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跨国公司

打造中国跨国公司

一、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朱简妮[1](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李锋,陆丽萍[2](2021)在《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文中提出上海应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参与东亚区域价值链体系,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突出大国腹地型开放枢纽门户特色,积极拓展高水平开放的外部战略空间。要更加注重提升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功能,更加注重数字化时代开放"门户"建设,更加注重强化开放"窗口"先行先试效应。

王昊[3](2020)在《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工厂”,吸引了大批包括电子行业在内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中,跨国公司也逐渐从各级制造业到研发中心、渠道等全面扎根中国,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与用地成本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实施本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也慢慢取消,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美贸易战等问题下,在华投资的电子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在华产业向越南转移,利用越南低廉的成本优势以重新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转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现阶段向越南转移的特征与动因是什么,中国与越南的投资环境相比各具有什么样的利弊与特点,更适合什么样层次的电子产业投资与发展,中国接下来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优化电子业投资环境以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电子业跨国公司应该如何优化在华投资策略。本文通过数据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的历程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现状:在产业向越南转移的同时,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加大投资的趋势,接下来分析了转移的动因:中越产业级差、转移后获得成本优势、现实层面因素(金融危机与中美贸易战)、追寻辐射更大的消费市场、越南投资优惠政策。之后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对中越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作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而中国现阶段相比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方面则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又通过对三星和英特尔公司的产业转移案例实践的分析,最终对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以更好的引资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中国政府应该努力延缓人口红利下降,引导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并进一步优化技术密集型电子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对高级要素的投入、坚持制造业转型升级、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并对电子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谢帅[4](2020)在《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多年来积累的巨大产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很多企业开始到海外投资设厂。印度作为沿线重要国家,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近年GDP保持年均7.5%左右的高速增长速度,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是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再加上穆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的推出,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设厂。仅2017年一年,有大约1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注册公司开展业务,其中有30%左右的企业通过租赁厂房或购置土地开设印度生产基地。但是,企业在投资印度市场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印度独特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各种风险。面对不同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很多研究仅局限于企业母公司本身战略基因及目标市场的客观环境,没有充分考虑多重因素结合后产生的影响,从而未能得出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本文以HIL公司为例,分析研究该公司如何基于母公司基因、目标市场竞争态势以及文化差异等核心因素下制定可行的公司发展战略体系,包括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四部分。论文借助PEST模型、“五力模型”及关键内外部因素矩阵分析等工具,分析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然后应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公司发展战略。采用平衡记分卡将公司战略转化为公司平衡指标,通过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将公司目标与公司关键平衡指标相结合,采用个人绩效承诺(PBC)将目标与每个员工相结合,最终使公司战略有效落地。同时,提出信息化系统建设、培育“人单合一”文化及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等三项保障措施,为公司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提出“I+i+n”脐带式组织架构,该架构的原则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个负责人,终极目标是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由外派员工担任,前提条件是外派员工需要具备部门负责人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因此,任用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不分国籍)担任负责人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组织架构的好处是规避了因本土员工忠诚度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明确责权利解决了外派管理人员和本土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创造性的解决了目前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中印双方员工博弈问题,提升了组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研究HIL公司发现,跨国公司在选取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国市场的特殊环境、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及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在设计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时,多采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杨存哲[5](2020)在《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上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新时期,而DFE公司受到内外经济环境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海外业务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DFE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DFE公司的海外业务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如组织结构混乱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困难、市场投入不足导致海外业务区域拓展进展缓慢、众多竞争者的加入导致成本领先的战略收到了挑战等等。DFE公司的海外业务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海外业务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紧密结合DFE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业务层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对DFE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等进行研究,建立海外业务的SWOT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工具与DFE公司实际情况的结合,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发展基础,综合得出了新发展时期的海外业务最优战略为“赋能放权,打造统一海外业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品更新,突破总包业务,形成公司新增长点”的新时期海外业务战略。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本文在对海外业务战略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需要重点调整的组织结构部分进行了梳理,正确把握选择海外业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对应消除之前组织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组织重构方案。最后,在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实施部分,就绩效机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形成了相关的保障措施。通过海外业务战略调整、组织重构等工作,以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反馈,验证出本文的战略调整以及基于此的组织重构已经初步成功。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深入分析DFE公司在海外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最优方案,辅以优化的绩效方案,为企业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发展,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并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魏倩[6](2020)在《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它们凭借领先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竞争力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小型跨国公司要想在与本国制度和文化差异极大的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突破制度约束,获取相应的组织合法性,反之,企业若没有及时制定提调整好策略,就无法适应中国的制度环境,导致在华发展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组织合法性获取问题。本文尝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组织合法性理论,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采取何种策略获取组织合法性。本文将V公司进入中国至今的发展过程分为市场建立阶段、企业市场拓展阶段和市场转型阶段。然后,以组织合法性维度理论以及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影响作为外部条件,对案例对象的合法化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各个阶段采取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以及组织合法性维度与获取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企业获取组织合法性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的特殊性,组织合法性获取也与大型跨国公司存在差异。企业不同阶段侧重的组织合法性维度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前一阶段所获取的组织合法性,有可能会促进下一阶段组织合法性的获取。而组织合法性获取时所采取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均有影响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小型跨国公司在制度理论下获取合法性的研究空缺,为中小型跨国公司有效运行和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中国企业面临东道国制度障碍获取合法性时,提供一些启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淞元[7](2020)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轨道交通的出现,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出行。自1804年诞生之日起,200年间技术不断革新,至今仍焕发着旺盛生命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经过66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知名轨道交通研发、制造、检修基地,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随着国内产业跨越式的发展,产品已进入标准化阶段,面对持续增量且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公司的产品有着比较优势和充分的竞争力。目前,公司海外业务方面,产品已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并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按合同要求初建子公司。但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本地化要求和法规变得愈加严苛;另一方面客户对现场化服务需求增多,不仅本地总装配,还须当地化售后维修。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加速国际化进程,完善跨国经营战略布局。恰逢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此前提下,研究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对解决其自身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战略分析阶段,本文运用PEST模型对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跨国经营外部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再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从企业资源与能力等方面对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SWOT分析理论归纳整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而提出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战略的选择阶段,根据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结合现代跨国经营子公司理论中的母子公司关系流派,制定全球化的跨国经营战略目标,选择成本领先的基本竞争战略。在战略实施阶段,结合前述分析,完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间的跨国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市场为纲预算为引的跨国经营模式,整合资源并以客户需求导向改变业务模式;在保障措施上,建立可复制的母子公司信息化平台,提升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适应力,合理利用国际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通过对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外部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环境分析,研究提出符合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的跨国经营战略方向、总体战略、基本竞争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对后续的跨国经营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提出相关建议,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质量、可持续跨国经营提供参考,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思路。

王卉[8](2019)在《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连续多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中美贸易战充分说明我国贸易抗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诸多贸易和产业领域受到美国严重压制,我国仍然必须加强贸易强国建设。为此,党中央多次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更是被纳入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科学最高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和热点内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的过程,即如何建设贸易强国。中国贸易强国建设需要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中梳理出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过程的一般规律,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强国建设道路。为此,本文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以及中国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中,梳理了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强国建设内涵、路径、对策的理论观点。其次,从历史视角和逻辑视角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进行了重点分析,分“三步走”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贸易强国建设五大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培育贸易主体方面,从出于安全意图干预对外贸易到出于合作意图减少对对外贸易干预再到出于成为领导者意图,维护世界贸易公平,逐步调整国家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意图;从设立资源开发型和横向型跨国公司到设立加工制造型和垂直型跨国公司再到设立服务型和混合型跨国公司,逐步设立大型跨国公司。在提升贸易地位方面,从进入到专业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到进入差异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再到进入工序化国际分工的核心,逐步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从边缘位置向半边位置移动到从半边缘位置向半中心位置移动再到从半中心位置到中心位置移动,逐步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在打造贸易平台方面,从搭建综合型会展平台到搭建贸易型会展平台再到搭建消费型会展平台,逐步扩大会展平台的影响;从做实区域贸易合作平台到做实区域要素合作平台再到做实区域政策合作平台,逐步做实区域合作平台。在优化贸易结构方面,从做大出口贸易到开放进口贸易再到维持出口贸易略大于进口贸易,逐步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从初级商品贸易转向制造业商品贸易到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再到狭义服务贸易转向广义服务贸易,逐步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在提高贸易效益方面,从改善商品贸易条件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再到改善要素贸易条件,逐步改善贸易条件;从提高出口贸易依存度到提高进口贸易依存度再到降低外贸依存度,逐步保持适度外贸易依存度。再次,对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一步,根据前文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探析,围绕着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五条路径筛选了若干评价指标,构建了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二步,通过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组合赋权,采用基于TOPISIS的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英国、中国等8个世界主要贸易国家2010-2017年间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第三步,采用RST方法对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其冗余度和灵敏度均符合要求。实证结果显示,美国、中国、德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排列前三,而且美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一直保持领先;法国、日本、英国等传统贸易强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下降明显,略低于中国。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为中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选择合适的路径。根据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当前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处于不同阶段:贸易地位提升路径和贸易结构优化路径处于刚从第一步迈入第二步的状态,需要加速前进;贸易主体培育路径和贸易平台打造路径稳定在第二步的状态,需要持续推进;贸易效益提高路径刚跨入第三步的状态,需要稳步前进。为此,应该从建立自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网络、实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战略、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培育贸易主体;从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等方面加速提升贸易地位;从强化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争取国际经济组织的有力支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范围等方面持续打造贸易平台;从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开拓国际多元市场等方面加速优化贸易结构;从改善贸易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稳步提高贸易效益,实现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创新,更加全面地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从“三步走”的演进过程完善了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动态分析,并以此选择了合适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完善,根据SMART指标体系设计准则构建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进行组合赋权,通过TOPSIS、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模型,进行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并使用RST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

王玉荷[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化历程。作为制造业的关键行业之一,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多年同质竞争,缺乏高端制造技术,中国市场内部的装备制造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企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对外则在国际市场缺乏影响力,主要依靠低价抢占市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则竞争乏力。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突破原有国界的限制,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也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开发,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对接。在沿线国家,中国企业积极承接基础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庞大的设备需求也拉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本文以SZ集团为例,结合其前期“走出去”国际化开拓实践中的经验,首先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市场对机械装备的相关需求,并利用PEST和五力模型对外部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了梳理,随后回顾了 SZ集团的国际化历程,并分析企业内部的国际化的资源及能力,总结了优势和劣势因素,归纳经验与教训,寻找存在的问题、不足、短板和挑战,结合重工机械制造业行业特点和SZ集团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和资源,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指引,对其未来国际化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通过SWOT分析/GE/EFE/IFE/波士顿等分析法确定形成整体国际化战略部署,尝试建立SZ的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推动技术输出、推动海外建厂、推进海外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具体方案,并在组织架构、产品技术、财务金融、人力资源、考核政策、文化融合等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找到突破方向、应对方案和实现路径,希望SZ集团的案例观点能为中国国有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国际化市场开拓和“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战略布局提供有益借鉴。

刘登攀[10](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2.1 品牌
        1.2.2 品牌出海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2.1 宏观背景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2 土洋之争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2.3 微观背景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2.3.3 丰富品牌资产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3.1.1 产品出口阶段
        3.1.2 品牌觉醒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 当前上海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三大深刻变化
    (一)在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上海扩大高水平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区域化态势日益明显,给上海未来开放提出新的要求
        2.美国对华实施全面封堵和遏制,上海的开放环境更加严峻复杂
        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速世界旧秩序坍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上海原来的开放路径面临压力
    (二)随着新产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传统的开放通道和模式面临颠覆式重构,上海应努力强化数字化时代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1.全球数字贸易井喷式增长,数字化革命对传统贸易方式的再造改写未来全球贸易形态,将重塑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2.新型服务贸易占全球价值链比重进一步上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深度融合,给上海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带来新动力
    (三)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上海应在服务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1.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应加快对内开放,在双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
        2.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要求上海前瞻谋划自身在未来格局中的角色
二、“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具备良好基础,但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一)从“枢纽”角度看,离岸功能薄弱、总部能级有限制约了上海在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功能提升
        1.离岸贸易功能薄弱,难以成为全球价值链高端管控节点
        2.跨国公司总部能级有待提升,制约了开放枢纽功能的发挥
    (二)从“门户”角度看,数字贸易发展滞后导致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上海开放通道门户功能面临弱化危险
        1.数字贸易创新策源能力不强,底层技术和核心优势薄弱
        2.缺乏数字贸易领军企业和巨型平台,全球影响力不足
        3.跨境数据流动面临突出壁垒,制约了开放门户功能发挥
    (三)从“窗口”角度看,重大开放举措落地不到位影响上海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的窗口作用发挥
        1.上海自贸试验新片区“五个自由”落地不到位,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引领优势弱化,对标高水平规则压力测试存在空白
        3.服务业扩大开放突破不明显,先行先试标杆效应有待提升
三、立足“双循环”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思路和十大突破口
    (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1.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
        2.进一步拓展高水平国际循环的战略空间
        3.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双循环”的坚实支撑
    (二)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提升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的枢纽节点效应
        1.打造亚太地区离岸业务枢纽
        2.推出更大力度的跨国公司总部支持政策
    (三)前瞻推进模式创新,切实强化数字化时代的开放门户地位
        1.抓住新一轮风口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2.推出上海版“全球服务商”计划
    (四)奋力推进先行先试,加快打造全方位开放的窗口和平台
        1.推出新一轮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大开放举措
        2.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商务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3.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能级

(3)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1.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1.2.3 投资环境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与面临的问题
    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
        2.1.1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1.2 在华电子业实际使用外资额现状
        2.1.3 在华电子产业分布情况
    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问题
        2.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2.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外部问题
第三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与动因分析
    3.1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
        3.1.1 越南吸引外资情况
        3.1.2 电子业向越南转移的跨国公司情况
        3.1.3 转移后越南电子业的发展情况
        3.1.4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特点
    3.2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动因分析
        3.2.1 基于产业级差的动因
        3.2.2 基于降低成本的动因
        3.2.3 基于现实层面因素的动因
        3.2.4 基于寻求辐射更大消费市场的动因
        3.2.5 基于越南引资优惠政策的动因
第四章 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分析——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
    4.1 降低成本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1.1 劳动力结构与成本
        4.1.2 土地费用
    4.2 开拓市场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2.1 市场规模
        4.2.2 文化环境
        4.2.3 运输条件
    4.3 获得原料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3.1 通货膨胀
        4.3.2 产业链条件
    4.4 风险分散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 获得当地生产与管理优势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1 科技发展水平
        4.5.2 教育水平
    4.6 投资环境小结
第五章 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5.1 三星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1.1 在华发展历程
        5.1.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1.3 三星选择投资地动因
    5.2 英特尔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2.1 在华发展历程
        5.2.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2.3 英特尔选择投资地动因
    5.3 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中国政府的对策建议
        6.2.1 延缓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
        6.2.2 引导电子业跨国公司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6.2.3 持续加大对高级要素投入力度
        6.2.4 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6.2.5 针对高新技术电子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
        6.2.6 提升投资便利化,提高企业交易效率
        6.2.7 持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6.2.8 培育电子业产业集群
    6.3 对电子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策略建议
        6.3.1 选择在华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
        6.3.2 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6.3.3 选择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建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4)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跨国公司相关理论
        2.1.2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1.3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理论
        2.1.4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2 PEST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模型
        2.2.4 EFE分析模型
        2.2.5 IFE分析模型
    2.3 文献综述
第3章 印度家电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印度家电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3.2.1 印度家用电器市场规模发展历程
        3.2.2 印度耐用消费品人均消费趋势
        3.2.3 印度家电市场规模及渗透率
    3.3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3.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3.3.3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3.3.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3.3.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HI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HIL公司品牌资源能力分析
        4.1.1 品牌知名度
        4.1.2 品牌首位度和转化率
        4.1.3 品牌形象
    4.2 HIL公司制造资源能力分析
    4.3 HIL公司产品研发资源能力分析
    4.4 HIL公司销售网络资源能力分析
        4.4.1 销售网络结构
        4.4.2 渠道深度
    4.5 HIL公司售后服务资源能力分析
        4.5.1 电话中心
        4.5.2 服务网点
        4.5.3 备件管理
        4.5.4 服务效果和成本对比
    4.6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结论
第5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选择
    5.1 SWOT分析
    5.2 HIL公司本土化发展战略方案
        5.2.1 HIL公司战略愿景
        5.2.2 HIL公司战略目标
        5.2.3 HIL公司业务层战略
        5.2.4 HIL公司职能层战略
第6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实施
    6.1 建立关键指标体系(KPI System)
    6.2 设置关键指标目标
    6.3 推广全员PBC(个人绩效承诺)
第7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1 建设信息化系统
    7.2 培育“人单合一”公司文化因子
    7.3 建设风险控制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2.3 战略-组织结构关系理论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
第3章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3.1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2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3.3 DFE公司海外业务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梳理
    3.4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3.5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第4章 DFE公司的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
    4.1 战略和组织问题问卷调查
    4.2 DFE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4.3 DFE海外业务的绩效与管控问题分析
    4.4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
    4.5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绩效机制改革
第5章 组织重构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风险控制
    5.1 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5.2 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5.3 组织结构和绩效机制改革效果评估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DFE海外业务战略调查问卷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合法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2.1.1 组织合法性的研究视角
        2.1.2 制度环境与组织合法性
        2.1.3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与维度
        2.1.4 组织合法性的获取策略
    2.2 组织合法性获取逻辑的概念框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
    3.4 编码分析
第4章 案例描述
    4.1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描述
    4.2 V公司发展历程描述
    4.3 V公司的三个发展阶段
        4.3.1 市场建立阶段(2004—2010)
        4.3.2 市场拓展阶段(2010—2016)
        4.3.3 市场转型阶段(2016—至今)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市场建立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5.1.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5.1.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1.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1.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1.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 市场拓展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5.2.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5.2.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2.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2.4 母公司对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 市场转型阶段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分析
        5.3.1 V公司采取的合法化行为
        5.3.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3.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3.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2章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2.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的发展现状
    2.3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3章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环境分析
    3.1 公司跨国经营外部环境分析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3 SWOT分析
第4章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1 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目标
    4.2 公司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4.3 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4.4 公司跨国经营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贸易强国内涵
        1.2.2 贸易强国建设理论
        1.2.3 贸易强国建设经验
        1.2.4 贸易强国衡量标准
        1.2.5 贸易强国建设对策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晚期重商主义
    2.2 古典贸易理论
    2.3 新古典贸易理论
    2.4 新贸易理论
    2.5 新新贸易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历史视角
    3.1 贸易主体培育的历史经验
        3.1.1 德国调整政府的干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3.1.2 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助推贸易强国的建设
        3.1.3 美国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经营建设贸易强国
    3.2 贸易地位提升的历史经验
        3.2.1 葡萄牙通过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3.2.2 日本通过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贸易强国的建设
    3.3 贸易平台打造的历史经验
        3.3.1 欧洲一体化是德国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
        3.3.2 会展为英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3.4 贸易结构优化的历史经验
        3.4.1 英国通过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
        3.4.2 意大利提升服务贸易比重促进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3.4.3 美国通过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推动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3.5 贸易效益提高的历史经验
        3.5.1 改善贸易条件是发达国家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3.5.2 保持适度对外依存度推动发达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逻辑视角
    4.1 通过培育贸易主体建设贸易强国
        4.1.1 动态调整国家政府的政治意图
        4.1.2 积极设立大型跨国公司
    4.2 通过提升贸易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4.2.1 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
        4.2.2 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
    4.3 通过打造贸易平台建设贸易强国
        4.3.1 扩大会展平台影响
        4.3.2 做实区域合作平台
    4.4 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建设贸易强国
        4.4.1 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
        4.4.2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4.5 通过提高贸易效益建设贸易强国
        4.5.1 持续改善贸易条件
        4.5.2 保持适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4.6 本章小结
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2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5.2.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2.2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5.3 基于TOPSIS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5.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结果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选择
    6.1 加速提升贸易地位和优化贸易结构
        6.1.1 加速提升知识产权费用的出口地位和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地位
        6.1.2 加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和高技术产品比重
    6.2 持续培育贸易主体和打造贸易平台
        6.2.1 积极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和大型跨国公司
        6.2.2 积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创造知名商展品牌
    6.3 稳步提高贸易效益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需要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2010—2017 年世界主要国家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附表 2: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正关联系数
    附表 3: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负关联系数
    附表 4: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对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附表 5: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系数
    附表 6: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
        2.1.2 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点
        2.1.3 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展情况
        2.1.4 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相关理论
        2.1.5 国际化战略分析框架与工具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进展
        2.2.2 国外研究进展
        2.2.3 研究进展综述
第3章 SZ集团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1 SZ集团国际化情况简介
        3.1.1 SZ集团概况
        3.1.2 SZ集团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
        3.1.3 SZ国际化发展动因分析
        3.1.4 SZ国际化发展历程
    3.2 SZ集团国际化资源与能力分析
        3.2.1 组织资源
        3.2.2 人力资源
        3.2.3 海外重点项目资源
        3.2.4 技术与生产能力
        3.2.5 海外营销能力
        3.2.6 财务能力
    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建立
第4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国际化战略环境分析
    4.1 “一带一路”政策分析
        4.1.1 “一带一路”产生过程
        4.1.2 “一带一路”主要成果情况
    4.2 “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国际化PEST分析
        4.2.1 政治环境因素(P)
        4.2.2 经济环境因素(E)
        4.2.3 社会环境因素(S)
        4.2.4 技术环境因素(T)
    4.3 装备制造业行业市场状况
    4.4 “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竞争环境分析
        4.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4.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4.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4.4 替代品威胁
        4.4.5 同行业竞争者
    4.5 外部因素评价
        4.5.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4.5.2 外部环境因素(EFE)评价矩阵建立
第5章 SZ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方案
    5.1 SZ集团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
    5.2 国际化战略方向选择
        5.2.1 聚焦市场策略
        5.2.2 聚焦产品策略
第6章 SZ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6.1 SZ集团国际化战略目标及原则
        6.1.1 国际化战略目标
        6.1.2 国际化实施阶段
        6.1.3 国际化战略原则
    6.2 国际化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6.2.1 推动技术输出,促进海外研发中心商业化转型
        6.2.2 推动海外建厂,落地海外制造
        6.2.3 加强资本运营,推进海外并购
        6.2.4 建立战略联盟
第7章 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组织架构保障措施
    7.2 产品技术保障措施
    7.3 财务金融保障措施
    7.4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7.5 考核政策保障措施
    7.6 文化融合保障措施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强化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J]. 李锋,陆丽萍. 科学发展, 2021(01)
  • [3]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D]. 王昊. 广西大学, 2020(07)
  • [4]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谢帅. 山东大学, 2020(05)
  • [5]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D]. 杨存哲. 山东大学, 2020(05)
  • [6]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D]. 魏倩. 山东大学, 2020(05)
  • [7]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研究[D]. 关淞元. 吉林大学, 2020(08)
  • [8]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D]. 王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9]“一带一路”背景下SZ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D]. 王玉荷. 山东大学, 2019(03)
  • [10]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打造中国跨国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