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面设计中社会理论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人机界面设计中社会理论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一、社会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井泽林[1](2021)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设计是越来越备受全球重视的学科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在专用型仪器设备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过去掌握着技术和设计的前沿思维,因此在这一类型的市场上如鱼得水。我国的专用型仪器设备在设计研发上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巨大,近年来虽然技术支持上的差距迅速缩小,但在整体的设计上仍有欠缺和发展空间。整体外观造型的结构设计合理性不足,设备的宜人性和舒适性缺乏,人机界面中操纵器的排布没有一套规范高效的设计方法,导致仪器设备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都有欠缺。本课题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分析研究,为专用型仪器设备的整体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法,推动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进步。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专用仪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对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要素、原则等进行了梳理归纳。调查人机工程学的文献资料,以课题的研究方向为目的分析了市场现有同类型仪器的设计现状。通过和操作人员、专家的访谈调查得出了报靶设备的设计指标。最后总结映射出设计要素。包括人机尺寸,外观语义倾向和造型结构,人机界面、材质和色彩等,最后提出设计方案,在物理样机完成之后做了评价探讨,对外观造型和人机界面着手优化改良,借助启发式算法理论运用和人机界面结合设计,得出优化后的改良产品。本文将相关理论知识贯穿到文章设计研究的每个环节,探讨了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素,以军用报靶机的课题设计为例做了设计实践,构建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专用仪器设计思路,促进了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计上的学科交叉应用发展。

崔晓龙[2](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王喜媛[3](2020)在《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依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现实”就是人与人类的当下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当下的显现。从科学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下的存在——“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在信息化革命的条件下,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以智能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社会为基础对信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智慧社会”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很多质的变化。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引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将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即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体现为人们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决策方式、执行路径和方法等治理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为此,本文选择“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研究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问题找到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规律,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是:梳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预测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型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分析当前社会的鲜明特征,基于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我国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关系,阐述由社会形态变革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必然性,对智慧社会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内容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论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日益显着,众多新技术融合突破,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遇到的困境的同时,正在带来人类社会运行智慧化、生产关系虚拟化的深刻变革。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出现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社会治理变革的内驱力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加剧而快速变化,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构建灵活、高效、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社会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风险的出现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并提高了社会控制难度。本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证触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理念变革已经具备,阐明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革历程。最后,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困境的系统分析,提出必须通过“智慧化”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思路。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潜在的价值,使社会治理和谐地融入智慧化的新时代,稳步迈进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提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文化的转型;第三,分析智慧治理模式转型的实例,对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第四,从管理哲学视角探究新技术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论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观念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有价值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及其相应理念的变革。在深入分析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深度融合、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经济社会跨越式演进等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素分析,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研究。从智慧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出发,探讨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关系调整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哲学视角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从管理哲学视域的深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胡文歆[4](2020)在《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的医疗行业在数字化救治、大数据诊断中的研究中加速实施并落地。增强现实技术在不断被建立的融合环境中,使人类的感知与认知通过数据媒介得以延伸。随着经济上行,人们对产品的体验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目前的AR产品已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但由于用户体验较差,且与行业实际应用融合度较低,未迎来市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AR眼镜设备拥有更强的便携性与可移动性,医疗AR眼镜设计还存在很大的设计空间。本文引入情境分析法与用户研究理论,情境分析侧重将人与物之间的焦点从“以机器为核心”转移到对“人-物-境-活动”的综合考量,用户研究理论深入“人”这一核心情境要素,贴合“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将两种分析方法的共性进行综合,差异点进行补足,并充分考虑AR眼镜的硬件载体与软件交互密切配合产品特性,期望为AR产品设计提供研究方法新视角。具体的实践层面,运用本文重构的研究模型,以医护人员为目标用户群,捕捉细分医疗情境下用户痛点,最终转化成产品设计需求策略。本研究期望让AR眼镜更好地融入远程问诊、临床手术、护士巡床、医疗教学等医疗情境,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医疗领域问题的解决提出完整可行的设计方案,为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的快速进化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陶雪琼[5](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和人类之间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随着具备人机对话、动作、情感等反馈功能的智能机器逐渐社会角色化,人机关系也产生相应的发展和变化。机器从具备功能性的工具属性发展为兼具社会性的角色属性。智能机器对交互对象(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机关系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对人的需求的影响上。人工智能的介入,导致人机交互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交互和更大的不确定性。社会性交互这一概念的概念起源于与社会学和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笔者将社会性交互理论整合到人机交互和交互设计领域,提出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的概念。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现有关于人机社会性交互的研究仅考虑到人与人的社交或人与机器的浅层交互的表达,并未考虑到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深层次变化的趋势及设计需求。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人机社会关系发展的背景下,笔者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人机社会性交互的影响因素,提出机器社会角色的概念,明确了人机社会性交互的内涵。论文从设计学的角度探究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并研究了在认知,行为和情感的不同层次如何更好地设计人机交互。从而使机器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并进一步创造人与机器相互融合的和谐环境。课题研究从传统的人机交互的设计方法和内容入手,通过文献综述和典型实例研究和分析了当今国内外人工智能,社会交互和人机交互的研究进程。运用设计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探讨机器具备社会性的条件,并研究不断发展的智能机器如何满足人类对交互的动态需求。在研究的中期,探讨机器具备社会性的条件,并提出了机器的社会角色的概念。机器具有社会角色属性是人机社会性交互的前提。研究并分析了人机社会性交互产生的背景、定义和意义,提出人机社会性交互的概念模型。此外,从需求,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和工作坊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构建了人机社会性交互的NAE设计策略。研究后期主要基于对人机社会性交互理论和交互设计策略的验证,通过对智能语音对话情感机器人以及实体陪伴型机器宠物的产品及交互的设计实践,验证了设计理论和策略的可行性。本课题对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是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背景下人机交互理论的补充,重新解读需求层、行为层和情感层的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同时,课题对机器社会角色的研究为机器人的商业化普及提供了一定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行业和社会价值。

翁超[6](2020)在《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类车辆指装有特殊设备,用于承担特种运输任务或执行特殊作业的车辆,旨在帮助使用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或应对危险工作环境。在“军民融合”与“新基建”政策背景下装备类车辆行业进入利好形势,但该行业面临的竞争正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全面设计品质的提升。目前该领域研究视角多局限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控制技术、制造技术等方面,设计学视角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介入深度有限。在长期项目实践与研究中发现,装备类车辆的设计问题天然地与其所处情境具有密切关系。对情境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设计品质把控、车辆人机交互提升、工程物化推进与方案决策等工作。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研究为起点,探究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课题立足于装备类车辆行业的现实设计问题,用情境驱动设计研究方法,剖析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要素,构建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情境模型。文章首先在“事理学”的研究框架下,扩展了情境设计理论的范围,结合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等问题,提出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概念。然后在事理学中“事”的基本结构下,提出了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PAET情境驱动模型,并从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得到情境驱动理论指导装备类车辆设计实践的合理性。再采用案例研究、桌面调研、专家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与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各相关者展开系统性研究。得出装备类车辆企业的四个梯队,后经过先发散再聚焦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与设计工作相关的团队及其内在联系。从调研成果出发并在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整体框架下,构建了设计情境中的任务模型,对装备车辆产品设计开发工作中设计团队的需求做出了总结。后续从设计实现、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的具体情境中提出十二条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最后,以校企合作项目三一伸缩臂叉装车为例,从叉装车的实际使用情境出发,提取出典型情境结合情境驱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将PAET的情境分析结构对应到四类典型使用情境,分析了叉装车的产品设计需求。结合企业品牌基因构建标准与技术条件情况,完成设计定义与设计方向的提炼,并运用情境驱动设计的思维对整车内外饰设计不断做出细化与调整,然后在真实情境中通过JACK等仿真软件检查、验证了车辆设计中有关视野、硬件人机交互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的设计策略进一步验证,对设计策略进行完善。

帅奕男[7](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郭延龙[8](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叶涛[9](2020)在《基于人机学的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的方案研究与应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压力加工机床目前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航天航空业、船舶业以及电器仪表等工业生产中,其研究发展受到了国内诸多制造企业和高校的密切关注,国产压力加工机床的技术水平已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很多压力加工机床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的影响,设计的机床控制界面不能满足人的实际操作需求,导致其操作过程复杂繁琐,严重降低了压力加工机床在操作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操作效率。因此,“人”的因素在压力加工机床的控制界面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床的设计和决策人员应当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出发,对现有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善,并对改善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压力加工机床的人性化水平。所以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对国内外压力加工机床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某集团公司内部员工的市场调研分析,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并且拟定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对压力加工床控制界面包括机床的基本概念、硬件界面、软件界面以及操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分析。同时从人机学的角度对“人”的因素和“机”的因素展开分析,建立了人与机床的虚拟仿真模型,找出了原控制界面在人机尺寸方面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并分析确定了符合人机工程的设计尺寸。然后,根据设计需求和人机尺寸从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两个方面对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进行设计研究,提出了界面布局、操纵控制键以及显示方式等方面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对控制面板的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测试其改善效果。最后,结合前五章的研究和分析结果,以JH21-125型液压保险开式固定台压力加工机床为例,进行以人机学为理论基础的控制界面方案设计,提出了三套改进的控制界面方案。并且将三套设计方案和原始控制界面方案先后进行语义差分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分析与评价,得到了符合大部分用户需求的最优控制界面设计方案。

程智[10](2020)在《基于TRIZ的显控台工业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显示台的需求大幅上升。作为显示操控终端,显控台是使用者与被操控装备之间的桥梁,起到重要的信息传达、控制中枢的作用。尺寸、布局、形态和功能等人性化因素直接影响到操作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以一般显控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为主导,从功能特征、人机特征和用户需求等方面分析一般显控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文中研究运用TRIZ等创新方法工具分析问题,得到一系列显控台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研究首先采用5W2H、SWOT等用户研究方法进行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获取使用者对显控台人性化设计的需求信息。同时,运用人机工程学方法分析一般显控台设计所需的人机工程学特征,包括相关尺寸数据和界面合理布局等。其次,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用户需求重要度排序,使用QFD等方法转化用户需求和设计技术特征,成为设计关键问题,包括“调节功能”、“人机尺寸”、“亲肤材料”和“造型设计”等。并提出设计技术特征与设计参数的映射模型,减少转化过程中的信息遗失。再次,通过TRIZ方法的各项工具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建立以SAFC分析模型为主的人性化设计解题路线,结合技术冲突解决原理、物理冲突解决原理等工具,解答多种显控台人性化设计问题,得到解题策略。最后,选取海上无人机控制站作为实践设计对象,结合改进的创新方法路线进行分析,得到初步方案,运用JACK软件进行人因评估,改进得到最终设计方案,使用基准比较法进行评价,验证设计方案满足设计要求。基于以上研究,得到一般显控台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为相关复杂产品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创新方法设计过程映射模型,为创新方法与复杂产品设计融合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经验与实践依据。本课题立足于提升人机交互复杂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整合创新方法提出新的模型和路线,对复杂产品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人机工程学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设计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2 人机工程学概述及其在仪器中的设计原则
    2.1 人机工程学概念及定义
    2.2 人机工程学的产品与理论体系
        2.2.1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2.2.2 人机工程学理论体系
    2.3 专用仪器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2.4 专用仪器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分析
        2.4.1 人机界面的编码原则
        2.4.2 人机界面的相合性原则
        2.4.3 人机界面的视觉特征原则
        2.4.4 人机设计的重要性原则
        2.4.5 人机设计的频率性原则
        2.4.6 人机设计的功能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报靶机的功能需求与调研分析
    3.1 报靶机的设计背景
    3.2 报靶机的功能需求确定
        3.2.1 人机需求分析
        3.2.2 功能指标的设计映射
    3.3 同类仪器的造型设计分析
        3.3.1 专用仪器设备的分类
        3.3.2 专用型仪器设备的外观造型分析
    3.4 同类仪器的人机界面设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报靶机的设计与人机工效评价
    4.1 设计内容分析
    4.2 报靶机内部布置设计
    4.3 报靶机关键尺寸设计
        4.3.1 内部重要部件尺寸
        4.3.2 外观造型尺寸确定
    4.4 草图
        4.4.1 报靶机外观造型的设计草图
        4.4.2 报靶机外把手设计草图
        4.4.3 报靶机补光灯设计
        4.4.4 人机界面排布设计
    4.5 三维模型和渲染
        4.5.1 报靶机的调节机构设计要点
        4.5.2 色彩分析与渲染
    4.6 物理样机制作实现
    4.7 基于人机工效的设计评价
        4.7.1 评价方法
        4.7.2 工效评价的内容
        4.7.3 评价对象与评价设备
        4.7.4 实验评价的过程与结果
        4.7.5 基于人机工效的设计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报靶机造型的优化改良
    5.1 第一代报靶机的设计问题分析
        5.1.1 外观造型设计问题分析
        5.1.2 人机界面设计问题分析
    5.2 报靶机的人机界面结合优化设计
        5.2.1 界面排布设计计算
        5.2.2 基于最优操作距离与人机工程学的人机界面的结合优化设计
    5.3 报靶机优化改良的设计要素分析
        5.3.1 形态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3.2 材质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3.3 色彩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4 报靶机优化设计实践过程与结果
        5.4.1 优化的草图方案
        5.4.2 三维建模和效果图
        5.4.3 最终方案优化设计的具体解析
        5.4.4 配色方案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智慧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
    1.1 选题的理由
    1.2 问题的意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的变革
    2.1 新技术革命的进展
    2.2 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2.3 社会形态的变革
    2.4 智慧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3.1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
    3.2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3.3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理念变革
    3.4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四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4.1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意义
    4.2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容
    4.3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
    4.4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结论: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智慧社会及其社会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医疗行业智能化改革需加快提升
        1.2.2 增强现实产品存在较大发展前景
        1.2.3 人机环境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情境分析研究现状
        1.3.2 用户研究理论研究现状
        1.3.3 AR眼镜研究现状
        1.3.4 医疗行业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概述与AR产品研究
    2.1 情境分析理论概述
        2.1.1 情境的涵义
        2.1.2 情境认知机理
        2.1.3 情境分析系统
        2.1.4 产品设计中的情境分析
    2.2 用户需求研究理论
        2.2.1 用户的概念
        2.2.2 用户研究的模型框架
        2.2.3 用户需求的评价方式
        2.2.4 产品设计中的用户研究
    2.3 增强现实产品研究
        2.3.1 增强现实理论综述
        2.3.2 增强现实的发展历程
        2.3.3 增强现实的实现方式
        2.3.4 增强现实产品的应用情境
    2.4 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的AR产品设计框架
        2.4.1 情境分析与用户研究的作用关系
        2.4.2 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的AR产品设计系统框架
    2.5 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在AR产品设计的应用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中的情境分析
    3.1 医疗情境分析关键研究要素
        3.1.1 用户情境要素
        3.1.2 产品情境要素
        3.1.3 环境情境要素
    3.2 AR眼镜产品分析
        3.2.1 AR眼镜产品特性分析
        3.2.2 AR眼镜使用特征分析
    3.3 医疗应用场景分析
        3.3.1 医护查房场景分析
        3.3.2 远程诊断场景分析
        3.3.3 紧急救护场景分析
        3.3.4 临床手术场景分析
        3.3.5 医疗教学场景分析
        3.3.6 维修巡检场景分析
    3.4 医疗AR眼镜使用情境分析
    3.5 基于医疗情境分析的AR眼镜产品概念输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用户需求的医疗AR眼镜设计研究
    4.1 医疗情境下用户需求假设模型的构建
        4.1.1 利益相关者分析
        4.1.2 用户情境描述
        4.1.3 用户需求层次分析
    4.2 基于定性分析的用户认知与行为习惯分析
        4.2.1 认知态度
        4.2.2 感官体验
        4.2.3 行为习惯
        4.2.4 情感关联
    4.3 基于定量分析的AR眼镜设计需求修正
        4.3.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4.3.2 研究结果分析
    4.4 AR眼镜产品设计特征研究
        4.4.1 硬件产品外观特征
        4.4.2 软件产品交互特征
    4.5 基于用户需求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转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实践
    5.1 基于情境要素的设计定义
        5.1.1 目标用户的定义
        5.1.2 核心应用场景的定义
        5.1.3 产品人机尺寸数据定义
    5.2 AR眼镜产品造型方案
        5.2.1 产品设计草图
        5.2.2 方案效果展示
    5.3 AR眼镜交互设计策略
        5.3.1 交互应用操作系统设计
        5.3.2 交互场景方案展示
    5.4 可用性测试
    5.5 实践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疗A眼镜产品偏好调研问卷
附录2 产品设计手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1.2.2 交互深度的增加和下一代智能机器的出现
        1.2.3 人机交互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机关系的变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研究框架及流程
第二章 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背景
    2.1 人机交互设计概念研究
        2.1.1 人机交互
        2.1.2 人机交互设计
        2.1.3 人机交互设计研究
    2.2 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
        2.2.1 设计学领域的角色理论
        2.2.2 社会学领域的角色理论
        2.2.3 社会互动理论
    2.3 机器的研究和分类
        2.3.1 机器和机器人
        2.3.2 机器与人机关系的分类
        2.3.3 机器智能的发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理论研究
    3.1 社会性交互的相关特征
        3.1.1 人的特征和情感来源
        3.1.2 人的社会关系类型
        3.1.3 人的需求层次研究
    3.2 人机互动层次研究和案例分析
        3.2.1 人与机器工具交互
        3.2.2 人机信息交互设计案例:虚拟机器人
        3.2.3 人机行为交互设计案例:智能音箱
        3.2.4 人机情感交互设计案例:机器宠物
        3.2.5 人机社会互动设计案例:社交机器人
    3.3 人机交互领域社会角色理论研究
        3.3.1 机器社会角色的四大维度
        3.3.2 机器社会角色模型
        3.3.3 机器社会角色的动态属性
    3.4 人机社会性交互理论研究
        3.4.1 人机社会性交互的背景
        3.4.2 人机社会性交互的定义
        3.4.3 人机社会性交互的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调研研究
    4.1 定量研究与结果分析
        4.1.1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4.1.2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2 定性研究与结果分析
        4.2.1 深度访谈设计
        4.2.2 深度访谈结果
    4.3 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工作坊研究
        4.3.1 工作坊背景
        4.3.2 工作坊验证
        4.3.3 工作坊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机社会性交互NAE设计策略
    5.1 准备阶段:以需求为中心
        5.1.1 把握目标用户
        5.1.2 考虑使用场景
        5.1.3 设定机器角色
    5.2 交互阶段:以行为为目标
        5.2.1 符合心智模型
        5.2.2 主动交互发起
        5.2.3 减少交互损耗
    5.3 结果阶段:以情感为导向
        5.3.1 给予即时反馈
        5.3.2 达成人机共情
        5.3.3 构建动态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理论的实践
    6.1 智能语音对话情感机器人设计
        6.1.1 设计背景
        6.1.2 竞品分析
        6.1.3 设计流程
        6.1.4 设计成果和设计反思
    6.2 陪伴型机器宠物改进设计
        6.2.1 设计背景
        6.2.2 需求调研
        6.2.3 产品分析及改进
        6.2.4 设计验证结果
    6.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二 :课题研究过程中用到的研究工具
        1.社交及人机关系问卷调查
        2.深度访谈问卷
        3.工作坊调研用行为日志
    附录三 :文中图表及表格来源

(6)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装备类车辆市场发展态势
        1.1.2 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新探讨
        1.1.3 用户体验带来产品价值点的转变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基于情境的设计研究现状
        1.2.2 装备类车辆研究现状
        1.2.3 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装备类车辆情境驱动概念
    2.1 情境驱动概念
        2.1.1 设计范畴内情境相关理论研究
        2.1.2 设计中的情境驱动
        2.1.3 情境驱动特征
        2.1.4 情境的组成要素
        2.1.5 情境驱动的价值及应用
    2.2 装备类车辆现状
        2.2.1 装备类车辆定义与分类
        2.2.2 装备类车辆特点
        2.2.3 装备类车辆发展阻力与前景
    2.3 情境驱动介入装备类车辆设计
        2.3.1 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
        2.3.2 “事理学”方法论对情境驱动设计的启发
        2.3.3 设计求“是”,面向“物”的设计
        2.3.4 设计求“事”,面向“管理”的设计
        2.3.5 设计求“真”,面向“决策”的设计
    2.4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2.4.1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
        2.4.2 情境驱动设计过程
        2.4.3 人与物驱动
        2.4.4 行为与目的驱动
        2.4.5 时间与空间驱动
        2.4.6 技术与标准驱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与框架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设计系统相关者与企业结构调研
        3.2.1 系统相关者构成
        3.2.2 系统相关者地图
        3.2.3 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
    3.3 设计实践中的情境驱动案例
        3.3.1 大型国企主导的设计
        3.3.2 大型民营企业主导的设计
        3.3.3 中小民营企业参与的设计
    3.4 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3.4.1 专家深度访谈设计
        3.4.2 专家深度访谈实施
        3.4.3 调研总结与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
    4.1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特点
        4.1.1 情境分析前置
        4.1.2 多重情境要素同步驱动
        4.1.3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与非首要性特征
        4.1.4 设计工作的提前性
    4.2 装备类车辆设计需求导入
        4.2.1 人物模型构建
        4.2.2 设计需求归纳
        4.2.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路径
    4.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实践策略
        4.3.1 系统化梳理设备使用情境
        4.3.2 构建符合多情境分类的车辆总布置
        4.3.3 优化以使用情境为主导的人机问题
        4.3.4 搭建以操作情境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系统
        4.3.5 促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用户交流平台
    4.4 合作情境中的项目管理策略
        4.4.1 工作交互导向下的技术协议共建
        4.4.2 责任意识下实行沟通书面化
        4.4.3 设计主动导向下合作默契共建
        4.4.4 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前置
    4.5 基于情境需求的产品设计决策
        4.5.1 引导真实情境下的项目评审
        4.5.2 尊重企业特点与决策机制
        4.5.3 收益平衡导向下合作分歧决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ANY伸缩臂叉装车设计开发
    5.1 伸缩臂叉装车系统设计情境
        5.1.1 叉装车项目情况介绍
        5.1.2 叉装车的情境问题研究
        5.1.3 叉装车设计定义
    5.2 “STH1256A”伸缩臂叉装车综合设计
        5.2.1 基本设计概念
        5.2.2 整车外造型概念方案
        5.2.3 车辆内饰与人机交互设计
        5.2.4 基于JACK软件仿真的驾驶室设计验证
    5.3 设计流程与设计管理
        5.3.1 设计周期与设计流程
        5.3.2 项目关键变化与风险控制
        5.3.3 项目合作中的默契共建
    5.4 项目成果与反思拓展
        5.4.1 落地:创意设计与工程优化的合力
        5.4.2 对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反思与拓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访谈记录
附录二: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与项目成果

(7)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基于人机学的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的方案研究与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的来源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课题的国内外调查研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1.4 压力加工机床市场调研分析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理论分析
    2.1 压力加工机床基本概念
        2.1.1 压力加工机床定义
        2.1.2 压力加工机床工作原理
        2.1.3 压力加工机床的分类
        2.1.4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的组成模块
    2.2 压力加工机床硬件界面分析
        2.2.1 控制面板位置分析
        2.2.2 控制面板功能布局分析
        2.2.3 移动按钮站分析
    2.3 压力加工机床软件界面分析
        2.3.1 软件界面模块组成
        2.3.2 软件显示界面分析
    2.4 压力加工机床操作方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人机学分析研究
    3.1 人机系统分析
        3.1.1 人机系统的组成
        3.1.2 人机系统的分类
        3.1.3 人机系统的设计流程
    3.2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中“人”的因素分析
        3.2.1 人体基本尺寸分析
        3.2.2 人手的操作范围分析
        3.2.3 人的视觉特性分析
        3.2.4 人的心理因素分析
    3.3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中“机”的因素分析
    3.4 人机工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3.4.1 建立人体模型
        3.4.2 人机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力加工机床硬件界面设计研究
    4.1 硬件界面的设计需求分析
    4.2 硬件界面的特征要素分析
        4.2.1 触摸显示器分析
        4.2.2 界面控键分析
        4.2.3 信号指示灯分析
        4.2.4 文字字符分析
        4.2.5 标志与符号分析
    4.3 压力加工机床硬件界面的设计原则
    4.4 硬件界面初步改进设计
        4.4.1 硬件界面布局的改进设计
        4.4.2 界面控键的改进设计
        4.4.3 文字字符的改进设计
        4.4.4 标志与符号的改进设计
        4.4.5 综合改进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力加工机床软件界面设计研究
    5.1 软件界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5.1.1 软件界面的研究内容
        5.1.2 软件界面的设计流程与方法
        5.1.3 软件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5.1.4 软件界面布局分析
    5.2 软件界面的设计元素分析
        5.2.1 导航栏设计分析
        5.2.2 标题栏设计分析
        5.2.3 菜单栏设计分析
        5.2.4 对话框设计分析
    5.3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功能逻辑分析与设计
        5.3.1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设计
        5.3.2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功能逻辑的改进设计
    5.4 软件界面初步改进设计
        5.4.1 图标的设计研究
        5.4.2 导航栏的改进设计
        5.4.3 标题栏的改进设计
        5.4.4 菜单栏的改进设计
        5.4.5 对话框的改进设计
        5.4.6 综合改进设计
    5.5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面板的模拟实验测试
        5.5.1 实验的设计与准备
        5.5.2 实验的步骤与过程
        5.5.3 实验的统计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综合设计实践
    6.1 JH21-125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原型分析
    6.2 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改进方案设计
        6.2.1 移动按钮站设计方案
        6.2.2 控制面板设计方案一
        6.2.3 控制面板设计方案二
        6.2.4 控制面板设计方案三
        6.2.5 软件界面设计方案
    6.3 基于语义差分法的改进效果分析与评价
        6.3.1 语义差分法的概念与使用流程
        6.3.2 感性词对的确定
        6.3.3 语义差异量表的建立
        6.3.4 语义差分法调查结果分析
    6.4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改进效果分析与评价
    6.5 最终设计方案外观效果图和面板尺寸图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压力加工机床市场调查问卷
附录二: SUS可用性打分问卷
附录三: 语义差分法打分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发表的论文
    2. 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基于TRIZ的显控台工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创新方法融合复杂产品设计
        1.1.2 显控台设计的现实背景
        1.1.3 课题的意义
    1.2 显控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学术研究现状
        1.2.2 显控台产品设计现状
    1.3 应用理论概述与显控台设计融合
        1.3.1 TRIZ方法协同显控台设计
        1.3.2 QFD方法
        1.3.3 显控台工业设计方法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显控台用户需求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概述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内容和步骤
        2.1.3 调研方法和工具
    2.2 现场观察与用户访谈
        2.2.1 基于5W2H法的观察、访谈的过程
        2.2.2 基于SWOT法分析观察、访谈
        2.2.3 观察、访谈结论
    2.3 问卷调研与层次分析模型
        2.3.1 预调查问卷设计
        2.3.2 预调查问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控台人机工程学特征研究
    3.1 显控台与人机工程学的联系
    3.2 显控台相关尺寸数据分析
        3.2.1 人体尺度
        3.2.2 H点设计
        3.2.3 台体尺寸设计
        3.2.4 显控台部件人性化设计
    3.3 显控台人机界面布局
        3.3.1 控制器
        3.3.2 显示器
        3.3.3 显控关系
        3.3.4 伸及界面
    3.4 工作环境空间
        3.4.1 其他物理与心理空间
        3.4.2 防眩光和照明
        3.4.3 微气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FD的需求特征转化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判断用户需求重要度
        4.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1.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4.1.3 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1.4 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2 创建人性化设计质量屋模型
        4.2.1 人机工程学特征分析
        4.2.2 建立显控台人性化设计技术特征集
        4.2.3 构建质量屋模型
    4.3 获取设计技术特性冲突
        4.3.1 设计技术特征自相关分析
        4.3.2 瓶颈分析
        4.3.3 产品定位
        4.3.4 构建设计技术特征与设计参数的映射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TRIZ的显控台设计策略
    5.1 人性化设计问题分析转化
        5.1.1 基于SAFC模型的人性化设计路线
        5.1.2 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要点
        5.1.3 SAFC功能因果链分析
    5.2 基于SAFC模型的问题解决方法
        5.2.1 技术冲突问题解决
        5.2.2 物理冲突问题解决
        5.2.3 复合型解题方法
        5.2.4 运用科学效应库
    5.3 设计技术系统进化路线
        5.3.1 形态设计
        5.3.2 色彩设计
    5.4 结论
第六章 显控台工业设计实践
    6.1 设计目标及思路
        6.1.1 设计目标
        6.1.2 设计思路
    6.2 创新方法应用
        6.2.1 人机工程学
        6.2.2 设计特征分析转化
        6.2.3 TRIZ解题方案分析转化
    6.3 工业设计初步方案
    6.4 JACK软件人因评估分析
        6.4.1 软件介绍与准备工作
        6.4.2 舒适度分析
        6.4.3 下背部受力分析
        6.4.4 可达域分析
        6.4.5 可视域分析
        6.4.6 设计方案改进
    6.5 最终工业设计方案
        6.5.1 效果图
        6.5.2 集成控制器节省台面空间
        6.5.3 一体快拆显示器
        6.5.4 符合人体曲线的机身
        6.5.5 多通道交互模块
        6.5.6 创新造型设计
        6.5.7 丰富的材料配色
        6.5.8 指示灯光与抽拉式机箱
    6.6 方案评价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用户需求预调查问卷
附录B 基于AHP的用户需求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C TRIZ矛盾矩阵表
作者简介

四、社会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D]. 井泽林.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D]. 王喜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D]. 胡文歆.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5]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D]. 陶雪琼. 江南大学, 2020(01)
  • [6]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D]. 翁超. 江南大学, 2020(01)
  • [7]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8]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基于人机学的压力加工机床控制界面的方案研究与应用设计[D]. 叶涛.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基于TRIZ的显控台工业设计研究[D]. 程智.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人机界面设计中社会理论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