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研究势在必行——来自温州打火机事件

加快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研究势在必行——来自温州打火机事件

一、加快对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研究刻不容缓——从温州打火机事件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贺团涛[1](2014)在《企业R&D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企业R&D国际化为特别视角,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内核,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体系架构,试图将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等三个分别属于法学、管理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出自己创新性的理论探究。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纵深推进和演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冲洗、蓄积、重塑,面对跨国公司从汹涌的直接投资(FDI)到R&D国际化的发展转型趋向,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完成从“制造基地”到“创新中心”的定位提升。而无论技术模仿、技术跟踪、技术领先的任一发展路径选择,我国企业都必须适应和遵守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成功实现,如何来主动应对R&D国际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微观层面的琐碎操作,而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宏观布局和实施。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采用分—总的递进手法,先将R&D国际化、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单项基本问题进行梳理、阐释、提炼,然后分步糅合,再融成一体,以期制定视角独特、层次清晰、具有理论突破性和实务可操作性的我国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论文从R&D国际化的内涵界定入手,分别从R&D国际化的动因、影响、演进模式、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对R&D国际化的基础理论板块进行了铺垫性扫描。在知识产权的一般概念性探讨后着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剖析,并从哲学高度首次提出了知识产权客体“全程”说的观点。在分析了企业因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的R&D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前提、管理基础、策略基础、理论支撑等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利用和借鉴霍特林模型(Hotelling)的推演,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差异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选择的机理作出了生动阐释。从战略学的高度将企业R&D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升华,深刻揭示了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对不同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形成、发展、稳定的路径进化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当事双方的角色不同和目标差异,对创新者和模仿者自身决策的博弈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性进行了比对和解读。通过相应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对基于“囚徒困境”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利用BCG矩阵对企业研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选择作出了进一步的注释。论文设计了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企业R&D国际化程度指数测评系统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系统)共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5个三级指标的跨国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统计学、计量数学等科学方法,从系统架构和指标设定、权重确定、数值标准化处理、总体评价尺度、综合评价等方面对整个体系的应用作出了详尽的说明和注解。最后,基于对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出深度解读和对美国、日本等代表性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宏观性了解,按照“以国际化R&D为基点,以知识产权的成型路径为轴线,以知识产权分类内容为截面,以知识产权战略措施为着力点”的思路对我国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框架构建。从R&D国际化创新模式的合理遴选和创新网络的良性构建两方面对我国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创新开发战略进行筹划,从自我保护和司法救济两个层面对我国企业R&D国际化中商业秘密保护战略实施进行了设计,并从知识产权的价值开发和法律保护两个角度对我国企业R&D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重点在于对我国企业在R&D国际化知识产权纠纷中的起诉、应诉策略提供了法律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多方位指引。

殷舒[2](2014)在《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浙江的出口企业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一方面是外国企业进驻国内,不仅仅与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还争夺廉价的人力等资源。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出口利润逐渐被压缩。因此,向外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浙江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寻求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准备走出去的时候,中小企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开拓海外市场需要足够的魄力和实力。因此,需要抱团形成合力开拓海外市场。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我省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和遇到的问题。然后,以浙江中小企业为对象,具体研究了浙江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本文研究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面临着成本增加、国际竞争、贸易摩擦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中小企业企业必须将费用用于构建海外营销渠道。本文建议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优质企业的东风,并发展自己的利基市场,因为大企业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其次,中小企业抱团联合是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SWOT分析,对中小企业走出去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王晓华[3](2012)在《旅游者伦理悖论研究 ——以四川灾害旅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二战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其关键在于旅游本身的内在结构性的伦理悖论。旅游伦理悖论的产生和消解既取决于旅游者的自我约束,又与旅游的情境设置有关。而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了旅游伦理悖论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四川灾害旅游为实证案例,在对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的发生学模式及其中的伦理关系演变,进而探讨旅游的本质及旅游者悖论的化解途径。在国家自然基金“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41271158)”和“西部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地方性保持:多元认同的建构主义研究(41271157)”的资助下,作者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模式总结与实践案例相结合,采用质性研究、文本和语义分析等方法,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旅游者伦理悖论问题为主题,对灾害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者伦理悖论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发生学模式及伦理关系演变过程,进而对旅游学科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为灾害旅游的形象选取、发展路径等实践问题提供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分析了旅游者伦理悖论问题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旅游者的伦理悖论进行了初步分析,引入了灾害旅游案例,提出了关于旅游伦理悖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同时探讨了旅游者自我和他者的关系问题,并据此建立了伦理视角下旅游者悖论的发生学模式及伦理关系的发展演化过程模式。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从灾害旅游伦理视角审视,旅游者以自我完善和提高作为动机内涵。从灾害旅游伦理的角度看,旅游的定义应该以暂时性和异地性等外在技术性条件作为外延,以自我的完善和提高作为内涵,以便将灾害旅游等边缘化的旅游形式包括在旅游的概念之内,以提高旅游概念的普适性和解释性。(2)旅游是自我对他者的探索,是自我认知世界的过程。旅游是自我对他者的探索,是自我通过探新求异来获得自我认同并认知外在世界的过程。探索的结果并不是自我改变他者,而是相反。旅游者伦理悖论以及其各种矛盾表现产生的根源是没有认清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在旅游中将自我凌驾于他者之上。而异地性和暂时性、体验的个人化与接待的大众化两个方面的旅游情境则是旅游悖论产生的外部条件。(3)旅游中关怀和责任的产生,是自我对他者的呼应与认知途径。关怀和责任的产生是自我对他者的呼应,自我通过关心和责任来认识他者,并在他者的镜像之中找到自我。关怀的产生来自于关怀对象的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旅游者主体性在责任行为和伦理关系得以确立。关怀和责任的产生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的自我认同,不仅有利于当地环境与社会文化,也会反过来惠及旅游者自身。(4)旅游者通过“伦理自洽”和“伦理陷阱规避”来化解伦理悖论。旅游者伦理原生悖论是清教徒式的伦理观念与享乐主义之间的矛盾,它在不同情境下有多样化的表现。旅游者伦理悖论的消解要通过旅游者的“伦理自洽”和旅游情境中“伦理陷阱”的规避来加以化解,其中前者是核心,后者通过前者起作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以深入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在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中的伦理悖论问题和灾害旅游伦理问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1)依托实证调查,通过理论分析,多层面探索了旅游者伦理悖论基本构成条件、认识论根源、发生模式与消解过程,深化了旅游伦理的研究。(2)发现并提出,灾害旅游中关怀和责任的产生是自我对他者的呼应与认知途径,拓宽了目前旅游伦理研究的范围。(3)从灾害旅游伦理视角审视,从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角度,发现并提出,旅游者以自我完善和提高作为动机内涵。(4)以伦理问题为切入点,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灾害旅游中的伦理悖论产生和消解过程,是灾害旅游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研究广度上可继续拓宽至旅游中其他主体的伦理悖论问题,在研究层次上可继续深化至人口统计特征与旅游伦理的关系问题,此将成为作者进一步努力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

郭飞[4](2012)在《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地区无信不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市场体系运作的润滑剂,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然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市场自然调节功能大大削弱,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完善的信用体系很困难,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导者,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可以而且必须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产品质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生活和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还未被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循,市场秩序和竞争还不能做到统一开放有序的情况下,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浙江省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产品质量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对近几年浙江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工作和措施进行思考,对政府在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制度供给、信用行为监管、信用信息整合、信用文化引导、信用环境培育等多重角色进行研究,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发挥“有形之手”对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补充作用,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信用体系。

李荣芝[5](2012)在《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时代周刊》在1971年的封面用“China: A whole new game”的标题报道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确实在中国没有哪项运动能像乒乓球一样在世界体坛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揽金夺银,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树起一面又一面辉煌的旗帜。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如此风靡亿万中国人,如此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乒乓球运动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之内涵与外延,是竞技体育核心意义、价值、功能的最佳成功体现。乒乓虽小,但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带给我们扣人心弦,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纵观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世界乒坛格局是是中国独霸乒坛,“一枝独秀”,世界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有日渐势衰之势,如何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等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迫切。21世纪之际,梳理百年来乒乓球运动向现代的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学界及社会各界回顾这一阶段史学演变的主要问题意识,同时对乒乓球为我国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考察和评价也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本课题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国际传播的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乒乓球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史为鉴,探索现今乒乓球国际传播的现实难题,尤其我国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5大部分。文章首先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及起源进行了史料考证,同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了解读。19世纪初叶,正是由于欧洲网球运动的盛行,导致了乒乓球的诞生。研究发现最早记载乒乓球的文字来源于19世纪晚期的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乒乓”此名称被引入后,乒乓球一度狂热。在经历过1900年-1904年逐渐简单又大力的开发,乒乓球在1905至1910年的中欧流行传播开来,乒乓球在欧洲失宠一段时间,之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获得复兴。乒乓球文化是研究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本研究认为乒乓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乒乓球运动方式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复合体。它具有全面性和特殊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征,其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进行了研究。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经历了从玩耍到游戏、从游戏到竞技、从竞技到乒乓球文化体系的完善三次飞跃过程,乒乓球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刻下了时代的深深烙印,它与近代体育的产生、近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息息相关。20世纪初时乒乓球已经具有现今的某些复杂性,一些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相应音乐、新闻报道、体育报刊和体育书籍等传播载体,给此时的乒乓球大众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传播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对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欧美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环境,催生了乒乓球的诞生与发展。在1926年-1951年间,其主要通过商人、神职人员、军人等松散型的人际传播以及随后有序的组织传播,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广为人知;在1952—1959年,以日本为首的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借助赛事,通过规范化的组织传播和现代大众媒介传播,此阶段乒乓球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1960年~1969年,我国通过国家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制度,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现代大众媒介传播等,使乒乓球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大众媒介对乒乓球的传播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网络及音像等,从传统上看,人们依然把报刊、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当作了解乒乓球文化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见证历史的《The Table Tennisand Pastimes Pioneer》、现今世界最权威的乒乓球历史杂志——《The TableTennis Collector》、中国最权威的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是历史和现今传播乒乓球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中国乒乓球的嘉年华活动――“国球大典”,把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传播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史料考证,认为乒乓球在我国民国时期应运而生,由西方的定居者带到中国。时任设在瑞士的国际乒联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洽克·霍伊先生提供的明信片确凿无误地证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经传入了中国,地点是在中国的天津。近代中国在乒乓球组织、竞赛、技术、规则、女子乒乓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索与发展,为当今我国乒坛的霸主地位与乒乓球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解放后从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后,中国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采用组织和群体传播的多种方式,使乒乓球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通过问卷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认为乒乓球文化价值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其文化影响涵盖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出于乒乓球文化的价值、体育全球化的驱动、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我国国家新形象的构建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目的,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责无旁贷,需要担当更大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对目前主要瓶颈的分析,以韩国跆拳道以及印度瑜伽的世界传播成功经验实例,认为实现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潘晓春[6](2012)在《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贸易中的“杀手锏”和雄霸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利用构建专利池、贸易技术壁垒,提起专利诉讼等形式向我国频频发起专利攻势,DVD专利许可事件、欧盟针对温州打火机的CR法案、彩电技术专利费问题等专利事件随之纷至沓来,专利战火迅速向各个行业蔓延。我国厦工集团与南非蓝派公司的冲击式压路机侵权纠纷等专利事件预示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专利战火已经点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镇江市优势产业之一的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本文以国内外专利预警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目前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及专利现状进行SWOT分析,识别可能面临的专利风险,发现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借鉴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及前人研究专利预警的理论经验,结合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布局及专利现状,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机制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对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等主体的分析,构建专利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从流程的角度阐述专利预警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最后从组织和流程两个方面提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接着本文从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的警情出发,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了以警情指标为对象,以警源为依据,以警兆指标为主体的专利预警警度评价。在对1984年到2011年镇江工程机械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基础上,通过专利地图进行专利信息分析并撰写专利信息报告,结合专利预警警度的评价对构建的专利预警机制具体运作进行实例分析。最后就如何完善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组织及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目前,我国专利预警理论研究基本集中于企业层次,行业层次的理论文献较少。与之相悖的是,现实中很少有企业内部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而行业层次的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正陆续在各地开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镇江实际建立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封泉明[7](2012)在《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知识产权具有多重属性,既是平等主体的知识财产权,也是权利主体控制的、可以货币衡量的并能为其带来效益的无形资产,还是政府关于知识资源的归属、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日益知识化使代表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专用权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则使知识产权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进而又使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基本规则。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断将自身知识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由此进一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创造,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或关键技术上的知识产权布局,力图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优势来化解危机,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先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还在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跑马圈地,加快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经略。而从我国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并且经过多年努力,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增长,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拥有上,包括优秀中国跨国公司在内的我国企业普遍较为缺乏。这种状况,使中国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往往遭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伏击而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冲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打压,就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不断交互融合、深化发展为背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控制方面的竞争态势入手,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原因、重点、路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国际经验借鉴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中国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怎样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培育什么样的自主知识产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对策与建议,以为现实经济服务。

沙雪斌[8](2012)在《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县域文化产业是基于县域文化,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建设新农村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中国县域文化产业与其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入手,立足于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现状与趋势,分别论述中国县域文化产业战略的目标、重点、内容和模式,最后得出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措施。中国县域文化产业与发展战略主要从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内涵、分类、特征入手,比较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途径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县域文化产业与发展战略研究。在对县域文化产业分类、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等论述后,集中分析了中外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结构与发展模式,可总结为新文化园区模式、“文化核心”模式、城市整体包装模式、“文化名人”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历史人物模式、区域整合模式、“演艺中心”模式、文化产业集团模式等几大模式。发展战略与县域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首先要弄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中国特色的文化公共性与文化产业特殊性,然后找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战略缺失,如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途径认识不清,文化人才相对短缺,资金投入不够等等诸多问题。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包括主要因素、基本要求等。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对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判断。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并在进入开放期、加速转型期、深度融合期,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双向并进步伐加快。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表明,要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培育有特色的县域文化产业,做好“特色”文章,大力发展文化产品产业(包括特色农产品)。但也存在不少障碍,包括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环境障碍。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加大对县域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在体制上进行创新,以及合理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路,要树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决策思路。制定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量力而行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规模经济原则等诸原则。同时还要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经济社会结构、县域特色等,及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集中思考如何能够在县域优势项目上做文章,体现独特的县域优势,先把市场建立起来以树立领先优势。当然,还要综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均衡发展,并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并提出了着力打造县域文化产业品牌,走规模化道路,扶持有特色的中小文化企业,对传统的文化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实施文化产业中比较优势战略及赶超战略,创造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条件。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包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效益,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保护文化安全,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等等。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包括发展有特色的县域重点文化产业,增强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元素,选择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特色产业,等等。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措施,主要是培育骨干特色文化企业、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等带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扩大特色文化消费,要发展新兴特色文化业态。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既要借鉴国外和台湾经验,又要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分析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包括价值链模式、产业链模式和产业集群模式。重点论述产业集群模式,并指出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必须提升中国县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升级当下县域文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运作,同时还要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做好一系列的保障工作,包括体制、机制、制度、法律、政策、资金、人才等保障。

韩园园[9](2011)在《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反倾销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动向。企业作为应对反倾销的主体,制度是否有效,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热点,本文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协同的角度研究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协同机制,不仅符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同时可以满足反倾销的需要,标本兼治,为我国企业增强抵御各类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应诉反倾销的本领,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发现,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是一个新问题。然后,根据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确立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应对反倾销与内部控制的整合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接着,对内部控制要素在应对反倾销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反倾销风险规避、会计预警、会计抗辩和会计举证。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从企业文化建设、反倾销风险评估、反倾销信息平台、企业会计基础工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论证了改正的必要性。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该机制包括设计的目标、设计的原则、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以及运行机理,最后,对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进行实施与评价,提出了确保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有效运行的内外部保障措施,并对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对中国企业应诉美国彩电反倾销案进行了实证研究,印证与运用本文所述的理论。

韩毓展[10](2011)在《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但是,由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起全球的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全球的实体经济,国际经济总体形势的不景气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我国商品被诉倾销的案件日益增多,面对如此繁多的反倾销和贸易摩擦,我国该如何应对?认清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的严峻形势,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中国目前受到反倾销的现状和影响,分析了中国受到反倾销的国内和国外的原因,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总结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为将来更好的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应对反倾销。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倾销和反倾销的经济学概念,国内外对反倾销的研究现状和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受到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受到反倾销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案例和总结出中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二、加快对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研究刻不容缓——从温州打火机事件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对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研究刻不容缓——从温州打火机事件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R&D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3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企业 R&D 国际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2.1 企业 R&D 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2.1.1 关于 R&D 国际化的内涵
        2.1.2 关于企业 R&D 国际化动因的研究
        2.1.3 关于企业 R&D 国际化影响的研究
        2.1.4 关于企业 R&D 国际化演进模式的研究
        2.1.5 关于企业 R&D 国际化的实证研究
        2.1.6 国内有关 R&D 国际化的研究
    2.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理论综述
        2.2.1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2.2.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基础综述
        2.2.3 企业 R&D 国际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关系综述
        2.2.4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研究综述
    2.3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研究综述
        2.3.1 知识产权战略涵义
        2.3.2 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层次分析
        2.3.3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
        2.3.4 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化演变趋势
        2.3.5 R&D 国际化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比较分析
    3.1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解读
        3.1.1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特征
        3.1.2 《国家知识产权纲要》的主要内容
        3.1.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推进
    3.2 美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3.2.1 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现状
        3.2.2 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特点
    3.3 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3.3.1 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形成背景
        3.3.2 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3.4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3.4.1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
        3.4.2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要素分析
    4.1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模式
        4.1.1 产品平台战略
        4.1.2 技术联盟战略
        4.1.3 技术标准战略
        4.1.4 技术转让战略
    4.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
        4.2.1 专利保护
        4.2.2 商标保护
        4.2.3 版权保护
    4.3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质
        4.3.1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特点
        4.3.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理分析
    5.1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机理
        5.1.1 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差异的影响分析
        5.1.2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机理
    5.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博弈分析
        5.2.1 企业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进化博弈分析
        5.2.2 企业 R&D 国际化创新者与模仿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5.2.3 基于―囚徒困境‖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博弈分析
    5.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 BCG 矩阵分析
        5.3.1 BCG 矩阵构建的财务分析
        5.3.2 BCG 矩阵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
    6.1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指标设计
        6.1.1 指标设计的原则
        6.1.2 指标的选取
    6.2 企业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体系的数值化处理
        6.2.1 系统架构和分值设定
        6.2.2 权重确定
        6.2.3 单个指标数值标准化处理
    6.3 企业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绩效测评体系的应用
        6.3.1 建立总体评价尺度集
        6.3.2 综合评价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运作
    7.1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构建基础
        7.1.1 R&D 国际化现状分析
        7.1.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7.2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框架构想
        7.2.1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制定原则
        7.2.2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目标定位
        7.2.3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框架构想
    7.3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创新开发战略运作
        7.3.1 知识产权创新开发战略中国际化 R&D 模式的遴选
        7.3.2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战略中创新开发网络的良性构建
    7.4 企业 R&D 国际化的商业秘密保护战略运作
        7.4.1 R&D 国际化中泛商业秘密保护的一般性法理分析
        7.4.2 R&D 国际化中商业秘密的自我保护
        7.4.3 R&D 国际化中商业秘密的法律救济
    7.5 企业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战略运作
        7.5.1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价值开发战略
        7.5.2 R&D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诉讼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分析
    8.1 三一重工基本情况介绍
    8.2 三一重工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架构设计
        8.2.1 三一重工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主要内容
        8.2.2 三一重工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组织实施
    8.3 三一重工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理论实证
        8.3.1 R&D 国际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然依赖
        8.3.2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优化选择
        8.3.3 R&D 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视野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情况

(2)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之处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概念解释
        1.4.1 中小企业
        1.4.2 跨国经营企业
        1.4.3 全球化
        1.4.4 战略管理理论
2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国际化战略理论
    2.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
    2.3 小企业国际化阶段及全球化启动要素理论
    2.4 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相关文献综述
3 浙江省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3.1 浙江企业走出去现状
    3.2 浙江省企业海外营销网络情况
    3.3 浙江省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3.3.1 内外贸市场
        3.3.2 建立海外营销战略联盟,打开海外市场
        3.3.3 “抱团”境外建园区
        3.3.4 抱团建设境外营销网络
        3.3.5 与海外华侨“抱团”,直面终端市场
        3.3.6 抱团兼并收购,进行资本运作
    3.4 浙江省中小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4 浙江省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4.1 成功的案例
        4.1.1 老字号抱团走出去
        4.1.2 温州中小企业抱团应对反倾销
    4.2 失败的案例
5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SWOT分析
    5.1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优势分析
    5.2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劣势分析
    5.3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机会分析
    5.4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威胁分析
        5.4.1 贸易摩擦
        5.4.2 传统出口形势严峻
        5.4.3 国际竞争激烈
        5.4.4 进入壁垒的存在和行业内现有企业的报复行为
        5.4.5 政治风险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6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国际化战略规划
    6.1 SO战略
    6.2 WO战略
        6.2.1 间接出口战略
        6.2.2 直接出口战略
        6.2.3 进入国际市场的切入战略
    6.3 ST战略
    6.4 WT战略
7 结论、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旅游者伦理悖论研究 ——以四川灾害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研究视角的确立
        1.1.2 研究内容的界定
        1.1.3 研究对象的厘清
        1.1.4 实证案例的选择
    1.2 研究背景
        1.2.1 旅游产业地位的上升和旅游社会功能的加强
        1.2.2 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小众化
        1.2.3 旅游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凸显
        1.2.4 旅游中的主客关系受到关注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旅游中的伦理
        2.1.1 旅游伦理的主体
        2.1.2 旅游伦理规范
        2.1.3 实践领域中的旅游伦理研究
        2.1.4 国内外研究对比
    2.2 旅游中的悖论
    2.3 伦理悖论
        2.3.1 悖论的本质
        2.3.2 伦理悖论中的情境
        2.3.3 伦理悖论的消解
    2.4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
        2.4.1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的概念界定
        2.4.2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动机研究
        2.4.3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开发方式及其争议研究
        2.4.4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的伦理问题
        2.4.5 灾害旅游与黑色旅游旅游国内外研究对比
        2.4.6 灾害旅游开发实践国内外对比
第3章 旅游者伦理悖论理论初步分析
    3.1 旅游者悖论的发生情境
        3.1.1 共时性分析: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
        3.1.2 历时性分析:旅游体验的个体化与旅游接待的大众化
    3.2 旅游行为中的悖论
        3.2.1 旅游者在自我逃逸中寻找自我认同
        3.2.2 旅游者追求原真性的过程离不开舞台化
    3.3 旅游者伦理原生悖论及其产生过程
    3.4 旅游者伦理悖论派生表现及其外在原因
第4章 基本假设与研究案例的引入
    4.1 旅游伦理悖论基本假设
        4.1.1 假设1:旅游者的行为需要“伦理的自我约束”
        4.1.2 假设2:情境的设计需要避免“伦理的陷阱”
    4.2 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4.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2.2 调研内容
        4.2.3 调研方法
        4.2.4 调研的实施
    4.3 主要调研地
        4.3.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4.3.2 安昌镇和吉娜羌寨
        4.3.3 建川博物馆群落抗震救灾纪念馆
        4.3.4 建川博物馆胡慧珊纪念馆
        4.3.5 建川博物馆“震撼5.12-6.12日记”
第5章 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历时性分析
    5.1 灾害旅游中旅游者伦理悖论的发生背景
        5.1.1 强势的围观者
        5.1.2 心怀感恩的当地人
        5.1.3 心怀同情的旅游者
        5.1.4 主客双方良好的伦理基础与潜在的伦理风险
    5.2 灾害旅游的情境与旅游者伦理悖论的形成
        5.2.1 商业化的灾害旅游情境
        5.2.2 旅游情境中“伦理陷阱”的产生
        5.2.3 灾害旅游中旅游者伦理悖论的实际形成
    5.3 灾害旅游中旅游者伦理悖论表现
        5.3.1 对到访合理性的质疑
        5.3.2 对灾害旅游地的“旅游”性的反思
        5.3.3 正视与窥视的界限
        5.3.4 商业化消费行为的意愿偏离
        5.3.5 灾害旅游地刻板凝视的固化
    5.4 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的消解
        5.4.1 气氛营造和仪式设计促使旅游者进行“自我约束”
        5.4.2 对“伦理的陷阱”的规避
    5.5 对旅游本质的反思
        5.5.1 灾害旅游的“旅游”属性的探讨
        5.5.2 对旅游的定义的重新认识
第6章 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共时性分析
    6.1 自我/他者理论的引入
        6.1.1 自我对他者的回应:关怀与责任
        6.1.2 情境中的关怀与他者导向
        6.1.3 案例的引入
    6.2 灾害旅游者伦理悖论的共时性激化前因
    6.3 情境中关怀的唤醒:旅游者伦理悖论的产生和消解
        6.3.1 凭吊北川老县城遗址
        6.3.2 访问安昌镇和吉娜羌寨
        6.3.3 参观建川博物馆群落
        6.3.4 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
    6.4 情境激发的旅游者伦理悖论与自我/他者关系审视
        6.4.1 约束:情境中的伦理自觉
        6.4.2 规避:主客互动中的相互尊重
        6.4.3. 关怀:他者镜像中的“我”
第7章 伦理视角下的灾害旅游发生模式及伦理关系演化
    7.1 灾害旅游动机的产生
        7.1.1 游前印象
        7.1.2 灾害主题的严肃性
        7.1.3 旅游者的求异心理及其伦理问题
    7.2 灾害旅游过程中的体验
        7.2.1 原真性和舞台化
        7.2.2 旅游者角色的模式化与探索外界的去模式化
        7.2.3 灾害旅游中的窥视及旅游者的自我约束
    7.3 灾害旅游之后的印象及反馈
        7.3.1 对自我的反思与对日常生活的审视
        7.3.2 对主题严肃性的认同和遗憾
        7.3.3 旅游者的求异心理及其对自我的认同
    7.4 灾害旅游伦理关系的演化
        7.4.1 灾害旅游情境下旅游者伦理悖论的核心
        7.4.2 自我/他者的关系与旅游者悖论的产生
        7.4.3 对灾害旅游中三对关系的再思考
    7.5 伦理视角下的灾害旅游的发生学模式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之处
        8.2.1 创新点
        8.2.2 研究中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8.3.1 旅游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悖论的问题
        8.3.2 人口统计特征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构架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品质量信用与政府质量管理
    2.1 产品质量信用
        2.1.1 产品的定义
        2.1.2 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2.1.3 信用的含义及内在规定性
        2.1.4 质量信用基本概念
        2.1.5 产品质量信用体系的内涵
    2.2 政府质量管理
        2.2.1 政府质量管理概念和内容
        2.2.2 政府质量管理与市场失灵
        2.2.3 我国政府职能中的质量管理定位
第三章 浙江省产品质量信用状况分析
    3.1 浙江省产品质量信用缺失的现状
    3.2 浙江省产品质量信用缺失的诱发因素
        3.2.1 民营个私企业的粗放经营
        3.2.2 块状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
    3.3 浙江省产品质量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3.3.1 信用主体的信用缺失
        3.3.2 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
        3.3.3 信用管理的政府角色错位
第四章 温州质量立市经验的启示
    4.1 质量立市的背景
    4.2 基本做法与成效
        4.2.1 质量立市的基本做法
        4.2.2 质量立市的成效评价
    4.3 温州经验的启示
第五章 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的角色
    5.1 信用行为的示范者
    5.2 信用制度的供给者
    5.3 失信行为的监管者
    5.4 信用信息的整合者
    5.5 信用文化的引导者
    5.6 信用环境的培育者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传播
        1.3.2 关于体育文化、体育跨文化传播
        1.3.3 关于乒乓球、乒乓球文化与乒乓球文化传播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理论视角
        1.4.1 跨文化传播理论
        1.4.2 符号互动理论
    1.5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解读
    2.1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
        2.1.1 游戏来源
        2.1.2 起源地之争辨
    2.2 乒乓球文化的解读
        2.2.1 乒乓球文化的概念
        2.2.2 乒乓球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2.2.3 乒乓球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3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
    3.1 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3.1.1 从玩耍到游戏:乒乓球文化的第一次飞跃
        3.1.2 由游戏到竞技:乒乓球文化的第二次飞跃
        3.1.3 文化体系的完善:乒乓球文化的第三次飞跃
    3.2 乒乓球文化形成背景透视
    3.3 乒乓球文化早期的传播载体
        3.3.1 广告
        3.3.2 专利与商标
        3.3.3 部分音乐
        3.3.4 纸质媒介
        3.3.5 贺卡与集邮
        3.3.6 相关艺术品
4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4.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与传播
        4.1.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
        4.1.2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传播
        4.1.3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传播的方式、特征及价值
    4.2 乒乓球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与传播
        4.2.1 在非洲的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4.2.2 在非洲传播的价值
    4.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
        4.3.1 在日本的兴起与传播
        4.3.2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方式、特征
        4.3.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价值
    4.4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及发展
        4.4.1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
        4.4.2 乒乓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4.5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个案研究
        4.5.1 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载体
        4.5.2 乒乓球的文化传播媒介
        4.5.3 传播媒介对乒乓球文化的影响
        4.5.4 “一粒粟中看世界”——平面媒体下的乒乓球传播个案分析
    4.6 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
        4.6.1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形成
        4.6.2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发展
5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5.1 乒乓球运动的引入
        5.1.1 对目前乒乓球引入近代中国历史的质疑
        5.1.2 具体历史考证
    5.2 乒乓球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5.2.1 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5.2.2 赛事的开展
        5.2.3 技战术的演变
        5.2.4 乒乓球规则的变动及发展
        5.2.5 女子乒乓球发展
    5.3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5.3.1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5.3.2 乒乓球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5.4 “千岩万壑路不定”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6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6.1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理论
    6.2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6.2.1 乒乓球文化的价值
        6.2.2 体育全球化的驱动
        6.2.3 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
        6.2.4 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6.3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瓶颈
        6.3.1 乒乓球缺乏世界职业体育流行项目的基本特征
        6.3.2 世界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失衡
        6.3.3 乒乓球文化认同的矛盾
    6.4 世界其他运动对乒乓球文化传播的启示
        6.4.1 跆拳道
        6.4.2 瑜伽
    6.5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
        6.5.1 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
        6.5.2 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
        6.5.3 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
        6.5.4 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后续研究内容
    7.3 未来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展望与设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附件三:部分专家邮件来往录

(6)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专利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基础理论
    2.1 工程机械行业
        2.1.1 工程机械行业的涵义
        2.1.2 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分类
        2.1.3 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特点
    2.2 专利
        2.2.1 专利的概念
        2.2.2 专利的类型
    2.3 预警机制
        2.3.1 预警机制的概念
        2.3.2 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
        2.3.3 专利预警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现状分析
    3.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布局
    3.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状态
        3.2.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数量与类型
        3.2.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对比分析
    3.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的 SWOT 分析
        3.3.1 内部的优势(S)
        3.3.2 内部的不足(W)
        3.3.3 外部的机遇(O)
        3.3.4 外部的威胁(T)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具体构建
    4.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目标
    4.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
    4.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内容
        4.3.1 组织结构
        4.3.2 运行方式
        4.3.3 制度保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
    5.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指标体系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选取的前提
        5.1.3 指标的建立
        5.1.4 指标的识别
    5.2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方法
        5.2.1 预警警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评价过程
        5.2.3 专家评议方式
    5.3 实例分析
        5.3.1 评价指标体系修正及说明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有效运作对策
    6.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行业专利预警意识
    6.2 完善专利预警体系,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6.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专利人才匮乏现状
    6.4 完善各项基础建设,提高专利预警服务质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信息分析报告
附录2 镇江工程机械专利预警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3 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警度评价表
致谢
大摘要

(7)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中国跨国公司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研究现状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粗浅评价
    第三节 研究主题和方法
        一、 研究主题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分析
        一、 市场寡占理论分析
        二、 价值链理论分析
        三、 竞争力理论分析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理论分析
        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理论概述
        二、 “知识经济理论”对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解释
第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实践动因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产品的市场分析——以部分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
        一、 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
        二、 中国部分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的市场分析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实践紧迫性
        一、 全球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使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刻不容缓
        二、 外国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迫使中国跨国公司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三、 实践中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使中国跨国公司获得了重大的市场发展
        四、 推动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第四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增长迅速但总量仍小
        二、 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有所提高但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三、 品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但还不是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
        四、 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步伐加快但布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 许多企业核心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存在“引进依赖”
        二、 不少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 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才比较缺乏
        四、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的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中遇到的挑战
        一、 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基础薄弱与创新主体分散化的双重制约
        二、 企业国内知识产权竞争国际化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全球化的双向压力
        三、 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流失与国外知识产权合围的双重困境
        四、 企业不善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与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双面夹击
第五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知名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经验——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
        一、 国外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案例
        二、 国外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经验
        一、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介绍
        二、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重点
    第一节 高新技术领域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
        一、 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内涵
        二、 中国跨国公司选择高新技术领域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必要性
        三、 中国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创造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可行性
    第二节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一、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及其构成要素
        二、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之于中国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
        三、 中国跨国公司打造国际知名自主品牌的长期性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专利
        一、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发展重点
        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创造和运用国际专利
        三、 中国跨国公司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专利的意义
第七章 当前进一步推动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并进
        二、 坚持自主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并重
        三、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并举
        四、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中公司与政府并力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突破性自主创新
        二、 赶超导向下的模仿创新
        三、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
        四、 基于创新资源的跨国并购
        五、 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促进措施
        一、 中国跨国公司的企业促进措施
        二、 中国政府的促进措施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述评
        (二) 国内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 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 论文的主要内容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与发展战略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内涵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分类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特征
    二、 中外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一)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三) 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与发展战略
        (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战略缺失
        (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初步构想
第二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向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总结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经验总结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解决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发展的未来趋向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三)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第三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理论
        (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三) 当代国外主要文化产业理论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思路
        (一) 树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二) 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决策思路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制定
        (一) 制定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基本原则
        (二) 制定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基本依据
    四、 文化产业中比较优势战略及赶超战略
        (一) 文化产业中的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实现条件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品牌打造与发展
第四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基本建构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目标
        (一)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效益
        (二) 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
        (三) 保护文化安全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重点
        (一) 发展有特色的县域重点文化产业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元素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的特色产业选择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关键
        (一) 带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二) 扩大特色文化消费
        (三) 发展新兴特色文化业态
第五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实施的模式选择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模式的借鉴
        (一) 英国模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 美国模式:市场主导发展
        (三) 韩国模式:政府主导发展
        (四) 日本模式:动漫产业的创意典范
        (五) 台湾文化产业亮点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实施的主要模式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模式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模式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
第六章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实施举措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
        (二) 提升中国县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运作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运作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实施保障
        (一)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制度保障
        (二)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融资保障
        (三) 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的人才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应对反倾销与内部控制的整合理论
        2.1.1 倾销与反倾销的内涵和外延
        2.1.2 内部控制五要素与反倾销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涵界定
        2.1.3 内部控制在应对反倾销中的角色定位
    2.2 内部控制理论
        2.2.1 内部控制的演进及框架分析
        2.2.2 内部控制设计的协同理论
    2.3 机制设计理论
        2.3.1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机制设计理论对协同机制的启示
第3章 内部控制要素在反倾销应诉中的功能分析
    3.1 内部控制要素在应对反倾销中的功能定位
        3.1.1 内部环境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举证
        3.1.2 风险管理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预警
        3.1.3 控制活动的会计举证和会计抗辩
        3.1.4 信息与沟通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抗辩
        3.1.5 监督控制的反倾销风险规避和会计举证
    3.2 我国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优化改进的必要性分析
        3.2.1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3.2.2 缺乏有效的反倾销风险评估
        3.2.3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3.2.4 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
        3.2.5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第4章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
    4.1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目标导向
        4.1.1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指导思想
        4.1.2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原则
    4.2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
        4.2.1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法律环境
        4.2.2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主体
    4.3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
        4.3.1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分析
        4.3.2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框架设计
        4.3.3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运行机理
第5章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实施与评价
    5.1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实施的保障
        5.1.1 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运行的内在要求
        5.1.2 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运行的外部保障
    5.2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的评价
        5.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2.3 评价的方法
        5.2.4 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应用
    5.3 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有效协同的案例分析
        5.3.1 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基本案情简介
        5.3.2 本案中长虹企业失败的教训
        5.3.3 结论与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倾销与反倾销
    1.2 国内外对反倾销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及创新
    1.5 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1.5.1 国外对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1.5.2 国内对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国目前受到反倾销的现状
    2.1 案件频发
    2.2 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主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不容忽视
    2.3 对华反倾销主要针对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和涉案金额巨大
    2.4 对华反倾销在政策和具体操作上仍带有严重歧视
第三章 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3.1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3.2 中国经济崛起加剧贸易摩擦,反倾销成为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3.3 中国企业现状
    3.4 中国的法律不够完善
第四章 对华反倾销应对策略研究
    4.1 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和健全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
    4.2 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4.2.1 构建基于"四体联动"的反倾销预警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4.2.2 反倾销预警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中的软硬件措施
    4.3 通过协会间和政府间的谈判施加影响,企业配合应诉
    4.4 加强国际营销理念
    4.5 规范出口竞争秩序
    4.6 逐步完善反倾销企业应对机制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快对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研究刻不容缓——从温州打火机事件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R&D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D]. 贺团涛. 湖南大学, 2014(09)
  • [2]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研究[D]. 殷舒.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3]旅游者伦理悖论研究 ——以四川灾害旅游为例[D]. 王晓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 [4]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郭飞. 复旦大学, 2012(03)
  • [5]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 李荣芝.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6]镇江工程机械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D]. 潘晓春.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7]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D]. 封泉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沙雪斌. 曲阜师范大学, 2012(09)
  • [9]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内部控制要素协同机制研究[D]. 韩园园. 中南大学, 2011(03)
  • [10]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D]. 韩毓展. 复旦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加快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研究势在必行——来自温州打火机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