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成功举办

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成功举办

一、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江道平[1](2007)在《NIDays 07,一场工程师的Party,一场技术的饕餮盛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琳[2](2006)在《虚拟仪器技术盛会NIDays 2006庆祝LabVIEW 20周年纪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美国NI公司[3](2003)在《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文中研究表明 NIDays 2003中国地区的活动于11月在上海、西安、北京、深圳和香港五地相继举行。这是NI公司连续第六年在中国举办大型的用户年会,同历年的NIDays一样,本次活动受到了来自各个行业的测试、研发工程师和广大相关专业的师生们极大关注。在上海与北京两站均有近500名用户到会,而西安、深圳和香港也创下了参

NI上海分公司[4](2003)在《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逾千名嘉宾参加了五地的活动,盛况空前》文中研究说明 NIDays 2003中国地区的活动于11月在上海、西安、北京、深圳和香港五地相继举行。这是NI公司连续第六年在中国举办大型的用户年会,同历年的NIDays一样,本次活动受到了来自各个行业的测试、研发工程师和广大相关专业的师生们极大关注,在上海与北京两站均有近500名用户到会,而

黄锦南[5](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沛[6](2014)在《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向”为研究对象,从“向”字结构入手,涉及“向”字结构以及“向”字句及其相关的语言现象,通过考察“向”介引的宾语、搭配的动词、“向”后接“着”、“了”以及嵌入其它句式里等情况,紧密联系语言事实,在“小句中枢说”的理论背景下,运用“小三角”的研究方法结合“句管控”以及“主观视点”的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介词“向”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以及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介词和介词“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词由于其功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介词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对介词词类的不确定发展到现在对许多介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词“向”的研究在语义、功能、语法化、与相关介词的比较、语言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对介词“向”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性,对“向”字句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然后该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内容进行界定。本文的理论依据是在“小句中枢说”的理论背景下,运用“小三角”的研究方法结合“句管控”以及“主观视点”的理论对介词“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二章是对“向”后介引的宾语进行考察。首先对体词性宾语进行归类,分为三类:无条件进入的NP,有条件进入的NP以及不能进入的NP。无条件进入的NP有方位名词、处所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以及某些抽象名词和代词。有条件进入的NP,即需要一定的语法手段才能与“向”搭配,这样的NP有身体部位类名词、作品类名词、某些时间名词和某些抽象事物类名词。无法进入的NP有事件名词以及某些时间名词等。其中有条件进入的NP中用到的语法手段有:一是在名词前加修饰语或限定成分作定语,使之具有确指性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名词有:单纯意义的器官名词、某些抽象名词。二是由于受到语音搭配的制约,需要在后面加上词缀构成双音节词语才能作“向”介引的宾语,这样的名词有:单音节的器官名词。三是在名词后面加上方位词语使之凸显处所义,这样的名词有:身体部位名词。四是受到“句管控”的规约,使词义具有确指性或隐喻性,这样的名词有:单纯意义的器官名词、作品类名词、某些时间名词和某些抽象名词。然后总结了影响NP进入“向+NP”结构的因素有:空间性、确指性和隐喻性。这三条性质中至少具有一条,NP即可作“向”的宾语。其次分析了“向”后谓词性宾语的情况,根据语言事实纠正了前人认为位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向”后面不能接形容词、动词作宾语的说法。最后重点分析了“走向”后接“非NP”作宾语的情况,归纳了“非NP”进入的条件,运用“主观视点”的理论,并结合语言事实对“从失败走向失败”的说法不及“从胜利走向胜利”常用的现象作出解释。第三章是对与介词“向”搭配的VP进行考察。当“向”位于动词前构成“向+X+VP”时,按照“向”的功能来进行分类描写,一种是当“向”表动作方向时的VP,一种是当“向”表动作对象时的VP,还有一种是当“向”表行为目标时的VP。本文认为“向”有表目标义的功能,这是对以往辞书中介绍的“向”的功能的一个补充。表目标义的“向”是从表方向义的“向”中区分出来的,鉴定格式为“向X+VP”结构中,V可以与“到”搭配组成“V到X”,且X不为方位词或方位词短语,此时介词“向”就是表行为目标的。这样的划分能细分出“向”表动作方向功能与表行为目标功能时所搭配的VP的不同,能更全面地描写出VP的全貌。当“向”位于动词后时,把VP分为位移动词和非位移动词来进行归类描写。然后把两种结构中的动词进行对比,归纳出哪些动词既可用于“向”前也可用于“向”后,哪些动词只能用于“向”前,哪些动词只能用于“向”后。比较了两种结构语义重点的不同,“V向+X”较“向X+VP”在语义上更侧重表达行为的目标。还分析了介词“向”对选择VP的影响,从“向”语法化的历程中找出“向”自身语义对选择VP的影响以及介引对象对选择VP的影响。最后谈到了“V向”词汇化的问题,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V向”的发展轨迹,总结了“V向”词汇化的表现以及造成“V向”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论证过程中表现出“小句的中枢地位”和“句法的管控作用”在语法化和词汇化中也有着具体的体现。第四章重点考察在“向X+VP”以及“V向+NP”两个结构中介词“向”后搭配时态助词“着”、“了”的情况。在“向着X+NP”中,首先对“向着”进行了历时研究,通过对“向着”所处的四种格式的描写,结合现代汉语中“向着”搭配动词及宾语的情况,认为“着”并不是时态助词,而是已经成为“向着”的词内成分;并分析了“向着”的语法地位,“向着”是区别于“向”的另一个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处于一个多层次并存的局面,有时候“向着”是动词,有时候是介词,有时候处于半动半介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向着”一词并未彻底虚化。还通过对比总结出了“向着”与“向”在表义、时体、语法功能三方面的不同。在“V向着+X”结构中,以往研究认为当“向”用于动词后时,“向”后不能接“着”只能接“了”。本节用语言事实证明了“V向着+X”结构的合法性,并分析了动词进入的情况,对进入的动词进行分类并排列出不同类的动词进入的难易情况。最后考察了介词“向”后搭配“了”的情况:“向了+X+NP”中,“向了”是介词用法,是由“介词+时态助词”构成,这里的“了”是体标记,表示实现义。这种用法只出现在近代小说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己消失,但在语言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方言中这种说法还是有些残留。“V向了+NP”是动介通过跨层结构结合成复合动词“V向”后再接时态助词“了”,“了”是体标记。第五章是在“小句中枢说”理论的背景下,将“向”字结构置于“把”字句的句法环境中,希望能够对“向”字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嵌入“向”字结构的“把”字句一共有三种句式。按这三种句式的分类分别对各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和“向”与“把”的带宾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然后分析出三式可转换的情况以及转换后的语用差异,运用“句管控”和“主观视点”的理论分析了三式的语用差异表现为:凸显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时序性不同,信息接收的顺序不同。然后将三种句式不能互相转换的情况分为六类进行分别讨论,总结出制约三式相互转化的因素。一是受“向”字短语中VP的制约,二是受“向”字短语和“把”字短语中介引的宾语的制约。最后分析了“向”与相似介词“朝”、“往”在“把”字句中的异同。第六章是将“向”字结构置于另一个特殊句式——“被”字句的句法环境中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向”与“被”的五种句法形式,根据研究目的将其中的两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各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和“向”与“被”的带宾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总结出搭配规律。第七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总结了本文的几个基本结论,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针对本文的不足提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二、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介词研究综述
    1.2 介词“向”的研究综述
        1.2.1 介词“向”的语义、语法功能研究
        1.2.2 介词“向”的语法化研究
        1.2.3 介词“向”与相关介词的比较研究
        1.2.4 介词“向”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
        1.2.5 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的界定及意义
        1.3.2 本文框架
        1.3.3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3.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向+X”结构中对X的选择
    2.1 “向+NP”结构中NP进入情况考察
        2.1.1 “向+NP”结构中无条件进入的NP
        2.1.2 “向+NP”结构中有条件进入的NP
        2.1.3 “向+X”结构中无法进入的NP
    2.2 影响NP进入的因素
        2.2.1 空间性
        2.2.2 确指性
        2.2.3 隐喻性
    2.3 “向+非NP”结构中非NP进入情况考察
        2.3.1 非NP为动词和动词短语的情况
        2.3.2 非NP为形容词的情况
    2.4 论“走向+非NP”
        2.4.1 “走向+非NP”的构成情况及句法功能
        2.4.2 非NP的限制条件
        2.4.3 关于“从\由A走向B”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X+VP”与“VP向+X”中VP进入情况考察
    3.1 用于“向X+VP”结构中的VP
        3.1.1 “向”表动作方向时的VP
        3.1.2 “向”表动作对象时的VP
        3.1.3 “向”表行为目标时的VP
    3.2 用于“VP向+X”的VP
        3.2.1 VP为位移动词
        3.2.2 VP为非位移动词
    3.3 “向X+VP”与"VP向+X”中VP的比较
        3.3.1 仅能用于“向”后的VP
        3.3.2 仅能用于“向”前的VP
        3.3.3 “向”前、后均可用的VP
    3.4 介词“向”对选择VP的影响
        3.4.1 “向”语义的影响
        3.4.2 介引对象的影响
    3.5 “V向”结构的词汇化
        3.5.1 “V向”的发展轨迹
        3.5.2 “V向”词汇化的表现
        3.5.3 “V向”的词汇化机制和动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态助词与“向”的搭配情况
    4.1 “着”与“向”的搭配情况
        4.1.1 “向着”的历时研究
        4.1.2 现代汉语中“向着”的语法地位
        4.1.3 “向着X+VP”的情况考察
        4.1.4 “V向着+X”的情况考察
    4.2 “了”与“向”的搭配情况
        4.2.1 关于“向了”
        4.2.2 现代汉语中的“V向了+X”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向”字结构的“把”字句
    5.1 嵌入“向”字结构的“把”字句的动词考察
        5.1.1 “把”在“向X+VP”前
        5.1.2 “把”在“向X+VP”后
        5.1.3 “把”在“V向+X”前
    5.2 嵌入“向”字结构的“把”宇句的宾语考察
        5.2.1 “把”在“向X+VP”前
        5.2.2 “把”在“向X+VP”后
        5.2.3 “把”在“V向+X”前
    5.3 三种句式转换的条件及制约因素
        5.3.1 可转换的情况及语用差异
        5.3.2 不可转换的情况及制约因素
    5.4 “向”与相关介词在“把”字句里的异同
        5.4.1 “向”与“往”在“把”字句里的异同
        5.4.2 “向”与‘嘲”在“把”字句里的异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入“向”字结构的“被”字句
    6.1 嵌入“向”字结构的“被”字句的动词考察
        6.1.1 “被”在“向X+VP”前
        6.1.2 “被”在“V向+X”前
    6.2 嵌入“向”字结构的“被”字句的宾语考察
        6.2.1 “被”在“向X+VP”前
        6.2.3 “被”在“V向+X”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NIDays 07,一场工程师的Party,一场技术的饕餮盛宴[J]. 江道平.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7(11)
  • [2]虚拟仪器技术盛会NIDays 2006庆祝LabVIEW 20周年纪念[J]. 姚琳. 今日电子, 2006(12)
  • [3]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J]. 美国NI公司. 上海计量测试, 2003(06)
  • [4]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Days 2003中国站活动成功举行——逾千名嘉宾参加了五地的活动,盛况空前[J]. NI上海分公司.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3(06)
  • [5]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6]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D]. 李沛.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全球虚拟仪器盛会NI Days 2003中国站成功举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