专职消防队
    4.2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4.2.1 消防管理理念
        4.2.2 制度构成
    4.3 本质安全的应用
        4.3.1 水性涂料的应用
        4.3.2 LNG 的应用
    4.4 自动消防灭火与报警系统
        4.4.1 气体灭火系统
        4.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4.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4.4 便携式灭火器系统
    4.5 消防安全文化活动
        4.5.1 消防安全意识文化
        4.5.2 消防安全行为文化
        4.5.3 消防安全法制文化
        4.5.4 消防安全物质文化
        4.5.5 消防安全管理文化
    4.6 火灾事故调查与处理
        4.6.1 目的
        4.6.2 火灾事故调查
        4.6.3 火灾事故对策及水平展开
        4.6.4 火灾事故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防应急预案
    5.1 应急预案的编制
    5.2 应急预案的组织
        5.2.1 应急预案体系
        5.2.2 应急组织体系
    5.3 预警行动
        5.3.1 预警级别及条件
        5.3.2 预警启动程序
    5.4 信息报告与处置
        5.4.1 信息报告与通知
        5.4.2 信息上报
    5.5 应急响应
    5.6 信息发布
    5.7 后期处置
    5.8 保障措施
        5.8.1 应急队伍保障
        5.8.2 应急物资装备及经费保障
    5.9 预案演练
        5.9.1 演练准备
        5.9.3 演练总结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和总体结构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新理论
        一、宏观创新理论
        二、创新网络理论
        三、开放式创新理论
    第二节 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一、技术创新定义
        二、技术创新动因
        三、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四、技术创新链理论
        五、研发(R&D)理论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概念
        二、外围创新理论
        三、技术创新商业化理论
    第四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一、突破性营销理论
        二、风险资本理论
        三、商业模式理论
        四、产品创新理论
    第五节 理论述评及展望
        一、创新理论述评与展望
        二、技术创新基础理论述评与展望
        三、技术创新理论核心一外围发展阶段述评与展望
第三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机制及机制功能
        一、机制的涵义
        二、机制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绩效机制
        四、产业环境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五、国家创新系统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运作及功能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机能
第四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第一节 突破性技术机能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二、自主技术开发
        三、外部获取技术
        四、突破性技术开发管理
        五、突破性技术机能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突破性营销机能
        一、突破性营销及其机能
        二、突破性营销的主要任务
        三、突破性营销管理
        四、突破性营销机能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风险资本及其机制
        一、风险资本及其特点
        二、风险资本机制
第五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第一节 突破性产品的中介机制
        一、突破性产品及其开发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四、风险资本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五、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六、突破性产品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中介机制
        一、商业模式的构建及功能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四、风险资本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五、突破性产品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六、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六章 案例研究设计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
        一、案例研究法起源及发展概述
        二、案例研究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三、案例研究法的基本理论原则
    第二节 案例研究部署
        一、本案例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流程
        二、案例研究背景和案例企业选择的主要标准
第七章 天士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第一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一、中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二、中药现代化的含义及进展
    第二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复方丹参滴丸概况
        二、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第三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三、风险资本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四、复方丹参滴丸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第八章 三一重工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第一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第二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混凝土泵送技术及其产品
        二、拖泵和泵车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第三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三、风险资本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四、拖泵和泵车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第九章 大族激光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第一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一、激光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
        二、世界及中国激光加工设备产业发展
        三、国家政策支持
    第二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激光打标技术及产品
        二、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第三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三、风险资本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四、激光打标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第十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跨案例比较
    第一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及外部环境比较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比较
        二、外部环境比较
    第二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比较
        一、主要驱动机制比较
        二、主要中介机制比较
        三、绩效机制比较
    第三节 跨案例研究结论及案例研究新发现
        一、跨案例研究结论
        二、案例研究新发现
    第四节 案例研究评估
        一、建构效度评估
        二、内在效度评估
        三、外在效度评估
        四、信度评估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A 沪深A股上市公司突破性产品概览
    附录B 案例研究方案
    附录C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消费者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内容安排
        1.5.2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1.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诞生基础
        2.1.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关键贡献
        2.1.3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前沿
        2.1.4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地区异同
    2.2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消费者响应的有关研究成果
        2.2.1 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2.2.2 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消费者的作用
        2.2.3 消费者对CSR项目的反应过程研究
    2.3 调节定向理论
        2.3.1 调节定向理论概述
        2.3.2 调节定向的测量
        2.3.3 调节定向理论在消费者行为领域中的应用
第3章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反应
    3.1 社会责任消费
        3.1.1 社会责任消费观的演进
        3.1.2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调查量表选择
    3.2 研究方法和样本说明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3.1 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因子分析结果
        3.3.2 因子经济意义解释
        3.3.3 消费者对CSR项目的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感知过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的结合
        4.1.2 访谈设计
        4.1.3 访谈数据收集
    4.2 范畴提炼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关联式编码
        4.2.3 核心编码和模型构建
    4.3 模型阐释
        4.3.1 CSR项目信息呈现
        4.3.2 消费者形成CSR项目的效益感知和安全感知
        4.3.3 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联想
    4.4 基于CFA的CSR项目信息分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感知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5.1.1 消费者对CSR项目的感知与CSR联想
        5.1.2 消费者调节定向类型对CSR项目信息处理过程的调节作用
        5.1.3 CSR联想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5.1.4 概念模型
    5.2 研究方法
        5.2.1 情境实验研究设计
        5.2.2 实验中量表设计
    5.3 数据分析与检验
        5.3.1 样本的特征
        5.3.2 信度检验
        5.3.3 操纵检验
        5.3.4 效益感知和安全感知对CSR联想的影响
        5.3.5 消费者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
        5.3.6 CSR联想的中介作用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研究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管理
    6.1 企业需转变自身对CSR项目的观念
    6.2 企业需增强消费者对CSR项目的安全感知
    6.3 CSR项目定位需重点关注偏促进定向型消费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社会责任购买和使用量表
附录C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D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E 效益高-安全高情境问卷
附录F 效益高-安全低情境问卷
附录G 效益低-安全高情境问卷
附录H 效益低-安全低情境问卷
附录I 典型访谈的开放编码记录

(10)N汽车厂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N汽车厂实施扩建项目的必要性
        1.1.2 环境影响评价对实施扩建项目的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需求进行周边环境影响评价
        1.2.2 需求进行作业环境影响评价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相关概念
    2.2 评价原则
    2.3 评价相关指标
    2.4 评价方法
        2.4.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2.4.2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第3章 N汽车厂扩建项目的相关分析和总体规划
    3.1 扩建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3.1.1 乘用车整车制造汽车行业概况综述
        3.1.2 东北三省现有主要汽车厂情况
    3.2 扩建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析
        3.2.1 实施“绿动未来”战略的需求
        3.2.2 S汽车集团发展的需求
    3.3 扩建项目建设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3.3.1 优势条件
        3.3.2 制约因素
    3.4 扩建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3.4.1 项目选址
        3.4.2 建设规模
        3.4.3 产品方案选择
        3.4.4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第4章 N汽车厂扩建项目周边环境影响评价
    4.1 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4.1.1 建设项目概况
        4.1.2 工程分析
        4.1.3 项目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4.2 周边环境影响评价
        4.2.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4.2.2 水环境影响评价
        4.2.3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4.2.4 固废环境影响评价
    4.3 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第5章 N汽车厂扩建荐目作业环境影响评价
    5.1 作业车间概况
        5.1.1 平面布置
        5.1.2 主要设备及布局
    5.2 作业环境影响评价
        5.2.1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识别
        5.2.2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评价
        5.2.3 职业病危害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B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应用研究[D]. 于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D]. 王楠.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3]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D]. 王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基于不确定度的化学因素职业接触评估技术研究[D]. 仲思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5]A公司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方案设计与财务评价[D]. 程晖.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6)
  • [6]论实体经济[D].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整车制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及应用研究[D]. 吴海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D]. 李占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9]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消费者感知研究[D]. 肖捷. 湖南大学, 2013(10)
  • [10]N汽车厂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D]. 李海峰. 东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某合资企业节能灯生产线职业危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