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的法律指南和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

教育活动的法律指南和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

一、教育活动的法律准则及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新华社[1](2021)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提出(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序言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佟丽华[2](2021)在《让每一个儿童都沐浴在宪法的阳光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持人导语】有一个人,受团中央、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的委托,两次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起草了专家建议稿。有一个人,带领着公益律师团队,常年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如果说立法是实施宪法的途径,那么,在每一起案件中都为青少年维权,则是保护儿童权益、践行宪法精神和价值的最有力体现。这个人,就是佟丽华,让我们来倾听他与宪法的那些事吧。

劳凯声[3](2021)在《受教育权新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开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权和受益权,而是强调教育的自主、自决、自治,关注由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教育选择成为新的权利主张。教育选择使教育的强制与自由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受教育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与受教育义务相对应,同时也与教育自由相对应,因而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具有建构性作用。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外都曾产生过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导致权力的扩张及其对市民生活的介入。虽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权力行使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如无明确的界限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甚至剥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为权利与权力划界,为各自的活动规定范围,防止由于权力越界而产生的对权利的侵害。

刘凤英[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潇晨[5](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张晨曦[6](2021)在《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文源[7](2021)在《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文中指出

郎方方[8](2021)在《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大中小学宪法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认知规律与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逻辑。宪法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与根本是内容的一体化。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是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螺旋式的一体化。人对事物的认知发展顺序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对事物形成整体感知,即对事物的表征印象;其次是对事物形成具体而全面的认知;再次是对事物形成内心接受与认同;最高层次内化为精神信仰并外化为自觉行为。根据宪法教育知识结构进行层级设计,将宪法的文本内容与法理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厘清进阶,结合大中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匹配大中小各学段宪法教育的重点内容。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宪法情感,使其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初中阶段重在增强宪法意识,使其树立权利义务观念;高中阶段重在认同宪法制度,使其增强制度自信;大学阶段重在内化宪法理论,使其领悟宪法精神、坚定宪法信仰。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内含宪法教育的思政课教材,发现宪法教育内容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着阶段性不明、连贯性不强、教材内容有所重复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宪法内容层次体系,明确宪法知识内在逻辑以确保各学段宪法教育内容具有区分度。其次,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和一体化备课机制,实现静态层面教材内容前后相承,动态层面教师教学纵向衔接。最后,树立进阶思维转化教材内容,分级设计各学段宪法教学内容。以期将各学段碎片化、独立化和重复性的宪法教育内容加以整合、衔接和贯通,促进大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内容在纵向发展中实现循序前进与螺旋上升。从而培养具有扎实宪法学识与更高宪法素养的法治人才,以促进教育的法治化与现代化发展。

李果[9](2021)在《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文中认为“学生惩戒”一直作为教育的热点话题,不断引发社会大众的讨论。如何构建完善的学校惩戒体系?如何有效且合理地实施惩戒?达到良法善治的效果,这是如今学校和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试图从中汲取经验,以对当下学校学生惩戒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借鉴。文章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对民国和当代我国学生惩戒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对“惩戒”和“学生惩戒制度”等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在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民国中学“规矩”的产生背景,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是基于当时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做出的教育变革,它的制订与施行还受到了当时学校及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中学“规矩”的内容,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惩戒目的,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目的大多是正向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以及维护学校风纪;二是惩戒原则,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法治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及公平性原则;三是惩戒规则,主要包括考勤惩戒规则、学业惩戒规则、操行惩戒规则以及学生在校行为惩戒规则;四是惩戒组织,民国中学建立了以校长为主,训育主任、教师相结合的惩戒制度的组织体系;五是惩戒的监督与救济,民国中学在惩戒施行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也未设立救济程序。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国中学“规矩”施行后的影响。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实施后对学校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整饬了学校风纪,还提升了学校声誉;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对后来学校管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部分从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内容和执行三个方面论述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启示。首先,在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明确制度建立的依据与适用范围、确立学校惩戒制度的原则和程序;其次,在学校惩戒制度的内容方面,应明确惩戒的目标、惩戒实施主体及对象以及不良行为及后果;最后,在学校惩戒制度的执行方面,应注重监督与救济机制的构建、注重舆论监管,引导社会舆论良好走向、约束教师惩戒行为,杜绝使用体罚。尽管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但民国至今已过百年,我国如今的社会状况已与当时大不一样,社会背景、学校建设、学生状态也与之有极大的不同。在学校惩戒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有选择的对民国学生惩戒制度加以借鉴,以史为镜,在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当今学校惩戒制度的构建与实施。

曹勇[10](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二、教育活动的法律准则及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活动的法律准则及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
    (五)在政治建设上
    (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七)在文化建设上
    (八)在社会建设上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
    (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
    (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
    (十三)在外交工作上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2)让每一个儿童都沐浴在宪法的阳光下(论文提纲范文)

【主持人导语】
一、用宪法的权威给受到伤害的孩子以特殊保护
二、用宪法的温度带领迷失的孩子走向正途
三、用宪法的力量推动儿童保护的法治进程

(3)受教育权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私视域中的公民受教育权问题
二、对受教育权属性问题的回顾与评论
    (一)以权利—义务为框架定义的受教育权利观
    (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义务
三、不能自主选择的受教育权不是真正平等的受教育权
    (一)教育选择:一种新的权利主张
    (二)以自由看待受教育权
    (三)困境与超越:教育选择在我国
四、为权利与权力划界
    (一)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二)公共事务一分为三

(8)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
2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基础理论
    2.1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涵义
        2.1.1 宪法教育的内涵
        2.1.2 宪法教育的内容
        2.1.3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内涵
    2.2 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2.1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2.2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2.3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2.4 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3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2.3.1 宪法知识特点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的内在要求
        2.3.2 促进宪法教育内容体系层次化与系统化的重要保证
        2.3.3 提升宪法教育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逻辑支撑
3 大中小学各阶段宪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宪法情感
        3.1.1 权利义务启蒙教育
        3.1.2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3.2 初中阶段重在增强宪法意识
        3.2.1 尊重宪法权利
        3.2.2 履行宪法义务
    3.3 高中阶段重在认同宪法制度
        3.3.1 认同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3.3.2 认同国家制度的设计及关系
    3.4 大学阶段重在内化宪法理论
        3.4.1 全面理解宪法原理
        3.4.2 深入研究宪法思想
        3.4.3 坚定崇尚宪法信仰
4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现实问题
    4.1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阶段性不明
        4.1.1 人民主权意识教育内容跨越阶段性
        4.1.2 权利与义务教育内容层次性不分明
    4.2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连贯性不强
        4.2.1 不同学段宪法教育内容缺乏纵向连贯性
        4.2.2 不同年级宪法教育内容缺乏实质连贯性
    4.3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存在重复
        4.3.1 国家机构职权内容方面
        4.3.2 国家制度规范内容方面
5 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建构路径
    5.1 突出重点,强化各学段宪法教育内容的阶段性
        5.1.1 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构建内容层次体系
        5.1.2 根据宪法知识内在逻辑供给宪法教育内容
    5.2 前后相承,确保各学段宪法教育内容的连贯性
        5.2.1 静态:教材内容前后相承
        5.2.2 动态:教师教学纵向衔接
    5.3 循序前进,实现各学段宪法教育内容的递升性
        5.3.1 树立进阶思维方式转化教材内容
        5.3.2 分级设计各学段的宪法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惩戒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中
        1.1.2 当前学生惩戒活动面临困境
        1.1.3 民国学生惩戒制度进入研究视野
    1.2 文献综述
        1.2.1 民国时期有关学生惩戒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当代我国有关学生惩戒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对已有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惩戒
        1.3.2 学生惩戒制度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研究法
        1.5.2.2 比较研究法
2 立规之源: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背景
    2.1 我国古代学生惩戒的影响
    2.2 政治发展的需要
    2.3 经济发展的需要
    2.4 学校发展的需要
    2.5 学生发展的需要
3 规矩何如: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内容
    3.1 惩戒目的
    3.2 惩戒原则
    3.3 惩戒规则
        3.3.1 民国中学生考勤惩戒规则
        3.3.2 民国中学生学业惩戒规则
        3.3.3 民国中学生操行惩戒规则
        3.3.4 民国学生在校行为惩戒规则
    3.4 惩戒组织
    3.5 惩戒监督与救济
4 立规之果: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影响
    4.1 对民国中学的影响
    4.2 对民国学生的影响
    4.3 对后面的影响
5 规矩之思: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启示
    5.1 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
        5.1.1 明确制度建立的依据与适用范围
        5.1.2 制定学生惩戒制度的原则
        5.1.3 制定学生惩戒制度的程序
    5.2 学校惩戒制度的内容
        5.2.1 明确惩戒的目标
        5.2.2 明确惩戒实施主体及对象
        5.2.3 明确定义不良行为及后果
    5.3 学校惩戒制度的执行
        5.3.1 注重监督与救济机制的构建
        5.3.2 注重舆论监管,引导社会舆论良好走向
        5.3.3 约束教师惩戒行为,杜绝使用体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教育活动的法律准则及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新华社. 当代贵州, 2021(Z4)
  • [2]让每一个儿童都沐浴在宪法的阳光下[J]. 佟丽华.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1(10)
  • [3]受教育权新论[J]. 劳凯声. 教育研究, 2021(08)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D]. 刘凤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6]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晨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D]. 王文源. 山东大学, 2021
  • [8]大中小学宪法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D]. 郎方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D]. 李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教育活动的法律指南和义务教育的原则和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