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放血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一、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董丹宇[1](2021)在《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放血疗法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踝关节内翻角度、胫神经H反射相关参数及量表分值的变化,探讨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患者按照纳入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放血疗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31例。两组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予放血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总疗程均为4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yer Assessment,FMA-L)以及踝关节内翻角度、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max/Mmax等指标观察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变化情况。所获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踝关节内翻角度:两组治疗后踝关节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治疗组踝关节内翻角度的降幅较对照组显着(P<0.05)。(2)CSI评分:两组治疗后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经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CS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3)FMA-L评分:两组治疗后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经组间对比,两组FMA-L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胫神经H反射:两组治疗后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均有所延长,Hmax/Mmax比值均有所降低(P<0.01)。经组间对比,治疗组在延长潜伏期、降低Hmax/Mmax比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5)相关性:治疗前患者胫神经H反射Hmax/Mmax比值与CSI评分之间有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FMA-L评分之间不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P>0.05);H反射潜伏期与CSI评分、FMA-L评分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1)放血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均可降低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痉挛状态及提高下肢运动功能。(2)放血疗法在改善胫神经H反射相关参数及降低痉挛程度方面优于常规针刺。(3)胫神经H反射Hmax/Mmax比值越高,CSI评分越高,下肢痉挛程度越高。

陈嘉铭[2](2021)在《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的改变,并通过HBGS、SFGS量表的评估,探究其对中重度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急性期均予普通针刺+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阿昔洛韦片),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中,实验组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每5日刺血1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其余治疗与同期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此间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个疗程,每日行针刺1次,疗程间间隔2天)。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检测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对比:最终纳入中重度PFP患者68例,实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可行对比。2、疗效结果:(1)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结果:实验组治疗后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RI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RI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2)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HBGS量表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3)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总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显着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4)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各项目评分对比,实验组静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意运动、联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静态(眼、嘴)和随意运动、联动(抬额、轻闭眼)项目评分两组治疗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静态(颊)和联动(微笑、耸鼻、吸吮)项目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随意运动(微笑、耸鼻、吸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85.29%,实验组显愈率为70.59%、对照组显愈率58.82%,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面动脉彩超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体现PFP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2)“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较普通针刺使中重度PFP患者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流速指标(PSV、EDV)升高、阻力指数(RI)降低。(3)“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PFP患者的总体恢复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能更有效地改善中重度PFP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尤其对微笑、耸鼻、吸吮动作的改善更为显着。

张敏[3](2021)在《艾灸联合刺血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刺血疗法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瘀血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来氟米特片口服,20mg/次,每天一次;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艾灸具体方法:对“足三里”、“肾俞”、“血海”进行温和灸,每隔1天艾灸1次,1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刺络放血具体方法:对“曲泽”、“委中”以及肿痛关节局部的瘀点、瘀络进行刺血治疗,每周刺血1次,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评分及患者对关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实验室指标(理化检查: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作为安全性观察指标的一般常规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试验共计完成病例数为57例,脱落及剔除3例,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治疗组29例。一、主要临床表现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及晨僵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二、实验室指标比较1理化检查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除RF外其余指标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2炎性因子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3凝血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上述指标有所下降但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三、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改善优于观察组(P<0.01)。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3例,进步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27/29);观察组显效0例,进步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7.8%(19/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校正χ2检验比较P=0.038(P<0.05)。结论:1.艾灸联合刺血治疗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瘀血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2.艾灸联合刺血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有关。

李朝政[4](2020)在《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基于“络病”理论以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科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以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此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瑞康医院征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予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治疗组在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埋线配合刺络泻血治疗(先刺络泻血后埋线),刺络泻血: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在患者双侧十二井穴及肘膝部关节处异常血络反应点1-3个,第一次取患侧井穴,第二次取健侧井穴,消毒完之后用注射针头(规格:0.6mm×28mm)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对于肘膝部阿是穴的泻血方法:取肘膝部见青紫、暴露的异常血络,在血络的远心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泻血完毕后擦净血迹并消毒针孔;刺络完毕后在双侧丰隆、飞扬,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合谷、曲池、肩髃、伏兔、足三里、以及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进行配穴。治疗组每日常规服用西药,每周泻血后行埋线治疗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仅每日常规服用西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停止治疗后满3个月随访评定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3)随访:治疗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评分与对照组随访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方案。(2)治疗组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三个月后随访疗效都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3)运用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可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节省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疗效稳定,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值得推广。

蒋佩珊[5](2020)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与冷刺激疗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对二者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寻求更为便捷、高效的治疗方法,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中风病急性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予基础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中风病的常规治疗、针灸常规治疗。试验组予以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对照组给予冷刺激疗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操作方法为操作者用清洁的纱布夹住患者舌头并向外拉出,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东邦针灸针,生产企业许可证号: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50022号)点刺金津、玉液,使血液流出,一侧出血量以蘸湿2根棉签为度;每周3次,2周为1疗程,共2疗程。冷刺激疗法操作方法是操作者取出6℃左右的纯净水置于洁净的容器内,用干棉签蘸取纯净水轻轻刺激患者咽喉壁、舌根部、腭弓及软腭,并嘱咐患者进行空吞咽;每天1次,每次训练时间约为10分钟,2周为1疗程,共2疗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以及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定,并收集相关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基本信息相比较,结果显示各项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和GU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两组基线均衡,两组患者病情具有可比性。2、洼田饮水试验:经统计学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有下降,说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的下降情况,发现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疗法改善吞咽障碍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对比治疗后与治疗结束后4周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情况,发现两组治疗结束后4周评级均有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US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USS评分均有提高,说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后GUSS评分提升的幅度,发现试验组的提升更加明显,说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疗法改善吞咽障碍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结束后4周的GUSS评分情况,发现两组治疗结束后4周评分均有下降,且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结束后4周冷刺激疗法的疗效下降更为显着。4、疗效比较:试验组中痊愈13例(34.21%),显效15例(44.12%),有效6例(15.79%),无效4例(10.53%),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中痊愈5例(13.16%),显效8例(21.05%),有效15例(39.47%),无效10例(26.32%),总有效率73.68%。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与冷刺激均能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且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的疗效比冷刺激的疗效更好,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后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因此,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疗法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一定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萧宇淞[6](2018)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缺血性中风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为肾脑复元汤治疗组,B组为针灸治疗组,C组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灸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B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C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三组患者连续治疗并观察2周。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三组的实际有效例数各为30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病史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三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C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2周后,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A、B两组治疗后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其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的ALT、AST、Cr、BUN,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有利于临床推广。

刘效忠[7](2018)在《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着溯本求源的精神,梳理刺络放血疗法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主要贡献,探究《黄帝内经》《针灸大成》《儒门事亲》等古代文献及近现代期刊、专着中关于该疗法的理论基础,总结出较为详细、有条理的理论和临床规范,并论述藏医、蒙医的放血特点,为医者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古代文献检索方法以刺络、放血、针灸、拔罐、菀陈则除之为检索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检索的数据库重点为《中华医典》,另外包括瀚堂典藏、雕龙、淘中医。现代文献检索方法同样以刺络、放血、针灸、拔罐、菀陈则除之为检索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检索数据库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成果:1.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春秋之前,该阶段可称之为萌芽期,虽然当时经络理论并未形成,但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总结出了不同疾病的治疗规律。2)战国至唐朝末年,该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实践积累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冶金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针具的制作也日趋精致,在砭石的基础上制造出金属针具,《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成形,之后诸多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3)宋金元时代,该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升华和临床经验总结期,这一时期的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自己的观点,使得该疗法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医者当属“金元四大家”。4)明清及近代,该阶段可称之为成熟和创新期,有关刺络放血法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针灸大成》,另外随着医家对瘟毒疫疠疾病治疗经验的积累,大大扩展了放血法的适应症范围,理论也更加丰富。2.藏医与蒙医的论述:藏医学认为人体原有的血液等物质由于种种因素出现紊乱,造成代谢失衡,诸多疾病由此而生,机体运化精微的功能下降,血液无法得到营养供给而产生恶血,恶血集聚于血管,进一步造成循环障碍,皮肤腠理得不到新血滋养而形成组织炎症、血肿甚至腐败溃烂,放血疗法可以利用放血工具来割破相应脉管和病灶,排出恶血,祛瘀生新,疾病自然消除;蒙医学认为饮食物进入体内后,被分解为精华与糟粕两部分,精华部分通过专门的精脉输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协日(音译)的综合作用下成熟生成血液,血液在肝脏内继续分解,生成更加细微的精华和糟粕,糟粕部分转化为胆汁,也就是协日,贮藏于胆囊内,胆汁再一次分解出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其精华部分用来滋润濡养“协日乌苏”(音译),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组织液,糟粕部分则进入肠道内,主要作用是促进消化,血液是协日的主要载体,它在心脏和普行赫依(音译)的作用下,通过蒙医学所讲的八大隐脉和联系四肢的十六根大显脉,把所生成的各种精华部分输送至全身各处,同时把糟粕部分运送至特定的分解场所,血液、协日、协日乌苏三者导致的热性疾病,会引起血液过盛,血容量升高,发展为黑脉病变,气血运行受阻,精华糟粕不分,滋生恶血,败坏五脏六腑,引发疾病。藏医放血法的操作更为复杂,放血时机也颇为讲究,其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较为接近,而蒙医放血法的理论更具特色,“三根”“七素”学说与藏医学以及中医学有很大不同,对血液的生成运行有独到的见解。但是蒙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又与中医学中的阴阳关系相似,它同样强调阴阳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且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藏医学理论中所没有的。结论:此次研究揭示了《内经》在刺络放血疗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于该疗法的作用机理、处方原则、适应病症、工具演化、具体操作、施术部位、刺络指征、出血量标准、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理仍需以《内经》为主要参考。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规范了临床操作流程,同时,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藏医学与蒙医学的放血疗法各具特色,大大丰富了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也为临床工作者运用该疗法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蒋丽[8](2018)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在近年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形成非常突出的负面影响,随之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不可估量。刺络拔罐法是指在刺络放血的基础上,辅以拔罐,增强放血力度,以达到疏通经络,去瘀生新,调理气血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进行分析,探究此类疗法对痰瘀阻络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成效,为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及疗效判定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法,将75例符合标准的痰瘀阻络型中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人,对照组37人,其中,试验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试验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在采取治疗措施前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治疗的实际效果展开客观的评析,并判定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状况。结果: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两组一般资料和所有指标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基线不存在明显区别,体现出较高的均衡性和可比性。在采取治疗措施3个月之后,两组病人的FMA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能够显着改善痰瘀阻络型中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

杨丽,袁秀丽[9](2016)在《刺络放血疗法机理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刺络放血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具对人体浅表小静脉、特定腧穴、病灶处或病理反应点进行针刺,并放出适量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方法。该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内经》中首先提出"宛陈则除之"作为刺络放血的治疗原则,在此理论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刺络放血疗法的治病机理和应用范围已大大丰富。现代医家更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对该疗法的现代医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期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本质,合理运用该疗法。

青姚,钟娟,吴曙粤,黄敏,张志哲,林小凤,常丽萍,林立安,覃建康,杨欢欢[10](2015)在《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刺络放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PTT、FIB、D-D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未有变化(P>0.05)。结论刺络放血疗法能改善AECOPD患者的凝血与抗凝功能,提高治疗AECOPD的效果。

二、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实施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基线指标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数据的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结局指标评价
        3.1 踝关节内翻角度比较
        3.2 CSI量表评分比较
        3.3 FMA-L量表评分比较
        3.4 H反射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比较
        3.5 H反射Hmax/Mmax比值与CSI、FMA-L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设计的分析
        1.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认识
        1.3 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依据
        1.4 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
        1.5 选穴依据
        1.6 量表选择依据
        1.7 H反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1 放血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踝关节内翻角度
        2.2 放血疗法可降低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CSI评分
        2.3 放血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FMA-L评分
        2.4 放血疗法可延长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时长,降低Hmax/Mmax比值
        2.5 H反射Hmax/Mmax比值与CSI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1.9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方法
        2.8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对比
    3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3.1 两组治疗前患健侧、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及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
        3.2 两组治疗前后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定系统总评分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后SFGS量表各项目评分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后HBGS量表分级对比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对比
    4 不良事件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PFP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PFP的认识
        1.3 “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 PFP 的理论依据
        1.4 关于选择中重度PFP的原因
        1.5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FP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理论依据
        1.6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基线情况分析
        2.2 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与分析
        2.3 HB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2.4 SF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2.5 疗效情况分析
    3 创新性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艾灸联合刺血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及疗程
    3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价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观察项目
        3.3 安全性观察
        3.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一般资料比较
        5.3 观察指标比较
        5.4 疗效比较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RA与凝血/纤溶功能的关系
    2 瘀贯穿RA发生发展
    3 艾灸及刺血治疗能改善RA症状,并对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影响
        3.1 艾灸与RA及凝血/纤溶系统
        3.2 刺血与RA及凝血/纤溶系统
    4 选穴依据
    5 指标的选择
    6 结果与分析
        6.1 治疗前基线比较
        6.2 主要临床表现比较
        6.3 实验室指标比较
        6.4 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6.5 疗效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及分析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4 选题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功能咽障碍的认识
        1.1.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概念及其分期
        1.1.2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1.1.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1.4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西医治疗方法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1.2.2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
        2.2.2 信息采集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评定时间及评定标准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疗效评定比较
        2.3.3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选题依据
    3.2 主要疗效评定量表的选择
    3.3 理论分析
        3.3.1 金津穴、玉液点刺放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3.3.2 冷刺激的作用机制研究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基线资料
        3.4.2 洼田饮水试验评级
        3.4.3 GUSS评分
        3.4.4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
        1.2.4 疾病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脱落与剔除标准
        1.5.1 终止病例标准
        1.5.2 脱落病例标准
        1.5.3 剔除病例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设计
        1.6.2 使用药物
        1.6.3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 一般资料
        1.7.2 疗效指标
        1.7.3 安全性监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2.5 中医证候积分
    2.6 血液流变学参数
    2.7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西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2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3 “肾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
    3.4 肾脑复元汤组方原理
    3.5 补肾活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选穴及依据
    3.6 针刺与中药复方的协同疗效分析
4 结论
5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既往史评分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附录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附录6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概论
    1.1 春秋之前(萌芽期)
    1.2 战国至唐朝末年(理论形成发展和实践积累期)
        1.2.1 《内经》论述刺络法
        1.2.2 其他医家着述
    1.3 宋金元时代(理论升华和临床经验总结期)
        1.3.1 刘完素之论
        1.3.2 张从正之论
        1.3.3 李杲之论
        1.3.4 朱震亨之论
    1.4 明清及近代(成熟和创新期)
        1.4.1 《针灸大成》论述刺络法
        1.4.2 其他医家有关论述
第二章 刺络放血法分述
    2.1 作用机理及处方原则
        2.1.1 中医理论基础
        2.1.2 治疗作用
        2.1.3 处方原则
    2.2 适应病症
        2.2.1 感冒高热
        2.2.2 麦粒肿
        2.2.3 下肢复发性丹毒
        2.2.4 急性脑梗塞
        2.2.5 荨麻疹
        2.2.6 痿证
        2.2.7 顽固性头痛
        2.2.8 小儿哮喘
        2.2.9 咽喉肿痛
    2.3 放血工具
    2.4 具体操作
        2.4.1 络刺
        2.4.2 经刺
        2.4.3 赞刺
        2.4.4 豹文刺
        2.4.5 大泻刺
        2.4.6 毛刺
        2.4.7 缪刺
        2.4.8 远道刺
    2.5 施术部位及刺络指征
        2.5.1 异常络脉
        2.5.2 正常血脉
        2.5.3 诊断要点
    2.6 出血量
        2.6.1 出血量的基本原则
        2.6.2 出血量的分级标准
    2.7 注意事项
        2.7.1 禁忌症
        2.7.2 安全措施
        2.7.3 意外情况处理
    2.8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2.8.1 临床研究
        2.8.2 实验研究
第三章 藏医蒙医放血疗法
    3.1 藏医放血疗法
        3.1.1 渊源
        3.1.2 放血机理
        3.1.3 放血工具
        3.1.4 放血部位
        3.1.5 放血时机
        3.1.6 操作方法
        3.1.7 放血量
        3.1.8 适应症与禁忌症
    3.2 蒙医放血疗法
        3.2.1 “三根”“七素”学说与阴阳平衡学说
        3.2.2 “血液”与“协日”的生成、滋养、循环过程
        3.2.3 蒙医对“黑脉”的认识
        3.2.4 血液与协日的增减转化对血液生理功能的影响
        3.2.5 “血液”、“协日”与“黑脉病”之间的关系
        3.2.6 治病原则
        3.2.7 作用原理
    3.3 藏医蒙医放血法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知网相关搜索
    附录2 :维普网相关搜索
    附录3 :万方数据库相关搜索
    附录4 :《黄帝内经》中刺络放血病症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评价指标
    3.安全性评价
    4.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临床研究结果比较
    3.不良事件评估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立题思路
        1.2 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中医学观点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3 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西医学观点
    2.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刺络放血法机理的认识
        2.1 刺络放血法的历史沿革
        2.2 刺络放血法的治疗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刺络放血法机理的认识
        2.4 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的各家经验
    3.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5.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6.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患者上肢疼痛的影响
    7.创新
    8.问题、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导师评阅表

(9)刺络放血疗法机理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宛陈则除之”的理论探讨
2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历代发展
    2.1 《内经》中的具体应用
    2.2 后世医家对该疗法的应用及发展
3 现代机制研究
    3.1 对血液循环的作用
    3.2 对脑损伤的改善作用
    3.3 免疫
    3.4 其他
4 结语

(10)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疗效判定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3 讨论

四、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D]. 董丹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D]. 陈嘉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艾灸联合刺血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D]. 张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李朝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D]. 蒋佩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萧宇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6)
  • [7]刺络放血疗法学术史研究[D]. 刘效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蒋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9]刺络放血疗法机理探讨及研究进展[J]. 杨丽,袁秀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16(02)
  • [10]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系统的影响[J]. 青姚,钟娟,吴曙粤,黄敏,张志哲,林小凤,常丽萍,林立安,覃建康,杨欢欢. 广西医学, 2015(11)

标签:;  ;  ;  ;  ;  

放血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