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伟,汪常明[1](2021)在《面向多学科的《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文中研究表明考古学对于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意义重大,考古学在2011年开始成为独立一级学科后,传统的《考古学通论》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合现今考古学通论教学使用。《考古学通论》如何面向多学科的学生教学,以及课程和教材建设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总结,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法。

林立,李伟中[2](2021)在《将高校博物馆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桂东南历史文化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主动运用高校博物馆资源,博物馆主动参与专业教学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桂东南历史文化博物馆为例,探讨历史等专业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与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征集、藏品整理、藏品管理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教学改革目标。

陈泉江[3](2020)在《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然而,广西抗日战争的历史及其贡献却不为广西的大多数中学生所知。这与广西中学历史教师未将广西抗战史料充分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具有重要关系。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首先,将广西抗战史料按照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大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发现广西抗战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次,通过对广西中学历史教师和广西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广西中学生对广西抗战历史感兴趣但缺乏相应的学习和了解,广西中学历史教师存在对广西抗战历史和史料的认识不足,对广西抗战史料的运用率低,运用广西抗战史料的类型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再次,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提出将广西抗战史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与此同时,设计了将广西抗战史料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开设校本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开展第二课堂的四种教学策略。最后,将广西抗战史料运用于常规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并进行效果检验。实践反映的效果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今后不断改进。

陆秋宇[4](2018)在《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民族风情,有着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广西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素材。我国目前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在地方文化方面的课程开发却主要集中在体育和艺术等学科,文化类的历史课程开发却不多。因此,对广西地域文化进行整合和利用,对进一步完善广西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较为完整的地方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有着极大的意义。本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丰富多彩极具教育价值的广西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广西地方文化进行整理和分析,进一步论述广西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确定了基于地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的原则。其次,从三维目标的角度阐述了课程开发的目标。再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六个策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几个方法对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结合国家课程的开发、基于专题式教学的开发、基于校本课程纲要的开发、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对所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开发示范。最后一个部分主要是分析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并对本文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以及对未来研究的美好展望。

杨上元[5](2017)在《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文中认为崛起于晚清光绪朝的临桂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词派,也是一个在时代中求新求变的词派。这一词派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成员的社会身份,他们均由科举正途出身,互为举人同年或进士同年,彼此之间似友情,近亲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交流。频繁的文酒之会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同年关系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为临桂词派词人的聚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多同朝为官,身居言路,在文网松动的晚清,大施拳脚,弹劾官吏,监察行政,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或各抒忠荩,或联衔公呈,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切都促进了他们聚集,在思想上形成大致相同的理念和主张,相应的,频繁的聚集又使得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学创作繁荣。临桂词派所处的时代,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相互激荡,在面对西学问题时,他们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与边疆舆地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维新探索与实践,在很多领域敢为时代之先,如王鹏运是官僚系统第一个提出建立商务局的官员;文廷式、沈曾植是治边疆舆地的大家,他们极具世界眼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版图中进行考量,拉开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序幕;缪荃孙赴日考察,回国后筹办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花甲之年投身于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潮流之中,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者;成昌参与《清史稿·邦交志》的撰写,这是中外关系史首次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恽毓鼎主持编纂《各国政艺通考》,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历史无法纳入官修史籍的状况;曾习经赴日考察,回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官办印钞厂——度支部印刷局,揭开了我国印钞史上的新篇章。在这过程中,他们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戊戌维新中,临桂词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他们参与创办强学会,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翻译西学书籍;他们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探索近代教育的道路;他们筹办《时务报》、《渝报》,开风气,启民智,投身于思想解放的洪流。此时期咫村词社的社集活动受维新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影响颇深,词社成员众多,词事活动频繁。晚清的吏治改革时,他们弹劾腐败,主张废弃捐输,清理仕途,上下通情。探索出一条京官联名弹劾与报业连续报道的反腐新模式,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报业的转型,开拓了近代报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身为传统士子的临桂派词人,其忧国忧民之心,干预现实的夙愿,都融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体现出济世、焦灼、悲愤、执着的多重复杂的创作心理。在晚清系列对外战争中,他们坚决主战,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加强海防,打持久战的建言,战争期间,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作丰富多样,或表达词人忧患、愤懑的感情,或批判卖国的朝廷高层,或为战争英雄谱写赞歌,临桂词派寄托重大,发言深微的词风即形成于此时。庚子国变之时,他们上折指斥最高统治者不思振作,贪图享乐;密切关注德占胶州湾事件,不断发出将遭瓜分的警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持平对待教案冲突;认为民气不可用,提出坚决弹压义和团;在庚子年这场滔天巨变之中,他们或历经艰辛,百般查访,万里随扈西行,或困守孤城,无衣无粮,参与救济,维持京城稳定,或跟随救济会船,返乡回南,奔走于东南各省,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的达成。国变期间,困守围城的临桂派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再度集结唱和,词集《庚子秋词》与《春蛰吟》展现了他们悲愤、惊悸与忧愁等情感,京城之外的词人亦有词作,表现了记录当时心境与立言不朽的创作心态。临桂词派是一个在近代化进程中求新求变的古典词派,该词派所处之时代赋予他们求实、开放、革新、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因他们均为深受家国及儒学教育影响的士子,忠君爱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才华出众,科举顺利,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们亲历了战争及国变,目睹了清王朝上层的腐败无能,这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发生了动摇,因此临桂词派的政治立场、词学创作、词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不应被忽略,我们将临桂词派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把握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这两个核心因素,力图更全面地展示临桂词派的风貌。

廖国一[6](2016)在《将科研融入大学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可做到以下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入课题研究新成果,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科学论文;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黄家周[7](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8](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李婷[9](2015)在《临桂名人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桂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名人之乡,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李宗仁等都是临桂名人中杰出的代表。以名人为依托,临桂积淀了富有临桂特色的家族文化、教育文化、科举文化、诗词文化、书画文化、将军文化等文化符号。这些名人及文化符号都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使临桂的语文课程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就必须对这一内涵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本论文旨在依托临桂名人文化,寻找适合地方名人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首先,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对临桂名人文化进行分析归类,寻找其中蕴含的语文教育特性和语文教育功能,论述其作为临桂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其次,提出了开发临桂名人文化的策略及利用临桂名人文化的两种教学实践设想。其策略集中为四种:一是开发临桂名人文化阅读教材;二是临桂名人文化选修课程;三是开发临桂名人文化地方课程;四是开发临桂名人文化校本课程。其两种教学实践设想:一是把临桂名人诗词文化融入到诗歌教学中;二是临桂名人文化读写选修课。希望这些策略及教学实践设想能对临桂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到有益的帮助。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临桂名人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临桂名人文化的内涵体现进行分类归纳,说明其主要体现在家族文化、教育文化、科举文化、诗词文化、书画文化、将军文化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交叉性质的方面。第二章阐述临桂名人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挖掘其蕴含的语文教育特性及语文教育功能。第三章分析临桂名人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阐述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及理论依据。第四章提出开发临桂名人文化的四种策略,并对列举了开发的案例。第五章提出将临桂名人的诗歌融入到诗歌教学之中及开设阅读、写作结合的选修课两种利用临桂名人文化资源的案例,并对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结语部分指出临桂名人文化作为语文课程开发利用的有利之处,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研究借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成功地将蕴含丰富多样文化内涵的临桂名人文化运用到语文课程中,必将有力地促进临桂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临桂的语文课程改革,促进临桂的文化发展繁荣。

苗自晓[10](2015)在《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朝史研究是我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历代官府和私人都十分重视对本朝史的编撰,这种风气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潮。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大发展,大总结的时期。在此期间,广西的本土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但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文史作者,而且在史学的各个领域如考据史学、金石学、家谱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超以往任何时代,在众多的清代广西史着中,本朝史着述成绩尤为突出,它不仅反映了清代史学的时代特征,还极具地域特色。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我国本朝史编撰的悠久历史,而后介绍清代广西史学的发展成就以及本朝史着述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将选取蒋良骐、刘名誉、杨廷理、唐景崧和赵炳麟为代表,对他们的本朝史着述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涉及着作的作者简介、流传版本、成书体例和内容特征等方面,发掘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第三部分将从史料价值、着述方法、史学思想三个方面,以史学理论为依据整体分析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二、《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多学科的《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考古学通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考古信息技术介绍较为简单
    (二)实践教学手段较少
    (三)科技考古实验室教学缺乏
    (四)区域性教学课程不够明显
四、《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建议
    (一)《考古学通论》教材、教学内容改革
    (二)联合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实物标本教学
    (四)加强广西地方史和区域考古教学
结语

(3)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运用
    (六)研究方法
一、广西抗战史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广西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西抗战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密切联系
        1.广西抗战史料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密切联系
        2.广西抗战史料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密切联系
二、广西抗战史料的梳理
    (一)广西抗战的文献史料
    (二)广西抗战的遗址遗物
三、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中学生学习广西抗战历史的调查情况
        1.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2.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二)广西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广西抗战史料的调查情况
        1.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2.课堂观察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策略
    (一)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基于学情,课标为纲
        2.教育性原则:知识为用,育人为本
        3.选择性原则:史料甄别,去粗取精
        4.针对性原则:不同学段,各有区分
    (二)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常规课堂教学
        2.开设校本课程
        3.开设专题讲座
        4.开展第二课堂
五、广西抗战史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效果检验
    (一)同行教师反馈
    (二)学生反馈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南宁中学生对广西抗战历史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广西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广西抗战史料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听课后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2.地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立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3)有利于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2.实践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了解地方历史,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生活教育理论
    (四)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校本课程开发
        (2)地域文化
        2.文献综述
        (1)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地方文化课程研究
    (五)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1.创新之处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案例研究
        (3)调查研究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探索
    (一)基于广西地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广西的主要文化带
        (1)桂东北文化带
        (2)桂东和桂东南文化带
        (3)桂南文化带
        (4)桂西南文化带
        (5)桂中文化带
        (6)桂西和桂西北文化带
        2.部分广西地域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1)戏曲文化
        (2)民俗节日文化
        (3)抗战文化
        (4)红色文化
        (5)海洋文化
        (6)生态文化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
        2.体验性的原则
        3.趣味性的原则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立足区域,凸显特色
        2.师生协同,共同开发
        3.把握联系,渗透延伸
        4.情境体验,渲染氛围
        5.综合主题,整体设计
        6.注重过程,活动多样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1.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2.基于课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1)地理环境篇
        (2)饮食文化篇
        (3)建筑文化篇
        (4)服饰文化篇
        (5)民间艺术文化篇
        (6)岁时节俗文化篇
        3.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丰富教学内容
        (1)目录
        (2)样章
        (3)编写要求
        4.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
        (1)主体式
        (2)问题式
        (3)实践式
        (4)开放式
        (5)主题探究式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社会环境方面
结语:基于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一)要充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现广西的地域特色
    (二)学校应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三)积极争取校外力量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和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5)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成果综述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
        一、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
        二、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第二节 临桂词派的构成及特点
        一、临桂词派的范围
        二、同年同仁促成聚合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经济
        二、军事与边疆舆地
        三、社会政治
        四、社会风俗
        五、文化教育
        六、学者交流
    第四节 词作、词论中的近代特点
        一、词作中的近代元素
        二、“重”“拙”“大”与时代思潮
        三、批判创新、博采众长的词学理论
        四、“写其胸臆”创作原则
第二章 临桂词派与戊戌维新
    第一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思想
        一、社会政治思想
        二、经济财务思想
        三、文化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实践
        一、创立京师强学会
        二、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
        三、筹办《时务报》与《渝报》
    第三节 维新与词事
        一、政治集会促进词事繁荣
        二、咫村词社的创作内容
        三、咫村唱和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吏治改革
    第一节 临桂派词人的吏治思想
        一、整肃官方,惩治腐败
        二、清理壅塞,上下通情
        三、废弃捐输,求选真才
        四、清理仕途,裁汰冗员
        五、精简胥吏,革除因循
        六、杜绝滥保,严肃正途
    第二节 吏治改革新模式的近代意义
        一、《申报》连续报道京官联名参劾巡抚始末
        二、言路与报业结合的近代意义
    第三节 吏治改革对词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一、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
        二、濒洞难掇的焦灼心态
        三、感时忧世的悲愤心态
        四、九死未悔的执着心态
第四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对外战争
    第一节 中法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临桂派词人与清流
        二、词人关注中法战争
    第二节 中日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词人群体政治能量的变化
        二、词人们的战争主张
    第三节 临桂词派的战争词作
        一、中法战争词作
        二、中日战争词作
第五章 临桂词派与庚子国变
    第一节 庚子国变中的临桂派词人
        一、忠耿凛然,王鹏运谏止驻跸颐和园
        二、日夜思维,关注德占胶州湾
        三、忧心如焚,力谏对德争端宜持平
        四、民气不可用,主张弹压义和团
        五、滔天巨变,南归、随扈与坚守
        六、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
    第二节 愁情满纸《庚子秋词》
        一、吹落梅花多少,落花之愁
        二、闭门寒月照疏襟,寒月之愁
        三、空有泪珠盈袖,愁极垂泪
        四、朔风吹雪茸裘薄,寒风中愁
        五、枕函残梦初惊,残梦之愁
    第三节 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一、其他临桂派词人国变词作
        二、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结语: 复杂求变的古典词派
附录一 刘福姚研究
    一、刘福姚生年考
    二、刘福姚卒年考
    三、刘福姚家族考
    四、刘福姚科举史事勾陈
    五、刘福姚着述考
附录二 刘福姚简谱
参考文献
致谢

(6)将科研融入大学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科研融入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入课题研究新成果,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二)结合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科学论文
    (三)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把科研融入教学所产生的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产出科研成果
    (二)通过课外指导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
三、几点体会
    (一)科研工作与教学研究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9)临桂名人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五) 研究的意义
    (六)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临桂名人文化蕴含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 家族文化
        1. 孝德文化
        2. 勤俭文化
        3. 重视读书
    (二) 教育文化
        1. 家族教育文化
        2. 书院教育文化
    (三) 科举文化
    (四) 古诗词文化
        1. 文学家族
        2. 文人群体
    (五) 书画文化
    (六) 将军文化
第二章 临桂名人文化是语文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 临桂名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特性
        1. 地域性
        2. 丰富性
        3. 人文性
        4. 动态性
    (二) 临桂名人文化具有语文教育功能
        1. 临桂名人文化具有德育功能
        2. 临桂名人文化具有美育功能
        3. 临桂名人文化对学生个体成长和整体发展具有指导功能
        4. 临桂名人教育文化对当代语文教学具有示范功能
        5. 临桂名人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第三章 临桂名人文化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临桂名人文化作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 唤醒文化意识,传承名人文化
        2.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 提升临桂的文化品位,满足了临桂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
    (二) 临桂名人文化作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1. 开发利用临桂名人文化的重要政策依据
        2. 开发利用临桂名人文化的文化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 临桂名人文化进入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 开发临桂名人文化阅读教材
        1.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
        2. 凸显临桂名人文化地方特色
    (二) 开发临桂名人文化的选修课程
        1. 践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2. 读写结合,设计开放式的选修课程
    (三) 开发临桂名人文化的地方课程
        1. 各方合作,齐心协力,保障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创新开发形式,灵活利用名人文化地方课程
    (四) 开发临桂名人文化的校本课程
        1.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渗透名人文化
        2. 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开发名人文化校本课程
第五章 临桂名人文化的语文教学实践设想
    (一) 把临桂名人诗词文化融入到诗歌教学中
        1. 以“杉湖十子”诗歌融入杜甫诗歌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2. 教学案例分析
    (二) 临桂名人文化读写选修课——我为临桂名人立传
        1. 具体课程设置
        2. 课程分析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 选题缘起
        2.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1.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发展背景
    (一) 本朝史编撰的史学传统
    (二) 清代广西史学的蓬勃发展
    (三) 清代广西本朝史的编撰概况
二、清代广西本朝史着作的代表作品论述
    (一) 蒋良骐与《东华录》
        1. 一代史官——蒋良骐
        2. 《东华录》的内容特征与编撰手法
        3. 《东华录》的史学价值
    (二) 杨廷理与《东瀛纪事》
        1. 三任台湾知府——杨廷理
        2. 《东瀛纪事》的版本与作者
        3. 《东瀛纪事》的纪事特点与史料价值
    (三) 唐景崧与《请缨日记》
        1. 书生从戎——唐景崧
        2. 《请缨日记》的凡例特征与史料价值
    (四) 刘名誉与《越事备考》
        1. 临桂进士——刘名誉
        2. 《越事备考》的主要特色
    (五) 赵炳麟与《光绪大事汇鉴》
        1. 晚清名士——赵炳麟
        2. 《光绪大事汇鉴》的史料价值与褒贬书法
        3. 《光绪大事汇鉴》的史学功能
三、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特色及地位刍议
    (一) 史料价值的重要性
    (二) 着史方法的独特性
    (三) 史学思想的进步性
    (四) 史学成就的突出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多学科的《考古学通论》课程与教材建设[J]. 李大伟,汪常明. 科技风, 2021(36)
  • [2]将高校博物馆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桂东南历史文化博物馆为例[J]. 林立,李伟中.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3]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D]. 陈泉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陆秋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D]. 杨上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将科研融入大学教学的研究[J]. 廖国一.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6(09)
  •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9]临桂名人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李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10]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D]. 苗自晓.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广西地方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