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视台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总结

河北电视台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总结

一、河北电视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伊[1](2021)在《公益广告的中国文化传播 ——以央视网公益广告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朱鸿亮[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王嘉欣[3](2021)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文中指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自2013年开始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凭借春晚舞台权威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并结合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家国情怀、展示中国名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20年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电影符号学和广告符号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符号及文化内涵,运用电影符号学分析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和人物身份如何参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表意过程,并运用广告符号学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表现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总结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视觉符号中,节日符号象征着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渲染了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地域符号则彰显地方特色,引起观众共鸣;科技符号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生活变化;色彩符号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听觉符号中,音乐配合广告主题,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声响诉诸解释项参与构建表意,人声传递直接信息,揭示情绪变化。在语言符号中,话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升华广告主题。在身份构建中,个体身份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集体身份召唤集体记忆构建家国情怀,他者身份则通过划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强化内部统一性,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创意表现中,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鲜明的叙事特点、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通过显性伴随文本和生成伴随文本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构建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特色文化展示、广告情感传递、年份特征标记、观众参与度四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细化特色文化、丰富多元情感元素、突出年份特征、引导观众互动的建议。通过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分析,笔者希望未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毛荣[4](2021)在《央视公益广告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

刘慧洁[5](2021)在《我国影视公益广告创作策略研究 ——以2020年中国广告黄河奖获奖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时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愈加迫切,广告不仅仅局限于告知公众的商品信息,也更加注重对公益信息的传播,即公益广告对于受众了解国家发展以及社会热点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公益广告领域,经过层层选拔评选出来的中国广告黄河奖获奖作品,以其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广告创意,逐渐成为中国广告评选的一个重要类别。本研究选取2020年中国广告黄河奖影视公益广告获奖的128则广告作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借助“5W”模式对影视公益广告创作的全流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影视公益广告的实施主体、表现主题、创意策略、表现策略以及目标受众五个方面。通过分析发现上述获奖作品在创意策略和表现策略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但仍然在创意和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获奖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在广告创意方面,首先,要对广告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及要对广告创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迭代。其次,要完善制作机制,提高社会化运作流程,应将影视公益广告的理性说理和感性抒情相互融合。在广告表现方面,要注重表现数字技术的互动效果、强调广告表现的纯粹性和突出性、巧妙运用语言和艺术的修辞手法,合理安排解说词与广告画面的对应关系。

王泽恩[6](2021)在《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央视公益广告是一种全民传播的广告形式,兼具政治性与文艺性,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艺活动、信息服务等功能,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央视公益广告在新时代面临新责任和新挑战,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也将迎来全局性改变。央视公益广告在新时代承担起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重任,与受众迅速建立起亲近关系,利用影视公益广告“短平快”的特点,使受众高频次接触生态文明信息,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获得仪式感和身份认同,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正能量的氛围,进而影响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合传播,构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体系。

刘嫱吟[7](2020)在《新视听格局中的北京市公益广告发展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公益广告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引导公序良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首届北京国际公益广告大会的成功创办和"北京新视听"概念的提出,从制度、行政和行业三个维度总结近年来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实践活动,从历史脉络和视听生态角度分析公益广告发展的"危与成因",从机构改革、广告行业、视听结构和新兴案例几方面梳理新视听公益广告发展的"机与破题"。在"北京新视听"框架中提出"北京方案",包括加强空间和政策布局调整的顶层设计、完善新视听公益广告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多元供给主体的结构升级、加大国际化传播。

郁有凯[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视觉被看作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家看来,眼睛比耳朵可靠,视觉享有至高地位。巴拉兹认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是电影的诞生,认为印刷文化越来越让位于视觉文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也指出了电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变革。电影的出现说明了人类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语言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图像把握世界成为可能。海德格尔也认为事物以图像形式呈现,并通过图像确证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居伊·德波所述的景观社会,认为景观社会背后并非是形象的一般性积累,而是形象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借用德波的观点,将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则从技术性角度和经济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如何统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当今视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化视觉传播手段的革新,形形色色的视觉传播内容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日渐兴盛,且正在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既可以是文化性的、经济性的,也可以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由此,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形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的、具象的、生动的和隐性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内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难以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和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理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当前视觉传播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根本需要。本文以“有效性”为着眼点,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总是通过满足自身需要加以驱动的,满足需要的尺度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效用尺度,效用尺度下的人类实践活动总是通过满足某种需要和目的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特性,即有效性。作为一种客观性的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探讨,必然要落脚到其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目的的有效性上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遵循了“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研究思路,其中,“两个基本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价值关系;“一个核心”是指对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研究论域的分析。在这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探讨它的基本问题,确定它的研究论域,分析它的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的逻辑演绎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具体看,全文共包括导论和一至六章的内容。导论部分是对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努力方向的论述,其中核心创新点在于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对其研究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创新、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并对不同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三种价值关系,并对三种价值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而第一章至第六章正文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和观点:第一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涵、类型、特征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从而准确认识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概念、研究论域和思想基础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域,包括要素及其过程、规律和策略三个层面,从而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点”。第二部分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和现实困境进行了论证。一方面从历史实践、历史影响两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进行了历史考察,这一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革命、战争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影响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另一方面则从不良视觉信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图像化思维方式对意义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在难题三个层面依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从“有效性”出发,将其作为逻辑起点,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内在规定,即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进行审视。进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三类价值关系和不同价值关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点”。其中三类价值关系分别是教育价值关系、信息价值关系和发展价值关系,判定标准分别是符合教育者的价值预设、符合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不同论域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讨论,构成了全文内容的核心部分,即“一个核心”。其中,第四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一般过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编码过程有效性、解码过程有效性和反馈过程有效性,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具体要素以及要素间的作用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第五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第六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有效编码策略、有效解码策略和有效反馈策略,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有效性实现的具体策略。从理论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将有效性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不予分析就加以使用,而应该从对有效性的剖析中,从理论层面探讨条件(具体要素及其作用过程)、规律(客观规律)、方法(实现策略)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是一个有深度的研究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而非泛泛而谈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旷琳[9](2020)在《中国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的发展》文中指出首个公益广告在1987年出现,代表公益广告开始从商业广告中分离出来,而后自成独立形态,界限逐渐清晰。发展至今,二者的界限又渐趋模糊,企业参与的意见广告兴起,其中公益为内容的广告归属不清,这个交叉融合的地带,笔者称之为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企业对于公益的态度由消极参与,转变为2006年"慈善风潮"下企业积极冠名基金的简单捐赠模式,再转型为更深层次的公共议题互动。在这个背景下,简单的仅有企业署名的公益广告只是一个过渡形态雏形,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从形态渐显缓慢增长,到2013年加快发展,企业以其与公众议题互动并协同公益,且其与品牌、产品的相关度也越来越高,故付费模式应当像商业广告标准看齐。

徐彤[10](2020)在《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91-2019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样本,对项目的类别、所属系统、项目承担单位所属省市区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从宏观角度了解学科发展情况,从数量上发现学科立项项目变化。在此基础上,从项目选题指涉学科方向、项目研究落点、项目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项目来源、学科交叉性及项目知识分类分析六个维度对立项项目进行进一步质化研究,意在从内容上进行新探索,发现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总体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立项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在20余个学科门类中占比逐年增大;从立项选题指涉学科方向看,传播学、新闻学仍为学科研究的两大支柱方向,有关新媒体与网络的研究于2010年后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从项目研究内容的学科交叉性看,跨学科、跨领域占比逐年增多,但仍以新闻传播学领域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从项目研究对象看,实务研究数量最大,超过理论与史学研究,形成项目研究应用型多于理论等基础性研究的局面,且项目研究领域国内多于国外;通过对项目来源分析,项目来源多元,但重要驱动力量来源于基于学科自身理论知识的研究及实践;将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立项项目按照国家政策提出的时间将1991-2019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发现,各个阶段呈现出主题突出但整体持续性较差的特点,就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的主体中,形成了以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首的南方高校成为主力,超过了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等新闻传播学学科实力较强的北方院校;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将立项项目分类后发现,项目选题的编写更青睐于陈述性知识的表达,陈述性知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通过对陈述性知识选题抽样发现其呈现出就学科自身知识进行讨论且有明确的知识体现、有明显的描述性、介绍性词汇等共性,程序性知识选题则分为了题目直接给予对策和方法的显性程序性知识,以及以“预警”等为代表的隐性类程序性知识,为学科建设发展以及研究者题目拟定提供借鉴,也为信息管理者提供管理新思路。

二、河北电视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电视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3)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一、央视春晚是一种“新仪式”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新民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与插播作用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插播作用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符号中的文化意涵
    第一节 视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
        一、节日符号:传承民俗文化,烘托热闹氛围
        二、地域符号:展示风土人情,勾起民众共鸣
        三、科技符号:贴合时代文化,记录生活变化
        四、色彩符号: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第二节 听觉符号:交代辅助信息
        一、音乐服务于广告主题和人物心理
        二、声响借助相似性表意并诉诸解释项
        三、人声传递信息和揭示变化
    第三节 语言符号:突出广告主旨
        一、话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二、文字升华广告主题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中的身份构建
    第一节 个体身份的表达
        一、个体的多重身份
        二、家国文化的意义建构
    第二节 群体身份的建构
        一、勾勒社会群像,唤醒集体记忆
        二、从小我到大我,构建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他者”身份的构建
        一、通过界定“他者”来界定自身
        二、通过构建“他者”来强化自身同一性
        三、通过互为“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创意
    第一节 多元方式呈现广告创意
        一、叙事特点鲜明多样
        二、情感诉求深入人心
        三、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第二节 伴随文本强化创意表现
        一、生成伴随文本辅助观众理解广告主题及创意
        二、显性伴随文本加持意义构建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吸引观众注意力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策略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展示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二、广告情感单一且压抑,与过年氛围相矛盾
        三、年份特征过于弱化,缺少时代感和独特性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较少,广告知名度、讨论度较低
    第二节 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细化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二、丰富多元情感元素,打造明快广告画风
        三、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突出年份特色
        四、善用解释性伴随文本,引发大众关注与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影视公益广告创作策略研究 ——以2020年中国广告黄河奖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影视公益广告概念的界定
        1.5.2 广告创意策略的含义
        1.5.3 广告表现策略的含义
        1.5.4 ROI广告创意理论
        1.5.5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
2 中国广告黄河奖影视公益广告创作策略研究设计
    2.1 样本概况及选择依据
    2.2 研究维度
        2.2.1 获奖作品的实施主体的类目构建
        2.2.2 获奖作品传达主题的类目构建
        2.2.3 影视公益广告创意层面的类目构建
        2.2.4 影视公益广告的表现层面的类目构建
        2.2.5 影视公益广告的目标受众类目构建
    2.3 编码标准及统计过程
    2.4 数据统计及内容分析
        2.4.1 影视公益广告实施主体梳理及分析
        2.4.2 影视公益广告传达主题梳理及分析
        2.4.3 影视公益广告创意策略梳理及分析
        2.4.4 影视公益广告表现策略梳理及分析
        2.4.5 影视公益广告的目标受众梳理及分析
3 获奖作品创作策略的特征呈现及不足之处
    3.1 获奖作品创意策略层面的特征呈现
        3.1.1 创意主题紧跟时代变化
        3.1.2 叙事视角贴近日常生活
        3.1.3 ROI创意原则的综合运用
    3.2 获奖作品表现策略层面的特征呈现
        3.2.1 充足的广告时长保障公益信息的全面渗透
        3.2.2 紧凑的故事情节确保广告信息的有效表达
        3.2.3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的全面体现
    3.3 获奖作品创意层面存在的不足
        3.3.1 公益广告主题涉及领域有限,缺乏创新内涵
        3.3.2 制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程度较低
        3.3.3 广告情感表达片面,缺乏情绪的全面展现
    3.4 获奖作品表现策略层面的不足
        3.4.1 广告表现形式单一,生动不足刻板有余
        3.4.2 广告语言乏味,削弱影视公益广告沟通效果
        3.4.3 视觉冲击感不足,弱化广告的触达性
4 影视公益广告作品创作的优化策略
    4.1 影视公益广告创意层面提升策略
        4.1.1 广告主题的深入挖掘和创意的更新迭代
        4.1.2 广告运作机制的合理搭建和全面优化
        4.1.3 广告创意的理性说理与感性抒情相互融合
    4.2 影视公益广告表现层面提升策略
        4.2.1 注重表现数字技术的互动效果
        4.2.2 强调广告表现的纯粹性和突出性
        4.2.3 巧妙运用语言和艺术的修辞手法
        4.2.4 合理安排解说词与画面的对应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6)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概况
    第一节 生态文明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念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起源及发展
        二、生态文明类央视公益广告的播出方式
        三、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主体分析
    第一节 外部环境下的政策指导
        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
    第二节 央视内部的审核把关
        一、加强重点选题审核
        二、打造融媒体公信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内容分析
    第一节 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主题
        一、主题类型演变
        二、主流文化传播
    第二节 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内容的表达方式
        一、以小见大
        二、平民视角
    第三节 央视公益广告中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内容要素
        一、中国元素
        二、声音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媒介分析
    第一节 传统媒体的特殊价值
        一、电视是唯一的家用媒介
        二、最让人轻松的电视媒介
        三、最有效的广告传播载体
    第二节 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
        一、形式多元的媒介融合
        二、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三、开启媒介的跨屏合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贴近生活的受众感染效果
        一、高频次的广告信息存储
        二、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三、培育受众有意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正能量的社会氛围效果
        一、提升受众理性宣传诉求
        二、媒介仪式的社会易感性
        三、社会中的群体身份认同
    第三节 国际视野的文化融合效果
        一、建设宜居美丽中国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对于提升传播效果的建议
        一、面向受众建立双向互动传播
        二、联动增强传播的社会效益
        三、打造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新视听格局中的北京市公益广告发展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益广告发展的三个观察维度
    1. 制度维度
    2. 行政维度
    3. 行业维度
二、公益广告的“危”与“机”
    1.“危”与成因
    2.“机”与破题
三、新视听框架中公益广告的发展路径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一) 创新之处
        (二) 努力方向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
        (一) 概念阐释
        (二) 研究论域
        (三) 思想借鉴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
        (一) 历史实践
        (二) 历史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一) 外在困境
        (二) 内在难题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内在规定
    一、内在规定: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审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特定价值关系
        (一) 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价值关系”
        (二) 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价值关系”
        (三) 以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进程为主体的“发展价值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 从“教育价值关系”看要符合教育者价值预设
        (二) 从“信息价值关系”看要符合受教育者合理需求
        (三) 从“发展价值关系”看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
第四章 具体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要素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编码者的有效性
        (二) 编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解码者的有效性
        (二) 解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进程的有效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三) 具体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第五章 本质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教育适应规律
        (二) 内容生产规律
        (三) 隐性渗透规律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注意凝聚规律
        (二) 心理接受规律
        (三) 行为准备规律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知行统一规律
        (二) 适应超越规律
        (三) 现实比照规律
        (四) 协调控制规律
第六章 方法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资源开发
        (二) 创新内容设计
        (三) 注重话语转换
        (四) 运用修辞策略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丰富受教育者知识储备
        (二) 积淀受教育者视觉图式
        (三) 提升受教育者批判能力
        (四) 强化受教育者审美意识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行为结果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目标
        (二) 加强需要变化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内容
        (三) 加强评价情况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过程
        (四) 加强衍生行为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文献综述
    (一)公益广告的定义研究
        1. 公共广告
        2. 意见广告与公关广告
        3.政府广告
    (二)企业对公益广告的参与研究
    (三)意见广告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四)国外公益广告运作机制
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一)雏形初现:企业署名公益广告
    (二)循循起步: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形态渐显
    (三)快速发展:公众与企业协同公益
        1.公益议题分析
        2.传播策略分析
        3. 创意传播管理的实现路径分析
结语

(10)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维度
    2.1 问题的提出
        2.1.1 新闻传播学立项项目的数量变化
        2.1.2 立项项目选题研究方向变化
        2.1.3 立项项目选题的研究主体及动力
        2.1.4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变化发展趋势
        2.1.5 项目选题反映的研究偏向
    2.2 分析维度
        2.2.1 关键词指涉的学科方向
        2.2.2 课题学术研究落点
        2.2.3 项目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
        2.2.4 项目来源
        2.2.5 学科交叉分析
        2.2.6 知识分类分析
第三章 样本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其清洗
        3.1.1 数据获取
        3.1.2 数据加工
    3.2 数据统计基本情况
        3.2.1 各类别项目情况
        3.2.2 项目所属省市区情况
        3.2.3 年度立项数及高校项目承担数量
        3.2.4 所属系统情况
    3.3 分析维度数据统计
        3.3.1 关键词指涉的学科方向
        3.3.2 课题学术研究落点分析
        3.3.3 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
        3.3.4 项目来源
        3.3.5 学科交叉分析
        3.3.6 知识分类统计
第四章 结论与探讨
    4.1 结论
        4.1.1 项目数量增多,比重增大,总体呈增长态势
        4.1.2 2010年后新媒体与网络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
        4.1.3 应用型研究多于理论研究
        4.1.4 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中南方高校成为主力
        4.1.5 项目来源中学科驱动因素占比较大
        4.1.6 项目选题设定倾向于陈述性知识表达
    4.2 发现问题及讨论
        4.2.1 项目研究成果适用理论滞后,理论创新贡献不显着
        4.2.2 项目研究持续性弱,表现为不断中止的阶段性较强
        4.2.3 推进学术前沿性课题立项,重视基础性研究
        4.2.4 鼓励项目跨阶段研究,增强项目研究的整体性
        4.2.5 加强跨学科的对话与研究,鼓励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1991-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项目选题列表
致谢

四、河北电视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益广告的中国文化传播 ——以央视网公益广告作品为例[D]. 王笑伊.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D]. 王嘉欣. 兰州大学, 2021(12)
  • [4]央视公益广告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毛荣. 宁夏大学, 2021
  • [5]我国影视公益广告创作策略研究 ——以2020年中国广告黄河奖获奖作品为例[D]. 刘慧洁.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央视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研究[D]. 王泽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新视听格局中的北京市公益广告发展路径探析[J]. 刘嫱吟. 现代出版, 2020(04)
  •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D]. 郁有凯. 山东大学, 2020(08)
  • [9]中国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的发展[J]. 旷琳.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20(03)
  • [10]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D]. 徐彤.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河北电视台公益广告创作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