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

一、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静[1](2021)在《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普惠金融政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扶持,其不仅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我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全面推动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各民族的统一和谐、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撬动”经济发展作用,中央政府赋予西藏“特”、“优”、“宽”的金融政策,充分有效的金融供给有力地推动了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那么,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是通过何种途径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呢?作用机制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中,从西藏普惠金融服务基本现状和农牧业发展总体态势出发,对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与农牧业发展的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在得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正向引导农牧业发展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以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并且阐述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本章首先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概念、相关文献进行了针对性的回顾和分析,并且对后续研究中用到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而指明了后续研究的方向。第三章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在这一章节的研究中,首先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金融服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作用机制,然后分析了西藏普惠金融服务影响农牧业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影响方式,为后文研究中模型变量的合理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章为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与农牧业发展的经验观察。本章从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农牧业发展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普惠金融服务在促进农牧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引用客观真实的数据加以佐证。本部分内容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五章为为实证分析部分。本部分研究通过构建模型,选取变量,收集数据和实证分析等步骤对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面板回归模型,选择农牧民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二三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等作为控制变量。此外,将西藏自治区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使用2010到2019年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如下:一是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农牧业发展角度切入,有针对性的分析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并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影响农牧业发展的程度加以深度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藏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西藏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创收指明方向。二是研究内容创新。在本文的研究中,从空间相关性考察了当前市场经济新常态下,西藏不同区域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

曹婷[2](2020)在《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南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南疆语言扶贫的路径,运用语言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探讨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的价值。文章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国家通用语言对不同产业从业人员产生的影响与价值展开研究。全文分为六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和依据、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语言扶贫的定义和依据。“语言扶贫”实际上就是指国家、政府、社会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促使其在劳动、就业等方面获得优势,最终让个人和家庭摆脱贫困。语言扶贫的依据包括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第三章: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贫困概况。介绍了南疆少数民族贫困的现状和致贫原因。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并不是南疆少数民族贫困的唯一原因甚至谈不上是主要原因,但是推广并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少数民族脱贫中的“助力”的微言大义就在于此。第四章:南疆语言扶贫的途径。分别有健全教育体系、加强农牧民教育、强化农牧民职业培训、利用传播媒介、找准施策着力点和扩大劳动力转移。第五章: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脱贫的意义。第一,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脱贫的意义。相较没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人对政策和文件的把握、理解、贯彻、落实更到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人有利于提高生产技能、有利于推广加工技术、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他们可以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不断提升务农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第二,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脱贫的意义。相较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的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高的人就业机会较多,在职业选择的范围、就业地点的选择、就业时间方面都更有优势,更容易实现劳动转移。另外,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劳动者自身的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水平高的人可以在职业技能、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等方面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增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第六章,结语。简要总结文章的内容,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士琪[3](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户满意度和减畜意愿的研究 ——基于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降低放牧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牧区牧民改善生计而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该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距今已近十年,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研究对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呈现出很大的分歧,“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依然不减,有些研究表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有些研究却指出政策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还有研究表示出现了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超载过牧的行为依然存在。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微观经营主体,他们是政策执行效果的直接影响者和受影响最直接的相关利益者,其反馈评价是检验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并对于优化政策,提升政策的支持度和可持续性非常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减畜目标,运用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牧民的反馈评价和行为决策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别是牧户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户继续参与补偿政策的意愿、以及牧户的减畜行为和减畜意愿。充分运用meta分析特有的大样本数据和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资料,在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下,运用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累积meta分析、meta回归分析以及二元logit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影响牧户对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受偿意愿、减畜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期为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大的创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牧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是检验政策实施有效与否最直接的评价。(1)显着促进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补贴收入、草原退化程度,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补偿发放的标准,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满意度有显着负向作用的因素是牲畜养殖数量。(2)牧民最关心的问题是:补奖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补偿金发放的标准、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3)随着时间的变化,牲畜数量、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强度近年来明显逐渐增加,而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4)现有的研究中,草地面积和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对满意度的作用具有显着的异质性,而政策实施的时间因素、地区因素、抽样方式等都是重要的异质性来源。2.牧户参与补偿政策的意愿是其做出减畜决策的关键,也是制定合理有效的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1)显着促进牧户参与意愿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牧业收入、草场面积、政策实施后的草场健康程度及牧民对补奖政策的理解程度。(2)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牧民最关注的因素是牧业收入。(3)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变量的影响作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其中出现强烈异质性的因素包括牲畜饲养规模和家庭收入,而不同的研究间表现出强烈同质性的因素是牧业收入和政策实施后的草场健康程度。(4)随着时间变化,牲畜数量、草地面积、实施政策后的草场健康程度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而其他因素均不同程度减弱。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畜。根据西藏那曲地区的研究结果,(1)在样本地区愿意减畜的牧户占比为67.16%,不愿意减畜的为32.84%;愿意减畜的牧户中,愿意减畜的数量是当前养殖规模的一半及以下的牧户占78.26%,有6.52%的牧户甚至愿意减畜100%。(2)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对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并无显着影响。(3)草地承包面积、牲畜数量、家庭储蓄额、对减畜的认知均对减畜意愿有显着正向作用;而家庭人口数量、饲草料成本以及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对减畜意愿有显着负向作用。综合以上结论来看,为了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更加合理有效且具有可持续性,本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1)扩大政策宣传,加强牧民对政策的认知。(2)提高牧区牧民的基础教育水平。(3)促进牧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如加强牧区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投入等。(4)实行不同区域差异化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同地区不同对待。

苟芳年[4](2019)在《西藏琼结县教育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尝试研究西藏琼结县教育扶贫问题。琼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主要居住人口为藏族,是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县。贫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均耕地少;农牧民人均收入低;人口教育水平低和缺技术造成的人力资本状况差;现代教育起步晚,教育发展滞后。为了能早日改变贫困面貌,琼结县一直实施教育扶贫措施。琼结县首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逐年提高教育教学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安排学校结构,落实国家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扶贫措施;政府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从幼儿园至大学所有学习阶段的帮扶。贫困家庭闲置劳动力也是琼结县政府教育扶贫政策帮扶对象,为了能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培养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识,琼结县拓展职业技能培训渠道,组织剩余劳动力参加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我脱贫的目的。自琼结县实施教育扶贫措施以来,脱贫成效显着。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改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群众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研究发现,琼结县教育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政府部门对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牧民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存有不合理现象,参与教育扶贫主体单一等。文章认为,要发挥好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根除性功能,首先,政府部门要落实好领导责任,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其次,要加强琼结县教育发展,通过优化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多渠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手段改变琼结县教育发展较滞后的现状。还要在农牧民技能培训方面下功夫,多渠道提升农牧民就业的能力,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也是加速琼结县教育扶贫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

任跃旺[5](2019)在《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是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等诸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保障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对提高藏区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前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均等的发展态势。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构建西藏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从微观农户需求角度和宏观政府供给角度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措施,从而推动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对已有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本特征与供求特征,进而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评价,分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需求角度与政府供给角度,分别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在微观农户需求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藏自治区农户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和满意度进行联合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当前西藏农户层面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更进一步以回归方法得出当前西藏农户层面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主要矛盾。在宏观政府供给角度,通过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评价模型,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剖析和探讨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其配置效率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实践应用,以前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当前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并提出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和宏观提升路径,并结合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中的经验与启示,从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优化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保障措施。

张晓丹[6](2018)在《西藏达孜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扶贫政策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长足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专家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为了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实现与全国2020年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在调整之前扶贫思路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基本国情和如今的贫困状况,更新了扶贫战略,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并开始实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人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中还是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脱贫工作的顺利展开,影响着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减缓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做为案例,在多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开篇,文章对贫困进行了全方位界定,详细阐释了参与式扶贫理念、人力资本理论、包容性增长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后文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文章以西藏各个时期扶贫政策的历程变迁为背景,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详细解读,点明了西藏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文章着重阐述了达孜区区情以及其贫困构成、贫困分布与致贫原因,使对达孜区的贫困有全面的了解。另外,文章分析了达孜区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在充分肯定了其扶贫成效之外,认为达孜区扶贫中也存在的贫困户识别存在一定偏差、扶贫对象参与程度不够、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成隐患、贫困人口增收渠道狭窄、帮扶措施未充分发挥效果等问题,并对发生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文章根据达孜区的贫困状况,针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健全识别机制、创新帮扶机制、优化管理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四个层面入手,构建了达孜区精准脱贫的路线框架图,试着寻找优化达孜区扶贫政策的一些方法,希望也对西藏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王靖[7](2017)在《推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升社会人力资本整体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切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规模化、普遍化的公共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是教育整体工作的基石,是涉关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升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绵长的国家,各省份、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先天禀赋、资源条件都不尽相同,这使得当前各个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此背景下,关注最不平等背景、最困难地区和最弱势群体的教育发展问题,是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应有之义。在这个意义上,针对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展开研究,便具有极高的价值。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关系着西藏的未来,以及西藏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开始越拉越大,甚至局部地区出现倒退的局面。这种局面如不加以控制,将会对国家边疆稳定,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评估当前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发展状况,分析均等化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寻找影响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因素,针对当前和未来的特点提出政策建议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理论理性,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国家财政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出发,对基础教育均等化的价值内涵、内容结构和理论来源加以阐释分析。其次,结合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概况与改革历史,重点对西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发展与改革,以及均等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阐释分析。接着,基于前文研究,采用科学、成熟、系统的研究方法,对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现状评估。采用包括教育基尼系数、TOPSIS内容分析法、DEA政策效率包络分析法等多种评估方法,对西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机会公平、质量公平和结果公平现状进行评价,总结西藏基础教育均等化当前的主要问题。然后,根据上一章得到的评估结果和问题,展开实证统计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对西藏教育服务均等化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通过Malmquist均等化指数分析法以及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和VAR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探索、验证和检验影响西藏教育服务均等化状况的关键因素。再者,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国内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益实践经验中加以借鉴,总结有益于西藏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改革经验。最后,结合上文全部研究结果,考虑西藏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工作要求与特点,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出现实性的、独特性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通过一系列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到如下几点研究发现或结论。首先,当前西藏已经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制度与资源投入为主体,西藏地方政府政策配置为框架,汉藏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人力资本外生性激励为路径的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模式。其次,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评估方面,认为(1)机会公平方面,西藏机会公平虽然有进步但进步缓慢,西藏各个教育阶段的人数分布存在快速收敛的问题,教育层次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少,教育年限比重越低,呈现对称性指数型函数分布特点。(2)质量公平方面,西藏的基础教育服务质量层次不齐,从地市来看,人口较少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替代效应较强,这些地区的质量公平效果较好,稍微发达的地区,由于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较强,均等化教育投入的转换率较低,从而使得这些地区质量不公平现状较为凸显。(3)结果公平方面,包括那曲、阿里、林芝等地较好实现均等化目标,但拉萨、昌都、日喀则和山南三地的结果均等化水平还不够好。再者,从影响西藏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因素来看,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从单一政策要素影响特点来看,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这个变量对均等化政策效率的所有变化都有显着影响。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对于西藏基础教育均等化政策效率的影响均没有显着性,因此,政府的政策与家庭的私人支出要合理配合,政府的投入需要兼顾效率,家庭的私人支出应该尽可能维持教育底线;单纯保证师生比只能保证学校起码的日常教学工作,但能否提高学生升学率,还要看师资质量。因此,提高师生比,会从显着提升西藏地区均等化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起到作用;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和教育行业平均相对工资对全要素变化率以及技术进步会有显着影响,因此,提升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尤其是提升教育行业相对工资,会提升均等化政策的发展能力。所以,政府要控制老师工资的跳跃性变化,减少城区和乡村的工资变化差距,以工资的相对稳定来保证这一因素不会太大的影响到孩子的教育质量;人均教育事业财政支出对于各个效率的变化影响都显着,且相对影响度都较大,而人均文化投资对于各个效率的变化影响基本都显着,说明提高人均文化投资,会有助于教育均等化政策效率的提升。最后,人均转移支付对于教育均等化政策效率的影响不显着,这个发现和之前对全国数据分析的结果基本类似。(2)从政策组合的影响逻辑来看。提高入学率,教育行业平均工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师生比、人均转移支付、生均教育财政投入、以及人均文化投资对小学入学率的影响依次递减。因此,如果政府要调整既有政策来影响小学入学率,应该调整政策的优先次序,尽可能保证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师生比、人均转移支付这几个方面的改进。与此同时,对私人教育消费进行政策干预也是重要的工具之一。最后,本文认为西藏基础教育事业应该遵循一条内生化的发展路径。具体应从(1)以全面绩效监管完善教育支出的有效管理,(2)以府际县域关系创新厘清教育领域的治理逻辑,(3)以分权放权相结合的手段优化教育行政管理,(4)以政策工具与合作开发充分支持教育创新,(5)以差异化培养方式改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6)以分类管理策略缓冲宗教民族因素的综合影响等方面推进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完善。

冯楚建[8](2017)在《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治理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相较而言,科技精准扶贫更加重视内生能力培育和创新要素驱动,有助于长效脱贫和避免返贫,但现有研究关注不多,针对性不强。现实需求和理论拓展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动机和逻辑起点。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3.9%,位于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贫困问题及扶贫攻坚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基于科技与社会融合的视角,聚焦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结合作者三年多的援藏经历,通过对大范围田野调查成果和贫困村典型案例的总结提炼,归纳提出了西藏地区贫困的六种主要类型、四个主要特征、五大致贫原因以及科技扶贫主要模式,并分别阐释了各种模式的基本要点。在此基础上,立足社会嵌入等理论,从微观层面考察和刻画了科技精准扶贫的社会嵌入过程,揭示了影响科技精准扶贫效果的自然性、社会性等非科技因素,提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融合的新机制,最后就科技精准扶贫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提出了优化方向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科技创新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其价值。一是将科技要素融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之中,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二是将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植入贫困地区发展之中,改造封闭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三是将科技要素导入各类扶贫活动之中,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四是将新技术引入精准扶贫过程之中,建立精准化识别、实时性监测、共享式平台、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平台和工作机制,支撑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行动。(2)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精细管理、持续再生为理念,突出全过程、责任式、参与性,是一种内生性的扶贫举措。从认知觉醒到技能习得,再到共同行动,进而实现稳定脱贫,确立贫困农牧民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要构建鼓励和支持贫困农牧民参与科技扶贫的机制,赋予并尊重其在科技扶贫资源分配、项目确定、落地实施、效果评价等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3)科技精准扶贫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科技与社会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涉及科技自身之外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这些因素可归为自然性和社会性集群。其中,自然性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人造资本等,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个体与社群的能力、社会和人际资本、社会运行规则等。从科技与社会融合视角看,社会嵌入作用于技术扩散的路径选择、效应落地以及农牧民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科技精准扶贫必须立足和瞄准当地贫困农牧民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特殊现状,优化技术扩散的社会嵌入路径,而其中的关键是与贫困人群构建社会信任关系。(4)在前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科技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和推广策略,重点是打造精准扶贫微观“基础”,推进科技与社会融合。具体可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推进。一是完善微观政策体系,突出增强贫困农牧民主体地位;二是强化扶贫微观模式,构建科技特派员等脱贫带头人与贫困农牧民的伙伴式关系、创业式扶贫;三是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重的科技精准扶贫项目形成机制;四是引导简约创新方向,面向贫困地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陈艾[9](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认为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赵梦然[10](2017)在《西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指出随着西藏全面快速的发展,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导致法律的需求量逐渐增多,法律援助在少数民族的法制建设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这是司法公正和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推进西藏全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西藏地区法律援助,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稳定发展。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实行法律援助,可以有效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并因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关系融洽和睦,对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都有示范作用。第一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学者们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研究,了解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概况,从中总结出我国研究法律援助制度的文章中存在的缺陷,并争取在本文中避免。第二部分是研究法律援助的基础:首先对其概念以及性质特征进行界定,其次要初步了解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第三部分:对我国法律援助和西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进行全面介绍。第四部分:通过实证调研,得出西藏地区法律援助知晓率低、基础设施差、法律援助队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偏低、缺乏有效监管措施、法律援助资金分配不均等几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法,将西藏自治区和我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作对比,在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办案质量监督、社会律师参与法律援助这几方面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从中找到可以运用于西藏自治区的合适规定及做法。第六部分:提出完善西藏法律援助的解决对策,例如: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队伍,拓宽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队贫弱群体的服务质量等。西藏地区的法律援助需要进行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贫弱群众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西藏法律援助知晓率低、监管措施缺乏,法律援助主体素质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的措施,以期待对西藏地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帮助。

二、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
        2.1.2 金融服务
        2.1.3 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2.1.4 农牧业
    2.2 研究综述
        2.2.1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研究
        2.2.2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2.2.3 普惠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研究
        2.2.4 综合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金融排斥理论
        2.3.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3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4 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章 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的作用机制
    3.1 金融服务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3.1.1 促进产业总量提升
        3.1.2 推动三次产业比例协调
        3.1.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2 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3.2.1 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
        3.2.2 优化农牧业结构
        3.2.3 支持农牧业产业化
第四章 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与农牧业发展经验观察
    4.1 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经验观察
        4.1.1 优惠政策执行
        4.1.2 信贷服务覆盖
        4.1.3 网点渠道建设
    4.2 西藏农牧业发展经验观察
        4.2.1 农业牧业产值总体情况分析
        4.2.2 农牧民收入总体情况分析
第五章 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介绍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3 基于全自治区数据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影响研究
        5.3.1 面板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的确立
        5.3.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5.4 基于地理划分的三大区域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影响研究
        5.4.1 面板数据模型的确立
        5.4.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农牧民抵押担保体系
        6.2.2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6.2.3 完善西藏自治区普惠金融体系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说明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依据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语言扶贫相关研究
        1.3.2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相关研究
        1.3.3 新疆语言扶贫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2 语言扶贫的定义和依据
    2.1 语言扶贫的定义
    2.2 语言扶贫的依据
        2.2.1 语言扶贫的政策依据
        2.2.2 语言扶贫的理论依据
3 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贫困概况
    3.1 贫困状况概述
    3.2 贫困成因分析
4 南疆语言扶贫的途径
    4.1 健全教育体系
    4.2 加强农牧民教育
    4.3 深化农牧民职业培训
    4.4 利用传播媒介
    4.5 找准施策着力点
    4.6 扩大劳动力转移
5 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脱贫的意义
    5.1 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第一产业从业者脱贫的意义
        5.1.1 消除信息鸿沟,提升资源禀赋
        5.1.2 提升务农能力,适应市场形势
    5.2 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二三产业从业者脱贫的意义
        5.2.1 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劳动转移
        5.2.2 增强就业能力,实现资本积累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户满意度和减畜意愿的研究 ——基于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进展
        1.2.1 我国草原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
        1.2.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外部经济效应理论
        1.3.2 公共产品理论
        1.3.3 博弈论
        1.3.4 认知理论
    1.4 相关概念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发展历史
        2.2.2 效应值
        2.2.3 异质性检验和模型选择
        2.2.4 发表偏倚
        2.2.5 敏感性分析
        2.2.6 累积meta分析
        2.2.7 meta回归分析
        2.2.8 亚组分析
    2.3 数据来源
        2.3.1 文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
        2.3.2 文献资料的提取和编码
    2.4 研究区域
    2.5 变量选取
    2.6 结果与讨论
        2.6.1 综合效应量和发表偏倚检验
        2.6.2 敏感性分析
        2.6.3 累积meta分析
        2.6.4 异质性变量的meta回归分析
        2.6.5 亚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意愿的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
        3.2.1 数据检索
        3.2.2 文献编码
    3.3 研究区域
    3.4 变量的选取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综合效应量和发表偏倚检验
        3.5.2 敏感性分析
        3.5.3 累计meta分析
        3.5.4 异质性变量的meta回归分析
        3.5.5 亚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牧户减畜意愿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区域
    4.3 数据来源
    4.4 数据基本特征
        4.4.1 人口基本信息统计
        4.4.2 牧户家庭的相关信息统计
        4.4.3 政策相关情况
        4.4.4 牧民的感知情况
    4.5 牧户减畜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5.1 变量设置
        4.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3 回归模型
        4.5.4 建立二项Logit回归模型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回归分析的结果
        4.6.2 方程的设定检验
        4.6.3 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扩大政策宣传,提高牧民的思想认知
        5.2.2 提高牧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5.2.3 促进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5.2.4 政策的地区差异化实施
    5.3 创新点
    5.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西藏琼结县教育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及运用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
        (一)琼结县的地理环境
        (二)琼结县的历史与文化
        (三)琼结县民族结构
        (四)琼结县经济发展概况
        (五)琼结县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章 琼结县贫困现状及教育扶贫实践
    一、琼结县贫困现状
        (一)农业人口比重高且人多地少
        (二)农牧民经济来源单一、人均收入较低
        (三)现代教育起步晚,教育发展滞后
        (四)人力资本不足
    二、琼结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义
        (一)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扶贫可以提升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教育扶贫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
        (四)教育扶贫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琼结县教育扶贫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建“制”为领,做好顶层设计
        (二)合理布局,改变办学条件
        (三)从政策、经费上支持学生就学
        (四)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
    四、琼结县教育扶贫成效
        (一)教育助力扶贫,减贫成效显着
        (二)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三)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四)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
第二章 琼结县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措施制定与实施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一)政策实施与制定过于僵化,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
    二、对教育扶贫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政府对教育扶贫重视程度不够
        (二)部分农牧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二)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四、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
    五、参与教育扶贫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第三章 加快琼结县教育扶贫步伐的对策
    一、落实好政府组织领导责任
        (一)加强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改善农牧民教育观念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县乡学校差距
        (二)注重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三)积极主动抓住教育援藏机会,提升琼结县师资力量
    三、继续发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一)职业技能培训要结合当地特色产业
        (二)要重视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的培训
    四、推动“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B 田野照片

(5)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农村公共服务
        2.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
    2.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理论
        2.2.4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3.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
        3.1.1 和平解放初期
        3.1.2 人民公社时期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前
        3.1.4 农村税费改革至今
    3.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主体
        3.2.1 中央政府
        3.2.2 西藏地方政府
        3.2.3 内地援藏省份政府
    3.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础特征分析
        3.3.1 社会特征
        3.3.2 文化特征
        3.3.3 经济特征
    3.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供求特征分析
        3.4.1 需求特征
        3.4.2 供给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分析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评价
        4.1.4 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的模型对比检验分析
        4.1.5 评价结果分析
    4.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存在的问题
        4.2.1 农户的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4.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农力量薄弱
        4.2.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权责不明
        4.2.4 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有待加强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户需求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5.1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5.2.3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偏好度与满意度联合分析
    5.3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3.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5.3.3 Logistic回归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政府供给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6.1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6.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3 宏观配置效率的纵向分析
        6.2.4 宏观配置效率的横向分析
    6.3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指标体系构建
        6.3.2 Tobit模型构建
        6.3.3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
    7.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7.1.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内在需求
        7.1.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外在条件
        7.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7.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
        7.2.1 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
        7.2.2 建立农户需求表达机制
    7.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宏观提升路径
        7.3.1 促进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主体的多元化
        7.3.2 加强政府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建设
        7.3.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责任分配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经验及其启示
    8.1 国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1 美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2 德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3 印度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1 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2 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3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3 国内外经验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启示
        8.3.1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化管理
        8.3.2 合理划分农村公共服务的事权
        8.3.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8.3.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9.1 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
        9.1.1 全面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9.1.2 着力提升农户参与能力
    9.2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
        9.2.1 完善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9.2.2 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财政绩效预算
    9.3 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
        9.3.1 边境地区按带状分布
        9.3.2 腹心地区向行政中心集中
        9.3.3 因地制宜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9.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9.5 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9.5.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9.5.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9.5.3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投资法制化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西藏达孜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一、贫困的界定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的类型
        (三)扶贫的标准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参与式扶贫理念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包容性增长与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西藏各阶段的扶贫政策及精准扶贫解读
    一、西藏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一)西藏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二)西藏扶贫政策的总体特点
    二、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
        (三)精准扶贫政策的思路
    三、西藏实施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实施精准扶贫的特殊性
        (二)西藏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第三章 达孜区贫困及扶贫现状
    一、达孜区基本概况
    二、达孜区贫困分析
        (一)贫困状况
        (二)贫困特征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三、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
        (一)现阶段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达孜区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
        (三)达孜区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第四章 达孜区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一)贫困户识别存在一定偏差
        (二)扶贫对象的参与程度较低
        (三)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成隐患
        (四)扶贫项目带富能力尚不足
        (五)帮扶措 施未充分发挥实效
    二、达孜区精准扶贫实施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多元化动态分析不足,追踪管理程度不高
        (二)产业扶贫未发挥作用,缺乏利益联结机制
        (三)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自主造血能力不足
        (四)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五)扶贫主体间协调不畅,信息资源较难共享
第五章 达孜区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一、健全识别机制,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一)优化识别指标体系,完善多维贫困识别机制
        (二)实施动态追踪管理,建立精准监测评估体系
        (三)严格核查贫困人口,构建贫困户动态信息库
    二、创新帮扶机制,扩大扶贫政策实施的参与面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三)加强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素质
    三、优化管理机制,保障扶贫政策实施的可行度
        (一)推进扶贫队伍建设,着力落实干部驻村机制
        (三)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构建协同扶贫治理格局
        (三)搭建GIS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
    四、完善考核机制,促进扶贫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一)设计脱贫考核指标,落实全面脱贫考核机制
        (二)制定扶贫责任清单,构建资金全面监管体系
        (三)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完善干部工作奖惩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推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一、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
        (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含义
        (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
        (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指标
    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来源
        (一)福利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理论
        (二)公平正义理论
        (三)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实践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概况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实践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背景
        (二)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概况
        (三)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性反思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估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的现状简析
        (一)西藏自治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差异
        (二)西藏自治区不同地区之间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差异
        (三)西藏自治区与全国其它省市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差异
        (四)西藏自治区教育均等化的现状评估体系
    二、教育基尼系数视角下西藏基础教育机会公平的评估分析
        (一)教育基尼系数方法的介绍
        (二)教育基尼系数的测度原理与数据获得
        (三)西藏教育基尼系数的测量与分析
        (四)评估与思考
    三、内容分析法下的西藏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估分析
        (一)TOPSIS与RSR内容分析法的介绍
        (二)研究设计、指标的设计与数据的获得
        (三)西藏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状况的评估
        (四)评估与思考
    四、效率分析法下西藏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评估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的介绍
        (二)研究设计、指标的设计与数据的获得
        (三)西藏各地区之间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比较
        (四)总结与评价
    五、个案比较:拉萨市与阿里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状况评述[]
        (一)拉萨市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平现状的分析
        (二)阿里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平现状的分析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影响机制
    二、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绩效测估
        (一)方法与原理
        (二)分析与测量
    三、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设计、研究假设、数据获得与回归模型
        (二)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发现与总结
    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设计
        (二)2000 年以来西藏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近5年西藏各地市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发现与总结
    五、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机制总结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不均衡
        (三)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西藏的地理位置来分析
        (二)从西藏的民族特性来分析
        (三)从西藏的人文环境来分析
        (四)从西藏的社会环境来分析
        (五)从西藏的政府治理来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
        (二)国外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对西藏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其它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其它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
        (二) 国内其它地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经验对西藏的启示
第七章 推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化发展——一个前景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均等化内生发展的关键——四个准则
        (一)体制机制的贯穿的系统性改革
        (二)经济社会竞争的开放性发展
        (三)教育事务规律的职业化运作
        (四)传统因素保护的兼容性改造
    三、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导向
        (二)改革原则
    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内生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全面绩效监管完善教育支出的有效管理
        (二)以府际县域关系创新厘清教育领域的治理逻辑
        (三)以分权放权相结合的手段优化教育行政管理
        (四)以政策工具与合作开发充分支持教育创新
        (五)以差异化培养方式改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
        (六)以分类管理策略缓冲宗教民族因素的综合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1

(8)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社会嵌入性理论
    2.3 社会资本理论
    2.4 技术扩散理论
    2.5 边缘化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实基础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3.3 调查成果及分析
    3.4 贫困特征及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一般模式分析
    4.1 科技扶贫模式分类
    4.2 精准扶贫技术供给主体
    4.3 精准扶贫技术需求主体
    4.4 科技精准扶贫主体联结与协同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吉纳村科研项目基地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5.1 吉纳村概况
    5.2 主要扶贫做法
    5.3 扶贫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郭庆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6.1 郭庆村概况
    6.2 主要扶贫做法
    6.3 扶贫模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羊达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7.1 羊达村概况
    7.2 主要扶贫做法
    7.3 扶贫模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典角村边境地区科技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8.1 典角村概况
    8.2 主要扶贫做法
    8.3 扶贫模式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化与推广
    9.1 优化思路
    9.2 路径选择
    9.3 推广策略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技精准扶贫脱贫相关政策法规
附录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9)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西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开展依据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
        2.1.2 法律援助的实施主体
        2.1.3 受援对象主体
        2.1.4 法律援助的范围
    2.2 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依据
        2.2.1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2.2.2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依据
第三章 西藏地区法律援助概述
    3.1 我国法律援助的概况
    3.2 西藏法律援助的概况
        3.2.1 机构设置概况
        3.2.2 立法情况
        3.2.3 工作开展概况
第四章 西藏法律援助现存问题及分析
    4.1 法律援助体系不健全
    4.2 法律援助知晓率低
        4.2.1 普法不精准
        4.2.2 法律援助宣传不到位
    4.3 法律援助人才队伍薄弱
        4.3.1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4.3.2 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
    4.4 有关法律援助的资金问题
        4.4.1 经费分配不平衡
        4.4.2 法律援助律师办案经费低
        4.4.3 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办公经费不足
    4.5 案件办理缺乏监管措施
        4.5.1 没有完整的法律援助监督制度
        4.5.2 监督考核指标不全
        4.5.3 监管缺乏可行性
第五章 我国其他地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的可借鉴经验
    5.1 关于机构设置方面
    5.2 关于加强社会律师参与法律援助
    5.3 关于案件的监管方面
    5.4 关于经费管理方面
第六章 加强西藏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西藏法律援助立法工作
        6.1.1 印发《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6.1.2 加快《法律援助法》的颁布
    6.2 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宣传渠道
        6.2.1 统一认识,成立专门法律援助宣传机构
        6.2.2 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宣传
        6.2.3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6.3 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6.3.1 严格招录程序,明确人员职责
        6.3.2 加强对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律所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6.3.3 在机构设置上吸取其他省份(自治区)经验
        6.3.3.1 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6.3.3.2 鼓励在更多的律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6.4 合理分配资金,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
        6.4.1 合理分配法律援助资金
        6.4.2 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
        6.4.3 加强司法行政经费的投入
    6.5 加强对案件办理质量的有效监控
        6.5.1 明确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细则,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6.5.2 加强对法律援助过程中的监督
        6.5.3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陈美静. 西藏大学, 2021(12)
  • [2]国家通用语言助力南疆少数民族脱贫研究[D]. 曹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20
  • [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户满意度和减畜意愿的研究 ——基于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D]. 关士琪. 兰州大学, 2020(01)
  • [4]西藏琼结县教育扶贫问题研究[D]. 苟芳年.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D]. 任跃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西藏达孜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研究[D]. 张晓丹. 西藏民族大学, 2018(08)
  • [7]推进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王靖. 吉林大学, 2017(03)
  • [8]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冯楚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9]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西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赵梦然. 西藏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素质对收入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