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粉状二氧化氯——安全高效的水产品消毒剂

稳定的粉状二氧化氯——安全高效的水产品消毒剂

一、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产用消毒剂(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元[1](2020)在《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简称KMPS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体消毒剂,在国内外畅销30多年,因技术垄断及行政保护的原因,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无类似产品上市。由于粉剂比表面积大,易吸潮、涨袋,流动性不佳,水产应用中不易沉入水底,影响了粉剂的使用。颗粒流动性好,比表面积小,稳定性更好,因此更安全和更方便临床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等研究,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现对其总结如下:1处方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筛选、正交试验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研究,通过对不同工艺的验证,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稳定性,确定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5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六偏磷酸钠20.9%,包被氯化钠2%,氨基磺酸8.0%,TX-10 4%,苋菜红指示剂0.1%,酸碱成分分开制粒后混合,中试成品率可达95%以上,质量稳定,可用于大生产。2质量研究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产品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并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和起草说明。通过对三批次中试产品的质量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此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可用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检测及控制。3药物稳定性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兽药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同时遵照《兽用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在模拟上市包装条件下,加速放置6个月,长期放置24个月,性状、p H值和溶解性基本无变化,含量略有降低,但均在规定的范围内,全部符合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质量标准草案。表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稳定性好,有效期至少2年。4临床试验与评价4.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杀菌效果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验证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2 min可将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杀灭;1:4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30 min杀菌率可达100.0%;1:600以及1:8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10 min及以上杀菌率可达90.0%。试验结果证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与virkon基本一致,呈现良好的杀菌效果。4.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抗有机物干扰杀菌试验在实验室内测定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消毒剂杀灭含有机干扰物的悬液中细菌繁殖体所需剂量,以验证其实际不受有机物干扰杀菌剂量。由试验结果可知,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杀菌效果可不受有机物干扰,1:400稀释浓度作用30 min不受有机物干扰。同稀释度的杀菌效果优于卫可和自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4.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相似。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及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对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推荐浓度为1︰400;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对芽孢杆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4.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畜禽舍的地面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消毒10min后,中浓度(1:200)消毒3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溶液(1:200)消毒3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99%以上;对畜禽舍的空气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和中浓度(1:200)消毒1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配成的溶液(1:200)消毒1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到99%以上。

李思玉[2](2020)在《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污水回用处理技术的提高,再生水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水源,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目前再生水供水管网配套设施落后,而再生水水资源量大,在供水前往往会对再生水进行不同时长的储存。目前再生水在储存过程中水质变化,以及氯衰尽后的补氯方法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保障再生水储存过程当中的水质及终端用水安全,本文针对再生水储存过程中氯衰尽的问题进行补氯消毒试验研究,以次氯酸钠作为氯消毒剂,分析了补氯后的水质变化,确定了主要耗氯污染物,建立了氯衰减模型与投氯量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氯衰减的影响条件,研究了氯消毒过程中产生典型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特性分析,利用强化混凝的措施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实验结果表明NH4+-N和腐殖酸是再生水补氯后耗氯最快最多的两个污染物。补氯后pH呈升高趋势,且次氯酸钠投加量越高pH则越高,随着pH的升高,HClO与ClO-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当pH超过7.5后,HClO所占相对比例开始低于ClO-,使得消毒效果大大降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浊度呈上升趋势,在秋冬季水温较低时,为了满足浊度限值为5 NTU的用水要求,及停留时间在24h以内,投氯量不宜超过6 mg/L。投氯量越高,水中浊度越高,使得水中及水龙头中产生白色絮凝物,经检测该物质含有大量铝元素,因为次氯酸钠水解使得pH升高,导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析出。本文建立了一种预测再生水补氯量的模型,通过余氯衰减规律发现改良后的一级动力学模型C=C0+A×exp(-︱k︱×t)为最适合该再生水的衰减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氯实际衰减变化,拟合度均在0.99以上。为了确定余氯衰减模型中的氯衰减系数k与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氯衰减系数模型和耗氯物质模型,分别为︱k︱=0.953-0.093×A与A=6.38-6.39(0.18^x1)-0.63(0.98^x2),其中氯衰减系数k与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呈负相关,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的计算主要与氨氮和腐殖酸有关。因此在已知氨氮浓度x1与腐殖酸x2时,则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值,再将其代入氯衰减系数k的计算方程中,可得出氯衰减系数k,最后将两者代入到氯衰减模型中。按照该计算方法可计算出不同时刻下的剩余余氯浓度和需要投加的氯量。经过实验发现,投氯量、初始氨氮浓度、腐殖酸浓度对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影响较大,在补氯后,三氯甲烷生成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48h生成量达到最高,48h后随着余氯衰尽,三氯甲烷生成量开始下降。投氯量越高,三氯甲烷生成量越高,初始氨氮浓度越高,反而三氯甲烷与四氯化碳生成量越低,因此,保留一定的氨氮浓度可使典型消毒副产物生成量大大降低。腐殖酸是三氯甲烷的前体物,在再生水消毒前,应尽可能的降低水中的腐殖酸含量。腐殖酸中主要含有C、H、O、N、S元素,含有大量羟基、羧基、醇基、酚基及苯环等含有大量不饱和键的活性基团,易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强化混凝是目前控制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最佳工艺,选取了硫酸亚铁、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五种混凝剂,分析不同混凝剂处理的水在投氯后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情况。经过分析发现,三氯化铁较其他混凝剂具有更好控制氯化消毒中三氯甲烷的效能,其次是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铝对四氯化碳的控制效果最好,且混凝剂投加量在10 mg/L时,四氯化碳生成量达到最低,其后即便再增加混凝剂投加量,也不会降低四氯化碳生成量。

张轩[3](2017)在《防治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HPNS)消毒剂的筛选研究》文中认为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AHPNS),与早死综合症(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是近年来对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对虾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的疾病,其主要病原都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弧菌为弧菌科(Vibrio Pacini 1854)弧菌属(Vibrionaceae Veron 1965)细菌的成员。该菌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病原菌,既可以导致多种水产动物发病又可以引起人的副溶血弧菌肠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从已有的消毒剂种类中寻找能高效杀灭副溶血弧菌的消毒剂,并对这种消毒剂的一些化学性质,杀菌机理来进行初步探究。(1)不同消毒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杀灭能力比较及最佳消毒剂筛选选取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卤素类、季铵盐类、聚合胍类和醛类共计22种消毒剂于实验室条件下,用悬液定量杀菌法,培养24h,在0.5mg/L浓度进行不同种类消毒剂杀灭副溶血弧菌效果比较,用杀灭对数值表示杀灭能力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卤素类杀菌能力最强的是碘溴海因,0.5mg/L的杀灭对数值为5.6;季铵盐类杀菌能力最强的是双链季铵盐络合碘,杀灭对数值为5.52;聚合胍类效果最好的是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PHMGH),杀灭对数值为6。醛类、溴硝醇、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效果较差,杀灭对数值仅为1。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杀灭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聚合胍类的杀菌性能最好,醛类的杀菌性能最差。(2)消毒剂的毒性安全性实验选取上述试验中筛选获得的PHMGH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该消毒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浓度,以达到科学用药目的。试验结果得到PHMGH的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87.49mg/L,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27mg/L,该消毒剂的安全浓度2.7mg/L。(3)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对虾后治疗试验对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得到能有效感染对虾的副溶血弧菌菌悬液浓度为107cfu/mL,再在该菌悬液浓度下设置不同的PHMGH浓度,观察不同浓度的PHMGH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对虾的死亡率降低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HMGH在浓度为0.2mg/L-0.5mg/L时对降低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死亡率是有明显效果的。(4)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探究杀菌原理可能是由于PHMGH溶于水后的产物带正电荷,细菌表面带负电荷,二者结合后会堵住细菌呼吸通道,导致细胞死亡。实验一,对不同种类细菌悬液进行定量杀菌实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观察消毒剂对两类细菌杀灭能力的差异性。实验二,用SYTOX Green荧光染料对用PHMGH处理过的副溶血弧菌染色,该染料和死亡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紫外光激发下可以产生绿色荧光。结果显示PHMGH会使细胞膜破损。(5)消毒剂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对正处于副溶血弧菌爆发时的对虾养殖池塘,进行PHMGH消毒处理。向池塘中投加PHMGH,使其终浓度达到0.2mg/L。持续5天检测施用后对虾体内和水体副溶血弧菌含量。结果显示0h-24h内对虾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含量略有上升,24h之后对虾体内的弧菌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水体中副溶血弧菌一直处于下降趋势。PHMGH是一种能高效杀灭副溶血弧菌的消毒剂,对养殖对虾具有较高的安全浓度,对被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对虾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杀灭多种水产养殖中致病菌。对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杀灭过程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本研究为PHMGH在水产养殖中的大量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娟[4](2016)在《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重庆某养殖场获得的患病大鲵的肝脏、心脏中分离出两株病原菌K4L1和CH6,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测定其胞外产物酶活性。结果显示,分离出的两株病原菌按照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致病菌株可引起健康蝾螈、青蛙、大鲵出现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的感染症状;胞外酶活性发现弗氏柠檬酸杆菌有卵磷脂酶和淀粉酶活性,不产生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及脲酶;而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溶血性,产生卵磷脂酶、脂酶、蛋白酶,没有检测到淀粉酶和脲酶的活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引起此大鲵发病的病原菌是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有很强的致病性。本文从抗生素、中草药和消毒剂三个方面对大鲵致病菌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为大鲵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病原菌株对30种抗生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酮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剩余24种抗生素均呈耐药性,耐药率高达80%。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哌拉西林、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羧苄西林、庆大霉素等15种抗生素不敏感,耐药率同样高达50%。这些结果都说明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这些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的。使用琼脂扩散法(平板打孔法)测定了中草药对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中草药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抑菌作用极强,抑菌圈直径超过20 mm;同一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抑菌效果也不相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弗氏柠檬酸杆菌。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圈超过9mm的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其中五味子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8125 mg/m L,具有极强的抑菌效果。根据弗氏柠檬酸杆菌MIC结果筛选出11种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采用棋盘法进行配伍,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评估。在55种双联复方中,FIC在0.251.50之间,其中显着协同作用的复方占21.82%,协同作用的复方占40%。根据嗜水气单胞菌MIC结果筛选出17种对其高度敏感的中草药,设计136种双联复方并进行药效评价,其中38.97%的复方具有显着协同作用,36.03%的复方为协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合理配伍的中草药复方能够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也可以在协同作用下明显提高抑菌效果。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4种消毒剂在不同浓度下对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不同种类消毒剂抑菌效果各不相同,同一种消毒剂对两株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也不相同,且抑菌效果随消毒剂浓度的下降而减弱。再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通过中和剂鉴定实验确定各消毒剂的有效中和剂,发现苯扎溴铵等能被3%吐温80+2%卵磷脂完全中和,三氯异氰脲酸等被1%硫代硫酸钠完全中和。对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发现苯扎溴铵、过氧乙酸、二氯异氰脲酸钠等具有高效消毒作用,三氯异氰脲酸、溴氰菊酯等次之,乙醇、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为具有低效消毒作用。筛选出8种消毒剂进行双联复方配伍,得到28个复方并对其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复方都能够很好的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复方中各个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都大幅降低,既能保证药效,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分离鉴定出的大鲵病原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测定了抗生素、中草药、消毒剂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对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消毒剂,合理配伍后得到了抑菌作用明显提高的双联复方,为防控大鲵细菌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研制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病害防治药物奠定基础。

牛亚楠[5](2014)在《二氧化氯喷雾剂的制备与评价及其止血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自制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为主药,采用适宜的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其制备成二元喷雾剂,以克服二氧化氯使用上的不稳定性。并且对所述制剂进行质量评价、抗菌活性筛选,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与安全性评价,初步进行止血机理探索。方法:采用碘量法对自制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离子对色谱法建立自制二氧化氯喷雾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以释放度作为评定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分别对喷雾剂处方组分的海藻酸钠、甘油用量等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处方组成。然后根据2010版药典对喷雾剂的性状、pH值、离心试验等的规定进行了质量评价。以家兔皮肤为研究对象,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对二氧化氯喷雾剂进行安全性评价。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球菌为试验菌种对二氧化氯喷雾剂抗菌性进行了试验。并且以家兔为受试动物,通过半自动血凝仪对家兔血浆测定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以大鼠为受试动物,利用血小板聚集率仪,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诱导剂作用下,测定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初步探索了二氧化氯的止血机理。结果:碘量法测定的三批自制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浓度分别为21.96mg/mL、23.77mg/mL、20.60mg/mL,测定结果的RSD值分别为1.4%、0.0%、1.7%。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离子对色谱法,对二氧化氯喷雾剂进行含量测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测定结果的RSD值为2.4%,表明这种方法准确可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进行含量测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值为1.7%;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二氧化氯喷雾剂的配方组成为:海藻酸钠0.25g、甘油1.0g、聚丙烯酸200μL、无水乙醇4.0mL、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24.72mg;该自制喷雾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pH值在4.6左右,离心后无分层现象。稳定性试验表明该制剂应该在避光,20℃左右保存;通过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单次和多次刺激试验,家兔皮肤未出现任何红肿和斑块焦痂,其安全性可靠;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进行最小抑菌和最小杀菌试验,得出该制剂相对应于以上三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8.6、18.6、37.1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48.6、148.6、1188μg/mL。与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比较,二氧化氯在0.05mg/mL-0.20mg/mL范围内,凝血酶时间(TT)变化百分率值优于阳性对照组结果,二氧化氯在0.08mg/mL-0.15mg/mL范围内,部分激活的凝血酶时间(APTT)平均值优于阳性对照组结果,随着二氧化氯浓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值呈不规律性变化,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随着二氧化氯浓度增加凝血时间与空白相比均减小,但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其中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含药量相同,但凝血酶时间(TT)平均值变化百分率结果显示,二氧化氯略优于云南白药凝血时间;其中试验组结果部分激活的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其中凝血酶原时间(PT)的试验结果则略微高于阳性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对应结果接近于云南白药组;通过血小板聚集率试验,云南白药组的聚集率为40%-50%,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二氧化氯溶液试验组的最大聚集率也为40%-50%,花生四烯酸(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二氧化氯试验组最大聚集率在20%-30%,生理盐水的最大聚集率为0。结论: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快速止血、可用于皮肤外用的二氧化氯两元喷雾剂。并且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均符合2010版药典的规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杀灭作用,且对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可用于皮肤的局部快速止血。通过四项凝血指标测定,可初步表明,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平均值递减趋势,可初步推断二氧化氯可能是一种凝血酶激活剂,促进对凝血因子Ⅺ和因子Ⅻ的激活,加快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从而起到快速凝血的作用,且不会伴随有血栓的形成。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值呈不规律性变化,可初步推断二氧化氯几乎不诱发或促进外源性凝血途径。通过凝血酶时间(TT)平均值总体递减趋势,可初步推断二氧化氯在0.01mg/mL-0.20mg/mL范围内,具有促进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能力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更快的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形成更多的纤维蛋白,达到快速止血的作用。血小板在不同诱导剂的作用下发生不同的活化反应。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均在ADP、PAF和AA诱导下引起大鼠离体血小板不同程度聚集,且随二氧化氯浓度增加呈先扬后抑之规律,数据同样说明二氧化氯具有快速止血作用,但不会伴随有血栓形成的潜在因素。在ADP、PAF和AA三种诱导剂中,二氧化氯表现出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更强的诱导作用。二氧化氯对ADP、PAF和AA三种途径均有诱导作用,可能通过一共同环节诱导血小板活化。目前公认,血小板活化有ADP、AA和PAF三条途径,但最终通过降低血小板内cAMP水平并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而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为二氧化氯成为止血候选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于溟雪[6](2012)在《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研究》文中认为二氧化氯作为第四代消毒剂,具有环保、高效、快速、广谱的消毒特点,已经逐渐替代氯制剂而成为广泛应用的消毒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二氧化氯消毒剂主要是液体型二氧化氯消毒剂和固体型二氧化氯消毒剂两种剂型。其中液体剂型产品体积大、运输不便;而固体剂型多为二元包装,使用不方便。为此,我们旨在研制一种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可以克服上述剂型缺陷,为市场提供一种运输及使用方便的新型二氧化氯消毒剂配方。本研究包括配方筛选、杀灭微生物效果、消毒影响因素观察三个部分。配方的筛选主要选择亚氯酸钠与固体酸酐反应为主,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包裹作用及无机化合物的钝化作用来稳定消毒剂。在消毒剂配方优化阶段,我们通过全因子实验设计(析因设计),就参与二氧化氯生成的两个主要组分亚氯酸钠及硫酸氢钠进行实验观察,根据两因素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使用SA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亚氯酸钠的剂量(A)和硫酸氢钠的剂量(B)对二氧化氯产生量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10.53,P<0.0001;F=31577.50,P<0.0001),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A×B)也有统计学意义(F=1992.77,P<0.0001)。进而可以证明亚氯酸钠和硫酸氢钠对二氧化氯的生成量均有较大影响,且两者的影响具有相互联系。根据具体数值可以发现,在硫酸氢钠(B)所取的3个水平上,亚氯酸钠的使用剂量对二氧化氯的产生影响较大,二氧化氯的产量随亚氯酸钠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亚氯酸钠(A)剂量固定的情况下,硫酸氢钠取40g时,二氧化氯产量最高。通过9个均值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最终我们选择了与其他组有显着性差异且二氧化氯产量最大的一组配方。配方由30g亚氯酸钠,40g硫酸氢钠,5g包覆剂,15g钝化剂,12g干燥剂混合组成。此配方配制的消毒液二氧化氯含量可达383.89mg/L。且配方在37℃恒温箱内保存3个月后,下降率为8.4%,稳定性较好。该新型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杀菌速度快、所需浓度低。二氧化氯浓度25mg/L的消毒液作用1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肠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10231的杀灭率可达100%;对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差于细菌繁殖体和真菌,二氧化氯含量为25mg/L的消毒剂作用1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孢的杀灭率为99.94%,当二氧化氯含量提高到50mg/L时,作用1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孢的杀灭率就可达100%。可能的原因是,芽孢的外层结构较复杂,有致密的芽孢外衣、芽孢壳、外层膜等多层结构。二氧化氯浓度50mg/L的消毒液作用1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1)的平均灭活对数值>4.00,达灭活效果。另外,二氧化氯杀菌速度快,二氧化氯浓度12.5mg/L的消毒液对大肠杆菌作用1min和作用10min的杀灭率均为99.92%,延长作用时间未能提高杀灭率。这可能与二氧化氯活化时产生的自由基迅速消亡有关。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做到现用现配。在研究影响因素对杀菌效果作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法及使用SA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表明,消毒剂浓度、小牛血清含量及温度对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影响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01)。本课题通过配方筛选、杀菌效果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制出了一种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特点是,二氧化氯活化率高、稳定性好、杀菌速度快。是一种使用方便现用现配的新型二氧化氯消毒剂。

胡卫平[7](2012)在《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当前兽用消毒剂单一化严重的问题,开发一类环保型的高效消毒剂,与此同时对开发的兽用复方消毒剂进行标准化评价,进行了如下研究:1.复方消毒剂的制备与相关理化性质的评价:运用现代制剂学原理,筛选基本原料如苯扎溴铵、大蒜素、以及无水乙醇等辅料,绘制该乳剂的伪三元图作为标准,经过研究成功制备了大蒜素复方自微乳化消毒剂,同时对其药学的主要特征进行相应的考察研究。结果,成功制备的该复方消毒剂性状稳定性好,颜色呈现黄色透明状,其pH值为5.30;乳化后颗粒呈椭圆状,大小呈正态分布。2.复方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研究:针对制备的复方消毒剂按照国家《兽用消毒剂鉴定技术规范》的标准,采用稀释的不同形式将该消毒剂进行分时间段的杀菌试验,即针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链球菌及蜡样杆菌等5种标准的细菌进行杀菌的具体效果研究。在分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复方消毒剂2000倍稀释时表现为完全的杀菌,其他效果也均良好。3.复方型消毒剂的临床效果研究:针对该复方消毒剂的临床特征,选用经沙门氏菌感染的三元杂交商品猪,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对复方大蒜素消毒剂进行临床使用效果试验,以此来考察使用效果。临床应用表明该消毒剂能够有效的抑制猪沙门氏菌的感染,对于该病的防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8](2010)在《二氧化氯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1水产养殖过程中离不开消毒剂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人工养殖水产品总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各种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每年由于各种疾病的暴发性发生,造成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陈昌福,孟长明[9](2009)在《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上)》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水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较长时期以来,水产品的出口是我国农产品创汇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水产品的质量令人担忧,不仅直接对我国的水产品的出口创汇和国际声誉产生了

王友涛[10](2008)在《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消除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现已成为山东、辽宁两省沿海地区新兴的重要海水养殖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病害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刺参‘腐皮综合征’(也称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2005年,‘腐皮综合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数十亿元。因此,解决当前病害问题迫在眉睫,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目前,关于养殖刺参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整个养殖系统净化工艺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在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消除效果的研究,以期改进刺参养殖工艺,降低刺参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频率,从而保障刺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分析研究了刺参从育苗到养成过程中的主要病原,并对刺参育苗和养成期的最主要疾病-‘腐皮综合征’的两种主要病原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进行了体外杀灭试验。结果表明,漂粉精、溴氯海因、PVP-I、过氧化氢、双链季铵盐络合碘和生石灰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有效杀死浓度分别为0.20ppm、0.10ppm、0.25ppm、0.50ppm、0.50ppm、5ppm。另外,研究了生石灰、强氯精、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过氧化氢消毒剂对幼参(2.5-3.0克)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七种消毒剂对刺参的毒性依次为:生石灰<过氧化氢<溴氯海因、强氯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二氧化氯;它们96h对刺参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0ppm、6ppm、4.80ppm、6ppm、6 ppm和12 ppm,安全浓度分别为6ppm、0.60ppm、0.48ppm、0.60ppm、0.60 ppm和1.20 ppm。自2007年2月到2007年6月,调查了山东地区20个刺参育苗场,对各个育苗场中用水的来源、预处理方法以及使用情况等作了分析研究;同时,对育苗场砂滤前后养殖用水的总菌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发现,75%以上育苗场的养殖用水是自然海水经过砂滤等预处理后使用的;在多数养殖场中,砂滤装置对于养殖用水中的总活菌数去除率都在80%以上,具有较好的净化除菌作用。饵料是刺参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感染源。为切断饵料感染源,根据臭氧在水体中具有高效除菌力的特性,组装研制了“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它由照明系统、水管系统、充气系统和臭氧发生器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参数。在刺参饲料与水的重量配比小于1:3而呈流体状态时,该消毒仪具有较强的杀菌力,在5-10分钟内能够全部杀死饲料中的细菌(TSB培养法)。另外,对刺参饲料煮沸消毒发现,煮沸法也能有效地清除饲料中的细菌,经过10-15分钟的蒸煮处理除菌率近100%。但相比较而言,流式饲料消毒仪方法,操作简单、消毒快、处理量大、成本低;而蒸煮法操作麻烦、处理量小、成本高。本研究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在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消除效果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其有效、安全的消毒剂浓度以及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的研制成功,将为刺参健康养殖、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产用消毒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产用消毒剂(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消毒剂概述
        1.消毒剂的分类及消毒方法
        2.各种消毒剂的发展历程及功能概述
        3.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及发展展望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消毒剂研究概况
        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概述
        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的抗菌作用
        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制剂的抗菌作用机制
        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安全性
        5.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国外应用现状
        6.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我国畜禽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7.开发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研究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模拟杀菌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表面现场的消毒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概述
        1.1.1 水资源概况及污水回用的必要性
        1.1.2 国内外再生水利用现状
    1.2 再生水常用消毒技术及发展方向
        1.2.1 再生水常用消毒技术
        1.2.2 再生水消毒发展方向
    1.3 污水再生利用中消毒副产物研究现状
    1.4 再生水补氯消毒的必要性
    1.5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和方案
        2.1.1 储存过程中余氯衰减实验
        2.1.2 强化混凝实验
    2.2 实验分析方法
        2.2.1 实验用水
        2.2.2 氯的测定方法
        2.2.3 常规消毒副产物的测定方法
        2.2.4 三维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2.2.5 其它常规水质指标项目与方法
    2.3 再生水厂运行概况
        2.3.1 处理工艺
        2.3.2 用水量及用户分析
        2.3.3 运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再生水储存过程中水质变化
    3.1 再生水补氯后水质变化趋势
        3.1.1 污染物指标变化趋势
        3.1.2 常规指标变化趋势
        3.1.3 储存过程中对用水器具的影响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水补氯消毒氯衰减规律研究
    4.1 氯衰减模型概述
        4.1.1 常见的氯衰减模型介绍
        4.1.2 氯衰减模型的选择
    4.2 再生水补氯消毒投氯方法的建立
        4.2.1 氯衰减模型的建立
        4.2.2 氯衰减系数计算方程的建立
        4.2.3 污染物耗氯量计算方程的建立
        4.2.4 投氯量计算流程
        4.2.5 投氯方法的验证
    4.3 氯衰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加氯量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2 氨氮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3 pH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4 TOC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水氯消毒中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变化
    5.1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
        5.1.1 不同投氯量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2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3 不同总有机碳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4 不同pH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5 不同腐殖酸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2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特性分析表征
        5.2.1 腐殖酸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2.2 腐殖酸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2.3 腐殖酸的zeta电位分析
        5.2.4 污水各阶段出水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3 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
        5.3.1 强化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
        5.3.2 不同混凝剂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防治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HPNS)消毒剂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对虾产业现状
        1.1.1 对虾养殖产业概述
        1.1.2 存在的问题和常见病害
    1.2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研究进展
        1.2.1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症状和危害
        1.2.2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组织病理学研究
        1.2.3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病原的研究
        1.2.4 副溶血弧菌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1.2.5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防治方法研究
    1.3 水产养殖中的常用消毒剂
        1.3.1 水产消毒剂的使用方式现状
        1.3.2 水产养殖中常用消毒剂种类及性质
        1.3.3 消毒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3.4 水产用消毒剂新的发展方向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种类消毒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杀灭能力
        2.2.2 PHMGH对对虾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浓度
        2.2.3 PHMGH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的保护效果
        2.2.4 PHMGH的杀菌谱和杀菌机理探究
        2.2.5 PHMGH在对虾养殖实践中的应用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类消毒剂杀灭副溶血弧菌的能力
        3.1.1 不同种类消毒剂杀菌能力的确定
    3.2 PHMGH对对虾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浓度
    3.3 PHMGH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的保护作用
        3.3.1 副溶血弧菌对对虾有效感染浓度的确定
        3.3.2 PHMGH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的保护作用
    3.4 PHMGH杀菌能力和杀菌机理
        3.4.1 不同浓度的PHMGH对养殖池塘常见菌杀灭能力比较
        3.4.2 用SYTOXGreen探究PHMGH杀灭副溶血弧菌的机理
    3.5 PHMGH在对虾养殖实践中应用效果
4 讨论
    4.1 不同消毒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杀灭能力比较
    4.2 PHMGH安全性的讨论
    4.3 PHMGH对对虾的保护作用
    4.4 PHMGH杀菌能力和杀菌机理
    4.5 PHMGH在对虾养殖实践中应用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大鲵的生物学习性及人工养殖研究
        1.1.1 大鲵生物学习性
        1.1.2 大鲵的人工养殖
    1.2 大鲵的致病因素及主要病害
        1.2.1 大鲵的发病原因
        1.2.2 常见大鲵疾病
    1.3 大鲵病害防治研究概述
        1.3.1 消毒剂
        1.3.2 抗生素
        1.3.3 中草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观察
        3.2.2 病原菌生理生化鉴定
        3.2.3 DNA模板的提取
        3.2.4 基因组DNA的检测
        3.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6 16S rDNA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8 测序并构建 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
        3.2.9 人工感染实验
        3.2.10 胞外酶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形态特征分析
        3.3.2 生理生化结果
        3.3.3 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人工感染结果
        3.3.5 胞外产物酶活性
    3.4 讨论
第四章 大鲵病原菌的敏感药物筛选
    4.1 材料与试剂
        4.1.1 供试菌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4.2.2 大鲵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K4L1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3.2 菌株CH6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中草药对大鲵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中草药母液的制备
        5.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5.2.3 体外抑菌效果的测定
        5.2.4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5.2.5 中草药联用抑菌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中草药抑菌圈的测定
        5.3.2 中草药抑菌效果随作用时间的变化
        5.3.3 中草药抑菌效果随熬制后使用时间的变化
        5.3.4 中草药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
        5.3.5 中草药二联复方的抑制作用评价
    5.4 讨论
第六章 消毒剂对大鲵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
        6.1.1 供试菌
        6.1.2 主要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消毒剂的配制
        6.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6.2.3 不同浓度消毒剂抑菌效果的测定
        6.2.4 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6.2.5 中和剂选定
        6.2.6 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
        6.2.7 消毒剂联用抑菌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浓度消毒剂抑菌圈的测定
        6.3.2 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
        6.3.3 中和剂选定结果
        6.3.4 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
        6.3.5 消毒剂二联复方的抑菌作用评价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5)二氧化氯喷雾剂的制备与评价及其止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二氧化氯喷雾剂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二氧化氯喷雾剂的质量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二氧化氯喷雾剂的体外抗菌性试验及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四章 二氧化氯止血机理的初步探讨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综述二氧化氯的研究进展
    1 二氧化氯的概述
    2 二氧化氯的性质及特点
    3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4 二氧化氯的应用
    5 市场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配方筛选及稳定性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微生物杀灭实验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 三种因素对二氧化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一、二氧化氯一元固体消毒剂配方的确定
    二、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三、二氧化氯杀菌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综述

(7)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兽用消毒剂在临床上应用进展
        2.1 临床兽用消毒剂的分类
        2.2 兽用消毒剂的应用状况
        2.3 科学合理应用消毒剂的原则与方法
    3 苯扎溴铵、大蒜素研究进展
        3.1 苯扎溴铵研究进展
        3.2 大蒜素研究进展
    4 自微乳制剂研究进展
第二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制备与药学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复方大蒜素自微乳处方及其制备方案
        1.3 自微乳的考察与质量的评价
    2 结果
        2.1 伪三元相图的制备
        2.2 自微乳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的考察
    3 讨论
        3.1 关于自微乳的应用
        3.2 苯扎溴铵与大蒜素的配伍应用
第三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和剂选择试验的结果
        2.2 消毒剂的稀释倍数对细菌、芽孢的杀菌效果
        2.3 杀菌效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对仔猪沙门氏菌的防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程序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介

(10)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消除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物理化学净化工艺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0.2 国内外刺参养殖存在的问题
1 物理方法在刺参养殖用水和饲料净化工艺的研究
    1.1 物理方法在刺参养殖用水净化工艺的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调查研究工作
        1.1.1.2 砂滤除菌效果试验
        1.1.2 结果
        1.1.2.1 调查结果
        1.1.2.2 砂滤除菌效果
        1.1.3 讨论
    1.2 物理学消毒方法在刺参饲料净化工艺的研究
        1.2.1 煮沸法在刺参饲料净化工艺上的研究
        1.2.1.1 实验材料
        1.2.1.2 实验方法
        1.2.1.3 实验结果
        1.2.2 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的组装研制及功能参数的设定
        1.2.2.1 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的组装研制
        1.2.2.2 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的功能参数的测定
2 化学消毒剂对刺参毒性以及主要病原菌杀灭效果的研究
    2.1 化学消毒剂对刺参“腐皮综合征”主要病原菌杀灭试验的研究
        2.1.1 材料和方法
        2.1.1.1 菌种来源
        2.1.1.2 药物及其特性
        2.1.1.3 培养基
        2.1.1.4 定性杀菌实验
        2.1.2 结果
        2.1.2.1 空白对照组菌悬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1.2.2 六种消毒剂定性杀菌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
        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 常用消毒剂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试验条件
        2.2.1.3 试验方法
        2.2.1.4 结果表述
        2.2.2 结果
        2.2.2.1 生石灰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2 强氯精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3 二氧化氯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4 溴氯海因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5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6 双链季铵盐络合碘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2.7 双氧水对刺参幼体急性毒性试验
        2.2.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产用消毒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元元. 吉林大学, 2020(03)
  • [2]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D]. 李思玉.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3]防治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AHPNS)消毒剂的筛选研究[D]. 张轩.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0)
  • [4]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D]. 金娟. 西南大学, 2016(02)
  • [5]二氧化氯喷雾剂的制备与评价及其止血机理研究[D]. 牛亚楠.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6]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研究[D]. 于溟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01)
  • [7]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D]. 胡卫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8]二氧化氯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A].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9]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上)[J]. 陈昌福,孟长明. 渔业致富指南, 2009(01)
  • [10]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消除方法的研究[D]. 王友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稳定的粉状二氧化氯——安全高效的水产品消毒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