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

一、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陈城,蔡明,李力[1](2021)在《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文中提出介绍了湖北省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运行现状,明确了实现酸雨自动观测对湖北省气象自动观测全面自动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简要概述了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总结了湖北省酸雨自动观测系统使用中常见故障,以及维护维修方法,同时对系统的平常维护情况提出了多点建议,供气象保障维护人员参考。

李力,张慧,刘雯,甘少明[2](2021)在《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文中研究表明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以AMR-A型户外全自动一体化分析仪为核心,该系统在自动采集降水的同时,能够自动测量样品的pH、EC和温度指标,还能扩展测量降雨点的大气参数。系统可通过网络完成自检和校准,并利用状态数据进行监控报警,对于推进地面观测业务无人值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原理,阐明了系统校准和故障诊断处理方法,期望从观测源头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保障酸雨观测数据的及时可靠。

黄剑钊,李艳萍,陶伟,景坤,陈见[3](2020)在《广西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与数据分析》文中提出采用普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广西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和数据质量中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影响回南天观测设备稳定运行和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原因复杂,涉及采集器、供电环境、防雷接地、观测环境、安装方式、台站网络、中心站软件等,并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台站装备进行检修、整改以及软件升级,使广西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运行和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台宏达[4](2020)在《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面气象观测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等基本原则性要求。对能见度仪进行测试,就是要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当前,由于不同类型能见度仪的采样空间、测量原理和测量结果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能见度仪测量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难以评价。为了测试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两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能见度仪——大气透射仪和前向散射仪的测量特点,研究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榆林机场在扬沙、浮尘和霾天气以及雾、雨雾和雪雾天气下,大气透射仪和前向散射仪对气象光学视程的测量结果,重点评价不同测量原理能见度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比较性;本文利用在机场地面较小范围内装有多套能见度仪的布局特点,重点研究了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包括海拉尔机场、大连机场、天津机场、成都机场和重庆机场共5个机场连续100天,每天两个时次的能见度仪测量结果,并使用中值法、图形比例法和均值法对多套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与机场日常天气报告中的能见度值进行比较,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的代表性。测量准确性是气象仪器测量结果评价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研究进展可知,能见度仪测量准确性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确立能见度的测量参考基准值。因此,本文基于大气透射仪的测量原理,研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并计算了大气透过率、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研究并量化计算了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大气透过率和气象光学视程的误差,分析比较了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与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硬件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与传统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相比,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气象光学视程的相对误差明显较小。本文同时使用激光器、斩波器、导轨等部件实现了高精度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为了缩短能见度仪的测试评价时间,本文建立了大气环境模拟舱,使用包括雾化气溶胶发生器、黑碳气溶胶发生器等多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在大气环境模拟舱内生成低能见度环境。在大气模拟舱模拟低能见度环境的过程中,舱内环境的均匀性始终是难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和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实验法两种方法评价舱内环境的均匀性,特别是舱内消光系数的水平分布均匀性。其中,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法得到了大气模拟舱内的流场和浓度场相对均匀的空间区域坐标;使用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实验方法得到了舱内纵向水平位置处的消光系数的分布及其测量结果的稳定度。本文最后在大气模拟舱内生成了低能见度环境,并进行了能见度仪的对比测试。首先记录了一次大气模拟舱内能见度变化过程中,气象光学视程和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使用气溶胶粒径谱仪记录并分析了模拟舱内不同能见度下,不同粒径的粒子浓度;在对模拟舱内的环境分析完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所设计的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在模拟舱内多点测量了大气透过率,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和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同时处理了所测量的大气透过率并计算得到了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本文对两种方法所测的气象光学视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与Skopograph II型大气透射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及系统较好的减小了测量的系统误差,测量结果波动性较小,能够更好的反映大气模拟舱内的能见度变化情况。

左广宇[5](2020)在《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地区被称为“极区”或“极地”,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最北两端。虽然极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封闭,但是极区会对全球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极区气候快速变化的趋势下,人类需要提高对极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对极区海冰、冰盖、大气、海洋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极区现场观测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挑战,主要依赖于常年考察站有人值守观测以及小型自动设备的无人观测。在南极大陆上的各国考察站,无论是夏季考察站还是具有保障考察队员越冬的常年站,站区的科研设备运行、常规照明、房屋供暖、日常饮用水净化、废物处理等过程,以及后勤保障中飞机、陆基车辆、雪地摩托、工程机械等动力均需大量能源供给。南极大陆地理位置偏远,崩解的冰川、覆盖在南大洋上的海冰以及特殊的极夜现象,导致考察站在南极冬季漫长的几个月中处于孤立的状态,人类无法进入南极。对于小型自动设备的供电主要依靠电池技术,但是极区长期低温的环境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而且考察站与小型自动设备的运行过程均对极区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极区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新需求应运而生。但是面向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效可行的极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与运行策略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本文通过对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现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围绕极区自动设备以及南极中山站站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以及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极端环境的能源供应难题,降低人类活动对极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人类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极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完成的特色及独创性的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极区复杂多变的极端环境特点,针对极端天气下考察站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极端天气的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为极区考察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考虑低温环境下极昼、极夜现象对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影响,将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消融模型嵌入能量匹配中,提出了相应的能量匹配算法,结合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获得优化配置。引入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两个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组合配置的结果,为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根据技术可靠性指标来看,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均可达到要求;从经济学指标来看,额定功率较大的风力发电机带来较小的用电成本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2)我国南极中山站曾建设风-光独立供电测试系统,存在极昼极夜下供电可靠性较低、维护成本高、不能直接用于整个站区供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现阶段中国南极中山站传统能源供电系统,本课题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的概念,为从传统能源向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良好过渡提供了可能。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供电方面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能供应方式,柴油发电机辅助;供热方面以电热器作为热能供应主要方式,柴油发电废热利用为辅助,且建筑之间可通过管线共享热能。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该多目标调度模型以调度期内电力损失率、能源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在整个调度期内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覆冰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经过仿真验证,能够可靠稳定实现中山站现有负荷下全年供电,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传统发电模式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电加热为主废热利用为辅的供热模式,对未来中国南极中山站实际调度运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极区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针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中储能电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导致其放电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下(-50°C至20°C)储能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规律,包括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以及电池容量的倍率特性。基于电池容量温度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剩余容量的相关性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连续温度区间。基于电池容量倍率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提出了低温下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充电策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4)针对极区低温环境对供电系统检测电路与ADC电路性能的潜在影响,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风-光混合充电电路进行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为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低温下电路输出校正算法。该算法可以校正电路的输出,使电路输出量的误差在低温环境下(-50°C至30°C)保持在0.0061A至0.0015A之间,确保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可靠性。光伏阵列以及风力发电机在南极的运行稳定,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极区小型供电系统中具有应用潜力;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电池SOC的范围在40%至100%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90%至100%的高容量水平,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高能效。南极试验结果表明了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表明本研究所设计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可以用于支撑自动观测系统的实际需求。

郭智亮,谢文锋,钟加杰,黎伟标,陈淑敏[6](2019)在《广州白云机场一次微下击暴流引起的低空风切变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2017年8月1日在广州白云机场产生的42.1 m/s强阵风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强阵风是微下击暴流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造成的。利用广州白云机场的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微下击暴流经过机场时地面各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以及产生强风切变的对流单体的移动和强度演变情况。分析表明:微下击暴流到达地面后造成了强烈的风速和风向的低空风切变,气压骤升,温度迅速降低,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观测数据可以发布低空风切变的告警;在微下击暴流产生强地面风前,对流风暴单体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强度突然降低、回波顶高减弱,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中气旋以及在近地层有强烈的反气旋辐散,可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布低空风切变的预警。

曹敦波,范大伟,王雪文,杨洪儒,王楠[7](2018)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AWOS典型故障及维修》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统计分析20062016年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的芬兰维萨拉MIDAS IV自动观测系统(Automated Weather Observing System,以下简称AWOS)服役期间56次故障的分布,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以故障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AWOS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为气象装备保障人员提供参考。

李岩[8](2018)在《新疆博斯腾湖沿岸戈壁区低层大气物理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文中指出低层大气是受到下垫面非均匀性直接影响的一层大气,也是行星表面与大气层之间进行各种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必经通道,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活动空间。本文分别利用2013、2016和2017年新疆博斯腾湖东南岸戈壁区的观探测资料,对当地14km×13km区域内近地面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一些当地陆—气相互作用方面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此外,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促成研究区局地环流形成的热力和动力因素,以及流场的昼夜演化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通过在4层中尺度模拟内嵌套2层大涡模拟来进行动力降尺度,实现了西北干旱戈壁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近地面风场的精细化模拟,并进一步针对风场模拟的陆面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博湖的热力效应和对水分输送的影响,使得研究区表现出明显的小气候特征。春、夏季白天南北方向上温度梯度十分明显,最高接近0.5℃/km;秋季白天南北方向温度差异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后,博湖成为绝对冷源。在湖—陆热力差异和地形起伏的共同作用下,观测区全年均存在流场的昼夜交替现象,在位于博湖东南岸的观测区内,白天从湖面吹来的偏北风占据主导,而夜间则以东南风为主,夏季湖风最强,春季次之,而秋季由于湖—陆热力差异的降低,湖风持续时间最短,冬季随着白天湖—陆热力差异的恢复,湖风有所增强。春、夏、冬三季,观测区离岸6km范围内的近地面风场一致性很高,平均风速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整体上白天风速高于夜间,湖—陆风向转换时段风速较小,而秋季无明显的风速日变化规律。此外,博湖对邻近戈壁区水分输送的影响贯穿全年,夏季最强,影响范围达到离岸8.5km以上,观测区南北方向日内平均比湿差为2.5g·kg-1,白天湖岸边大气比湿变化与邻近戈壁区相比存在十分显着的差异;冬季博湖对研究区湿度影响程度最低,持续时间最短。(2)研究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日内演化体现出西北干旱戈壁区的典型特征。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湍流混合作用最强;春季切应力对湍流做功为全年最高;秋季浮力和切应力对湍流做功都呈现下降趋势;冬季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湍流运动受到抑制。边界层热力结构呈现出典型的日变化特征,位温廓线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结构清晰可见。夏季对流边界层整体高度在1800m以上,晴天条件下能够发展出超过4300m的特厚边界层,而较早出现的稳定边界层厚度能够达到1700m。由于受到水汽平流输送的影响,春、夏、秋三季近地层都会出现高度较高、持续全天的离地逆湿,冬季则主要出现接地逆湿。夏季白天对流边界层的湿度结构受到水汽含量的影响,比湿向上递减分布、等湿分布和逆湿状态均有可能出现,夜间边界层水汽以地表蒸发的贡献为主。不同季节近地层风速廓线差异很大,但全年大部分时次风速廓线在70m高度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70m以上风速梯度明显较下层大。很多情况下,夜间低空急流会伴随着稳定边界层出现,夏季08时低空急流平均高度约为500m。(3)由于湖—陆非均匀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季观测区内还存在明显的“冷岛效应”,博湖“冷岛”的影响高度可以达到距地1500m以上。夜间湖岸边的边界层大气温度要低于邻近戈壁区,白天则会出现类似于热岛的“交叉现象”,即湖岸边界层底部温度低而其他部分温度高。全天湖岸边界层的水汽含量均高于邻近戈壁,相比于绿洲“冷岛”,当地边界层湿度差异要更加明显。湖岸边稳定大气边界层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与邻近戈壁区相比,湖岸边对流边界层位温廓线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无明显混合层和卷夹层出现。此外,夏季观测区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环流特征,午后湖风环流平均高度在2000m以上。(4)研究区下垫面性质的不均匀性为次级环流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而中尺度模拟结果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博湖地区大气流场的昼夜交替演化,夜间沿南部库鲁克塔格山山顶形成流场辐散带,而在博湖湖面形成流场辐合中心;白天湖面转变为辐散中心,而沿库鲁克塔格山山顶形成强辐合带,并伴随剧烈的气流上升运动,而湖面则以下沉气流为主,午后随着湖风的增强,在研究区上空形成明显的湖风环流。库鲁克塔格山为研究区大气流场的昼夜交替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因山体受热不均引起的地形环流与湖—陆热力差异形成的环流相同步,使得当地环流强度进一步加强、影响范围更大;另一方面东西走向的山体有效的遮挡了南北向背景风场的影响,使得环流发展高度较高。(5)将大涡模拟嵌入中尺度模式是实现西北干旱戈壁区近地面风场精细化模拟的有效手段,能够显着提高模拟风场的起伏性和间歇性,使其更符合实际大气特征。此外,将大涡模拟应用于地形复杂地区时,与网格尺度相匹配的的地形数据对于提高近地层风场模拟准确性十分重要。作为研究区主要的陆面特征参数,土壤湿度和地表粗糙长度均会对近地面风场模拟造成影响,土壤湿度增加会造成近地面风速降低,而地表粗糙度则会影响边界层内动量的向下输送,此外,地表粗糙度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与大气稳定度间体现出一定的关系。

王珲[9](2018)在《具有雨滴测量功能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自动气象站是一种重要的的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六种常见的气象要素的观测,还可以通过在系统中增加其他传感器,增加观测要素。雨滴谱作为气象观测的重要内容,在山洪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预警和云降水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传统的光学雨滴谱观测仪器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其在自动气象站中的应用。基于这种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成本较低的雨滴谱传感器。为实现较为完整的地面气象观测功能,本文还设计了一种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利用STM32处理器和高精度低噪声信号调理电路实现了硬件电路的设计,除了雨滴谱参数之外,亦实现了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量等气象数据的测量与采集。在本文提出的这种雨滴谱传感器中,基于雨水中导电离子的电迁移效应设计了一种等距导电环形探头,利用模数转换器和外围电阻获取不同雨滴直径下探头的输出电压。通过实验获得了多组数据,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得到雨滴直径和探头输出电压的关系,以实现雨滴直径的测量。实验表明,若不考虑风速和雨滴末速度的影响,本文设计的雨滴谱传感器的雨滴直径的测量精度可达到±0.1mm。为了方便后期的跨平台开发,本文利用基类丰富、编程较为简便的C++开发框架Qt设计了一种自动气象站上位机软件,以实现对测量结果的实时显示、存储和远程访问。

李敏[10](2018)在《气象自动观测数据的监控方法与难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气象观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数据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数据的差错、缺失以及数据变化等情况,保证数据的准确。高质量的数据监控有利于减少观测错情,防止差错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观测工作质量。本文基于vaisala气象自动观测系统介绍了民航观测数据监控工作,结合工作经验研究总结了数据监控方法,分析了数据监控难点,最后阐述了三个数据监控的经典案例,以期提高民航气象观测人员对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数据监控的工作质量。

二、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
    1.1 酸雨观测系统工作原理
    1.2 系统结构
2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
    2.1 主要维护内容
        (1)日常维护
        (2)定期维护
    2.2 重要设备维护
        (1)雨量计维护
        (2)清洗测量槽
        (3)更换蠕动泵管
3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3.1 设备通讯故障
        (1)通讯线路故障。
        (2)电源故障。
    3.2 设备数据故障查询
    3.3 常见故障处理
        (1)pH校准不通过
        (2)KCl(氯化钾)保养液结晶
        (3)电导率为0
4 结语

(2)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1 系统组成
    1.2 系统工作原理
2 系统校准
    2.1 温度校准
    2.2 pH校准
    2.3 EC校准
    2.4 pH电极参数
3 故障现象诊断处理
    3.1 故障信息列表
    3.2 开关盖故障处理方式
4 结束语

(3)广西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与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1.1 采集器配置
    1.2 数据传输
2 回南天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2.1 观测数据到报情况
    2.2 观测数据及地面站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3 观测数据特征变化
    2.4 观测数据异常
3 小结和建议

(4)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见度及其观测
        1.1.1 能见度的定义与分类
        1.1.2 观测方式及其特点
    1.2 能见度仪测试评价的意义
        1.2.1 研究必要性及实际意义
        1.2.2 能见度在民航运行中的应用范围
    1.3 能见度仪测试评价的研究进展
        1.3.1 外场对比观测进展
        1.3.2 模拟环境下对比测试研究进展
        1.3.3 参考基准值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能见度仪外场对比观测与多能见度仪组合观测
    2.1 能见度仪的外场对比观测
        2.1.1 扬沙、浮尘与霾天气下的对比观测
        2.1.2 雾、雨雾、雪雾天气下的对比观测
        2.1.3 外场对比观测的讨论与结论
    2.2 主导能见度的多能见度仪组合观测
        2.2.1 主导能见度的自动观测方法
        2.2.2 数据整体概况与分析处理
        2.2.3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高精度大气透过率和消光系数测量方法与系统实现
    3.1 多点移动测量方法
        3.1.1 大气透过率的多点移动测量方法
        3.1.2 基于多点移动测量的消光系数计算方法
        3.1.3 基于多点移动测量的MOR计算方法
    3.2 测量误差分析与比较
        3.2.1 大气透射仪的测量误差分析
        3.2.2 MVM方法测量大气透过率的相对误差分析与量化
        3.2.3 MVM方法测量MOR的误差分析
    3.3 高精度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实现
第4章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及其均匀性
    4.1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系统构成
        4.1.1 整体结构
        4.1.2 气溶胶发生与供气循环子系统
        4.1.3 其他辅助子系统
    4.2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均匀性分析
        4.2.1 基于流体力学模拟的均匀性分析
        4.2.2 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均匀性分析
第5章 模拟环境下的能见度仪对比实验
    5.1 大气模拟舱环境
        5.1.1 实验环境条件
        5.1.2 气溶胶粒子浓度及分布
    5.2 舱内能见度的多点移动测量与计算
    5.3 舱内能见度的测量对比分析
        5.3.1 多点移动式与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对比
        5.3.2 多点移动测量系统与大气透射仪测量对比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极地考察的重要意义
        1.1.2 极地考察的主要模式
    1.2 极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
        1.2.2 南极考察站供电系统
        1.2.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
        1.2.4 中国南极中山站现阶段供电系统
        1.2.5 极区小型观测系统现阶段供电模式
    1.3 极区环境要素分析
    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技术难点
        1.4.1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优化配置技术
        1.4.2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调度策略
        1.4.3 适用于极区长期低温环境下的蓄电池储能技术
        1.4.4 电路输出性能低温校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极端天气的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研究
    2.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与消融模型及参数化方案
        2.1.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
        2.1.2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2.1.3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液态水含量(LWC)分析
        2.1.4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消融模型
    2.2 考虑极端天气的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
        2.2.1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目标函数
        2.2.2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约束条件
    2.3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算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光伏阵列及风机的选型
        2.4.2 液态水含量及叶片覆冰分析
        2.4.3 风机输出功率分析
        2.4.4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析
        2.4.5 技术可靠性指标
        2.4.6 经济性指标
        2.4.7 匹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方法研究
    3.1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参数设置
        3.2.1 中山站场景
        3.2.2 主要技术参数
    3.3 调度结果
        3.3.1 总体调度结果
        3.3.2 典型场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蓄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 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1 铅酸蓄电池
        4.1.2 锂离子电池
        4.1.3 钠硫(NaS)电池
        4.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电池的选择
    4.2 储能装置(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2.1 低温实验装置
        4.2.2 低温实验介绍
        4.2.3 13.6V75Ah铅酸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设计与低温校正技术研究
    5.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
        5.1.1 新型极区观测系统与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
        5.1.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光伏阵列的选型
        5.1.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小型风机的选型
    5.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2.1 风-光混合充电电路
        5.2.2 驱动电路
        5.2.3 状态监测电路
        5.2.4 ADC与辅助电路
    5.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1 状态监测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2 ADC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校正算法研究
    5.4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现场试验分析
        5.4.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年际运行状况的评估
        5.4.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与观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广州白云机场一次微下击暴流引起的低空风切变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及方法
    1.1 白云机场跑道以及自动观测系统的分布介绍
    1.2 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介绍
2 背景形势分析
3 微下击暴流的识别以及低空风切变的强度和演变
    3.1 各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
    3.2 微下击暴流的识别
    3.3 低空风切变的强度及演变
4 雷达回波分析
5 结论

(7)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AWOS典型故障及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MIDASⅣ自动观测系统
    1.1 MIDASⅣ自动观测系统概况
    1.2 MIDAS IV自动观测系统故障的分布
2 AWOS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2.1 超声风传感器故障及排除方法
    2.2 跑道视程RVR类设备故障及排除方法
    2.3 服务器CDUA/CDUB故障及排除方法
3 结束语

(8)新疆博斯腾湖沿岸戈壁区低层大气物理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大气边界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边界层观测研究
        1.2.2 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本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域及其气候概况
        2.1.1 研究区域介绍
        2.1.2 研究区域气候概况
    2.2 站点分布、仪器及观测项目介绍
        2.2.1 近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系统
        2.2.2 近地层气象要素百米塔测系统
        2.2.3 高空气象要素探测系统
    2.3 资料选取及质量控制
        2.3.1 近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2.3.2 近地层气象要素塔测资料
        2.3.3 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地面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3.1 近地面温度场特征
        3.1.1 春季
        3.1.2 夏季
        3.1.3 秋季
        3.1.4 冬季
    3.2 近地面风场特征
        3.2.1 春季
        3.2.2 夏季
        3.2.3 秋季
        3.2.4 冬季
        3.2.5 季节间比较
    3.3 近地面湿度场特征
        3.3.1 春季
        3.3.2 夏季
        3.3.3 秋季
        3.3.4 冬季
        3.3.5 季节间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分析
    4.1 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变化特征
    4.2 近地层结构特征
        4.2.1 温度廓线
        4.2.2 湿度廓线
        4.2.3 风速廓线
    4.3 边界层日内演化特征
        4.3.1 春、夏、秋季边界层日内演化特征
        4.3.2 夏季晴天湖岸边界层日内演化特征
    4.4 夏季边界层整体结构特征
        4.4.1 边界层热力结构
        4.4.2 边界层湿度结构
        4.4.3 边界层风场垂直分布
    4.5 夏季晴天特厚边界层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域边界层风场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5.1 引言
    5.2 局地环流模拟与特征分析
        5.2.1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5.2.2 流场演化特征分析
    5.3 基于WRF-LES的近地面风场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5.3.1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5.3.2 近地面风场模拟结果检验、分析
        5.3.4 陆面影响因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近地面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6.1.2 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
        6.1.3 局地风场模拟与分析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具有雨滴测量功能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自动气象站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 雨滴谱传感器的设计
        2.1.1 雨滴直径测量实验
        2.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雨滴直径求解
    2.2 基本气象要素的采集
    2.3 通信模块设计
    2.4 控制电路设计
    2.5 PCB版图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软件设计
    3.1 气象要素采集
    3.2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开发
        3.2.1 用户登录界面及其数据库设计
        3.2.2 气象数据实时显示及其数据库设计
        3.2.3 上位机通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4.2 自动气象站整体功能测试
    4.3 雨滴冲击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气象自动观测数据的监控方法与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2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数据的监控方法
    2.1 视听觉直观监控法
        2.1.1 数据背景色提醒
        2.1.2 事件监控软件提醒
        2.1.3 声音告警提醒
        2.1.4 气象要素达到机场特殊报标准的提醒
    2.2 数据对比监控法
        2.2.1 主备设备数据对比
        2.2.2 同种设备的数据对比
        2.2.3 人工观测与器测对比
        2.2.4 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对比
    2.3 专项数据监控法
        2.3.1 气压数据的专项监控
        2.3.2 跑道视程 (RVR) 数据的专项监控
        2.3.3 风数据的专项监控
    2.4 经验判断法
    2.5 特殊环境监控法
    2.6 人工现场数据监控法
    2.7 开发或者运用一些专用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监控软件
3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数据监控难点
    3.1 有数据且无告警, 但数据与实际天气情况不符合
    3.2 设备正常但数据却有“不正常”表现
    3.3 复杂天气数据监控工作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3.4 人工观测数据与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器测数据不一致
    3.5 传感器工作正常, 但其衍生计算的某一项数值不正常
4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数据监控经典案例
    4.1 案例1
        4.1.1 数据监控情况
        4.1.2 处理措施
        4.1.3 总结
    4.2 案例2:
        4.2.1 数据监控情况
        4.2.2 处理措施
        4.2.3 总结
    4.3 案例3:
        4.3.1 数据监控情况
        4.3.2 处理措施
        4.3.3 总结
5 总结

四、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J]. 陈宁,陈城,蔡明,李力.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1(08)
  • [2]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校准与故障处理[J]. 李力,张慧,刘雯,甘少明.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1(01)
  • [3]广西回南天观测系统装备与数据分析[J]. 黄剑钊,李艳萍,陶伟,景坤,陈见.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02)
  • [4]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 台宏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5]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左广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广州白云机场一次微下击暴流引起的低空风切变过程分析[J]. 郭智亮,谢文锋,钟加杰,黎伟标,陈淑敏.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4)
  • [7]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AWOS典型故障及维修[J]. 曹敦波,范大伟,王雪文,杨洪儒,王楠.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8(03)
  • [8]新疆博斯腾湖沿岸戈壁区低层大气物理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D]. 李岩.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具有雨滴测量功能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计[D]. 王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10]气象自动观测数据的监控方法与难点[J]. 李敏. 甘肃科技, 2018(08)

标签:;  ;  ;  ;  ;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地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