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议论文写作手法

游褒禅山记议论文写作手法

问: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什么进行说理的散文
  1. 答:一、《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二、《游褒禅山记》简介
    这篇文言文散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见理,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
    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宋史·王安石传》。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问:游褒禅山记的论证方法
  1. 答:先叙后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叙述部分作为议论部分的论据,使得论证充分有力,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遥相呼应,过渡自然,记叙与议论富有层次,论证步步加深,文章逻辑性强。
问:游褒禅山记运用了象征手法还是类比手法,为什么?
  1. 答:略写前后洞的概况,以二者对比突出不同环境,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写游后洞经过,运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笔锋一转,“奇”景不能见,反衬后洞奇险莫测,为下文后悔交待原因。
    喻指:
    1、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2、所要经历的困难、阻碍
    3、没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 答:楼上的好强 就是太复杂了。
    简单点吧。
游褒禅山记议论文写作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