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并发癫痫(附2例临床报告)

硬皮病并发癫痫(附2例临床报告)

一、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凯丽,张尧,董慧,吴晔,肖江喜,贾云霞,熊晖[1](2021)在《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线状硬皮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3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以头晕、呕吐、视物模糊起病的"刀砍样"线状硬皮病(LSES)学龄期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检索相关文献,复习病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本例患儿临床特点为头晕、呕吐伴视物模糊,为反复、短暂性发作,头颅影像学提示左侧额顶颞叶白质、扣带回、基底核区、胼胝体近压部异常信号,病灶区脑表面多发软脑膜线样强化及脑实质异常强化。经甲氨蝶呤(MTX)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2个月后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后,头颅影像学显示大脑半球脑白质病变及脑实质多发钙化较前明显减轻。随访11个月,患儿无临床症状,脱发处新生毛发密集,皮损处皮肤色泽、质地及皮纹接近正常。复习国内相关文献,均未涉及治疗及预后;国外文献报道5例患儿,治疗均首选甲泼尼龙联合MTX,疗效显着,与本例患儿治疗一致。结论临床考虑LSES的患者,无论有无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均应早期进行颅骨完整性评估、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Miskatul Mustafa Mishu[2](2020)在《剖宫产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的病例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临床罕见病例入手,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丰富妊娠相关性PRES的知识,为PRE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和更新的临床信息。方法:总结2017年我院产科收治的一例剖宫产术后并发PRES的患者,对其起病症状、诊治经过、治疗疗效及随访结果等方面作以报导,结合相关文献,详细阐述产妇相关性PRE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后,并指导临床。结果:本例患者为剖宫产产妇,术前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予饮食控制血糖,诊断 ICP 后积极行降胆酸治疗,剖宫产术后第一天并发PRES,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及意识丧失,立即予镇静治疗,症状缓解后行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等检查,经过排除其他可能相关疾病诊断,最终确诊为PRES,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完全恢复,患者预后良好,未遗留相关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PRES在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头痛、视觉障碍及局灶神经系统损伤症状,PRES为排他性疾病,鉴别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发生于孕产妇时由于妇产科医师缺乏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亦误诊为子痫及其他疾病,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临床上以对因和对症治疗为主,如诱因的去除或原发病的治疗、控制血压、控制癫痫发作、降颅压等,通常预后良好,脑病变可逆,然而一旦延误诊治,可逆性脑病亦可发展为不可逆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故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朱蓓蕾,叶强,周成业,王贞[3](2010)在《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硬皮病一家系》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或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又称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以皮肤增厚、非凹陷性水肿、雷诺现象为突出表现,可侵犯内脏各个器官,神经系统受累轻微且少见。我们在2009年1月收治1例以思睡、头昏为首发表现的SSc患者,现将其及家族成员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报道,以加深广大医务人员对该病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率。

郭小明,王薇薇,吴逊[4](2004)在《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硬皮病合并癫痫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本文对此进行讨论。方法通过2例硬皮病合并癫痫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中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来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限局性硬皮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较系统性硬皮病更为少见,多表现为线状硬皮病伴有癫痫。且限局性硬皮病与系统性硬皮病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不同。结论系统性硬皮病的神经系统损害多是由于其伴发的系统性疾病继发所致,而限局性硬皮病合并癫痫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反应或血管发育不良所致。

余心畲[5](2021)在《MOG抗体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对MOG抗体阳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01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11例MOG抗体阳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8例男性和3例女性,男女比例为2.67:1,起病年龄15-58岁,年龄中位数28岁,以青年为主。(2)首发症状以脑病最多见,病程中以脑病、脑干症状、脊髓炎、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为主要表现,6例伴有发热。(3)所有患者血清MOG抗体均阳性,滴度范围1:10-1:100,3例脑脊液MOG抗体阳性,滴度范围1:1-1:3.2。2例出现颅高压,10例出现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其中7例小于100×106/L,3例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10例颅内异常信号,均累及大脑白质,包括胼胝体,以及累及脑干、基底节区、丘脑、大脑皮层等部位。1例出现脑室系统增宽。4例脊髓异常信号,累及颈、胸段,其中2例为连续长节段病变,1例为非连续短节段病变。(4)7例伴有其他自身抗体阳性,仅1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样表型,临床诊断为ADEM 3例,脑炎2例,脑脊髓炎1例;5例呈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样表型,临床诊断为NMOSD 1例,ON 1例,脊髓炎2例,脑干脑炎1例。(6)所有患者急性期均接受小剂量激素或激素冲击治疗,部分予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冲击治疗,1例缓解期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共随访2-51个月,中位随访17月,随访期间4例复发,共发病2-3次,首次复发与首次起病间隔时间为3-16月,中位间隔6个月。单相病程患者随访期间血清MOG抗体平均滴度为1:12.14,复发病程患者随访期间血清MOG抗体平均滴度则为1:50.24。1例患者遗留神经功能残疾,其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1)MOG抗体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多见于青年人,临床表现有ON、脊髓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等。脑炎是MOG抗体相关疾病重要的临床类型,常表现有癫痫症状。发热可能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有别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MOG抗体阳性患者可能多伴有其他自身抗体阳性。(2)MOG抗体阳性脱髓鞘疾病的颅内病变可多灶分布于幕上或幕下白质、灰质。脊髓病变可表现为连续长节段或非连续短节段病变。(3)临床上建议以血清MOG抗体作为诊断及监测的首选指标,血清MOG抗体滴度可能与复发相关。(4)激素及IVIG冲击治疗有助于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激素依赖性复发患者可给予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但存在病程复发及致残风险。

王筱淇[6](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金媛[7](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以神经精神系统受累常见,且为其主要的死因之一。在过去的50年里,研究显示神经精神事件的发生率显着增加,且大多数NPSLE(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发生于SLE发病时或SLE发病后一年内。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又称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PRL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脑成像为特征的临床放射学综合征,目前头颅MRI为其诊断金标准,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头痛、高血压、视力减弱及双侧皮质盲、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大约一半的PRES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其中,以SLE最常见。NPSLE与SLE合并PRES(SLE/PRES)在临床表现以及病程上有重叠,且目前对于NPSLE与PRES的关系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了解1、分析SLE/PRES患者与NP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分析SLE/PRES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3、分析SLE/PRES患者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35例诊断符合SLE同时符合PRES诊断(SLE/PRES),50例符合神经精神狼疮诊断(NPSLE),9例符合PRES诊断但不符合SLE诊断(PRES without SLE,PRESwo SLE)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采用t检验、卡方分割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LE/PRES、NPSLE两组间在性别、高血压史、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PRES组患者发病年龄更小(30.51±11.23 vs 36±12.57,P=0.042);SLE/PRES组患者发病时高血压(88.57%vs 20%,P<0.001)、狼疮性肾炎(91.43 vs 38%,P<0.001)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NPSLE组。(2)SLE/PRES组WBC(8.61±5.11 vs 5.45±3.20,P<0.001)、NE(7.18±4.85 vs3.62±2.11,P<0.001)、Cr(153.30±116.77 vs 86.83±60.12,P=0.001)、尿素氮(12.52±7.95 vs 8.08±4.94,P=0.002)水平均显着高于NPSLE组,但SLE/PRES组的白蛋白(21.48±6.84 vs 33.40±7.44,P<0.001)水平明显低于NPSLE组;两组间镁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PRES组的镁浓度(0.77±0.19 vs0.86±0.13,P=0.015)低于NPSLE组。(3)在临床表现中:癫痫(71.43%vs 28%,P<0.001)、视力改变(28.57%vs 8%,P=0.026)更常见于SLE/PRES组,急性精神错乱状态(11.43%vs 54%,P<0.001)更易见于NPSLE组;在MRI中:额叶(28.57%vs 10%,P=0.027)、顶叶(54.29%vs 10%,P<0.001)、颞叶(28.57%vs 2%,P=0.001)、枕叶(45.71%vs 10%,P<0.001)受累更常见于SLE/PRES组。(4)SLE/PRES组内治疗方式对比,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预后有显着差异(?2=5.51,P=0.043),与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更高(?2=4.44,P=0.035)。(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狼疮性肾炎(OR=17.41,P=0.03)、发作时高血压(OR=33.06,P=0.007)、低镁血症(OR=8.75,P=0.042)及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OR=89.61,P=0.004)为SLE/PRES的相关危险因素。(6)SLE/PRES、PRESwo SLE两组间Cr、尿素氮、年龄、发病时高血压、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91.43%vs55.60%,P=0.009)更常见于SLE/PRES组。结论除肾炎和高血压外,低镁血症和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是PRES的两个新的危险因素。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需谨慎使用。PRES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并非都是可逆的,因此对SLE/PRES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潘新兰[8](2020)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SLE提供借鉴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SLE患者血清139份,采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定性定量检测上述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水平;从中按入院时间、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收集30例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抗ds DNA、抗Sm等主要自身抗体水平;采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定性定量检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同时,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数值变量采用秩和检验,两组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139例SLE患者血清15种抗核抗体,有134例有阳性结果,总阳性率96.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特异性为97.0%。SLE患者血清中134例阳性结果中抗ds DNA、CHrom、Ribo-p、Sm、Sm RNP、RNP、RNP68、SSA、RNP-A、Ro60、Ro52、SSB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58.3%、70.5%、32.4%、41.0%、57.6%、55.4%、36.0%、49.6%、51.1%、56.1%、36.7%、19.4%,与健康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Scl-70、Cen B、Jo-1与健康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抗ds DNA、Ro60、Ro52、SSB、Ribo-p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检测抗Sm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ds DNA、Ro60、SSB、Ribo-p的一致性良好,其Kappa值分别是0.79、0.87、0.76、0.80;两种方法检测Sm、Ro52的一致性一般,其Kappa值分别是0.61、0.50。SLE患者组中Chrom阳性组ESR、CRP升高;WBC降低;抗ds-DNA、Sm水平均显着升高(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CHrom水平与ESR(r=0.317,p=0.000)、CRP(r=0.172,p<0.05)有相关性,但与WBC(r=-0.156,p=0.066)无相关性,在血清抗ds DNA阴性组和抗Sm阴性组中CHrom的阳性率分别为53.4%、54.9%。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全程自动化,检测1300个指标/时,多指标同时检测,连续上样,首个出报告时间45分钟,支持急诊检测。ELISA手工/半自动化,1板(96个样本):>2小时,单个指标检测,批量上样,首个出报告时间大于2小时,不支持急诊检测。结论: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SLE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目前临床常用的ELISA结果相当,其中检测血清抗Sm抗体的敏感度高于ELISA;血清抗ds DNA阴性和抗Sm阴性的SLE患者检测其血清抗CHrom抗体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可以自动化、快速及同时定量、多通量检测多种抗体,值得推广应用。

王伟[9](2021)在《Ⅰ型干扰素疾病的诊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伟[10](2021)在《Ⅰ型干扰素疾病的诊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总结分析国内单基因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疾病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早期识别提供线索;2、评估Janus激酶抑制剂(Janus kinase inhibitor,JAKi)治疗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临床效果;3、探索 SAMD9L(Sterile alpha motif domain-containing 9 like)功能缺失性变异同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科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基因诊断的21例及国内已报道的31例单基因Ⅰ型IFN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描述其临床特点;2、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JAKi治疗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效果;3、收集我科一例携带SAMD9L移码变异、临床表型类似于Ⅰ型IFN疾病的患儿的临床数据和基因数据,应用一代测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PCR)等技术,探索其发病机制;结果:1、共纳入52位患儿,包括腺苷脱氨酶2缺陷(Deficiency of adenosine deaminase 2,DADA2)14 例,Aicardi-Goutieres 综合征(Aicardi-Goutieres syndrome,AGS)20例,婴儿期起病的 STING相关血管炎(STING-associated vasculopathy,infantile-onset,SAVI)15例,脊椎软骨发育异常伴免疫调节异常(Spondyloenchondro-dysplasia with immune dysregulation,SPENCDI)3 例;69.2%在3岁前起病,较常受累的系统包括皮肤(67.3%)、神经系统(59.61%)、肺间质(40.38%)、血液系统(39.58%)、甲状腺(32%)、ESR升高(69.44%)、自身免疫抗体阳性(62.85%),除了 DADA2外,其他3种疾病ISGs表达均明显升高;DADA2主要表现为网状青斑(57.14%),早发型脑梗死(57.14%);AGS主要表现为冻疮样皮疹(55%)、颅内钙化(100%)、生长发育落后(68.42%)、自身免疫抗体阳性(63.64%);SAVI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病变(100%)、自身免疫抗体阳性(84.6%,以ANA、RF、CCP为主);3例SPENCDI患儿均表现为椎体发育异常、颅内钙化;2、共6例患儿接受JAKi治疗,包括2例AGS、2例SAVI、2例SPENCDI,随访时间3-30个月;冻疮样皮疹、呼吸道症状、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等系统受累症状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4例患儿炎症指标升高,仅1例完全恢复正常;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肺间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3例患儿动态监测了 ISGs表达水平,其中2例有明显下降趋势,且ISGs表达水平高低同临床表现及炎症的严重程度不一致;3、1例2月龄女性患儿,生后起病,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冻疮样皮疹(病理示嗜中性皮病)、生长迟缓、癫痫、炎症指标升高、全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B细胞减少、颅内钙化,经全外显子测序及一代测序,基因锚定为SAMD9L新生杂合变异,c.2642-2729de1/insTCCTGT,p.K881Ifs*2,为功能缺失性变异。JAKi 治疗前SAMD9L及ISGs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显着改善,SAMD9L及ISGs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1、如在3岁之前起病,伴以下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包括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事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肺间质病变、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则需考虑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可能;如以血管炎(网状青斑、早发型脑血管事件)为主,则考虑DADA2的可能,可行ADA2酶的检测协助诊断;如以冻疮样皮疹、神经系统症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为主,则需考虑AGS的可能;如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则需考虑SAVI;如以脊柱椎体变窄为主,需考虑SPENCDI;2、JAKi治疗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效果不统一,可缓解部分临床症状,但压制炎症的作用不理想,ISGs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临床表现及炎症的严重程度;3、SAMD9L为Ⅰ型IFN的负调控因子,其功能丧失可能导致Ⅰ型IFN信号通路持续激活,SAMD9L功能丧失性变异导致的CANDLE样表型(Chronic atypical neutrophilic dermatosis with lipodystrophy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可能为单基因 Ⅰ型IFN疾病。

二、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剖宫产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的病例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定义
    1.2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概念内涵
    1.3 妊娠相关性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第二章 资料与分析
    2.1 病史
    2.2 诊治经过及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
    3.2 发病机制
        3.2.1 脑灌注压突破学说
        3.2.2 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学说
        3.2.3 脑血管痉挛学说
    3.3 辅助检查
        3.3.1 血清学检查
        3.3.2 脑电图
        3.3.3 脑脊液检查
        3.3.4 影像学检查
    3.4 临床表现
    3.5 诊断
    3.6 鉴别诊断
        3.6.1 急性缺血性卒中
        3.6.2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3.6.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3.6.4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炎症
        3.6.5 其他
    3.7 治疗方法
        3.7.1 一般措施
        3.7.2 降血压
        3.7.3 控制癫痫
        3.7.4 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
        3.7.5 其他
    3.8 预后和随访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与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MOG抗体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临床诊断
    2.5 治疗
    2.6 随访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
    3.2 MOG抗体相关临床表型
    3.3 MOG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4 脑脊液检查
    3.5 MOG抗体阳性脱髓鞘疾病与MRI
    3.6 MOG抗体检测
    3.7 MOG抗体阳性脱髓鞘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3.8 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OG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1.3 CD19 靶点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入组情况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3.7 亚组分析
    3.8 CAR-T细胞动力学
    3.9 炎症因子变化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参考文献

(8)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附录D 个人简历
    附录E 综述
        引用文献
    附录F 个案报道合并文献复习

(10)Ⅰ型干扰素疾病的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立体依据
    三、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 国内双中心单基因Ⅰ型IFN疾病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 单基因Ⅰ型IFN疾病总体临床特点
        (二)不同单基因I型IFN疾病的临床特点
    四、讨论
        (一) 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总体临床特点
        (二) 不同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临床表现
    五、小结
第二部分 JAKI治疗Ⅰ型IFN疾病效果评估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 基本情况
        (二) 治疗效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SAMD9L功能缺失性变异可能导致单基因Ⅰ型IFN疾病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复习
    四、结果
        (一) 临床表现
        (二) 二代测序结果
        (三) Sanger测序的结果
        (四) SAMD9L的表达
        (五) ISGs的表达
        (六) 文献复习
    五、讨论
    六、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单基因Ⅰ型干扰素疾病研究进展
    一、背景
    二、单基因Ⅰ型IFN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三、其他具有Ⅰ型IFN疾病特点的单基因疾病
    四、同Ⅰ型IFN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单基因Ⅰ型IFN疾病的治疗
    六、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单基因Ⅰ型IFN疾病录入CRF表格
致谢

四、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研究[J]. 徐凯丽,张尧,董慧,吴晔,肖江喜,贾云霞,熊晖.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3)
  • [2]剖宫产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的病例分析报告[D]. Miskatul Mustafa Mishu. 扬州大学, 2020(04)
  • [3]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硬皮病一家系[J]. 朱蓓蕾,叶强,周成业,王贞.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04)
  • [4]硬皮病合并癫痫发作(附2例临床报告)[J]. 郭小明,王薇薇,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
  • [5]MOG抗体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D]. 余心畲.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金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D]. 潘新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Ⅰ型干扰素疾病的诊治研究[D]. 王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10]Ⅰ型干扰素疾病的诊治研究[D]. 王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标签:;  ;  ;  ;  ;  

硬皮病并发癫痫(附2例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