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研究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盛云[1](2021)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背景下,健康旅游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全域旅游的推广,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对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资源分布最集中且民族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边疆各民族有着独特的餐饮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南边疆地区已经进一步成为了中国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陆上前沿门户。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二次开发,促进边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就必须对当地餐饮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本文基于旅游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文献法、田野调研法等方法,分析了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及构成、开发现状,并深入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餐饮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分布零散、文化体验性不足、餐饮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系统开发、产业融合性不强、缺乏品牌观念意识、缺乏创意创新意识、特色不鲜明、缺乏生态可持续意识等,继而以问题为导向,本着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并重、创新性开发等原则,针对勐腊县提出了增强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提升城镇风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推广营销方式、推动餐饮服务规范化打造品牌效应、不断发掘民族餐饮文化内涵等对策建议,进而开发南腊河民族餐饮文化街区、易武镇普洱茶文化乡村旅游、神秘克木人餐饮文化之旅、边境口岸城市民族餐饮与异国风味体验之旅和重点景区餐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形象重塑等5个餐饮文化资源线路。旨在借动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指引其他边疆地域或民族的餐饮文化开发及形象提升。促进开发区旅游业良性发展助力经济增长。

杨明[2](2021)在《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不懈努力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继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被人遗忘、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尤其是广大民族贫困地区,人们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严峻的传承意识淡漠、传承主体缺失、生存土壤消亡等状况。近年来,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许多民族村寨都在开发乡村旅游业,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等相互融合,开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这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展示、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的探析,既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振兴,又为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最后,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以云南省弥勒市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民族生态学、民俗学等视角出发,对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起源、项目种类、形态特征、文化内涵、价值功能以及传承与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彝族体育文化的现存发展状况、面临困境,探析影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可邑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进行科学、有效传承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张金梅[3](2020)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每一次课程改革所颁布的条例都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强调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乡土自然地理资源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目前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基于此,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探索,符合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能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丰富少数民族聚居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为研究对象,对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探究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探讨了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开发原则、开发模式及开发策略;最后以楚雄州为例进行了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理了楚雄州高中地理教学中可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并在开发模式的指导下开发了教学案例。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楚雄州的师生大多数都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持支持的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师生对楚雄州的乡土地理认识较浅、地理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多主体协作;开发内容缺乏少数民族特色;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薄弱;开发利用方式单一。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自身缺乏对乡土地理的关注和深入学习;教师开发能力不足;缺乏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和学习;少数民族聚居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被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经费不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对课标及教材的解读以及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开发原则及开发模式,同时从教育主管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提出了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如教育主管层面的策略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加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层面的策略有鼓励教师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完善保障制度,建立乡土地理课外实践基地、积极建设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教师层面的策略有深入开发和使用现有的乡土地理书籍、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通过前文所奠定的基础,对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初步的开发,首先调查和梳理了楚雄州的乡土地理概况,发现楚雄州境内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民族文化资源都异常丰富。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发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课标及教材整理了楚雄州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供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最后以楚雄州的彝族文化为主线,具体开发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以楚雄市为例》的教学案例,以为楚雄州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温娟[4](2020)在《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传统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也迎来了发展的朝阳期。民族地区凭借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东部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不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全面升级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是今后该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本文积极响应国家对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号召,基于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和综述,运用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笔者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718972-2017)分类评价体系对甘南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从旅游市场基本特征、游客市场行为特征、旅游产品偏好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就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向旅游产品转化度较高。2、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体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组合开发深度较低、结构单一,特色不鲜明。3、尽管目前甘南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但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复合型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滞后,旅游产品营销松散,游客体验感评价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4、本文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和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及属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分类层面看主要分为:观赏型、竞技型、健身型、冒险型、休闲型五大类产品;从层级化旅游产品开发角度讲主要分为:传承、转化、完善、创新四个层面。促进多元旅游产品组合,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张江峰[5](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认为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龙世君[6](2020)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共假期次数和时间的增多,旅游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和我国旅游转型升级,环城游憩逐渐成为人们出游首选。弥勒市被誉为“昆明市后花园”,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弥勒市旅游业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弥勒市旅游与满意度现状,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路径。从民族理念认知、民族行为认知、民族视觉认知三个方面构建民族认知体系。通过加强政府主导地位、改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搭建宣传平台、注重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构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障体系。以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保障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弥勒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弥勒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朱浩玉[7](2019)在《河口边境旅游开发中的瑶族盘王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庆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节庆是以依赖某一项旅游资源,通过设计丰富,参与性强的一系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游玩,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节庆由于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越来越多的得到认可和关注。盘王节作为瑶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河口瑶山乡因其独特的边境地理位置,使得该地的盘王节也有了更多的边境特色。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接壤,拥有云南省前往越南最为便捷的路线,它是云南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曾在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当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旅游景点,但是游客多数都是短暂停留,将河口作为一个中转站,输送了大量游客前往越南,而没能对河口进行深度游。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搜索,运用边界效应和民族节庆的效应理论,针对盘王节开发的现状,和河口开展边境旅游的优势条件,将瑶山乡的节庆文化、民族文化与河口当地的景点进行边境游的联系与结合,为盘王节与边境游的发展提出思考和策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河口边境旅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论文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田野点,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河口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阐述盘王节的由来以及具体的活动形式,对盘王节的功能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根据个人在盘王节期间的实地调研及走访,分析盘王节在边境旅游开发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河口盘王节边境旅游发展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四点思路与对策: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拓展盘王节举办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中越边境旅游线路,凸显盘王节期间“边境正效应”;树立节庆产业和品牌意识,开发节庆相关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盘王小镇建设,提高接待水平,加强节庆综合效应。

常慧[8](2019)在《蒙自米线石榴节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蒙自市位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是红河州州府所在地,有着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北回归线穿过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蒙自拥有着发展旅游产业的优越条件,因而在2017年国际旅游营销博鳌峰会上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城市”。鉴于蒙自市没有传统优势旅游品牌可资依靠,而节庆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宣传,旅游产业的转型具有良好的作用,节庆旅游开发因此成为重点选项。其中,蒙自市过桥米线作为红河州打造的“三千四百年”的文化品牌之一,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规模。蒙自石榴也已经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的认证,石榴的产量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基于米线、石榴向着品牌化方向发展以及提高城市知名度的目的,蒙自市打造了米线石榴节旅游活动。米线、石榴均诞生于蒙自这块有着世居的彝族、壮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环境之中,如何充分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的挖掘与融合,更好地打造米线石榴节节庆旅游品牌,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从蒙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方面进行田野点考察描述;第三部分,对蒙自的米线石榴节具体的形成原因以及发展阶段进行梳理;第四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蒙自开发米线石榴节的优势进行分析,同时围绕蒙自市“第六届米线节暨第十六届石榴节”节庆旅游活动现状进行个案分析;第五部分,依据节庆旅游活动的构成因素理论,从节庆旅游活动的主题、节庆旅游的氛围、节庆旅游组织管理、节庆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等角度提出关于蒙自米线石榴节的相关建议。蒙自市目前城市旅游形象尚未突出,旅游品牌尚未形成,米线石榴节作为蒙自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节庆旅游活动,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如何通过节庆旅游活动将民族文化符号、地方文化符号融入节庆活动之中来丰富节庆旅游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打造节庆旅游品牌,展示城市形象,发挥境内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何少琪[9](2019)在《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红河哈尼族这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加工民族文化,包装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目的是挖掘哈尼文化中旅游元素构建独特旅游IP产品,运用全新的开发模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哈尼文化。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知名旅游IP案例的IP性质、用发展历程论证旅游IP形成路径的可行性;以及从IP的视角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借鉴其成功经验。据调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遇到的瓶颈,是民族旅游文化的商业化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变现、升值,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文化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退化变质。这种矛盾共存关系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到位,定位不准确。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在于独特性、多变性、延展性等,在知识产权以及相关政策的保护支持下,使相关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本文的价值在于基于红河哈尼文化构建民族旅游IP目的地与相对应的旅游产品,是红河哈尼族专有、不可复制、不可盗用,借助红河哈尼族的IP产品也获得相对应的报酬。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是对论文的选题背景进行简单的阐述,分别对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归纳研究。第二章是本文涉及的研究基础理论介绍。第一节主要是介绍民族文化与旅游IP产品开发相关理论概述,涉及理论有: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第二节是相关概念界定辨析: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第三章是旅游IP形成机制研究,第一小节对旅游IP概念、特征、分类进行梳理;第二小节是对旅游IP形成路径的探索。第四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知名旅游IP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第一节是知名旅游IP景区案例,网络收集三十个案例,分析IP发展历程、IP原生元素、IP性质类型和IP专利申请,总结旅游IP产品的形成路径;第二节选举了八个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案例,运用IP视角分析案例中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总结可借鉴经验。第五章是介绍红河哈尼族旅游开发条件、可开发旅游资源以及红河哈尼族旅游IP元素提取。第六章是对哈尼族文化旅游IP产品构建。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八大IP类型依托的旅游产品路径开发,构建红河哈尼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以及构建哈尼族主打旅游IP产品。第七章结束语。本章是研究的归纳和结论,并提出论文不足与展望。

刘一璇[10](2019)在《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沐浴在文旅融合旅游改革的阳光雨露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民族文化+旅游”要求用“大旅游”观念发展旅游新业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剑川是云南省白族原乡,境内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白族文化、文化技艺等旅游资源;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森林覆盖率高达77%,自然风光优美;南北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毗邻,极大地为剑川深度开发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区域旅游互动合作、打造地方旅游产品精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剑川是国家贫困县,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仅仅围绕茶马古道重镇——沙溪古镇、石宝山景区、千狮山(满贤林)、滇山之组——老君山等景区进行开发,对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2017年剑川政府提出要全面开展全域旅游促旅游业改革,强调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何立足全域旅游扶贫的政策环境,开发欠发达地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选择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多学科基础知识视角,为开展论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运用旅游地理学理论,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力理论和旅游者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和观念;从开发模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入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开发现状,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创新思路和措施。论文共计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宏微观角度介绍选题背景,并介绍论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理清了论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界定本文的基本概念并介绍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采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标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进行单体资源价值评价的问卷调查,结合问卷中价值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并评价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第四章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现状进行概述。从保护政策及法律条例、申遗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两方面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及问题;根据剑川旅游委提供的2010-2018年旅游业相关数据,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市场现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及成效。第五章结合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与开发现状,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原因。从开发模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等三个方面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化问题深入探索;针对开发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笔者关于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及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西南边疆地区
        2.1.2 餐饮文化旅游资源
        2.1.3 全域旅游
    2.2 基本理论
        2.2.1 旅游人地关系
        2.2.2 旅游扶贫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及构成
    3.1 勐腊县区域概况
        3.1.1 总体区位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交通现状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与环境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2 旅游政策概况
        3.2.3 游客情况分析
    3.3 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3.3.1 丰富性
        3.3.2 独特性
第4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餐饮文化旅游开发调查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过程
    4.2 问卷及田野调研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4.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4.2.2 勐腊县现有餐饮商家分布
        4.2.3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类型分析
        4.2.4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口味及服务水平分析
        4.2.5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消费水平分析
        4.2.6 游客对勐腊县现有餐饮文化感知分析
    4.3 开发存在的问题
        4.3.1 餐饮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分布零散,缺乏集聚效应
        4.3.2 文化体验性不足
        4.3.3 餐饮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3.4 缺乏系统开发,产业融合性不强
        4.3.5 缺乏品牌观念意识
        4.3.6 缺乏创意创新意识,特色不鲜明
第5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1 市场定位和开发原则
        5.1.1 市场定位
        5.1.2 开发原则
    5.2 开发策略
        5.2.1 不断发掘民族餐饮文化内涵
        5.2.2 增强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5.2.3 提升城镇风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5.2.4 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推广营销方式
        5.2.5 推动餐饮服务规范化,打造品牌效应
    5.3 开发线路设计及优化方案
        5.3.1 南腊河民族餐饮文化街区
        5.3.2 易武镇普洱茶文化乡村旅游
        5.3.3 神秘克木人餐饮文化之旅
        5.3.4 边境口岸城市民族餐饮与异国风味体验之旅
        5.3.5 重点景区餐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形象重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关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1 选题依据
        2.1.1 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
        2.1.2 丰富和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体系的需要
        2.1.3 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2.1.4 推进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需要
        2.1.5 探索乡村旅游中民族体育传承发展规律的需要
    2.2 研究意义
        2.2.1 有利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2.2 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2.2.3 有利于我国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发展
        2.2.4 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2.2.5 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3章 相关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解读
        3.1.1 乡村旅游
        3.1.2 乡村旅游开发
        3.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1.4 传承
        3.1.5 发展
    3.2 相关研究现状
        3.2.1 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3.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研究
        3.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研究
        3.2.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功能研究
        3.2.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3.2.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3.2.7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相关研究
        3.2.8 有关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地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逻辑分析法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可邑村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状况
        5.1.1 可邑村自然环境状况
        5.1.2 可邑村社会历史状况
    5.2 可邑村彝族社会习俗与民间体育活动
        5.2.1 可邑村彝族社会习俗
        5.2.2 可邑村彝族民间体育活动
    5.3 可邑村彝族传统体育形成源流
        5.3.1 自然环境中萌芽
        5.3.2 生产劳动中塑型
        5.3.3 宗教活动的流变
        5.3.4 民族歌舞的衍化
        5.3.5 民俗生活的延伸
    5.4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功能
        5.4.1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特质
        5.4.2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
    5.5 可邑村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5.6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
        5.6.1 文化传承人的传递
        5.6.2 民俗节庆中的流传
        5.6.3 民间组织中的沿习
        5.6.4 乡村旅游中的传播
        5.6.5 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5.6.6 宗教祭祀中的延传
        5.6.7 竞技活动中的推广
    5.7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
        5.7.1 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5.7.2 民族体育传承后继乏人
        5.7.3 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5.7.4 民族体育展演商业化倾向偏重
        5.7.5 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完备
    5.8 促进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5.8.1 树立民族体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5.8.2 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和培养
        5.8.3 充分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内涵
        5.8.4 保持民族体育文化原真性发展
        5.8.5 充实完善学校体育传承体系
第6章 结论
    6.1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形成
    6.2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类型
    6.3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4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6.5 可邑村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所获相关图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土
        二、乡土地理
        三、课程资源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第二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教育即生活”理论
第三章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第三节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楚雄州的乡土地理认识较浅
        二、地理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理论基础薄弱
        三、缺乏多元主体协作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缺乏少数民族特色
        五、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薄弱
        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单一
    第四节 原因分析
        一、内因
        二、外因
第四章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课标及教材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要求
        二、少数民族聚居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第二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一、民族地区师生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有需求
        二、民族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与地理知识联系紧密
    第三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二、民族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适用性原则
    第四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一、调查搜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二、筛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根据民族师生需要,加工整理和呈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四、实践并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第五节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教育部门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第五章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楚雄州乡土地理概况
    第二节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
    第三节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B 楚雄州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体育旅游
        1.1.2 体育旅游顺应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趋势
        1.1.3 体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合理的体育旅游开发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体育旅游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2.2 基本理论概述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昂普(RMP)分析理论
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
    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构成
    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特征
        3.2.1 独特性与融合性
        3.2.2 专业性与和谐性
        3.2.3 体验性与依托性
    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3.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体现着甘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蕴含着藏族人民的道德伦理体系
        3.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3.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展现着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
        3.4.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3.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3.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4.1 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4.2.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4.2.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游客市场调查
        4.2.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4.3.1 旅游资源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4.3.2 旅游业蓬勃发展,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连续性强
        4.3.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4.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4.4.1 旅游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4.4.2 传统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力度较弱
        4.4.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4.4.4 发展规划不够完善,产品营销有待整合
        4.4.5 传统体育传承人缺失,队伍体系参差不齐
5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5.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
    5.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5.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5.3.1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5.3.2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层级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分表
附录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城游憩背景
        1.1.2 环城游憩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城游憩带(ReBAC,recreation Belt Around Cities)
        2.1.2 民族文化
        2.1.3 旅游资源
        2.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2.1.5 旅游资源整合
        2.1.6 民族认知体系
        2.1.7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
        2.2.2 ASEB栅格理论
        2.2.3 李克特量表
        2.2.4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2.2.5 企业识别理论
        2.2.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环城游憩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3.1 弥勒市概况和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3.1.1 弥勒市概况
        3.1.2 弥勒市的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3.2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3.2.1 弥勒市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文化
        3.2.2 弥勒市的民族节庆习俗文化
        3.2.3 弥勒市民族居住文化
        3.2.4 弥勒市民族习俗与饮食文化
        3.2.5 弥勒市民族的艺术与交流
        3.2.6 发展现状分析
    3.3 弥勒市旅游吸引物
        3.3.1 弥勒市旅游资源分类
        3.3.2 弥勒市旅游活动空间
    3.4 弥勒市旅游设施
        3.4.1 吃
        3.4.2 住
        3.4.3 行
        3.4.4 游
        3.4.5 娱
        3.4.6 购
    3.5 弥勒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3.5.1 红河州、各县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对比
        3.5.2 弥勒市近年来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第4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4.1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与预测
        4.1.2 样本收集
        4.1.3 统计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
        4.1.4 统计效度分析
    4.2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4.2.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4.2.2 出游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3 弥勒市旅游现状与满意度分析
    4.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ASEB分析
        4.4.1 活动分析(A-SWOT)
        4.4.2 环境分析(S-SWOT)
        4.4.3 体验分析(E-SWOT)
        4.4.4 收益分析(B-SWOT)
    4.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4.5.1 政府主导缺失
        4.5.2 市场结构单一
        4.5.3 旅游投资不足
        4.5.4 专业人才缺乏
第5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思路
    5.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必要性
        5.1.1 旅游人数与收入相统一
        5.1.2 树立整体旅游形象
        5.1.3 “升维非对称优势”
    5.2 整合原则
        5.2.1 整体开发原则
        5.2.2 突出特色原则
        5.2.3 文化保护原则
        5.2.4 市场导向原则
    5.3 整合路径
    5.4 旅游空间整合
        5.4.1 彝族文化旅游区
        5.4.2 红酒庄园旅游区
        5.4.3 佛寺福地旅游区
        5.4.4 滇越铁路旅游区
    5.5 旅游体验产品整合
        5.5.1 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5.5.2 酒庄文化体验产品
        5.5.3 宗教旅游体验产品
        5.5.4 温泉旅游体验产品
    5.6 旅游文化品牌整合
        5.6.1 “弥勒红”品牌整合
        5.6.2 “阿细”品牌整合(民俗观光摄影)
        5.6.3 “阿哲”品牌整合(民俗观光研学)
        5.6.4 其他品牌矩阵
    5.7 旅游线路整合
        5.7.1 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5.7.2 两条空间范围线路
        5.7.3 两条全域旅游环线
        5.7.4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第6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民族认知体系(技术保障层面)
    6.1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ECS体系构建
    6.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理念认知体系(EMCS)
        6.2.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使命
        6.2.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目标
        6.2.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愿景
        6.2.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针
        6.2.6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观
    6.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体系(EBCS)
        6.3.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内部系统
        6.3.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外部系统
    6.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视觉认知体系(EVCS)
        6.4.1 民族标志
        6.4.2 民族标准色彩
        6.4.3 民族标准字
        6.4.4 民族象征图案与口号
        6.4.5 民族吉祥物
        6.4.6 民族视觉认知应用
第7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保障体系(政策层面保障)
    7.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7.1.1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7.1.2 坚持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7.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2 改善投融资环境与方式
        7.2.1 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7.2.2 创新旅游融资方式
    7.3 旅游区域一体化,客源市场多元化
        7.3.1 旅游区一体化
        7.3.2 旅游区域协作
    7.4 搭建旅游资源宣发平台,打造流量爆款
        7.4.1 搭建整合宣发平台,提升旅游体验
        7.4.2 “注意力经济”时代,打造“流量爆款”
    7.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7.5.1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7.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第8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实验性调查问卷
附录C 最终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河口边境旅游开发中的瑶族盘王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
    (一)河口瑶族自治县概况
    (二)瑶山乡概况
    (三)河口旅游资源概况
二、河口瑶族盘王节概述
    (一)瑶族盘王节由来
    (三)盘王节功能分析
    (四)盘王节活动体现了丰富多样的瑶族文化
三、边境旅游背景下河口瑶族盘王节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一)河口瑶族盘王节开发取得的成绩
    (二)河口瑶族盘王节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河口瑶族盘王节旅游发展的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河口瑶族盘王节发展原则
    (二)河口瑶族盘王节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蒙自米线石榴节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一、田野点概述
    (一)蒙自自然地理条件
    (二)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指标
二、蒙自市米线石榴节的发展历史
    (一)米线节发展历史
    (二)石榴节发展历史
    (三)米线石榴节合并发展
三、蒙自米线石榴节发展优势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蒙自米线石榴节发展优势分析
    (二)米线石榴节发展现状分析
四、蒙自米线石榴节开发建议
    (一)持续构建地方文化符号
    (二)彰显节庆活动文化内涵
    (三)挖掘彝族民族文化特色
    (四)立体营造节庆活动氛围
    (五)拓宽节庆旅游活动衍生品的范围
    (六)节庆旅游举办者的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七)节庆旅游活动的外围保障因素的完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二、旅游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三、旅游IP研究综述
        四、红河哈尼族文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基础理论与概念解析
    第一节 基础理论分析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二、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
        三、民族文化传播理论
        四、知识产权基础理论
        五、情感依恋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民族文化相关概念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章 旅游IP概念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旅游IP概念与属性
        一、旅游IP概念
        二、旅游IP属性
    第二节 旅游IP特征与功能
        一、旅游IP特征
        二、旅游IP功能
    第三节 旅游IP形态与分类
        一、旅游IP发展形态
        二、旅游IP分类
    第四节 旅游IP形成机制
        一、旅游IP内容整合
        二、旅游IP形成机制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经典旅游IP目的地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经验借鉴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经验借鉴
第五章 哈尼文化资源和IP元素分析
    第一节 红河州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区位与交通
        二、经济基础
        三、红河州国民经济与社会现况
        四、相关政策与现状
        五、哈尼族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红河哈尼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村寨建筑
        二、梯田文化
        三、生产活动
        四、原始宗教
        五、生活习俗
        六、语言文学
        七、节事活动
        八、影视作品
    第三节 红河哈尼族旅游IP元素提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
        三、文学作品
        四、热门影视
        五、旅游演艺
        六、节事活动
        七、知名企业
        八、游戏竞技
第六章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构建
    第一节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呈现形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IP
        二、世界文化遗产
        三、旅游演艺
        四、节事活动
        五、文学作品
        六、热门影视
    第二节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设计
        一、哈尼梯田景观IP产品设计
        二、“十月年”节事旅游IP产品设计
        三、千人梯田实景表演IP产品设计
        四、“诺玛阿美”演艺IP产品设计
        五、哈尼博物馆文创IP产品设计
        六、《婼玛的十七岁》影视主题公园IP产品设计
        七、《哈尼阿培聪坡坡》迁徙之路IP产品设计
第七章 结束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成果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成果
    第二节 研究特点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哈尼族宗教相关神灵简介
附录B 哈尼族饮食风格简介
附录C 哈尼族文学艺术简介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10)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
        二、微观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四、旅游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第一节 剑川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三、经济发展概况
        四、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一、物质文化
        二、精神文化
    第三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定性评价
        二、定量评价
第四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一、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白族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第五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一、区域旅游竞争问题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问题
        三、白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问题
        四、白族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问题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区域旅游经济要素之间的分配不均衡
        二、旅游开发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政府和当地居民对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认识不足
第六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及措施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
        一、创新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二、创新专项白族文化旅游产品
        三、创新白族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旅游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
        四、法律保障
附录A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附录B 剑川地图
附录C 区位间距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万盛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可邑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杨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少数民族聚居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张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温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 龙世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河口边境旅游开发中的瑶族盘王节发展研究[D]. 朱浩玉.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8]蒙自米线石榴节旅游开发研究[D]. 常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9]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D]. 何少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一璇. 大理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云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